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暨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所取得成果的总结,内容真实。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论文不包含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本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道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体育学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著作权的管理规 定。 特授权吉林体育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 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iii 中文摘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受重视,著名教育学家蒙台 梭利认为:“运动是生命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 纲要 以来, 极大的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了国民的体育参与意识。 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如何使得中国由体育大国转变成体育强国,如何使得竞 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 政治环境的不断优化, 休闲产业的规模化, 民众的余暇时间不断的增多, 全 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高度重视以及全民健身日的设立,都为 设置国家体育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中依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一,生活节奏的 加快和工作压力的激增,使得大部分人由于忙于工作而缺乏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第二,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第三, 全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仍以自发性为主,一些活动不能吸引更多居民更持 久地参加,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降低了锻炼的针对 性和效果。第四,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体育消费以购买体育用品 等实物消费为主。第五,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依然存在,其 中,城乡差异更大。 通过对我国全民健身现状、体育节的渊源以及体育节的作用、民众对体育节 的呼唤等调查研究表明,设置国家体育节是可行的,它的设立能够更好的为和谐 社会服务、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能够刺激体育消费、能够改变居民体育锻炼中存 在的问题、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促进体育回归本位。 关键词:关键词:设置;国家体育节;可行性;研究 iv abstract today which changes with each new day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s full scale development even more receives takes seriously, renowned educationist montessori thought: “the movement is the life essential part”, since 1995, china promulgated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has been, the enormous promotion all-people body-buildings development, further enhanced nationals sports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after does olympic games times oncoming, how cause china to transform the sports powerful nation by the sports power, how to cause athletics sports and all-people body-build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lready became the question which urgently awaits to be solved.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fast development, political context unceasing optimization, leisure industry formalization, populaces leisure time unceasing increase, all-people body-building fitness rule the implementation, the country takes as well as all-people body-building date establishment to all-people body-building, has laid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country sports festival. at present our country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physical training still exists needs to solve. first, rhythm of lifes quickening with working pressures explosion, causes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s a result to be busy with the work to lack the time to carry on the physical training. second, the physical training location facility lacked was still affect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reside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physical training the primary cause. third, the national resident participated in the physical training still by the spontaneity primarily, some activities could not attract more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lastingly, the resident still lacked the effective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physical training process, reduced the exercise pointed and the effect. fourth, physical trainings consumption pattern is not very reasonable, the resident sports expends purchases material object expenses and so on sporting goods primarily. fifth, the resident participates in the physical training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difference and the region difference still exist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difference is bigger. through to our country all-people body-building present situation, the sports festivals origin as well as the sports festivals function, the populace to sports festivals investigation and studies and so on summon indicat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country sports festival is feasible, it sets up can better for the harmonious social service, change persons life style to be able to stimulate the sports to expend, can change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resident physical training exists, to be able to promote the sports industry further development, to be able to promote the sports return standard。 