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i ab s t r a c t 丫 明 g k ai 气 ia o i s 皿e o f the c h i n e sefi 喊 gen e rati o n soci a li sts, f ro mhi s education o verseasto th eth e o ry re se a 代 ho nsocio lo g i c al l oca l i za t i o 几 from p r oce s s i n g re a i i ty-o ri e nt ed a p p l i ed re se archand ioca lpr ac t i ce t ofo c usi n gthem 即 ro consi derati o n o f c hi nesem o d e r ni z a t i o n devel o p m e n 1 , a n d th ene n gag in g ind i fl 乞 r e n t ki nds o f re se a r c b 耐m i ni s t r a t l veworka n e r th e fo u n d l 呢o f t h e peopl e ,s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a. hi s w h o leacademic l i fei s c l o sel y re 1 a 1 edtoc h i nas ru ia i soc i e ty,th e peas a 111 s , l i feand thc agti c ul tu r a 1 d eve l o p m e nt . f r o mt h e e n d ofthe l 9 2 0 ,s totbe m i dl 940 ,s.c h i naexperi e n c e d the h u g e pain o f c han 罗. inthis t l n l e , 、 乞 n g had th e m o stacti veth inki n g , th e m o stceni r a 】 i z e d p r a c t i c e s 曲dth e m o stp l e nt i ful ac h i e v e ln e ni s . h ere se arch ed th eru r a 】 soc ials t ruc tu reand act i v i t i es , p ro po哭 dsomc re sc 璐 way sfo rru ral p ro b l e m s , p arti c ipated inru ral reco ns t iu c t i0 nmovem e n 仁明de x p lo red the w 盯 o f c h i na, si ndustri al i zati o nand m ode 而zati on厂 】 1 止 s p a p e r 诫l l p r e s ent y 山 1 9 ,s th o u g h tsandp r act ic e s ina l l , al so e x amine the c h a r a c t 晰st i c sandvalu e s ,1 知 旧 u gh th em as s i ve re adi n g ,io gi c 彻 唱 a 川 zati onand in l e rpre ta ti 皿 f i rsto f a l l , 、 乞 n g e s ta b 1 i s h edth e theo reti c als y s te mo f ruralsoci o l o 盯胡 d p l a n n e d th e e s se n t i alw a y s torec0 ns t ru c t t hec o u ni ry.wit h th e ru r a 】 soci ety asa se areh 助i t and t h e nj r a l p r o b ie m s asa ana l yt i c aio bj e ct , and wit h fo c uso n the fa m l ers ac t i v i ty, r u ra l auto n omy,ru r a i l e ade r and ru ra l pol i c y,h e e s ta b l i s h edth e app ro 朗h e s tore sc u c th e c o u n t ryfromthe as pec tso f fo rms , sy stem s , i m petu s and con te nt , w hoseo bj e cti s to漏p r o verur a l o rg 画zation and toe nha ll c e th e fa 叮 1 1 e rs , li fe. s eco n 斌on th eb a s isoft h e o retic alre se a rc h , 、 乞 n gacti velyp a rt i ci p a t e dinth e p r a c t ice s inc hi n gh oo f ya了 lj i n gu ni ve rs i ty. b ym e ans o f so c i o l o gi c aire s e arch m e l h o d , h e o r g 画z e d th e s iteexami n at io n atc hi n g h o and ana l yze d th e re s u i t s from th e e x ami n at i oninte rms o f so c i o l o 乡 c a l pers pe c t i v e . o n th i s b as i s , he gui d edt h e ec o n o m y,sani tati o nan dsoci a l se rv i eeo f c h i n gh o . illad d i ti o n , m akin g us e o f 访 t e 俄t ion amo ng thc sc hoo l