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邻里关系.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邻里关系.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邻里关系.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邻里关系.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邻里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城市化。是人类现代化的标志,其本质是传统向现代的变迁。在国家和地 区的发展中,城市化是引起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和机制,它表现为 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城市开发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 变;表现为农业人口由乡村向城镇、城市的集中及城市生活方式向郊区生活的渗 透和扩散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切实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 “邻里是种社会事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存在价值。良 好的邻里关系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上海 郊区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边缘;城市化的发展,推进着郊区社会的变迁,郊区居 民的日常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鉴于邻里交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 重要性以及学界对邻里关系的研究尚缺乏深入的纵向的考察与分析,本文选择城 市化水平较高的上海郊区为研究区域,对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邻里关系进行 深入的考察与分析。 全文采用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访谈法和文献法收集资 料。论文内容围绕城市化的实质,探求城市化进程中邻里关系的现状,城市化对 邻里关系的影响以及未来邻里关系发展的趋势。 通过实证与理论的分析,本文认为,在城市化的影响下,上海郊区邻里交往 正逐渐由“全面介入”转向“有限介入”,对个人权利的尊重等现代文明性因素 逐步在郊区居民身上成长发展;但与此同时,理性化、实用主义观念也在郊区邻 里交往中蔓延,邻里之间信任感、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社区资源的整合和社会 秩序的维护。对于邻里关系的这种变迁,虽然郊区居民普遍存在一种矛盾的心态, 但它在郊区居民身上出现,并被郊区居民逐渐接受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 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融合郊区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交往中的精髓,使现代文 化与传统文化不断整合,共同塑造一种良好的人际交往观就成为需要我们深入思 考的问题。 关键词:郊区城市化邻里邻里关系 j 海夫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st h es y m b o lo fh u m a n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w h i c h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t r a d i t i o nt om o d e m 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t a t ea n dr e g i o n , 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sap r o c e s sa n dm e c h a n i s mo fi n i t i a t i n gh u m a nt o t r a n s f o r r nf r o m t r a d i t i o nt om o d e m i td i s p l a y sa s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c i t ys c a l e ,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l e v e la n dt h ec h a n g e so f t h ep e o p l e 8b e h a v i o ra n dv a l u e i td i s p l a y sa s t h e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o f p o p u l a t i o nt ot o w na n dc i t yf r o mn l r a la r e aa n dt h ep e n e t r a t i o n a n dd i f l u s i o no fc i t v l i f e s t 5 ,l e t os u b u r b a n ds oo n t h ee n h a n c e m e n t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s1 e v e lh a sa ne r i e c to ns u b u r bl i f e n e i g h b o ri n t e r c o u r s ei s a l l 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e v e r y d a yl i f e w h i c hp e r f o r m sa s s o c i a lm a i n t e n a n c e g o o dn e i g h b o r h o o di s h e l p f u l t or e a s o n a b l ea l l o c a t i o no f r e s o u r c e sa n dm a i n t e n a n c eo fs o c i a lo r d e r i np r o c e s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s u b u r bo f c o a s t a ll a r g e rc i t i e si s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u r b a n1 i f e s t y l