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pdf_第1页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pdf_第2页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pdf_第3页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pdf_第4页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中文摘要 i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中文摘要 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赖和一直享有“台湾新文学之父”和“台湾的 鲁迅”等尊称。前一个称号,突显了赖和在台湾新文学运动中的崇高地 位;后一个称号,则概括了他的文学精神。在赖和的所有作品中,能够 把上述的双重意义完整地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他的小说。作为中国新文 学一部分的台湾新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赖和 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鲁迅的影响。台湾学界对“赖和与鲁迅关系”的 研究文章很少见,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大陆学界。本论文在原 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启蒙思想、人道情怀、批判精神这样三个方 面,以文本细读和历史美学相结合为基本研究方法,进一步讨论赖和 小说创作中的“鲁迅精神” 。那么,在“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小说中 体现出怎样的“鲁迅精神”呢?从他的启蒙文化精神层面来说,主要有 三方面内容: (1)民族意识的觉醒; (2)人的意识的觉醒; (3)文学的 审美意识的觉醒。赖和创作中的这三个方面都与鲁迅有着深刻的内在联 系。同时赖和的小说还表现出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传达出了对下层群 众的深切同情:1.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2.维护弱者生存的尊严。赖和小 说中的批判精神与他的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由 于他同情人们不幸的命运,看到了人们悲苦的生存状态,才愈加对不公 中文摘要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ii 的残酷现实以及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深刻的批判。由此在他的小说 中一方面揭露了社会制度及封建礼教、思想“吃人”的本质;另一方面 深刻批判了“看客心态” 、 “奴隶心态” 、 “自欺欺人”等等“国民性”的 弱点。在赖和与鲁迅的精神联系中,不仅能够发现五四新文学对台湾新 文学的深刻影响,而且能够看到赖和有异于鲁迅的独特艺术个性和精神 力量。 关键词:关键词:赖和,鲁迅,启蒙,人道主义情怀,现实批判 作作 者:者:丁佳蒙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王 尧 “lu xun spirit” in lai hes novels abstract iii “lu xun spirit” in lai hes novels abstract lai he has always been honored as the father of new literature in taiwan and lu xun of taiwan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modern literature. the former title highlights his sublime status in the movement of taiwan modern literature. the latter one concludes his literary spirit. it is his novel that can adequately embody this dual significance among all of his works. as a part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aiwan modern literature has grown up under the impact of “may 4th movement” new literature, therefore the writing of lai he was evidently affected by lu xun. articles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lai he and lu xun in taiwan academic circles are rare while relative research results are mainly worked out by the mainland academic circles. under the basic method of close read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aesthetics, this paper is going to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ults ,make a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lu xun spirit” in lai hes working from three aspects: enlightenment spirit, humanitarianism feelings and critical spirit. so what kind of “lu xun spirit” has been shown from the novels of the father of new literature in taiwan, lai he? there are mainly three categories of contents on the aspect of enlightenment spirit: (1) the