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ii 摘 要 摘 要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对于解决现代伦理学理论困境和道德伦理危机具 有启示作用。重新发掘德性思想,我们试图得到一种启示和触发,从而为现代 伦理学研究找到一种新的可能性。从古典资源里汲取营养,并且将德性思想进 行现代性转换,重新焕发生机。当然,亚里士多德的的德性思想在当代的回归, 必须考虑到:当下的具体语境与亚里士多德写作尼各马克伦理学时的社会 语境迥然相异。那么,本文有必要回溯到亚氏德性思想的具体语境中,分析其 背景和具体语境,那些资源成为了德性思想的理论资源。 回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古希腊神话、古希腊哲学以及古希腊城邦政治 作为当时的具体语境成就了德性伦理思想的精神基准。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 三重诱因下,德性伦理思想得以催生。本文通过这种追溯,力图阐明在新的当 下语境中,丧失了具体语境的德性思想,对当代伦理学的启示和触发。无疑这 种追溯为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在当代获得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可能的依据。 在分析了产生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多重诱因之后, 本文深入系统地认识、 理解和讨论了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还原其立足现实、追求实践的伦理精神, 还原其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从“人生的最高目的”入手,分析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的性质。以目的论为基础的德性伦理思想,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呈 现出两种德性伦理思想范式,一种是伦理德性范式,另一种是理智德性范式。 这两种范式在一个完整的人身上得到了统一。本文基于此,认为要从整体上提 高人的道德水平,不仅要加强伦理德性的修炼,而且要提升人的理智德性。特 别是在现代化生活条件下,增强人理性生活的能力。很显然,亚里士多德伦理 德性需要现代性的洗礼。 德性伦理现代性的转换,不仅仅是德性伦理在当下重新焕发生机。最重要 和直接的原因是现代伦理危机和伦理学理论困境。本文讨论了情感主义兴起以 后,产生的伦理学危机;启蒙运动以来目的论向规范论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 下,重新挖掘德性伦理思想的精粹,为当今学术界应对伦理危机和学术研究困 境提供一种启发和可能性。这也正是本文的深意所在。既是对尼各马克伦理 学在当下的现代性转换,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同时也针对当下伦理危机和 ii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iii 困境提供了一种尝试解决的路径和可能性。这种启发和触动的意图,是本文详 细讨论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形成的多重诱因和伦理范式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关键词: 关键词: 德性伦理思想 伦理德性 理智德性 善 幸福 iii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iv abstract abstract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is enlightening to the plight of the modern theory of ethics and ethic crisis. re-exploring virtue ideas, we are trying to get enlightenment and a trigger in order to find a new possibility for modern ethic research. learning from classical resources and transferring classical virtue ideas into modern ones, we are trying to make them revitalized. of course, the returning of virtue ethics i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in contemporary time, a point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now the specific context is entirely different from the social context when aristotle writing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well, we need to go back to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aristotles virtue thinking, analyzing its specific context, background and those resources which become the theory resources of virtue thinking. back to aristotles ethical thinking, the ancient greek mythology,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and ancient greek city-state politics are the particular context which shapes the spirit benchmark of the thinking of virtue ethics. 