eb e c a u s eo ft h eg e o g r a p h y a d v a n t a g e t h u se v e r y d a yl i f c i nt h e s es u b u r b sh a sb e e nc h a n g i n gu n c o n s c i o u s l y b e c a u s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n e i g h b o r h o o di np e o p l e se v e r y d a yl i f ea n ds u p e r f i c i a l s t u d yi n t h i sf i e l d ic h o o s et h e n e i g h b o r h o o d i n p r o c e s so fs h a n g h a is u b u r b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sm yt h e s i st i t l e 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t h e o r y a n a l y s i s a n de m p i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i ta d o p t s v i s i t i n g m e t h o da n dl i t e r a t u r em e t h o dt oc o l l e c tm a t e r i a l s w i t ht h ee s s e n c e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sf o c u s ,t h i sp a p e r p r o b e si n t os t a t u sq u oo fn e i g h b o r h o o di np r o c e s s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e x p l o r e s t h e i m p a c t s 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n n e i g h b o r h o o d a n d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t r e n d so f f u t u r en e i g h b o r h o o d b y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a l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t h i st h e s i s d r a w st h e f o l l o w i n g c o n c l u s i o n :i nt h e p r o c e s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n e i g h b o ri n t e r c o u r s e i nt h es u b u r b so f s h a n g h a ii st r a n s f e r r i n gf r o m “a 1 1 s i d e di n t e r v e n t i o n ”t o ”f i n i t ei n t e r v e n t i o n ”m a n y m o d e mf a c t o r ss u c ha sr e s p e c to n p r i v a c y a r eg r o w i n go i ls u b u r b a n a tt h es a m e t i m e , s e n s ea n d p r a c t i c a l i t ya r eo v e r s p r e a d i n gi nt h es u b u r b so fs h a n g h a i s a f e t ya n dt r u s t y a r e l o s i n ga m o n gs u b u r b a n t h e s ew i l lg oa g a i n s tt h er e a s o n a b l ea l l o c a t i o no f r e s o u r c e sa n dm a i n t e n a n c eo fs o c i a lo r d e r f o rt h e s ec h a n g e s a l t h o u g hs u b u r b a nh a v e ak i n do fc o n t r a d i c t e dm i n d ,s u b u r b a ns t i l l a c c e p tt h e m t h u s ,h o wt oi n o s c u l a t et h e s o u l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m o d e m c u l t u r ei sa ni m p o r t a n t p r o b l e m t h a ti sn o tt ob e s n e e z e da t k e y w o r d s :s u b u r bu r b a n i z a t i o n n e i g h b o rn e i g h b o r h o o d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型墨整日期:坦丝z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金垦拉导师签名! 芝垄缦日期:2 1 1 丝! 、名 上海太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我对郊区生活的关注由来e 久,这与其说是郊区生活的独特性吸引了我,不 如说是我的独特经历决定了我的爱好和研究取向。我是从中原的郊区走出来的, 对郊区的一切虽说不上了如指掌,但也有七八分的熟悉。从中原的郊区步入上海 这座沿海特大城市的郊区,一方面我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怀着依恋和热爱的炙热情 怀,另一方面,我也渴望了解上海郊区的生活,并以一种好奇的眼光观察着上海 郊区。社会学,作为- - i 3 密切关注社会的应用性社会科学,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社 会和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思想方法。这样,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时,我自然地选 择了上海郊区的日常生活作为我的研究对象。 上海作为全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在我国保持着 先进性和独特性,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以及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经 济体制下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城市职能的对外扩散都因城市的独特性具有 一定的典型性。