awareness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2) the awareness of human consciousness (3) the awareness of literary aesthetic abstract “lu xun spirit” in lai hes novels iv consciousness. there are incis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 of lai hes novels and lu xuns novel writing. besides, lai hes novels have also expressed sympathetic humanitarianism feelings and heartfelt compassion for the lower layer:1.care and sympathy for the weak;2.maintaining the survival dignity of the weak. the critical spirit in his novel is tightly linked to his sympathetic humanitarianism feeling. he criticized profoundly on the unfair and mean reality and the weakness of national character because of his witness of peoples suffering living state and sympathy for their misfortune destinies. thus, he exposed the “man-eating” essence of social system and feudal etiquette, and he also criticized the weakness of national character such as “mind of a onlooker”, “mind of slaves” , “self-deception”, etc. we can find not only the deep influence of “may 4th movement” new literature on taiwan modern literature, but also the unique artistic individuality and spiritual power of lai he differing from that of lu xun. key words: lai he, lu xun, enlighten , humanitarian feeling, critical realism written by:ding jiameng supervised by:wang yao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绪 论 1 绪 论 “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赖和一直享有台湾新文学之父和台 湾的鲁迅等尊称。前一个称号,突显了赖和在台湾新文学运动中的崇 高地位;后一个称号,则概括了他的文学精神。在赖和的所有作品中, 能够把上述的双重意义完整地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他的小说。 ” 作为中 国新文学一部分的台湾新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 的,赖和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鲁迅的影响。如林瑞明所说:“身处日本 殖民统治的赖和,终其一生未曾见过鲁迅,但深受鲁迅影响。” 在赖和的 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了深刻的“鲁迅精神” 。 赖和(18941943) ,原名赖河,字懒云,人称和仔先,笔名有甫三、 安都生、灰、走街先等。赖和 1894 年生于台湾彰化,在他出生的第二年 日本占据台湾,赖和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拒绝进入日本人办的学校读 书,少时在当地民间私塾“小逸堂”接受黄其倬先生的汉文教育,受益 颇深。1909 年 5 月,在其 16 岁时,为生活计,进入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学 医,1914 年毕业后在嘉义病院担任实习医生。1916 年返回家乡彰化创办 了赖和医院,一生行医,救治了无数患者。1917 年赴福建厦门,在博爱 医院工作两年。在厦门的两年,是他在汉学方面以及思想方面有重大收 获的两年。 这时期的中国大陆正轰轰烈烈地开始新文化启蒙运动, 受“五 四”运动的影响,赖和深感民族自决的重要性,尤其对启迪民众的重要 性有进一步的看法,赖和意识到了一个知识分子不仅要医治人的身体, 更重要的是要医治灵魂的创伤。1919 年五四运动后,他回到台湾,一面 行医,一面开始了他的新文化革命的生涯,从启迪民智入手,在自己的 施淑: 赖和小说集 ,台北洪范书店,1994 年,第 1 页。 林瑞明: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载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10期。 绪 论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2 医院里,大量购买图书,开办阅览室,传播新文化。1921 年 10 月,在台 北市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 ,是抗日爱国的台湾同胞民族解放运动的主 力军之一,赖和当选为理事。1923 年赖和因参与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第一 次被捕入狱,出狱后仍然致力于新文化运动。1921 年至 1930 年是台湾新 文学的奠基期,在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新文学的组织和实践。在 20 世 纪初期,他和张我军等人在台湾掀起了白话文运动,他向文坛呼吁“不 要登载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文字” , “要创造有台湾色彩的文学。 ” 1921 年 1 月 1 日,赖和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批判封建礼教、鞭笞社 会恶习的斗闹热 ,开始了他的新文学创作,这也是台湾文学的第一篇 白话小说。