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docx_第1页
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docx_第2页
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docx_第3页
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docx_第4页
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1000-677X(2009)11-0085一II 体育科学2009年(第29卷)第11期CHINA湖RT 91ENCEVoL 29,NoII,8595。2009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Study on Ancient Football Observed in Han Painting Sculptures刘朴LIU Pu摘要:采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汉代画像石中的蹴鞠图史料进行 了探讨以展现汉代蹴鞠的具体情况。对收集到的24块汉画像石文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明 确了蹴鞠汉画像石在山东、江苏、陕西、河南、浙江这5省的9县市分布,纠正了一些学者对 蹴鞠汉画像石内容的错误判断。以蹴鞠用具的不同为基点将汉画像石中蹴鞠分为使用大鼓 蹴鞠,长袖舞蹴鞠,特定用具的难度技能蹴鞠3类,其方向动作有向下的踏鞠动作,向上的蹴 鞠和膝盖上顶鞠动作,水平的蹴鞠动作,向后的脚踵蹴鞠动作4类。还通过汉画像石探讨了 蹴鞠流行年代、场所、动作难度等问题。关键词:汉代画像石;蹴鞠;分类及分布;大鼓;长袖舞Abstract: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observation,tIlis paper makes dis- cussion on specific situation of ancient football observed in Han painting sculpturesresearches the 24 stones to definitud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an painting sculptures in 9 towns of Shah dong,Jiangsu,Shanxi,Henan and Zhejiang,correctssome wrong opinions of some scholarson the Han painting sculpture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ools,we can divide the ancientfootball into playing on the drum。playing with long sleeves and 3 special difficult skills There are 4 actions:upandup,knee up,horizontal action and heel back Finally,the age, placing and movement difficult of ancient football was analyzed by Han painting sculptures Key WOlds:Han painting sculptures;ancient football;distribution,drum,playing with long sleeves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那样厚葬父母,即便卖住宅、卖田地,也要建坟墓、立石碑, 汉代画像石作为汉代墓室、石棺、石祠堂和石阙等的并把死者的生平事迹刻在墓石上。信立祥在汉画像石的 装饰品,盛行于西汉晚期(公元前30年)到东汉末期(公元综合研究中认为,汉画像石基本是用写实手法描绘当时220)年的250年间。画像石之所以在这个时代盛行,是与 实际社会生活的哺。因此,汉iI像石也被称为汉代的大百 西汉、东汉所推行的察举制度的孝行思想有着关系。察举 科全书,是研究汉代历史不可缺的蕈要文物史料。随着汉 是一种官史录用制度。在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一 画像石的出土,其数量当已远超先前统计的1万余块36|。 前87年),开始实行“举孝廉”的察举制度,所谓的察举制 有关汉画像石的研究从北宋(960年)时期就开始了。信 度是郡和国每年推荐“孝者”(对父母恪守孝义的人)、“廉 立祥把汉画像石的发现研究史整理成了三个时期。