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民事司法改革中的诉讼效率研究.pdf_第1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民事司法改革中的诉讼效率研究.pdf_第2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民事司法改革中的诉讼效率研究.pdf_第3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民事司法改革中的诉讼效率研究.pdf_第4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民事司法改革中的诉讼效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 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 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 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 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窆塞:垂兰 o 日期: 型= :z :g :! f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 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 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 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中文摘要 诉讼效率是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中、外民事司法改革的实践来看, 都将诉讼效率的提高作为改革的重要价值目标予以追求。然而,民事司法改革 所实现的理想的诉讼效率应具备哪些特征? 为何我国的诉讼效率有了一定的提 高,司法公信度却并没有同步上升? 理想的诉讼效率应如何实现? 所有这些, 都影响甚至决定着民事司法改革的顺利推进。改革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我 们一方面要重视与制定提高诉讼效率的具体措施,更要研究和探讨诉讼效率提 高的宏观走向。 研究、评估诉讼效率,不能仅从法院自身审判的角度去衡量,更要从当事 人的视角去分析。惟此,才能使民事司法改革不会因诉讼效率的提高而损害当 事人的利益与公正的实现,才能确保司法裁判公信力的提高。民事司法改革所 追求的诉讼效率不是盲目的,适当性、均衡性与整体性是理想诉讼效率的基本 特征。 中、外民事司法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实现的路径会有所不同。只有对 本国、本地区的诉讼效率现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析,才能使提高诉讼效率的 措施更具针对性。要在民事司法改革中实现理想的诉讼效率,必须坚持理性、 本土、利民与和谐。理性是指所有提高诉讼效率的指导思想要正确;本土是指 所有提高诉讼效率的措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实现理想诉讼效率的适当性; 利民是指在提高诉讼效率时,要从当事人的角度去分析、衡量,努力做到审判 效率促进当事人效率的提高,以实现理想诉讼效率的均衡性:和谐则主要是指 与审判效率提高相关的诉讼系统的机制、程序、主体、结案方式与案件流转五 个子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和谐,以实现理想诉讼效率的整体性。 关键词:民事司法改革诉讼效率 a b s t r a c t 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j u d i c i a lr e f o r m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p r a c t i c eo fj u d i c i a l r e f o r m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t i mi m p r o v e m e n to fl i t i g a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yh a sa l w a y sb e e na n v a l u a b l eo b j e c t i v ep u r s u e db yt h ep e o p l e t h eq u e s t i o n i s ,w h yh a a n tj u d i c i a lc r e d i b i l i t ya s c e n ds y n c h r o n o u s l yw i t h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o fo u rc o u n t r y h o wt or e a l i z ei d e a l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 a l l t h e s ef a c t o r si n f l u e n c e ,e v e nd e t e r m i n et h ef l u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i v i lj u d i c i a l r e f o r m n o to n l yd or e f o r m e r sn e e dp a s s i o n , b u ta l s ot h e yn