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法官的日常经验—人民法庭李忠顺法官的生活工作为视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论法官的日常经验 人民法庭李忠顺法官的生活工作为视角 on the day-to-day experience of the judges :the peoples court li zhong shun judges life work perspective 作 者 姓 名: 李 绩 指 导 教 师: 姚荣茂 副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上世纪初在美国掀起了现实主义法学的浪潮,而“经验论”是现实主义法学 的核心命题,霍姆斯“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在于经验”一语点出了经验的重 要性。较之于普通法国家而言,我国是成文法国家。这种差异注定了两个法系国 家的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裁判方式与方法有所不同, 对我国法官经验的探讨也就显 得很有必要。 研究人民法庭的法官的日常经验一方面可以立体展现基层人民法官 的生活工作图景,另一方面也将使我们对法官经验有一种新的解读。而目前学界 对人民法庭的法官的“日常经验”研究却鲜有涉及。这也使得笔者在搜集资料与 写作过程中颇感步履维艰。 本文论及的是一位“典型”的人民法庭的法官的日常经验。之所以说他“典 型”一是其长达 29 年人民法庭工作经历,二是其身上体现了内陆部分地区人民 法庭法官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就是内陆地区人民法庭法官的缩影。 在文章篇章的安排上,引言部分将提出为什么要研究法官的日常经验以及研 究法官的“日常经验”的意义。 第一部分是“法官的日常经验:概念与特点” ,对“经验”进行理论的阐述。 解读了现实主义法学“经验论”的基本含义,包括经验与逻辑的关系、经验的内 容。由处在不同法系国家引出中国人民法庭法官的“日常经验” ,并对法官“日 常经验”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第二部分是“法官的日常经验:源自与表现于真实的生活与工作” 。第一节, 主要介绍了李忠顺的生活工作经历, 并因其的生活工作经历成为该地区的活地图 和地方性知识的掌握者。第二节,通过介绍李忠顺与村镇乡社干部的交往,说明 李忠顺生活工作经验的积累方式之一是与村镇乡社干部的交往。第三节,提及到 了其与乡村精英李德昌的交往,指出了他们之间交往的原因,以及对其工作的帮 助。第四节,阐述其与法律工作者刘志军的交往,以及对他们这种交往模式的简 要分析。在此部分的结尾总结了日常经验的作用表现。 第三部分是“日常经验利导纠纷解决:以个案为中心” 。这里的个案的选择 与第二部分日常经验的作用表现相衔接。个案的选择上突出了案件的典型性,所 选的个案既涉及从立案到结案的各个环节,又是该地区纠纷的常见案件。具体包 括了借贷、离婚、赡养、交通肇事。通过个案的呈现立体地展示了乡土司法的真 2 实图景。 通过在文中对法官日常经验进行理论分析和个案论证, 文章在结尾部分点出 了法官的日常经验应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应当予以善待与尊重。 关键词关键词:基层司法;人民法庭;李忠顺;经验 3 abstract a tide of realistic jurisprudence spread in america earlier last century, whose core proposition was “empirism”. holmels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ence with his “the life of law is not logic but experience”. contrast to common law countries, china is a statute law country. this key distinction leads to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methods judges use in judicial proceedings, thus the necessity to discuss the practice of law in our country. on one hand, a research into the daily practice in peoples court can comprehensively showcase the life and work style of base-level judges, and on the other, help us with a new appreciation to the judges experience. however, currently scholars have very little study on the “daily practice” of the judges in peoples court, which sets lots of impedi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materials and writing. this essay discloses the daily practice of a “typical” judge in peoples court. there are two reasons to call him “typical”, one is that he has 29 years of court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other one is that he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udges in inland courts, which to some extent can be viewed as the epitome of judges in inland courts. in terms of the outline of this essay, the introduction brings out the reasons to study the judges daily practi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the first part is “ the judges daily practice: concept and feature”,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experience”. it