第一 吏”(行为清正廉洁的人)各一名作为朝廷官员候选人的一收稿日期:200907-14;修订日期:200910-10种制度8。作者简介:刘卡b(1952一),男,山东济南人,博士,日本国中京大学博到了东汉,这种“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得到进一步士课程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史,Tel:(0531) 巩固。为得孝廉名声,人们多厚葬父母。因此,厚葬的风 86179985,E-mail:Liupu5216126com。 俗愈演愈烈。例如,后汉书记载:东汉有个叫崔蹇的,其父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dong Nomud Univer死后,他变卖家田,为父亲建坟墓、立墓碑。下葬后竭尽家sity,Jinan 250014,China财而穷困潦倒,只能靠沽酒卖粥来维持生详儿3。论文说明:日本中京大学审查,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并报日本政在汉代,人们深信这样的宗教思想,即认为人死后将府文部省保存、公开。报日本政府文部省番号是:甲第在阴间的世界继续生活。因此,人们就像以上例文中所述 74号。85万方数据体育科学2009年(第29卷)第11期时期是金石学的研究时期,从北宋到清末(9601911)。 学者们一致认为日本的蹴鞠是从中国大陆传来的7。据 第二时期是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根据考古学的调查方 此,研究汉画像石中的蹴鞠活动不仅仅是对中国的蹴鞠史 法收集画像石资料的时期。第三时期则是汉画像石的分 和体育史有意义,对日本的蹴鞠研究和体育史来说也具有 布、年代、图像的解释、建筑复原等综合研究的时期3引。 重要意义。20世纪初,在日本也开始了关于汉画像石的近代考古 本研究将探讨蹴鞠汉画像石的分布、数量以及流行年 学研究。日本的研究成果也很多。例如,长广敏雄的汉代,进一步明确蹴鞠的方式、技术、场所、用具等,以期对 代画像的研究一书可以说是预知第三时期到来的先驱性中,日两国蹴鞠史和世界足球史及体育史的研究有所贡 研究成果1。土居淑子在所著的古代中国的画像石中,献。 鲜明地指出了五行思想给汉画像石带来巨大影响瞰。还有,曾布川宽的汉代画像石升仙图的系谱专著是关于汉 2研究的方法 代像石中升仙图的由来、发生和发展的研究成果3。许多 1以最新出版并具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巨著中国画 学者通过对汉代画像石的探讨,都在历史、天文、建筑、美 像石全集l一7卷(1676幅拓片)为中心,另加嘉祥汉画 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有些成果在体育史 像石(160幅拓片)、微山汉像石选集(108幅拓片)、淮 领域的某些教材、论文也被作为资料采用1“。然而,关于 北汉硇i像集(466幅拓片)以及其他汉I田j像石选集中的拓 蹴鞠的内容,却仅在汉l田i像相关的书籍和体育史教材15及 本为查阅资料,从中选出蹴鞠汉I田j像石拓片。 汉画艺术研究文章中略有提及。更有甚者,在近年来中国 2查阅专门对中国出土文物研究的文物杂志618 出版的汉代俩像石的书籍中,有不少蹴鞠画像石被误认为册,从中找出有关汉i田i像石研究的文章及汉画像石图片, 是踏盘舞或踏鼓舞(一边踏踩地上的盘子或鼓,一边进行 从中收集有蹴鞠图的拓片资料。 舞蹈动作),或被误认为悬鼓踏盘舞(边敲吊着的大鼓边踏关于上以(21)、(22)中蹴鞠图的判断标准在下“3” 盘舞蹈)。因此,汉画像石中的蹴鞠内容有必要迸一步挖 段落中详述。 掘和探讨。对于现存的一些错误,本文将着蘑分析,予以3从汉书、后汉书等汉代文献中选取与蹴鞠有 纠正。 关的文字内容,对照汉画像石的蹴鞠图像进行考察。龚延明在中【日历史一书中说,“汉代在政治、经济、 42005年2月28日3月19 R期间,实地考察了多 科学、技术、文化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带来r中国统一以 有蹴鞠汉画像石出土地区的陕西省绥德县,河南省南阳 来最繁盛的一个时代p。在这各个方面发展的同时,蹴 市、江苏省徐州市、山东省藤州市等地的博物馆和汉画像 鞠活动也在其种类和技术方面得到r迸一步提高。 石展览馆;观察蹴鞠汉画像石的实物、拍摄照片,以供和书蹴鞠活动在汉画像石中的百戏图中尤为多见。汉代 籍中的蹴鞠图对照研究。 的万戏是一种综合表演,有舞蹈、倒立、相扑、武术、杂技、5访问汉II像石出土地区的时候,访问了当地文物部 幻术、戏剧等多种形式。蹴鞠是百戏中的表演内容之一, 门的汉画像石研究人员,听取r他们的意见并征集相关资 其特点是有音乐伴奏。因为汉lj像石中的蹴鞠内容距今料。约有2 000年的历史,所以是最古老的蹴鞠动作图像,有 着很羲要的研究价值。