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与社会影响分析.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与社会影响分析.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与社会影响分析.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与社会影响分析.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与社会影响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学专业论文)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与社会影响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隋杉芳 山。多年s 月3 1 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 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篡量o 一 一一。4 z= “+ 。 一”。”。 一 ” ”一 一”一j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7 青枉芳 2 0 矽年f 月弓1 日 摘要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意见表达平台,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网络集群事件。网络集群事件的频发,对现实社会产生广泛的 影响,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对近年来发生的网络集群事件做一个纵向的整体性回顾,文章选取了从 0 3 年到0 8 年问不同时期的三个重大网络集群事件作为个案,运用个案研究和比 较分析法,分析了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条件,发生过程,总结网络集群事件的特 征,以及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社会效应。归纳了网络集群事件的共同规律和存在 的差异,在分析差异的基础上,总结出网民队伍日益成熟理性和网络社会向前发 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引发网络集群事件的原因。这些原因既与互联网 发展的技术层面有关,也与网民的结构和大众心理相关,更有深层次的现实社 会根源。网络集群事件是现实社会问题在网络空间里的反应。 文章的最后是结论和思考。结论部分肯定了网络集群事件的积极作用,思 考部分指出现阶段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网络媒体的自律水平、网民的媒 介素养、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等方面入手,为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表达平 台提出一点探索性意见。 关键词:网络集群事件网民网络舆论网络暴力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l o n gw i t ht h e i n t e m e tt e c h n o l o g y s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 t h en e t w o r kp r o v i d e da b r a n d - n e wp l a t f o r mt ou st oe x p r e s st h eo p i n i o n , t h u sh a sc a u s e das e r i e so fn e t w o r k c r o w de v e n t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n e t w o r kc r o w de v e n tw i d e s p r e a dt ot h er e a l i s t i c s o c i e t y ,t h a tc a u s ep u b l i c sa t t e n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i sf o rt h ep u r p o s eo fm a k i n gal o n g i t u d i n a lr e v i e wo ft h en e t w o r k c r o w de v e n tw h i c ho c c u l t e di nt h e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ea r t i c l es d e c t e dt h r e es i g n i f i c a n t n e t w o r kc r o w de v e n t sw h i c hh a dt a k e np l a c ef r o m0 3y e a r st o0 8y e a r s ,u s i n gc a s e 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c o m p a r i s o na n a l y t i c a lm e t h o d ,a n a l y z e dt h en e t w o r kc r o w de v e n t s o c c u r r e n c ec o n d i t i o na n dp r o c e s s ,a sw e l la st h ed i f f e r e n ts o c i a le f f o r t s u m m a r i z et h e n e t w o r kc r o w de v e n t sc o m l n o nr u l e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 w ed i s c o v e r e dt h et r a n s i t i o nt e n d e n c yo ft h en e t i z e nt r o o