而上海郊区作为上海这座特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城 市的发展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 建国后,鉴于上海特有的城市地位以及上海工业发展的客观情况,上海坚定 不移地执行国家的制度安排,并成为国家制度安排的坚决拥护者,对制度的贯彻 执行严格、迅速。这样,与其它城市相比,进入上海的门槛较高,上海城市与郊 区之间的封闭性更强,构成了城市和郊区两大封闭的系统或结构,二者无法进行 有效的互动,各自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生活交往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同益明显,突出表现在阻碍了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必然产生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实行,为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上海顺应时代 发展,积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较 快。2 0 0 0 年末,沪郊城镇化建成区面积达到3 8 0 平方公里,上海全市城市化水 平为7 2 ,农村城市化水平达到4 7 ,居全国前列。到2 0 0 0 年底,上海郊区乡 卜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镇中j 常住人口万人以上的集镇2 3 个,占l l ;0 5 一l 万人的集镇有3 8 个, 占1 8 2 :5 0 0 0 人以下的集镇共有1 8 4 个,占7 0 8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也较 为完善,基本上每个镇都有水厂、供电站、汽车站、文化馆、卫生院和小学等, 上海郊区的居民开始有条件享受城市文明,并积极主动学习和实践城市生活方 式。 户籍制度的逐步消解,上海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流 入。这种状况下,要实现温家宝总理所提出的“五个统筹”,人口向郊区迁移是 不可抵挡的趋势。这种迁移,必然会带来城市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向郊区扩 散和辐射,而这种扩散和辐射迫使郊区居民为了适应变迁的需要,不得不改变原 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型生活方式或者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 对于新生活方式的侵入与蔓延,郊区居民并非仅仅被动地反应与接受,也表 现出主动回应的一面。这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城乡居民的不公平待遇,使郊区居民 对城市生活充满渴望。这样,郊区居民在被动、主动的“推”与“拉”双重作用 下,生活方式渐渐步入变迁的轨道,这一点在上海郊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十分 明显。但不容忽视的是居民生活方式的选择又无时无刻不受传统乡土文化与儒家 文化的影响。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和双重影响下,郊区居民的生活处于何种 状态、上海城市的特殊性造就了上海郊区生活的哪些特殊性都是值得思考的问 题。 目前,上海郊区生活究竟处于何种状态? 与别的地区相比有何独特性? 这是 一个复杂的闯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经过反复思考与权衡,最后我选取了邻里关 系作为自己研究上海郊区生活的透视点。这主要是由邻里交往在人们生活交往中 的特殊性决定的。它是个初级社会群体,但它又不是一个完全情感化的群体, 是一种混和性的、复杂化的群体,探究其在上海郊区城市化中的变迁将有助于全 面把握城市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邻里关系作为一个极其微观的 群体,对邻里关系的变迁研究,需要将个体的微观交往行为与宏观结构有效结合 起来,探讨影响个体行为的微观结构如何被宏观结构所制约。 韦伯认为,研究对象的选择通常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研究旨趣和主观好恶, 而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应尽量保持客观性和价值中立,避免个体情感因素的介 入。而我作为个带着探索眼光生活在其边缘的外来者,客观和主观上都使我与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助于我在研究中实践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 鉴于以上原因,我选择了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邻里关系作为我的毕业论 文题目,以此为切入点来了解并探索上海郊区居民生活变迁的基本状况,并深入 思考城市化发展带给居民生活的各种影响。 、概念与文献 (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l 、城市化 “城市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 8 6 7 年西班牙工程师a s e r d a 的著作城 市化基本原理中。自2 0 世纪被引入我国以来,国内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可谓蔚 然成风。张贡生在学术界关于城市化问题的研究综述一文中,就提到了2 7 种 定义。从研究视角来看,这些定义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学科的角度 来研究( 包括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等) ; 一类是从过程、层次的角度来研究( 如高佩义的城市化“五层次”说;1 美国 学者弗里德曼( j f r i e d m a n n ) 将城市化分为城市化i 和城市化i i2 等) 。 但随着对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地 域空间、人口、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各方面不断变化的多维综合性概念, 仅仅抓住城市化的一个侧面虽然可能有助于本学科的研究,但不能准确反映城市 化的本质。本文综合研究者的定义,采用一种综合性的定义,以反映城市化的复 杂性、综合性和多面性。 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不仅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换,城市人口、城市 数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换; 。