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武汉市都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摘 要 本文通过都市工业的一般理论分析和国内外都市工业发展的经验分析 论证了都市工业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它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武汉的实际探讨了武汉是否需要发展都市工业以及怎样发展都市工业的问题 都市工业是城市发展到大都市阶段能适应都市的生存条件并依赖大都市的聚集效应在都市中心区域内存在的工业形式都市工业可分为四种类型工业制造企业的研发销售和管理总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技术信息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 智力密集型的文化 设计类产品加工业 都市工业一般具有用地规模小附加值高无污染的特点大多属于劳动和知识密集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企业一般是小企业常以聚集的形式存在 通过对武汉的整体工业状况和武汉现有的都市工业门类的分析 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武汉即将进入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随着人均 gdp 水平的提高将产生特有都市型消费这个阶段经济应该由现代的都市工业和都市服务业来共同推动因此必须通过发展都市工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都市工业互为补充的生产力体系武汉都市工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服装食品包装印刷和小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四个行业 基于武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优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最后武汉都市工业的发展可以依托都市工业园和都市工业楼宇来进行 把发展都市工业和老工业基地改造结合起来 关键词武汉 都市工业 都市工业园 iiiabstract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analysis, this paper has demonstrated the necessity of existence of urban industry and disclosed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apply it to wuhans case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ether wuhan needs to develop the urban industry and how to develop it. the urban industry is an industry form that exists in a city which has developed into the metropolis stage. they depend on the gathering effect of the metropolis and are adapt to the existence condition of the city. the urban industr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management headquarters, the research departments and the sales departments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s; the traditional labo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 technique-intensive or information-intens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the intelligence-intens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which always involving in the design of a produc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urban industry is a kind of industry which is small land-using, high value-added and free from pollution. the urban industry enterprises are mostly small ones and often exist in a gathering wa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hole industry conditions and the current urban industry conditions of wuhan, this paper has draw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wuhan will soon enter the second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with the personal level of gdp continuing to go up, some specific urban consumption will be created. in this stage, we should develop the urban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whole industry system and to form a productivity system with the co-existence of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pillar industry and urban industry. second, the advantage professions of the urban industry of wuhan are clothing, food-making ,small electrical information products, packing and printing. due to the rich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the teconology advantage of east lake ivhigh and new technique development area, there is high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small electrical information products.in that case, wuhan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se four professions to develop urban industry. in