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休闲一直以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人类对休闲的理解和重视是一个历史 地变化的过程。工业化以来,作为衡量人类进步的主客观标准都显示出了其缺陷和 不足。在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目标的思考下,休闲这一人的本真存在状态得到了 凸显。 尤其是当现代社会进入普遍有闲时, 对于休闲的研究已成为一种客观的需要。 许多学者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或者跨学科的角度对休闲进行研究,社会 学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对休闲进行了自身的研究,本文旨在对社会学中的有关休闲研 究的理论作一个梳理。 “社会学视野”这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隐喻。从古典社会学理论开始,对于 休闲的社会学考察就以不同的范式在进行。马克思对自由时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描绘了理想社会的休闲特征。作为非劳动时间的休 闲和劳动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劳动和休闲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两个基点。 休闲具有两大特征,去压力的自由和消费属性。理想社会中人人拥有休闲,每一个 个体都可以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尽管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促进空闲 时间的增加,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存在劳动剥削的社会结构如果不打破是不 会实现普遍的休闲。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接受了存在主义的隐喻,他认为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应该人个体的具有主观意向并指向他人的社会行动,使得个体的休闲行为进 入到社会学研究的视野。理解可以作为休闲研究的方法论之一。他在揭示新教伦理 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时对职业和禁欲进行了剖析,确立了一种劳闲对立的休 闲观。 齐美尔对社会交往、 社会化和社会群体的的研究赋予了个体休闲实践的舞台, 休闲对于个体社会化和冲突和争端的解决有着积极的意义。凡勃伦区分了有钱阶级 和有闲阶级,第一次把休闲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志,同时批判了作为炫耀性消费的休 闲。互动论的社会学理论极具休闲传统,体现了休闲与个性发展、社会认同、自我 养成、角色互动之间的紧密关联。 社会学中的异化理论隐含了许多关于休闲的隐喻,比如消费、游戏、艺术、自 由和快乐。劳动的异化引发了人的全面异化,商品崇拜成为休闲异化的主要表现方 式。韦伯认为理性化是铁的牢笼,个体在其中失去了自由,他做出了尝试最终却没 有能够解决牢笼困境。马尔库塞批判了技术理性成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塑造了 单向度的人, 限定了人的自由和创造性, 他希望能把劳动限制在经济领域, 用艺术、 游戏、愉悦和快乐来解放人。在福柯眼里,人生活在无所不在的权力和监视之下, 失去了全部的自由,在进行了长期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系谱学研究之后他提出了审 美生存的自由生活方式。波德里亚批判了消费社会中彻底的物化,在对物化的符号 的消费中人丧失了自我本质,休闲也被异化成为消费和浪费的恶性循环。 在对社会学史中的休闲思想进行一番梳理之后的所得其实是一串串关于休闲 的隐喻。个体发展、自我、互动和认同、休闲和社会分层、消费、游戏、艺术、自 由、快乐等,每一个概念都可以成为研究休闲的一个向度,或者称之为范式。梳理, 是一种借鉴的诉求,是为了更好的继续休闲社会学的研究。理论研究也需要体现对 社会现实的观照,树立一种健康积极的休闲观并引导和修正大众休闲行为是休闲社 会学研究的现实目的和意义,应该倡导一种以审美生存和简单生活为旨趣的公众休 闲。 关键词:社会学范式;休闲;休闲社会学;个体;异化 abstract leisure alway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life. it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for human to understand and put importance on lersure. since industrialization, both the subjective criterion and objective criterion of judg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being have showed their limitation and shortage. through reflections on the survival situation of people and their life aim, leisure, as an essential and real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 emerges especially when the modern society have developed to the leisured society, study on leisure has become an objective demand. many scholars have began to study leisure from philosophy,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even a across subject point view. among these views, sociology owns its particular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rrange the theories on leisure from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is a metaphor. just as its names implies,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regards the total of those enter into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ical study. since classical sociology, there have been all kinds of sociological paradigms by which people study leisure. for examp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free time deeply, karl marx propose the theory of peoples overall and free development, describing the leisure characteristic in ideal society. leisure time and labor time, do not contradict but supplement each other. labor and leisure are two bases of peoples overall and free development. leisure has two characters: freedom without pressure and consumption features. in ideal society, everyone can have leisure, and every individual