此后,他连续发表了一杆“秤仔” 、 丰收 、 不如意的过 年 、 善讼的人的故事 等 20 余篇小说。 同时也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 1927 年,赖和参加了台湾民众党,积极参与工农抗日运动,1934 年,第 一个全台湾文艺团体“台湾文艺联盟”成立,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 1941 年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当天,赖和被日本殖民地当局以“思想问题罪” 再次投入监狱。出狱后仅过了一年,就于 1943 年 1 月 31 日病逝,年仅 49 岁。赖和的一生是与日本殖民者和封建制度、思想抗争的一生,他以 文艺为武器,实践着自己改造社会的理想,确立了台湾新文学的基本品 格,特别是他数量不多的小说创作,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和他的 深刻的批判精神、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 赖和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日据时期。从政治上来说,日本殖民者对台 湾实行全面殖民化,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殖民主义制度,台湾民众深受残 酷的政治压迫。在经济层面上,日本殖民者对台湾进行了资本主义的改 造,开展土地调查,确定土地所有权以及创办台湾银行而建立与日本合 一的货币制度等,随后,日本的垄断性资本逐渐移入台湾,在1900年台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绪 论 3 湾制糖会社成立以后,日本民间财阀资本不断扩大并操控了金融机关等, 日本殖民政府同时剥夺了大量土地转于日本财阀的名下,使日式资本在 台湾形成了独占性支配的局面,台湾民众从而也沦为了日本殖民者和财 阀们的生产工具。由社会文化来看,赖和所处的时期是殖民主义文化、台 湾本土文化共存的时期,并且产生了受五四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 现代文化。日本殖民者在占领台湾的初期,就明确了从文化上把台湾民 众改造成为日本人的目标:“关于新领土之秩序的维持以威力征服其 外形之同时,特别是非得政府其精神、去其旧国之梦,发挥新国民之精神、 亦即非将其日本化不可。 ” 殖民者从语言上采取同化政策,将日语作为 “国语”进行推广,强制台湾民众学习和运用。在台湾公学校的国民教 育中,同样以日语作为中心用语,强制推行日式教育,压制和禁绝汉学教 育,日本殖民者从语言文字和教育入手,妄图根除中国文化在台湾的根基, 达到彻底改造台湾社会的企图。然而短时间的异族统治毕竟还不能迅速 完全改变根深蒂固的台湾本土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大陆五四新文学新 文化运动正蓬勃开展,它的精神和思想也通过各种方式和管道传到了台 湾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其影响下形成了台湾的现代文化,由此,三种 不同的文化可以说共同构成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台湾社会的文化背景。 赖和的小说,共计有二十余篇,其小说创作基本上分为如下几个大 类:1、揭示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的罪恶,如: 不如意的过年 、 惹事 、 丰作 ;2、书写下层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如: 可怜她死了 、 一杆 连横: 台湾通史之教育志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绪 论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4 “秤仔” ;3、批判国民以及无聊知识分子的卑污心灵世界,如: 斗闹 热 、 棋盘边 、 蛇先生 、 浪漫外纪 、 赴了春宴回来 。赖和的小说 以其特有的地域色彩,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表现出启蒙知识 分子忧国忧民、改造社会、改造人生的思想,与鲁迅的小说创作之间有 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他被誉为“台湾的鲁迅”的原因就在于此。他的小 说创作体现出怎样的“鲁迅精神”?他与鲁迅的差异性在哪里呢?他的 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等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鲁迅在五四时期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特征主要有如下三个方 面。 首先, 具有批判性, 即直面人生的战斗勇气。 鲁迅写小说是为了: “揭 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所以他的作品敢于正视现实,深刻地揭露了 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普通民众生活的疾苦,从多角 度深入解剖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危害,如药 、 风波 、 故乡 、 阿q正传等篇,都揭示出了下层人民的不幸和痛苦,从而提出了“唤 起民众”的重要性。其次,具有“恶魔性” ,即对于传统文化的“否定” 性。因为这些封建的旧文化维护着封建的旧政治,不猛烈地批判旧文化、 不“否定”传统文化在当时就不能彻底推翻旧的封建统治。在五四新文 学新文化运动时期,封建统治者仍然大力宣传封建文化,由于革命的需 要,作为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对于封建主义旧文化 的斗争是最猛烈的。他的作品矛头直指封建的意识形态,儒家的文化思 想。再次,具有“深刻性” ,即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是改造民族灵魂 的伟大思想家,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其一生的重要思想。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绪 论 5 鲁迅既对普通群众的不幸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哀其不幸,又对普通 群众灵魂的麻木和不觉醒表现出愤怒怒其不争,由此,鲁迅在思想 层面上视图去构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深刻 地呈现中国国民弱点的经典作品。