汉代文献史料中的许多文章里记3蹴鞠汉画像石的判断标准 有蹴鞠、蹋鞠之类的词语,但是其内容细节极不明确。因经以上2125的研究,确定有蹴鞠图的汉画像石 此,通过文献研究汉代的蹴鞠是相当困难的。值得庆幸的共有24块,以此为基础,制成了汉代蹴鞠画像石的分布状 是,近年来有相当数量的汉画像石蹴鞠图出土,为汉代蹴 况统计表(表1)。要从众多的拓本中选出蹴鞠汉画像石 鞠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是要有判断标准的,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步骤确定判断标据文献记载,两汉时期的蹴鞠活动盛行,就连九五之准。尊的汉代皇帝也多有牟好蹴鞠的,譬如,武帝(前140一87 3。1 对被体育史研究领域所采用的蹴鞠画像石重新分析 年),无帝(前33一前9年)、成帝(前8一前2年)等。在皇 并加以确认 帝的提倡下,蹴鞠在贵族和蔗民之间广为流行。其不同的在体育史研究领域被采用的蹴鞠画像石是表l中的 是,贵族们主要为锻炼身体和娱乐,庶民则多是为了提高 No2(图1)、No7(图2)、No8(图3)、No1l(图4)。图 军事技能。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第lo中把蹴鞠二十1、图2、图3不仅被登载在北京体育学院的教科书中国体 五篇作为兵书目录收录引。但是这25篇的内容全部失育史17(1987年版)上,还被登载在于日本发行的中国 传Ll引。在汉王朝时代,中日文化交流已经开始。汉书 古代的体育剐中。图l是边打鼓边进行的蹴鞠、王建中 地理志第8下中记载:“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 在南阳两汉画像石中中说明,百戏中的大鼓蹴鞠足由军 岁时来献见云”(在朝鲜乐浪郡的海中有倭人,倭人的地域事蹴鞠变迁而来的。笔者认为鼓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指挥 达百余国之多。每年都来朝进贡)引。渡边融所著的蹴鞠功能(军事用的鼓和蹴鞠指挥的鼓),另一个则是奏乐功 的研究中记载:在世的蹴鞠书的编者和著者们及近代史能。图1中的击鼓是起蹴鞠时的指挥和号令作用。86万方数据刘朴: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注:l、全集是中国画像全集。2A汉画像研究是河南省杂志。3、体育史是林伯原编著的r中国体育史J。圈4 1人跳起身体呈反弓形将鞠踢过竿图 图1 2人、2鞠1鼓槌的大鼓蹴鞠图含有舞蹈和蹴鞠两要素的表演形式是长袖的蹴鞠舞 (图2和图3),即一边跳着长袖舞蹈一边蹴鞠。对于图3 的动作有两种见解,其中一种见解出自南阳画像石和中国古代体育两书,其见解是:穿着长袖服装的人用两 脚各自踢一鞠。另一种见解是南阳两汉画像石书中的 记载:“右起第一人高髻长袖,脚踏双鞠作舞”。该句所表 述的是图3中右边的第一个人将发髻高高盘起,穿着长袖图2 1人、1鞠的长袖舞蹴鞠图 衣服,两脚踏着两个鞠进行舞蹈。但是笔者认为,左边的 鞠和图中人的右脚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鞠应该是一个滚动 着的鞠,左脚呈现出脚踏鞠姿势。综上所述,图2和图3 的蹴鞠形式是在跳长袖舞蹈的同时,踏鞠、踢鞠。图4可推定为腾空倒踢的特别技能蹴鞠。另外,图1 和图3中有音乐伴奏和舞台幕,所以,可判定为百戏的演技内容。圈3 1人、2鞠的长袖舞蹴鞠图32对汉画像美术史研究领域中所采用蹴鞠画像石进行87万方数据体育科学2009年(第29卷)第ll期再分析确认 幕来断定的。例如,关于图lo,在1988年12月出版的南 高国藩和王增明在中国汉画像研究中(1992年第阳汉代画像石刻中将其解释为击敲大鼓的舞蹈。在 二期)期刊的文章中,将图5、图6、图7、图8E10、图9313确 2000年6月出版的中国画像石全集的图片说明中也认 认为蹴鞠画像石。为图10是一幅边敲击大鼓边跳舞的图像。但是,笔者却 认为图lO同图1一样,是百戏中的表演蹴鞠图;因为图像中既有伴奏乐队也有舞台幕,图中之人是在做边击鼓边用 脚侧和脚底蹴鞠的动作。有4幅(图20、图21、图22、图23)使用大鼓的蹴鞠图,但是,因为没有舞台幕和音乐伴奏 队及观众,所以,笔者将其断定为大鼓蹴鞠练习图。长袖 舞的蹴鞠图有3块画像石(图12、图17、图24)。图12出 自南阳汉代画像石一书中,被判断为只有一个人的蹴鞠 图,但在汉I田选和南阳汉代画像石刻(续编)中却被解图5 2人、4鞠大鼓蹴鞠图 释为乐舞百戏的长袖舞图,两者解释截然不同。笔者为弄 清这个问题,亲自到此俩像石陈列处的南阳汉I田J馆考察, 以确定长袖舞者脚旁的圆物。因见到实物,其圆物确实为 一立体感很强的圆鞠。因此,町断定图12是一长袖舞蹴 鞠图。图6 2人、2鞠3鼓槌的大鼓蹴鞠图图5和图9两幅画像因为没有舞台幕和音乐伴奏,所 以,笔者判定不是百戏的演技内容,是使用大鼓的蹴鞠练 习内容。图6和图7收录在南阳I田-像石和南阳两汉画图7 2人,2鞠4鼓槌的大鼓蹴鞠图像石的书中,但是,其解说词中仅把他们定义为建鼓舞和二人舞蹈,并没有将其判断为蹴鞠图。