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我国正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经济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呈现多元化 趋势,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逐渐显现,群体性事件频发正是转型期我国社 会问题的直接体现。首先,本文回顾了群体性事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重新界定 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描述性研究 与解释性研究相结合,确保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其次,解读经典案例深 入分析案例产生的原因,为解决群体性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在互联网与资讯发达的 今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产生强大的舆论磁场,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提出新的挑战。相对滞后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基层干部的稳控思维需要进行改革,应 满足群众长期以来的利益诉求,同时受基层干部、大众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因素 影响,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再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非理性意识 主导下的群体狂热行为,深入探究此类个体行动行为背后的各种心理动机,探究群 体性事件中个体的心理运行机制。最后,运用社会角色行为失范理论、社会冲突理 论等相关的社会学经典理论知识,提出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和具体的处置方法, 并从政治、司法、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对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提供可参考的 解决对策。群体性事件作为转型期中国社会必然产生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与公众 共同努力畅通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心理机制研究;解决对策 ii abstract china is becoming to a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economic structure, the pattern of interests, values and other are diversify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and contradictions gradually emerged, the frequent group events is the direct embodiment of our social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of society. first,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f group events and redefines the concept of group events, the paper tak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he combination of descriptive and explanatory study ensures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the objectivity and neutrality results. secondly, the paper explains the classical case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ase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group events. and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explode in the internet and other ways, the traditional media and new media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our society,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 accept the new challenges. we should reform the backwar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grassroots cadres stability control think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masses, simultaneously the grassroots cadres, mass media, online media and other factors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group events. thir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we study the fanaticism under the non-rational sense, deeply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motives of individual actions, and study the individuals mental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group events. finally, deviates from the norm the theory, using the social conflict theory and the social role behavior and so on related to the sociological classical theory knowledge, proposes the group events dealing with strategy and the concrete handling method. and from the angle