o f ru ra l re c o ns 砚xu c t i o n , hep l a y e dth e ro l e o f l e ade r, c 佣r d i n a t o r and s p r e aderi n t h e ent i rerur a 1 reco nst ru c t i o n m ove m e n t . ab str a o t f i nal l y fromt h e m a c roas pe比, y 山 l g i n 优 印 r e t edth e th o u ght o f 恤 欧i n g a gric u l ture as count ry, sb 田 沈 ”in d e t a i l肋m 气 h eb asc and1 h echarac te ri stic so fm ode m agri c u l tu r a lnat i o n , , , ,h o w to make a g n c u l tuj. in a t i o n in d us州ai i z e d , ,and 恤 幼佣11 u e 、引 匕 t 璐即 d d e v el o p m e ” t in山 e 。 丽on,sm o d e j 址 za 戈 i on,.try吨 to五 n d m ode rni z e d way s fo r advan cem e ntw h i c h i s co璐i sten t w i thc hi nesec h a ra c t 州s ti c s . i n面s p a per,i t i s bel i e v e dt h a t y ai l g ,s th o u ght s andp 淑t i c esare c h ar a c 抚 ri z ed 侧t h 小 e t hr eep 6 n c i p l esofp e opi 扩 , , re fl e ct e d th o t “ in s i t i o na l fe a tu r e s 阮 c a 嫂 o f th e com b inati o n o f t r 目it io n and m od七 m i zat i o n and t h ato f the 吧 ast andth e we: t , w h i l e hi sth o u ght sandp r a c t i ce c o n fi n e dtore fo nnat i o 几its 二 a l i st i cv ai u el i e sini ts 此p i ratio ntothe pt e s e otm o d e m i zati o 几th es pec i fi cnj r a 】 cons tructio nandth e soc 沁 10 91 出. k ey w心 r d s yan gk a i 一 d a 0 n ji a l so c i o l o gyru r a l re c o n st ru c t i o n c hi n g h o . 拓 n g a g ri c u l tu r e asc o u n try, s b as e 1 1 1 南 于 卜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电 子 版 授 权 使 用 协 议 请将此协议书装订于论文首页) 论 文 杯仑 落 外沁 卷 扭落 怪 址 私 挤 系 本 人 在 南开大学工作和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己通过论文答辩。 本人系本作品的唯一作者 ( 第一作者),即著作权人。现本人同意将本作品收 录于“ 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 版与印 刷版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而引起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 本人自 负. 本人完全了 解 南开 大学图书 馆关 于保存、 使用学位论文的管 理办法;。 . 同意 南开大学图书馆在下述范围内免费使用本人作品的电子版: 本作品呈交当年,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 录检索、文摘浏览以及论文全文部分 浏览服务( 论文前16页) 。公开级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于提交1 年后, 在校园网上允 许读者浏览并下载全文。 注:本协议书对于 “ 非公开学位论文.在保密期限过后同样适用。 院系所名称 作者签名: 征 解响 角九 曝 学号: 日期: 咕1 卜 1 门 年了 月 冬 d 日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 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 刷本和电 子版, 并采用影印、 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 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 子版; 在不以 赢利为目 的的 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 储 签 “ :一_场 渺 辱 日 年 犷 月 分 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 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 位论文, 是本 人 在导 师指导下 ,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已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 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 人和集 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 位 论 “ 作 者 签 “ : 朴 吐 晖 习 年 犷 ” 3 。 