can hav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themselves roundly and freely. the spare time will be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however, without the withering away of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of capitalism and society structure with labor exploitation, the universal leisure could not be accomplished. marx weber accepted the existential metaphor in his understanding sociology, and he holds that the objects of sociology will be the individual social action with subjective intention aiming others, that makes the individual leisure action come into the views of sociology field, understanding also can be viewed as one of sociology research methods. when revealing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weber anatomized the concept of vocation and abstinences, and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leisure in which leisure is opposite to labor. georg simmel endowed individual with stage of leisure practice by studying social communication, socialization, and social groups. veblen distinguished rich class and leisure class, and make leisure become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sign for the first time. at the same time, he criticized the leisure a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teractionism sociology has the strong leisure tradition, and shows th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leisure and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leisure and social identity; leisure and self nurturance; leisure and role interaction. people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leisure since the reflection on the alienation of modern society and human being. these alienation theories in sociology imply many metaphor about leisure, such as consumption, game, art, freedom, happy, and so on.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arose the total alienation of person,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s the main expression of leisure alienation. weber thinks rationalization is a ferrous cage, in which individual will lose his freedom. herbert marcuse criticized that technological reason, as the means of social control, created the one dimensional man and limit persons freedom and creativity. so he wishes to limit labor in the economic field, and liberate person by art, game, and joviality, happiness. in michel foucaults views, there are ubiquitous power and stakeout in the human life, so people lose their freedom thoroughly. after long-term studying of knowledge archaeology and pedigree theories, he applied aesthetic existence as the model of free life. jean baudrilltard criticized the thorough materialization in consumption society. he thinks people will lose their self-essence because of consuming the material symbol, and in this process, leisure will be alienated and become a vicious circle of consumption and wasting. after arranging these leisure ideas in the history of sociology, we will get to a series of metaphor of leisure, such a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ego, inter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consumption, game, art, freedom, happiness, and so on. every concept will become a direction or paradigm of studying leisure. arranging is the appeal for reference, and even for studying the leisure sociology better. then, the studying of theory need incarnate reflection for social realization. leisure sociologys realistic purpose and its significance are to set up a fine active views on leisure to guide or amend the peoples leisure action, and advocate a kind of peoples leisure on the purport of aesthetic existence and simple life. key words: sociological paradigm; leisure; leisure sociology; individual; alienation. 