deals with the cardinal concept of “empirsim” of realistic jurisprudence, inclu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xperience and logic, and the content of experience. starting from saying china belongs to a different legal family, which leads to the “ daily practice” of the judge in peoples court, the concept of judges “ daily practice” and its feature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 second part is “ the judges daily practice: comes from and demonstrates the real life and work”. the first chapter deals with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work experience of li zhongshun, who became the master of the local map and local knowledge because of his experience. chapter two introduc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i zhongshun and suburban cadres, which tells us one of his ways to accumulate life and work experience is to interact with the suburban cadres. chapter three mentio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judge and country caliber li changde, pointing out the reasons leading to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he help to his work. chapter four illustrates the exchange between he and liu zhijun, who is also a legal practice, including a simple analyze of their model of exchange. at the end of this part, the functions of daily experience are concluded. the third part is “daily practice facilitates disputes settlement: a case as the base”. the choice of case in this part is cohesive with the 4 functions of daily experience in the second part. the choice of case accentuates the typical nature of the case, involving all the processes from establishing a case to closing a case. and the case chosen is very common in that area. more specifically, it involves loans, divorce, support the elderly, and traffic accident. from this case we can learn the real picture of country judicial practice.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se argument on the daily experience of the judg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 judges daily experience should have the power of reality, and be respected and honored. key words: basic level judiciary; peoples court; li zhongshun; experience 5 目目 录录 引言引言 1 一、法官日常经验:概念与特点一、法官日常经验:概念与特点 2 (一) 对现实主义法学 “经验论” 之解读 4 (二)日常经验的概念和特点 7 二、日常经验:源自与二、日常经验:源自与表现于真实的生活与工作表现于真实的生活与工作 12 (一)29 年穿行于山间活地图、地方性知识掌握者 12 (二)生活工作“伙伴”村社、乡镇干部 18 (三)朋友乡村精英李德昌 25 (四)乡土社会的法律人法律工作者刘志军 30 小结:日常经验的作用表现 32 三、日常经验利导纠纷解决:以个案为中心三、日常经验利导纠纷解决:以个案为中心 35 (一)作为律师的法官“不敢立案”与“建议撤诉” 35 (二)实践的智慧“联合行动”与“秘密行动” 38 (三)平常人的亲近赡养案件中的说理 43 (四)判决规避纠纷解决的被动选择 48 小结:运用经验的效果评价 51 四、结语四、结语 55 参参考文献考文献 57 致谢致谢 62 论法官的日常经验以人民法庭法官李忠顺的生活工作为视角 1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在于经验。 霍姆斯 引 言 人民法庭是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是真正意义上的基层司法1,是国家司法 权威向民间渗透的桥梁。人民法庭法官是基层司法的践行者,他们身上折射出了 基层司法的真实图景。那么,人民法庭的法官是采用何种工作方法,在工作中是 否有其特有的工作方式,在面临具体的纠纷时怎样进行处理,在纠纷解决的过程 中法官又是如何在情理法之间进行抉择?在一次实地调研的课题中, 偶然发现一 位人民法庭法官在面临纠纷时主要采用调说理的方式进行裁决纠纷, 在裁判方式 上注重调解, 调解结案率达到所审案件的近百分之八十, 且上诉率不到百分之一, 上诉案件无一改判。2正因如此,这位人民法庭的法官的日常工作方式以及贯穿 其中的日常经验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人民法庭法官的 日常经验。