然而,高国藩在汉 画像研究中,阐述r对图6和图7的看法,他认为是击鼓 人踢鞠于大鼓上,利用大鼓将鞠回弹而同时击鼓、跳舞。 笔者赞成高国藩的意见,认为图6和图7是使用大鼓的蹴 鞠,而且,有乐队伴奏和舞台幕,是属百戏巾的蹴鞠内容。 图8在南阳汉画像书中被解说为是七盘舞,并认为长袖 女子的脚下有6个盘和1个鼓,她一只脚踏着鼓,另一只 脚踩着盘,书中解说未将图8定为蹴鞠图。但高困藩在汉画像研究中的文章做了如下判断:“图8中的女子一 图8 1人、1鞠的长袖舞蹴鞠图脚踩着鞠球,正在跳蹴鞠舞”。笔者赞成高国藩的见解,认有4块i田i像石展现的是特殊技能的蹴鞠(图13、图 为图8和图2均为长袖舞的蹴鞠。33 以上两个研究领域所采用的汉画像石中的蹴鞠内容 15、图18、图19)。伴随特殊技能蹴鞠的百戏图有图15、331 百戏中的大鼓蹴鞠 图18、图19三幅。其中,图15是以大鼓为道具的特殊技332大鼓的蹴鞠 能蹴鞠。图18中右侧人物双手倒立的图像在汉俩像石333 长袖舞蹈的蹴鞠 中多见,但是该图人物两手倒立,用头弹撞球鞠实为罕334特别技能的蹴鞠 见。图19作为大鼓杂技图都收录在黄河文明展和中上述31和32所列举的汉画像石的共同特点有二:国画像石全集中,图中有人单手倒立,用头弹撞球鞠。第一,这些汉画像石中刻有鞠这种运动器具;第二,刻画了 在汉画像石中,单手倒直的嘶面也是多见,例如图12中人们正在踢鞠的状态。笔者依据蹴鞠活动的4种形式和 蹴鞠人的左侧就有1人用左手倒立于樽之上,其人右手这两个特点为判断的标准,从众多的汉l田像石的拓本中确 持1物。图19的I田像石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笔者曾亲认并选出了15块蹴鞠汉画像石,即图10、图11、图12、图 自去该博物馆察看过该石画面。这块I田像石采用浅浮雕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图 技法雕刻而成,清晰可见画像中单手倒立的人正用头弹22、图23、图24。其中有3块是百戏中大鼓蹴鞠图(图lo、撞圆鞠。就以上分析而言,图18、图19可推定为双手倒 图11、图14),其判定依据是有鞠,有音乐伴奏以及有舞台 立和单手倒立蹴鞠动作图。88万方数据目9 2,42*t目TE$女十#n*骥辫麓目12lI*目t目目13 m镕#m镕目目19d、月4”镕女目目目#目万方数据体育科学2009年(第29卷)第11期4蹴鞠汉画像石的年代、分类、分布 迄今为止,在有关蹴鞠的汉画像石中,虽然有一部分已被相关论文或体育史教材所引用,但是,并没有一个总 体数量上的统计。要统计出这个总体数量有相当难度,但 是,为了把握本研究的总体对象,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基本 对中国现存的画像石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如 前所述,共计24块嘶像石与蹴鞠有关。需要说明的是,本圈20 2人、5鞠2鼓槌的大鼓蹴鞠图次调查虽尽力搜集蹴鞠画像石,但是仍感有遗漏之嫌,也存有今后可能有新的蹴鞠汉画像石出土情况。即使这样, 对收集到24块蹴鞠画像石进行分析,也可基本窥其全貌, 其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这24块蹴鞠画像石中22块属 于墓中,2块属于石阙。41蹴鞠画像石的年代 在表1所揭示的24块I田像石中,3块有年号记载,其中,No13(图14,江苏省铜山)标记为元和3年(公元86 年),No7、No1l(图2、河南省嵩山,启母石阙;图4、河南 嵩 少林石阙)标记为公元123年,这3块画像石都是东 汉中期作品。对于没有年号的蹴鞠画像石可以根据其雕圈2l 2人、20鞠2鼓槌的大鼓蹴鞠I从上数2层)图刻特征进行推定。据此,表1所示的汉画像石,一般均町 推定是公元25一公元220年问的石刻作品。42蹴鞠汉画像石的分类 在这24块画像石中,描绘了各式各样的蹴鞠动作。就蹴鞠的脚部技法而占,主要有用脚尖、脚掌、脚侧、脚背、 脚踵踢鞠。除此之外,也有用膝盖和头部向上弹撞鞠球的 技法。为r便于研究,就必须对蹴鞠的种类和动作进行分 类,同时也叮明了汉代蹴鞠的特征。要进行分类就必须设 定分类基准,下面对表1中24块汉画像石以蹴鞠的场所、 目的、所用器械为基准对这24块画像石进行辨别分类。421 以蹴鞠场所为基准进行分类 由此可以分为室内、庭园、野外的蹴鞠3种。 室内的蹴鞠画像石是表明被葬者牛前参加蹴鞠或欣图22 2人,2鞠的大鼓蹴鞠(从上数2层)图赏过蹴鞠。因此,这种蹴鞠多是属于百戏中的蹴鞠。正在蹴鞠的人物旁边多有音乐伴奏者,其上方刻有垂下来的幕 布。如图l、图6、图7、图lo、图ll、图13、图14即为室内 的百戏蹴鞠图。表现庭园蹴鞠的是江苏省睢宁县的画像石(图16,此 图有裁减)。画面中刻有3层楼阁,楼阁中的屋内有4位 官员正在向窜外观看。窜外立有大鼓、有击鼓者、管乐器 吹奏者、踏鞠者、看客等各色人物于I田面中。由此可以断 定,这是属于庭园的百戏蹴鞠。