v key words: establishment; national sports festival; feasibility; research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目目 录录 i 1.1.前言前言 1 1.1 选题依据 1 1.2 全民健身现状 2 1.3 我国体育节渊源 3 1.4 其他国家、地区体育节现状 4 2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5 2.1文献资料法 5 2.2专家访谈法 5 2.2.1 访谈时间 5 2.2.2 访谈对象 5 2.2.3 访谈内容 5 2.3 问卷调查法 5 2.3.1问卷的设计 5 2.3.2问卷调查的时间 5 2.3.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 2.3.4问卷的效度检验与信度检验 6 2.4 数理统计法 6 3 3. .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与分析 7 3.1 体育节的作用 7 3.1.1 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 7 3.1.2 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8 3.1.3 设置体育节能够刺激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9 3.1.4 设置体育节能够促进体育回归本位 10 3.1.5 设置体育节能够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开展 11 3.1.6 设置体育节能够进一步解决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的基本矛盾 12 3.1.7 规范健身市场的发展 13 vi 3.1.8 设置国家体育节能够呼唤我国体育文化的自觉 14 3.2 设置国家体育节的可行性研究 15 3.2.1新的时代呼唤我国大众体育制度创新 15 3.2.2 群众体育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体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群众体育有法可依 17 3.2.3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 消费观念的转变为设置国家体育节提供了经济保障 19 3.2.3.1gdp(国内生产总值)连年高速增长 19 3.2.3.2 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 20 3.2.4 群众体育设施明显改善,为设置体育节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 21 3.2.5 全民健身成果丰硕,群众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2 3.2.6 全民健身日的设置,为体育节的设置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23 3.2.7 利用节日开展体育活动是民族传统习惯 23 4.4.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25 4.1 结论 25 4.2 建议 2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7 附表附表 1 1 29 附表附表 2 2 31 vii 1.1.前言前言 1.1选题依据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 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法节气、原始崇拜、禁忌与迷信、祭祀、宗教、多神信仰。 我国自 1995 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极大的促进了全民健身的 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国民的体育参与意识。特别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 开,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对体育的关注度,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如何使得中国 由体育大国转变成体育强国,如何使得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已经成为 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奥运精神的本质来说,中国需要设立体育节,来促使国民强 身健体。正如奥林匹克那句著名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所言,奥运的本质不 是竞争,而是促使人们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不断超越自己。 群众体育的方向将使所有人受益。 群众体育可以认为是顾拜旦当年考察的瑞 典体育模式和英国体育模式的总和,是既有益于医疗健身,也有益于竞技比赛的 体育政策。在群众体育政策中,国家需要在法律、法规等提供政策依据,使得群 众体育真正全民化,而设置国家体育节能够为人民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能够进 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促进全民健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奥运无疑是向中国开启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从水立方的完美构造,到北 京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笑迎八方宾客,再到开幕式上震撼世界的中华长卷,中国实 现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奥运理念,也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形象。 可以说,2008 奥运是中国与世界的一次完美对话,设置中国体育节,不仅是对 viii 奥运文化的推崇,也是中国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契机。 设置中国体育节是掀起全民健身热潮的一次契机。北京奥运会的举行,我国 人人支持北京奥运,人人参与奥运,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和参与北京奥运 会。同时也带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加强体育锻炼,就是增强体质,更是增 强国力的表现。这种热情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让其保留,让其永存,那么设 立一个体育节就是形成人人健身、全民健身、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有效载体。 中国体育节的设立,也是对奥运成果的巩固,增强凝聚力的一个过程,也是 对奥运精神的发扬,设立节日的目的,就是实现每个人的权利,实现和谐社会的 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此,研究设置国家体育节的可行性是很有必要的。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截至 2008 年 8 月 15 日 21 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 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对网友的在线调查显示,95.1的人赞成设立中国体育节。调 查中, 71.6的人表示平时基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5.3的人每天的锻炼时 间仅为半小时。而如果设立中国体育节,90.9的公众表示愿意去爬山纪念这个 节日,73.5的人会找朋友一起打羽毛球。 1.2 全民健身现状 为全面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状况,国家体育总局于 2008 年 1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随 机抽样”的方法,对 16 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在 2007 年里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 进行了调查, 并委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国家调研组,负责调查工 作的技术规划和实施。 