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基层司法问题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他们关注的内 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案件的类型。基层司法中的案件主要是传 统的民事纠纷,即熟人之间的情理纠纷。对此学者也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于苏 力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高其才的 乡土司法社会变迁中的杨村法庭实证研究 。第二,解决纠纷的依据。在 范愉的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中论及到了纠纷是多类型的,处理纠纷的依据 也是不同的,既包括制定法,也包括村规民约、习俗、道德等;苏力的送法下 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的“穿行于传统与现代”一章中对此有着系统 的论述;田成有的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于此也有所体现。第三,对于法官职 业行为的分析。在高其才的乡土司法中着重对此予以了分析,这里的法官指 的就是人民法庭的法官。这与在苏力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中提 及的“基层法官智识”一章中也对此进行了论述。二者的论述虽存在时间和对象 的差别,但二者的结论也不乏共同点,例如都肯定法官与村社干部保持良好关系 对乡土纠纷案件的解决是有利的。第四,纠纷解决的方式。这一点在研究人民法 1 范愉: 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 390 页。 2 2012 年 3 月的人民法院报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 /paper/html/2012-03/08/content_41340.htm。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2 庭的著作中具有类似的结论。在张永和的大邑的调解 ,强世功的调解、法 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 ,苏力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都分析到了 调解是更容易让三方接受的结案方式。这些著作从纠纷案件的当事人之间的关 系、纠纷的类型、纠纷解决所应达到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也有专门的论文对此类问题进行了阐释,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丁卫的博士论文乡 村法治的政法逻辑秦窑人民法庭的司法运作 , 以秦窑法庭的运作为切入点, 研究乡村中法律治理的现状;孙怀君、袁勇的城市化进程中人民法庭建设的思 考基于陈家桥人民法庭工作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以重庆市陈家桥人民法庭 为调查点, 个案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人民法庭建设的要点以及法官在其中扮演的 角色; 四川大学徐智慧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人民法庭制度研究从实证的角 度等。 有关基层司法的问题最近几年也得到了司法界的重视。 人民法院报就在 “司法能动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题下对基层法官作了专题报道。报道中的地域 主要包括黑龙江、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福建等地,对象主要是扎根基层人 民法庭的法官,具体内容就是这些法官深入民间的工作方式和奉献精神。报道中 的法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在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充分运用日常生活工作经 验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本文在结构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在引言部分,简要地提及学界对基层司法的关注和研究,并指出应当对法 官的日常经验予以关注。 第一部分,在理论上对经验进行了分析。本章分析了现实主义法学的“经 验论” ,也具体的分析和阐释了中国人民法庭法官日常经验的概念和特点。第二 部分,具体地分析“法官日常经验的来源” ,论述的是法官的日常经验,这事实 上应自具体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此基础上,提及了法官日常经验的作用表现,这 也为第三部分内容中研究日常经验对纠纷解决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日 常经验利导纠纷解决:以个案为中心” ,笔者在这部分对从立案到结案的各个环 节相对应的案件进行了实证的分析, 这里选择的个案也是传统乡土社会中典型的 案例,并在个案的分析的基础上对法官运用经验解决纠纷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 在结语部分,指出要对这地域环境中的法官的日常经验予以关注。 论法官的日常经验以人民法庭法官李忠顺的生活工作为视角 3 关于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现实主义“经验论”解读和对人民法庭法官日 常经验的分析,比分析出二者的不同点。通过这样的一种比较,可以在看出其不 同点的同时,现研究中国基层法官日常经验的意义。本文是在社会调研基础上形 成的一篇论文, 料收集和思路的构成都是在具体的实证调研的过程中一步步完成 的, 此过程中运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采用了调研过程中 的几个典型的案例,并对这几个案例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经验在个案中的作用进 行了相应的评价,也运用了个案分析的方法。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4 一、法官的日常经验:概念与特征 提及经验,在哲学上通常被称为感知,一种对生活工作的感知。