to politics, judicature, culture, system and so on ,the paper provides some measur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d solution of group events. the group events which produces inevitably as one of the social problem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china society, need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joint effort to express the benefit demand unimpeded the channel, realizes the society harmoniously stable. iii key words:group events; reasons analysis; psychology mechanism research; solution strategies 承 诺 书 38 承 诺 书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39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由此引发的群体 性突发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 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成为转型期中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举世瞩目,这期间也催生了我国的文化、 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转型期的中国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更多,我们在享受经 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成果时,局部的社会冲突、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 是,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 定、和谐的重要因素。群体势力对社会民众的影响不可忽视,群体性事件正是群体 势力的表现和反映。本文认为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不是简单的对事件参与者的劝导 或压制,而应探究事件过程及参与者背后隐藏的群体心理动机及运行机制,继而才 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于建嵘、庄勇侧重于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于建嵘认为农村利益冲突加剧、 农村政治整合力差及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下形成的反体制意识等因素是引发农村群体 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因。针对以上原因,他提出了调整利益结构,减轻农民负担; 推进政治改革,健全农村治理体制;增强法律观念,规范公共参与行为;树立危机 意识,建立危机管理体制等对策,来防止和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1。庄勇等认 为农村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包括:土地、企业环境污染、部分干部腐败、社会分 化、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农村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弱化 2。 向德平、陈琦认为由于转型期社会张力的增大、人们需求增长与需求满足滞后 之间的矛盾、社会控制弱化、个人现代化受挫、社会不公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 应建构高效合理的社会控制体系,社会预警机制和社会安全阀系统 3。童星、张海波 则运用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对四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得出了无组 织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般性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群体性事件扎根于社会 1 于建嵘.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经济,2003,03, 2 庄勇等.欠发达地区农村突发性群体事件成因及对策分析.贵州大学学报,2005,3, 3 向德平,陈琦.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3,4, 对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2 的结构性紧张之中,对它的“应对”和“管理”有待上升为动态的“治理” 4。 1.2.2 群体性事件的分析路径及研究取向研究 李德满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使用了更宏观的概念抗争运动,综合当前抗争 运动的研究成果认为:研究抗争运动的分析路径分为过程分析、结构分析、机制分 析。过程分析和结构分析仍然是目前的主流分析路径。过程分析研究者侧重分析抗 争运动的背景和过程;结构分析研究者在宏观上关注国家政治结构的变迁和社会根 源两个方面,在微观上关注抗争运动的外部结构和影响因素;在结构条件相同的情 境下,特定的微观作用机制是影响抗争运动发生与否及怎样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 抗争运动的主要理论取向有日常抗争、西方社会运动的古典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 政治过程理论相关研究成果丰富 5。 李德满认为抗争运动的未来研究任务是在检验和批判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 步发现中国抗争运动新的因果机制。冯仕政认为必须通过加强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 弥补当前研究群体性事件方法上的不足,实现研究的规范性和理论的提升 6。 1.2.3 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方式研究 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方式研究中,以对农民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方式研究成果 最丰富。