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选择与影响因素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蕴】益虫 日期:6 。厶互蔓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盔1 旭导师签名: 疰l 系太学碛士攀位论文 审文攘樊 载蹇褡为拄会系缝夔缀袋颦凳本蹇蓑怒一耱社袅魂象,也是柱鑫学疆褒戆一 个分支领域一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需求的撬高,教宵与个人、家庭、社会的关系 越来越密锈,囊匏辕会孬舞教裔选箨痊逶嚣堡。 本文以城市家臌为基本单位,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对教育选样行为进行了 疆究。除了4 前言”饔4 结舔”补,全文莱分为六部分:8 文献综述”、“理论框架 与研究方法”、“城糟家庭对乎女的教育选擐以济媾市为例,“家庭对子女进 行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教宵选择对家庭、教育戳及社会的影响”、“讨 论豉蓑建议”。 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家庭教育选择行为产生的社会现实背景。社会的市场化转 型一方委爱教骞矮蠛串雩l 入了枣蘩撬赣,扩霆了教育选舞戆空窝;熙一骞磷,嵌 入水平的提高赋予了家庭进行选择的能力。 第一帮分是文献综述。农瓣已蠢黥教鸾选择砑爨逶孬藏邂静摹璐上,谑论遗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城市家庭的教育选择行为以及社会学因素分析的 磷究税磊。 第二郝转首先抖定了个入教育选择豹涵义,然屣舟绍7 本文的理论框架,包 括经济资本、社会浇本、文纯资本l ;l 及理住选择理论,在诧慕础上,提出了懿体 魏麟究模型,郛家嶷教育选择嚣受方蠢受到社会终橡因素熟影璃,是一秀蘧, 受个体因索的影响。不同家庭在教肖选择的具体行为上又与熊自身融有的“瓷本” 蠢鬃密亵穗关:家庭露为符凄者会根据耋身的经济资零积累、文铯资拳鬏累冬社 会瓷本积蒙对一定的教育机构或教育内容进行利益嫩大化的选择。最后,指出了 零文藏霞震黪主要磅究方法为诱淡法与文献漆。 第三部分以济角市家庶封子女进行教育选择的访谈调鸯为例,分析了教育选 择瓣现状、特点戳及在经济瓷本、社会资本、交往瓷奉影晌下承家纛教育选择行 强。调查发现;教宵选搀悬城市家庭孛一个较为普遮的现象# 教育选择可能母i 发 教育分层与教育不公平两题。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部分进步对家庭教育选择普遍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社会结构 因素包括教育体制因素、收入分配体制因素、劳动力市场因素;个体因素包括家 庭选择意识的建立以及选择能力的提高。 第五部分探讨了教育选择的结果对家庭、教育以及社会产生的若干影响。 第六部分对教育选择的价值基础与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教 育选择权是教育权利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不能简单的否定社会成员的教育选择 行为。对由教育选择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教育制度与政策 的合理设计来避免或最大程度的减轻。本文最后提出了针对教育选择的政策建议。 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归纳,提出了本文的六点结论。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学视角研究教育选择行 为,是对以往经济学研究视角的补充;二是深入到进行教育选择的家庭中,从家 长的话语建构里探索影响他们教育选择的因素,并提出了分析框架,一方面补充 了对这一课题调查研究的经验性资料,另一方面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提供了参考。 2 关键词:城市家庭教育选择资本教育公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sap a r to fs o c i a ls y s t e m ,e d u c a t i o ni t s e l fi sas o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 ,a n di ti sa b r a n c ho f s o c i o l o g ya sw e l l w i t ht h e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e d u c a t i o n n e e d s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e d u c a t i o na n dp e r s o n ,f a m i l y , s o c i e t yi sb e c o m i n gc l o s e r a n dc l o s e r , a n dt h u st r i g g e r st h en e w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 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 g u i d e db yt h er a t i o n a lc h o i c et h e o r y , t h et h e s i st a k e st h eu r b a nf a m i l y 勰t h e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u n i ta n dh 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o ft h eu r b a nf a m i l i e sf o r t h e i rc h i l d r e n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 t h ef o l l o w i n gs i x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l i t e r a t u r e ”; t h e o r e t i c a lf r a m e w o r k s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9 t h e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o ft h eu r b a n f a m i l i e sf o rt h e i rc h 1 d 嘲卜- 协k i n gj i n a nf o re x a m p l e ”;“a n a l y s i sf o rf a m i l y 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 ;“d i s c u s s i o na n dp o l i c y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 ”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h ea u t h o rg i v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f a m i l y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 , t h a t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 