调查表明:2007 年全国有 3.4 亿的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按“经常参 加体育锻炼”的标准(每周参加 3 次及以上,每次锻炼持续时间 30 分钟及以上, 每次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进行统计,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 人数比例达 28.2(含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特征显示为年轻人参 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高, 但多数频度较低,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 但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标准的比例较高,表明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更为积 极。 在体育锻炼中,有 62.0的居民采用的主要锻炼项目是健身走和跑步,其 他依次为球类、 健身操类、 骑车、 武术、 游泳等。 在健身场所的选择中, 有 22.2 的人在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练,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自家庭院 或室内、公共体育场馆、住宅小区空地等;有 16.3的人平均每月到收费体育 场所进行锻炼;有 55.0的人选择离住地或单位 1000 米以内的场所进行锻炼, 表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时最喜欢“就近”的锻炼场地。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 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人均消费为 593 ix 元。其中,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的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 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 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 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 自我国政府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特别是筹办北京奥运会以来,全国 城乡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显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居民参加体育锻 炼项目呈现多样化特点,且多选择“就近”的公共体育场所参加体育锻炼,显现 了近年来群众身边体育健身场地建设的成效,方便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为居民 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供了有效保障;另外,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 继续提高,加快了体育“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进程,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查同时表明,目前我国居民的体育锻炼依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一,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激增, 使得大部分人由于忙于工作而缺乏时间进行 体育锻炼。第二,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 主要原因。第三,全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仍以自发性为主,一些活动不能吸引更 多居民更持久地参加,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降低了 锻炼的针对性和效果。第四,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体育消费以购 买体育用品等实物消费为主。第五,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依 然存在,其中,城乡差异更大。 据上海市 10 家主要新闻单位联合开展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 在职人员中, 健康者仅为 18.4%,患病者为 8.9%,其余人员不同程度地处于“亚健康”状态。 另外据了解,曾在记者、工人、白领群体中流行的因“亚健康”而导致的“过劳 死” ,如今已侵入越来越多的职业群体。专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之 一,就是缺乏适度的锻炼。由此可知,所谓中国体育事业的强大,不过是体现在 竞技场上,体育在中国多数时间仍是体育健儿的事业,普通居民因为工作繁忙, 更多的止于“观看”的这个层面。这是与奥运精神严重相悖的。因此,体育事业 的发展,不能仅仅只看“金牌榜” ,全民健身,才是真正的进步。中国国民的身 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设立相关的体育节日,让体育成为大众文化,是非常必 要的。 1.3 我国体育节渊源 早在 1942 年,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就设置了全国性的体 育节。在当时,中国还是被喻为“东亚病夫”的体育弱国,特别在抗日战争爆发 后,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尝到了体育落后的苦果。当时急需扩充军队,但由于以往 不重视体育,广大民众因生计艰难而无从锻炼身体,很难有体格强壮的青年符合 征兵要求。抗日战争前后,国民党政府在体育领域的行政管理、制度定制都有许 多章章节节。其中不乏有力之处。只因国难当头,实施困难。这些条条款款多少 x 反应了国民政府的一番苦心, “体育节”就是其中之一。 1935 年,蒋介石去武汉行辕时,发布了“普及体育原则八项” ,同时,制定 了“十二体育节” ,1942 年 6 月 9 日,又颁发“体育节(九月九日)举行办法要 点” 。 “十二体育节”是由中央党部民训部依据农历时间顺序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 习惯指定的, “十二体育节”内容比较丰富,且有一定价值。 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体育节(九月九日)举行办法要点”包括六点,旨 在加强各省(市)县的行政管理组织筹备委员会。 “在体育节的前一星期为宣传 周并在刊物上及报纸上用文字宣传。 ”体育节这一天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 种不同的运动项目, “举凡国术、竞走、爬山、骑马、划船、赛车、举重、 球类、田径等,均可酌量采用。 ”不管当时客观条件如何, “体育节”的颁布多少 起到了推动作用,自此以后每年各地均有相应庆祝活动。在首届体育节上,国民 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还亲自发表了演说,他指出制定体育节的意义在于, “ 欲使举国同胞无分男女老幼,均能深切认识体育之重要,而一致驽行践履,发愤 磨砺,扩大体育运动之领域,” 我们应该认识到,国民政府在抗战结束前后,注重党政军学的体育是有其反 动意图的。但是,在这其中,如体育规章制度,以及如“十二月体育节”和“ (九 月九日)体育节”的制定,都凝聚了广大体育工作者,尤其是我国近、现代体育 史上的老前辈们的心血。 据相关史料, 南京国民政府所设置的体育节及其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取得了 一定成效,为后来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促进作用。 1.4 其他国家、地区体育节现状 事实上,设立体育节也并非中国专利。朝鲜 1949 年规定每年十月初为体育 节;日本于 1966 年将 10 月 10 日设为体育节;奥地利体育节定于每年 10 月 26 日国庆日;1978 年,美国也规定每年的体育节从 7 月 23 日开始,活动一周。 新加坡体育节从每年8月1日始,举行一个月,除组织几十个项目的竞赛活动 外,还举办群众性的“跑步大会”、“游泳大会”和“自行车大会”。 世界上最早设置体育节的国家是前苏联在 1939 年设置的,他们规定每年 7 月 18 日为体育节,后改为 8 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中国作为一个有能力承办奥运并且办好奥运的体育大国, 也应该有一个属于 中国人自己的体育节日,来表达中国人对体育事业的热情。 xi 2.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查询和检索期刊索引的方式来收集体育学、教育学、社会学、系统 科学等方面的相关专著20余部, 其他国家体育节以及我国体育节的渊源等方面的 论文100余篇,同时查阅有关英文资料,全面了解本课题领域的现状和前沿动态, 从中归纳整理出有关体育节的基本原理。明确研究设置国家体育节的实施过程, 为设置国家体育节提供理论依据。 2.2专家访谈法 2.2.12.2.1访谈时间:访谈时间:2009年3月一2009年7月 2.2.22.2.2访谈对象:访谈对象:对北京体育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 春师范学院、北华大学等副教授以上的专家进行访谈。 