依高旭东所言, “鲁迅作为民族精神痼 疾的医生,所见缩写当然以缺陷为多,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民族 的精神还有救,鲁迅其实也很有自信,他说只要中国人去掉了那些坏毛 病,中国的振兴就在不远的将来” 在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中, 鲁迅是以对国民精神的批判与重构为己任,通过国民的改造达到民族精 神重生的目的。 台湾学界对“赖和与鲁迅关系”的研究文章很少见。台湾学界对赖 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文学地位及其作品的思想艺术内容的分析。普 遍的观点是赖和作为台湾新文学“之父”为台湾新文学的产生和发 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认为“台湾的新文学能有今日之隆盛,赖懒云 的贡献很大,说他是培育了台湾新文学的父亲或母亲,恐怕更为恰当。 ” 这是因为“第一个把白话文的真正价值具体地提示到大众之前的,便是 懒云的白话文文学作品。在一个文言文的世界中,以先人所以为浅薄粗 鄙的白话文为文学表现的工具; 写大人先生辈以为鄙野不文而唾弃的小说, 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冒险性的尝试。而由于他的创作天才和文学上的 素养,幸而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尝试,并且多少给予白话文阵营以自信,并 煽起无数青年对于小说的热烈的爱好。 ” 台湾的学者对赖和小说的艺 术成就也给予充分地肯定。梁景峰在赖和是谁?一文中认为: “赖和 高旭东: 高旭东讲鲁迅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169 页。 王锦江、明潭译: 赖懒云论 ,载台湾时报201 号,1936 年 8 月。 杨守愚: 小说与懒云 ,载台湾文学3 卷 2 号。 绪 论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6 在小说中塑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很生动地描写他们生活各方面以及性 格的多种变化,并且写出各种人物间多样的微妙关系。 ” 林边忍看苍 生含辱赖和先生的文学一文,对赖和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全面的分 析和评价,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赖和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充分 的肯定,认为: “赖和是台湾新文学的开拓者,他提掖并且引导了日据时 代新文学的发展,象守愚、虚谷,尤其是杨逵,都深受他的影响。他一 贯地以客观的态度来观察人类事务,并将之呈现、分析、批评;他也了 解到人类事物的复杂性,环境的变化、性格的矛盾,都足以产生人与人 或人与环境间的各种可能性,这是赖和文学的最大成就。可是他也不会 让各种可能性任意四散发展,他坚持奋斗的意志,以不屈服和反抗的精 神来统一各种可能性,使这些可能性有一个共同发展的目标,这是赖和 文学的最可贵精神。要了解日据下台湾新文学当以了解赖和的文学为始, 因为赖和可以说是一个先驱者,一个指引者。 ” 由上综述可以看出赖和 在台湾学界的评价是以肯定性的意见为主的。 本文所讨论的“赖和与鲁迅”的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大陆学 界。主要论文有: 现实主义乡土小说的两地先驱范钦林(载南通师 范学院学报 ,1999 年第 6 期) , 赖和与鲁迅刘红林(载学海 ,2003 年第 5 期) , 影响与开拓杨剑龙(载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5 年第 5 期)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对“鲁迅和赖和”的关系主要从如下几个方 面:1.从乡土文学的角度,分析赖和与鲁迅的创作道路,文化批判的锋 芒与对恶势力的抗争代表了各自主题的运作方式,而现实主义的精神则 是他们共同的创作原则;2.从作家主体精神的角度,认为强烈的抗争精 神和批判品格是两人都具有的内在精神;3.从作品思想艺术特征角度, 梁景峰: 赖和是谁 ,载夏潮1 卷 6 期,1976 年 9 月 1 日。 林边: 忍看苍生含辱赖和先生的文学 ,载赖和作品选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年,第 353 页。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绪 论 7 认为写实手法、启蒙思想、改造国民性是他们共同的特征。本论文在这 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启蒙思想、人道情怀、批判精神这样三个 方面,以文本细读和历史美学相结合为基本研究方法,进一步讨论赖 和小说创作中的“鲁迅精神” 。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8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发生于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与中国大陆的新文化、新文学有着 密切的关系。在 1915 年至 1918 年间大陆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传到了 台湾,影响了台湾的知识分子。1920 年 7 月旅日台籍人士发起的“新民 会”在东京成立,创办了台湾青年杂志,创刊词由王敏川所写的发刊之旨趣中说: “今日世界改造之秋,国民之荣辱,不在 乎国力之强弱,而在乎文化程度之高低夫题启发社会之文明,必先 吸收高尚之文化,尤当顺应世界之潮流,然后可使民智日开,而过于文 明之欲。 ”由此可以发现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 用文学作为工具改造社会,建设顺应世界潮流的、高尚的新文化。这样 的一个新文学、新文化的建设目标与中国大陆的五四新文学、新文化的 建设目标是一致的。逐一审视台湾这时期内有关文学改革的重要文章, 几乎也都受到大陆文学革命的启发和影响。陈炘的拉开台湾新文学改革 序幕的文学与职务 “强调文学要以启发文化、振兴民族为职务, 主张言文一致 ,并以传播文明思想,警醒愚蒙、鼓吹人道之情感, 促社会之革新为己任 ” 。 