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本知识整合复习题20.doc_第1页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本知识整合复习题20.doc_第2页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本知识整合复习题20.doc_第3页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课本知识整合复习题20.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9济南模拟)如图所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表示下列哪组生物A水稻和稗草B食草昆虫和草C兔和鼠D牛和羊解析种群a和种群b,在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表明种群a是以种群b为食的捕食关系,故应为B项。答案B2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解析三种生物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情况;无水螈的池塘中,由于三种生物存在竞争关系,所以锄足蟾蝌蚪不会呈“J”型增长。答案A3(2010辽宁沈阳联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某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绘出海拔高度与物种数目的关系图(如图),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B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解析由题意知,低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高海拔地区的高,因此海拔1 000 m处生产力高;结合图可以看出海拔3 000 m左右物种数目最多,海拔1 000 m处物种数目少;“生产力假说”认为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与题中研究结果矛盾,所以此研究结果不支持“生产力假说”。答案A4(2009杭州模拟)下表说明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生物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红色酵母嘧啶噻唑毛霉噻唑嘧啶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可能的关系是A竞争 B捕食C互利共生 D独立生长解析该题考查对图表的分析能力。 由表的信息可以看出两种生物释放的物质恰好是对方必需的生长因子,所以它们是互利共生的。答案C5如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下列对图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C图X中从上到下、图Y中从左到右构成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增多D影响图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Y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解析该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影响垂直结构的因素不只是温度,还有湿度、风力、光照等;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不只是阳光,还有地形的起伏和湿度的大小等;从图中可见两种结构具有相似性;从山顶到山麓、从极地到山体基带构成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增多。答案D6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解析考查演替的概念和过程。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到达到顶极群落为止。演替的结果,群落的特征一般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变得比较稳定,同时群落越来越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答案A7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解析该杂草地中的生物构成群落,动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因甘蔗田弃耕后,人为干涉因素消失,导致弃耕的甘蔗田物种组成更复杂。答案C8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解析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由于受水分的限制不可能演替为森(树)林,B、C、D所提到的地区降水较充沛,均有可能演替为树林或森林。答案A9(2009苏州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B动物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布依赖于植物C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活类型的生物在空间配置上的格局D森林中的桦树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群落结构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指不同物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不指同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分布关系,如桦树有高有矮分层就不属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10(2009烟台模拟)自然群落的两种有直接营养关系的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相互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最可能是A寄生 B竞争C互利共生 D捕食解析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通过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保持相对稳定,而寄生只对寄生者有利,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数量变化同步,竞争的结果往往会淘汰一个种群。答案D11(2009宁夏理综、辽宁理综)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 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 kJ。解析(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吸虫器B里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吸虫器D里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由于跳虫和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物,所以跳虫和甲螨之间是竞争关系。线虫是以酵母菌为食物的,因此线虫和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答案(1)较强微小(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捕食5n12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1)上述森林中所有黄腰柳莺构成了一个_,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_。(2)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分布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称为_。鸟类上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3)上述森林中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煤山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是_关系。解析同一物种全部个体构成一个种群,所有生物存在着复杂的相关性,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不同生物垂直方向上分层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