m a r k e tm e c h a n i s me x p a n d i n gt h es p a c eo f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 a n dg i v i n gf a m i l i e st h ea b i l i t yt oc h o o s e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no v e r v i e w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r o u g h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p e r s p e c t i v ei sc o n d u c t e d o u t - 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o f u r b a nf a m i l i e sa n dt h es t u d yw i l lt a k e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f r o m s o c i o l o g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f i r s td e f i n e s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 , a n d t h e ni n t r o d u c e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r a m e w o r li n c l u d i n ge c o n o m i cc a p i t a l ,s o c i a lc a p i t a l , c u l t u r a lc a p i t a la n dr a t i o n a lc h o i c et h e o r y t h ec h o i c e so fd i f f e r e n tf a m i l i e s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t h e i rc a p i t a la c c u m u l a t i o n :t h e yw i l lc h o o s ee d u c a t i o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re d u c a t i o n c o n t e n t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o w ne c o n o m i cc a p i t a la c c u m u l a t i o n ,c u l t u r a lc a p i t a l a c c u m u l a t i o na n ds o c i a lc a p i t a la c c u m u l a t i o nt og e tt h el a r g e s tb e n e f i t f i n a l l y , i ti st h e m a i n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o l o g y - i n t e r v i e w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s u r v e yf r o mj i n a nc i t y t h i sp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o f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 ,f e a t o r e sa n dt h ef a m i l y s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u n d e rt h e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m p a c to f t h ee c o n o m i cc a p i t a l s o c i a lc a p i t a la n dc u l t u r a lc a p i t a l 1 1 1 es u r v e yf o u n dt h a t 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i sag e n e r a lu r b a np h e n o m e n o na n dt h ec h o i c em a yt r i g g e re d u c a t i o n 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e d u c a t i o nu o f a i r t h cf o u r t hp a r tf u r t h e ra n a l y z e st h ef a c t o r so f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f r o mt h es o c i a l a t r u c t u m lf a c t o r sa n di n d i v i d u a lf a c t o r s 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a lf a c t o r si n c l u d ee d u c a t i o n r e f o r m ,t h e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y s t e m ,l a b o rm a r k e tf a c t o r s ;f a m i l yi n d i v i d u a lf a c t o r s i n c l u d et h ea w a r e n e s so f c h o i c ea n dt h eg e n e r a l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t h ea b i l i t yt oc h o o s e t h ef i f n lp a r te x a m i n e dt h ei m p l i c a t i o n st of a m i l i e s 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s o c i e t y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c h o i c e s t h es i x t hp a r ti s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v a l u eb a s i so f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a n d e d u c a t i o nf a i r n et h e s i sh o l d st h ev i e wt h a tt h er i g h t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i st h e c o m p o n e n to f t h ee d u c a t i o nr i g h t sa n dt h e r e f o r et h es o c i e t ym e m b e r s 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 c o u l dn o tb ed e n