这种经验可 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 经验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者来说可能就是一种间接经验。同样,法官参 与的司法活动也是一项实践活动,也会因实践而获得具体的司法知识,这可以称 之为法官的经验。而对法官经验论述涉及较多的是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因而本文 对现实主义法学“经验论”作了专门的解读。中国学者对法官经验的探讨主要集 中在对“经验法则”3的分析,对基层司法中人民法庭法官的日常经验却少有涉 及,本文正是对法官的日常经验进行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 (一)对现实主义法学“经验论”之解读 霍姆斯是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的代表,其运用实用主义方法研究普通法。霍 姆斯的“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一命题已经成为“法律现代主义的 中心口号”4,其著作普通法开篇就提及“经验” :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 而是经验。一个时代为人们感受到的需求、主流道德和政治理论、对公共政策的 直觉无论是公开宣布的还是下意识的,甚至是法官与其同胞们的偏见,在决定 赖以治理人们规则方面的作用都比三段论推理大得多”5。此处提及的“法律” , 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而法官制定的判例法,是法官司法实践的结果。霍姆斯在 1905 年洛克诉纽约州一案的反对意见中写道: “一般命题不能决定具体案件。判 决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判断力和敏锐的直觉而不是清晰的大前提”6。这里提及的 “明锐的直觉”与在普通法中提及“公共政策的直觉”形成了对应的关系, 说明了霍姆斯的“经验论”不是一时的,而是在他的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都有所 展现。7后继者卡多佐在司法过程的性质一书中对现实主义法学的实用主义 司法哲学作了系统的阐释,也肯定了“经验”在司法裁判中的作用。因此, “经 验论”是现实主义法学的标志性论证。 3 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来看,中国学者对法官“经验法则”分析,主要体现在证据认定中经验的作用。 4 thomas c.grey,“langdells orthodoxy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45,1983.转引 自马聪著: 霍姆斯现实主义思想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6 页。 5 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著: 普通法 ,冉昊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 页。 6 locher v. new york ,1985u.s.45(1905) ,资料来源:。 7 在我国法学家经熊超越东西方一书中收录了 1921 年霍姆斯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霍姆斯说: “我们 努力建立一个我们会喜欢的世界。 我们所喜欢的这是一个深奥的概念,不能通过讨论说明,只能逐步的 被改变,常常是通过数代人的经验” 。再次印证了“经验论”贯穿于霍姆斯的思想发展历程中。 论法官的日常经验以人民法庭法官李忠顺的生活工作为视角 5 提及“经验论” ,就要弄清霍姆斯语境中“经验”与“逻辑”的关系。霍姆 斯反对形式主义,提出“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 ,引起了人们对 其的误解,因此, “他还经常被贴上反逻辑的标签” 8。霍姆斯是不是真的“反 逻辑” ,更进一步说,他是否否定逻辑在法律中的作用? 要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需清楚霍姆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在霍姆斯时期, 以兰德尔为代表的法律思想是当时主流思想, 这种法律思想带有浓厚的形式主义 色彩。兰德尔认为法律是一门科学,相应的原理和原则构成法律,现有的法律已 经拥有了丰富的资源,法律推理就是从现有的先例中推出原理,并运用到以后的 司法实践和判决中。该时期的形式主义者认为: “上诉审的判决汇编就是原始资 料, 从中可以推导出普通法的原则一旦这些原则显露出来了, 就可以演绎 出某个案件的正确结果。”9形式主义者试图通过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来确保 法律的稳定性。显然这种做法是存在问题的,当处在一个变化莫测的社会中,原 有的法律的原理和原则极有可能无法运用到新的案件当中, 遇此情形法官很难运 用逻辑规则进行判决,此时法官就要在对案件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己 的经验进行裁判。霍姆斯正是因为看到形式主义和规则的局限,对兰德尔为代表 的形式主义者进行了“攻击”,并使他一举成名。而“攻击”的基础在霍姆斯看 来,是法律与生活应当密不可分 “法官裁判中不应该刻板适用规则,而应权衡 社会利益”10。这与卡多佐的观点有共同点,卡多佐认为,法律的终极原因是社 会福利,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政策、集体组织的善。由于坚守正确行为的标 准这在社区风气中得以体现而带来的社会收益”11。同时,他站在历史 的立场上认为社会在不断地演变,法律也应不断地变化, “已宣布的规则必须 被当作尝试性的东西,因为它将要适用的众多不断变化的事实是无法预见的。修 正是法律的成长。它是法律的生命所在”12。据此,他也认识到司法的意义不在 于司法过程,而在于司法实现社会需要,达到满意的社会效果。由此看来,霍姆 斯和卡多佐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并不是站在反对逻辑的基点上, 而是认为法律应当 8 马聪著: 霍姆斯现实主义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 60 页。 9 美 波斯纳著: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版,第 19 页。 10 马聪著: 霍姆斯现实主义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 76 页。 