e e dr a t i o n a l i s m o no n e h a n d w ew o n tm a k et o om u c ho f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a n df o r m u l a t ec o n c r e t e m e a s u r e st oi m p r o v ei t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w en e e dt o s t u d ya n dd i s c u s s m a c r o g r a p h i ct r e n do f 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f i f i g a f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w es h o u l d s t u d ya n de v a l u a t e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n o to n l yf r o mj u d i c i a l i n s t i t u t o r s b u ta l s of r o ml i t i g a n t s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i sp a t t e r nw i l le n a b l eu st oi m p r o v e 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w i t h o u th a r m i n gt h er i g h t so fl i t i g a n t a n d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j u s t i c e ,a n dt oi m p r o v ep u b l i cc r e d i b i l i t yo fj u d i c i a ld e c i s i o n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w h i c hi sp u r s u e db yc i v i lj u d i c i a lr e f o r ms h o u l d n tb ec h a u v i n i s t i c ,a p p r o p r i a t e n e s s , p r o p o r t i o n a l i t y , i n t e g r i t ya r ef u n d a m e n t a lc h a r a c t e r so f i d e a l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a l t h o u g ho b j e c t i v eo fc i v i lj u d i c i a lr e f o r m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f i l ee q u a l l y s a t i s f a c t o r yi nr e s u l t , t h ea p p r o a c h e st or e a l i z ei tm a yb ed i f f e r e n t w ec a n t f o r m u l a t em e a l l sa i m i n gt oi m p r o v e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i d e a l 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t h r o u g hc i v i lj u d i c i a lr e f o r md e p e n d so nr a t i o n a l i s m ,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 c o n v e n i e n c ea n dh a r m o n y r a t i o n a l i s mm o a n st h a td i r e c t i v ep r i n c i p l e st oi m p r o v e e f f i c i e n c ys h o u l db ea p p r o p r i a t e l o c a l i z a t i o nm e a n st h a ta l lm o a n st oi m p r o v e e f f i c i e n c ys h o u l db ef o r m u l a t e da c c o r d i n gt oa c t u a ld e m a n di no r d e rt o 豇l s u r ot h e a p p r o p r i a t e n e s s o fi d e a l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c o n v e n i e n c em o a n st h a t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e f f i c i e n c ys h o u l db ea n a l y z e da n de v a l u a t e d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l i t i g a n ti no r d e rt oc l l $ u r et h ep r o p o r t i o n a l i t yo fi d e a l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h