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in this triple incentives that virtue ethics thought come to birth. through this retrospec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clarify the loss of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virtue thinking how to inspire the contemporary ethics in the new present context. this retrospection will no doubt give a theoretic basis for the transferring of aristotles virtue ethics into modern ones in contemporary time. after analyzing the multiple incentives of aristotles ethical thinking, the author make sure it has been understood and discussed in-depth and systematically and restore it on reality, the pursuit of the ethical practice and its ethical philosophy integrity. from the ultimate goal of lif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ture of aristotles ethics. on the basis of the purpose of virtue ethic thinking, i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there are two paradigms of virtue ethic thinking: one is ethical virtue, and the other is rational virtue. they are unified in a whole ma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moral increase from an overall level, not only to strengthen practice of the ethical virtue, but also to enhance peoples rational virtue. especially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odern life, the ability of peoples rational life must be enhanced. clearly, aristotles ethical virtue need be tested by modernism. iv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v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virtue ethics is not because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virtue ethics in the present.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rect reason is the crisis and theoretic dilemma of modern ethics.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ethic crisis after the rise of emotionalist ethics and the change of teleology to standardization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under this background, reopening the essence of virtue ethic thinking and providing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and possibilities for todays ethical crisis 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plight is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what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do i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which may obtain new vitality, and also to provide a solution and possibility for the current ethic crisis and plight. this inspiring inten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conclusive point from which this paper have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multiple incentives and ethical paradigms of aristotles ethic thought. keywords: keywords: nicomachean ethics, multiple incentives, virtue paradigms, modern transformation v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i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1 导论 导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美国学者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为标志,当代 西方伦理学从纯概念的分析研究向规范伦理学的回归成为一种主导趋势。 ” 这 种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是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通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 中心的规范伦理学具有深远的知识学背景,那就是启蒙运动以来所倡导的现代 理性精神人摆脱自我强加在身上的不成熟状态。