the e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industry can rely on the urban industry parks and the urban industry buildings to carry on which is also come together with the reform of old industry base. key words: wuhan urban industry urban industry park i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近我所知除文中已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 蔚 日期2005 年 5 月 8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数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蔚 指导教师签名张建华 日期2005 年 5 月 8 日 日期2005 年 5 月 8 日 1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都市型工业的最早提出源于 1996 年上海的一次农村工作会议1999 年上海正式提出“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支柱产业为基础,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1 世纪初将都市型工业作为其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置于战略位置之上上海提出都市工业的发展理念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进入 90年代以后为把上海建设成一个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上海市提出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战略大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为了满足第三产业发展对土地空间的需求一方面结合老城区改造进行了百万居民的大拆迁另一方面将一部分中心城区的工厂进行拆迁“退二进三”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心城区不适合发展工业应该全部发展第三产业而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意味着在中心城区就不能发展工业相反工业的发达还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也有工业像美国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地区的高楼大厦里照样有不少服装服饰业黄金首饰加工业旅游用品业等近二十年来在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区还出现了一些“新经济集簇”如电脑制图软件设计多媒体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手工艺等等这些新的经济群落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中心城区的复兴缓和了后工业时期出现的城市空心化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中心城区的结构调整和一系列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发展都市工业园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过程中 大城市中心城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新举措在全国的一些老工业基地如武汉上海等大城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下降形成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口同时大量国有企业在由计划经济轨道转向市场经济轨道的过程中陷入困境 大量的厂房厂区闲置老工业基地的衰败有其自身的规律武汉作为国家实行重工业战略时发展起来的一个工业重镇在“一五”和“二五”期间就已经形成了十三个工业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做出了回到以消费品工业为主导的战略上 2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工业制造方面以消费品生产为主导建立和组织生产体系这样的战略调整使得原来的工业体系出现了产业的断裂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对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政府曾经尝试过很多的方法 “退二进三”“拆围墙建市场”等战略但是收效甚微很多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如国企改制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国有企业社会包袱沉重的问题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拿出相当的财力来消化它的问题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矛盾很难解决于是政府提出发展都市工业园的战略充分利用原有的厂房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且地处中心城区交通方便靠近市场的区位优势将原有的厂房整修后重新租赁形成了一些新的工业园区 发展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劳动密集型符合都市环保要求低能耗规模适度的都市型工业以达到改造老工业基地增强区域竞争力提升城市功能同时解决就业问题的目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都市工业建立都市工业园究竟是不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一着妙棋都市工业应该怎样发展怎样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有怎样的政策选择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应当走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都是通过龙头城市的带动来完成的现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也需要这样的“领头羊”武汉无论从地理区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还是发展潜力来看在全国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核心城市都市工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对于武汉改造老工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武汉的探索实践也对于全国其他城市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对城市经济的研究主要是从产业大类的划分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方面来研究的并没有单独地提出所谓的“都市工业”和本课题内容相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近二十年来在新经济的影响下中心城区形成的新的经济群落其中以 