社会学视野中的休闲 42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导 言 1 导言 远景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远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 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 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 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 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 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 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如此醉人的美景是深藏于每个人心中的那首歌。同时,这一美景的描述也基于 这样一个事实,古往今来众多社会学家和学者所进行的休闲社会学的研究让我们开 始关注休闲,关注自身。 毋庸置疑,休闲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而,一直以 来它也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种力量作用的舞台,也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学科研究的对象。人类享受休闲生活的历史近乎是人类的历史,尤其是近代的工业 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伴随着财富和空余时间的 增多、人的身体的解放,开始了一个大众休闲的时代。与此同时,工业化以来,理 性等用来衡量人类进步的主客观标准都显示出其缺陷和不足。在对人类的生存状态 和生存目标的深入思考之下,休闲这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慢慢受到了重视。社会 学家对休闲这一社会现象也从不同维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对社会学视阈 中有关休闲研究的理论作一梳理。 1.1 休闲社会学研究概述 在近一百年间,西方国家开始从学术层面对休闲进行考察和研究,并形成了休 闲学研究的学科体系。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繁荣与其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有关。 德 荷尔德林。 社会学视野中的休闲 2 他们对休闲的研究起步很早, 研究的问题涉及休闲的各个方面。 休闲学产生于美国, 其标志是 1899 年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的发表,他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 究休闲,提出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西方休闲研 究具有两种风格,第一种起源于欧洲,侧重于理论研究,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 等角度进行研究。第二种侧重于以数理统计模型、统计学等方法进行研究,以休闲 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基础,通过数理模型、定性定量分析来考察人们的休闲 行为和休闲需求,这一种研究风格主要起源于美国 。 西方休闲社会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体系化的研究成果从而成为一门学科。同时 也具有两种风格,第一种侧重于理论研究。约翰凯利的走向自由休闲社会 学新论是这一风格休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代表作之一。他以大胆的理论创新,通 过一系列理论隐喻构建了休闲社会学理论的旋梯。在书中,他不拘泥于某一种理论 模式,而是跨越多种模式:既包括存在主义的方法,又包括结构主义的方法,既有 解释性的分析模式,又有实证性的分析模式,从社会心理学、存在主义、社会发展、 社会互动、社会建制、人本主义等视角出发对休闲进行了剖析 。他指出休闲应该 被理解成为一个“成为人”的过程。他所做的休闲的定义成为被休闲研究者广泛引 用的经典定义。卡拉亨德森、黛博拉拜尔列席基、苏珊萧、互列丽亚弗莱 辛格四位女博士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了女性的休闲问题,代表作女性休闲:女性 主义的透视 。书中主要采用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借鉴了社会学和文 化学方法,揭示女性和休闲的关系,讨论了女性休闲的公平、赋权和社会变革,以 期增强女性的力量和地位的可见度,重新调整现有的社会结构与存在方式,期望使 每一位女性都能够拥有生活自由和人身自由,获得公平、自由选择的休闲。同时指 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将成为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的标志。第二种风格的休闲社会学研究 在美国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些社会学家致力于对休闲实践进行研究,提出了休 闲研究的时间预算法和时间日志法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john p. robinson 和 geoffrey godbey 在其合著的 time for life: the surprising ways americans use their time 一书中分析了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同,指出了时间预算法的缺陷,认为 时间日志法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社会学家通过对休闲实践和休闲时间的研 究,为构建休闲理论提供了事实基础。同时西方休闲社会学的研究也致力于将将休 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际问题,发展了休闲预测的方法,为政府有关休闲服 马惠娣. 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第三期。 马惠娣. 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197-200 页. 导 言 3 务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借鉴和帮助。对休闲理论和休闲实践的关注,使得西方休闲学 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不乏对实践层面的关注。 国内对于休闲的研究有十多年的历史,也作出了许多成果。于光远先生第一个 指出,玩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要玩的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 在于光远、成思危、龚育之等学术大家的开拓和指引下,国内的休闲研究开始发展 起来。于光远、马惠娣等人从哲学的层面对休闲现象进行了探讨。哈尔滨工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雅林是我国最早致力于休闲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他和董 鸿扬主编的闲暇社会学一书于 1992 年正式出版发行,开启了中国休闲社会学 研究的先河。他指出对休闲现象所进行的社会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提出了随着信 息化的发展,我们的休闲时间将超过劳动时间,社会时间结构将从以劳动为轴心向 劳动和休闲两轮化转化 。休闲的产业化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另外一些社会学者指 出休闲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休闲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 文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休闲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文化 的产物, 更是社会文化中积极的组成部分。 