a r m o n y r e q u i r e st or e a c hah a r m o n i o u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e c h a n i s m , p r o c e d u r e ,s u b j e c t , m e a n st oe n da n dt r a n s f e r r i n gt h ec a s e sw h i c ha g o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t or e a l i z et h ei n t e g r i t yo f i d e a l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k e y w o r d s :c i v i lt r i a l ,r e f o r m , l i t i g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2 刖吾 一、研究的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飞跃发展的社会经济 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纠纷被诉诸法院。面对 激剧增加的诉讼案件,传统司法制度的运作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于是,提高诉 讼效率已成为现代司法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从大陆法系国家到英美法系国家, 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遥远的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到邻近的俄罗斯、 越南、韩国和日本等,都在不约而同地进行着各自的民事司法改革。 在西方学者看来,2 0 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进行的民事司法改革源起于所谓 的“司法危机”,即要解决诉讼迟延、诉讼成本过高与裁判不公等一系列顽症, 以寻求正义的实现。我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也和法院的其他改革一样,在神州大 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尽管在民事司法改革的具体价值目标上认识不一,但几 乎没有人反对将提高诉讼效率纳入民事司法改革的范畴。同时,最高人民法院 也己将公正与效率作为人民法院的永恒工作主题予以确立。诉讼效率一时间成 了理论界热门的研究课题,而在实务界,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迟来的 正义非正义”的名言感染下,追求诉讼效率的提高也几乎成了一些法院改革的 主要方向。应当说,通过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诉讼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案件审理周期有所缩短,结案率有所提高,但“司法公正的满意度事实上有所 降低,这也是不争的事实。”1 上访现象严重、申诉不断,几乎成了一个严重的 社会问题。 论文作者跨出大学校门已廿余载,在这二十多年里,多数时间从事民、商 事审判和相应的领导工作,亲历了九十年代初的经济审判方式改革、全国法院 的“一五”改革和正在进行中的“二五”改革,特别是其中的民事司法改革。 应当说,这二十余年是我国民事司法改革轰轰烈烈的时期。作为一名长期的司 法实践者,既看到了法院在民事司法改革中对效率价值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 也听到了法官同行们对效率的抱怨与当事人的叹息。 国内研究民事司法改革中诉讼效率的论文、专著很多,有王利明的司法 改革研究、谭世贵的司法改革的理论探索、陈灿平的司法改革及相关热 点探索、齐树洁的民事司法改革研究,等等。这些学术成果内容大致归纳 为:一是从比较法的角度,介绍、引进国外有关提高诉讼效率的经验;二是从 公正与效率的法理角度论述提高诉讼效率的重要性;三是从诉讼程序、诉讼机 制等方面研究提高诉讼效率的具体措施。 1 张卫平:琐话司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l o 月第1 版。第1 9 3 页 3 相比之下,国外研究民事司法改革中诉讼效率的成果更多、更丰富。代表 作有英国沃尔夫勋爵的走向正义、日本的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意见书 和英国阿德里安a s 朱克曼主编的危机中的民事司法民事诉讼程序比较 视角等。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从实际出发,在对司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诉讼效率、使民众更接近正义,从而克服因诉讼迟延、 成本过高造成的“司法危机”的具体措施。 然而,究竟我国民事诉讼效率的现状如何? 为何诉讼效率有了提高,当事 人的满意度却有所下降? 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什么样的诉讼效率才是理想的? 其又如何实现? 对这些方面系统的专题研究却不多见。携着疑问、带着困惑, 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选择了民事司法改革中的诉讼效率作为博士论文的 研究课题。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无意对提高诉讼效率的具体措施进行构建,仅 试图对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诉讼效率的改革方向与原则提出粗浅的看法,以期 对民事司法改革有所裨益。