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吴潜出生于儒学世家,年仅二十三岁就考取了状元。理宗朝曾两度为相, 出仕达四十余年,对国家忠心耿耿,却被理宗猜疑,以至年迈遭贬,客死异乡。 他的词作存留颇多,有履斋诗余三卷,近二百六十首词。 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在评价吴词的艺术风格时说: “其诗余激昂凄劲,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为 佳手。 ” 本文在对吴潜词具体研究的基础上体认其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吴潜的 词作题材多样,举凡纪游念远、咏物抒情、宴游酬唱都有所涉及,内容可谓丰富 详实。在他的词章中,儒、释、道三种精神相互交融,时有体现;且他追慕辛氏, 又与姜夔有着非同一般的交往,词风也受二人影响,这些都使得吴潜的词作呈现 出多彩的艺术特色。不过吴潜只是部分地继承了辛氏的词风,其词却无辛词蕴籍 有情致,但他在辛派凋落姜派继起的词坛,能够兼收并蓄,融合两派之长,自铸 新词,成为南宋后期词坛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吴潜;生平;词;题材内容;艺术特色 abstract wu qian was born in a family of confucianism.he got on top at the 23-year-old.he has be a premier twice at lizong phase.he has be a official more than 40 years and has loyalty for his state .but lizong was suspicious to him. as well as the elderly he was banished and dead out of his hometown. he left collection of lv zhai excluding three-volume, nearly 260 words. four warehouses general index brief summary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artistic style of the word of wu qian said: emotionally wrought up desolate in remaining in its poem,concurrently but have it ,do not lose for good hand in south song.” in this paper, the journey of wus life and a specific study of his poem were combinated. this text realizes the thought and the art special feature of the word of wu qian on the concrete investigation foundation.word for journey,lyric and sing feast have been involved,which is rich informative.in his words chapter,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re the spirit of mutual exchanges and have been reflected.he adored xin qi ji very much and made a unusual friend with jiang kui.style of his ci-poetry was influenced by xin qi ji and jiang kui.these have made wu qians word for showing a colorfu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but wu qian only partially succeeded xin.his word had less connotation than xin qi ji.but he can absorb the advantages of two factions and create the ci-poetry of himself,when the xin faction lacked the successors and the jiang faction had qualified successors.he had become the backbone of the word altar at the late phase of south song. key words: wu qian; life history; ci-poetry; theme; style 漳 州 师 范 学 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漳州师范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吴潜,字毅夫,号履斋。他出身官宦世家,父吴柔胜为朱熹的私淑弟子,是 当时有名的大儒;兄吴渊与之同朝为官,官至参知政事。吴潜为南宋宁宗朝嘉定 十年进士第一,理宗朝曾两次为丞相,仕宦达四十余年。吴潜一生忠心耿耿,锐 意图治,一度被理宗视为股肱之臣,在政治上是一位干才。 在文学上,他也成就颇丰,尤以词为重,有履斋诗余三卷, 全宋词 收其词 250 余首,历代词评家对吴词都有过不低的评价。如明代陈霆的渚山堂 词话卷一称: “履斋为人豪迈,不肯附权要,然则固刚肠者。而抖擞 、 悲 凉等句,似亦类其为人。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价吴词艺术风格时说: “其诗余则激昂凄劲,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为佳手。 ” 陶尔夫先生在南宋词史中认为“吴潜是宋末存词众多的一位词人,他继 承苏、辛开创的豪放词风,激昂凄劲,感慨时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生活那一 时代的政治风雨,以及自身在风雨中的真切感受,壮大了爱国豪放词的阵容,扩 大了豪放词风的影响。 ” 而且吴潜与南宋的大词人姜夔、吴文英等有过密切的交 往,姜夔死后,还是由吴潜出资殡葬。其词作中有多首是与姜、吴相唱和的,这 种交游酬唱也对吴潜词风的形成有所影响。 一、吴潜词研究状况分析 也许是由于词名为政声所掩,历代的词学研究者对于吴潜的关注似乎过少, 仅在词评中附带提过,较少见有专文论述,且吴潜生前未曾结集,故散佚较多。 明末,宣城梅鼎祚应吴氏后人之请,收拾放佚以存梗概,共得履斋遗稿四卷, 四库全书中有存,未见有单行校注本行世。但梅氏所辑面不广,有许多遗漏 之处。今人唐圭璋先生主编的全宋词收入吴潜词,共有 250 余首词作。 20 世纪以来,对宋词的研究逐渐升温,尤其是对几位词坛大家、名家的生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358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301 陶尔夫、刘敬圻箸南宋词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406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平及作品研究,可谓不遗余力,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但宋代有姓氏可考的词人 就达一千多人,研究焦点过于集中就导致许多名气较小的词人被埋没,大量的词 作处于未发掘的状态。对于吴潜的研究即是处于如此的状态。因此,本论文试图 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对吴潜及其词进行探论,进一步开拓词的研究领域。 二、本文研究内容 吴潜,是南宋末年不可多得的一位励精图治的宰执高官, 宋史有传。史 载他为人豪迈,不肯攀附权要,且他为官多年,政绩斐然,于农桑、水利、军事、 蓄养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词史上,历代词评家都认为他近乎辛氏,而他 偏偏又与姜夔,吴文英等相从甚密,其词风虽激进昂扬却也不乏清空妩媚之作。 诗穷而后工,而词更是直接唱出了作者的心声,一唱三叹,慷慨任气,一 腔热情,有志于用世,但修养不同,生命情调的表现并不一致,尤其是碰到挫折 以后。吴潜两度入相,大起大落,最终贬死循州,他的词中就常常透露着自己的 身世之感。本文在掌握关于吴潜研究的诸多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吴潜人生历程 的起伏涨落做较为详备的叙述与考证,并对他的生平可疑之处略作考辨,由此对 理解他的政治与文人角色的有机融合当有小助。其次由于他的词作内容颇为丰 富,大凡思人念远、写景咏物、纪游抒情均有涉及,因此将其作品分类论述,加 以细致辨析,从这些迥异的内容中探寻在南宋末年颓废失望的社会形势下,吴潜 欲力挽狂澜而不得时的内心世界。再次,虽然吴潜不是南宋最有名的大词人,但 作为一名“佳手” ,他也有自己独到之处:宋代的儒学,佛、老思想的渗透都对 他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且在词作中也时有流露;另外,他还将多种比兴意 象反复运用来寄托自己含蓄复杂的感情。 本文力求从这几个方面对吴潜词的艺术 特色做总体上的把握,以便能够在南宋词坛后期发展的轨迹中乃至整个宋词史 上,为吴潜及其词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 第一章 吴潜的人生历程 3 第一章 吴潜的人生历程 吴潜,字毅夫,号履斋,浙江省德清新市人,生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 ,卒于 理宗景定三年(1262) ,享年六十八岁。 他任职繁多,忠正睿智,政绩卓然,理宗朝曾 两次为丞相。 宋史 、 南宋书都有他的本传。吴潜一生大起大落,既有少年得志的 意气飞扬,也有晚景凄凉的感慨长叹,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成为他创作时取之不竭的 源泉。据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艺文志书目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 、 论语 士说 、 许国公奏稿 、 鸦涂集等。现存明末梅鼎祚编校履斋先生遗集4 卷,包 括诗 1 卷,词 1 卷,杂文 2 卷。 本章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实,对他的人生历程进行考察,勾勒出 比较清晰的脉络,以便更好地理解、评论他的作品。 第一节 进士第一的巨大荣耀 自宋开朝以来,就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人墨客在宋朝所受到的礼遇是宋之前任 何朝代都不能相比的,与此相对,当然是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与重视。当时的读书人无一 不是想着能够“十年寒窗,金榜题名” ,吴潜自然也不例外。他的科考之路可谓顺风顺 水,一路畅达。宋宁宗嘉定十年五月御集英殿试赋,赐礼部进士吴潜以下五百二十又三 人及第出身,吴潜终于达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期。能达到这样的人生高度,吴潜个人 的天资聪敏是一个重要方面。据新市当地民间传说,吴潜少时聪慧过人,才华超众,其 诗文书法闻名乡里,有神童之称。他在十岁时曾书“仙潭” (新市别称仙潭)匾额,榜 于东栅仙潭湾街。 但吴潜父亲的仕宦经历与家学渊源的熏陶对他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父吴柔胜 字胜之,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曾任河北判官、鄂州知州、文华阁工部中秘阁 修撰,谥正肃。