关于农民抗争方式的研究,在 2002 年,郭于华基于斯科特的“日常抵抗” 理论,提出当前大多数农民的反抗体现为“弱者的武器”的日常抵抗形式 7;2005 年, 于建嵘提出农民当前的维权活动向“依法维权”转变 8;2005 年,翁定军在对移民集 体行动的研究中认为, 沉默的抗争与权力的宽容共同建构了移民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9; 2007 年,应星提出“草根动员”概念,批判了国内普遍认为农民群体利益表达已经 进入“依法抗争”的阶段,认为应该从草根动员(grassroots obilization)的角 度来研究农民群体的利益表达,并将草根动员界定为: “底层民众中对某些问题高度 投入的积极分子自发地把周围具有同样利益、但却不如他们投入的人动员起来,加 入群体利益表达行为的过程” ,即动员个体参与并能适时控制群体行动的过程 10。同 时,在应星的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中,将冲突的策略与工程移民的研究充分结 合,探讨了工程移民落户以后与地方官员所发生的冲突,移民运用“缠、绕”等策 4 童星, 张海波.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学术界, 2008, 129, 5 李德满.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评述.社会.2009,29,189-207. 6 冯仕政.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社会学研究.2006,3, 7 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2002,7, 8 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4, 9 翁定军.冲突的策略以 s 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社会.2005,2, 10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2, 第一章 引言 3 略和上访的方式表达不满情绪,以及地方官员协调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 11。 总之,国内学者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仍处于关注阶段。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学界仍没有一个权威的公众认可的概念界定。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分析视角各不 相同,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多种多样。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成果,学者的研究视角更 多的集中于对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并未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深 入细致的研究,理论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研究的规范性。 1.3 国外研究现状 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collect behavior)一直是西方社会学家关注和研究的 主题。在集群行为的相关研究方面,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相关理论也比较成熟。 1.3.1 群体对个体影响的研究 群体对个体影响研究最主要的理论是勒庞的感染论和与其持相反观点的涂尔干 的集体表象说。感染论的提出者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的著作乌合之 众大众心理研究 (crows: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是研究集群行为 的经典著作之一。认同勒庞观点的理论还有罗斯研究“暴民心理”提出的七条规律。 勒庞认为集群是具有集体意志的单一有机体,集群的情绪感染和暗示着个体, 个体处于非理性无意识的人格状态,更容易将集群情绪转变为行动倾向 12。美国罗斯 对于群众心理的观点与勒庞相同,将群体集体称之为“群我” (the crowd self) , 认为“群我”是无理性的、简单的、不道德的,不能长期代替“个体的我” 。提出了 “暴民心理” ( 指群体中的个体所具有的“狂热”现象)的七条规律。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与勒庞对于集体情感的观点相反,认 为集体情感是社会团结和联系的纽带, “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道德规范是 社会团结的基础” 13。他的集体表象说(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假定集合表 象具备两个特点,即外在性(exteriority)和强制力(constraining power),外在 性又使个体努力做到合于社会的规格,给个体心灵带来了强制力,这种强制力就是 社会准绳。 1.3.2 个体对群体压力的回应 社会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s.科尔曼 (james s.coleman)在其著作 社会理论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认为, “个体在正常情况 11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北京,三联书店,2001, 12 古斯塔夫.勒庞 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44. 13 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23-35. 对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4 下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 他人” 14。趋同论认为的看待事物的共同方法和共同行动形成的共同趋势,首先使他 们聚集在一起形成集群。 美国奥尔森提出了“奥尔森困境”认为: “一个集团成员越多,从而以相同的比 例正确地分摊关于集体物品的收益与成本的可能性越小,搭便车的可能性越大,因 此比预期中最优化水平就越远,大集团比小集团更难以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 15。为 解决这个困境他提出了“选择性激励”这个概念,选择性激励对每个成员区别对待, 包括正面的奖励和反面的惩罚。 科塞在内部冲突的问题上与涂尔干的观点相同,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内部 冲突可界定群体和增强群体认同感,可重新导致社会团结和平衡;外部冲突有助于 明确群体之间的界限,强化群体共同意识使群体发展壮大;社会冲突不可能彻底消 除但却可以得到调节, “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冲突有助于群体内部及 其相互之间的凝聚与整合。 