thomas a.hutton 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他根据对 london, san francisco, vcancouver 和 singapore 3的实证研究系统地分析了这些“新经济集簇”的形成原因特征形态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 在都市工业的定义方面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于 2001年制定了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认定标准其中对都市型工业的定义是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的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切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等特征的现代绿色工业该定义明确了都市型工业在城市环境中具有的行业特性和经济社会标准 都市型工业主要包括十大领域1电子信息产品研究开发和组装2软件开发制造业3服装服饰业4广告印刷与包装业5珠宝钻石等工艺美术品旅游产品及健身器材制造业6钟表眼镜业7模型及模具设计制造业8食品加工业9室内装饰装潢产品设计开发与组装业10化妆品及日用洗涤用品业等黄奇帆2002 2001 年 陈国庆和陈德庆指出都市型工业主要是指在大工业体系中 依托大都市的特殊环境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能够在城区内生存和发展的并为居民生活以及城市运行的经济活动提供配套服务的那部分工业他们指出了都市型工业的生存环境实现机制和目的 2003 年 汪夏明提出 从工业的经济功能和范围角度来看 都市型工业是与城市城区功能相协调,首先为本城市的生产流通分配或消费服务,同时也为本城市外部需求服务的生态型轻型化的各种工业的总称,诸如出版业服装业食品制造业等 对于都市型工业的特征许多专家学者和政府政策制定者进行了精辟概括如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于 2001 年 5 月 8 日颁布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认定标准认定都市型工业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从地理位置来看在大都市中心区域内2从环境形象来看有良好的建筑形象和谐的生态环境3从发展空间来看生存和发展于容积率相对较高的工业楼和园区 并与都市中心区域内高价位的土地和相对密集的建筑楼群相容共存4从企业主体来看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信息密集型工业企业主要从事工业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和加工制造等活动 4上海财经大学的杨公仆教授在发展都市型工业促进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一文中认为都市型工业具有鲜明的特征1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的“三低”的特点2在生产要素中对劳动力或技术的依赖度较大3其产出的主要市场需求是企业所在的都市4其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不高即都市工业可适应一般城市土地紧张的特点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主任黄奇帆在推进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建设专题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都市型工业基本特征是1布局范围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内2环境形象良好的建筑外形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3生存空间相对集中在都市型工业园区和工业楼宇4产业特点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 对于都市工业的分类和空间表现形式2000 年陶昌琪通过对上海都市工业进行研究将其类型划分为就业型设计销售型配套服务型和知识密集型等 在都市工业的实证研究方面 上海财经大学的李清娟分析了香港都市型工业的发展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王静波和秦世俊总结了世界几个重要城市如纽约巴黎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的都市型工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复旦大学的许仁祥博士1998指出都市型产业是“受大都市所诱发又不受制于大都市要素如土地水资源等制约”的产业这类产业“在密集型都市中有着明显发展优势”并能“适应都市集聚经济本身发展要求”都市型产业具有轻型化占地小耗水少运输量小能耗低污染小等特性是中心城市尤其是一些国际性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他从聚集经济角度对上海都市型产业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产业聚集是城市聚集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从成本需求和环境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经济环境对产业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运用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传统空间集聚理论和城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比国际大都市都市工业发展的实例探讨武汉都市工业的发展战略 5首先运用城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建立都市工业分析的一般框架 然后根据国内外大都市产业结构变动的实例探讨了都市工业存在的必要性和一般特点 接着分析了武汉市都市工业和都市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市政府现行的都市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评价最后得出了武汉都市工业发展的对策 因为都市工业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而且这种工业形式是和大都市相联系的所以目前国内对都市工业的系统研究很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集中在上海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用经济学的方法系统地进行了都市工业的理论分析 对都市工业的概念分类性质和特点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结合武汉的实际提出了武汉都市工业的发展战略 