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 个人应该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 。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 的内在品质,而是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仅仅 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制约,面对个人追求自我完善关注自身方面保持 沉默, 只是简单地为行为建立规则这种只关注一般性普遍性原则而忽视主体性、 内在性的学说,日渐遭受到人们的不满,对此提出挑战性的是徳性伦理。徳性 伦理最初是为了区别规范伦理而提出的词语,专指徳性或者内在的品质,强调 道德主体的动机,将道德落实在人的内在的品质上。它关注的基本问题是“应 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使得个人关注自我完善,强调内在的品质。但最初人们 对徳性伦理只是一般性的探讨。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一场声势 浩大的新伦理学运动,以麦金泰尔 1981 年发表的德性之后为纲领性文献, 它以反思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面目出现,掀起了一场德性伦理的复兴运动。通 过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生活现状作了深刻的否定性批判,深入剖析了现代西 方社会道德衰退的根据,指出其根本根源在于启蒙运动以来拒斥了亚里士多德 为中心的徳性传统,个人在道德领域中的过分凸现,个人完全根据自我进行纯 粹主观性和情感的道德选择,同一的客观的社会道德尺度和道德权威性丧失, 它也导致了近代思想家们为传统德性寻找合理性的失败,而要走出当前的道德 困境就必须向传统的徳性回归,即向亚里士多德的徳性伦理回归。 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理性精神,对于理解现代伦理学的问题至关重要,与 以往伦理学的知识背景不同,现代理性精神,是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张扬。 我们知道启蒙运动的基础是公共市民社会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公共 市民社会的兴起和理性精神的张扬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现代伦理学。显而易见, 启蒙运动之前的伦理学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理性的审判,现代公民社会在启蒙思 龚群: 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趋势 (j) ,教学与研究 2003 年,第九期。 1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2 想的统摄下建立一种不依赖于神学体系,并且与公民社会相适合的规范伦理学 就成了一种必然。启蒙思想所产生的规范形式的伦理学,依据的是现代公民社 会的建立。因为现代公民社会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康德那里,他提 出了市民社会新的权利,人们称之为在市民社会中存在着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 领域。公共领域的出现,为现代规范伦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社会基础。 规范伦理学强调道德规则和道德义务,把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普遍化、抽 象化、程序化和技术化。着重从道德规范方面来解决社会现实中的伦理问题, 它关注的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 。社会的道德标准被完全规则 化,普遍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领域,也即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道德落实 于个人的外在行为上,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制约。规范伦理学对 行为是否正当性的最终标准问题,是以原则为基础或者以责任为基础的正当与 错误的理论、聚焦于行为或者责任的善恶来讨论德性的善恶。认为伦理学是以 原则或者规则的方式提供给对行为的一种指导,只关注行为而不关注行为的动 机以及行为主体。从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来看,自启蒙运动后,正是这种以规则 为基础的伦理学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什么是正当的行为”是现代道德学家回 答的问题,因此他们的伦理思想导向了一个与德性伦理不同的方向。例如,利 己主义伦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按照最大化满足个人利益的规则而行为;功 利主义则主张应当按照那些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大多数人利益的规则而行为;康 德伦理学则认为我们的义务就是要按照那些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法则而行为;社 会契约论派则告诉我们所谓的正当就是遵循由理性的、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 人们处于相互利益的考虑所制定的规则而行为。这种只关注一般性、普遍性的 原则而忽视道德主体性、内在性的学说,日渐遭受到人们的不满,因为“在他 们所共有的道德规则、戒律的概念和他们共有的人性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根 深蒂固的不一致。 ” 一方面,虽然启蒙思想家们在对于道德的内容是什么的问 题达成了一致,都主张道德证明诉诸于人性,人性特征是道德证明的关键前提。 