高佩义的五层次说:辙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n s r n 翻 为五个层次:一是乡村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昂终为城市所完全同化:二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三是城市 自身的发展即所谓“城市的城市化”:四是作为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五是晟抽象的城市化即 作为城市城市化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 2 弗里德曼: 城市化i 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l i 是抽象的、意识或精神上的城 市化过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日益 城市性,以及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扩散、渗透等 过程。城市化是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城市和乡村的多维互动过程, 其最高发展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化的实质是传统向现代变迁。 2 、郊区 ? 美国的沃纳赫希认为,郊区是城市周围,与中心城区相比人1 :3 密度与工业 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极端情况下是宿舍区。日本的矾村英- - q o 在其所著的城市 问题百科全书中明确定义,郊区即城市的周邻地区,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在城 市周围所形成的住宅区,它形成于中心城市对住宅区的侵蚀和周围村落的扩大。 我国学者从我国城市特点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郊区在地理概念上是指包围城 市又毗邻城市的环状地带,是城市周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上 与市区有密切联系的区域。城市郊区是指城市规划扩张的承压区,也是城市赖以 生存发展的原材料、能源和家副产品生产的承载区( 冯丽军,2 0 0 2 ) 。也有学者 从综合因素出发,将城市郊区界定为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受城区经济辐射、社 会意识形态渗透和城市生态效应影响,与城区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生态系统密 切联系的城市建成区以外一定范围的区域,它可以划分为近郊和远郊两部分( 刘 卫东,1 9 9 9 ) 。 历史上上海郊区地域范围由1 0 个郊县组成,后经行政区建制的变化,目前 形成1 0 区一县的格局。其中内环线以内的城镇有两个,即浦东新区的严桥镇和 花木镇,它们在地域上已和上海市区连成一体,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的一个组成部 分。而阔行区的虹桥镇和梅陇镇,宝山区的庙行镇、大场镇、高境镇和淞南镇, 浦东新区的杨思镇、金桥镇、东沟镇、夕 高桥镇、张江镇、六里镇和张桥镇等城 镇已经基本上和上海市市区连成一体。同上海城区有一定间距的城镇有5 个,分 别为宝山区的祁连镇和浦东新区的北蔡镇、孙桥镇、杨园镇和思林镇( 候学钢, 1 9 9 9 ) 。 本文所研究的上海郊区主要指的是外环线以外的地区。所调查的郊区主要是 1 周加来城市化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概念辨析,中国农村经济,2 0 0 1 年第5 期。 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宝山区、嘉定区和南汇区。依它们距离中心城区的远近,分别将其定位为近郊、 远郊,研究涉及到郊区的乡村和城镇。 3 、邻里关系 3 1 邻里 对邻里的定义有多种解释。这里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邻里的含义。 , 费孝通指出“邻里就是一组户的组合,他们日常有着很亲密的接触并且互相 帮助。这个村里习惯上他们住宅两边各五户作为邻里。对此,它有一个特别的名 词,叫做邻里,他们互相承担着特别的社会义务”。1 费孝通指出,“地缘群 体最基本的是邻里,邻里是指比邻而居的互助合作的人群。邻里在农业区发展成 村和乡,在城市则发展成胡同、弄堂等等”。2 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中指出“邻里是种社会单位,它的周围界限较为明 确,内部组织比较完整,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灵敏反应,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 为一种由实际作用的社会精神。当地的一些头面人物,不论他在城里多么专横跋 扈,他在自己邻里中心必须与同伴永远和平相处,因为他的权力是邻里赋予的。 他同邻里相处必须十分小心,以诚相待,不敢稍有相欺,因为他们在当地有着共 同利益。”3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邻里的关注点集中于几个方面:1 邻里是以地缘关系 为纽带形成的一个初级群体;2 邻里总是界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3 邻里突 出表现为亲密的、守望相助以及和谐的,邻里间具有归属感与认同感。 这旱需要指出的是,邻里与社区不同,邻里与社区相比所能提供的社会服务 设施较少;社区意识相对邻里意识而言较弱,但人们通过社区获得的社会经验远 远多于从邻里处所得( j a m e sm i c k e lw i l l i a m s ,1 9 2 5 ) 。 3 2 邻里范围 界定邻里之后,对邻里范围的确定也是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邻旱范围的研究,有研究人员将规划制定的邻里规模和居民能够感受到的 邻里规模结合到一个统一的邻里类型学( 附近预示论) 中,将邻里分为三个层次, 1 赞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2 0 0 1 年3 月第l 版第9 5 页。 2 赞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群言2 0 0 0 年第8 期。 3 【荚】r e 帕克、e k 伯吉斯、r d 麦肯齐,城市社会学,北京:华夏 | i 版社( 1 9 8 7 ) 。 j :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层次是5 1 2 户:被公认为是能建立较强的人与人间相互关系的规模:第二 层次5 0 1 5 0 户,人们之间能相互知道彼此的姓名,有学者认为3 0 0 户以下, 小孩之间有可能相互认识;第三个层次5 0 0 1 5 0 0 户,超过5 0 0 户时,小孩之 间也无法认识,且5 0 0 户到1 5 0 0 户之间没有质的区别。 