62 都市工业的理论分析 2.1 都市工业的概念及分类 2.1.1 都市工业的概念 都市工业是城市发展到大都市阶段能适应都市的生存条件并依赖大都市的聚集效应在都市中心区域内存在的工业形式一般依托都市独特的信息人才物流资金及文化等社会资源进行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小型加工制造业和营销管理为主体的活动为都市居民生活和城市运行和发展提供生产性配套服务并能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都市工业一般是劳动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具有用地规模小附加值高无污染的特点这里的都市中心区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传统的中心商业区cbd的办公场所2中心商业区以外的商业和工业活动3正在进行重新开发利用的原城区的老工业区域4文化休闲专业的运动场所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活动5在城市经济的辐射下城区边缘正在形成的新的城区边界1 2.1.2 都市工业的分类 根据国内外城市区域工业发展的实践 按产业特性可以把都市型工业分为以下四类 1工业制造企业的研发销售和管理总部市中心是城市空间成本最高的区域 它的高地租 高税收加上高工资等原因 一般性的企业很难在此获得良好的效益然而随着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下现代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多样化跨部门地区联合经营发展使之形成了由不同等级的子系统企业总部各事业部工程部等组成的复杂结构从而把制造业企业的活动分解成许多不同的专门化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区位选择中面临不同的技术约束成本约束和市场约束 导致了在城市中心获得的聚集经济效益的差别以及对市中心高地租愿意支付多少的差别从而显示出不同的区位特征工业制造企业的研发机构往往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销售部门需要靠近市场而管理总部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信 7息以便迅速地做出决策所以它们往往倾向于分布在市中心 2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这种类型的都市工业生产的产品通常是和人们的吃穿住行密切相关 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如服装服饰业包装印刷业箱包业食品饮料烟草加工业家具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健身器材产品制作业化妆品及小型日用洗涤用品业等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能够较大幅度吸纳劳动力现阶段在我国需要吸纳的劳动力主要来源于一是城市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工人大量下岗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二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所以在我国大力发展这方面的都市工业能帮助缓和一定的就业压力 3技术信息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这类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但通常体积较小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空间如电子信息产品研究开发和组装以及模型及模具设计制造业等 4智力密集型的文化设计类产品加工业现代产品的设计力求做到既要满足一般的物质性需求也要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发展出多层次个性化的配套产品甚至是能够显示使用者素养身份的高档产品这类产品往往不依赖太多的资本投入但因其较高的智力因素的投入因此往往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而且由于生产的过程不是以物质和能源消耗为主具有清洁生产的特点如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工业设计钻石珠宝金银饰品室内装饰装潢业工艺美术品等 2.2 都市工业的性质及特点 都市工业既包括了由传统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加工业 也包括了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下所产生的以无形的智力投入为主的 创意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它是对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组织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是现代城市工业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既是知识信息技术和手工技能密集型的工业又是低成本低能耗物耗低污染和占地少的工业 从国内外都市工业发展的实践来看都市型工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传统和现代并存的“三元结构”特征这主要是指在目前和今后的一定时期 8内都市型工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是知识密集型工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现代产业都市型工业三元结构特征的形成主要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相联系的工业经济时代存在的作坊式的传统工业品加工企业在都市还有一定的存在空间因为传统的手工产品仍然大受欢迎如北京著名的内联升鞋店就是专门生产手工布鞋的而信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能够适应都市较高的运行成本当然这三种工业形式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互相渗透具体表现为手工生产方式与计算机技术为工作手段的先进生产方式并存简单劳动群体与复杂劳动群体如设计师并存 二是都市型工业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区域集聚”虽然单个企业的规模不大但同一区域内企业布局较为集中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较高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是都市工业生存及发展的重要依托产业内的不同企业集聚于一定的区域能形成技术集群以及地区产业优势和凝聚力利用都市的地位吸引和集中各种行业的高水平的服务和支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可以有效利用城市的经济和服务系统如商业贸易信息出版传播等 