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目前,理论与实务界研究诉讼效率时,大多以法院为研究对象,以法院的 审判效率为基础来衡量诉讼效率的高低,诉讼效率几乎等同于审判效率,提高 诉讼效率也就等同于提高审判效率了。于是,在民事司法改革中便出现了两种 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是我国法院的结案时间较短,诉讼效率已很高,关键在于 公正问题;二是相同时间内我国法官人均办案数量还远不及美国、德国等西方 国家的多,诉讼拖拉现象较为严重,应大力提高诉讼效率。孰是孰非,其决定 着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 笔者认为,要研究民事司法改革中的诉讼效率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诉讼 效率的内涵、评价和理想诉讼效率的特征及其实现等问题。因此,论文对诉讼 效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关于诉讼效率的分析和评价。应改变单一从法院工作效率分析评价诉 讼效率的习惯思维。从诉讼效率的影响对象出发,诉讼效率可区分为法院效率、 法官效率和当事人效率。法院效率,指法院整体在处理民事纠纷时所用时间的 长短与花费成本的多少;法官效率,指具体案件的承办法官( 或合议庭) 所用 的时间与成本;当事人效率,指案件的当事人所用的时间与成本。法院效率与 法官效率往往被认为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应有所区分。法院的效率侧重于总体 上的评价,而法官效率则局限于对某个法官或合议庭的评价。法院的效率高并 不意味着法官的效率就一定高,因为影响效率的因素很多,法官仅是一个主要 因素。同样,法官的效率高也并不当然意味着法院的效率就一定高。例如,某 个法官办案用很少的精力,在较短时间内审结案件,那该法官的效率就高。但 该法官高效率的背后还有大量的辅助人员帮助完成调查、送达等辅助性工作, 实际上法院整体的效率并未提高,甚至还可能有所下降。 4 同样,法院效率、法官效率与当事人效率更不能划等号。从诉讼时间而言, 法官和法院效率提高了,当事人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但过分追求快,则有可 能侵犯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权,损害公正的实现。法官“案结”,当事人却“事不 了”,反而降低当事人的效率。从诉讼成本来说,则法院效率与法官效率的提高 往往还会降低当事人的效率。例如在证据的调查上,如法院增加诉讼成本,多 做调查,无疑会降低该方面的效率,但当事人方面的效率却大大提高了,因为 省去了相应的举证成本与时间。实际上在大多情况下,某个案件的总成本是恒 定的,关键是如何来合理分担该诉讼成本,即在法官( 法院) 与当事人间如何 分配。因此,法院( 法官) 效率与当事人的效率往往存在着一个转移的问题和 此消彼长的关系,大多情况下是一个对立的矛盾体。 只有从法院效率、法官效率和当事人效率三方面对诉讼效率作出科学合理 的分析,才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诉讼效率的现状。 二是关于提高诉讼效率的立足点。不能单以提高审判效率为立足点,而更 应当从当事人效率提高的角度来论及诉讼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从民事诉讼 主体性、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诉讼目的的理念和民事诉讼协同主义等理念出 发,在民事司法改革中更应从提高当事人效率的角度来研究诉讼效率的改革。 三是关于理想诉讼效率的特征。民事司法改革要实现的诉讼效率必须是理 想的,从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和系统论的要求出发,适当性、均衡性与整体性理 应成为理想诉讼效率的基本特征。适当性是指诉讼效率目标的适当性,要求做 到公正基础上的效率;均衡性是指在提高诉讼效率时要注意法院的审判效率与 当事人效率两者间的均衡,以法院的审判效率促进当事人效率为原则,以提高 当事人效率为重点;整体性是指在个案效率不妨碍当事人合法权益及时实现的 前提下,应多考虑案件的系统效率,即既要考虑“案结”,更应注意“事了”。 四是关于理想诉讼效率的实现。要实现理想的诉讼效率必须在理性的基础 上,坚持“本土、利民与和谐的统一”。所谓本土,指提高诉讼效率时一定要从 本国、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以使改革的措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所谓利民,指 提高诉讼效率时一定要从有利于民众的立场出发,以法院的审判效率促进当事 人效率为原则,以提高当事人效率为重点。所谓和谐,指审判程序各个环节、 各个阶段内部及相互之间要配合得当、顺畅。 基于上述认识,文章在第一章中对诉讼效率的概念、组成等进行了详细论 述。论文认为诉讼效率可区分为法院效率、法官效率与当事人效率,法院效率 和法官效率可统称为审判效率。当事人效率应当与法院效率一起视为分析和评 价诉讼效率的重要方面,在民事司法改革中,从当事人效率的角度来研究诉讼 效率,实为必要和更具现实意义。在对诉讼效率的内容、概念阐述的基础上, 结合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文章引出了适当性、均衡性和整体性是理想诉讼效率 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的论断。此后文章用比较分析的眼光,介绍了国外民事司法 改革的动因和背景、基本特征以及对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等。