本文在确定邻里范围时,一方面从学理的角度出发,考察了诸多学者对邻里 范围的界定( 吴怀连,1 9 9 1 :费孝通,1 9 9 8 ;郑永廷,1 9 8 8 ) ;另一方面也将范 围界定操作于上海郊区个案酌实际研究中。调查中,住在村落里的人并没有邻里 范围的明确概念,他们认为一个村落里的人都是邻里。但关系密切的邻居一般局 限在一个小的生产队里或者大行政村中的一个自然村落里,范围为2 0 户左右。 这部分邻居被称之为“近邻”,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整个村落的人家被称为“远 邻”。住在镇上的人,对邻里范围的界定相对较为明确,他们将住在一栋住宅楼 或者住在同一条街上的以及前后相隔一两条街道的人家纳入邻里范围。 本文在研究邻里时,将乡村里的近邻和镇上前后两条街道的人家或者一栋住 宅楼的住户作为邻里交往的范围,数量集中在2 0 户左右。 3 3 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是以地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居住地域临近”、“生活在同一有限 空间”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联系。邻里关系不 是建立在“既定的规范和要求之上的,而是受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约的”, 具有非正式群体的特性。乡土社会中邻里关系突出表现为“亲密无间、相互协作 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以及强烈的社会意识情感”2 ;面现代都市社会里,邻里关系 远不如乡土社会亲密。 ( :) 研究综述 1 、关于邻里关系的研究概述 邻里,是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初级群体。社会学认为,邻里交往具有 相互支持的社会功能,邻里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帮助,能够促进社区资源的合理 1 顾朝林城市社会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 0 0 2 ) 。 2 【蔓】r e 帕克、e n 伯吉斯、r d 麦肯齐,城市社会学,北京:华夏h 版社( 1 9 8 7 ) 6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配置;互相保护,使邻居有安全感和责任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鉴于邻里关 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邻里关系就备受重视。古有“生者不远 别,嫁娶先近邻”的说法,并对邻里关系提出较高的要求。目前,邻里关系作为 一种有效的资源,在社会的存在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社会整合中仍然被不 断地倡导和呼吁。但从古至今,社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邻里关系也相应地处于 变迁之中。 目前,对邻里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邻里关系特性的研究以及邻里关系趋势 的研究两个层面上。 对邻里关系的特性,学者基本上达成了共识。邻里群体是初级性的首属群体。 邻里交往具有强关联性,但并不排除工具化的一面:邻里关系应当是亲密的、情 感交流较为频繁的关系,是情感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混合型关系。 学者对邻里关系的特性以及应然状态达成共识,但对邻里关系的现状分析存 在分歧。对城市邻里关系的研究,大部分学者( 如蔡勇美,1 9 8 4 :叶祥,1 9 8 5 : 何肇发,1 9 9 1 ;冯建平,1 9 9 5 ;刘国红,1 9 9 7 ;田凯,1 9 9 7 ) 都通过问卷调查, 提出城市邻里关系日益淡化和表面化。与之对应的是,陆晓文从公共领域和私人 领域的角度来谈辱日里关系的嬗变,指出“住房条件的改善直接改变了邻里关系”; 甘斯( g a n s h ) 通过对波士顿西屋区的研究,认为邻里关系没有在城市中弱化( 蔡 勇美,1 9 8 4 ) 。对郊区邻里关系的研究相对于城市的研究来讲,显得微不足道,并 且这种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性较强的社区中。在此类社区中,邻里一般是由具有 血缘关系的群体组成,是“一组家庭,邻里之间因亲子关系而被加深”( j a m e s m i c k e lw i l l i a m s ,1 9 2 5 ) 。费孝通和杨懋春先生在研究传统的社区时,都提到了 我国传统农村中的亲密性邻里关系( 费孝通,1 9 9 8 ;杨懋春,2 0 0 i ) ;美国著名 的农村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 罗吉斯在乡村社会变迁一书中针对美国当时 的农场状况指出,农村邻里具有初级的性质,规模很小。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 农场经验交流的减少,教堂、学校的联合,农村邻里有消失的趋势。但作者同样 指出,这仅是一种趋势两已,今天美国的农村社会仍然有邻里存在( 埃弗里 特m 罗吉斯、拉伯尔丁伯德格,1 9 8 8 ) 。田其恒对变迁中的郊区城镇邻里 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提出郊区邻里关系日趋淡化:为此,需加强社区整合, 塑造良好的邻里关系( 田其恒,1 9 9 9 。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目前的研究状况,对于邻里关系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的重点 主要集中于城市,采取的方法主要是简单的阃卷调查,研究成果也主要局限于邻 里关系整体上是淡化还是无明显变化。对于郊区变迁中的邻里关系的系统研究更 少,只有一些比较零碎的或者简单的资料。这样,对郊区这一复杂区域的邻里关 系进行系统的纵向考察,并探讨邻里关系变迁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就具有积极的社 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变迁过程中在邻里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性向现代性 , 转变的问题更是值得关注。本研究试图将上述内容结合起来研究。 2 社会学视野中关于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 城市化的本质是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传统与现代问题是当代社会学研究 中涉及最多的两个方面。”从郊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出发,研究上海郊区城市化进 程中的邻里关系,目前传统性与现代性在郊区居民身上的体现如何? 