日 第一章引言人物背景、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引言人物背景、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杨开道其人与学术背景 杨开道先生, 号导之, 1 8 99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北渡村一个地主家庭, 1 9 81 年卒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他是中国第一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是中国农村社 会学的开拓者之一,在旧中国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的学术人生和道德文章 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不仅影响了 那个年代,也指引着后学,当 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 是他在燕京大学时的学生。 杨氏 的一生可分四个阶段来考察和综述。 第一阶段是立志求学阶段 ( 1 9 2 0 一 1 9 2 7 ) 。1 9 20 年杨开道进入南京高等师范 学校农科专业,系统学习作物育种、 畜牧学、 化学和摩尔根遗传学。1 9 2 3 年夏, 杨氏在东南大学洪武棉场实习时, “ 不知不觉”感到当时农学界的专家教授和农 民脱节,所学无法解决农村问题,帮助农民摆脱愁苦,所以 “ 他要作农民的朋 友, 作农民 和专家间的 介绍人, 使专家能 够服务农民, 农民能够利用专家” 。 正是抱着这样的志向,杨氏于1 924 年大学毕业后旋即赴美留学,求改造农村之 道。 他先后在依阿华州立学院和密歇根农业大学师从何桑 ( h . b . h a wth o n) 和 巴特菲尔德校长 ( k . lb u ti e rfiel d) 攻读乡村社会学、乡村经济学硕士和农业与 应用科学博士学位,1 9 27年学成回国。 第二阶段是乡 村治理阶段 ( 1 9 2 7 一 1 9 3 7 ) 。这个阶段是杨氏学术思考、践行 所学的重要时期,也是其著述颇丰的一个阶段。此阶段杨氏的思想和实践成果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投入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工作。1 9 2 7年回国后,他 先后执教于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农学院,并于1 930 年重 返燕大社会学系任教授, 后接任系主任。1 9 3 5年又迁任法学院院长。 杨氏的十 年讲台生涯, 不仅培养了一批批农村社会学工作者,并“ 把燕大社会、 经济、 . 生平评述参考阎明, 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 社会学在中国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o m年; 杨雅彬, 近代中国社会学 ( 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01 年:邱泽奇, 杨开道先生与他的农村社会 学工作 , 社会学研究第5 期,1 957 年;李守经、邱泽奇, 杨开道教授, , 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3 期二 , 男 ) 年. , 杨开道, 农村自 治 , , 上 海:世 界书局,! 930 年第2 版 (l 930 年 初版) ,自 序。 第一章引言人物背景、研究意义与方法 政治三系工作重心都转向了农村” . 其次是致力于农村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与 应用 研究. 在讲授农村社会学过程中, 杨氏出 版了系统的 农村社会学和 社会 研究法 ,进而主编了一套以“ 改良 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为主旨的 农村 生活丛书 ,其中 农村自治 、 农村领袖 、 农村政策等9 种均由杨氏执笔。 这些著作不仅以原理形式研究了中国的农村社区,并对乡土振兴的实践问 题提 出了建设性的见解.最后是主持学院派乡村建设。1 9 28 年秋,在洛克菲勒基金 会资助下,杨氏组织燕大社会学系学生到清河镇开展大量调查,并于1 9 30年在 清河镇建立实验区,试验其农村改造的设想。之后,他积极联系、协同全国乡 村建设组织, 几方发起了乡村工作讨论会, 并于1 9 36年成立“ 乡村建设协进会气 尽力推动着华北农村的建设运动。 第三阶段是农业 立国阶段 ( 1 9 3 9 一 1 9 4 7 ) .1 9 37 年抗战爆发后, 杨开道举家 迁往重庆。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 杨氏发文力主 “ 以农立国” ,这可看作是杨 氏对前阶段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深入。同时,在动荡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中,杨 氏曾任职于重庆的国民政府贸委会社会部,又担当过重庆民生实业公司创办的 新世界月刊的主编。在 贸易月刊 、 新世界等刊物中,杨氏针对世界 工业化趋势、现代对外贸易、工农业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研究,试图阐明一条 “ 现代农业国 家”的发展之路。 这一阶段, 他的农村社会学学术研究工作己 基 本停滞. 第四阶段是研究型行政工作阶段 ( 1 9 4 9 一 1 9 8 1 ) 。和那个时代许多社会学家 的命运一样,解放后的杨开道主要从事学术行政工作和一些案头的科研,也曾 被错划为右派。