该文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虽详略互异, 但阐释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 “张我军曾明白指出台湾的文学乃中国文 学的一支流。本流发生了什么影响、变迁,则支流也自然而然地随之而 影响、变迁,这是必然的道理。 他十分明确地主张,台湾文学的改革应 与大陆的文学革命走同一方向。 ” 在台湾日据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 的台湾新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是我们讨论赖和小说 创作中的“鲁迅精神”的文学史基础。 杨若萍: 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 (1652-1949)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年 3 月版,第 148 页。 同上, 第 151 页。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9 赖和与鲁迅之间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 “据杨守愚的回忆:先生(指 赖和)生平很崇拜鲁迅先生,不单是创作的态度如此,即使在解放运动 一面,先生的见解,也完全和他(指鲁迅)改变他们(国民)的 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然要推文艺合致。 ” 那么,在台湾 新文学之父赖和的小说中体现出怎样的“鲁迅精神”呢?他的启蒙文化 精神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民族意识的觉醒; (2)人 的意识的觉醒; (3)文学的审美意识的觉醒。在这三个层面上赖和的文 学创作都与鲁迅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虽然这三个层面在赖和的文学活 动和创作中是纠缠在一起很难分开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人的觉醒的一 部分,人的觉醒自然也包含着民族意识的内容,而文学的审美意识又是 前两者得以具体表现的载体,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和论述的方便,在本文 的写作过程中,暂且分开论述。 第一节 民族意识的觉醒 “1895 年日本占领台湾,结束了半世纪来列强争相侵扰的局面,然 而台湾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关系,已置于殖民地的统治、生产关系之下。 日本所急欲施行的是对台湾进行资本主义的改造,与确立殖民体制的统 治法律在资本主义化的情势下,日本的垄断性资本逐渐移入台 湾,日本资本之进入台湾,初期只是采取国家资本的形态,通过总督府 的财政支出,目的在扫荡台湾的封建残滓,但自 1900 年台湾制糖会社成 立以后,日本民间财阀的产业资本,乃以糖业资本为主题,在三井、三 菱、住友等日本大财阀的带领下,逐渐扩大,一切生产、交通及金融机 关也一如政治都控制在他们手里,日本殖民政府更将林野调查以后取得 的大量土地,拨交给日本的大企业,使日本帝国主义资本对台湾经济成 杨若萍: 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 (1652-1949)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年 3 月版,第 157 页。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10 了独占性支配的局面,而台民也就沦为他们的生产工具了。生活在中原 文化传统中的台湾民众,政治上受到绝对的压迫,经济上受到彻底的榨 取,这是半世纪历史转折的最后结局,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命运最具体的 呈现。 ”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台湾新文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 特征就是反对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维护异族统治下的中国人民的生存 权利和尊严,因此赖和在小说阿四中说: “单是政治运动,不能算是 完善的方法,因为多数的民众若不会共鸣是不能成功的。所以一方面须 从事民众的启蒙运动,台湾的民众所受的政治上的压迫痛苦也够了,所 受官权的欺凌不能再容忍了。吾们同大众宣传他们所受的痛苦的原因, 向他们表示同情,教他们须求自救,他们一定波涌似的倾向到吾们这边 来。 ” 赖和小说中所表达的这种启蒙文化意识中蕴含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与鲁迅从事新文学的目的有深刻的内在联系,鲁迅从事新文学运动的目 的,是因为在日本看了幻灯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时,中国人麻木不仁, 而倍感痛苦,放弃了医学,从事文学以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这种强烈 的民族悲剧感中国人被异域殖民者戕害而不自醒的内在精神焦虑, 使赖和在小说中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殖民政府的统治工具:日本警察、收 税官和农作物收购者的蛮横无理和残酷丑陋,通过对他们的揭露和批判, 呈现出维护民族尊严的力量,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是台湾人 民不幸命运、灾难的根源。 一杆“秤仔” 写的是一个巡警逼迫贫苦农 民秦得参,致使其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故事。这篇小说中的巡警到秦得参 的菜摊前去巡警,憨厚的秦得参没有看透他的心思惹了他,他就恼羞成 怒,硬说秦得参的秤不能用而折断,并强迫他到警署判监三日。 不如意 的过年里则描写了横行霸道的查大人因为在新年时收到的礼物意外减 林边: 忍看苍生含辱赖和先生的文学 ,载赖和作品选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年,第326-327 页。 张恒豪: 赖和集 ,前卫出版社,2006年,第246页。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11 少,就到他管辖的区域内兴师问罪,把一个无辜的孩童带到衙门命令他 跪在一边,自己却去喝酒作乐。 丰收中安分守己的勤劳农民添福,期 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使蔗田丰收,但在日本制糖社的盘剥压榨中却 两手空空。 