1.3.3 集群行为的产生条件及核心要素 斯梅尔塞(n.j.smelser)的理论假定在特定情况下将六个特定条件结合起来, 才能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 其中, 六个特定条件包括: “有利的结构” 、 “结构性紧张” 、 “普通信念” 、 “促发因素” 、 “参与者的行动动员” 、 “社会控制” 。并认为集合行为实 质上是人在受到压力的时候,试图做出改变自身处境的行为。 弗洛伊德和费埃德伯格分别从本能和权利的角度,阐述了集群行为的核心要素。 弗洛伊德将“identity”引入心理学,本我的冲动、自我的压抑、超我的升华是人 的行为的心理动力基础;某个群体的存在需要个体对领袖的爱和个体之间的互爱。 费埃德伯格的权力与规则从行动领域如何建构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组织,认为 组织动作的过程就是行动者在一定的规则条件下争夺权力的过程。 “组织现象的本质 不是正式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职位权责,而是行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16。 1.3.4 农民抗争方式研究 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一书中: “通过对马来西亚农民 反抗的日常形式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 纵火、暗中破坏等的探究,揭示出农民与榨取他们的劳动、食物、税收、租金和利 14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35. 15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6 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第一章 引言 5 益者之间的持续不断的斗争的社会学根源” 17。作者认为,农民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 和非正式的网络,以低姿态的反抗技术进行自卫性的消耗战,用坚定强韧的努力对 抗无法抗拒的不平等,以避免公开反抗的集体风险。农民的这种反抗是无组织的、 非系统的、毫无结果的,不同于真正的有组织、有原则、有革命性的后果的反抗。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对集群行为进行研究,并形成相对成熟和 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勒庞的感染论、詹姆斯.科尔曼的控制转让理论、特纳的紧 急规范理论,科尔曼在其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中对集群行为的控制机制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中提到的相关理论和观点虽然受到后 来学者的置疑, 认为他把集群成员称做 “毫无理性” , 否定了集体成员间的个体差异。 但是正如默顿所说: “反对者可以驳斥勒庞的言论,但是他们不能对它视而不见,至 少,假如他们不想放弃对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关心,他们就不能这样做,因为那都是 些基本的问题。这正是勒庞此书的主要功绩所在:它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 要问题的敏感性。 ”因此,作者期望通过已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对我国群体 性事件进行研究和反思,以求对群体性事件的剖析能更加详细和深入。 1.4 概念界定 1.4.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 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社会学导论一书中,最早从社会学角度定义“集合行 为” ,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 斯坦来米尔格拉姆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 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 。戴维波普诺认为, “集合行为是 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 生反应的行为” 。它涵盖了广泛的现象,包括集群、骚乱和恐慌,虽然集合行为是相 对无结构化的,但却完全有章可循的。 周晓虹早在 1994 年的论文集群行为:理性与非理性之辨中,虽然没有给集 群行为最终下定义,但是认为集群行为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这取 决于集群行为的具体形态以及具体形态的集群行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 18。王国勤认为 “集体抗争” 、 “维权行动” 、 “群体性事件” 、 “社会冲突” 、 “社会运动” 、 “集体行为” 等是一级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在些基础上提出某于利益表达的、更契合当 17 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18 周晓虹.集群行为:理性与非理性之辨.社会科学研究,1994,5, 对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6 前中国情境的“集体行动”这一概念 19。 李德满综合了我国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将当代中国抗争运动的研究概 念划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于抗争运动的反常规特征,包括群体性事件、群体 性暴力事件、集体行动以及集体抗争等概念。第二类,突出抗争运动的目标合法性, 包括维权抗争、集体维权、维权运动和维权行动等概念。第三类,强调抗争运动的 策略理性能力,包括依法抗争、以法抗争、组织化抗争和社会运动等。 1、概念区分 童星、张海波区分了群体性事件与群体利益表达的不同,认为前者是发生了明 显暴力冲突的违法犯罪行为,而后者是采取法律允许或未明确规定的方式来表达意 愿的行为,可能有个别的违规行为。未用集体行动或社会行为,因为西方社会学中 的集体行动都是具有较高组织化程度的制度外或对抗性的政治行动,中国当前的群 体利益表达与其不相符。 2、本文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 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群体性事件称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组织行为学中 认为: “群体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互动的个体组成,个体之间具有稳定的关系与共同 目标,彼此意识到同属一群的集体。 ”我国学者对群体性事件有多种界定方法,于建 嵘主要从农村群体性事件作为出发点,认为当前农民的群体性事件步入“依法抗争” 的阶段,而应星批判和反对此观点,认为农民的群体利益表达是非组织化的动员, 因此应用草根动员的概念来研究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 虽然以上观点众说纷坛,但是本文作者更多的从群体心理运行机制对群体性事 件作如下界定:从广义上来讲,由于群体间长期积累的冲突以及社会问题,引发的 群体聚集并发生维护群体权益的行为(包括:游行、上访、集会、群体暴力行为等) , 引发社会舆论普遍关注,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影响。从狭义上来讲,群体性事件是 共同利益诉求的个体聚集形成群体,在群体意识的主导下运用多种利益诉求手段甚 至诉诸暴力手段实现利益诉求的表达。 1.4.2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李永宠按照发生地域不同,将群体性事件分为城市群体性事件、农村群体性事 件两大类 20。童星、张海波依据是否有组织、是否有直接利益诉求这两个维度,将群 体性突发事件分为“有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 、 “有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 、 “无 19 王国勤.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研究述评.学术界,2007,5, 20 李琼.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4, 第一章 引言 7 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和“无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四个类型 21。 李永宠根据地域不同,童星、张海波考虑到群体和个人两大主体,从组织和直 接利益诉求两大因素,根据以上对群体性事件类型的界定,本文从多角度、多维度 对群体性事件类型的界定如下:根据引发群体间冲突的原因分为:干群关系引发的 群体性事件,利益分配不均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社会舆论、谣言误导引发的群体性 事件;根据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舆论导向分为:大众媒体为导向的群体性事件,新兴 媒体为导向的群体性事件;根据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后果分为:及时沟通控制事态的 群体性事件,动用警力事件恶化的群体性事件。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群体性事件频发暴露了我国当前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社会 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以极端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研究群 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和个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对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具有重大的 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重新界定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 以客观的态度描述群体性事件的经典案例,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经典案例的分析,挖 掘出群体性事件个体的心理运行机制,以有效的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其次,对 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本文更多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受感染论的影响,更多的研究个 体的心理行为,从微观的角度探究事件参与者的心理变化,便于探究群体非理性背 后的主导因素并寻找隐藏在行动内部的各种心理动机,为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提 供可行性对策。 本文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全面研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选取群体 性事件的经典案例进行个案研究,尽量收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概 括性地描述和阐释群体性事件个案的发生过程和主要特征,再进行解释性研究深入 分析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处置方法,揭示参与者的社会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 运行机制,进而提出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对策。同时,为了使研究更客观、更能 体现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整体状况,运用了第二手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对 收集资料进行重新解释,在研究策略上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同一变量的不同时间 进行比较研究,尽可能保持研究成果的客观性。 21 童星,张海波.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学术界,2008, 129, 对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8 第二章 转型期背景下解读群体性事件案例 2.1 转型期我国公众对社会现状的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做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调查了公众对当前社会综合 状况的看法,考察了公众对群体利益冲突的认知程度、社会公平感的感知程度、政 府工作的满意程度和社会受益群体的评价等多个变量,通过对这些变量指标的分析, 阐明转型期我国社会的总体现状,反映了群体性事件正在成为转型期我国所面临的 主要社会问题。 