然而在对于什么样的人性为道德提供了根据这一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开始相 互矛盾,休谟主张这种人性的特征是激情,康德坚持理性,克尔凯郭尔则相信 人性的特征是人的根本选择能力;另一方面,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到罗马近代, 一直保持着由“未受教化的人性概念,合理伦理戒律的概念和认识到自身目的 后可能形成人性概念”这三重因素构成的目的论道德体系。然而在启蒙运动中 a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 ,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67 页。 2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3 人性问题上的目的论观点被思想家否定了, 缺失了目的论的道德体系变得模糊, “既然道德禁令原本处于一个旨在更正,发展和教导人性的体系之中,他们显 然无法从这种对人性的真实描述中推演出来,也不可能以其他方式诉诸人性的 特征加以证明,如此理解的道德禁令很可能遭到如此理解的人性的强烈反对, 从而十八世纪的道德哲学家们所从事的是一种注定失败的运动。 ” 启蒙运动以 近代自我观念取代传统目的论的结果是德性的失落,他们一厢情愿设计的德性 超越之路破坏了传统道德的运作机制。伦理学因重视规范形式而忽视了伦理目 的性,导致了规范伦理学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最终使得西方社会的道德生活 和伦理理论边缘化。 针对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危机,麦金泰尔指出:要回归到亚里 士多德的德性传统,从而结束道德领域的混乱与无序。 “启蒙运动的失败本身就 不过是摒弃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的一个历史后果。 ” 此后回归到亚里士多德德 性伦理思想那里汲取营养已成为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一个潮流。而实际上从当代 的视野重新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仍然可以看出他的德性伦理学是 比较完善的、系统的。 尼各马克伦理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伦 理学巨著,也是德性伦理思想研究的奠基之作,它里面许多重要的思想在今天 仍然值得借鉴和研究。麦金泰尔提出回归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汲取尼各马 克伦理学的德性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就需要了解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产生的原 因,只有还原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所处的具体语境,我们才能够更加透彻的 理解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原意。 a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 ,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7071 页。 a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 ,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148 页。 3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4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的源泉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的源泉 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传统中去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试图 从尼各马克伦理学的伦理思想中挖掘出新的启示和意义。毫无疑问,我们 必须要理解和认识尼各马克伦理学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还原其产生的时 代特征,从而证明尼各马克伦理学所蕴含的博大深远的思想洞见,仍旧具 有可以重新阐释和生发智慧的价值和能力。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两千多年前 孕育出尼各马克伦理学伦理思想需要阐发和体现价值的语境已经发生了变 化,那么在今天我们重新评估其伦理思想的价值时,就非常有必要讨论尼各 马克伦理学 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 以及导致它产生的多重诱因, 从而使得 尼 各马克伦理学在原有语境消失的今天,何以能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获得研 究的合理地位。 追溯古希腊的时代特征,无疑古希腊的神话,哲学以及它独特的城邦生活 是尼各马克伦理学伦理思想产生的重要诱因。我们知道希腊神话和希腊哲 学是希腊文明的灵魂,神话以诗性直感表征了世界,哲学以理性追问万物,而 希腊特有的城邦政治生活为古希腊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存空间。在诗与 思相互通融的精神家园里,在这样一个文明的摇篮中孕育出的尼各马克伦理 学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 一、古希腊神话对德性伦理思想的触发一、古希腊神话对德性伦理思想的触发 我们的思想和触角即将触及的这个地域,距离我们是如此地遥远,追溯的 历史是如此地悠久,它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它产生了群星闪烁的思想巨人, 结出硕果累累的哲学,科学文化的成就,形成了此后两千多年的欧洲历史和文 化传统,这个地域就是古希腊。罗素说“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讶和 难以理解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起了。 ” 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文明影响了整个 欧洲文明及其世界,实际上如果以古希腊神话史为标志,希腊的文明还要推广 的更远。