可怜她死了中的阿金父母因缴不起户税把她卖作童养媳, 后因“准夫婿”去世,受生活所迫,卖身给财主,惨遭蹂躏而怀孕后被 遗弃,最终不幸跌河身亡。赖和小说对殖民者的揭露,所联系着的精神 诉求,就是期望这种写作让人们看到殖民者的丑恶和残酷,唤醒人民的 民族意识。赖和和鲁迅都是具有民族意识并通过文学唤醒人们的民族意 识,启蒙民众觉醒的新文学作家,但是两者也有差异性,赖和是在日本 殖民者和民众的直接冲突中,写出殖民者的丑陋,鲁迅则是在对“国民” 封建意识的揭露中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在鲁迅看来,中国一直受外来 者的侵略和压迫,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是中国国民的精神劣 根性,因此,在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中,并没有像赖和那样正面 描写中国人与殖民者的斗争和冲突,他是以对国民精神的批判与重构为 己任,通过国民的改造达到民族精神重生的目的。虽然两者对民众“民 族意识” 的启蒙路径有差异, 但都是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 意识到了“民族自主”的重要性。对于台湾新文学作家来说,这种民族 意识的觉醒,还与他们对白话文的倡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 “我 们台湾的同胞,亦是汉民族的子孙,我们有我们的民族性,汉文若废, 我们的个性我们的习惯我们的语言从此消灭了故我对台湾政府不但 希望其保存汉文,尊重台湾人的言语习惯,且希望他将学校所教的汉文 改用白话题,使儿童得其实际的学力,切不可置之度外,台湾是台湾人 的台湾,万不可以少数的内地(指日本)儿童作标准来牺牲大多数的台 湾儿童。 ” 重视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对殖民者抗争的一种形式,就这一点 李南衡: 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文献资料选集 ,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 年,第 33-34 页。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12 而言,中国大陆新文化的“白话运动”与台湾的“白话运动”相比较, 除了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启蒙民众觉醒等相同点之外,台湾的“白 话运动”还承担了“民族语言自救”的一种特殊职责。 第二节 人的意识的觉醒 人的意识的觉醒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把 “人” 当作人, 而不是某种道德、观念的附属品,让“人”有人的生活是五四新文学、 新文化作家的一个重要使命,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 “等一人 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只有之人格之谓也。 ”鲁迅在 热风随感录四十中说: “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 自然也是人之子我们所有的是单是人之子,是儿媳妇与儿 媳之夫,不能献出于人类之前” 。鲁迅所说的这个“人”就是独立的、自 由的、有人的生活和责任的人。这样的“人”是中国新生和进步的前提, 所谓的“文化启蒙” ,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这种“人”的意识的启蒙。鲁 迅的这种“人”的意识与他早期接受个性主义思想有关,早在日本留学 期间, 他就介绍过崇尚个性主义的思想家和摩罗诗人的作品, 并提出 “救 国”与“立人”之间的关系; “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 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 由此鲁迅 从“国民精神改造”的角度,对封建思想伦理束缚下“国民的精神”进 行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唤醒“人”的意识的自觉。 狂人日记揭示了 中国四千年来“吃人”的历史; 药描写了“群众”精神的麻木; 祝 福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一生中,写出了封建思想、伦理制度对人的戕 害;阿 q 正传 深刻地诠释了国民灵魂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 对 “人” 鲁迅: 文化偏至论 ,载鲁迅全集 (第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 58 页。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13 的特性的泯灭和“不觉醒的人”的悲剧。可以说唤醒“人的意识”的自 觉,是鲁迅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鲁迅这种“立人”的主张与他的“救 国”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人”站立了起来,民族和国家的新生 才有希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的意识的丧失呢?在鲁迅看 来中国人的“人的意识”的丧失与封建文化传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 在鲁迅的作品中,他着重揭示的是人们看不见的“文化传统”对人的思 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深受鲁迅影响的赖和 在其小说创作中也深切地表示出“人的意识” ,但他的“人的意识”的呈 现,与鲁迅是有差异的。理解这种差异性,首先要理解两者所处的历史 背景的差异。鲁迅从事新文化运动的时期,是辛亥革命失败、外来侵略 者进入中国但并未彻底殖民化的历史时期,在这种历史情景下,中国的 先觉知识分子一方面在外来侵略者的刺激下,意识到了中国要“强国” 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失败,又使他们深切地思考辛 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由此导向对“人”的精神改造的社会实践与历史思 考,因此鲁迅对“人”的呼唤就主要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固有思想状 态的联系中展开。