他为官明察、决断, “嘉定中,知隋州。时再议和好,旁塞之民事与北 吴潜的生平经历主要根据宛敏灏先生的吴潜年谱 ,其它与年谱相同的不再一一加注。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界相涉,不问法轻重,皆杀之。郡民梁皋有马,为北人所盗,追之急,北人以矢拒皋, 皋与其徒亦发二矢。北界以为言,郡下七人于狱。柔胜至,立破械纵之,具始未报北界 而已。 ” 不仅如此,他还知人善用, “帐下孟宗政、扈再兴皆为名将,筑隋州及枣阳城, 招亡命千人,立军曰忠、勇 。 ” 关爱百姓也是吴柔胜的为官之道,他改知鄂州时, 遇上旱蝗之年,粮食歉收,于是大讲荒政,并且“开辟官寺僧居作饘粥以活行政。病有 药饵,不幸而死有棺衾,属部十五郡体而行之,皆有著效。 ” 十五郡受灾民众得以全活 者数以万计。对于吴柔胜的勤政爱民,诗人戴复古非常钦佩,曾写诗称赞: “公怀佛子 性,逆天救民命。擅移大仓粟,众拂生尘甑。全活十万家,九州咏仁政。问公归去 兮,苍生谁怙恃。 ” 父亲的勤政爱民为吴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从小的耳濡目染对他刚直品格的形成起 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坚定了他走上仕途,以天下为已任的决心。当然这只是他入仕时的 心理准备,良好的教育才是取得进士及第的关键。吴柔胜为当时大儒,他“幼听其父讲 伊洛书,知持敬之学” , 是晦翁(朱熹)的私淑弟子。 “御史汤硕劾柔胜尝救荒浙右, 擅放田租,为汝愚收人心,且主朱熹之学,不可为师儒官,自是闲居十年。 ” 是遭庆元 党禁 59 人中的一人。庆元党禁发生在庆元三年(1197),也就是吴潜出生后的第三年,这 事件对吴柔胜的打击颇大。自此,吴柔胜无心仕途,转而在家升馆授徒,把精力放在儿 子的教育上。除了自己的悉心教导,更为儿子们遍访名师,当时临川人邹斌负胜名, “吴 柔胜命二子渊、潜往师之。 ” 邹斌是陆象山九渊的高徒,博记敏识,时人称赞道“陆子 之门称多学者,只先生一人而已” 。吴潜既有这样的家学渊源,又得名师指点,使他 很早就拥有了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所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 状元第一的荣耀是无可比拟的,为朝野所瞩目,北宋文学家尹洙是这样描述 的: “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千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 明钱士昇南宋书m卷五十见:宋代传记资料丛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明钱士昇南宋书m卷五十见:宋代传记资料丛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宋曹彦约昌谷集a卷二十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宋戴复古石屏诗集a卷一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清黄宗羲晦翁私淑a见: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1596 清黄宗羲晦翁私淑a见: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1596 清黄宗羲槐堂诸儒学案a见: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88 清黄宗羲槐堂诸儒学案a见: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88 第一章 吴潜的人生历程 5 庙,其荣不及也。 ” 由于状元的光环是如此耀眼,以至于世人对获状元之人的身世也 是倍加关注,甚至还有穿凿附会的传说: “潜幼与兄金陵侯渊同读书,忽一道士来访, 言能墨戏。以棕帚濡墨刷一小壁,出铜鎞划之,引二吴观。其中有五色云覆以宝殿,屏 上金装状元吴潜字随摒而去。 ” 状元第一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家乡的荣耀。时年二十三岁的吴潜考中嘉定十年 的头名状元,镇人即在北栅吴家园建造石刻牌坊状元坊以示庆贺。 无论如何,考中科举是进入仕途至关重要的一步,将来的路如何走还是个未知数, 但状元身份至少已为吴潜今后的仕途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让皇帝、世人认识到他的 才华,也让吴潜自己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期待满腹的抱负可以有所施展。 第二节 两度为相的坎坷经历 吴潜中了状元以后,旋即被授予承事郎一职,签镇东军节度判官。承事郎在宋代是 文散官名,宋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为状元及第之初官,元丰改制后定为 第二十九阶。节度判官是各州府的“幕职官”之一,是知州或知府的助理。按照惯例, 状元通常都被授予承事郎、节度判官的官职,这是一种刚入官的初阶。三年以后,待下 一科进士发榜,前科状元再改授秘书省正字。吴潜先是担任镇东军节度判官,后又改签 广德军判官。 嘉定十七年(1224),吴潜的父亲吴柔胜卒。按照宋朝的封建礼制,父亲亡故,作为 儿子要为父守孝三年,实际上是两周年,即二十四个月,称为“斩衰” ,是五服中最重 的一种,但满二十五个月,即可除服,所以到理宗宝庆二年(1226)十一月,吴潜即任秘 书省正字,负责典司图籍。他整日埋头于文山书海之中,忙于整理、校正书籍。这样的 工作显得枯燥乏味,需要极大的耐心,却是锻炼一个人仔细认真品格的好方式。吴潜并 不因为它乏味就马虎大意,而是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赢得了同僚们的 普遍赞誉。他也于绍定元年(1228)升任校书郎。 