i e ds i m p l y t h ep r o b l e mo fe d u c a t i o nf a i rr e q u i r e s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c o n d u c t sar e a s o n a b l e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p o l i c i e st oa v o i d a tt h ee n do ft h et h e s i s t h ea u t h o r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p o l i c y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a b o u t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a u t h o r p r e s e n t sas u m m a r yo ft h et h e s i s i nt h es i x c o n c l u s i o n s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t h e s i si sm a i n l yl i e s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a s p e c t s :f i r s t , t h e s o c i o l o g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s t u d yo ft h e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i st h es u p p l e m e n to ft h e e c o n o m i c sr e s e a r c hp e r s p e c t i v e ;s e c o n d ,t h r o u g ht h ei n - d e p t hs u r v e yt ot h ef a m i l ya n d f r o mt h ew o r d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p a r e n t s ,t h ea u t h o re x p l o r e dt h ef a c t o r st h a ta f f e c t t h e i r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 ,a n dm a d ea n a l y t i c a lf r a m e w o r k , w h i c ha d d st h ee m p i d c a l r e s e a r c hm a t e r i a l sa n d p r o v i d e sf o rn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p o l i c yr e f e r e n c e 4 k e yw o r d s :u r b a nf a m i l i e s ;e d u c a t i o nc h o i c e s :c a p i t a l ;e d u c a t i o nf a i r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_ - i _ - - - _ - _ - _ - _ _ - _ - - _ _ _ _ l _ - _ | - _ l _ _ -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 _ - - _ _ _ _ _ - - _ _ 前言 教育,在我国长期以来都被看作是一项公共福利制度,主要由政府提供和控 制。作为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只负担很少的教育费用,同时,在义务教育阶 段需要按照就近入学的规定入学:非义务教育阶段则由统酌考试决定进入什么 样的高中或大学。可以说,在教育上人们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如果说存在 选择,也是一种通过考试被选择的过程。自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过二 十多年的社会变革,其社会变迁的模式渐趋清晰,即在朝一种市场型体制变迁, 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市场转型”,即从中央集权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的计划经济 体制向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体制的转变。教育领域也由于市场因素的注入进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和行为模式。政府不再独享办学的权力, 而转为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与此同时,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开始介入办 学领域,一个包括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家庭与个人投入,社会投入的多元化的 学校举办体制正在形成,其合法性在我国1 9 9 5 年的教育法中得到了明确的肯 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教育机构的多元化,目前的情形是公立教育 机构与私立教育机构并存、正规教育机构与非正规培训机构并存,尽管仍是以公 办教育、正规学校为主体,但私立学校( 包括私立小学、中学、大学) 和培训机 构在快速发展。据2 0 0 3 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私立学校) 7 万余所,在校生1 4 1 6 万人;培训机构1 0 6 3 1 个,3 9 3 8 1 万人次参加了培训。 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带来人们选择教育的要求。自由 选择机制是市场活动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重要保证,也是市场机制与计划体 制的根本性区别。从教育消费者的需求来看,不同的家庭追求不同类型的教育机 会,单一的办学方式不能提供多样性,与计划体制下狭窄的选择空间相比,教育 体制的改革为个人教育选择创造了更为宽容的空间。加之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非义 务教育阶段学费大幅度提高,尤其是1 9 9 4 年,高等学校学费并轨改革、实行收费 制度以来,高校教育收费迅速上涨。非义务教育阶段从无偿到有偿的转变,受教 教育部同站l 吐l p 撕m v w m 畦窖【蜘嘲 慨i i c l & 厂m 旬1 3 6 1 1 h 咖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育者个人支付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认同市场提供的 教育,他们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服务业,一种可以交易的服务产品,把接受教育看 成是一种消费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前途,他们愿意为孩子投 资于教育,愿意花钱买教育,每个家庭在进行教育投资时都要反复比较不同的教 育消费类别和水平,选择真正适合和有利于子女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形式, 从而获得真正需要而且有效的教育服务,这也正在孕育出一种新的教育消费观。 