2.1.1 公众的社会冲突感知度增强 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8 年的社会综合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社会和谐状 况和社会公平感给予肯定,认为“有一点冲突”和“没有冲突”的人数占 62.4%。但 公众认为社会公平感低的社会领域正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领域。与 2006 年相比,公 平感高于 50%的六个领域比例上升幅度较大,说明政府在义务教育、城乡医疗保障、 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行的政策和措施, 成果显著公众反响良好。 但公众对选拨 “党 政干部” 、 “工作与就业机会” 、 “城乡之间的发展” 、 “地区之间的发展” 、 “行业之间 的发展” 、以及“收入差距”六个领域的公平感低于 50%,尤其是收入差距领域的公 平感比例下降了 11.63%。调查数据证明:公众认为社会公平感低的社会领域正是群 体性事件频发的领域。 表 2-1 公众对不同社会领域的公平感(2006 年、2008 年) 22 单位:% 社会公平领域 2008 年调查 2006 年调查 社会公平领域 2008 年调查 2006 年调查 义务教育 85.77 76.73 工作与就业机会41.05 44.45 高考制度 74.44 71.44 城乡之间的发展40.37 28.97 公共医疗 66.77 49.86 地区之间的发展37.70 33.60 政治权利享有 65.43 61.95 行业之间的待遇35.24 33.60 司法与执法 52.85 55.12 收入差距 28.58 40.21 养老等社会保 障待遇 50.19 37.51 总体上的社会公 平状况 68.35 62.27 选拔党政干部 47.22 34.44 样本量 7139 7161 2.1.2 基层政府的行政能力减弱 公众对当地政府的平均满意度接近于 59.75%,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社会治 22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第一章 引言 9 安三个方面高于 70%。 在 “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 “廉洁奉公, 惩治腐败” 和 “信 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三方面公众的不清楚率较高,反映出政府需要在 相关的领域加大工作力度,更需要在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上进一步加强。从公众不 满率来看,公众最不满意的方面就是“保护环境,治理污染” ,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 起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并未引起基层政府高度重视。 表 2-2 公众对当地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23 类别 满意率 不满率 不清楚 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 78.52 15.66 5.82 提供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71.16 24.81 4.03 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 70.15 26.26 3.59 为群众提供普遍的社会保障 61.69 31.36 6.95 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 60.68 32.36 6.96 信息公开,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57.12 27.90 14.98 保护环境,治理污染 56.53 39.00 4.47 依法办事,执法公平 56.49 33.52 9.99 扩大就业,增加就业机会 53.75 32.93 13.32 廉洁奉公,惩治腐败 48.11 38.79 23.10 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43.01 31.13 25.85 平均 平均 59.75 30.34 9.91 2.1.3 群体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公众对社会群体间差异和冲突可能性的判断, “穷人与富人之间”和“干部与群 众之间”都位列前二名,反映出社会贫富分化和干群关系这两大突出社会问题。公 众对受益群体的判断趋势,更能反映出维护干群关系的重要性。对 2002 年和 2008 年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国家干部仍在受益群体中位列第一,充分反映了维护干群 关系仍是产生群体矛盾的最主要原因。 国有/集体企业管理者的排名由 2002 年的第 5 名上升到 2008 年的第 2 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因企业改制导致利益分配不均导致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 23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对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10 表 2-3 公众对社会群体间差异和冲突可能性的判断 24 单位:% 社会群体 哪两个群体差异最大 哪两个群体最容易产生矛盾 穷人与富人之间 56.5 24.7 干部与群众之间 16.1 23.6 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 7.8 5.7 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 6.5 3.4 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之间 4.1 2.3 雇主与雇员之间 2.9 17.8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 2.4 12.9 说不清 3.6 9.8 样本量 样本量 7139 7139 表 2-4 公众对受益最多群体的判断 25 单位:% 群体类型 2002 年 群体类型 2008 年 国家干部 59.2 国家干部 68.8 私营企业主 55.4 国有/集体企业管理者 60.4 演艺人员 43.0 私营企业主 52.3 个体工商户 33.0 专业技术人员 43.5 国有/集体企业管理者 29.3 个体工商户 17.9 专业技术人员 24.3 说不清 17.3 教师 14.9 农民 16 农民 3.4 工人 6.8 工人 1.5 农民工 6.7 其他 0.5 其他 4.1 1、2002 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课题组,在 2002 年 10-11 月期间,共对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年龄在 18-69 周岁的 15000 多名城市居民做了问卷调查, 获得有效问卷 11094 份。