从理想诉讼 效率的适当、均衡与整体性去衡量国外主要国家的民事司法改革,可以认为这 些国家所实现的诉讼效率还是比较理想的。在此基础上,文章把目光转回国内, 对近年来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的一些规定与措施作了较为深刻的反思。最后文 章用大量实证分析方法阐述了诉讼效率在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的实现问题。 论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外民事司法改革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共同 点,更明确了不同点。此不同之处恰恰是我国在进行民事司法改革时所特别应 当注意的地方。运用法理学的方法论,对效率与公正的关系及其选择、对当事 人效率的理论依据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用经济学的分析法,对诉讼效率作 出了评析。用系统论和博弈论的分析法,对理想诉讼效率进行了分析。 文章还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和江苏省南、中、北部有 关法院和律师事务所进行了调查研究,用大量的实证事例对我国民事司法改革 中诉讼效率的现状和理想诉讼效率的实现提出了较为独到的见解。 三、研究的内容 以民事司法改革中的诉讼效率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着重对民事诉讼效率进行概述。因理论与实务界大多以法院的审判 效率为视角来分析、评价诉讼效率,笔者认为如再从当事人效率的角度来研究 诉讼效率,更为必要和更具现实意义。该章还对诉讼效率的评价和影响因素进 行了阐述。 第二章着重论述理想诉讼效率的基本特征。在论述了诉讼效率成为民事司 法改革重要价值目标的原因、诉讼效率与诉讼公正的关系后,指出:理想的诉 讼效率应具备适当性、均衡性与整体性。适当性是指提高诉讼效率目标的适当 性,要求坚持公正基础上的效率原则。均衡性指在提高诉讼效率时要注意法院 的审判效率与当事人效率两者间的均衡,以法院的审判效率促进当事人效率为 原则,以提高当事人效率为重点。整体性是指在个案效率不妨碍当事人合法权 益及时实现的前提下,应多考虑案件的系统效率。 第三章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国外有关国家民事司法改革的动因和背 景、改革的基本特征、重点和走向以及对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论文介绍 了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十二个代表性国家民事司法改革的背景,认为诉讼 迟延、成本过高是这些国家进行民事司法改革的动因与背景,提高诉讼效率是 国外民事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用理想诉讼效率的适当、均衡与整体性 的基本特征去衡量国外民事司法改革,可以认为世界上主要西方国家民事司法 改革所实现的诉讼效率还是比较理想的。同时国外的民事司法改革也给了我们 不少的启示。我们要在改革中坚持“五性”:适当性、本土性、多元性、为民性 和合宪性。 第四章着重对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的有关提高效率的规定和措施进行了冷 6 静的思考和较为深度的检视。一是分析了民事司法改革中效率热产生的背景。 二是对我国关于提高诉讼效率的规定与各地法院有关的改革措施进行了盘点和 梳理。三是在此基础上,对照理想诉讼效率的基本特征,结合实证分析,用审 视的眼光对有关提高诉讼效率的规定与做法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省。论文指出: 药物是治病的,但过量就会致命;母爱是伟大的,但过份了就会断送孩子的未 来。同样,有些提高诉讼效率的规定和措施,其目的是好的,但可能因过度反 而使目的不能实现,甚至动摇民事司法改革的根本。 第五章主要论述在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如何实现理想的诉讼效率问题。论 文结合在第二章里提到的理想诉讼效率应具备的适当、均衡与整体性,在总结 国外民事司法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对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有关规定与措施反思的 基础上,用大量的实证分析方法阐述了诉讼效率在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的实现 问题。文章指出:诉讼效率是民事司法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然而,民事 司法改革所实现的必须是理想的诉讼效率。只有强化理性的诉讼效率观,从理 想诉讼效率的适当性、均衡性和整体性出发,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中彰显“本土、 利民与和谐”,才能使民事司法改革所采取的提高效率的措施既能吸收各国的改 革精髓,又能根植于我国及不同地区肥沃的司法“土壤”中,进而能实现理想 的诉讼效率。 四、研究的价值 ( 1 ) 论文率先提出诉讼效率应当包括法院的审判效率与当事入的诉讼效率 两个基本方面的观点。文章从当事人的主体性、审判权与诉权、诉讼目的等理 论依据出发,认为诉讼由法院的审判和当事人的争讼两部分组成,那诉讼效率 也应从法院的审判效率和当事人的诉讼效率两部分来分析、评估。效率与公正 一样,主要是源于当事人的要求而提出的,法院仅是保证公正与效率的实现, 效率理应和公正一起成为当事人追求的目标。因此,不能仅从法院的视角来提 高诉讼效率,更要从当事人的立场来衡量诉讼效率的高低。实际上相对于当事 人效率而言。法院的效率倒是派生的,是为当事人效率的实现而提供的一种强 有力的保障。