另一方面,在我国,学校的教育供给能力低于社会有效需求水平,特别是出现了 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为了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为了获得 占有更优质教育资源的资格,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就不得不再花费额外的交易成本, 在能力范围内对教育品种和教育质量进行选择。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分配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水平提高,有能力分 担部分教育成本。个人教育选择的能力增强了,这种能力与强烈的教育选择愿望 结合在一起,城市家庭为子女主动进行的教育选择( 包括对教育机构,教育内容的 选择) 成为教育实践中一个日益普遍的现象,如为子女选择各种特长培训班,请家 教、缴纳高额择校费以及自费出国留学成为人们竞相追求的教育消费行为。那么 目前在城市中兴起的教育选择行为受到哪些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的影响;不同 家庭在具体的教育选择中会有怎样不同的局限和行为;教育选择又带来了哪些社 会问题成为本研究关注的内容。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教育选择是在经济市场化、个人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 产生的,目前的研究多是从教育学、经济学的视角加以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可 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国外个人教育选择理论与实践的介绍与研究 早在2 0 世纪5 0 年代,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倡导的教育券制度实际上已 包含着个人教育选择理论的若干要素。但是,系统、全面、深入地论述这一理论, 则是在9 0 年代初。8 0 年代以来,在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市场化改革中,各种 教育选择形式破土而出,形成一股择校浪潮,1 9 9 1 年,美国著名学者、教育经济 学家亨利莱文( h e n r y 札l e v i n ) 发表了教育选择经济学,e d w i ng w e s t 发表了公立学校和过重的负担,标志着这一理论已渐成熟。成为指导美国及 其它西方国家择校及教育私营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我国的教育选择现象出现较晚, 目前面临很多争议和问题,因此,对国外个人教育选择理论及其实践的介绍与总 结对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对西方教育选择理论的介 绍与研究( 曲恒昌,2 0 0 1 ;翟静日日,2 0 0 4 ) ;对各国教育选择实践的介绍( i e 绽 蕊,2 0 0 2 ;易红郡,2 0 0 3 ;秦行音,2 0 0 4 ) 等等。西方国家的个人教育选择理论 及实践是建立在其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能完 全照搬到中国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在介绍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的现 实情况,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的教育制度与政策。另外,个人教育选择理论从个人 选择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选择问题,突出了作为选择的微观个体的主体地位,这 也是本研究关注的视角所在 2 、对个人教育选择行为的研究 ( 1 ) 从经济学成本一收益的角度分析教育选择行为 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投资行为源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该理论认为,教育的 投资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拥有量,因而使人具有更高的边际生产率,从而在劳动力 市场上可以得到更高的工资回报。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是一种可以带来预期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益的投资行为。既然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必然要考虑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 教育经济学假设:教育的个人收益高于教育的个人成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上升, 家庭会做出相应的投资选择;反之,如果教育的个人成本高于教育的个人收益,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降低,家庭会减少对子女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所谓教 育的个人成本,是指家庭及个人投入教育的全部费用,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与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是家庭及个人为接受教育而实际耗费的费用,主要包括:学 杂费、书籍文具等学习费用、为求学额外支付的衣食住行费用;间接成本是为了 选择高等教育而支付的特殊费用,包括择校费,聘请家教的费用,参加各种培训辅 导班的费用;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即受教育者在受教育期间所使用的全部资源因 用于教育而不能用于其他用途的最大可能损失有学者把居民的教育支出从功能 角度分为以下三项:基本教育支出:包括学杂费、学校指定教材和参考资料费、 为求学而额外支付的食宿费以及其他费用如交通费等。选择性教育支出:通常 指为选择比较优秀的学校或异地求学而支付的择校费或捐资集资费用。扩展性 教育支出:指参加各种额外的课外辅导班、兴趣班、聘请家教、购买课外书籍的 费用等。( 闵维方,2 0 0 2 ) 所谓教育的个人收益包括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两部分。 有形收益主要指毕业以后能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拥有较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无形收益指掌握了更多的书本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为家庭争 光,也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将来对子女的素质培养、启蒙教育都有正面影响。 这类研究多是从教育影响收入的角度对家庭是否选择教育投资、选择什么样 的投资进行的分析,通过比较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教育的个人收益解释人们的教育 选择。