2、2008 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2.2 解读案例:综合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群体性事件 我国处于转型期社会问题日益显现,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从广州垃圾焚烧 24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5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到海南感城事件,再到吉林通钢事件以及重庆出租车罢运等,包括此前媒体报 道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因此,结合 上述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的理论数据,对于案例的选取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 性和代表性,无论从参与人数、持续时间、造成影响看,都应被视为近年来我国群 体性事件的“代表性事件” 。以下选取的案例在地域上,涉及农村和城市两大地域; 在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关系上,分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在维权的性质上,分为 环保性群体事件、农村上访事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维权的 处置机制上,分为处置时机不当导致事件恶化和处置时机恰当及时遏制事件发展; 力图多维度、全方位的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处置方法。 2.2.1 环保型群体性事件“垃圾围城危机”与“围城居民健康”的博弈 全国十大环保群体性事件发生在 2009 年有六起,涉及人口达数百万人之多,并 且都集中于一个社会问题城市生活被垃圾包围与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屡遭公众反 对的两难困境。以下将以广州番禺垃圾发电项目选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为例,分析 与环保相关的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应对对策。 案例:广州番禺垃圾发电项目是广州市政府和番禺区早在 2006 年提出,在番 禺大石建一个日处理 2000 吨垃圾的焚烧发电厂,但官方未宣布公众并不知情,直到 2009 年 9 月底随着媒体的报道,进而引起极大争议。争议的焦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官方选址周围是人口稠密的居住区,仅仅大型楼盘的居民就超过 30 万,再加 上钟村镇与大石镇及会江等已经城镇化的众多村落,总人口在 70 万-100 万之间,同 时还威胁广州城市次级中心区域,包括亚洲最大火车站“广州新火车站” ,以及项目 东边 1 公里处的广州唯一国家 5a 级风景区香江野生动物园。其次,公众质疑垃圾焚 烧项目建立后排放的气体中二恶英的含量超标。11 月 5 日,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 心对选址范围 8 公里左右的居民进行抽样,结果显示:97.1%的受访居民反对建垃圾 发电厂,其中半径 2 公里内的居民反对率更是达到 100%。同月,广州番禺垃圾焚烧 发电项目周边小区居民和选址所在的会江村村民一行数百人集体前往广州市政府上 访。同时广州番禺区的业主开始在网络发贴、小区派宣传单、搞签名活动、印车贴、 口罩、t 恤衫,来反对建立垃圾焚烧项目 26。 环保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渠道。自然环境是人类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广州番禺垃圾发电项目集中于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区,作为 社会主体要素的公众普遍感知到自己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人们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 26 争议:广州垃圾焚烧厂选址定在人口稠密的居住区.中国广播网 ,2009, 对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12 成利益表达群体,公众集会、上访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是希望有关部门解决当前迫 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局部让步不能促成事件在制度层面上或通过其他途 径得到彻底解决,公众的利益诉求仍被忽视。 工业社会是以消费为主导、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消费需求的不断膨胀进 而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垃圾处理问题作为消费社会的产物,考验当前政府的实 际行政能力。广州番禺垃圾发电项目从选址地点到选址的可操作性受到公众普遍质 疑,政府从当前利益考虑建立垃圾焚烧项目,虽然以解决现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最棘 手的问题作为出发点,但并未进行长远规划。广州番禺垃圾焚烧项目的选址地点在 高密度人口聚集区,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对于公众质疑垃圾焚烧项目排放气 体超标的问题,政府并未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和答复,面对政府效率低下的行政 处理能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逐步下降,进一步导致公众对政府和权威信任的流失。 政府角色由规定性社会角色向功能性社会角色转变。在垃圾焚烧项目的操作流 程中,政府作为利益链条中的必经环节,促成番禺区和广州市排除强大的公众和舆 论压力,大力推行垃圾焚烧项目,政府从垃圾焚烧项目中得到了垃圾发电的收益、 国家对垃圾处理的补贴和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等多重收益,经济利益使政府角 色产生错位,番禺区和广州市政府理应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自觉承担为人民服 务和着想的规定性社会角色,但是面对项目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政府作为拥有主 导权和决策权的关键环节,一旦卷入商业利益链条之中,便逐渐向以追求效益和利 益为目标的功利性社会角色转变,极易造成政府角色不清,角色行为标准模糊。 作为环保性群体性事件的补救措施,广州市吸取经验教训,启动了系统化的垃 圾处理之策。