1 9 50年后, 他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农学院院长、 华中农学院院长, 湖北省图书馆馆长、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等职,晚年则精心于农业文献检索 和明代户口研究。 作为第一代社会学家的杨开道先生,其一生的学术历程不仅是一个社会学 学者群的 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 缩影, 所以 必将烙上时代的印 子。他经历了 海 外求学到面向本土社会,经历了军阀割据、国民革命到国共合作、抗日 救国, 经历了 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风雨建设, 从而他经历了中国社会的衰 败、欺凌、嫂变、转型、探索和觉醒:他的身上带着西方和本土的紧张,带着 传统和现代的紧张,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一个脚胭在现代门外 的中国社会。本文无意去成就一部人物传记,只把关注点集中于杨开道先生第 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思想与实践上。 第一章引言人物背景、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 . 2 . 1 研究现状 对杨开道先生学术思想的系统研究在学术界可以说付之胭如,只有一些散 点论述可供拾撷。在已 有的研究文献中,涉及到对杨氏思想与实践的介绍和解 读的论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中国社会学史的 “ 面”的研究,社会学人物专 题的“ 点”的研究,以及经济学史的 “ 比较” 研究。 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一般都把杨氏作为中国第一代农村社会学家来介绍 之。 如杨雅彬的 近代中国 社会学中,就集中围绕 农村社会学一书述评 了杨氏的理论研究;王康的 社会学史中,简略提及了杨氏对当时中国农村 社会的考量及应用研究;阎明的 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则较详细地分析了杨 氏农村社会学的观点和实践。 但总体观之,中国社会学史对杨氏学术思想的梳 理仍然缺乏系统性,仅仅做了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处理:另外,部分中国社会学 史的研究基调中隐约带有政治分析和阶级分析的习惯思维,这影响了学术研究 对于传统的认识、过滤和吸收,如韩明漠对包括杨氏在内的乡村建设派的评价 就有待商榷和反思。 社会学人物的专题研究集中在杨氏某个学术思想 “ 点”上,比起学说史的 概论研究,可谓探讨得相对深入,但至今成果寥寥无几。在公开发表的期刊论 文中,只有刘精明的 试评述杨开道的农村组织理论( 1991) 和李向东、张翠 娥的 杨开道的高等农业教育思想研究( 2 0 0 6 )两项,前者试图把杨氏农村组 织理论体系化并分析其理论特征,后者总结了 杨氏高等农业教育思想且挖掘其 对现代的指导意义。但通过这两项研究只能窥得杨氏思想的一角,还无法多层 面多角度地呈现其思想的整体。 经济学史的研究中涉及杨开道的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的两个专题研究上, 一是乡 村建设运动, 二是立国 之争。两者从历史的角度,比 较了当时乡 村建设 的各派别和立国之争的各方主张。但是前 者以 研究梁漱溟、晏阳初为主,杨氏 只是代表了学院派的一个分支, ,后者又以章士钊、许涤新等为主,杨氏是一个 , 何爱国、 夏雪, 略论20世 纪中 国的 经济 保守主义 思潮及其 对当 前经济现代化的启示 , 载 学习 与实践, 第4 期,2 巧年;曹天忠, 乡村建设派分概念形成史考溯 ,载 广东社会科学第3 期,2 。 巧年:李 德芳, 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村治派) ,载 史学月刊第2 期,2 加1 年。 第一章引言人物背景、研究意义与方法 过渡角色 ;又中国经济史普遍认为乡村建设是一种经济保守主义思潮,而“ 何 以立国”中“ 以农立国”也被看作是与工业化道路相对的消极主张,整体上倾 向于否定的态度。所以 经济学史的研究很难为杨氏找到一个重要位置,并真实 把握其思想。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杨开道先生的研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重视,只是零星 地涉及,附带地描述或表面化地介绍,缺少思想的整体把握和条理性、系统性 的梳理与理解。 但也正是这些学科交叉的散点研究,勾勒出杨氏的学术轮廓, 为本文较为完整地研究杨氏思想和实践提供了方向和启示。 1 . 2 . 2 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 分, 对它的研究是一项 “ 社会学的社会学”考察。有人称社会学史是一部遭受 淹没的 “ 潜历史” ,因为历史的记述带有很强的时代选择性,所以应该从 “ 显历 史” 的背后揭示“ 潜历史” 。 而当我们提及第一代社会学家, 耳熟能详的便是孙 本文、 潘光旦、吴文藻等,提及乡村建设运动,一般却只关注梁漱溟和晏阳初, 本文所研究的杨开道先生便成为了 这部“ 潜历史”中的“ 潜在人物” ,所以对他 的研究成果将在理论上为社会学史的研究做出一点绵薄的贡献。 作为一项社会学史的 个案研究,其本身的学术价值有三: 首先,杨开道先生活跃在中国社会学的成长繁荣期 ( 韩明漠的分期) ,特殊 的时代造就了一门学科的特殊景象,那时学界掀起了国家、民族、社会该往何 处去的讨论,杨氏同众多社会学家一样给出了“ 经世济国”的路径。 其次,杨氏等第一代社会学者面对的是一门外来的学科,他们要用西方的 学术工具来研究本土问题,所以必须深入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使 “ 社会学中国 化, ,所以 对杨氏的研究也能体现社会学在中国第一次由社会哲学向社会实地研 究的过渡,以 及学科本土化的进程。 