pa n dt h en e t w o r k b a s e do nt h i s ,a n a l y z e dt h er e a s o r lw h i c hc a u s e dn e t w o r kc r o w de v e n t t h er e a s o n i s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t e c h n i c a l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a l s or e l a t e dw i t hn e t i z e n s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 p o p u l a rp s y c h o l o g y , f u r t h e rm o r e ,i th a dt h ed e e pr e a l i s t i c s o c i a lr o o t t h en e t w o r k c r o w de v e n ti st h er e a l i s t i cs o c i a lq u e s t i o n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c y b e r s p a c e t h ee n d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t h es u m m a r ya n dt h ep o n d e r t h ep a r to fs u m m a r yi s m a i n l yt oa f f i r mt h en e t w o r kc r o w de v e n t sp o s i t i v er o l e t h ep o n d e rp a r tp o i n t e do u t t h ec u r r e n tq u e s t i o ne x i s t e di nt h en e t w o r kd e v d o p m e n tp e r i o d ,f i o mt h en e t w o r k m e d i a ss e l fm a n a g e m e n tl e v e l ,n e t i z e n sm e d i u mq u a l i t y , m a i n s t r e a mm e d i a sg u i d a n c e o f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 s u g g e s t e da ne x p l o r i n ga d v i c eo nb u i l d i n gah e a l t h yn e t w o r k e x p r e s s i o np l a t f o r m k e yw o r d s : n e t w o r kc r o w de v e n tn e t i z e nn e t w o r ko p i n i o n n e t w o r kv i o l e n c e i i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论文的写作背景及意义1 1 1 1问题的提出1 1 1 2 研究目的与意义2 第二节文献综述。4 1 2 1 网络舆论的视角。4 1 2 2 网络暴力的视角。6 1 2 3 公共领域的视角7 第三节研究设计8 1 3 1 基本概念9 1 3 2 研究框架1 0 1 3 - 3 研究方法一11 第二章网络集群事件1 2 第一节集群事件回顾1 2 2 1 1 网络集群事件统计1 2 2 1 2 个案选取标准1 3 第二节事件发生条件与发展过程1 6 2 2 1 网民集群事件的发生条件1 6 2 2 2 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过程1 8 第三节网络集群事件的特征18 2 3 1 网络集群的行为特征1 9 2 3 2 网络集群的事件特征一2 1 第三章网络集群事件比较分析2 3 i i i 目录 第一节案例分析2 3 3 1 1 孙志刚事件2 3 3 1 2 铜须事件2 4 3 1 3 华南虎事件2 5 第二节事件的规律和差异性2 5 3 2 1 规律2 6 3 2 2 差异2 6 第三节透过网络集群事件看网民的成熟与网络社会的发展2 8 3 3 1 启蒙阶段2 8 3 3 2 非理性阶段。2 8 3 3 3 理性与主动性的显现2 9 第四节网络集群事件的社会效应3 0 3 4 1 积极社会效应。3 0 3 4 2 消极社会效应。3 7 第四章网络集群事件的原因分析4 1 第一节主体因素分析。4 1 4 1 1 网民的增长和壮大4 1 4 1 2 网民的心理因素4 2 第二节技术因素分析。4 3 4 2 1 网络技术发展带来宽阔的平台4 3 4 2 2 网络的匿名制。4 4 第三节网络管理体制问题4 6 4 3 1 商业利益驱动4 6 4 3 2 互联网监管困难和法制建设的滞后。4 7 第四节现实社会因素分析4 8 4 4 1 社会问题凸显4 8 4 4 2 民意表达平台缺失4 9 4 4 3 社会道德影响。4 9 i v v 1 1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 个全新的人类生存空间逐渐形成,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和使用也日益增加。近几 年,在中国的网络空间上,呈现出一种相当独特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的网上公共 论坛( b b s ) 异常活跃,网络集群事件频发。其间,既有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烈讨 论以及政府腐败行为的舆论监督,也有针对某些非公共事件的强烈关注与探讨,而 且后一种情况常常发展到令人出乎意料的地步,比如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中国网 民会齐声针对某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发出集体的“网络追杀令”,进行道德审判, 并干预其现实生活。 2 0 0 3 年的孙志刚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被认为是网络舆论监督胜利的标志, 到了2 0 0 6 年,网络集群事件更是频发,这一年,接二连三的网络集群事件不断出, 在网络上炒的沸沸扬扬,热心的网友们甚至评选出了“2 0 0 6 十大网络集群事件 , 比如大家熟知的铜须事件、虐猫事件1 等,这些网络集群事件有着共同的特点, 其发展过程也有类似的规律可循。