绍定二年(1229),吴潜开始了仕途中正式的行政生涯,添差通判嘉兴府,代理嘉兴 田况儒林公议a卷上见:笔记小说大观m第七辑 王民信编宋历科状元录a见:宋史资料萃编m第四辑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355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府事。在嘉兴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关爱百姓,修建养济院以供贫苦流民,政绩斐然。 突出的政绩很快得到上级的肯定,转任朝散郎、尚书金部员外郎。绍定三年(1229)吴潜 升知平江府。 绍定四年(1231),吴潜受召返京任尚书右郎官。此时都城临安发生了一场意料之外 的火灾。火势之大,损失之重,境况之糟,前所未见,大批百姓流离失所。比之辛酉年 间大火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宗庙百司,以至百姓之庐舍,自典章文告,以至公私之货 财等,罹煨尽荡为瓦砾。行人迷往来之路,飞鸟无栖窗之林。 ” 是吴潜对当时惨状的描 述。面对此情此景,他忧心仲仲,但并没有一味哀叹,而是很快透过灾患找寻根本的致 灾缘由。他上疏理宗: “毋徒减膳而已。毋徒徹乐而已。阉官之窃弄威福者勿 亲,女宠之根萌祸患者勿昵。毋并进君子、小人以为包荒,毋兼容袤说、正论以皇 极,以培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庶几天意可回,天灾可息,弭灾为祥,易 乱为治。 ” 同时上书给当时的宰相史弥远,提出面对“譬如以漓胶腐纸,粘缀破坏之器而 置之几案,稍触之,则应手堕地碎耳” 这种险恶局势的应对之策是: “一曰革君心,二曰 节俸给,三曰赈恤都民,四曰用老成廉洁之人,五曰用良将以御外患,六曰革吏弊以新治 道。 ” 绍定五年(1232)七月,吴潜迁太府少卿,总领淮西财赋。绍定六年(1233),史弥远 死, 理宗亲政,蒙古约宋联兵夹击金国。吴潜提出 “以和为形,以守为攻,以战为应” 之策,朝廷不予采纳。潜之后又上疏: “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 。 因议政卓有见识,授直宝章阁、浙东提举常平,辞不就。改吏部员外郎兼国史编修, 实录检讨,升太府卿兼任沿江制置、建康知府、江东安抚留守。 端平元年(1234)四月,理宗欲进兵中原,收复河南故地,吴潜上庙堂书,对收复河 南的利与弊进行详细分析,希望理宗量力而行,认为“河南取之若易,为后日虑,河南 守之实难” ,反对轻易用兵。但理宗一意孤行,兴师入洛,后果如吴潜所料,宋兵溃 败。不久,吴潜又应诏上陈九事: “一曰顾天命;二曰植国本;三曰笃人伦;四曰正学 吴潜许国公奏议a卷一奏论都城火灾乞修身以消灾变a见:古今图书集成m 元脱脱宋史m吴潜传a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 吴潜许国公奏议a卷一奏论都城火灾乞修身以消灾变a见:古今图书集成m 宋吴潜履斋遗稿a卷四上史相书a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元脱脱宋史m吴潜传a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 元脱脱宋史m吴潜传a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 宋吴潜履斋遗稿a卷四上庙堂书a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第一章 吴潜的人生历程 7 术;五曰广畜人才;六曰实恤民力;七曰边事当鉴前辙;八曰楮币当权新制;九曰盗贼 当探祸端” 。 因直论太过,而得罪了当时的丞相郑清之,所以不久吴潜就遭到弹劾,改秘阁修撰 并罢奉千秋鸿禧祠。九月,以秘阁修撰权江西转运副使,兼知隆兴府主管,江西安抚使。 之后又擢太常少卿,知镇江府事。潜奏请改小斛斗的容量,减免租税,让民休生养息等 十五事。十月进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枢密都承旨、督府参谋官兼知太平州。也许 是由于之前的直言上谏反而遭贬,让吴潜萌生退隐的念头,他五次上书请辞,都未能得 到允许。 端平三年(1236)正月,吴潜至釆石谒见魏了翁。魏了翁有感于吴潜的才能,上奏请 求让吴潜暂时留在幕府,协助自己。二月,了翁奏请得以通过,吴潜转赴九江,留幕府 参谋军事。三月,赴阙受工部侍郎、知江州,辞不赴,仍回太平州。六月,改代理兵部 侍郎兼检正。 嘉熙元年(1237)暮春吴潜在临安,初夏试工部侍郎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改知 平江府。二年正月,与吴文英同游沧浪亭。后因与两浙转运判官王埜争论利害,授宝谟 阁待制,提举太平兴国宫,改玉隆万寿宫。六月,知太平州、措置采石江防、淮东总领 财赋。十月代理户部侍郎,知镇江府。三年春,渡江与赵葵踏青于瓜洲。三月,改宝谟 阁直学士,兼浙西大提点坑治;权兵部尚书,浙西制置使。五月为兵部尚书、浙西制置 使,知镇江府。后授敷文阁直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吴潜在该任上,兴办学校, 培养人才;开河筑坝,兴修水利;设置“永丰仓”,救济灾民,赡养孤寡老人,改善民众 医疗卫生条件;制定“舟戍法”设关御寇。短短几年,政绩斐然,庆元百姓勒碑纪念。 淳祐元年(1241),吴潜进工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事。授宝谟阁学士、知 绍兴府、浙东安抚使,辞不赴。淳祐二年(1242)吴潜建议在皇室近族中慎选太子,及早 培养,以安人心。理宗嘉之,让吴潜兼侍读经筵,授华文阁学士、知建宁府。台臣言潜 在建宁府有三罪。诏夺职,罢新任。提举南京鸿庆宫,遂请致仕。丁母(继母)忧。服 除,转中大夫,试兵部尚书兼侍读。转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端明殿学士,签书 枢密院事,进封金陵侯。七年,知贡举,六月潜以亢旱乞罢,未准,吴潜依旧端明殿学 士、提举洞霄宫。八年,因周坦等弹劾,吴潜改知福州,任福建安抚使。九年八月,改 元脱脱宋史m吴潜传a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本年东,与吴文英会于绍兴。