在这24块画像石中仅此 一块是庭园蹴鞠图。图23 2人、2鞠的大鼓蹴鞠(从上数2层)图 在陕西绥德的蹴鞠画像石中(图9、图20),没有看到 幕布和伴奏乐队的刻画,图中却刻有野生的动植物。由此 可以断定这是野外蹴鞠。陕西省的5块画像石(图9、图20图23)也可断定属于此类。422根据蹴鞠目的进行分类 基于蹴鞠的目的,可以分为2类。即在庭园、室内举图24 1人、1鞠的长袖舞蹴鞠图行的蹴鞠是属于百戏的表演性身体活动,在野外举行的蹴万方数据刘朴: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鞠则主要是供练习者娱悦身心的身体活动。4z3根据蹴鞫者使用的器械和器具进行分类 表演性的蹴鞠属于汉代百戏范畴,主要表现蹴鞠的动蹴鞠汉画像石中的蹴鞠者使用有多种多样的器械和作变化和高难度动作及节奏的变化与熟练程度。其主要 用具。根据使用的器械和用具可以分为3类,即使用大鼓目的是为观众表演并以各种难度动作取悦观众。百戏中 的蹴鞠和穿用长袖衣具的舞蹈蹴鞠及使用特别器械并伴 大鼓蹴鞠和特殊技能的蹴鞠就属此类。有特殊技能的蹴鞠。现就其器械和器具特点及地域数量娱悦身心的蹴鞠特点是追求一定难度技巧水平的动 制成表2的蹴鞠分类的分布表。 作。其目的在于提高身体能力,发挥技术,愉悦练习者的表2中的24块蹴鞠汉画像石中属大鼓的蹴鞠的有13 身心。图5、图9、图20、图21、图22、图23的6块大鼓蹴块,属长袖衣具的长袖舞蹴鞠有6块,属使用特别器械并 鞠图即属此类。 伴有特殊技能的蹴鞠有5块。表2蹴鞠分类的分布一览衰注:表中的数字是蹴鞠画像石的数量(以器械用具为基准来进行分类)。表2中的24块蹴鞠汉画像石中属大鼓蹴鞠的有13行长袖舞蹈的表演。在汉代画像石中有踢一个鞠或踢两 块,属长袖衣具舞蹈的蹴鞠有6块,属使用特别器械并伴 个鞠的两种类的长袖舞蹈。有特殊技能的蹴鞠有5块。一个鞠的长袖舞蹈蹴鞠见于河南省的3块画像石(图4231使用大鼓的蹴鞠2、图8、图12),在江苏省(图17)和浙江省(图24)也各有 使用大鼓的蹴鞠就是边敲大鼓边踢鞠的活动。鞠的一块。在江苏省的图17中,从右边数第3人一边甩着长 个数以两个居多,据其踢鞠的方向特点,可有如下的蹴鞠袖一边将身体向后转,然后踢鞠。在浙江省的图24中, 动作:有向下的踩踏鞠(图9),向上的用脚尖或膝盖把蹴 其中间的1人一边将长袖往头上甩,将右边的鞠踢于平腰鞠往卜踢弹(图l、图11),向前的脚掌和脚外侧水平踢来 高的空中,两脚呈左右马步开立姿势。 鞠、传球(图10),向后的脚后跟踢鞠(图19),共计4种。两个鞠的长袖舞是一个人踢着两个鞠进行长袖舞蹈 据大鼓两边的人手持鼓槌的数茸可分3种类型。的表演。例如前已描述过的图3画像石。第1种是大鼓两边的人手持鼓槌边敲鼓边蹴鞠。这 4233使用特别的器具,采用特殊技术的高难度动作 种类型的蹴鞠就是边击大鼓边把鞠往各个方向踢与传。 蹴鞠 击鼓蹴鞠者手持的鼓槌的根数也不尽相同,有站在大鼓两使用特别的器具,采用特殊技术的高难度动作有:把 边的人两手持鼓槌(图7)的种类,也有一边人手持两个鼓 鞠高踢动作、双手倒立及单手倒立时用头顶撞鞠的动作、 槌,另一边人手持一个鼓槌(图6)的种类,还有左右两边 踢鞠而中特定目标的动作的3种类。第1种类的跳起成 二人各持一个鼓槌(图20)的种类,共计3种类。水平背弓姿势,背后踢鞠而使鞠过高杆的动作(图4)。第第2种是大鼓1侧的人手持鼓槌击大鼓蹴鞠,另1侧 2种类有两手倒立于地的同时用头弹撞鞠的动作(图18 的人徒手蹴鞠。该种类见于河南省南阳卧龙区石桥镇出 中右上角的人)和单手倒立时用头弹鞠的动作(图19中击 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与人胸部等高的建鼓。建鼓的右边 鼓人上面的两个人)。第3种类有突破对手的阻挡把鞠踢 一人两手持鼓槌,一边敲大鼓一边呈大步行进状。用左脚 人酒樽的动作(图13)。对于第3种类的图13,刘秉果等 的脚尖把鞠踢起;左边的人没有持鼓槌,与右边的人做相 认为此蹴鞠形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运动18。应动作的踢鞠(图1)。43关于蹴鞠汉画像石的分布第3种是徒手敲大鼓蹴鞠。如河南省南阳的蹴鞠画 表1中所收录的24块蹴鞠画像石,分别分布于我国5 像(图5)中,大鼓左右蹴鞠的人穿着长袖的衣服,用手边 省9县(市)。将这24块描绘蹴鞠动作的画像石进行统计 击大鼓边踢鞠。在河南省南阳军帐营出土的画像(图 整理,制成了蹴鞠汉画像石的分布图(图25)。从表2中可11),大鼓两侧的人没有穿长袖的衣服,用手边击大鼓边将以看出,蹴鞠画像石在河南省分布最多,其次为陕西省和鞠踢起。江苏省。这3省均为汉代皇帝的故乡或首都所在地,也是4232长袖衣具的舞蹈蹴鞠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地区。因为蹴鞠有娱乐和军 穿长袖衣具的舞蹈蹴鞠即是一个人一边踢鞠,一边进事训练的双重作用,因此,在这3省颇为流行。河南省出91万方数据体育科学2009年(第29卷)第1l期土的蹴鞠画像石大多分布于南阳地区。