如对家庭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关系的研究( 徐中伟,1 9 9 4 ;张屈征、贾继 红、王春玲,2 0 0 1 ) ;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选择的研究( 王一涛,夏守信,2 0 0 4 ; 瞿茜,2 0 0 5 ) 。 由于教育投资具有长期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每个家庭也很难 预测到未来的结果,也就不可能完全依据成本收益的计算去为孩子进行教育 上的投资和选择。教育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和消费,它的成本与收益不 是完全能用货币衡量的,尤其是非经济收益具有不可计量性。实际上,很多家庭 会根据对教育的态度和认识以及自身的选择能力去选择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教育内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容和方式,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关注点。 ( 2 ) 对教育选择行为内在需求和行为动机的分析 有学者将教育选择的动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谋生动机保险动机( 指 意在应付不可测的不利环境和使今后的生活有保障) 成就动机荣耀动机( 指 通过教育投资,在学习上取得显著成绩,以满足自尊心或虚荣心) 提升动机( 即 通过接受教育以获得跻身更高社会阶层的资格) 。( 何更生,1 9 9 9 ) 由动机分析行 为是认识行为的有效途径,因为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然而,已有的研究 只是根据研究者对这问题的认知进行的主观概括,缺少从选择主体出发进行的 分析和解释。 3 、对特殊社会群体教育选择行为的研究 李芬对流动农民适龄子女的教育选择行动进行了考察。以流动农民家庭为分 析单位,分别从家庭的客观、主观两方面分析了流动农民做出教育选择行动时的 影响因素。流动农民家庭的客观因素分析包括经济因素、家庭结构、流动阶段、 在城市中的社会网络;家庭主观意愿包括流动农民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回乡意 愿以及公立学校的制度信任。( 李芬,2 0 0 3 ) 孙昂、姚洋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农 户劳动力大病冲击与对子女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之间负向关系的存在,计量结果同 时显示了只有发生在子女小学阶段的农户劳动力大病冲击对子女教育水平有显著 的负向影响。( 孙昂、姚洋,2 0 0 5 ) 对特殊社会群体教育选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应用价值,能够使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使不同阶层的各个社 会群体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对于范围更大的社会群体教育选 择的研究更有普适价值和意义。 4 、对目前教育选择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 曹淑江提出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家庭和个人教育 决策和选择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并分析了风险存在的因素,得出并不是不 加选择地接受教育越多越好的结论。( 曹淑江,2 0 0 3 ) 白正府在分析了教育选择 风险形成的过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造成现阶段中国教育选择风险产生的 原因。并提出教育选择风险规避的相应对策。( 白正府,2 0 0 4 ) 目前,对个人教育选择研究还不是太多的情况下,在个人教育选择的理论、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为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中,对行为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要与迫切,只有通过对 具体的教育选择行为的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完善理论。然而,在以往的关于教 育选择行为的研究中,仅仅是从微观的经济人假设出发,通过对教育的成本 收益分析个体的教育选择,存在着某种宏观和微观、经济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断裂。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家庭的这种选择与决策行动不单纯是个体的经济行为,更是 一种社会行动,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互动、竞争的过程,并受到一定的社 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家庭这个基本分析单位的具体教育选择历 程出发,探讨城市家庭教育选择的具体内容与影响因素。又因为带有自愿性质的 家庭教育选择支出越来越成为家庭教育支出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部分,本 研究的一些结论也可以为今后制定定量研究统计口径、进行清晰的分析提供经验 性研究资料。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个人教育选择的涵义 选择就是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准则加以挑选的过程。个人教育选择指的是 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在教育消费过程中以不同教育服务为对象的选择。 1 、教育选择的主体 教育选择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或者说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家庭是 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中的每一个个人自然地结成了有着共同利益的团体。 很多情况下,家庭成员集体协商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参加到社会活动中去。就教 育选择行为而言,在受教育者年幼没有能力独立进行教育选择的时期,是由其父 母代替进行选择的。即使在受教育者有了独立进行教育选择的能力之后,和个人 的其他社会行为一样,其教育选择实际上也是家庭共同决定的结果。 2 、教育选择的客体 教育是一种具有服务性或劳务性的活动,因此教育服务可以定义为:教育是一 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教育服务就是教育活动的产品,是受教育者及其家 庭的消费对象,也是教育选择的客体。作为生产者来说,提供的是教育服务的质 量、品牌和特色,而作为消费者来说,要求购买的是优质教育、特色教育和品牌 教育消费品。教育服务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学校类型的选择。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及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进入 公立或私立、学术或职业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对特定教育计划、教育形式或方 式的选择。