另外有许多实证主义的休闲社会学研究, 这些研究以城市人群的休闲对对象, 采用了时间预算法对我国不同地域、 不同年龄、 不同层次的城市居民的休闲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时间在 较短的时期内大量增加,时间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其生活,生活实态、生活结构、生 活质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闲暇时间的增多促进了生活中非物质形态的变化,体 现了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指出了目前我国人民闲暇时间的分配和利用中主要 存在的问题。众多学者呼吁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民众的闲暇生活 文化精神产品稀缺,我们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为民众提供更科学更丰 富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全民的休闲生活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培养其休闲技能。 1.2 社会学视野中的休闲维度 不同的学科在对同一对象的研究中不免受其学科视阈的影响,形成特有的理论 体系。社会学家们对休闲的研究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人文科学不同, 从休闲和个人发展、休闲的社会功能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休闲社会学的思想自然 地散落在社会学整体理论的框架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休闲的历史是一部褒贬相间 的历史。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优越于劳动,劳动阶层不能够被给予公民 郭鲁芳. 中国休闲研究综述.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 第 3 期. 77 页. 社会学视野中的休闲 4 权,不具备道德能力。而对于公民来讲,休闲是通过劳动寻找的目标。沉思是最好 的活动。犬儒学派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驱动和支配着人类的行为,提倡自由 选择的生活方式。怀疑主义者认为人们应该过一种简单而安宁的生活,人们在尘世 的任务就是接受习以为常的现实。斯多噶学派则推行禁欲主义。享乐主义者则追求 肉体、感官的愉悦,应该不受伦理准则限制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总的来说,在希 腊人那里,休闲是和美、美德和幸福联系在一起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罗 马帝国带着基督教开始走向世界,基督教教义中对劳动的重视形成了一种轻视休闲 的价值观。保罗在布道时说: “如果你想吃饭,你就得劳动。 ”奥古斯丁、路德等后 来的宗教改革家也保留了基督教这种重劳动轻休闲的休闲观,把劳动当作是获得神 恩和救赎的手段,休闲被看作是罪恶和被遗弃。在打破了宗教统治,走出中世纪之 后,工业社会对科学和劳动赋予了很高的价值,休闲同样不受重视。在工业社会的 后期,生产的发展,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产生了一批有闲阶级,他们的出现使得休 闲的合理性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休闲既有利于生产又能够促进消费。工人的 工作时间也在慢慢缩短,进入了休闲之中。整个社会进入了普遍的有闲,休闲研究 开始兴起。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学对于休闲的关注也是显隐相间,诸多的社会学 家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研究社会及社会现象,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结晶对于 我们进行休闲社会学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曾提出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社会事实、社会定义、社 会行为三种基本的社会学范式,这种划分方式基本上得到了社会学界的认同。周晓 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学理论的第四个范式社会批判范式。如图: 安徽师范大学方青教授认为可以援引这一社会学理论范式到当前休闲社会学的 研究中来。他将休闲研究的社会学理论分为四种基本范式:以涂尔干、默顿的结构 功能论和马克思、拉法格社会冲突论为代表的社会事实范式;以霍曼斯和布劳的社 2社会行为范式 1社会事实范式 3、社会批判范式 宏观 4、社会释义范式 自然主义 微观 人文主义 导 言 5 会交换理论为代表的社会行为范式;以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和哈贝马斯代表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代表的社会批判范式;以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和 布鲁默、戈夫曼、托马斯符号互动论为代表的社会释义范式。每一种不同的研究范 式有自己偏好的研究维度,惯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持有不同的基本理论假设和不同 的休闲观,是对休闲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尝试。 约翰凯利在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中曾经指出休闲研究常用的两 种基本方法: “一种是社会模式,认为社会力量决定个人行为。这种方法直到 20 世 纪 80 年代一直占主导地位,而且至今仍在北美以外的地区保持优势;第二种方法 是存在模式,认为个体决定自己的行为,虽然这种个人决定会受到社会力量或其他 因素的影响,但该模式的基准是个人行动,而非社会结构。 ” 接受了社会隐喻的研 究者会大都研究休闲和主要社会建制的关系,而接受了存在隐喻的研究者大都以个 人为本,关注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问题。这一说法与社会学理论中社会唯名论和 唯识论之争具有一致性,这是两种不同的休闲社会学研究维度。 艾尔 巴比在其著作社会研究方法中也曾归纳了几种社会科学的范式。 这些 “含 蓄的、假定的、想当然的”的范式更像是“事物存在的方式” 。它们能带来不同 类型的理论和研究,他指出不同的范式其关注点不同。宏观理论关注社会中经济阶 层之间的斗争、国际关系、社会内部主要机构间的互动,它们讨论和应对社会中规 模大且综合的实体,甚至是整个社会。而微观理论处理个人或小群体的社会生活议 题。宏观和微观理论之间的差别和不同范式之间是有交叉的,有些范式既关注宏观 也关注微观, 比如符号互动理论、 冲突理论。 他认为社会学研究主要存在以下范式: 早期实证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冲突范式、符号互动主义、常人方法学、结构功 能主义、女性主义范式。这一对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分析更为全面地展现了社会学历 史上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研究维度,尤其是将常人方法学和女性主义的研究范式列 入其中,丰富了社会学研究的视角,体现了这两种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休闲社 会学的研究也是如此,女性主义视角的休闲社会学也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 然而,在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中出现的众多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对于休闲的关 注具有更具体的差别,体现在休闲对于个体、群体和社会不同层面的意义之上。