最后,杨开道先生本身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纵观杨氏的一生,他既有学 科化的社会研究,也有非学科化的社会研究;他既有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有 弓 钟 祥 财 , 对20世 纪上 半 期 以 农 立 国 思 想 的 再 审 视 , , 载 中国 农史 , 第1 期, 2 1洲 4 年: 钟 祥 财, 二 十 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立国之争及其理论影响 ,载 社会科学,第11期,2 003 年:苗欣宇. 民国年间关 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几次论战 ,载 学术月刊第8 期,】 9 96年. , 阎 明 , 一 门 学 科与 一 个 时 代 一 杜 会 学在中 国 , 北 京 : 清华 大学 出 版社 , 2 以 ”年, 前言 . 第一章引言人物背景、研究意义与方法 社会学的 应用研究, 还有配合学术思考的实践活动。 杨氏 任职燕大,那是“ 燕 大的讲台 上第一次由 中国 人讲授农村社会学” 气所以 杨氏 的农村社会学理论研 究在中国是具有开拓性的;杨氏还全面探讨农村社会的各个层面,提出各种改 造措施;他也积极参加乡村建设的改造实验,在实践中运用和验证理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又关注现代农业国家的工业化、 现代化和对外贸易, 探求经济立 国的道路,将社会学应用于中国社会实际。 1 . 2 . 3 现实意义 杨开道先生学术思想的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那时进行着中国社会 第一次关于现代化的大讨论, 其目 的就是“ 努力使中国 走上一条国强民富的现 代道路” 。所以,那时学术界关注乡村事业.关注国家的工业发展,关注农业与 工业的关系, 关注国内与国际的联系等。 杨氏应该是中国最早重视“ 三农问题, 并立主 “ 以农立国”的社会学家;后在40年代,他又是社会学家中少数关注于 技术与贸易的学者。 今天的学界,讨论的问题核心依然是 “ 中国社会如何更好地现代化” ,关注 的许多问题和过去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其中 “ 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最大的 问题。前人的研究 “ 不仅包含了 解决某些具体问 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他们 对社会改革的整体思路” ;诚然, 杨氏 的 那些答案和思路具有 “ 乌托邦”式的 改良 性质,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没有得到重视或无法产生效力,但今天 的现代化建设将是一条 “ 社会改良 之路” , 所以以史为鉴必可从中获得不少的启 不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基于大量一手文献的检索和阅读,而后在对杨开道先生思想和实践的 研究时,所选取的研究方法将体现两大特征。 第一,方法论层面上,社会学研究和历史分析方法的结合。学说史的双重 学科背景决定了 研究方法的双重性。首先,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关注的是理论、 实践本身,而“ 不过多去追究每位思想家、 每一种理论的最终来源与属件.而 李守经、邱泽奇, 杨开道教授, , 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3 期,泞粼 】 年。 阁明, 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 社会学在中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创 神年,前言。 第一章引言人物背景、研究意义与方法 是试图展示思想家对于社会的思考和解释” . 。这种态度便于从错综的历史因素 中抽象出杨氏的思想,并体现其思想的内 在逻辑。其次,一门社会科学, 它一 定又是特定历史的反映,是一种 “ 时代的脉搏” , 而社会学尤其如此。 所以杨氏 的社会学研究不单是一种社会状态的社会学,也是一种历史进程的社会学,其 思想也无法超越历史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历史分析的原则就是将杨氏的思想放 置在其所处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其合理性、先进性和局限性。 第二,方法操作层面上,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就是通过 对研究对象杨开道先生的一手论著的整理归纳, 梳理出体系化的社会思想,挖 掘其对社会状态的理解、对时代进程的诊断,说明其学术思想纵向的继承或拓 展,并通过对其思想的全面考察来提出本文的若干思考。在文献研究的同时, 本文兼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乡村建设运动中、何以立国之争中不同派别、 不同观点的比较,获得尽可能真切的历史现场感,从而突出杨氏思想的普遍性 和特殊性。 在这些方法的指导和应用下,本文将以人物为中心、以历史为线索、以思 想为主体,梳理杨开道的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经验社会学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的核心问题便是“ 杨氏如何在 20 世纪上半叶思考中国的现代之路” :他以 对农 村社会结 构的 理论研究为 起点, 以中国 农村实际 调查与 改造措施的 研究为 重点,以“ 农业立国”主张和 “ 现代农业国家”诊释为总结,最后以社会幸福 为其价值回归和精神主线。