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特别是选修课可能是不同的,各个学校的办学 特色和教学方法可能差别较大,学生及其家长有权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选择,以 满足其特定的需求对学校质量的选择。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个学校 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不同的,有的差别还很大,学生及其家长有权选择不同 质量,特别是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服务的选择也是多层面的, 包括对不同类型教育的选择、对同一类型教育中不同学校的选择以及对学校内部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同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二、理论框架 l ,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布迪厄( 1 9 8 3 ) 对资本概念做了清晰的阐述,并进一步将“资本”的概念拓 展至“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布迪厄认为资本通常以三种形式出现,即经 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可以立即并直接转化为金钱,它是以财 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网络所产生的实在的或潜在 的资源的总和,这些资源在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中获得,它是以某种高贵头衔 的形式被制度化的。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也以三种形式出现:一是具体的状态, 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体现在人们身心中根深蒂固的那些性情取 向中:二是客观状态,是指文化商品的形式,如节籍、辞典、绘痼、工具等;三 是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体现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上,比如教育的资格 认定方面的规定。文化资本的积累是处于具体状态之中,即采取了文化、教育、 修养的形式,预先假定了一种具体化、实体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为包含了劳动 力的变化和同化,所以极费时间,而且必须由投资者亲历亲为,无法委托于他人 而实现。家庭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通常是分散的、持续的、隐性的,使人习以为 常,因此大家忽略它的存在,误以为它只是人的“天赋”。其实运些天赋正是家 庭文化资本代际转移的成果。通过文化资本,“外在的财富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 部分,转化成为“惯习”。一个人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他就会更容易更快的积 累新的文化资本。所以,那些早年从家庭中继承了丰富文化资本的人也容易增长 自己的文化资本。例如父母把重视教育的价值观传递给子女,使子女的成绩有所 进步。 科尔曼( 1 9 8 8 ) 综合社会学及经济学的观点,将传统经济学的“资本”的概念 细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科尔曼将资本的概念应用于教育领域, 他认为家庭背景由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经 济资本是指家庭的收入或财富,它为子女的教育提供物质上的资源;人力资本是 朱虹。i 文化资本与打工妹城市生活世界的建构2 0 0 3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指父母的教育水平,它为子女带来良好的读书氛围;社会资本泛指家庭成员之间 的关系,社会资本的主要功能在于它能够作为代际家庭资本转移的桥梁。如果父 母的人力资本缺乏社会资本的配合,例如全部投放在他们的工作方面,那么父母 的人力资本根本不能对子女的教育产生有效的影响,也不可能出现科尔曼所谓的 “社会资本创造人力资本” 综合布迪厄与科尔曼对资本的阐述,本文将家庭教育选择的直接影响因素归 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 2 、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是以“理性”这一概念为基础解释广义上具有目的性的行动, 这一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利益,行动者是依据这 一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或事物之间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在科尔曼看来,基本行动的 要素包括行动者、资源和利益。他认为,行动者都有一定的利益偏好,并且都试 图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资源。资源的种类很多,如财富、物品、事件、信息等 等。行动者只有一个行动原则: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利益。行动者的利益是由一 定的需要和偏好构成的,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和偏好。“理性”与 “利益”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济含义,这就是“理性人”假设不同于“经济人” 假设的地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性行动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而且 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情感的、政治的目的。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 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的考虑对其 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对人的行动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人的利 益和价值偏好;另一个是结构制约。但是判断理性与非理性不能以局外人的标准, 而是要用行动者的眼光来衡量,这一点非常重要。行动者判断的理性是基于他所 处的环境,而不是通过外在的标准,所以可以说这不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理性, 而是一种有限理性,其局限正是在于外在环境和影响因素的制约。合理的教育选 择也就是对受教育者来说合适的教育选择,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其教育效用的教育 选择。 