十二月,召为同知 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理宗召对,潜表明了治理国家的殷切希望: “愿陛下笃任元老, 以为医师,博采众益,以为医工。使臣辈得以效牛溲马勃之助,以不辱陛下知人之明。 ” 淳祐十一年,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淳祐十二年,八月,吴潜乞解罢 机政,四次上疏,均不许。十一月,萧泰来等人向理宗上疏参吴潜,言其奸诈十罪“如 王安石而又过之也” 。吴潜因此被罢相。十二月,皖浙水灾严重,自请罢职。诏许, 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宝祐元年到三年(12531255),吴潜居宣城响山,种竹筑堂,吟咏自适,与词人 刘震孙相唱和。宝祐四年(1256)四月,吴潜授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到了任上,他采 取有力措施,保障军队供给、百姓生活,使军民团结一心,地方风气趋于稳定,使“凋 弊之郡渐无捉襟见肘之形,夺攘之民,粗著卖剑买牛之习。 ” , “又积钱百四十七万三千 八百有奇,代民输帛,前后所蠲五百四十九万一千七百有奇。 ” 减轻当地百姓的纳税负 担,使他们得以安居乐业。除此之外,吴潜还致力于兴修水利,架桥铺路,创建或修葺 了老香堂、苍山堂、生明轩、占春亭、逸老堂等以纪念先贤及暇时散心之所。其中,吴 潜最为深爱者乃逸老堂也,且为之作记。逸老, “其义盖摘李太白所云四明逸老贺知章 之语” 。吴潜将李白与贺知章进行对比,对于“季真遭时遇主,弹指可都显位,忽飘然 引去” 的胸襟气度赞叹不已,认为贺知章能洞悉世情,不为暂时的蝇头小利所缚, “盖 肃宗之人品已瞭于季真胸中矣,使相与始终,则灵武之事犯父子之大伦,季真亦将不能 逃万世之责。易曰: 知几其神。 季真真有焉,又岂止于蠛蠓富贵涕唾卿相而已哉。 ” 由此可见,吴潜对这种全身而退,隐逸山林的做法是十分钦佩且向往不已的。 吴潜在庆元府的突出政绩,大体被记载于宝庆四明续志 ,其序云: “四明志作于 乾道, 述于宝庆详矣, 然则何续乎?所以志大使丞相履斋先生吴公三年治鄞, 民政兵防, 士习军食、兴革补废、大纲小纪也,其已作而述者不复志。 ” 吴潜自宝祐五年起,就屡上辞呈,希望能得“投林之便” ,归隐家乡,颐养天年。 元脱脱宋史m吴潜传a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 元脱脱宋史m萧泰来传a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 宋吴潜履斋遗稿a卷三养济院记a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宋吴潜履斋遗稿a卷三重建逸老堂记 a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第一章 吴潜的人生历程 9 最后理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仍旧授他观文殿大学士的虚衔,特进崇国公,判宁国府。 吴潜致仕离任时,庆元百姓依依不舍,以热泪相送。 开庆元年(1259),元兵大举渡江南下,由忽必烈所率的东路军进至鄂州对面的长江北 岸,其他蒙军将领由大理而下,攻破广西、湖南诸郡。当时的南宋朝廷内外局势处于风 雨飘摇之际,朝廷内部小人当道,对蒙作战又节节败退。理宗皇帝求贤若渴,急需有才 能的大臣担任自己的左膀右臂。而吴潜自任魏了翁幕府以来,就以文臣身份参与军政, 并且多次上书皇帝,辨析当时的军事形势,其辨精准恰当,虽最后未予采用,仍给理宗 留下了深刻印象。总领淮西时,吴潜又提出“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的边事 政策,不同意轻起战端。后端平入洛的事实也证明他是完全正确的。淳祐任相时,他在 保蜀之方、护江之策、防江之备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被人称为“贤相” 。这种种的事 实都让理宗觉得吴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再次以醴泉观察使兼侍读等职召还吴潜。 吴潜出于对皇帝的忠心和对国家命运的深虑,奉旨还朝。并向理宗进言: “畏天命, 结民心,进良才,通下情。 ” 理宗嘉纳之。冬十月,右丞相丁大全因封锁蒙军渡过长江 围鄂的消息,遭到台臣的弹劾而罢相。理宗拜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封庆国公,晋封许 国公,并敕封吴潜: “敕许国公吴潜: 天资忠亮、问学渊深,负经方致远之才,抱博古通 今之蕴。指陈谠论,既有批鳞補袞之风;措置时宜,尤著沥胆洗心之策,如兹贤哲泽被 苍生,宜予褒封,世昭青简。开庆元年十二月十四日 。 ” 第三节 贬死循州的悲剧命运 宝祐、开庆年间,南宋朝廷政治黑暗,兵灾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理宗 又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所谋者嫔妃近习,所信者贵戚近亲” ,毫不把民众疾苦 放在心上,一味任用小人,使得丁大全、马天骥之流勾结宦官董宋臣,献媚于理宗宠爱 的阎贵妃,得以权倾中外,进用群小。当时“有书于朝门曰阎、马、丁、当,国势将 亡云” 。 宋吴潜履斋遗稿a卷四上庙堂书a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明范 镐编宁国县志m卷七宁国:安徽宁国县方志办点校图书,1987:89 元脱脱宋史m李韶传a卷四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 明钱士昇南宋书m卷五十六见:宋代传记资料丛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吴潜入相后,即论国家安危治乱的原因: “蓋自近年公道晦蚀,私意横流,仁贤空 虚,名节丧败,忠嘉绝响,谀佞成风,天怒而陛下不知,人怒而陛下不察,稔成兵戈之 祸,积为宗社之忧。 ” 敦促帝王“垂日月之明,毋使小人翕聚,以贻善类之祸。 ” ,并 且认为高铸等人与丁大全朋比为奸,萧泰来、沈炎等群小噂沓使得国事日非,上书乞求 丁大全致仕,沈炎等与祠,高铸羁管州军,却没能得到理宗的重视,反而受到在御使台 还有相当势力的丁大全同党的忌恨。 另外, 由于鄂州之围时, 吴潜曾令贾似道从汉阳移兵黄州, 黄州时属宋蒙必争要塞, 似道以为吴潜欲借蒙军之手杀己, 心内怨恨不已。 当初鄂州之围时, 京城临安形势危急, 南宋朝廷人心惶惶, 理宗更是坐卧难安, 与吴潜磋商迁都事宜。 吴潜认为蒙军来势汹汹, 宋军兵力薄弱,迁都未尝不是一种保护理宗安全,保存宋军实力的方法,欣然同意。理 宗问询吴潜自己有何打算,吴潜出于一片赤诚之心,回答道: “臣请死守。 ”理宗见此, 疑窦顿生,竟然说: “卿欲为张邦昌耶?” 正在迁都与否的犹疑间,由于蒙古大汗蒙哥 被击毙于钓鱼城外,蒙军主帅忽必烈欲回蒙古争夺大汗之位,鄂州之围遂解。理宗在暂 放心中大石的同时,埋怨说: “朕几为潜所误。 ” 不久,理宗想立福王赵与苪之子忠王赵祺为太子,吴潜密奏“臣无弥远之材,忠王 无陛下之福” ,惹得理宗恼怒不已。此时的吴潜已失去理宗对他的信任,在朝中危如 累卵,贾似道趁机挟怨报复,指使心腹沈炎弹劾吴潜在对元抗战中“措置无方,致全、 衡、永、桂皆破” ,甚至编造童谣道: “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业毒虫。夤缘攀附 有百尺,若使飞天能食龙。 ”构陷吴潜反对理宗立赵祺之旨,是因他有谋反的意图。 台臣的言论与谣言,使理宗对吴潜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于景定元年(1260)四月罢免 了吴潜的相位,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两次罢相,首尾十年。秋七月,御使 何梦然,劾吴潜欺君无君之罪,此后,吴潜一再遭贬,最后“谪建昌军,寻徙潮州,责 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 ” 循州在当时是一片荒凉之地,离都城有四千多里,吴潜在烈日炎炎的天气里,怀着 元脱脱宋史m吴潜传a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 元脱脱宋史m吴潜传a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 明钱士昇南宋书m见:宋代传记资料丛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819 明钱士昇南宋书m见:宋代传记资料丛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819 元脱脱宋史m贾似道传a卷四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 元脱脱宋史m吴潜传a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 第一章 吴潜的人生历程 11 不能生还的心情,乘船“盘回七十滩,颠簸常惊悸。肌体若分裂,肝肠如捣碎” 地来 到循州。所住的贡院也是残椽破尾,不庇风雨,蛇鼠交罗的地方,老景凄凉,惨不忍睹。 即使如此,贾似道仍担心吴潜会有返朝的一天,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翌年贾似道派武 人刘宗申为循州知州,伺机毒杀吴潜。一番处心积虑后,刘宗申终于阴谋得逞。吴潜中 毒后,痛苦万分, “双足先浮,两髀继肿,渐浸淫于手臂,遂侵犯于心脾,气喘而夜卧 惟艰,胃衰而昼餐尽绝,呕哕大作,脏腑不舒。 ” 潜知死期不远,曰: “吾期死矣,夜 必风雪大作。 ”已而果然,四鼓开霁。撰遗表,端坐而逝,其时景定三年(1262)五月,年 六十八岁。循州百姓闻此恶耗,无不失声痛哭。他从政过的地方,百姓为其建祠纪念。 虽然人们对吴潜深切怀念,但吴潜死后,最后埋骨何方,魂归何处却鲜有人提及。本文 对此略作考辨。 明朝人徐勃曾就此事发出感慨: “一杯黄土傍精蓝,莫叹孤臣葬岭南。秋壑更无埋 骨处,鬼车啼出木棉庵。 ” “精蓝”指代佛寺,循州仙塔下有古寺,吴潜曾寓居于此, 故寺取名“正相寺” ,塔亦名“正相塔” 。诗中所指“精蓝”是否就是正相寺,尚有待进 一步考证。考虑到吴潜死时,贾似道的权势正如日中天,且贾似道对吴潜又恨之入骨, 吴潜后人此时应不具备扶柩还乡的客观条件,只能是就地安葬。德祐元年(1275),贾似 道遭弹劾被贬,由此吴潜十三载沉冤昭雪追复原官,次年追赠少师。关于吴潜的最后埋 骨之地有两种说法: 其一:吴潜复官之后,其灵柩由其后人,回葬德清县城礼辰门(北门)外之张家山 (今墓已无遗迹) 。 其二:由于其子孙迁居福建,将其灵柩迁葬南安东田芹山湖尾山下。墓呈“也”字 形,当地世称“也字墓” 。迁葬时,还留有吴氏子孙护墓,至今西坑村还有几户吴姓人 家,就是当年护墓的后代。闽南吴姓把吴潜尊为始祖。 年代久远,墓迹又不可考,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比较接近真实呢?吴潜在谢世颂 中曾道: “悠悠旅中魂,雲水两迢递。朝廷有仁政,归骨或可觊。魂兮早还家,毋作异 吴潜谢世诗a见:全宋诗m卷三一五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7893 宋吴潜履斋遗稿a卷四焚告天词a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万萍,叶维恭编中国历代咏史诗辞典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649 据泉州名人录吴潜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乡鬼。 ” 古人对于故乡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思恋情节,希望死后能安葬在自己生长过的 土地上。吴潜也不例外,他的后人当不至于有意违背先人遗愿。因此笔者更倾向于第一 种说法,即吴潜的灵柩最终回葬德清。 宋吴潜履斋遗稿a卷一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第二章 题材迥异的词作内容 13 第二章 题材丰富的词作内容 纵横起伏的人生历程使得吴潜能获得多方面的生活阅历与情感体验,进而发抒为 词。