对这些事件的评论,用的最多的字眼就是“网 络暴力”。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以至于引起了一些国际知名媒体的关注,他们把 中国网民的这种行为称为“暴民现象 ,因此,大家习惯把这些事件称之为“网 络暴力事件 。2 0 0 7 年,以大家印象最深的华南虎事件为代表,被网友称为“公共 事件元年 。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因网络舆论而得到或正在得到符合民 意的解决,网民们也在网络表达中日益变得理性和成熟,网络集群事件的频发,引 1 虐猫事件:2 0 0 6 年2 月2 6 日,名为“碎玻璃渣子”的网友在猫扑上发了愤怒:半老徐娘血腥虐杀小动物 的帖子,残忍杀猫场景由一组图片组成,大致顺序是,先是一名时髦中年妇女微笑地怀抱町爱的小猫,场面 温馨,接着该妇女将小猫放到地上轻柔抚摩,接着她用尖尖的高跟凉鞋鞋跟踩进小猫的嘴巴和眼睛,小猫吃 惊绝望地回头,最后是小猫脑袋被踩碎死去,然后中年妇女若有所思地眺望远方。贴子引起了网民愤怒,一些 网民自发地将杀猫者照片制成通缉令,寻找杀猫凶手。更有网友自发悬红千元,“查找这个没有人性的女人”。 当事人的资料被公开到网上,其现实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信息来自: h t t p :i m o p e o m m o p p i n g x u a n b l o g 2 0 0 6 11 2 4 2 5 8 3 8 6 9 h u n 1 第一章绪论 起了社会各界对网络集群事件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带来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在网络空间, 对现实社会也产生广泛的影响,引起的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些网络集群 事件的频发,是否与网络应用增长迅猛有关?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网络 集群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的影响是负面的, 在造成负面印象的事件中,网民的失范行为也比较普遍。本文旨在对不同时期 发生的网络集群事件展开分析,找到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规律和之间的差异, 以及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影响。 1 1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 2 1研究目的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的起步较晚,始于9 0 年代,但发展 迅猛,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截至2 0 0 8 年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 5 3 亿, 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2 。本文在从事件的结构入手,分析这些不同表象的网 络集群事件的发生条件、发生过程、关注视点、主体因素、带来的社会影响等, 总结网络集群事件的规律,并找出规律之外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网络集群事 件频发的原因,对如何降低网络集群事件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集群事件的正 向功能,规范网络秩序、继续发扬舆论监督功能,使网络空间成为一个民主、 平等、自由而有序的公共平台做出探索性研究。 1 1 。2 1 研究意义 ( 1 ) 学术意义 作为社会学的分支,网络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尚 处在初步阶段。同时,网络社会是一个新兴事物,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民 的增加,网络社会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迁之中,对新的社会事物的关注和研究 是社会学研究的责任之一。而目前,多数对网络集群事件的研究以新闻学、传 播学的专业角度出发,把网络定位于媒体的一种,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 对网络的社会性研究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的来自社会学领域的关 注。 2 h t t p :l l w w w c n n i c n c t c n u p l o a d f i l e s 7 d o c 2 0 0 8 7 2 3 1 7 0 4 2 4 d o c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0 0 8 年7 月) 2 ,以网络的基本群体 为主体,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这些领域都是网络社会学的重要议题,网络集 群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从整体上把握这些领域的绝好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 理论视角有助于我们探讨这些议题之间的相关性和相互影响,发现网络社会学 领域的新理论。 ( 2 ) 现实意义 除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互联网上,网民对网络集群事件的关注热情高涨, 各大论坛里针对网络集群事件的热贴持续创新高,网络集群事件似乎有一股独特 的魅力能激起全民大讨论的热潮。这样的现象,无法用网民的素质低下和好奇心 的驱使来想当然的简单定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来探寻背后的原因。 