尽管当事人会因诉讼地位的不同导致对诉讼效率的追求强度不一, 但并不能说明当事人对效率没有追求和研究当事人效率没有实践意义。论文的 观点,无意推翻、否定以审判效率评价诉讼效率的观点,仅是细化和深化罢了。 因为审判效率是决定诉讼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再以当事人效率的 视角来评价诉讼效率,则更能有利于民事司法改革的顺利推进。论文关于在民 事司法改革中要强化当事人效率的观念,会对衡量诉讼效率的传统理念产生一 定的影响,也许能适当减弱民众对民事司法改革现状的不满情绪,提高人民法 院的公信度。 ( 2 ) 论文首次提出了整体性诉讼效率的观点,从法院效率、法官效率与当 事人效率三个方面对我国的诉讼效率现状进行了分析,试图纠正当下存在的对 7 我国诉讼效率高低作简单判断的倾向,使得制定的司法改革措施更具针对性。 论文主要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将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 贫困地区,并以此进行诉讼效率现状的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论文 明确指出如从诉讼效率的三个方面,即法官效率、法院效率和当事人效率来衡 量可得出的结论是:从法官效率来看,由东向西递减,但东部地区法官以很高 的时间和劳动力成本为代价换取了高结案数,东部及发达地区法官效率提高的 空间很小。如再大幅提高,则可能会侵犯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权,从而不利于公 正的实现。中、西部的法官效率尚可提高;从法院效率来说,单纯从民事司法 改革本身来说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通过“规范化”的改革,东、中、西 部法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及设置了很多的内设机构来管理审判、考核 法官。因此,从法院的整体来说,效率并不高;从当事人的效率来说,诉讼成 本都有所增加。东部地区因案多人少,已出现了诉讼迟延的征兆。文章通过对 案件数量、审理时间、诉讼成本与民众对公正和效率的追求度四个因素综合分 析以后,得出全国性的诉讼效率现状为:占全国1 0 左右的发达地区法院已遇 到了诉讼爆炸的现象,因案件数量多,办案人员少,诉讼迟延初露端倪。诉讼 成本则在全国范围内呈普遍增长的态势。从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以效率的适当 性来衡量,就全国而言,并不需要照搬西方国家那样将诉讼效率的提高作为民 事司法改革的唯一目标,而仍应将公正放在首要位置。相对于发达地区的法院 来说,更应注重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诉讼效率的高低,更 不能随意回答诉讼效率要不要提高的问题。如果说在全国范围内需提高诉讼效 率的话,那就要将降低诉讼成本,特别是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放在优先考虑的位 置。文章在详细分析了全国及不同地区的诉讼效率现状及其原因后,结合理想 诉讼效率适当性的特征,根据“本土性”的要求,相应地提出了改革的举措, 以避免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 ( 3 ) 论文关于理想诉讼效率的理论概括对我国民事司法改革具有积极的参 考价值。文章提出理想诉讼效率应当具有适当性、均衡性和整体性三个基本特 征。理想诉讼效率这一理论工具,使得民事司法改革所追求的诉讼效率方向更 明确、路径更清晰,能够避免民事司法改革的盲目性,对司法实践将会起到有 益的理论引导作用。 ( 4 ) 论文关于理想诉讼效率实现的论述,虽未对具体的措施进行建构,但 对民事司法改革中提高诉讼效率的走向提供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诉讼 效率的实现不能仅靠热情,更要理性。二是提高诉讼效率时不能“一刀切”,要 坚持“本土化”。一定要从本国、本地区的实践出发来制定规定、出台措施。只 有这样,才能使各项改革措施更具生命力。三是提高诉讼效率要从提高当事人 效率与法院效率两方面入手,做到利民与和谐。论文嘎确指出:在民事司法改 革考虑提高诉讼效率时,不能仅从提高审判效率的角度出发,而要从有利于民 众的立场来制定和完善诉讼制度,坚持法院的审判效率促进当事人效率为原则, 以提高当事人效率为重点。利民,不仅是民事司法改革应体现的原则,更是理 想诉讼效率均衡性的应有之义。文章也明确指出,要实现理想诉讼效率整体性 的要求,“和谐”理应成为最佳选择。同时,论文就如何提高审判效率,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要做到纠纷解决的机制系统、程序系统、主体系统和结案方式系 统及案件流转系统五个系统的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和谐,从而在个案效率得到提 高的同时,系统效率也能获得相应的提升,最终使诉讼这个大系统的效率得到 提高,从而实现理想的诉讼效率。 没有目标的生活,就象是没有舵的船。同样,不明确理想诉讼效率的特征 和实现的路径,民事司法改革就会遇到困难与阻力,甚至迷失方向。本文的选 题与研究如能给我国目前的民事司法改革起到一点参考,足矣。 9 第一章民事诉讼效率概述 诉讼效率是民事司法改革的一个价值目标,在历史上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 如此的关注与重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公正赋予了新的含义,公正己 不再是司法活动的惟一目标和价值,不再是司法的惟一评价标准,效率同样重 要。追求司法高效已是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与司法公正并 重的司法改革的主要价值目标。