三是都市型工业企业结构呈现“轻型化特征”随着经济增长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文化教育的普及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都市的消费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具体表现为需求的品牌化时尚化个性化休闲化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技术创新使得消费周期大大缩短致使大规模生产不适应这种消费倾向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的具有快速反应特点的现代化小企业由于城市中心区域内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土地和房屋价位高致使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具有较大适应性和灵活性的中小企业则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美国服装和纺织制成品工业是高度分散和劳动密集型的接近 24000家成衣和纺织制成品的厂家2/5 的厂家是四人或四人以下的50%的厂商雇用人数大约在 4-100 人之间在时装中心纽约的曼哈顿第 10 街上仍有不少成衣厂大都只有一两条生产线一条线 15 台缝纫机订单最少的只有 50 件这些成衣厂实际上只是一个成衣工厂业主雇用的是廉价劳动力工厂主要做来料来样加工而手上有订 9单的则是一些商人或设计公司 销售公司2小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少机智灵活非常适宜生产批量小花色品种多的产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市场空缺小企业的灵活机制便于创造需求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强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与大企业相比 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较为有效创新成本也较低有关资料表明如果按同样的单位投入计算小企业的专利发明要比大企业多 35 倍3 2.3 都市工业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分布 2.3.1 都市工业的空间表现形式 都市型工业的空间表现形式有分散和群聚两大类由于城市的土地和楼宇等基本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较高都市型工业的产品大多具有终端性和数量小批次多等特点并且在物质生产资料的投入方面相对较少所以企业的规模通常较小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生产和管理成本它们通常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共同建立享用和负担基础设施据国外资料工业成组布局一般可节约城市工业用地 10%20%工业网管减少 10%20%交通运输线缩短 20%40%4 同时企业集聚在一起还可以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和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如果是相同产业的集聚则可以形成一定的溢出效应如果是相关或上下游产业的集聚则可以形成一定的结构关联效应因此绝大多数都市型工业企业都是以园区或楼宇为载体生存和发展的 都市工业园一般指占地面积和建筑容积率较大配套设施较全的区域通常由政府规划一定区域或者通过整合两家企业或成片开发多家企业建筑设施改造招商而形成都市工业楼宇一般指占地面积较小建筑层数较高建筑面积较大的一幢工业用房一般是由较大型企业单个建筑设施经过改造招商而形成集办公生产加工等企业于一体都市工业楼宇由于规模较小产业配套受限因而不如都市工业园的产业特色集聚效应明显 2.3.2 都市工业的区域分布 从都市工业的分布来看 制造型工业企业的管理决策和销售部门主要分布在中心商业区cbd因为城市中心密集的信息和情报可以为工业企业带来丰厚的效益 10而且管理机构所占用地较少从空间成本地租和收益聚集效应曲线来看空间成本和收益曲线随着离开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迅猛递减图 2.1所以更愿意对市中心区位支付高地租办公楼因此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文明的象征并由此形成了市中心高楼林立的形态 表 2.1 是美国城市 19601972 年间办公空间的发展状况 在 19601984 年间 30 个美国大城市总共建造了 1300 幢办公楼 从英国伯明翰利物浦两个城市市中心用地构成看这部分用地分别占到了 31.4%27.9% 表 2.1 美国城市 cbd 办公空间发展19601972 年 单位万平方米 城市名称 1960 年面积 1972 年面积 1972 年占全市比例 纽约 1300 2266 51% 芝加哥 446 678 83% 波士顿 167 269 75% 旧金山 176 316 65% 休斯敦 102 204 52% 亚特兰大 102 186 41% 明尼阿波利斯 93 186 44% 资料来源叶明.从“downtown”到“cbd”美国城市中心的演变.城市规划汇刊,1999(1) 图 2.1 工业企业管理决策部门成本收益曲线 图 2.2 向心型工业的空间成本收益曲线 传统的手工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中如时装现做食品饮料印刷等都是一种向心型工业它需要与市场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对市场的变化比较敏感受市场影响较大受场地限制少 其产品大多为本城市市场服务 产品的时效性较强 非标准化程度高成本收益 平均收益 平均成本 市中心 距离 成本收益 市中心 距离 平均成本 平均收益 x1 x2 11 企业规模和经营方式也常随市场而变化靠近市中心可以获得较高的集聚效应但它们在与商业等企业的用地竞争中 无法支付市中心地区的高额地租 而离开市中心过远时所需各项空间成本又将超过空间收益因此图2.2 中x1-x2 是一段合理分布区在土地价格能承受的条件下它们尽量往市中心边缘聚集以便从靠近市场中获取收益在世界大城市工业总体向郊外迁移的情况下该类工业仍然向城市中心区边缘聚集如东京市都心的千代田区中区港区就集中了数以千计的印刷出版业产值很高 而箱包业烟草加工业家具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健身器材产品制作业化妆品及小型日用洗涤用品业规模生产效应相对较强所以一般倾向于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这类工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所以它的空间收益以接近工人来源的居住区为最高呈平缓的高原状目前我国的工人居住的密集区大多位于城市的外围地带 图 2.3 劳动密集型产品空间成本收益曲线 对于以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类产品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因为其对智力成本的高要求一般倾向于分布在靠近大学设计院以及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区域 2.4 都市工业的经济学分析 2.4.1 都市的聚集效应 都市的聚集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中心 平均收益 平均成本 距离 成本收益 