同时,随着“网络暴力”的泛滥,理性的网民针对“网络暴力 、“人肉搜 索3 等行为的辩论和伦理反思也相当激烈。在最近的第七次刑法修正案中,有人 大代表提出意见,主张把“人肉搜索 的行为纳入刑法,消息一传出,更是引发 了全民大讨论,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甚,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的辩论厅里就发 起了关于“人肉搜索”的是非辩论。与学者对“人肉搜索”的谴责不同,大多数 网民支持“人肉搜索”,认为对当事人的信息公开和出格行为的谴责并不为过。 这似乎与理性的选择相悖,但这的确是一部分民意的反映。 此外,对于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引来骂声一片的“范跑跑事件”中,有4 0 的人 支持“范跑跑 的行为,乍听觉得有些不合常理,但在仔细分析了范美忠的言论 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之前的评判有很多是基于对其言论的简单曲解,对言论背后 的作者意图有误解之嫌,很多人甚至没有看过范美忠的言论就开始大加指责。后 来在一场网络采访直播节目中,听了范美忠本人的解释,网民对范美忠的支持居 然占了多数,在经历了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模式之后,我们更期待网民能对事件 进行全面了解,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 对网络集群事件的讨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网上,网络集群事件的影响也不仅 仅局限在网上,网络集群事件已经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毕竟与我们 每个公民的利益相关,也事关我们的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因此,对网络集群事 3 人肉搜索是“猫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和g o o g l e 、百度的利用计算机搜索技术搜索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 “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网民以自己的专业背景( 在猫扑这样的访问巨 大的网站上,什么专业的人几乎都可以找到) 、亲身经历、道听途说来回答这一切。人肉搜索有许多种业务,但 是最引争议的是其中对人的搜索。成百上干个人从不同途径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能够收获关于一 个人的一切信息。 3 第一章绪论 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旨在为正确引导网民的行为,理性的表达民意, 促进政府建立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促进网络社会和现实的健康运行等 方面提供一点借鉴。 第二节文献综述 网络集群事件对我们的现实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关 于网络集群事件的研究著述成果颇丰。网络集群事件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 推移,在不同时期,其研究的视角也各有侧重,在下文中将对网络集群事件的研 究分为三种视角: 1 2 1 网络舆论的视角 近几年,特别是2 0 0 3 年以来,网络舆论才被引起重视,有学者也把2 0 0 3 年称 为我国的“网络舆论元年 ,在这一年中,中国相继发生了几件大案,如“孙志 刚案 、“刘涌案 等,这些事件被我国互联网界聚焦并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 波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些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网络在民意表达与舆论 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孙志刚事件为标志,此后的网络舆论开始成为影响社会和政府决策的重大 力量。这个时期的著述通过对个案的实证研究,总结了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网 络舆论的社会效应、对司法及社会事务的监督功能等方面的功能与特点。吴义生 在网络舆论对社会行动的影响中通过个案分析得出,网络舆论对社会行动的 影响效果本质上决定于引发网络舆论的事件本身蕴含的价值大小,同时,合理的 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对网络舆论发挥社会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 网 络舆论的引导策略,不仅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权威性 和“可依赖性 两个方面, 而且,对“意见领袖 的对话方式的选择极为挑剔。5 闵大洪在党与党报网站 中指出,人民网的强国论坛赋予用户关于国际国内大事以“表达权利”,用“新 闻集散地、观点集散地、民声集散地 来描述强国论坛,甚至认为“强国论坛突 破了舆论一律”,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一个有说服力的窗口。 6 吴义生网络舆论对社会行动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 0 0 5 5 同上 6 闽大洪党与党报网站新闻与传播研究,2 0 0 1 ( 3 ) :4 1 4 第一章绪论 还有学者探讨了网络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王雪在网络舆论、集体行为与 社会控制中认为网络舆论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集体行为。在网络舆论事件 中,网络技术提供了事件发展的最初动力,媒体间的互动协调则强化了特定舆论 的力量,使其成为不容忽视的公众舆论并最终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影响。