古希腊人很久就以神话的形成表征宇宙的形成,表达人类的本性,继 而才以理性追问万物的起源与奥妙,诘问人生的目的与归宿。神话可以说是希 罗素: 西方哲学史 (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第 26 页。 4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5 腊文明的灵魂之一,也是希腊哲学形成的温床。 (一)神是自然、是理性的代表(一)神是自然、是理性的代表 希腊神话是希腊文明取之不尽的源泉,这部被称之为希腊圣经的荷马 史诗作为希腊文明的起点,像带着智慧的礼品一样,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希腊文 明中特有的神与人的关系,看到神的真实内涵和文化底蕴,看到那个时代希腊 人的理想人生及独特的英雄伦理。荷马史诗有以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 组成。 以利亚特中描写的是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为争夺美女海伦进行了长达 10 年的战争,史诗中只描写了第十年的战争情况。而奥德赛则以特洛伊战 争结束为背景,记载了关于伊大嘉岛的国王奥的修历经二十年的磨难重返故乡 的事情。在以利亚特中一开始便在英雄阿基里斯的愤怒下,将我们的视角 引入了神的世界,一个由神参与的人的世界。在史诗中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 关系是具体的,活的,当下的关系。神为人解决的是现实的,生活中的具体问 题,帮助人在一些事情中取得胜利,或者阻碍人达到目的。不朽的神与有死的 人在具体事物的运作中,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希腊人的一 切事物都必须与诸神达成一致。 ” “在希腊神话中诸神代表着理性,代表着生活的希望,代表着奋进的勇气 和智慧,诸神就是自然,就如同以利亚特中阿基里斯即将失控时,神及时 地出现,告诫他制怒。 ” 理性由神赐予于人,那么理性本身也是神性,如同灵 魂不朽是神性一样。这种思想通过先前的自然哲学家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在亚里 士多德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在古希腊神话中,神总是在人绝望和恐惧中 用无限的神力为人的生活带来希望和满足,神是人幸福生活的主宰,神恩赐的 是当下的,日常生活的希望和幸福,在神话中神赋予人勇气和智慧,也亦等于 赋予人一种美德。勇气和智慧作为德性为神所赐,诸神代表着宴饮欢笑中的不 朽生命。荷马史诗中诸神的生活以及与诸神相关的人的生活不是悲惨,而是充 满了欢笑 。荷马所描述的诸神中,没有一个如此沮丧与不满,以致他们发现生 活的生死去全凭神决定,没有什么可悲叹的。享有神的乐观精神的希腊人认为 苦难、死亡不是他们所关注的,他们关心的是荣誉。荷马史诗中的诸神总是与 burket:greek religion trans,by john raffan havvard university1985 年,第 122 页。 荷马: 以利亚特 ,第 9 页。 5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6 某种自然现象有关,就像共管人间事物的管天,管海,管冥界的三位神,常常 被称之为“闪电神宙斯” , “海洋之神波赛冬” , “震地之神哈德斯” 。希腊神话中 神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而神就是本质。所以本质是不朽,自然是不朽的。 因为神是不朽的。所谓“本质先于存在,无非是说对于人来说,不朽的逻辑在 先,有死的依据,不朽的力量塑造自己的本质。 ” 自然法则的支配力量无疑是 人无法摆脱的命运和本质,遵循自然法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服从秩序和理性的 力量。 (二)神话英雄的德性伦理思想(二)神话英雄的德性伦理思想 希腊神话中诸神代表着不朽的自然之力,而诸神庇护下的英雄人物其实也 即无法与自然力量相抗衡的希腊人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神话代表自然,也 代表人对幸福生活的希望。而早期的希腊人多是生活在以神话为支点的经验世 界中,以神话的方式感知,表征和理解世界,通过神与人的直接对话,或者神 喻启示来询问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希腊人赋予万物以灵性,通过感觉直观领悟 神的意志,对于外界和自身混溶为一的。情感和认识是直观的。神话式的直感 思维中,希腊人分享着自然赋予的和自己创造的一切。希腊的神话世界也即是 希腊人真实生活的现实写照,神话中的每一位神,每一位英雄似乎一开始就过 着牵系人的世俗的生活。正如在希腊人的意识中,自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开 始,在一种诗人渴望德性教化的文化中,有关一个人应当过何种生活的讨论始 终占据着希腊人的主导地位。而希腊人最早关于德性的思考就表现在他们对希 腊神话传说中关于诸神行为规范的描述,以及对神话英雄们所表现出来的人格 魅力赞扬。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更加使得史诗中所描绘的英勇尚武、 舍生取义、崇尚智慧的优秀品质似乎成为德性的全部内容。与这样英雄生活相 对应的价值准则,就是希腊特有的英雄伦理。在荷马时代希腊人用来表示人的 德性的词是“arte” ,它有三个涵义:荣誉、勇敢、责任感。而英雄伦理的一些 基本概念可以清楚地展示这些特点,它们是:善、杰出、德性。善在荷马史诗 中主要的涵义是性格和日常作战表现的刚毅、勇敢、英雄外形健壮俊美、言语 谈吐得体崇高;杰出主要指优秀的技巧和技术,也指战场上高超的战斗经验和 作战技巧;德性则指荣誉和功绩,如果具有德性,就是心灵、赢得好名声,好 杜丽燕: 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源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年,第 57 页。 6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7 名声与勇敢和责任感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英雄伦理的核心就是尚武精神,而对 英雄的讴歌与效仿也支配着希腊人的精神生活,德性的最终承当者和中心就是 史诗中英勇尚武的神。 神的德性的希腊语是“virtue”, “virtue”的词干是“vir” , “vir”指的是 男子,或英雄的,英雄式的气概。可见英雄的史诗中把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勇敢 当作首要的德性,勇敢是德性的核心。