首先,广州市政府倾听群众利益诉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 的建议。其次,广州市政府从减少垃圾来源入手,实行垃圾分类、四色圾筒投放政 策,从源头上缓解“垃圾围城”困境。最后,政府转变政府惯用行政管理模式和政 府行政职能,重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纷纷邀请周边群众和环保维权人士出境参观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垃圾焚烧厂,使公众相信垃圾处理是可控的。 在应对“垃圾围城危机”与“围城居民健康”这一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时,政 府应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重塑政府角色,建构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机制。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应从整个城市规划的角度,建立政府环境补偿机制, 考虑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如整体搬迁等措施。改变 政府行为模式,提高政府民主科学决策的能力。政府应与商业利益脱离,重构现代 第一章 引言 13 政府的政治责任。政府应正视公众诉求,及时解决公众质疑,政府决策更应体现科 学性与公众参与性,实现垃圾处理与居民健康的共赢。 2.2.2 农村群体性事件农民械斗与政府信任的流失 近年来农村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农村治安、村镇 换届选举、土地纠纷等易发生冲突的多个领域,仅在海南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包括 感城事件、儋州垦区“3 09 事件” 、陵水“5 14 事件”等事件。 案例 2:2009 年 3 月 23 日,感城镇感城村和宝上村的两名初中生斗殴,被伤者 感城村初中生的家长召集 20 多名亲友上访镇政府无果,于是众村民打砸抢烧镇政府 和边防派出所,损失上百万元。25 日,宝上村拦路砍伤感城村一人,矛盾激化,两 村数千人大械斗,1 死 6 伤。当天,武警紧急介入,事态逐渐平息 27。 村民的暴力维权思维,是感城事件发生的“催化剂” 。在农民的反抗形式上,由 过去美国学者斯科特提出的“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向公开的集体反抗的形式发展; 在抗争手段的运用上,斯科特认为农民的反抗是无组织的、自卫性的反抗,而感城 事件中农民的反抗形式是以村为单位、暴力性的反抗。在抗争思维上,斯科特提出 的农民反抗是农民以自己认为恰当的方式,通过非正式的网络间接地表达自我利益 诉求,而感城事件中农民维权思维由曾经的“暴力泄愤”向“暴力维权”转变。在 感城村村民上访无果的情况下,无奈之下选择械斗这种“把事情闹大,惊动大领导” 的维权思维进行维权,最终通过暴力手段寻求安全感。 基层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是感城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感城事件最终以两村村 民械斗收场,最直接的原因是基层机关对农民利益诉求的漠视,使农村社会稳定的 最后一道防线崩溃,村民享有的国家权力最直接的体现是基层机关的公共服务职能, 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也是基层机关应尽的义务,基层机关相互推诿无视村民的集体 上访,未起到疏导民情、民意的作用,因此,村民将矛头直指不能维护自己安全利 益诉求的基层机关。 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弱,对事件缺乏预见性和应对性。基层干部缺乏化解矛盾 的手段,组织工作软弱无力,缺乏对群体性事件的预判和调处能力。群众普遍对当 地治安秩序不满,早在年初发生在感城村学生身上的伤害案件已经有四件,边防派 出所效率低下未及时处理,感城村便自行报复宝上村,宝上村的学生一上学便遭殴 打,直至 3 月 23 日两村初中生斗殴发生,上访镇政府无果,最终引发了两村大规模 27 石决明.海南“感城事件”撬动农村安全阀.南风窗,2009,8, 对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14 械斗。基层干部在此次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农民社会治安等公众关心的 社会问题,处于监督不力甚至无效的状态,致使事件发展失控,产生严重后果。 当地媒体隐瞒真相,对事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媒体作为公众舆论的焦点,作 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媒介,发布虚假信息企图隐瞒真相,使矛盾进一步深化, 是致使感城事件发生的间接原因。在感城事件中,2009 年 3 月 23 日感城镇感城村村 民和宝上村村民因两名初中生斗殴,感城村村民上访镇政府未果。25 日早上当地媒 体报道: “事态已基本平息, 感城镇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涉案村庄的群众情绪稳定, 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而就在当下下午两村村民矛盾激化发生村民械斗事件。当 地媒体在媒体报道中掩盖村民间矛盾与冲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墙防水保修合同书
- 时间主题的课件
- 企业信用评级与授信咨询服务协议
- 产品推广代理合同协议
- 过春节的活动作文(8篇)
- 早期教育概论课件
- 《新编商务应用文写作》第一章 习题参考答案
- 水孩子读后感250字(9篇)
- 早教分离焦虑课件
- 2025年瑞典语等级考试B1试卷:2025秋季学期词汇拓展
- 2025年三类人员安全员C证继续教育题库带参考答案
- 蝴蝶的色彩课件
- 2025年秋季新学期教学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扎根课堂、走近学生、做实教学-每一节课都值得全力以赴
- 2025年度船舶抵押贷款合同范本:航运融资与风险规避手册
- 2025年《药品管理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新人教版小升初分班考试数学试卷
- 2025劳动合同范本【模板下载】
- 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 2025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附完整答案)
- 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指南 第5部分:起重机械-地方标准
- 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北川羌族自治县测雨雷达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