认为网络 舆论的力量既给政府的社会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对现有的社会管理和信息控 制模式带来了挑战。7 此外,还有部分文章是从传播学、新闻学的专业角度出发,着重探讨了网络 舆论的监督功能。如朱文丰的媒体监督的良性互动一“孙志刚事件”舆论监 督分析8 ;赵瑞华的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9 ,这些文章肯定了网络舆 论的监督功能,网络舆论在表达民意,促进民主和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等方面, 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对于网上的舆情反应与舆论监督,政府表现出肯定与支持的态 度,网络舆论己进入中国主流视野。在这一时期还侧重于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探 索,以及网络媒体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间的比较、互动的理论研究。陈力丹发表 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1 0 钟瑛等发表论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及舆论 导向等。钟瑛等认为,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 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论引导应遵循及时、交互、整合和有针对性的要求, 对不良舆论进行控制,对主流舆论进行引导。n 李希光和秦轩在电子论坛在重 大新闻事件中对党报议题的重构中揭示了互联网时代官方媒体议程与舆论形成 过程之间的关系,指出网络论坛已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或监听民意的重要渠道。挖国 外也有学者研究了网络舆论的政治沟通作用,比起电视、报纸等传统手段,政府 通过互联网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效果更好一些,互联网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更 为通畅。”t e s u r o k 通过对日本网民的研究后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了解政 府决策和公共舆论的最主要途径。1 4 7 王雪网络舆论、集体行为与社会控制探求,2 0 0 7 ( 1 ) :2 5 8 朱文丰媒体监督的良性互动一孙志刚事件舆论监督分析新闻知识,2 0 0 ( 8 ) :3 4 9 赵瑞华网络舆论的特征与功能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暨南大学,2 0 0 5 1 0 陈力丹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 0 0 3 ( 3 ) :1 8 1 1 钟瑛,刘海贵论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及舆论导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4 ( 4 ) :4 1 4 3 1 2 李希光, 秦轩电子论坛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对党报议题的重构新闻与传播研究, 2 0 0 1 ( 3 ) :6 5 6 7 ”s a v i g n y , h ( 2 0 0 2 。f e b r u a r y ) 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p o l i t i c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t h ei n t e m e t p o l i t i c s , 2 2 ( 1 ) 1r e t r i e v e d o c t o b e r5 , 2 0 0 8 ,f r o ma c a d e m i c s o u r c ep r e m i e rd a t a b a s e “t e s u r o i c ( 2 0 0 6a n n u a lm e e t i n g ) t h ei n t e r n e ta sat o o lf o rp o l i c yu n d e r s t a n g d i n g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i n t e r n e ru s eo nj 印a n c s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c o n f e r e n c ep a p e r s a m e r i c a n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a s $ o c i a t i o n r e t r i e v e do c t o b e r5 , 2 0 0 8 f o r ma c a d e m i cs o u r c ep 阳 i l i 口d a t a b a s e 5 第一章绪论 1 2 2 网络暴力的视角 2 0 0 6 年更是网络集群事件频发的一年,被网友们称之为“网络暴力元年 。 还评选出了网络十大暴力事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针对个人违反道德的行为的 集体讨伐。 “网络暴力 一词由媒体2 0 0 6 年针对铜须事件创造,一经传出,迅速流行, 并一直延续至今,网上充满了对网络暴力的批评与争议。在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 使用了“网络暴力”这个词,并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这些网络集群事件中的的暴力 言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上,包括对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的侵犯、以及对其现实 生活的干扰;批判了网民的过激行为造成了对法律的漠视、对道德谴责的滥用; 对通过人肉搜索公开当事人的信息等行为进行了伦理考察等等。