2.2.32.2.3访谈内容:访谈内容: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等方面的 问题,以走访、电话、邮件或问答的方式对外省市高校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 者进行咨询和访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2.3问卷调查法 2.3.12.3.1问卷的设计:问卷的设计: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文献,依据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初 步确定以设置国家体育节为主要内容而制成专家调查问卷,对专家、教授进行了 两轮函询,对专家确认的因素设计出问卷,进一步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了多次的修 改, 最后形成了全部的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兼顾本研究的需要和方便调查对象 的填答,故问题的调查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简单易答,得到了调查对象的认真对 待和较好的配合。 2.3.2.3.2 2问卷调查的时间问卷调查的时间:2009年7月一2009年12月 2.3.32.3.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发放方式采用亲自及委托发放的形式。分别在东 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六大区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65份,回收率 xii 95;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7.15。 2.3.42.3.4问卷的效度检验与信度检验问卷的效度检验与信度检验 效度检验: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问卷所设计的问 题进行逻辑分析,采用“可行、基本可行、建议修改、不可行”四级评价方法, 并将问卷初稿呈送23位专家进行效度检验, 再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 修改。 信度检验:问卷信度检验采取了小范围内“测量、再测量的方法,在吉林市 进行了两次测量,前后发放问卷日期间隔15天,两次填答对象相同。回收后计算 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r=o86,po01说明上述重测检验结果符合统计检验 标准。 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根据研究目的,用excel表格统计对有效数据 统计和处理。 xiii 3.3.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节的作用 3.1.13.1.1 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 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 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 方向稳步前进。2 当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 人们对体育 的需要已经发展和进步到对体育权利的追求。 作为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 权利的提出, 标志着国家对体育的需要与人民对体育的需要这两者的关系必然进 行调整,代表国家的政府理所当然地要为人民体育权利的实现提供服务和保障。 强调人是体育发展的主体, 还因为体育的发展若不是着眼于全体社会成员而 重视人、 依靠人、 为了人, 那么体育事业就既不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了生存、 享受和发展而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也不能使体育事业本身得到又快又好的发 展。纵观历史、放眼世界,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普遍 从原有的强身健体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转变为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身、 健心、 健美、健群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不仅要重视竞技运 动水平的提高, 还要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通过体育设施的完善和体育产业的发 展,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对体育的全面的多元的需要,以促进各个阶层、各个年龄 段、各不相同的人都能全面、协调和完善地发展。 人类体育的发展遵循繁荣发展的规律,但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并不容易。体 育毕竟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消耗的资源在成 倍地增加着, 因此有限的资源和不断增长的社会体育需求之间就形成了我国体育 发展的基本矛盾。 设立体育节首先能够促进人民树立代价观念和成本意识, 注重体育投入与产 出之比,这样才能保证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观念。为了 保证体育的持续发展, 必须从制度上制止忽视成本的现象,需要改变现有的体育 xiv 行政官员以金牌定终身的政绩评定指标,切实推进体育体制改革,以体育的社会 化扩大体育资源的渠道,降低体育的成本。 其次,在体育资源使用过程中,能够促进注重资源使用的效率,又要注重体 育资源的分配,要坚持统筹兼顾,平衡多方利益。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益格局发 生了重要变化,不仅有了体育体制内外的利益差别,而且出现了利益主体的多元 化,国家、地方、单位、群体、个人都成为相应的利益主体,同时利益本身也开 始多元化,健康、权力、收入和声望都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种情况下,体育 发展除了满足国家利益外,还应该满足群众的娱乐和健康的利益需要。这种利益 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状况对体育资源的公正而有效率地分配提出了更多要求。 第三,在体育发展过程中,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为了实现体育资源享受的公 平公正,政府应利用其掌握的社会调剂职能,统筹体育资源在城乡、地区、人群 之间的分配,让平民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能普遍享受到体育发展的益处。 设置国家体育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让人民群众充分分 享我国体育的优良成果,进一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构建和谐的个体,从而创建 和谐社会。 3.1.23.1.2 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社会转型时期和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凸现阶段, 群众体育工作同样面临着诸多 挑战。 如何更加深入扎实的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最大 限度的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法治社 会和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摸清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瓶 颈问题并着力解决,同时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身权益、满足人民群 众的健身需求,就成为目前群众体育领域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过去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体育运动只能由国家投入,而且成为一种政府工 程。所以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国家只能全力培养重点,力求打造一支达到 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队,以期以体育运动为突破口争得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使得我国的举国体制变成了举全国之力,培养少数运动员,偏离了体育的本质, 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倡普及与提高并重,在提高上我们也的确达到了目的,但在普 及方面却没有取得应有的进展。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大众体育上我国远远落后于 人。 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 70%80%, 而我国不足 1/3。 最近十年, 世界平均身高增长了 5 厘米,而我国只有 0.74 厘米;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民 总体健康水平”的评估报告中,我国排名在 114 位。由于大众没有参与体育运动 的意识和条件,体育运动就成了一种由少数运动天才为国家争光的事业,而不是 人人应当参与的活动。所以我们目前的现状是:我们在为刘翔、姚明们欢呼的同 时,自己却从参与体育锻炼。 xv 尽管每逢奥运会、世界杯等等重大体育赛事,往往万人空巷,在电视前、在 场馆内为我们的运动员欢呼助威,但体育运动距离大众的生活还十分遥远。