根据信立祥的研 石在各省之间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河南省、江 究捌,全国汉画像石以出土数量多少为序可分为山东省、 苏省、山东省的画像石有共同之处;它们大多用石灰石雕 河南省南阳、陕西北部、四川省、河南省洛阳这5个中心地 刻而成,表现的内容细腻。陕西省北部的蹴鞠画像石是用 区。蹴鞠的汉画像石的数量和以上的排位顺序并不一致。 当地出土的赤石雕成的。由于这种赤石质地坚硬,其画像 这种差异主要是百戏图汉画像石的数量在各地区不同所 石多是一种浅浮雕,画风质朴。然而,河南省南阳市的一 造成的。 块l母j像石(图5)却与陕两省北部的蹴鞠I面像石(图9、图20、图21、图22、图23)画风相同,身体姿势也很相似,此 是惟一之例外。44蹴鞠图汉画像石的所在 在43一节探讨了鞠图汉画像石在各省、县、市的分布,下面探讨蹴鞠图汉画像石在墓室和石阙中的分布问 题。汉代墓室一般分为前室、后室2室墓和前、中、后3室 慕。后窒是被葬者的主窜,存放棺木。主室画像石的内容 主要是有火被葬者的阴问牛活,保护遗体的吉祥图,天上的神像和天象图,被葬者渴担升仙的愿颦图4类。中室的圈25蹴鞠汉画像石的分布图画像石主要有天上诸神I田像,仙界的图像,祭祀被葬者的代表蹴鞠汉画像石的出土地域图像,历史故事图像等内容。前窜的I田j像石主要描绘被葬出典:寺岛优决定版?三国志,夕尹彳7,7 7,夕h lJ一,2004年4月30日,第4版,封面p2 者牛前所经历的内容。蹴鞠就是被葬者生前经历、参与、观看的活动内容之一。汉代蹴鞠被町分成为自身娱乐目 在lJJ东省的东部地区(安丘县、诸城县、蓬莱县)尽管 的而举行的蹴鞠和作为百戏中的演艺活动而举行的蹴鞠, 出土了不少百戏网汉嘶像石,但是没有蹴鞠图。而在山东 描绘这两类活动的画像石被广泛刻于墓的前室。墓的前 省的南部地区百戏图汉画像石中却发现r刻有蹴鞠内容 室画像内容大多反映了被葬者在厅堂、庭园、野外的活动。 的汉画像石。 蹴鞠图多被刻在前窜的墙壁、门扉、门柱上。比如,江苏省 西汉初期时的皇后吕雉(?一公元前180年)有迫害睢宁县墓 汉画像石2窜墓出土的蹴鞠I母j像石(图16)就 戚夫人“使居鞠域中”I(把刘邦妃的戚夫人关在鞠球洞在前窜北墙的第二三块石头上2“,河南省方城东关汉墓的蹴 窟中迫害)这一记载。史记中关于这鞠球洞窟的记载, 鞠嘶像(图13)在南门的北石门扉上21。还有,陕西省的 证明西汉初期已经有_r蹴鞠活动。从汉武帝游览各地时 蹴鞠内容I田j像石(图20、图21、图22、图23)都刻于前门的 一定会举行“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5的记载中, 石柱之上。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蹴鞠可以得知西汉中期的皇帝也举行蹴鞠活动。 的内容主要刻在墓窒前窒的石壁、fJ扉和门的石柱之上。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4一前93年)许多贵族另外,蹴鞠内容不仅在墓室的汉画像石中发现,而且喜爱蹴鞠活动。汉书东方朔传第35记载:董君深受 在汉代石阙中也有所发现。如河南省嵩山的少室石阙和 君上宠爱,当时天下无人不晓,郡周的一些游艺犬马和蹴 启母石阙就是例证。阙是中国古代城、宫殿、祠庙f J前的 鞠高手、剑客等都归集董后门下,他们经常随君I:在北宫 建筑物。阙是使人们对这螳门引起注意的作用,阙还多用 游玩和在平乐观一带骑马驰骋,观看斗鸡和蹴鞠及犬马比 来张贴法令和布告。另外,阙也有在其f:观察敌情的作 赛,使君上的心情非常愉快6。由此可见,两汉时期不仅 用,因此也叫“观”。汉画像的石阙主要是提示墓门,周围 是在皇帝的官殿之内和游览地设场蹴鞠,就足在各王、诸 多雕以画像。在中国已发现了25座汉石阙,但带有蹴鞠 侯等贵族的领地也设场地蹴鞠。到r东汉,贵族们就更热 图的石阙只有2座。阙周围的画像多表现万戏、狩猎、神 衷于蹴鞠r。例如,后汉书梁统列传第24中有这样 话故事、马车的队伍、神话中的野兽、贵族的豪华牛活等内 的记载:冀,字伯卓,耸肩,目光如豺狼般直视。少时就是 容。蹴鞠图被雕刻在少窜石阙的第6层,启母石阙的第3 贵族,整日无所事事,恣意妄为,嗜酒,挽满(使强弓),弹 层19J(两石阙都有7层的嘶像,从下往上数)。另外,汉代棋、格五(游戏)、六博,蹴鞠,意钱(赌博)无一不通Iz。 的石棺和石祠堂里虽也有画像石,但反映蹴鞠活动的内容北京市、贵州省、安徽省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没有蹴鞠还未发现。 的内容,但是,因为,蹴鞠汉画像石的分布与石材产地,画家、雕刻家的有无等条件有关,所以,不能断言没有出土画5对先行研究所确认的蹴鞠汉画像石中存在问题的研讨 像石的地方就没有蹴鞠活动。对陕两省绥德县和神木县出土的5块蹴鞠画像石(图 石头的质量,画家的画法,雕刻家的雕刻水平是影响9、图20图23)进行了研究的学者有多位,但是没形成统 蹴鞠画像石风格的三大要素。把这次收集到的蹴鞠画像一的见解。