这方面的著述有 王刚的从“铜须事件”看网络暴力的成因1 5 ,赖黎捷的网络暴力现象解析 1 6 ,姚守勤的从华南虎事件看网络暴力现象1 7 等等。虽然大家都用了网络暴力 的概念,然而,究竟什么是“网络暴力”,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严格界定的概念、 注释及相关的研究专著问世。朱琳琳在网络暴力事件中,运用网络舆论的相 关理论分析网络暴力事件,认为网络暴力事件符合舆论学原理中舆论的七大构 成要素,任何一种意见形式,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具备以上期七个要素,便 可视为一种舆论。网络暴力事件实质就是带有暴力性质的网络集群事件,是一 种基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极端性和暴力性的网络舆论。1 8 也有不少学者对媒体制造的“网络暴力 、“网络暴民”等言辞并不认同, 认为网络是一个表达民意的平台,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对网络上的言论冲突、 过激行为不必过分担忧,在网络暴力的背后,还应看到正面的效应。有学者提 出:“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伪道德甚或是违反伦理道德行径的网友成了暴民, 那么,那些多行不义的恶搞者、缺德者与侵权者该如何称呼呢? 坞一时间, 网民们也纷纷发贴反驳此类称呼,为自己正名。 对于这些网络暴力事件,有学者运用社会学的集群理论来分析。这些著述主 要通过个案分析,从集群行为的定义、特征、发生条件出发考察网络集群事件, 1 5 王刚从铜须事件看网络暴力的成因传媒观察,2 0 0 7 ( 1 ) :3 6 3 7 1 6 赖黎捷网络暴力现象解析新闻界,2 0 0 7 ( 1 ) :1 2 9 1 3 4 1 7 姚守勤从华南虎事件看l 】c ) 9 络暴力现象新闻知识,2 0 0 8 ( 3 ) :4 8 5 0 1 8 朱琳琳网络暴力事件: 硕士学位论文 云南:云南大学,2 0 0 7 1 9 梁江涛网络暴民说还是虚拟的焦虑参见h t t p :l l w w w c h i n a c o u r t o r g p u b l i c d e t a i l p h p ? i d = 2 0 7 8 7 0 6 第一章绪论 从网络集群事件的根源和发生规律等角度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对如何应对网络 集群事件,降低网络集群事件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探索性的意见。史宇鹏在网 络集群行为一集群行为的新形式中对网络集群事件的定义、类型、特点进行了 探索性的研究;任娟娟在“网络正义”还是“网络骚乱 从几起网络道 德追杀事件看网民的集群行为一文中指出,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进程同样符合 斯梅尔塞提出的构成集群事件的六个条件,是一种新的集群形式,同时由于网络 社会的匿名性、虚拟性、跨时空性等,使网络集群事件又具有独特性2 1 ;彭博在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中,界定了群体事件的定义;简 析了网络集群事件的新特点;从各种利益冲突、网民素质、网络监督机制等方面 分析了网络集群事件的成因;剖析了网络集群事件的规律并提出了网络群体性事 件的防范策略2 2 。 此外,王道勇在匿名的狂欢与人性的显现对2 0 0 6 年网络集群事件的 分析一文着重对网络集群事件中的网民心理进行了分析和归类,从人性的角度 分析了网络集群事件中的行为主体,试图找到网络集群事件的主体性根源。2 3 1 2 3 公共领域的视角 运用公共领域( p u b l i cs p h e r e ) 的视角分析网络集群事件,对网络集群事件 的研究重点放在网络集群事件中的民意表达对于加快社会民主进程、促进政治进 步的功能上。 “公共领域”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在中国,公共领域的研究还处在探 索阶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还存在着中国是否存在公共领域的争论。如今,虚 拟公共领域作为一个新课题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b b s 的出现构成了信息时 代最有前景的公共领域,而以b b s 为平台发生的网络集群事件,也成为中国公共 领域研究的一个节点。随着b b s 作为公共领域的特征日趋明显,虚拟社会中广泛达 成的自由讨论和公众舆论逐渐使决策者也不得不将网络意见纳入决策考虑。孙志 刚事件、刘涌事件等都是经由网络上的热烈讨论并达成广泛的共识,进而最终影 响了现实社会中的决策。 2 0 史宇鹏网络集群一集群行为的新形式社会学,2 0 0 1 ( 1 ) :3 4 3 7 2 1 任娟娟网络正义还是 c ) 9 络骚乱从几起网络道德追杀事件看网民的集群行为社会科学论坛,2 0 0 8 ( 3 ) : 4 5 4 9 2 2 彭博网络群体性时间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 0 0 5 2 3 王道勇匿名的狂欢与人性的显现一对2 0 0 6 年网络集群事件的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 0 0 7 ( 3 ) :2 1 2 7 7 第一章绪论 2 0 0 7 年的“华南虎事件”再次成为年度热点网络集群事件。