在此基础上,文章试图归纳杨氏思想的若千特征以 及当世的启示价值。这也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本项研究的创新点有三。 第一, 对杨开道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理论归纳,试图建立一个社会 学家的人物年谱. 杨氏的学术思想散见于他的著作和论文中,本身并没有很强 的体系性;另外几乎所有的现有研究都忽视杨氏40年代在重庆时期的研究和思 考成果,而本文将给予较为完整的和系统的呈现。第二,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把杨氏的思想放置在学术共同体的背景之下,和梁晏二公的乡村建设理论以及 其他农本思想做比 较, 分析其独特性;同时考察杨氏与学术共同体的互动, 展 . 扬善民 , 中 国 社会 学说 史 研究 的方法论 , ,载 山 东大 学学报 ( 哲社 版) 第4 期, 2 003 年。 第一章引言人物背景、研究意义与方法 示其为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第三,本文抱着 “ 同情的理解态度” ,突破以一 种固定的、路径依赖式的价值观来看待人物、事件与思想。 对于前辈社会学家 的各种社会改造理论与实践,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不能以政治 态度去衡量,不贴任何的阶级标签,而要在公正的基础上, “ 以 学习前人的长处 为主,否则历史就不会发展了”. 。 研究的难点和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充足的二手资料引导,又没有集结成 册的文集可供阅读,所以需要在浩如烟海的民国资料中寻找一手文献,而因几 十年岁月之隔,部分文献也破损严重,这给资料搜集带来很大的困难。文献搜 索的困难可能会影响对文本的整体解读,和对研究对象思想的全面把握。所以, 本文只能尝试性地去系统化地再现杨开道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实践。 , 费孝 通, 一 代良 师) , 载 费 孝 通人物随笔 , , 北京: 群言出 版社, 2 侧 力年。 第二章农村解救之可能途径学理的探讨 第二章农村解救之可能途径学理的探讨 2 0 世纪20、 30年代, 社会科学的幼稚现状和社会建设的迫切需求所产生的 矛盾给了学理研究一剂强心剂,众多海外求学归国的知识分子投入到针对社会 建设而进行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来。杨开道先生就以 农村社会学为研究 的起始,进而通过以 农村社会和 农村问题为两翼的展开,以 农村组 织为基础特征的深入,以 农民运动 、 农村领袖和 农村自治等为专 项研究的丰富,洞明农村社会,发现原理原则,决定改进计划.这些论著中, 既有综合的研究,又有分析的探讨,还有改良的方针。 第一节 农村地方共同社会:一个分析单位 杨开 道从 西方 社会学中 借 用了co lnm unity 的 概念, 译作共同 社会. 他指出 农村是一个缩小的国家,有人民、土地和主权三要素:然而和其他共同社会不 同的是,农村不单有心的交感,有共同的生活,更有独特而紧要的地域观念去 完成共同的志愿和事业。喻以,他把农村看成一个自 恰的系统,是最小的“ 地 方共同社会” ,从而用现代的社区概念完成了 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在批判地借鉴西方社会学者, 不同观念的基础上,杨氏认为 “ 农村社会现象 有常态和变态之分,其实普通的社会现象,都是变态,常态不过是从许多变态 中推出来的同点” 2 。本节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切入杨氏 对农村社会现象的理解。 2 . 1 , 1 常态研究:目 标和方法的确立 常态研究是对农村社区的整体、 农村生活的基本做一理论性的考察。 在 农 村社会学中,杨开道全面而精要地分析了农村社会的性质、特征、种类、起 源、进化、人口、环境、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等方面,展现了一副广阔的农村 社会图景。 在 农村社会中,杨氏又进一步从人口、地域、心理、文化四层 参见杨开道, 农村社会学 ,上海:世界书局,1 9 32年第4 版 (i9 2 9 年初版) 。第8 一页。 包 括j . m . gi ” 比 e , h . b . h awtho m , c , c , tay!or , 及 康 奈 尔 大 学 农 村 社 会 组 织 系 主 任ds a 幻 d 曰 义 旧 。 .杨开 道, 农 村社会 学 , 上海:世界书 局,1 9 32年第4 版 (j929 年初 版) , 第5 页。 第二章 农村解救之可能途径学理的探讨 面勾勒了 农村社会系统的基本特征。 其中他认为文化基础是农村社会的首要因 子,因为它既是社会活动的 产品, 又是社会活动的 动机ij 一 正是农业生产的自 然属性、农业经济的地理原因、农业职业的家庭主义造就了独特的农村文化, 而农民作为这种文化的负荷者和传递者才产生了 特有的同类意识、地缘心理, 以及社会活动模式。这可被看作一切农村社会现象的一个背景,或者是解释这 些现象的一个原点。 在林林总总的常态研究中, 最引起我们注意的,也是对杨氏 整个农村社会 学理论贡献最大的,应该是他对农村社会进化和农村社会组织的分析。因为, 从农村社会进化的研究中杨氏确立了 他为之奋斗的理论目 标和实践方向,而从 农村社会组织的研究中他找到了实现这一目 标的最一般、最关键的方法。 杨氏 从社会史的维度分析农村社会的进化路径,他将这条进化链称为 “ 农 民经济阶梯” ( e c o n omicl a d der off a r n l e r s). 根据地权、 人权和社会生活水平三 个指标,这条进化链可以分为五大阶段。第一阶段的村落社会,土地属村民全 体所有, 村落权威由 家长把持,但生活水平仅在生存线上挣扎。