赖和所处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对台湾全面殖民化,封建 的伦理文化传统虽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人”所面对的首 先是日本殖民者的残酷统治和压迫,由此赖和对于“人”的呼唤主要的 就是在“人”与统治者之间的冲突中展开。这种差异性导致了鲁迅和赖 和在作品中展开对“人”的意思呈现时,有着不同的呈现形态,在赖和 的作品中这种“人的意识”的呈现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 (1)揭示在殖 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的“非人”生活。 一杆“秤仔” 、 丰作等作品 中的主人公秦得参、添福等形象,都在殖民统治下被逼得走投无路,生 活凄惨,与其相联系的就是通过这种“非人”生活的揭示,说明“人” 要有人的生活就要反抗殖民统治,他赞美“觉悟的牺牲” ,对现实充满了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14 愤怒的抗争: “唉,这觉悟的牺牲! 多么难得、多么光荣! 我听到了这回消息, 忽充满了满腹的愤怒不平, 无奈惨痛横逆的环境, 可不许尽情的痛苦一声, 只背着那眼睁睁的人们, 把我无男性眼泪偷滴! ” 这篇觉悟下的牺牲共分九段,是献给彰化北斗郡下的三林等四 庄的蔗农为抗争日本殖民者被迫害的战友们的颂歌。赖和作品“人的意 识”的觉醒是对抗殖民者的觉醒。 (2)赖和由对殖民者压迫的反抗导向 对“人”的思考时,呈现出了与鲁迅小说相近的特点,这就是揭示国民 隐忍、不觉醒的麻木心灵,对封建伦理制度封建文化传统对人戕害进行 了深刻的揭示。在可怜她死了 、 丰收 、 一杆“秤仔” 等作品中都 透露出这样的思想。虽然鲁迅和赖和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差异,他们面对 的现实问题不同,但“人”的意识的觉醒是他们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共 同主题之一,正是由于他们“人的意识的觉醒” ,才带来了他们作品时代 性的力量和深度。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的觉醒 作为时代先觉者的鲁迅和赖和,他们民族意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是 他们进行“文化启蒙”的必备条件,但是要把他们“觉醒的思想”传达 给普通劳动人民,启蒙人们觉醒,必须要有适当的文字载体,这载体就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15 是用白话创作的新文学。正如胡适所说: “我们认定文字是文学的基 础,故文学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文字问题的解决。我们认定死文字不能产 生活的文学,故我们主张若要造一种活的文学,必须用白话文来做文学 的工具,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 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 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我 们认定白话实在有文学的可能,实在是新文学的惟一利刃。 ” 正是由于 这样的思路,不管是中国大陆的新文学、还是台湾的新文学,在其开始 之初首先是“白话文”的倡导,鲁迅和赖和都支持和赞同“白话文”变 革的原因也在于此,有了“白话文”才能有传播启蒙思想的工具,也才 有新的文学的产生,因此鲁迅和赖和也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并 且用自己创作实绩证明了新文学的审美力量。这种新的审美意识的觉醒 是新文学能够打破旧文学的束缚,闪现出历史光芒的必要前提,赖和发 表于台湾民报89 号(1926 年 1 月 24 日)的读台日纸的一文,鲜明地体现出了他的新的审美意识,他认为新文学主要 有如下特点: (1)新文学是受着西学的影响产生的“所以有点西洋味, 是不能否认,又且受着时代的洗练尚浅,业绩犹未完成,也是事实。她 的标的,是在舌头和笔尖的合一。 ” 也就是说新文学是“言文合一”的 写作; (2) “旧文学的工具,本来不十分完备,且其对象在土的阶段 所谓读书人不屑与民众文盲发生关系,所以只能简介,亦 自不妨简洁典重。新文学的工具虽尚未完备比较多些一 点,且以民众为 对象,不能不详细明白。 ” 也就是说新文学的诉求对象是普通民众; (3) “由来文学就是社会的缩影,所谓可异的新文学家的主 ,不就是现社 胡适: 自序 ,载尝试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 赖和: 读台日纸的 ,载台湾民报89 号,1926 年 1 月 24 日。 同上。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16 会待解决、顶要紧的问题吗?” 这里所说的是新文学要关心社会、改造 社会。赖和在这里所说的“新文学的言文合一、面向民众、关心社会” 的三个特点,与中国大陆五四新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特点是 一致的,这也是鲁迅对于小说的基本主张和他的小说的基本特点。 文学的审美意识的觉醒除了“言文合一” 、 “面向民众” 、 “关心社会” 等内容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学的“情感性”和独立思想性的表 达,张我军在谈到台湾文学时说: “历来我台湾的文人把技巧看得太重, 所以一味的在技巧上下了功夫于是流弊所至,写出来的论文,都是 有形无骨似是而非的。既没有彻底的人生观以示人,又没有真挚的感情 以动人。 ” 赖和则说: “苦力也是人,也有灵感,他们的呐喊,不一定比 较诗人的呻吟;就没有价值。 ” 两者阐释的角度虽有所不同,但却是强 调要以真实的心灵情意表达和自己的人生观呈现出反对台湾旧文学的腐 朽和无聊。赖和的小说中对弱小者真挚的同情、对社会的锐利的批判、 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就呈现出了这种新文学的审美特质,这种审美意 识的启蒙在文学的写作方法上就是他的现实主义的写作精神。就这一点 而言,赖和与鲁迅也是极为相似的。 赖和的这种审美意识的觉醒,具体体现在其小说创作中,主要有如下 两个方面的美学特征:1、赖和通过自己的创作,形成了以白话文为基础 的文学语言。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规定日语为国语 ,而老百姓习用 台湾语。针对这一情况,但是,一批伤时忧国之士从民族和民众的立场 出发,提出了两种主张。