胡忠青、邹华华 在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华南虎事件中指出,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具有理性批 判能力的公众基础以及平等参与性、批判性、公共性、观点多样性等公共领域要 素都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公共领域发展现状的最新案例,该事件中传统媒体和新媒 体的互助相长也为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前景之路;2 4 唐雨在虚拟公共领 域的功能实现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路径中也分析了虚拟公共领域的三要素,虚拟 公共领域与现实公共领域存在特定的关系模式,二者融合形成更大的公共领域的 力量,进而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虚拟公共领域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 路径模型和间接影响路径模型两种,其关键性区别在于虚拟公共领域达成的共识 与行动是否经由现实公共领域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2 5 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著述都是从一个角度出发,对网络集群事件展开分析, 在不同的著述中,同一网络集群事件可以作为不同理论视角的分析案例,这一点, 体现了事件的多维性,有利于我们开拓思路。但是,这样做也存在着不足,在用 一种理论角度分析问题时,往往会忽视了事件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无论是舆论、 还是集群、网络暴民,都是集合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与传统社会里的集 合行为不同,网络集群事件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以及网络的跨时空 性、虚拟性,在传统社会学中可以分开讨论的上述集合行为的种种表现形式,在 网络里会出现在同一网络集群事件中。因此,单一的从一个视角很难深入把握不 同的网络集群事件之间的共性。 针对上述局限,笔者认为,把不同时期下发生的网络集群事件,运用比较分 析的方法,可以全面深入了解网络集群事件,发现不同网络集群事件带来不同社 会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可以从纵向上考察不同时期网民结构和网络空间的发 展变迁趋势。为最大限度降低网络集群事件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完善网络的舆论 监督功能等积极作用,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提出一点探索性的建议。 第三节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网络集群事件研究的相关基本概念、以及论文的研 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2 4 胡忠青,邹华华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华南虎事件”新闻界,2 0 0 8 ( 1 ) :5 6 5 9 2 5 唐雨虚拟公共领域的功能实现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路径: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 0 0 6 8 1 3 1 1网络集群事件 综合多种观点,集群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 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影响 的群体活动、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 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而网络集群事件是集群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是基于网络的一种群体性 事件。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针对公共事件或共同的利益或其 他相关目的,以互联网为平台,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自发聚集到网络上,发表 言论,形成网络舆论,对相关事件的进展产生影响的各种事件。 1 3 1 2 网络舆论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舆论古已有之。时至今日,人们对舆论问题的研究日渐 深入,对于舆论研究之基本出发点的舆论概念,也有很多学者下过定义。孟小平 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 见的总合,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 响。船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 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 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2 7 。 由此可见,大家对舆论的内涵认定比较一致。而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形 成和传播的舆论,从本质上看它仍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是公众意见与网络传播媒 介相结合的产物。只要满足以网络媒体为传播载体,内容上是公众发表的集体性 意见这两个条件,就能形成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的主体是现实社会中的特定群体, 客体是现实社会中的特定事件,而本质是表现出的一种总体性的意见。据此,笔 者总结出本文中使用的网络舆论的定义:网络舆论是现实社会中的特定群体依托 2 6 转引自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9 ,1 0 2 7 转引自杨梅网络舆论的发展与社会控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 0 0 6 9 第一章绪论 网络为平台对社会中的特定事件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总体性意 见。 1 3 1 3 网络暴力 虽然大家都用了网络暴力的概念,然而,究竟什么是“网络暴力 ,目前学 术界并没有严格界定的概念,注释及相关的研究专著问世。