11 美本杰明内森卡多佐:法律的生长,刘培蜂、刘骁军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第 66 页。 12 美本杰明内森卡多佐:法律的生长,刘培蜂、刘骁军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6 实现社会福利与社会目的,这是两位代表的共同点。 还需弄清的一个问题是“经验论”中的“经验”包含了哪些内容?应该说, 霍姆斯的“经验论”中的内容是在反对形式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 “形式主义认 为法律是一套原则,法律推理是精密研究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毫无疑问的确定性 之来源。 ”13在霍姆斯看来,判决形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和规 则。这里的经验包括对政策的考虑、时代的政治道德理论、法官个人的偏见以及 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所拥有的直觉。 . “对法律知识而言,经验提供内容,逻辑提供形式,逻辑不能取代经验,正 如形式不能取代内容一样”14,因而逻辑面对生活呈灰色之时,经验也就应当登 场了。 而对 “经验” 内容应当有着怎样的理解?首先, 法律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法律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法律,逻辑是不能产 生法律的内容的,因为逻辑的推演是以规则的存在为前提,而“规则是在他生活 于其间的社会中经由一种选择过程而演化出来的, 从而它们也是世世代代的经验 的产物”15。其次,“经验”是法官对先例的扩充与发展。霍姆斯说:“真理是, 法在不断演进着,从未达到一致。它永远从生活中汲取新的原则,并总是从历史 中保留那些未被删除或未被汲取的东西。只有当法律停止发展,它才会达到完全 一致”16。普通法的发展历程表明,法官在承继与运用已有的规则时,往往结合 现实的需要,对其外延进行丰富,给予其新理由,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新 的内容, 随即演变成一项新的规则。 第三, 历史和社会利益是经验绕不开的话题。 在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和卡多佐的司法过程的性质中,都提及了历史和 社会利益17对法律,准确的说是对司法过程的影响。对经验的考察应站在历史和 社会利益的角度进行,因为从中能学到历史的经验和社会的经验,当然更多的是 社会的经验。第四,直觉是经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霍姆斯在其著作或司法意见 书中不只一次地提到过直觉。对什么是直觉,有学者提到“这种对案件事实的直 觉判断是一种实践理性的复杂的综合判断, 但这并不是一种只可向鬼神道的神秘 13 马聪著: 霍姆斯现实主义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 76 页。 14 李国强 聂长建“法律中的逻辑和经验作用探讨解读霍姆斯和哈耶克” , 法学杂志2008 年第一期, 第 129 页。 15 奥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年版, 第 7 页。 16 美 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著: 普通法 ,冉昊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2 页。 17 在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用的是“社会福利”一词。 论法官的日常经验以人民法庭法官李忠顺的生活工作为视角 7 的第六感,而是一种结合了道德感、常识和职业训练的复杂判断。”18可见, 这主要指的是一种司法智识。 探讨现实主义法学的“经验论”是在英美法系的语境中考察的,而探讨法官 的“日常经验”是在大陆法学的语境中进行考察的。若是前者奉行“经验主义” , 后者更多的体现在于“规则主义” 。前者法官不对案件的事实进行认定,陪审团 根据经验作出事实认定, 法官对案件进行法律审; 后者法官不仅要进行事实认定, 也要进行法律审,严格按照规则进行推演,法官没有造法的权利和资格。就本文 而言, 探讨的是一个人民法庭法官的日常经验,这样的日常经验与上诉法官的经 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样的特点与作用,将在下文中逐次展现。 (二)日常经验的概念与特点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沿海和内陆大中城市的城市化特 征越加明显, 法制也在不断地推进, 越来越多的纠纷依靠法规进行纠纷解决,“但 是中国传统上又是一个礼俗社会,法律不可能成为解决纠纷的灵丹妙药 , 法律以外的因素如,道德、情理也是司法过程不可忽略的” 19。在这商业化特征 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更多是陌生的,即这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但在广大的农 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还处于半封闭或封闭社会。因此,严格意义上目前中 国处于二元结构的社会,在这两种环境中发生的纠纷也就多种多样:陌生人环境 中更多的是利益上的纠纷,所要求的更多的是权利的维护与实现;熟人之间发生 纠纷后寻求解决主要是原有关系的修复与维护。实现的目的不同,方式也就不尽 一致,故而在陌生人与熟人社会之间的纠纷处理也就有所不同,费孝通在乡土 中国中,对陌生人与熟人之间交往模式的不同就有所提及。伴随着经济发展带 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个共识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经济交往, 发生的纠纷后解决主要靠的是的证据,而熟人之间则对相互的情感尤为关注。怎 样把握这种情理性,在裁判中取得一个合理合法的判决,这就涉及到了法官的日 常经验。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64 条规定: “审判人员 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 18 thomas c. grey, langdells orthodox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45,1983. 