第二阶段的封 建社会,地权被领主掌控,农民沦为农奴,取消了一切自由和社会生活,所以 在杨氏 看来这是一种 “ 退步”的进化。第三阶段的租佃制度时期,地权表现为 佃户与地主间的契约关系, 人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但佃户对社会生活漠 不关心。紧接着伴随工业革命,走出租佃关系的自 足农在资本、市场、工商业 的冲击下变为营业农,社会生活水平被极大地压抑,引发了第四阶段的农业革 命。进化史的最后一页是最高最新的现代农村社会,农民得经济、智识、政治 各方面的解放,社会效率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所以,现代农村社会最大特点 即表现为, “ 一个完全民治的社会,一个农民全体管辖的社会,一个为全体农民 谋幸福的社会” . 这一进化路径的分析有三层意义.首先,杨氏肯定了租佃制度和农业革命 这两阶段的重要价值, 因为它们是“ 农奴上升为佃户再上升为独立农民” , 和“ 肚 皮经济上升为社会经济又上升为根本生活要求”的必经之路。其次,杨氏的最 终诉求点是现代农村社会,它所代表的社会形态成为后来杨氏一以贯之地构想 着的理想状态,满足全体农民的社会生活也成为其所有理论努力和现实实践的 重心。 最后, 杨氏以为“ 从前的农村社会是自 然进化的,而现代农村社会则依 . , 参 见 杨 开 道, 农 村 社 会 , 上 海: 世界 书 局, 1 9 32年 第5 版( . 9 30年 初 版) , 第肠石 9 、 吕 , 页 . l参见 杨开 道, 农村社会 学, , 上海: 世界书 局, , 蛇2 年第4 版 (l 929 年初 版) ,第2 闷 3 页 , 第二章农村解救之可能途径学理的探讨 照人们的指导而进化” ,所以 这不仅为其确立了目 标和方向,同时为他实现这 一目 标去寻找一种或多种科学的、理智的 干预手段提供了可能。 农村社会组织便是杨氏最一般的干预手段,即研究的方法论工具。组织是 一个西方社会学语境中的概念,但杨氏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凭借对农村本 土现实的深刻洞悉,在传统组织理论基础上发展出能准确描述和规划农村社会 的、系统的、 逻辑起承的组 织体系。本文根据杨氏的讨论对这一体系做了 整合 ( 见图2 . 1), 并从四个层面进行诊释。 s(l) 首先,他区分了 农民 组织和农村组 织。农民组织是纵向的从地方到全国的,尤指那些高级的组织形式:而农村组 织是特指一个村社范围内的组织构造。(2)其次,他将农村组织创造性地分为普 通的异质性组织和特殊的同质性组织,前者包括农村家庭和地方组织,后者包 括阶级组织 ( 地方农民组织、商会)和事业组织 教育组织、政治组织等) 。(3) 再次,这两类组织是互相嵌套的,即最大范围内的农村地方组织是成员异质而 目 标多样的普通组织,但它又是通过各种成员单一而组织目 标集中的专门的阶 级组织和事业组织构造起来的,同时这第二层的特殊组织又离不开最后农村家 庭这一古老的普通异质性组织。(4 ) 最后,在整个体系中,杨氏最重视农村家庭 组织。因为“ 农村只有家 庭内 部的团结, 没有社会中间的团结” , , 家庭组织是 封闭的,而不是合作的,所以,要解放家庭生活,但又不能使其崩溃,然后才 能一步步去办理各种专门组织。 图2 . 1 杨氏的农村组织体系示意图 杨开道之所以把组织当 作一剂解救农村社会的“ 万应药” , 是因为他以为“ 组 织是一种进化的程序,是进化史里面最高的一种程序”. ;且从工人组织和商人 . , 杨开道, 农村杜会学 ,_上 海: 世界书局, 9 32年第4 版 (i929 年初版) ,第42页。 i杨氏 关于 农 村组 织的 讨论参见 杨开 道, 农村组织 , 上海: 世界书局,1 , 30年初版. 17杨开道, 农村组织 ,上海:世界书局,1 930 年初版,第42 页。 1.杨开 道, 农 村 社会 学 , 上 海: 世 界 书 局 ,. 9 32年 第4 版( 】 , 29年 初 版) , 第98页 . 第二章农村解救之可能途径学理的探讨 组织的实践中他看到了 组织在近代社会的势力, “ 有组织的总是胜利,没有组织 的总是失败” :因 此农村组织承担起历史进化的任务: 以 村社内 部的 和谐共存, 来转嫁个体与家庭在外部市场的竟争,用分工合作实现最佳效率,提高农民地 位和战斗力,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对它组织的协作与赶超,谋共同目 标的达成。 至此, 杨氏确立了他学术研究和实践的目 标与方法,提炼出了“ 改善农民 组织,增进农人生活”的主线: 下文的若干关键因子分析便是以此目 标为归宿, 同时组织扮演了 推动农民 运动, 实践农村自 治, 施行农村政策的关键角色。 2 . 1 . 2 变态研究:农村问题的考察 变态研究是对农村生活的局部、农村问题的各面做一应用性的解剖。农村 问题不同于农业问题,它是以人作主体,以人和人的关系作主体;也不同于农 民问 题, 它是超越阶级性去平等地关注农村社会全体共同的问 题. 匆 这诸多错综 复杂的问 题包括:人口的数量饱和、品质缺陷、各属性分配不均、选择性迁徙 过度; 土地的人地比 例失调、品质参差不齐和分配不公;社会接触的种类匾乏、 范围狭小且无法启迪心智; 政治统治的乡村威权由地主乡绅把持,农民毫无主 人翁地位;其他的还有农村经济、教育、宗教、家族、卫生、娱乐和组织事业 等问题.正是因为这种种问题,导致农村成为社会进化的落伍者。 杨氏进一步精辟地指出,农村问题万宗归一的原因便是“ 关系不调” 。此表 现有二: 对外包括和自 然界的调剂关系,和都市的调剂关系,和政府的调剂关 系,和邻村的调剂关系;对内又包括农民自 身工作和幸福的调剂,社会生活各 层面的调剂, 农村各团体间的调剂,农村各阶级利益的调剂,以及个人、家庭、 社团之间的调剂和新旧调和的关系。 ” 农村问 题产生的原因如此多元,关系的构 成如此复杂,涉及的方面如此众多,不可能用单一的方法一徽而就地解决,而 只能靠一般的方法和专门的技术相结合,去步步为营地改善。 第二节解救的若干关键因子的分析 如果把解救农村看作一个自 成一体的事件,那么杨氏在理论建设方面仅仅 1,杨开道, 农村组织 ,上海:世界书局,】 9 30年初版,第5 页。 ”参见杨开道. 农村问五 ,上海:世界书局,1 9 3 5 年第6 版 ( 1 930 年初版) ,第5 石页。 