王刚根据事实的表征, 将包括侮辱、谩骂、网上围攻、诽谤、恶意暴露个人隐私等人身攻击,严重践 踏网络文明的网络集群事件称为“网络暴力 ;船姚守勤认为,网络暴力“是 指某些网友对一些事件的网络言论已经超出了正常理性,不仅完成了虚拟空间 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甚至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的惩罚。 麴朱琳琳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运用网络舆论的相关理论分析网络暴力事件,认为网 络暴力事件符合舆论学原理中舆论的七大构成要素,任何一种意见形式,只要 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具备以上七个要素,便可视为一种舆论。网络暴力事件实质 就是带有暴力性质的网络集群事件,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极端性和 暴力性的网络舆论。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是针对网民对一些事件的网络言行而言, 这些言行已经超出了正常理性,如侮辱、谩骂、网上围攻、诽谤、恶意暴露个 人隐私等行为,不仅在虚拟空间中造成了对当事人的伤害,而且对当事人的现 实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1 3 2 研究框架 1 网络集群事件个案分析。选取三个不同时段的典型案例:孙志刚事件,铜须事 件,华南虎事件为分析对象,对这三个事件进行个案分析,分析网络集群事件 的发生条件,发生过程,总结出网络集群事件的行为特征和事件本身的特点, 概括出这三个事件带来的不同社会效应。 2 比较分析三种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规律和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网民和网络 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 3 从互联网发展的技术层面,网民的结构和大众心理方面和现实社会根源入手, 嚣王刚从铜须事件看网络暴力的成冈传媒观察,2 0 0 7 ( 1 ) :3 7 2 9 姚守勤从华南虎事件看网络暴力现象新闻知识,2 0 0 8 ( 3 ) :5 0 3 0 朱琳琳网络暴力事件: 硕士学位论文】云南:云南大学,2 0 0 7 1 0 4 总结和思考。总结部分肯定了网络集群事件的积极作用,思考部分指出现阶 段的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进一步提高网络媒体的自律水平、网民的媒介 素养、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等方面出发,为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表达 平台提出一点探索性意见。 1 。3 3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文献分为理论书籍、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和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料。 理论书籍作为本文的理论指导,期刊论文和学文论文作为回顾已有研究和指导 论文写作的资料,互联网上的资料作为跟踪网络集群事件,收集网民观点的来 源。 2 个案分析法。本文选取了三个案例,分别是孙志刚事件、铜须事件和华南虎 事件。这三个案例在众多网络集群事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也代表了网络集群 事件带来的不同社会影响,分别是加强舆论监督、滋生网络暴力和促进公共领 域的民主进步,对这三个案例进行个案分析,追踪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进程, 全面地了解事件的进展。 3 比较分析法。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网络集群事件的 发生规律以及网络集群事件之间的差异性,透过事件的差异总结出网民和网络 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 第二章网络集群事件 第二章网络集群事件 第一节集群事件回顾 2 1 1网络集群事件统计 自1 9 9 8 年后,互联网以其自身信息海量、即时互动、平权的特性,成为公 众表达的新空间。到了2 0 0 3 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渐趋成熟与稳定,并 得益于抗击“非典 过程中形成的开放的网络媒体环境,在网民的表意与行动 下,以孙志刚案、刘涌案、黄静案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事件突显于网络中。从 这一年开始,网民通过言语表达在网络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舆论高潮,设置了 相关议程并推动了事件的发展,网民的舆论作用开始受到各界的关注。 因此,本文对网络事件的纵向考察选取了2 0 0 3 到2 0 0 8 年这一时间段。以 下图表基本涵盖了0 3 年到0 8 年度的热门网络事件3 1 : 表2 1 网络集群事件统计 年度网络事件( 网络热门事件) 黄静事件沈阳“刘涌案”李思怡案珠海买春案 2 0 0 3 年度孙志刚事件宝马撞人案木子美事件恶搞小胖事件 王吉鹏网络反黄事件 2 0 0 4 年度深圳妞妞事件 反日入常签名事件女大学生卖身救母事件 2 0 0 5 年度 易烨卿与北纬公子比富 馒头事件韩白论战事件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 2 0 0 6 年度赵丽华诗歌事件张钰性爱视频事件雅阁女事件巴士阿叔事件 流氓外教事件抱抱团事件秘书门事件 最牛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厦门p x 事件南京烧狗事件 2 0 0 7 年度海艺辱师门事件带头大哥事件华南虎事件丁香小惹事件 3 3 7 7 事件姜岩事件南京彭宇事件 2 0 0 8 年度张殊凡事件艳照门事件三鹿奶粉事件 3 1 数据参考尚香钰聚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