这种德性是古希腊德性精神的原始母体 仍旧停留在自然主义层面上。在英雄时代,希腊人认为社会存在这既定的秩序, 每个人都是这一社会中的某一个角色,而德性通过行为表现内含于或附着在行 为上的品性与特征,与行为所处的社会角色密不可分。如在奥德赛中,奥 德修斯的勇敢、忍耐和智慧都体现了他作为家族一员对故土的眷恋。 “德性不仅 由于它是个人的品质, 也是保护一个家族的共同体必须的品质。 ” 希腊语的德 性在荷马史诗里,被用于表达一种卓越或者说事物的典型性,也即一事物的优 秀的自然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标志。而这些后来被哲学化的语言承载 了希腊人关于德性的最初想象。 (三)神话与理性张力下的德性伦理思想(三)神话与理性张力下的德性伦理思想 我们知道希腊神话有两个神祗体系:一个是漠视现实、放纵情欲、追求精 神上的沉醉、推崇神秘洞见和直觉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神系;另一个是代表欢娱、 理性的、秩序的、入世的奥林匹斯山的宙斯神祗。两种神话体系塑造了希腊人 的双重性格: 一方面是放荡不羁和本能冲动; 另一方面是秩序和理性。 因此 “大 部分的希腊人是热情的、不幸的、处于与自我交战的状态中,一方面被理智所 驱遣,另一方面又被热情所驱遣,既有想象天堂的能力,又有创造地狱的那种 顽强的自我肯定力。 ” 两种神祗体系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希腊悲剧表现在人的 命运的图景:张力之一表现在神话使得希腊悲剧表现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表 达了一种人渴望回归到大自然的精神愿望,是将人的神圣追求宗教化的做法, 而这种追求与自然或者说本原和谐的本体性欲望,在后来的希腊哲学中得到更 加清楚有力的表达;张力之二表现在人抗衡自然的意志,也即人要立于大地之 上,以人的理性来探究自然的完全奥秘,确立人自身的生存法则。在希腊人那 里,意识的偶然性被一种必然性的面纱所代替了,人们仿佛是在听从外在不可 a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 ,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154 页。 罗素: 西方哲学史 (上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第 46 页。 7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8 抗拒的“命运”的指令行动与否以及如何行动早已被安排好做出自己 正确的选择,其实只不过是将自己交付给外在的偶然性。希腊人试图想通过了 解命运的本性来把握生命的意义。在希腊神话中,命运是英雄人物的德性遭遇, 而希腊人就是在理解命运的本性中,理解人与神之间的神圣的、隐藏着的、不 可亵渎的关系。 在希腊神话中人的幸福不在于德性, 而在于保持明智的态度,“保持尺度感, 不要狂妄, 不要侵犯神圣的域限。 ” 但是希腊人绝不会因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 反比关系而停止对德性的追求,人的德性才是人存在价值的标志,而不是现实 的财富以及其他东西。希腊人最终在神话中明白的道理是: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是由人的德性担保的,而非神怜悯的结果,神只不过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更有 力的存在者。因而它们的区别不在于道德上,而在于力量上,而在希腊神话的 语境中,无论是自然生成的必然,还是人为创造的秩序都在人性之中,这使得 神话中蕴含的英雄伦理成为德性伦理的滥觞。德性伦理学有一个预设,即认为 人不具有不受社会因素制约的本性,也即人性。把道德与人性结合起来,使道 德内化为人的本性,即为德性。感性是人的本性,在神话语境中人的感性本性 表现的更为明显,人所追求的是情感的满足。神是第一主宰,在德性层面上虔 诚信神,信守誓言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不仅是个体的德性,而且是社会的 德性。神话孕育了自然主义和人为约定的两种神话体系,宗教信仰催生了德性 伦理的最初萌芽。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存在着一种“偶然成为的人”与 “一旦认识到自身本性后可能成为的人”之间的重要对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 是理性的动物、是有目的的,我们每一个行为或者活动实践都是为了探究善, 因为善或者说某种善,是人类本性上的目的, “善这样一种品质,拥有它就会使 一个人获得幸福,缺少它就会妨碍他达到这个目的。 ” 但是金钱、荣誉和快乐 却不等同于善,因为金钱、荣誉、快乐虽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却不是人性上 的目的。而德性则使人获得认识自身目的后去追求人的目的,德性就是使偶然 形成的人性向认识到自身后可能形成的人性的转化。后期的哲学家、伦理学家 用一种系统化、明晰化的概念语言,在哲学的语境中将生活的原则还原为自然 原则,这更不能说是离开了神话和神话诗人所进行的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包利民: 生命与罗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第 142 页。 a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 ,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187 页。 8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9 二、元语言:古希腊哲学对德性伦理思想的观照二、元语言:古希腊哲学对德性伦理思想的观照 脱胎于神话史诗的希腊哲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希腊人开始用自己 的理性去把握世界历史的使命。在赫西俄德神谱的记载中,神产生于“混 沌” , “混沌”先于神而存在。这说明希腊人承认神产生之前有一个客观的基质, 虽没有说明这种客观的基质是什么,我们可以说混沌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物质, 是构成万物包括神的最初质料。这种质朴的自然观念,为古希腊哲学家追寻万 物的本原提供了一种暗示,可以看作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产生的最初机缘。 (一)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生活方式(一)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生活方式 宇宙万物的奥妙,使古希腊人产生了好奇之心,追本溯源穷究下去,希腊 哲学产生了。 “哲学的、思辨的宇宙发生论,思维方式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理论放 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恢复了自然的本来面目,开辟了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 的道路。 ” 米都利学派的泰利士通过宣称“万物的始基是水” ,建立了一元论 的宇宙论,而这个命题试图以理性思维对万物做出理论上的概括,并促成了哲 学思维与传统神话及其宗教的分离,标志着自然哲学的诞生。古希腊早期的哲 学家都试图从自然中找出某种能产生世界万物及其变化的根据。“对自然现象进 行一种不计利害的观察和评述,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纯粹的好奇 , 这种纯粹的态度使它们能脱离感觉事物而提出具有普遍性性质的定理,很快走 向对事物的形式的探讨, 也即从知觉走向概念。 ” 纵览毕达哥拉斯之后的古希 腊诸哲学家,我们发现,日益呈现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感性世界日益受到轻视, 而传统的宇宙论也逐步被超越,这就为赫拉克里特提出“逻各斯”的概念作了 思想准备。 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创造 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 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 火作为变中之变,是自己运动的,具有自身的分 寸、规律和尺度,这个尺度就是“逻各斯” 。 “它虽然万古长存,可是人们在听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第 3 页。 李朝东: 西方哲学思想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24 页。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 ,北大哲学系外哲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第 21 页。 9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10 到它之前,以及刚刚听到它的时候,却对它理解不了,一切都遵循着这个道, 然而人们试图像我们告诉他们的那样, 对某些语言和行为按本性一一加以分析, 说出它们与道的关系时,却立刻显得毫无经验,另外还有些人则完全不知道自 己醒时所做的事情,就像忘了梦中所做的事情一样。 ” 在赫拉克里特那里“逻 各斯”不再是万物的本体或必然性,而是表明这种本性和必然性在语言和思想 中的现象,所以“逻各斯”的首要涵义是语言和思想,然后才指在语言陈述中 通过思想认识现象万物的本体性和规律性。 “逻各斯”是大家共同享有的,是每 一个人都必须遵从的共同的东西,尽管大多数人都自以为是,好像都有自己的 “逻各斯” ,但“逻各斯”的本性是一而不是多,即它是统一性、普遍性的东西。 “逻各斯”代表着普遍的尺度、规律、语法, “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赫拉克里特将存在与非存在作为本身的两环节,引入哲学 思维,将它们的关系看作是变化的规律、尺度。这种意义上的“逻各斯”最后 演变成理性的意义,构成理性的重要内容。流变不居的世界与“逻各斯”的强 烈对比,无疑导致人们对语言、思想本身的关注。赫拉克里特以一种粗狂的形 式提出了“逻各斯”与感知世界的分离,它在当时引起的直接结果几乎全面摧 毁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以至世界万物既存在又不存在。感性世界在人的理 性能力方面终于破坏,从而成为需要被拯救的东西。阿那克萨哥拉展开了一场 “拯救现象”的运动回应了这种需要,他说“别的事物都具有每一件事物的一 部分,而心灵则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任何事物相混合,是完全自在的 凡是混合的、分开的、分离的东西全都被努斯所认识,将来会存在的东西、过 去存在过现在已不复存在的东西、以及现存的东西,都是努斯安排的。 ” “努 斯”是自身规定的活动性,代表心灵的能动性,它使理性最终跳出感性的束缚, 达到自身的目的。 “努斯”的能动不再是感性世界的真正本体,是推动万物的原 动力, 是世界的普遍精神。 “努斯” 的问世, 希腊哲学开始以目的论代替物活论, 人类的视界不再局限于维系精神自身为“一” ,而且要使视界成为“一” ,成为 善的,真的世界。 “努斯”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超越有限的、受束缚的、感性的事 物而面对无限目的和自由的追求,它代表精神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贯穿并联接 人的灵魂和整个世界的内在活动和目的。 “逻各斯”与“努斯”的提出,既赋予 了世界以秩序、规律,又提供了背后的推动者和原因。理性推动着世界,而“努 斯”和“逻各斯”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古希腊最初的理性概念,也正是在这样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 ,北大哲学系外哲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第 22 页。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 ,北大哲学系外哲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第 39 页。 10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11 的哲学基础上,智者们雄心勃勃、咄咄逼人,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跃跃一 试,仿佛最终成了社会的主宰。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的提出,标志着希 腊的哲学精神从认识自然向社会人生的转变、标志着人在周围世界中的中心地 位的确定和凸显。