通过何种因 素才得以体现,都是其中蕴含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传统性”与“现代性”是一组对应的概念,是社会发展连续体上的两个方 面。是一组与“传统”和“现代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概念。 传统本义是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 西。”按照米尔斯的观点,“几乎任何实质性内容都能够成为传统。人类所成就的 所有精神范型,所有的信仰和思维范型,所有已形成的社会关系范型,所有的技 术惯例,以及所有的物质制品或自然物质,在延传过程中,都可以成为延传对象, 成为传统。”2 在对传统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来看“传统性”的概念就比较 容易。我们所说的一个社会或曰一个人具有传统性,通常指的是“这个社会或这 个人受着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制度、物质生产方式或精神和行 为方式的支配。”受传统支配的社会或个人具有传统性。 现代作为与传统相对应的概念。根据英克尔斯的观点,它可以被认为是“标 志着我们当前历史时期之特征的一种文明形式”。“现代作为与前述意义的传统 相对应的一种文明或社会形式,它一样包含了精神、制度和物质三大层面的问 题。”现代性是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所具有的与传统相对应的现代属性。 。中国期刊网从1 9 9 7 年至今,以邻里作为关键词检索的文章只有2 3 5 篇。其中从社会学角度,采用理论与 实证相结台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更是很少。 2 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1 9 9 1 年版,第2 l 页。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对传统性与现代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为了深入认识这两个概念,我们 进一步来看以往关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相关研究。 2 1 国外学者对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 法国社会学家e 迪尔凯姆在社会劳动分工论一书中将社会生活秩序划 分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传统社会中,以机械团结为联系纽带,成员在同质 性基础上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这种同质性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 即共同的信仰、态度、目标和利益体系等,在此种社会中个体自主性较弱,感性 色彩较浓,理性的力量很弱。现代社会,阻有机团结为联系纽带,成员异质性强; 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内容;个性发展:成员更多的祟尚世俗、理 性和个性。作者指出,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会促使社会由传 统向现代转变。( 贾春增,2 0 0 0 )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一生的学术工作都是围绕着西方现代性这个课 题研究的”,他被视为“现代性与现代化的理论家”。他深刻地看到了现代性的本 质是理性化。他在1 9 0 4 年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了 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他将“传统的”、“懒散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称之为“前资本主义的”;将后一种“现代的”“充满进取精神的”价值观和生活 态度称之为“资本主义的”。他指出两种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合乎理性地使用 资本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合乎理性地组织劳动”是否能够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主 导力量。而前者向后者的过渡关键在于能否理性的组织经济活动。与此同时,韦 伯也指出,现代社会代替传统社会是种必然趋势,但现代性的发展带给人类生 活繁荣的同时,也给人带来悲观的命运,工具理性的膨胀不但无以实现人类的普 遍的自由,反而将走向“铁笼”的命运。( 马克斯韦伯,1 9 9 2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齐美尔从“人际交往( 群体规 模) 、社会冲突和理性”三个视角洞察了传统向现代的变迁,提出了工业社会的 核心问题是“现代性”问题。齐美尔同韦伯样认识到“理性是现代性的集中表 现,是现代社会起源、发展的个重要因素”。他指出,现代社会发生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前提和条件是理性的两种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货币经济和都市生活。 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被“理智和货币化为一系列的简单的数字”、“成为可以度量 的东西”。齐美尔在论述人际交往时,指出“社会圈子越大,也就是经济关系越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复杂,如果我想要他人来帮助我实现自我的利益,则我越是需要经常满足他们的 利益。”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齐美尔在肯定其对现代文明、现代社会发生 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意识到其对个人个性及精神世界所形成的负面影响。 ( 周建国,2 0 0 3 ) 人类社会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必须要获得与整个 社会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列克斯英克尔斯对世界 , 上不同地区的6 0 个国家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现代性的大规模的调查,对人的现代 性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他认为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两 个方面。