121市场集聚因素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市场交易功能市场是一种能够节省交易费用的交换制度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灵活精干的柔性生产方式逐步标准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而柔性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小批量定制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零仓储因此城市的集聚效应显得更加突出 2社会集聚因素包括健全的社会网络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和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城市有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如广告经济咨询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专业技术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一些行业协会公共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等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mugerauer 发现大多数的人工作和生活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地理上的接近 他们通常能邂逅在餐厅 咖啡厅以及酒吧等娱乐场所等 企业家艺术家技术工人设计师学生教授等等经常的交流和沟通更增加了他们合作的机会5 3环境集聚要素城市有众多的文化场所如艺术陈列馆博物馆展览馆以及一些历史遗产“城市观念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了创造性发明和创新活动的潜力”florida&gertler,20036另外城市的休闲设施更为健全如都市内的小公园广场等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们社会接触的可能一项在san francisco 的 south of market areasoma的调查表明soma 的一些绿色休闲空间不仅是社会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非正式的劳动力市场7 2.4.2 都市工业存在和特征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最终是由厂商和居民的不同选址行为造成的而这种城市微观主体的选择行为又是由城市聚集效应的大小所决定的 相应形成了城市中主要用地的不同分布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表现为工业生产和人口集聚的城市化而后工业化则显示了相反的进程即大部分工业生产和人口的郊区化在这个过程中都市工业则在土地成本竞争中存留下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区还涌现出一些以信息和知识为特征的新的经济群落 决定它们在都市空间中生存下来的主要是聚集效应 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 这里先采用新古典城市土地利用模型的 13几个关键假设8 1这是一个均质平原上的单核心城市这个中心本质上是一个市场地生产者在其中出售产品服务而消费者在其中购买商品和服务 2经济活动的主体严格遵循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交易双方对土地市场均有充分的了解都以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为目标 3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除土地外都是固定的因此经济主体的最大化动机可以简化为聚集效应的最大化 4市内交通便捷信息密集产品的运输成本是某个区位与城市中心市场地之间距离的增函数而要素投入的运输成本忽略不及这说明聚集利益的大小与距离成反比是距离的递减函数 基于上述假设在厂商的行为分析中进一步假设 1城市内所有的厂商都是同质的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具有同样的技术和预算约束在竞争均衡时均在其最佳的生产规模从事生产即具有同样的产量 2产品市场非土地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从而产品价格和工资率是既定的 在以上的假设下同样假定某种产业行业的生产者在某个时期内生产数量为 q 的某种产品其市场价格为 p那么收入函数 i 为 ip q (2.1) 又假定该生产者生产这些产品需要耗费价值为 c0非土地投入品资本劳动原材料等占用面积为 m单位租金为 rx的土地获得聚集效应 k则成本函数为 c= c0+rx m (2.2) 相应的利润函数为 =p q- c0-rx m+k (2.3) 根据假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的最终超额利润为零所以 rrx mp q- c0+k (2.4) 14根据假定在 p q 和 c0一定的情况下聚集效应越大地租越高地租是聚集效应资本化的一种表现而且每种产业形式对聚集效应的需求和利用程度不同聚集效应的大小是由对其利用程度最大的产业来界定的因此这种产业能够支付最高的地租 也就是说能够获得土地的使用权 在现实生活中 聚集效应不会和地租完全一致地租对聚集效应的反应会有一定的时滞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就必须尽可能地选择预期聚集效益和地租的差值较高的部位随着企业对某一区位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导致了企业的集聚导致聚集效应的增大或降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当聚集效应完全地租化的时候城市某一区位的空间聚集就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聚集效应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加速下降 而地租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减少而加速上升然而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之间是存在要素替代的这样生产者就会在靠近市中心的地方用非土地投入来代替土地投入使用比土地更多的劳动和资本在固定的土地量上建筑容积率的增加相应地会带来诸多对土地资本投入量的非比例增加例如多层向高层建筑发展中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面积和辅助实施的增加建筑构造形式由砖混结构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变化因此资本的附加投入量的收益递减这样只有在租金较高时土地被资本替代才是经济的换句话说就是聚集效应越高土地投入被资本投入量替代越多所以越接近中心城区都市工业越以都市楼宇的形式存在 而越接近城市边缘 都市工业越以都市工业园的形式存在 从式 2.3 可以看出能在都市中存在的工业一方面能用较少的资本劳动和原材料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一方面具有较小的 m 土地需求面积 以及较高的 k从长期看k会通过地租反应出来所以产品的高附加值低能耗物耗和小规模生产是都市工业最主要的特征 2.5 都市工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及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 2.5.1 