人在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必然导致对这个规定给人一种必 然命运的“逻各斯”的抗衡。完全脱离了现实的“逻各斯”在显示了自身强大 的同时,也表明它的全面专政势必使得人们丧失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的任何标 准,而掌握着灵魂的“逻各斯”最终如断了线的风筝飘摇并势必坠地“心 灵超出了它所能支配的事情” , 如何在此哲学背景下重建道德的客观标准成为哲 学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古希腊的智者们把早期的自然学家对自然的宇宙论 研究转向主要研究社会和人事,把“逻各斯”作为自然的“真理”转而关联社 会、法律等人文的“德性” ,来以此克服人与自然的对立,并形成思辨和论辩的 传统, 为后来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建立综合的哲学体系准备了条件。 可见 “逻 各斯”深刻地影响了古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可以这样说,希腊民族就是作 为一个为“逻各斯”而存在的民族, “逻各斯”凝聚在生活中, “逻各斯”本身 也是生活。 “逻各斯”对希腊伦理精神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理性主义的传统 深深地影响了亚里士多德,不仅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几乎可以看作是一种语言 学本体论,而且还代表者他的系统伦理学的出现。 (二)目的论的思维方式和“德性即知识”的提出(二)目的论的思维方式和“德性即知识”的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 。诚然智者们在重视人、高扬人的同时,却无可避免地 将希腊人的思想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困境中,造成了道德上的混乱。苏格拉底用 德尔菲神庙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改变了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认为哲学研究 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自然” 。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使苏格拉底认识到只 能用理性去把握普遍性, “认识你自己”就是要通过心灵的内在原则去认识外部 世界。苏格拉底成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中, 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恶的问题。 ” 他的使命就是要在希腊思想从认识自然万 物到认识人生的转变中,寻求和发现真理的确定性和绝对性,以目的性的概念 进一步解释了“努斯”的作用。苏格拉底通过“诘问” 、 “精神接生术”的方法 使那些通常被认定的、已固有的、在意识中直接接受的观念或思想的规定相互 叶秀山: 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第 73 页。 11 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12 瓦解,再从具体的事例发展到普遍的原则,使潜藏在人们意识中的一般概念明 确地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试图发现人们应当怎样生活,考验人们是否过一种 值得过的生活,从而让人们意识到把握生活之真实意义的重要性。在超越感性 世界的“努斯”冲动中、在意识不断追求自身的目的中、从有限目的达到无限 的、从日常理性上升到神的理性的过程中、在这种主观活动中,同时产生和建 立一种自在自为的东西、客观的东西,这就是理性的“逻各斯” 。这种以自身为 目的、自我追求自己、自己实现自己就是意识复归自己,也正是在这种追求自 身目的的过程中,意识不断地摆脱自己的特殊的主观性,而获得自在自为的普 遍性,也即客观性、普遍共相。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自己忙于伦理问题的 研究,而且摒弃了整个自然世界,他仅仅在伦理问题中寻求共相,第一个开始 关心定义” 。 共相问题和德性问题使其知识论和伦理学兴趣共同构成一种统一的 哲学实践。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的基础不是感觉而是理性和概念的,概念是 撇开事物的具体特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和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 对的、永恒不变的。道德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即所有的道德命令、道德原则 和道德规范都要通过理性主义的、知识的论证,使道德成为科学的对象,从而 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 “德性即知识”的命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正义和其他德性 都是智慧” ,德性表示人或物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在人身上表现为节制、正义、 虔诚、勇敢,它们作为心灵内在的原则,就是过好生活的艺术,四种德性的逻 辑整体就是“善” ;二是指“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 ,德性即知识,知识也 即是德性,只有在承认知识的确定性和绝对性的前提下,才会有在理性指导下 建立起“好的” 、 “有益的” ,即善的判断和行为。在苏格拉底看来,有了知识, 便有了德性,没有了知识,便没有德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如果人们不 相信一件事情是最好的,他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情,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就 是出于无知” ;三是指“无人有意作恶” ,由于对理性的普遍知识原则的确认, 没有人从认识上就自愿作恶。苏格拉底过分地强调了普遍的理性知识这一充分 条件,而忽略了道德非理性(如激情、欲望等)部分。亚里士多德就批评苏格 拉底将一切德性都放在了知识里面,认为普遍的伦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