笔者在此就这些问题进行以下5个方面的研92万方数据刘朴: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讨。52关于蹴鞠的场所51关于盘鼓舞论对于图9和图20的先行研究中未有对其蹴鞠场所进 汤池在中国画像石全集中的说明中认为。图20不行探讨,所以,错认为是盘鼓舞。盘鼓舞的场所和蹴鞠舞 是蹴鞠图,而是盘鼓舞图26。下面根据笔者的考察对这个的场所有着根本的不同。盘鼓舞是百戏的内容,在其演技 盘鼓舞论进行商榷。盘鼓舞是一种在地面放置数只盘子的场所往往有乐队伴奏,大多在室内举行,而且多看客;如 和小鼓,艺人用脚踏盘子或敲鼓进行舞蹈的活动,这多是图26那样,画面上有舞台幕。图9、图20的蹴鞠场所无音 汉代百戏的演艺内容。例如,在河南省的汉画像石中一个乐伴奏,而且,有野生动植物(图9的左侧可见野鸡样的鸟 穿着长袖衣服的演技人在跳盘鼓舞。鼓旱扁平状,盘子的 和植物)。由此可见,野生动植物出现在画面是为强调野 下部比上部略大呈平顶圆形32。还有,在陕西省米脂县官 外蹴鞠内容。还有,因画面的上方也无舞台幕,可以肯定庄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的盘鼓舞,在其地面放了11只盘 不是百戏内容,是追求自身娱乐的跋鞠。 子,有两个人在盘子上进行舞蹈(图26的左数2、3人)2”。在很多的汉画像石中,图的上下、左右是相互关系的, 因为人是不能站在用皮做的鼓上。所以,地面上的物体理可以说是最早的连环画。图2l、图22、图23的图上下共4 所当然地被认为是盘子。在汉代多有把盘子放在地上,舞 层组成,由图的上下关系也可以推断为野外蹴鞠内容。例 蹈的人踏在盘子上进行跳舞而称之踏盘舞。这样踏盘舞如,图22的蹴鞠内容是4层画像中的第2层(由上至下 的画像石和蹴鞠图一起在陕西省的北部出土。这种踏盘 数)、第1层的画像表现4个人坐在一起相互交谈的内容。 舞画像石与图9和图zo图23的雕刻风格上相同。图 第2层表现的是野外蹴鞠与武术的画面。第3层画面中28踏盘舞中的盘子是反扣地上,故呈下部较宽广、上都较刻画有5个人,其中正中间的那个人与从右数第2个人,窄的圆柱形;如果是小鼓则应呈标准的矮圆柱体。盘和鞠正在张开手似交谈蹴鞠与武术内容。第4层表现的是野 的区别是鞠呈圆形并且多有处于腾空的状态(图22、图23 外!门途狩猎内容。根据图2z中的上下关系,就町以断定, 中大鼓下面的两个鞠就处在腾卒状态)。因此,图9、图该图即是野外蹴鞠图。图23的4层图像与图22的4层20、图2l I田j像石中地面上的圆形物不是鼓或盘子而是阅图像内容基本相同。图21的第2层是蹴鞠内容,第3层 鞠。是武术内容,第4层刻I旺Ii的是牛车!闩宅的内容。这3块连续内容的汉画像石表现的都是野外蹴鞠内容。53 关于居中的“大圆形物”的讨论 在绥德县大孤粱和绥德县城的汉墓出土了蹴鞠汉画像石(图9、图20)。其图像中的2人之正中有一大型圆形 物,关于此物,许多学者存有不问的见解:即悬鼓说和大鞠 说。531关于百戏中的悬鼓说图26 2人的踏盘舞图汉代的大鼓主要有两种:既从上方吊的悬鼓和地面支立起的建鼓。关于图20的画像石的内容,中国画像石全 集的编著者将此画像断定为“盘鼓舞”za3。换言之,小型 圆物即盘,大型圆形物被视作为大鼓。但是,这种鼓卜既 没有垂悬物件也没有支撑物体。因此,与其他大鼓蹴鞠图 像相比较,难以确定为大鼓,所以,确定为大鼓的解释缺乏 论证而不能令人信服。下面举例予以讨论。 一在山东省济宁师范专科学校的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汉像石,这其中有几块是悬鼓舞图1 31。如图27中就有两个图27有悬吊绳索等物的大鼓图人正在击打悬鼓,因为该鼓上方有悬吊用的绳索等物件。但是,该汉墓中出土的另一块悬鼓舞图a41却无鼓上方悬吊 用的绳索(图28),因此,可以断定汉代画像石制作中有省 略悬鼓上方吊用绳索的个例。另外,在陕西省神木县出土 蹴鞠图的汉画像石,中问圆形物上部有悬吊用的物件(图21),所以,属于悬鼓蹴鞠图的汉画像石。据图21和图27 及图28的例证,可推定图20画像中间的大圆物为悬鼓。532 关于“大鞠”之说图9、图20中刻有的大型圆形物。王增明论定图20图28省略悬吊绳索等物的大鼓图中两人正在用臂肘合击大鞠3引。王增明可能是根据大型93万方数据体育科学2009年(第29卷)第11期圆形物上既无吊悬物件也没有支撑支架而推论出来的。 蹴鞠汉画像石中,观众大都是穿着有装饰物的礼服以 笔者在上节已将大型圆形物为悬鼓理由陈述,在此不再赘 坐姿观看蹴鞠。这5块画像石中的伸胳膊迈双腿动作的 述。另外,这种圆形物的直径与画像中人物的身体部位相 人员着装简便,所以,并非是身份高贵的观众或裁判,应该 比较,鞠球则显得体积过大,人根本无法踢这样的大鞠。 是蹴鞠的辅助人员。因为汉画像石中的观众多是墓中被 所以“大鞠”之说不能成立。 葬者或与其身份相近的人,所以,他们通常身着有装饰物54关于双手所持物的讨论 的礼服。图28中身着简装的人正与其他人一起踏盘,所中国画像石全集第5卷的编者汤池认为,图21中以,此人应是活动的参加者。上述蹴鞠图身着运动装的人 的击鼓人物两手中所持物为布巾29。