除了 自发的晨练外,社区从来听不到运动会的哨声,在傍晚和周末,听到最多的是麻 将声。这不能怪群众没有体育的觉悟,而是没有人去组织,去提倡,政府对群众 性的体育运动显然是缺位的。 我国的室内体育场所人均占地只有 0.014 平方米,室外场地人均也仅是 0.027 平方米。不仅如此,大型体育场馆的门还是经常是关着的,要么成了商业 活动的场所。没有人知道这是公共设施,是用纳税人的钱建造的,市民有权享用 而管理部门无权用来捞钱。豪华高尚的高尔夫球场只是富人和官员享乐的地方, 我们只知道它们的建造和维护需要高额费用,所以它不能为大众服务;但没有人 知道,它们占的是国家的地,用的是公众的水,每年成百上千吨的肥料和农药随 着雨水流进了周围的土地, 甚至进了我们吃水的水库。 所有人为它们付出了代价, 却成了少数人的乐园。 设置国家体育节,政府通过有效的手段加以引导,会有更多的群众加入到体 育锻炼的队伍中来,更多人的参与、实践和交流。我国的体育人口将快速增长, 让体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会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也是一项最为重 要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对于大众,运动可以让人充满活力,体育可以提高人们 的修养,而比赛则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前进一步,社 会的文明就会更进一步。另外,对运动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的实践,有助于提高 我们对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外行看比赛就只能专注于输赢,而内行看比赛则多 是在欣赏运动艺术。 3.1.33.1.3 设置体育节能够刺激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体育节能够刺激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个国家的体育消费现状,包括该国体育消费的结构和水平两个方面。体育 消费结构就是构成体育消费的各种资料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 其中各项体育消费 支出的货币总量就是体育消费水平。 它反映了某一时期内社会所拥有的体育消费 品数量和质量对人们“体育消费”的满足程度, 也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经济 发达程度和水平。 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去向是以运动服装、鞋、袜等体育实物消费 资料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 81,而且这其中不包含运动器材等体育实物资 料,这部分占 9.5。也就是说,我国居民的体育劳务消费与体育信息消费合起 来也不过占总体体育消费的 10。我国的体育活动社会化程度还很低,这主要 体现在我国体育人口相对偏低、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 少、可用的体育活动场地极其有限等方面。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体育市场的年规模已达 4000 亿美元,且还在以每年 20%的速度增长着。在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 2100 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 xvi 收入的两倍,占 gdp 的 2%,体育市场规模已超过了石油化工、汽车等市场。我 国体育产业在 gdp 所占份额偏小,我国体育产业占 gdp 的比重不到 0.5%,我国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体育产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与发达国 家比较,我国目前的体育市场容量固然微不足道,但市场潜力却不可低估。3 从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起, 世界各国众多城市争办奥运会已成为全球一大景观。 总之,体育消费的增长及其市场化,无疑将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更能促使与 其相关的新型产业的出现与兴起;体育产业这一新型服务业模式,也会为中国产 业注入活力。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国家体育节的设置,通 过大众传媒和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促进我国 人民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积极引导我国人民的体育消费行为;还应借鉴体育产 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和调整我国的体育经济政策;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国 际化经营;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我国人民体育消费水平与发 达国家的差距。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体育社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人们的体 育消费结构渐趋合理,体育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也会促进体育产业的不断发 展,最终形成良性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循环过程。 3.1.43.1.4 设置体育节能够促进体育回归本位设置体育节能够促进体育回归本位 2008 年于中国竞技体育是极度辉煌的一年。当烟花散尽,繁华消退,全民奥 运热潮渐渐褪去时,中国体育也悄然回归本位。在“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必 将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曾讲了四个重要体育已经成为推广文 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 已经成为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 已经成为推 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沟通世界、联系世界的重要桥梁。因此, “国家 体育节”是一个标杆,是一个推动力,推进全民健身长效化、机制化,推动中国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目标迈进。 通过“体育节”的宣传和带动,让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使人民群众 真正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让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发 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体育节” 有其显著的特征: 呼吁全体人民群众走向运动场, 走向健身行列。分管体育经济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王钧认为:后奥运时代,中 国体育产业将迎来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后,正是十几亿中国 人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转变的时期,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体育的需求 空前高涨。 奥运会给我们带来奥运会“健、力、美”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懂得了要把 体育融入社会,引导民众更广泛地参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这是奥林匹克 运动的精神和内涵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是否发达的标志。体育,归根结 xvii 底要以人为本。发展群众体育,提倡全民健身,应当在体育活动中比以往占据更 大的比重。对于我们而言,光看姚明们在 nba 赛场上灌篮盖帽,刘翔们在田径场 上跨越栏杆已然不够,真正的体育,应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运动起来,去体验健 身所带来的快乐。 随着中国体育步入“后奥运时代”, 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在中国体育的发展 中必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体育节的设置能够促使政府将群众体育放在核心 位置,积极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育权 利,把满足广大人民基本体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推进体育生活化作 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建立起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机制灵活的体育公共服务体 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体育发展的成果。