3 、研究框架 本文提出的一个基本模型是,家庭教育选择行为的普遍出现一方面受到社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构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劳动力市场因素,为 城市家庭的教育选择开辟了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家庭个体因素,即多数家庭 选择意识的建立以及选择能力的普遍提高。而不同家庭在教育选择的具体行为上 又与其自身已有的“资本”积累密切相关,家庭作为行动者会根据自身的经济资 本积累、文化资本积累与社会资本积累对一定的教育机构或教育内容进行利益最 大化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反过来,对教育结果的预期 同样也可能影响着家庭的具体选择,同时,这种教育的结果又以代际传递的形式 实现了家庭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教育选择的结果对教育自身、社会 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见图1 ) 。这样的过程仅靠简单地计算教育回报率是 不能充分解释的。因此,将这几类因素的影响放在同一项研究中,其结果将更有 启发意义。 1 4 个体因素 社会结构因素 教育选择的结果( 利益) 圈l 研究框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问卷法与文献法相结合的方式。笔者选取了j y x 小学 发放了5 2 份问卷,回收4 9 份,w g y 初中发放4 0 份问卷,回收2 0 份。问卷的设计 采用了开放式问题,是为了对教育选择做一试调查,了解目前教育选择行为的现 状以及所持态度。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对1 2 名家长的个案访谈,访谈时间从 2 0 0 5 年1 0 月至2 0 0 6 年1 月,主要内容涉及家庭基本情况( 其中包括父母的年龄、 职业、子女的就学现状、家庭的收入情况等) ,对子女进行教育选择的历程、考虑 的因素、选择的动机,对子女的期望等几个方面。访谈采取当时记录的方法,并 在访谈之后进行及时整理。基于研究框架,访谈样本采取的是“目的性抽样”。目 的性抽样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 ( p a t t o n ,1 9 9 0 ) ,也被称为“理论性抽样”,即按照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导进行抽样。 由于质性研究非常注重对研究对象获得较为深入丰富的解释性理解,尤其是对他 们的内在经验和行为过程进行探索,因此,研究对象数量一般比较少。目的性抽 样不以样本的多少为标准,更主要在于“样本的限定是否合适”( m e a d ,1 9 5 3 ) ,以 及这些样本“是否可以比较完整地、相对准确地回答研究者的研究问题”( 陈向明, 2 0 0 0 ) 。 1 、访谈样本的限定 由于本研究旨在探索城市家庭的教育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在样本限定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i ) 城市中有子女在学家庭的家长。 子女在学是指访谈对象有正在接受教育阶段的子女,包括从幼儿园、小学、 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历程中任何一个阶段。 ( 2 ) 部分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 为探讨教育选择中的影响因素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笔者选择了部 分高收入家庭以及低收入家庭作为访谈对象。高收入家庭主要通过笔者的了解, 选择工作单位收入较高的家庭;低收入家庭是通过街道居委会介绍的日前享受低 保的家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愿意接受访谈,成为本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访谈对象大部分是通过学校老师和街道干部介绍进行的访谈,由此 建立的信任关系使他们愿意接受访谈,成为研究对象。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笔者尝试通过网络找到合适的样本,如个案1 和个案1 1 ,在说明研究意图,征得 对方同意后,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2 、访谈样本的四种途径 本研究最后访谈了1 2 个个案,他们是通过三种方式获得的,这三种方式是: 通过学校;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共4 个个案。个案2 ,个案3 ,个案1 0 , 个案1 2 通过街道居委会:4 个个案。个案5 ,个案6 ,个案7 ,个男8 通过朋友介绍:1 个个案。个案4 通过网络:2 个个案。个案l ,个案1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部分城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选择 一、背景资料 本研究共访问了1 2 位被访者,其中1 1 位家长,1 名学生。( 这名学生现在读 初中二年级,在济南借读。家在香港,父母在北京工作,由于无法访问其家长, 于是对他本人进行了访问。) 被访者包括7 名女性,5 名男性,受教育程度从小学 到大学均有分布,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最低的家庭仅靠济南市民政局发放的低保 维持生计,较高的家庭年收入在1 0 万以上。子女的年龄差据较大,其中1 名在上 幼儿园,4 名小学生,2 名初中生,1 名高中生,4 名大学生。( 见表1 ) 为了使调 查结果更为全面、客观,在对家长进行了访谈后,笔者与两所学校的老师和相关 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 表1 被访者基本资料统计 子女受教 性别学历职业教育选择 育现状 个案1男技校涤纶厂管理人员小学英语班、绘画、音乐 个案2女本科小学教师幼儿园 英语、儿童想象画 英语、作文班、美术、围棋 个案3女中专小学教师小学 选择幼儿园 选择私立小学、美术、数学、语文 个案4男大专 农科院家禽所 小学 家教 个案5女初中无业小学请语文、奥数家教 、 个案6男小学干零活高中无 个案7女初中失业大学无 个案8女初中零售 大学无 个案9女高中失业大学无 个案1 0男大专工程项日经理初中准备自费出国留学 个案1 l男大学 高校教师大学 手风琴、钢琴、家教、英语辅导班 个案1 2女大学银行初中选择小学交纳择校费、书法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教育选择的现状与特点 目前教育领域的市场化倾向,为城市家庭进行教育选择开辟了空间。与过去 计划经济体制下缺少教育选择权的情况相比,家长们也在根据家庭的选择能力为 孩子的未来进行投资和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本研究的被访者,8 人曾为孩子进行过 教育选择,包括对教育机构的选择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如选择幼儿园、小学、初 中以及为孩子选择内容丰富的特长培训;4 人没有进行过教育选择。在进行教育选 择的家长中,最为频繁的在小学阶段曾为孩子更换过3 所学校。 1 、对教育机构的选择 为了对当前城市家庭的教育选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笔者在j y x 小学进行了 试调查,j 1 x 小学是一所德育示范小学,在师资、设施和教学质量上在济南市位居 前列。在回收的4 9 份问卷调查中,有择校经历的学生1 9 人,占3 9 ;选择培训机 构进行各种特长、兴趣培养的4 3 人,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