促进了中心城区经济的复兴 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城市空间愈加拥挤地价上涨和环境污染使得大量的工业企业迁出了中心城区同时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居住环境日益恶化交通条件日益拥挤等原因中心城区居民迁出城市中心而定居到城市的边缘及 15郊区地带 这就是所谓的“城市空心化”现象9城市空心化不仅带来了人口的空心化产业的空心化也带来了观念的空心化通常人口聚集的地区也是新观念新思潮易于萌发的地方 随着人口的的迁出 将导致城市中心地区观念的停滞和僵化 “城市空心化”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出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某些大城市也开始出现“城市空心化”的端倪尤其像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随着旧城区的改造居民逐步向城市边缘及郊区搬迁据有关资料显示到 2010 年上海城市人口的 40%将分布在市区边缘30%的人口将分布在郊县只剩下的 30%人口仍滞留在市区10 无论是近二十年来发达国家出现的新经济群落还是我国的都市工业园其工业载体基本上都是利用老城区原有的建筑厂房都市工业的发展使这些存量资产得到了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在城市内部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新兴的制造业改变了中心城区传统的“退二进三”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制造业向中心城区的一种回归 2.5.2 促进就业的增长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劳动力阶层 纽约服装业为纽约解决了 20 多万人的人口就业是纽约市所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庞大的群体1999 年上海都市型工业园区共吸纳下岗职工 6.4 万人占全市工业从业人数的 24.9%11除了都市工业本身能够吸纳就业群体外还能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来产生就业需求 如纽约的服装业对设计业 服装辅件工业销售业旅游业甚至传媒业的发展联动效应显著以服装设计业为例纽约市有超过5100 个服装设计工作室 从业人员接近 8 万人 都市工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和生产相关的服务业和生活相关的服务业如金融运输餐厅超市等等这些服务业的发展同样缓解了就业的压力文化设计型都市工业中的设计群体如图形设计者工业设计者服装设计者等组成了一种新的劳动力阶层被称之为“创造性阶层”florida200212 2.5.3 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聚集形成和实现机制的产生主要在于乘数效应指的是经济中发生的一种连锁反应在城市聚集实现过程中这种乘数效应主要指通过产业联系一种产业内新的投资对整个经济有推动作用城市聚集经济集中体现在城市第一乘数效应由第二产业投入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第二乘数效应由城市第三产业构成的 16投资环境吸引新一轮工业项目投入及其交互作用都市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利用原有的老工业基地的存量资产相当于一种新的投资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无形中就改善了投资环境从而引来了更多的投资项目这种聚集原理和城市形成的聚集原理是一致的这些新形成的增长点相当于城市的次中心和原有的城市中心一同构成了中心和外围的结构这种辐射效应互相作用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2.5.4 提升城市的功能 中心城市需要强调的是城市服务功能 集聚和扩散功能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人收入和教育程度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一般人均 gdp 超过 4000 美元就会产生 4000 美元以上的特有的都市型消费大都市的消费群体农村的消费群体小城市的消费群体在消费结构生活习惯物质与文化需求上存在差异需要有与之适应的都市型工业产品服务满足其特定的要求 中心城市尤其是国际性大都市的产业演变方向是以知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具有“软”“轻”“新”的特征其中“轻”是指制造 业中以都市型工业等轻工业为主导大量的中小企业构成产业组织的主体部分“新”是指中心城市在新产业新产品的兴起和发展上往往起着主导的作用一方面都市的创新环境为设计研发类的都市工业提供了优良的土壤同时新产业新产品的兴起也为都为都市内的其他工业企业提供了很好的配套服务 在一个大的都市圈中中心城市往往发挥了管理中枢的作用因此在中心城市往往聚集了很多的企业总部以日本为例日本在 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发展建立起的东京大阪名古屋等七大城市群就是由中心城市近郊卫星城市远郊卫星城市三大层次构成中心城市的中枢管理功能是针对各卫星城市的具体活动而确立和发挥的与此相适应各卫星城市的活动是在中心城市的统一规制下而展开的以三井造船株式会社的经济活动为例它的管理本部设在东京都的中央区而它的主要造船厂则分别设在玉野千叶和藤水田这三处管理本部主要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保持联系和情报收集以编制和调整生产销售计划为手段来指挥各卫星城市所属造船厂的各生产经营活动13 173 国内外都市工业发展的实践 通过对都市工业的理论分析 我们大致揭示了都市工业的概念 分类及主要特点并从城市聚集效应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都市工业存在这样的特征 下面主要通过对一些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 来进一步说明都市工业的存在的必然性及其主要特点主要选取了纽约东京和香港的例子其中纽约和香港的制造业是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轻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东京则是走的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发展路线 3.1 纽约的都市工业 纽约最早是一个商业城市 17 世纪初曼哈顿以商贸立埠 商贸的兴旺发达使大量资本集聚于纽约为其日后成为全美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发展制造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 世纪中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纽约的制造业很快发展起来在19 世纪末已成为美国一大制造中心在发展中纽约制造业形成一些自己的特点比如根据纽约自然资源贫乏而劳动力充足资本充足的特点纽约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并且门类较为齐全主要部门有服装鞋帽印刷皮革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另外纽约制造业兴起于工业革命初期工业结构形成于小工厂时期因而企业规模较小而数目众多对市场适应性很强二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以及传统工业部门的衰落 