21参加杨开道, 农村问 题, ,上海,世界书 局,1 935 年第 版 (l93。 年初版) ,第不 13页。 第二章 农村解救之可能途径学理的探讨 提出问题、确立目 标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必须指出这个事件发生的形式、 背后的制度、发展的动力和现实的内容。这一节就将围绕这四点,从杨氏种种 针对农村问题的主张和药方中筛检出若干关键因子加以分析。 2 . 21 以农民运动为主导形式 开宗明义, “ 现代农村社会的出现,是农民解放和农民运动的一个结果” 。趁 表21 杨氏的农民运动历史进程示意表 历 史 阶 段 原始社会村落社会近代一现代社会现代社会 运动类型生存运动自由运动 毅_ _ 土 地 运 动 生 活 运 动一 纂 目标对手自 然环境_ 封建主公地主社会环境 二 诉求对象 生命的保存身体的解放士地的获取生活的改善 自 农业文明取代游牧文明以降,农村社会的运动已 演绎了上千年,但不同 的历史阶段赋予了它不同的时代特色,农民 运动的目 标、手段、对象都发生着 巨大的变化。 ( 见表 2 . 1) 但这一过程仍鲜明地表现出,农民 运动越来越深入、 意义越来越重大的趋势。杨氏 认为,直至近现代社会,现代农民运动才能称为 真正的、实质性的、积极向上的一种社会程序,因为它是 “ 耕种土地的人们, 对于他们大家的生活, 一种自 动的, 有组织的, 有计划的, 急速的改善活动” 气 在自 动、有组织和有计划这三个必备要素中,组织显然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有了组织才有了自 动的精神和完备的计划.杨氏为农民 运动设计了三层的组织 形式,并各司其职:最上级是全国农民组织,负责对外的斗争和实际的事业; 中间组织是一种委托代理的组织,沟通上下并主持具体工作;基层的基本组织, 负责对内的精神工作,通过宣传、训练来调动和组织农民。这三级组织在程序 上是依照上行下的 顾问 形式和下行上的负责制度建设起来的,从而一方面由 上 而下地保证了农民运动全盘计划的制定、主持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下而上地保 证了地方组织仍是农民主体意志的体现,仍是基层的自 动。所以杨氏认为, “ 农 民运动的背后总是有一个伟大的组织,而农民运动的势力甚至可以拿农民组织 的 大小, 作为客观的 证据” 翻 , 有了 完备的组织,农民 运动才能有最大的效果。 农民运动进阶到20世纪, 身体自 由的运动已 经完成, 土地和生活成了村社 杨开道。( 农村社会学 ,上海:世界书局,. 9 32年第4 版 (1兑9 年初版) ,第42页。 杨开道, 农民运动 , 上海:世界书 局,】 9 31年第2 版 ( . 9 30年初版) , 第 杨开 道, 农民 运 动, ,上 海:世 界书 局,. 93. 年 第2 版 曰男 0 年初版) . 第 第二章农村解救之可能途径学理的探讨 的主题。现在农民的重心,不是生活困难的自 耕农,便是土地缺乏的佃农 这是杨氏对中国农村的基本判断。因此, 土地运动和生活运动成了主流形式. 杨氏确信土地运动的目 的,并不是把地主的土地没收给大家,而是把土地 没收给自己,所以 土地运动期望的结果是 . 耕者有其田” 。但他并不倡导武装暴 动和罢税罢耕等形式,而提出有条件的、 缓和的“ 先买权确定” 原则气 并认为 这是土地运动的“ 坦途” 和 “ 捷径” 。杨氏 对土地获取的手段选择是基于他的如 下观点,即“ 只有从破坏的工作进步到建设的工作,从激烈的暴动进步到和平 的举动, 才能彰显土地运动的现代性端倪” 。 翻 但显然佃户们还没有拥有强大的 组织来主持这一运动, “ 先买权”也过分依赖于政府行为而削弱了农民的自 动, 导致这种现代性大打折扣。 土地运动的重要性在杨开道的理论体系中只是过渡性的,他认为与之联系 的诸如教育问题、金融问题、生产问题都必须在一个系统内谋共同的解决,这 个系统便是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TR 27599: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 Use cases
- 【正版授权】 ISO 21347:2025 EN Space systems - Fracture and damage control
- 【正版授权】 IEC 61850-10:2012/AMD1:2025 FR Amendment 1 -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for power utility automation - Part 10: Conformance testing
- 校园超市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2026届湖南省衡阳二十六中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 铸造造型试题及答案
- 街道特勤考试试题及答案
- 饥荒家园测试题及答案
- 校园安全知识培训课件专题
- 会议工作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版《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保护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学堂在线 高职实综合英语 章节测试答案
- 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课说课稿
- 八年级英语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2025年电商行业直播带货研究报告:直播电商产业链分析
- 企业工程管理办法
- 小学生美术国画课件
- 医疗反歧视培训
- 氢气安全培训课件
- 2022年高校教师资格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库(全真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