孔 德自创立实证主义社会学开始,也创立了一种从宏观视角、研究大社会的社会学研 究范式,之后的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等雪多社会学家循这一思路前进,寻找社会学 美 约翰凯利. 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美 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 社会研究方法.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 34 页 社会学视野中的休闲 6 的真理。他们并没有把休闲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作为其研究的对象,他们的理论对 于我们今天研究休闲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研究休闲的方法和视角,让休闲社会学研 究者关注休闲的社会功能和休闲所受到的社会限制。另外一些社会学家则在其理论 中更多地涉及到了休闲这一社会现象。韦伯则开创性地指出个体在社会学研究中的 地位,把个体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而使得个体的休闲行为及休闲 行为的意义进入到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中来。齐美尔又以一种崭新的视角研究个体间 的交往形式,创立了形式社会学,休闲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对社会、群体和个人 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两位古典社会学家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互动理论、后现代社会 学的思想把个体、主体纳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之中,通过对个体的行动、意义、交往、 互动的研究,以及对理性化、现代化对个体本质异化的研究,社会学开始关注作为 休闲的社会行动。这些研究如同散落在沙滩上的珠贝,散落于社会学思想之中,又 因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关联性而具有承继性和关联性。他们的休闲理论主要集中在休 闲和社会分层、休闲和个体发展、休闲和人的异化这几个方面。这也可以看做社会 学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下文中将从休闲的正题和反题两个方面对这些理论进 行梳理,主要突出休闲的社会分层理论、休闲的个体发展理论和休闲的异化理论。 “社会学视野”这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隐喻。顾名思义,社会学视野即指那 些进入社会学研究之视野的全部。自然而然地会引导学界去作如是思考:经典社会 学家们在研究些什么?他们的研究代表了近乎是全部的“社会学视野” 。马克思、 韦伯、西美尔等人的研究当之无愧地被划归此列。而凡勃伦、马尔库塞似乎超出了 社会学的外延。在论及现代学作为一门新学问形态的时候,刘晓枫曾说到很难用哲 学家、社会学家还是神学家来界定涂尔干、西美尔、韦伯等人, “思想学术需要重 新熔炼” 。在研究休闲社会学的时候若仅仅把凡勃伦当作经济学家、马尔库塞当 作哲学家而略去不谈,则称得上是休闲社会学研究的损失。鉴于二者关于休闲的理 论贡献,本文中将其列入社会学视野进行考察,以期获得更丰满的理论构架。 刘小枫.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 上海. 三联书店. 1998. 10 页. 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的休闲 7 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的休闲 2.1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一直是我国休闲社会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他是对 20 世纪 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也是最重要的经典社会学家之一。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50 卷中,他从始至终都把休闲和人的全面发展、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连在一起 。 马惠娣曾经指出, 在西方休闲学研究中休闲一词的两种表达方式 “liesure” 和 “free time” 通常是等同的, 只是在概念的外延方面略有不同。 在马克思的英文版著作中, free time 即休闲,在中国的译著中通常译作“自由时间” 。马克思对自由时间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描绘了理想社会的休闲特征。 2.1.1“乐生”的生存状态人的全面发展和闲暇时间 free time 指的是非劳动时间,不被生产劳动吸收而可以由个体自由支配的时 间。这样的时间可以用于娱乐和休息,也可以用于发展智力。他认为,人们有了充 裕的休闲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 间,有了为“思想”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人们可以不再为 谋取生活资料而奔波操劳,个人才能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这种关于闲暇 时间以及人的充分发展的思想指出了休闲之于人,之于社会进步不必要性和不可或 缺性。 作为非劳动时间的休闲看起来似乎和劳动是相对立的。然而,在马克思那里休 闲和劳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劳动和休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的两个基点。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自由解放的标志之一。这一劳动 指的是人的自主劳动,而非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被异化了的雇佣劳动。如果没有 创造性的自主劳动,人的本质不能得到实现,人就会成为寄生虫,脱离了劳动的人 不能称其为人。自由时间是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可以由个体自由支配的时间, 虽然是非劳动时间,但是作为劳动时间的必要补充,用于休息可以恢复劳动中消耗 的体力和精力,同时自由时间之内的休闲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使 得人有更充沛的精力、更良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轮工作中去。 “个人的充分发展又 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 高效的自由劳动在满足了人基本的物质 需求之后创造了自由时间, 创造了休闲, 而休闲反作用于劳动也促进了劳动的发展。 陆彦明;马惠娣.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第 225 页. 社会学视野中的休闲 8 人可以既劳动,又休闲,这才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涵义。 马克思进而指出: “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一部分用于 消费产品,一部分用于从事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不像劳动那样是在必须实现的 外在目的的压力下决定的。而这种外在目的的实现是自然的必然性” 。