纽约的制造业开始步入衰退期这种衰退还涵括了制造业从中心城市迁出的现象1950 年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为 103.9 万人占整个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 30%而 2001 年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仅为 23 万人占整个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 6.2%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减少1950 到2000 年五个十年间分别减少了 9.2 万18 万27 万15.8 万9.5 万人减少幅度最大的是 60 年代和 70 年代在现代条件下劳动力成本空间成本的上扬使得传统的制造业在纽约竞争力受到巨大的挑战工业化早期使制造业集聚于城市的种种理由如靠近公共交通市场电力与铁路运输等在现代条件下已无关宏旨因此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制造业企业纷纷迁离中心城市 18在纽约的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都市型工业的聚集性充分体现出来体现在制造业向印刷出版业服装业的集聚以及这些产业在中心区的集聚 1印刷出版业服装业等都市型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有显著地位纽约制造业发展历史上一直是以轻工业为主导基本没有发展过重工业在二战前一直处于较稳定的状态但七八十年代频繁的经济危机使纽约大多数制造业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衰退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或停滞工业定货减少工人失业增加据统计1966-1991 年期间制衣业雇工减少 64%在纺织品橡胶及塑料制品运输设备及多种制品办公用品工艺品珠宝玩具 和体育用品行业工作岗位减少约 2/3有些行业部门包括纸制品金属加工制品石陶及玻璃制品家具和家居设备食品电子和电机设备仪器及相关产品工业机械皮革与皮革制品初级金属制品经历了 70%甚至更多的就业萎缩14从规模上看 1969-1977 年期间纽约市 143 个制造业行业中只 9 个行业在这期间有就业增加共增加了 7500 个工作岗位当然制造业的衰退并不意味着消亡 就像人类生产体系中传统产品不会因为高科技产品的出现而完全消亡一样纽约仍保有一定份额的制造业实际上正是那些有竞争力的产业在制造业整体衰退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纽约产业集聚的表现形式为轻工业内部的大批量生产让位与小批量非标准化的生产同时产业部门的集聚也逐渐增强这些产业即符合大都市的生产特性又带有纽约市的一些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服装业和印刷出版业从就业构成来看2001 年纽约制造业中仅印刷出版业就达 7.58 万人占整个制造业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次是服装业就业人数为 5.18 万人占整个制造业就业人数的 22.5%从产业增加值也可以看出整个制造业的增加值约占 138.8 亿美元不及金融保险业行业收益的 1/10其中服装业38.1 亿美元列居第一约占 27.5%其次是印刷业19 亿美元约占 13.7%不包括出版业其它如食品和化学产品也占有相当比重 其中服装业在纽约市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花色新颖风格各异的式样领导着美国乃至世界时装新潮流吸引来自国内以及世界各地的顾客在流行风尚快速变化的条件下设计师愿意找就近的生产厂家生产其产品纽约的服装业也就显现了它的近距离优势此外作为移民第一站的纽约也为服装业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因此尽管有许多纺织厂陆续迁到成本较低的地方去但纽约仍有大量的成衣厂和从 19业人员纽约大部分工厂有相当高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各式各样的时髦别致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此外印刷出版业在纽约市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根据 1997 年纽约工业普查结果纽约有印刷厂 1265 家从业人员 1.9 万人年销售额 27.6 亿美元 表 3.1 1997 年纽约市五大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比重 就业 增加值 产值 人数 比例 千美元 比例 千美元 比例 全部制造业 207975 13875950 27735818 服装业 80364 38.6% 3812680 27.5% 8501957 30.7% 印刷业 19148 9.2% 1903597 13.7% 2761169 10.0% 小件物品 22386 10.8% 1551807 11.2% 3353421 12.1% 食品业 15735 7.6% 1079797 7.8% 2449017 8.8% 化学工业 6332 3.0% 1009573 7.3% 1605624 5.8% 资料来源: 1997 economic census 为了分析纽约制造业内部的聚集效应我们计算了 1997 年纽约制造业内部各行业产值的区位商和 1981 年到 2001 年纽约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区位商1区位商大于 1表明该产业在本地区具有聚集性区位商越大这种聚集性也就更突出计算结果表明从产值的聚集性看1997 年区位商大于 1 的分别是服装业纺织类初级品纺织类制成品皮革类产品各类小件产品和印刷业而从 1981 年到 2001 年就业区位商持续上升的为服装业印刷出版业皮革制品和纺织制成品这些都佐证了服装印刷出版皮革制品等产业在都市中不断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社会责任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儿童早期教育游戏化学习方案设计
- 节目整体营销方案
- 老年住宅施工方案
- 正规新闻营销方案
- KOL合作营销策略与效果评估方法
- 防水施工方案区别
- 瓷砖施工方案大全
- 火灾应急预案环节
- 施施工方案审查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2025年基层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
- 中国稀土镁合金治炼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GB/T 30340-2025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业务条件
- 传统文化经典教案范例分享
- 2025艺术品买卖合同范本
- 新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幼师考编真题及答案
- 科技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2025年潜水泵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低空经济无人机网络安全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