具体而言现代性可以表现为他或他们见多识广、积极参与,具有明显的 个人效能感,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乐意接受新观念和新经验以及社会变 迁,具有守时惜时的时间观,生活中具有计划性,对周围的人具有信任感和依赖 感,重视专门技术及公正的分配,有较高的受教育和职业期望等。英克尔斯指出 现代工厂、现代学校、现代传播媒介、现代城市生活等,都对人的现代性具有重 要作用。人的现代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现代社会结构条件下逐步适应和习得的。 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会造就人的不同现代性。( 阿列克斯英克尔斯,1 9 9 2 ) 伯德莱尔也十分关注人的现代性问题,他是这样描述具有现代性的人“他走 开急匆匆地追寻不停地穿越那个巨大的人性荒漠他在寻找那种你必 须称之为现代性的本质。”1 在研究现代性问题的诸多学者中,安东尼吉登斯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第 一个提出现代性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的学者”。他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指 出现代性“意旨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 0 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 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于工业化的世界,只要我们认识 到工业主义并非仅仅是在其制度纬度上。”2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 业文明的简略表述。”并提出了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模型,依次为“资本主义工 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同时现代性具有“断裂性全球性”和“双 重性”的特征。( 安东尼吉登斯,2 0 0 1 ) 1 张文喜,现代性及现代性问题浅谈,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 9 9 9 年3 月,第1 6 卷第1 期。 2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及自我认同,尹宏毅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新 华f f 版社( 2 0 0 1 ) 。 o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国内关于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 金耀基在从传统到现代一书中,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和现代性问题进 行了探讨。他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为“传统取向、农业的、身份取向和层阶 取向、神圣权威的、以原级团体为主要的社会结构、特殊主义、关系取向的、功 能普化、准开放的二元结构。”他指出一个社会的现代性应主要表现在“工业化、 都市化、普遍参与、世俗化、高度的结构分殊性、高度的普遍成就取向。”与此 同时,金耀基也指出“现代应是具有无穷的创新意味,因此,它的内涵是可 以不断扩充或变更的。”( 金耀基,1 9 9 9 ) 刘蔚华在论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问题时指出:工业文明是从农业文明、现代 文明是从传统文明中转变而来的,但这一转变是通过突破农业文明与传统文明的 种种束缚来实现的;这是社会与人的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的过程。根据作者的观 点,现代性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全面工业化与建立在高新科技基础上新产业集群 的涌现;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社会管理的自治化、合理化;社会群落的 集中化、城市化,社会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联系的社会化、网络化:精神文化领域 的科学化、实证知识化与价值观念的理性化,以及社会成员( 人) 的全面发展与人 格现代性的形成。”传统性与现代性不同,它是“植根于农业文明之中的、体现 着传统社会的制度、观念与习俗的长期存在、相对稳定、影响深远的前现代社会 一历史属性。传统性是历史的惰性力”,总体上有许多落后的地方,但也有很 多积极的因素,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不存在决对不可逾越的鸿沟。( 刘蔚华,1 9 9 8 ) 徐奉臻指出现代性主要表现为“社会的理性化、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产业 化、文化的世俗化及现代人格的形成。”她强调指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特性不 同,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论述到“传统人认为: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是天经地义的和永恒不变的,任何改变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企图都 是徒劳的。因此,他们在强调自然与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拒不承认变迁 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行动上,他们往往使出浑身的解数去维护传统,对变革的因 素顽强遏制,表现出安于现状的历史惰性。结果,他们囿于传统的惯性循环中不能 自拔,成为其所在国家和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顽固阻力。现代人则相信7 人有用知 识、智慧和理性去控制和改变自然与世界的能力。”( 徐奉臻,1 9 9 9 ) 国内有许多学者专门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阐释。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胡伟教授论述了现代性的两种性质,“即规范性和批判性,认为规范性主要是 指由理性产生出来的一套价值。正如韦伯所说的,现代社会就是理性化社会,所 以,现代性也是西方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是现代化的一种结果、状态、性质。 