吴潜的词作有 256 首之多,在有宋一代词人中,他是词作较多的作家之一。词的题 材和思想内容因此显得颇为丰富,大凡述志申情,写景咏物,怀古纪游,思人念远,均 有涉及,多角度地反映了他的胸襟和情怀。在吴潜的词作中,个人失志的愤恨之情、俯 仰治乱的激慨之情、旖旎温柔的闺帏之情以及对人生的审视,对历史的沉思,均得到了 淋漓的抒发,为了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吴潜的词作内容,特加以分类描述。 第一节 英雄失路的咏怀词 吴潜所处的时期已是南宋政权的中晚期,其时边事日急,将无韩、岳,国脉微弱, 而朝中又是奸佞当道,一派乌烟瘴气。大臣们要么一味求和,要么不顾局势,贸然请战, 导致宋军节节败退。吴潜意主和守,且提出制敌、守国之方,无奈屡次上疏都未能得到 重视,最后更因生性刚直,忤恼理宗与当朝权贵而致仕途蹭蹬,老境凄凉,贬死循州。 吴潜出生理学世家,从小就深怀抱负志向远大,在政治上是一位干才。他的谏言大 胆峻切,质直深刻。无论是劝勉当朝执政要注重六要(一格君心;二节奉给;三振恤都 民;四用老成廉洁之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兴治道) ,还是剖析对战争的 精辟见解“金人既灭,与北为邻,法当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 ,都显出一 个成熟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被理宗视为肱股之臣。无奈仕途多劫,小人当朝,吴潜的才 华最终也未能得以发挥。于是,他只能将人生的况味,心中的悲愤化为歌吟,付诸纸笔。 在吴潜二百多首词作中,吟咏自己目睹山河破碎之悲,壮志难酬之感的作品为数不 少。这类情感多是通过一些写景咏怀之作来呈现的。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 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 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结语之处,蓄积既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 宋吴潜履斋遗稿a卷三上史相书a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 如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 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 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本篇大约作于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吴潜正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等要 职, 突遭权臣攻击而被落职, 改任福建安抚史, 途经南昌所作。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市 (豫 章)赣江之滨。它是唐永徽四年(653),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督洪州时所建。阁高九丈, 共三层,规模宏伟,下瞰赣江,被称为江南的三大楼阁之一。词客骚人“滕王高阁临江 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廉暮卷西山雨。” 就是对此楼的赞美之词, 吴潜此作亦发兴于此。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起笔着题,点出登高的地点。 “万里”用得气势 十足, “吹”极为生动,既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登高之人飘飘若仙的感觉,又突出 滕王阁之高。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 “槛外”写出了当时居高临下观赏风景 的视野范围。词人由平视而俯视, “楚山” 、 “楚江” 、 “云涨” 、 “涛作” ,相互呼应,景象 壮观,可以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这是写登高远 望时所看到的情形, “征帆” 、 “野鸟” ,都是即时的景象,木末征帆与沙边野鸟构成一幅 流动、萧条的画面。 “有时” ,二字极为传神,正好点出画面的流动性与偶然性。 “近帘 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 “暮雨”说明词人登临的时间乃是傍晚时分。 “今犹昨”则 带有物是人非的感慨。以上都是作者在滕王阁览景时的所见,景物写得形象鲜明、层次 清晰。 由这些景物描写,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寄予其中的深沉感情, 如 “征帆” 、 “木末” 、 “野鸟” 、 “暮雨” ,都是没落、凄凉的景象,明显地浸染着作者的情绪。 词的上片描叙作者迎着秋风秋雨登上高楼眺望,由远及近,由远处的楚山、楚江、 征帆至江边的野鸟,场景虽然架构阔大,却透露着一场山雨欲来的低沉暮景。正好与下 片抒发的去国离乡,壮志蹉跎的愁苦之情遥相呼应。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 泊。 ” “秋渐紧”就是秋意渐渐浓厚,在文人墨客的眼中, “秋”通常都是离别、忧愁的 明李贽杂说焚书a卷三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唐王勃滕王阁序a 第二章 题材迥异的词作内容 15 季节。这样一个万物凋零的季节,满目萧瑟的环境,自然也时时触动着作者那颗敏感的 心,让他更觉凄怆孤单了。于是下面由近及远,回首往事。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 写的便是往事堪哀,对仕途蹭蹬的失望之情。 