真正建立起体育系统服务型政府,要努 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体育公共服务。源于生活的体育要 真正回归生活,成为老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需求,必将成为体育发展的主 流。” 3.1.53.1.5 设置体育节设置体育节能够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开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开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 愿望越来越强烈。特别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 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激发了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全民健身直接关系人民群众 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和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全民健身运动,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1995 年,国务院颁 布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明确了到 2010 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 身体系的奋斗目标。200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 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的任务。党的十六大将“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 系”, 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大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高度关注民生,明确提出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进一步为做好群 众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在充分展示中国体育辉煌成就 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热情和健身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 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 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这对新时期的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 高的要求。 但是,随着全民健身活动持续深入,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显 xviii 得越来越突出:一是,体育场地总体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城乡差异明显、侵 占破坏严重,尤其是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利用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从事丰富 多彩的体育活动产生了制约;二是,健身市场需要引导,一些健身场所设施质量 不高、 管理和服务水平有限, 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体育健身指导人员数量少、 专业技术能力欠缺,不但不利于健身者科学锻炼,而且有害健康,严重的甚至可 能造成人身伤害;三是,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全民健身 体系中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各个主体的责任不够明晰,全民健 身活动中的法律关系缺乏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 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国民体质状况仍然不容乐观,369 周岁的人 群中,体质不合格率为 128;青少年学生肺活量水平、速度、爆发力、力量 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而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 全民健身需要法制推动和保障。 设置国家体育节的目的就在于解决阻碍人民 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困难和问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切实增 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规范健身方法、通过健 身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既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 实履行政府公共职能、服务大众、改善民生的切实需要。 3.1.63.1.6 设置体育节能够设置体育节能够进一步进一步解决解决影响影响我国体育我国体育的基本矛盾的基本矛盾 有限的资源和不断增长的社会体育需求之间形成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基本矛 盾。第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主要在基层。设置体育节将要求对农村地区和城市 社区等基层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例如,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强调“加大 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求政府将公共体育 设施的投资建设重点转移到人们身边小型多样、便捷实用的体育设施上来。对于 公园、 绿地、 空地等公共场所, 要求其管理单位根据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 强调居民住宅区在设计阶段即应当就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做出安排。 在体育组织建 设方面,明确“国家推动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建设”,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地 区和城市社区的基层体育组织,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站点、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 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 会等组织的作用。 第二,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护理学患者情绪护理技巧应用试题答案及解析
- 农发行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2025秋招笔试英文行测高频题含答案
- 农发行喀什地区疏附县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公共卫生学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多选题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农发行大庆市肇源县2025秋招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农发行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2025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农发行宜昌市秭归县2025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发动机噪音控制方案总结
- 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方案
- 岗位职业素养评估与提升效果
- 住房供给调控预案
- 培训行业转介绍
- 文科物理(兰州大学)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 人教版高二数学(上)选择性必修第一册1.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 catia考试图纸题目及答案
- pos机风险管理办法
- 2025年行业机器人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与场景分析
- 2025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加油站行业需求分析及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 2025中国工业传感器行业市场白皮书
- 手机桌面市场深度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