而从批判性方面说,因为现代社会的理性化是不完全的,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 后,我们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危机,要不断去克服、去超越,现代性就表现为对这 种现代化结果的批判。”( 谢行宽,2 0 0 1 ) , 陈嘉明教授认为,“现代性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性,理性概念不仅集中反映了 现代哲学对人的本质的定位,同时也反映了它“普遍主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追 求。”( 谢行宽,2 0 0 1 ) 宋林飞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是指接踵中古世纪或封建制度 而来的新纪元,涉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 宋林飞, 1 9 9 9 ) 台湾学者叶启政认为,“现代性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 其所呈现与反映的是欧洲人自某一特定历史阶段起的一种认知和期待心理、价 值、信仰、态度与行动基调。简扼地来说,现代性是西方理性的一种历史性 的表现形式,它得阻让理性以不同的转型样态表现在社会中不同的面相。”( 叶 启政,1 9 9 6 ) 范和生在论述现代性时,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本质,主要表现为时间性即现 代的历史性和相对性;价值性,这主要是通过心态和体验表现出来,并非现代的 东西一定都是好的i 科技性;创新性:人文性,强调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合理性; 变异性,即指现代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整体性即现代性涉及到政治、经 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世界性。( 范和生,2 0 0 1 ) 杨国枢认为,“个人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人的本然价值和平等感觉增强,人的 潜能、意愿和幸福受到尊重:个人价值取向得到加强;对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增 强:个人的幸福感增强。还有人强调,现代化社会要有普遍的成就取向和事业心; 社会范式不再以圣人、圣典为本,丽是呈现出民主和世俗:社会的理智性增强。” ( 韩兵,1 9 9 9 ) 另外,早期很多学者自足于中国的传统社会,探讨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性以及 中国人的传统性人格。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粱漱冥对中国传统社会研究较早,并“在大规模的比较文化中建立一家之言”, 他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 林语堂先生细致地描述了传统中国人的特性:对人的理解、俭朴、爱好自然、 有耐性、恬静、喜欢开玩笑、爱好小孩子、勤谨、爱好家庭、安分守己、悠然自 得、具幽默感、保守、爱好享受等。( 项退结, 1 9 9 6 )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书中,从中国的传统社会出发,指出“从 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性是“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 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一1 5 。被 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 一定相同的。”差序格局是指我们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层里的人, 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另外,中国传统结构中的这种差序格局具有伸缩 的能力,使得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公”“私”不分,非“公”即“私”的状况。 ( 费孝通,1 9 9 8 ) 台湾大学心理学习黄光国教授在知识与行动一书中,提出了中国传统的 儒家文化中对一般华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动影响较大的是“庶人伦理”。在“庶 人伦理”的影响下,要求个人在和对方交往时,当他考虑自己行动的利害得失而 有所抉择时,他表现在外的行动必需符合礼节的要求。儒家主张庶人所实践的 “仁”,并不是对任何人都“视同仁”,而是必须视个人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亲 疏而有所不同的“差序性”的“仁”。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性在现代生活中的延 续。 从以上关于中西方学者对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基本上都 认同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是“理性”,正如谢立中先生所讲,无论现代社会中政治 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技术现代化还是文化现代化都从本质上体现了“理性化” 的基本精神。而传统性所表现出来的是“理性化”较弱,更注重情感的因素。鉴 于本文是研究在宏观的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个体的微观行为,其更强调个 人在这种转变中的特性。这里也专门归纳出传统性人格与现代性人格的区别。从 文献归纳来看,现代性人格主要具有理性、创新和发展的特性。而传统的人格显 得更情感化、保守和缺乏创新的精神。 l :海大学顶士学位论文 另外,这里还需说明的问题是关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目前大部分学者已经普遍 认识到:传统与现代是共存共生的,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存在纯粹的传统性,也不 存在纯粹的现代性,“现代性既有与传统性相延续的一面,也有自身突生性的一 面。”正如爱森斯塔特所说“不管传统多么恒常,它都不是过去传下来的不能变 卖的产业,传统不再被看作变迁的障碍,而是创造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框架” 1 。与此同时,没有现代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未来的展望。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变是历史的趋势:这种转变或曰变迁并不是意昧着对传统的全部抛 弃,而是对传统的扬弃。 (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