19 范愉: 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61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8 德, 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 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从条文中看出,这里的日常经验,指的是在有 关证据的认定方面,这表明法官的日常经验已引起了重视。然则本文论证的法官 的日常经验的含义却不限于此,法官的经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的内容也是 极其的丰富。就本文谈论的法官是一个人民法庭的法官,谈论他的日常经验是指 其在日常生活工作的经历和体验对他工作产生的影响, 且谈及的法官经验是其经 验内容的很小的一部分, 面对的也主要是对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社会中人民法庭法 官经验的探讨。因此本文给法官的日常经验下的定义是:是法官在日常生活和工 作中的一种经历和体验,这种经历和体验受地域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体验的 是日常性、渐进性的,对其工作的积极的作用往往是无形的。就此处提及的法官 的日常经验,应当包含以下的内容:一是,对当地人文地理和司法环境的熟悉。 其生活工作地属于山区,是传统中国农村,村民是散居在区域内。在这里法律还 未完全的进入乡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处理法律外,还受到习惯、道德、礼 俗的规制。作为一个基层法官对此有所体验和把握显然是必要,在诉讼中有利于 把握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心理需要。二是,生活工作中的体验。司法是一个实践 性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中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哲学。应该说这是一个 历时性的过程,就本文论及的李忠顺法官而言有着 29 年该地司法工作的经历, 对其工作体验已有着相当一定的储备。三是,对工作所需要法律的理解和掌握。 法官面临纠纷要进行解决,是法律的解释者和适用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 ,作为法官要有效的解决纠纷,必然应当对所需法律能有效的掌握。四是, 处理案件时的直觉。这一点应该是法官经验最集中的体现。 就针对该称谓的日常经验,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地缘性。法官的经验是一种感知,法官经验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环境密 不可分。本文论及的法官工作中所面临的地域环境是:偏僻的乡村,交通极为不 发达,民众居住的分散。其生活与工作中的经历和体验也更多地依此而展开,这 集中表现于对地缘的熟悉, 而对地缘的熟悉则主要集中表现于对该地区区域的熟 悉,也就是下文论及的李忠顺是该地区的“活地图” 。之所以强调地缘性是法官 日常经验的重要的一部分,一是地缘性体现了该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乡土司 法” ,该地区司法图景的展现是以地缘为载体的;二是体现司法地方化,在沿海 论法官的日常经验以人民法庭法官李忠顺的生活工作为视角 9 经济发达的镇的人民法庭和内地偏远地区人民法庭的法官的构成、 面临的主要纠 纷、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司法裁判方式都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脱离具体 的地域环境进行论述是缺乏现实意义的, 有关司法经验的讨论只有放在具体的地 域环境中去才具意义。日常经验作用的表现也与地域紧密相关,不同地区法官面 临的具体的地域环境下的当事人的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也不一样,诸多 的因素使法官在面临具体纠纷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就从判 决理由而言,现代化的城市中寻求的是法规性的判决,而在传统的封闭与半封闭 的社会中,则处在情理性的判决向法规性的判决的转变。 第二,人文性。地缘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生存在土地上,就与地产生了联 系,就不可分离。论及人文性,首先明白法官的具体所处的地域环境对其产生的 影响。 在城市法院与乡镇人民法庭的法官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点 的。就本文论及的法官,在课题调研中的的法官绝大多数是该地本地人,外出经 历偏少。同时,他们进入法院之前,都不是正规的法学院系毕业。就受过的法学 教育来说与城市法官也是不能相比的,这对其工作的开展也必然产生一定影响。 还需重视的是其工作的对象。在本文论及地区的法官接触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 他们中相当的一部分都与法官相对熟悉。这一方面与上面论及的地缘性相关,都 是居住在本地人,二是这些律师受专业水平、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多都是在本地 执业, 长时间地与该地区法官的接触,形成了法官与律师或法律工作者长期的联 系,正如下文讲的“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人法律工作者刘志军” 。法官面临的 当事人主要是世代居住该地的普通民众,他们之间的交往与纠纷的处理方式,更 多地体现于像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所描绘的熟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因此,其形 成的日常的生活与工作经验也依此而展开。故而此处提及的经验可能是地方性 的,甚至是可能是个别性的。 第三,日常性。日常的生活经验应是在具体的每天的生活中形成。这与时 间的长短和阅历联系在一起,毕竟经历有时本身就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没有固 有的表现形式, 侧重表现在对事的态度、 观点和看法或遇事、 遇人时的处事方式。 法官的另一个角色是社会成员,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角色的存在,法官的生活中 很大的一部分是与社会成员是日常性的交往。