吴潜在复任朝廷要职之后,深感国难深重,屡次上奏,恳切陈辞,历数内 忧外患与 当务之急。无奈所言不被采纳自己反遭贬出朝。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吴潜曾任 江西转运副使兼知隆兴府,如今他重经十年前任职之旧地,重登滕王阁,但十年的时光 早已使得物是人非,让人沧桑之感油然而生,他又怎能不感慨万千。词中名句“岁月无 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虽易使人联想起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 的诗句,但用 笔生新,高华重铸,别有况味。经历这次打击,词人的心境已大不如前了,因此,以“乾 坤”之大都摆放不下他的愁绪,一个“着”字,犹如点睛之笔,把词人无形的愁绪物化 为有形的、可以摆放的固体,同时也显露出作者的无奈。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 角。 ”最后以游子在黄昏中听着号角声,独自消魂的画面结束全词。号角声幽幽,词人 无法言说之愁也随之久久地缠绕在读者的心里。全篇的格调和意境,与辛弃疾的登临抒 感之作较为相似,沉郁悲壮,寄慨遥深。 又如满江红金陵乌衣园 :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 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 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此词大约是作者在建康府任淮西财赋总领时写的。乌衣园在乌衣巷之东,为宋代金 陵的游乐场所之一。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 ” ,柳带、榆钱都是春末景况, 词人也点明出游的时间是清明寒食刚过。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据 武林旧事记载: “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 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可以看出,宋代清明时节出游踏青是十分盛行的。果然, 词人接着就写游园所见。 “天一笑” ,指天气晴朗,化用杜甫能画诗中的“每蒙天一 笑,复似物皆春” 。 “罗绮”本指代丝绸衣裳,这里是游园仕女的代称。 “花树得晴红欲 染,远山过雨青如滴” ,好一派融融春光,园里的景色多么清丽,在雨后初晴之时,红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a之“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花、绿树、青山都显得那样色彩艳丽,令人美不胜收。这几句极力描摹游园时的欢乐场 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春游图,如云的游女,满耳的笙歌,处处洋溢着欢乐与祥 和。按常理,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词人的心情应当是十分愉快的,因为在词中用以描述 春光的词藻都是明艳的颜色,如“红” 、 “青”等,但事实并非如此。词人笔锋一转, “问 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一个“客”字既道出了吴潜内心隐藏的此身如客的悒郁心 情,也透露着吴潜在游园时所带有的独特视角。他是用审视的眼光看着这些热闹景象, 真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之感,才 会有与此地游人、景物很不相合的心情。 既然词人心有所感,下片自然要咏怀以抒情。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 ” 乌衣巷在朱雀桥畔,六朝时王、谢等豪门贵族聚居于此从而闻名于世。刘禹锡金陵五 题之二云: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从此,乌衣巷成了文人咏史怀古的重要话题。词中的这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在, 人事已非,对比鲜明,难怪词人今昔之感油然而生。 “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 ”只有每 年来去的燕子仍与当年相似,承接上句物是人非的感喟。 “晚烟斜日” ,更是一派落寞的 景象,与上片中的“天一笑”又形成对比,体现着词人感情的变化。 “抖擞一春尘土债, 悲凉万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简短(汇编10篇)
- 第二章 函数2026年高三数学第一轮总复习
- 职高简单高考题目及答案
- 酒店工作心得体会怎么写(例文10篇)
- 美食餐厅推广营销案例分析
- 体育产业市场分析与投资机会研究
- 医药行业创新发展模式探讨
- 农产品检测技术革新-2025年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创新报告
- 2025年车工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晋城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商户收单业务培训
- 高校辅导员培训PPT课件:班干部的选任与培训
- 26个英文字母书写动态演示课件
- 分镜头脚本设计-课件
- 拧紧知识培训课件
- 非参数统计课件
- 区妇联家庭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
- 劳保用品发放表格及管理
- 江苏省盐城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深锥沉降槽地面倒装工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