笔者在前述的研究 所采取的双臂展开动作应是接鞠球的姿势。 中将图20中的大型圆形物论定为悬鼓,因此,图20中击又如,图21中刻画有20个鞠,所以有传鞠、拾鞠的辅 鼓人的上扬手中的物体可推定为鼓槌。对于人物的下垂助人就很有必要,综上所述,蹴鞠者身旁的人并非观众或 手中之物,许多学者未做具体说明。在此,笔者把图20与 裁判,应是蹴鞠活动的辅助人员。 图21中的击鼓人物两手中所持物的问题,通过与其他画像石及陶俑的比较研究得出了以下观点。6关于高难度的蹴鞠动作541 关于两手持布巾的观点 本次考察中发现有高难度的蹴鞠动作图,如鞠球高踢 图20、图21中击鼓人物手中所持物极为相似,通过画的动作、倒立踢球、踢鞠入酒樽的动作等,下面就这砦图像像的观察可见,图中人上手持鼓槌击鼓,下垂手中物比上 做一些分析。 扬手中物显得要宽大且柔软,笔者认为是衣服的袖子。这61 一边敲大鼓一边将鞠球高踢的动作 两块嘶像石中,蹴鞠者都是一手有袖,一手无袖。穿这种一边将鞠球踢到空中一边敲大鼓的动作在汉代j田像 衣服的蹴鞠画面在陕西省以外出土的画像石中也存在。石中经常可以看到。但是,将鞠球踢过大鼓高度的蹴鞠图 例如,河南省出土画像(图10)中,画面的左侧人物就身着仅1例,这就是江苏省徐州市汉l哂馆陈列的蹴鞠图(图 这样的衣服边击鼓边蹴鞠。汉代的表演服装样式多,其中15)。该I冬I像中大鼓两边的人一边用鼓槌敲着大鼓,一边 就有这种一手有袖,一手无袖的样式。1993年在河南洛将鞠球踢到空中,空中两个球的高度与踢球者的身高相比 阳苗南新村发掘(河南省洛南市第二考古队发掘)的后汉较,可推定为25米左右。边敲大鼓边将鞠球踢到这样的 墓中,就有一陶俑身着此种式样的服装圆。由此叮见,图 高度再用脚接住是有一定难度的。2l中击鼓的两人的两手中并非持布巾,而是每人单手持62倒立踢球鼓槌,边击鼓边蹴鞠。 在汉代,以大鼓为中心的蹴鞠同样追求舞者的动作难542关于“一手持布,一手持槌击3个鼓”的观点度。例如,汉代的淮南子卷19修务训中记载:“今鼓 汤池认为,图22中的人物一手持鼓槌,正在击3个舞着,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於猗那,。机韧 鼓,另一手持布巾驯。但是,笔者认为,图22中上方圆形(跳鼓舞的人,旋转身体像环一样,或者手撑地面而不断地 物是鼓,下方的2个应为鞠。笔者亲自前往绥德县博物变换动作 )。这里所记载的“曾挠摩地”即“鼓舞”的舞 馆,考察了这块画像石,进一步确认两侧人物上手中物体蹈者手撑地等一类的倒立动作,在汉代画像石大鼓舞图 并非鼓槌,而是袖子。在该博物馆中与此相似内容的还有中,多发现人的倒立动作,刻有倒立蹴鞠动作的是下面的图23的画像石。这两块画像石中还刻画了两个正在习武 2块画像石。 的人物。画面中没有观众,所以,此图所表现的是自娱自第1块是山东省滕州市桑村镇西户口村出土的汉代 乐的蹴鞠图。 画像石,其大鼓舞图中,有2个人在做双手倒立(图18)。汉画像中还未见有击3个鼓的画面,但是,有踢3个 右边的倒立者,将两腿伸展开,保持身体重心的同时,用头 鞠(或以上)的画面。例如,图5所示画像石(河南南阳出顶鞠球。当然,倒立动作是蹴鞠演技中的一个瞬间动作。 土)画面为踢4个鞠,图中2个身着长袖衣的人与图22、图 第2块是山东省滕州市龙阳店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其23中的人相似。由此可见,图22、图23中左侧人的上面 大鼓舞图中刻有2个人正在做单手倒立(图19)。这2个 之手所持并非鼓槌而是长袖。所以,该两幅图应为徒手击 人的腿前伸致使身体重心前倾,在此前倾瞬间用头来顶鞠 鼓的蹴鞠图。 球。55关于蹴鞠者身旁的人物就以上的倒立头顶鞠动作来看,此动作的完成者是需 图20、图22中蹴鞠者身旁右侧有1人,图23中左侧特殊训练才能完成的难度动作,特别是单手倒立头顶鞠动有1人,图9中左右各有1人,图21中右侧有2人。这5 作的完成是有相当难度的。 块画像石中的这蝗人大都身着简装,呈现出伸胳膊迈双腿 63把鞠球踢入酒樽的蹴鞠动作 的姿态。关于这些人的身份是观众还是裁判,王增明在在河南省的城东关出土的一块汉代画像石图像中,有 “陕北汉画像石中的体育图像初探”一文中没能做出明确 欲把鞠球踢入洒樽的蹴鞠动作(图13)。图中右边人用右 肯定驯。脚踢鞠,左边的一人像守门员一样张开两手阻止鞠球进入94万方数据刘朴: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酒樽,两且,酒樽口径刚能容入该鞠球。这块汉代画像石 6长泽规矩也解题同前书东方朔列传第35,昭和48年700 一共有3层。第一层(由上往下数)有3个人坐着,中间一 7渡边融蹴鞠的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45 人吹奏管类乐器,左边一人在打击乐器,右边一人用摇动 8龚延明著,冈田英弘监修中国历史2I M东京:原书房,1995264乐器来伴奏。踢鞠球人樽的图在第二层。第三层可推定9龚延明著,冈田英弘监修,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