在不被生 产劳动吸收的自由时间中,人们得以有时间和机会去进行消费。劳动者生产出来的 商品通过消费变成消费品,实现了其使用价值,满足了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这一 过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消费,经济过程无法继续进行,劳动成果无法体 现。消费是休闲的一大属性。在自由时间中从事的自由活动不像劳动那样是在必须 实现的外在目的的压力下决定,人们可以不再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奔波操劳,人们可 以进行自主选择娱乐或者自我增值,在去压力的状态下获得轻松的休闲体验,真正 实现从谋生到乐生的飞跃。正如约翰凯利的休闲定义中所说, “休闲是从文化环 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 所喜爱的、本能地觉得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 。休闲的两大 基本特征:去压力的自由和消费属性。 马克思在设想未来社会的美景时写到: “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 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 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 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 在这样的社会中, 休闲成为最显著的社会特征。可以说休闲成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 的价值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是马克思对人类生存真正目标 的回答 。休闲是马克思所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内容,休闲成为衡量人类进 步的标准和人类生存的目标。对休闲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2.1.2 阶级和休闲的实现 在马克思描绘的未来社会蓝图中休闲属于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个体的全面自由 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得到实现。 实现休闲需要两个条件:物质条件(休闲资源) 、时间条件(闲暇时间) 。劳动 是休闲的基础,为休闲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创造了自由时间。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会缩短生产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导致工作日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增加,使 陆彦明;马惠娣.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1 美 约翰凯利. 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3738 页. 陆彦明;马惠娣. 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1, 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的休闲 9 得休闲的实现成为可能。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实现休闲的必要条件 无法保障,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对立决定的,要想实现每一个人的休闲 的必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改革。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马克思社会分层理 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级。是否拥有生产资料,占有剩余价值是两个阶级划分的标志。资本家占有了生产 资料,雇佣劳动力进行社会生产,对工人阶级进行剥削。工人的劳动生产出了社会 财富,却只能获得其所生产的所有价值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被资本家占有。由工人 创造,却被资本家占有这一部分财富马克思称之为剩余价值。资本家占有了工人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闲暇时间。当工人的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 下,他们所拥有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是成反比的。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 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的社会财富,拥有了丰富的休闲资源。工人既丧失了自 己的劳动产品,同时也丧失了自由时间,而这些转化为资本家进行休闲的物质基础 和自由时间。资产阶级一面宣扬清教的教义,让工人阶级勤劳、节俭以累积社会财 富,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却过着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奢侈浪费、好 逸恶劳,享受着休闲的特权。在此,休闲是社会分层的附属属性,代表了两种不同 的生活方式。休闲的发展,实现普遍的乐生必须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造。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促进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空闲时间的增 加,为利用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能性。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同时也意味着资本 家可以利用扩大化的再生产对劳动者进行更多的剥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不打破这样的生产方式,不打破这个存在剥削劳 动的社会结构,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普遍的休闲。 2.2 韦伯对社会行动的理解 2.2.1 对社会行动的理解和解释 韦伯被看做是社会唯名论的掌旗人物,他的社会学被称作理解社会学。他认为 社会学的目标不是对所谓的社会整体进行分析研究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是要对 社会中的个体的社会行动进行理解和解释。同样,不存在一个社会实体可以做出什 么行为,只有个体才能使有意义的行动成为可能,因而他的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不是 社会、集团和群体,而是个体。他的社会学理论可以看作是接受了存在主义隐喻。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个体的“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总是仅仅作为一个 社会学视野中的休闲 10 或若干单个人的举止” , “而且只有当行动者用一种主观的意向与它联系的时候” , 才可能存在。国家、工业组织等与集体性有关的概念虽然对社会科学研究是必要 的但“它们仅仅是单个人的特有行为的结果和相互关系” ,因而它们的性质只能 由个体的行动来决定,并且对于研究来说, “它们是以意向为取向的行为的易于理 解的承担者” 。