以为台湾语(即闽南话)的文学化 ,一为用 中国白话来写文学。 赖和的功绩就在于他的创作实践,做出了成功的尝 试,即以中国的白话文为基础,吸收一些台湾语的乡土成分及某些日语, 赖和: 读台日纸的 ,载台湾民报89 号,1926 年 1 月 24 日。 张我军: 绝无仅有的击钵吟的意义 ,载台湾民报3 卷 2 号,1925 年 1 月 11 日。 赖和: 读台日纸的 ,载台湾民报89 号,1926 年 1 月 24 日。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17 使作品尽可能做到言文统一。 ” 为台湾的新文学提供了新的表达工具, 把白话文的美学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2、赖和小说的又一重要特征就是 他的“现实主义的写作精神” 。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精神一方面表现在他 笔下的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真实性”的特征,更为重要的 是表现在作家所具有的“直面现实”的写作勇气。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 人生,写出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残酷性。赖和同样以直 面现实的勇气,真实地揭露殖民地社会中台湾普通人的悲苦命运。 可怜 她死了中的童养媳阿金为了生活,将自己卖给财主做妾,怀孕后惨遭 遗弃,不幸跌河淹死; 一杆“秤仔” 中的秦得参,被无理霸道的巡警 逼得走投无路;等等。赖和一方面关注着下层民众的不幸命运,另一方 面又以真实的勇气揭示殖民者当局残忍野蛮的丑恶灵魂。在不如意的 过年中塑造的“查大人”这一形象就深刻地揭露了殖民者所进行的不 合理的压迫和残酷掠夺的本质特征。赖和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这种“真实 表现生活”的勇气,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了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 民族主义的。表现了民族的对立,与政治的压迫,作品描述了被压迫民 族的痛苦,充满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色彩二、是表达民生疾苦的。 殖民统治除了民族的对立,政治的压迫外,更进行着经济的榨取,作家 们正直而忠实地揭露了榨取者的丑恶面目,小市民、农民、工人的生活 成为大部分作品的题材。三是抗议的。对政治、社会、经济的不公不义, 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形成了反奴役、反压迫、反榨取的抗议文学。 ” 赖 和小说所呈现出的这一艺术世界,正是文学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产物,他 与当时那种无病呻吟,不关心现实的文学相对立,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 传统,为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王震亚: “台湾的鲁迅”赖和 ,载统一论坛2008 年 4 期。 王晓波: 纷纷扰扰世相异 是非久已颠倒置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先生平反的经过 ,载台湾文季第一 卷第五期。 第一章 启蒙的文化意识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18 由此论述可以看出, 赖和的启蒙文化意识的内容与中国五四新文学以及 鲁迅的思想精神都有内在的一致性。这证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现代文学精 神之间深切内在联系。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第二章 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 19 第二章 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 赖和与鲁迅在青年时期都选择了“医生”的职业,不同的是鲁迅为 了拯救人们精神的创伤,放弃了医学,转而毕生从事文学创作,赖和在 从事新文化启蒙和文学创作的时候,仍然坚持行医,为穷苦人治病,并 建立了赖和医院,医德很高,一直为穷苦群众所仰望。赖和不仅通过“医 术”给予穷苦者深切的关爱,而且以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小说创作中 传达出了对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第一节 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 “人道主义”精神是新文化、新文学倡导者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 当他们以“启蒙”的姿态,发现了“人的权力” ,意识到“人”自身的价 值和意义时,他们对人在当时社会情境中的“非人生活”必然给予深刻 的表达,并以人道主义的情怀揭示出人们的不幸命运。在赖和的小说中, 这种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主要是在“人”与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对立 冲突中呈现出来。 赖恒颜在我的祖父懒云先生一文中说: “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不 仅表现在他的行医上,在许多的著作上,他也为弱者打抱不平。受五四 运动的洗礼,对民族自觉的重要有相当的认识,因此对民族社会运动, 积极的参与,尤其对启迪民智认为是最重要的,因此医院内设有阅览室 自由开放,而且大量购买图书,可以说是个小型图书馆。 ”由这段话可以 看出,赖和对“弱者的同情”是与对“民族的处境”的理解联系在一起 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人们“非人”的生活直接创造者就是殖民者的政 治、经济压迫。 “在政治的压迫这一方面,与人民最有切肤之痛的是警察 第二章 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 赖和小说中的“鲁迅精神” 20 的横暴,日本所订立的台湾警察制度,除警察的专属事务外,还是有行 政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