同时,由于具有法官这样的一个角 色,在平时的交往的过程中,法官的获得的日常经验就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这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10 样的经验,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的增长和丰满。因此法官作为基本的社会成员 其生活的经验也必然如同一般的民众般的经历。法官的日常工作经验也引人注 目。就法官的工作经验而言20,是对辖区环境的熟悉,这种熟悉包含了经济的水 平, 当地普通民众的法律意识等等。具体与工作相关的是经常发生的纠纷的数量 和类型, 案件的特点 (这种特点表现于案件是情理的纠纷, 还是经济性的诉求等) 。 同时也表现在通晓和掌握纠纷当事者对待纠纷的态度和想达到的纠纷的处理结 果, 以及有效处理纠纷应运用的方式和适用的规范。而这一切都与其日常的生活 工作紧密相关。 第四,反复性。日常经验应是生活和工作中反复发生,是常态化的而不是 个别的现象。经验之“经”是指的一个过程,过程中的所得的东西要形成常态化 的东西就要不断的进行验证,多次反复地验证,多次反复地运用,发现其具有一 定反复性的效用。单纯出现一次对纠纷有效解决的方法很难认定为常态化的经 验。就本文论及的法官,他认为调解在处理情理性的纠纷中具有很大的效用21, 也多采用调解结案,在其职业生涯中调解案件接近百分之八十,上诉案件无一改 判,就诸如赡养案件而言,李忠顺一直奉行的方式“调解结案” ,这就说明了他 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常态性和反复性22,从而就得出了调解作为大部分情理 性纠纷的解决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解纠方法这一工作经验。 第五,普遍性。日常的生活经验还能被社会中大众能体验和感受。如果只是 单纯的个体的经验不能被大众所体验和感受认可, 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经验。 例如, 在本文论及的法官与乡镇村社干部、乡村精英、法律工作者的交往对法官工作的 有效性得到了李忠顺同庭法官的认可, 该县另两个人民法庭的法官也认可了这种 交往方式。有关案件处理方式的经验也有着一定的普遍性,比如调解作为一种基 层人民法庭普遍的解纠方式。在面对赡养的纠纷的过程中,法官扮演的更多的是 一个“和事佬”的角色,张永和大邑的调解 、高其才乡土司法 、苏力送 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都对此都有着详尽的分析。虽则他们的调研 的样本是不同的,但得出的结论却是类似的。因而李忠顺的日常工作经验内容就 具有一定的地域普遍性。因此,法官的日常经验应当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20 由于本文的论文素材取决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民法庭的法官。因此本文论及的法官的经验内容和 概念依此来结合和展开的。 21 张永和等著: 大邑的调解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对调解作了详尽的分析。 22 人民法院报对其进行了报道。 论法官的日常经验以人民法庭法官李忠顺的生活工作为视角 11 本文探讨的法官的日常经验是一个内地人民法庭法官的日常生活工作经验, 是有关基层司法经验的一种探究,这显然与现实主义的“经验论”有所不同,也 就有其特有的内涵。这种经验的概念与特点的理论在上文中已进行了简要的分 析。 那人民法庭的法官是怎样获得和运用经验的?要了解基层法院人民法庭的法 官是怎样具体获得和运用经验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我们应当走进他们,对其 生活工作进行解读。下文中就是对法官日常生活工作图景的展现。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12 二、日常经验:源自与表现于真实的生活与工作 法官是审判员的同时也更是社会中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其经历与经 验的形成必然与其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紧密相连。作为一个人民法庭的法官,其交 往的对象主要是当地的村镇干部、乡村精英以及本地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因此其 生活与工作的体验与经历主要也与他们相关。就李忠顺而言,他的生活与工作经 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29 年穿行于山间活地图、地方性知识掌握者 李忠顺是具有 29 年人民法庭工作经历的法官,而李忠顺进入法院带有偶然 性。23一次斜院法庭24审理案件缺一个书记员,当时斜源法庭的法官就让李忠顺 做记录,李忠顺做完记录之后其记录的内容和形式让当时的主审法官很满意,随 后李忠顺便调入了法庭25。在访谈中,李忠顺透露,其打算在清波湾法庭一直工 作到退休。李忠顺近 30 年在山区人民法庭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其已习惯 于每天穿梭于县城居所与现在的清波湾法庭。曾有机会进入县法院,但其最终仍 选择了留在法庭,用他话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界合作中的风险防范-洞察及研究
- 节能算法优化策略-洞察及研究
- 数据价值创造路径-洞察及研究
- 氧化应激机制与细胞损伤研究-洞察及研究
- 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洞察及研究
- 量子场论与量子模拟的协同效应-洞察及研究
- 风机云平台数据管理技术-洞察及研究
- 跨境业务拓展-洞察及研究
- 水星地质年代学-洞察及研究
- 零信任安全编程语言-洞察及研究
- 家训家风教育主题班会
- 2025年秋季学期“1530”安全教育记录表
- 煤化学煤焦化技术课件
- 学校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对照检查材料
- 2025至2030中国一次性垃圾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产房急诊剖宫产管理制度
- 上级迎检管理制度
- 带状疱疹的中医课件
- 2025年危险货物水路运输从业人员考核试题
- (高清版)DB13∕T 2106-2014 软件开发项目造价评估规范
- 2025-2030中国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中间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