韦伯并不是单单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个体的行为,而与涂尔干一样, 也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进行研究,但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个体的行动而不是外 在于个体行动的“社会事实” 。社会学的研究起点应该是进行活动的个人,而不是 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因为只有单个的个人才是社会现象中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要 素。而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则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任务。韦伯则开创性地指出个体 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把个体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而使得个体 的休闲行为进入到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中来。 理解是韦伯认识社会的是首要任务,也是其认识方法。不管是直接的观察、移 情式的理解还是解释性的理解,理解对他人的思想和体验的想象性的重塑,以查明 他们决定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理解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人们日常交往的过 程。每一个个体的社会行动必然是指向他人的,指向意味着关联和交互行为,理解 则试图通过个人活动通透社会结构、社会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做出解释。他的理解 的方法促使社会学的分析涵盖了思想、情感与行动等多方面的因素,为研究作为社 会行动的休闲的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 休闲行为作为一种主体性行为内涵了许多个体的情感和动机等的诉求,韦伯对 行为的主体性意义和行为复杂性的可解释性的理解,则是对于休闲行为的自主选 择、行为意义、行为复杂性的存在主义式的解读。 2.2.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休闲观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则是他运用理解的方法进行社会学研究的 一个成功范例。在书中韦伯在研究了丰富的实证材料的基础上论述了资本主义的起 源和本质,论述了宗教信仰和日常经济行为的关系,认为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应 该归功于新教伦理,同时形成了他的重劳轻闲的休闲观。 资本主义最大的特征是存以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的,以合理组织劳动和生产的 企业为手段。韦伯在去世那年为其宗教社会学论文集所写的导论中写到: “营利,为求利得、金钱,尽可能多的金钱而奔走努力这件事,就其本身来说,与 现代资本主义并没有什么关系无限制的营利欲决不等于(现代)资本主义,更 不等(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的兴起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特有的一种理性 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的休闲 11 主义。韦伯的目的就是要证明,具有自由劳动的理性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出现,与 当时的宗教改革,即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的出现,有着一定的“因果关联” ,即认 为这种理性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出现的原动力就是加尔文教义。 资本主义一旦存在,个人适应资本主义的法则不存在什么伦理上的动机。但韦 伯认为基督教的教义的某种解释造成过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动机。宗教 信仰决定了对劳动的特殊态度。加尔文教的教义认为存在一个完美无缺的上帝,上 帝决定着个人的命运,或者是灵魂得救,或者堕入地狱。在加尔文教的“预定论” 的威慑下,新教徒把做好世俗的工作当做自己成为上帝的选民的标志,人应当为上 帝效劳,只有努力的劳动,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宠和救赎。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基础 和原动力就在于人们对新教伦理的遵循,为了死后能进入天堂,人们积极地劳动, 把财富累积起来,而不是用于休闲。劳动成为一种美德,这种劳动伦理抑制了休闲 的发展。 在论述中韦伯提出了西方新教教义中的两个核心观念:职业和禁欲。职业是通 向救赎之途,在任何情况下,完成世俗的任务都是为了顺应上帝。任何职业在上帝 面前一律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安徽宣城市广德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下属公司招聘1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樟木镇人民政府招聘代理服务记账中心编外人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管国有企业引才17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
- 2025春季福建农信招聘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甘肃兰州中核五〇四医院招聘护理员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宁波市镇海产业投资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招聘面谈笔试及核减招聘指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陕西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招聘1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东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人民政府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招募见习人员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重庆市南川区惠农投资有限公司招聘2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黔西南州望谟县斌顺运输服务有限公司招聘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计算、解决问题(同步练习)
- (正式版)SH∕T 3548-2024 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二次抵押贷款合同
- 健康指南绝经与乳腺癌的关联性
- 《家蚕小蚕期人工饲料饲养技术规程》
- 《税费计算与申报》第四版 教案全套 王荃 项目1-7 涉税工作基础知识-其他税种的计算与申报
-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关系研究进展
- 无仓储危化品经营单位应急预案
- 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GB/T 33881-2017罐车用铝合金板、带材
- GB/T 2951.2-1997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第2节:热老化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