1 9 9 6 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开始提到“提 高办案质量和效率”,第一次将效率与公正提到人民法院工作的世纪主题这个高 度的正式法律性文件则是2 0 0 1 年3 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二 o o o 年度工作报告。阐述诉讼效率的概念和评价、归纳影响诉讼效率的因素, 可为诉讼效率的正确理解与实施理清思路。 一、诉讼效率的概念阐释 ( 一) 效率与效益 古汉语中并没有“效率”一词,它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并很有可能是一个 外来词。在英语中,效率所对应的词是“e f f i c i e n c y ”,其意思是“做得又快又省 又好”。2 在将“e f f i c i e n c y ”译成汉语时,有人作“效率”解,有人作“效益” 解。而“效率”与“效益”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有区别的,效率所要表达的是“做 事的快慢程度”,效益强调的是“结果的好”。3 这样一来,便导致了“e f f i c i e n c y ”、 “效率”、“效益”在用法上的混乱。有人认为“效率”与“效益”是同义语, 这正如同我们谈“公正”与“正义”一样。4 也有人认为应当将“效率”与“效 益”作适当区分,他们认为在论及司法活动中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时,效率“所 要描述的应当是诉讼迸行的快慢程度,解决纠纷数量的多少,以及在诉讼过程 中人们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节省程度,其强调的是尽可能又多又快解决纠 纷,充分利用和节省各种诉讼资源。而效益强调的则是结果的好。”5 笔者认为: 鉴于“效率”是与“公正”并列成为一组固定的用词,并被确立为人民司法永 恒的主题,应作如是理解,公正侧重于“好”,“效率”侧重于“快”以及“多、 省、充分利用”。如果效率与效益同义,效率高既指解决纠纷速度快又指效果好, 公正也就被包含在效率之中了,再来分析司法活动中的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也就 没有什么意义了。6 “诉讼效率”所要指出的应当是诉讼进行的快慢程度,解决 纠纷数量的多少,以及在诉讼过程中人们对各种资源的利用和节省程度;作为 2 有关“e f f i c i e n c y ”的英文解释,例如:。w o r k i n gw e l lq u i c k l ya n dw i t h o u gw a s t e ”,英汉双解朗 文美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8 4 页。 有关“效率”与“效益”的解释,例如“效率一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益一效果与利益”,汉语 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0 4 年版,第4 4 1 页。 4 李文健:刑事诉讼效率,政治论坛1 9 9 7 年第5 期。 5 谭世贵、黄永锋:论诉讼效率及其实现,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2 0 0 3 年年会论文 6 李浩: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1 2 月第1 版,第5 页。 1 0 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其强调的是要尽可能快速办案,尽可能多化解纠纷,尽可 能节省和充分利用各种诉讼资源。这样界定诉讼效率,不但体现了效率的可比 性“多”、“快”、“省”、“充分利用”,而且避免了诸如“效率即正义,正义 即效率”之类概念的交错和含混不清。 在本文中,“效率”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时间与成本,即人们通常理解的 “过程的快”,也包含经济效率中的“省、多”和帕累托效率中的“充分利用” 等几层含义。 ( 二) 诉讼效率与经济效率 诉讼效率中的效率虽源自于经济领域,但诉讼效率与经济效率却有着实质 性的区别1 :第一,诉讼中的效率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经济学的效率本 质上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诉讼产出应当以司法公正来衡量,而经济产出通常 以产品和金钱来计算;第二,经济效率强调的是结果,诉讼效率相对而言更强 调过程,没有诉讼过程就没有诉讼效率。 正因为诉讼效率不同于经济效率,所以司法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能趋 同。否则,在审判实践中易出现对效率的庸俗理解,认为诉讼效率就是及时迅 速,在个案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凡是在个案中能做到及时或减少 投入就是有效率的,而为追求效率可以不考虑程序的要求。8 ( 三) 个案效率与系统效率 从效率的所指的范围大小可分为个案效率和系统效率。所谓个案效率是指 具体某个案件的效率,即在个案中所花的时间长短、成本大小等。系统效率是 指整个诉讼制度、程序等总和的效率。虽然个案效率包含在系统效率中,系统 效率的提高往往需要个案效率的促进,但两者是不尽相同的:个案效率的提高 不一定就提高了系统效率,个案效率的降低不一定意味着系统效率就一定降低。 例:对某个案件多采用调解的方法,可能用去的时间、办案周期等比判决时间 长,但如能调解结案则省去了可能的二审、再审等,因此个案效率降低但整个 系统效率却大大提高了。反之,如果不作细致的说服、调解工作,快速地用判 决结案,个案的效率可能大大提高了,但随着二审、再审发生,整个系统的效 率却大大降低了。因此,我们在衡量效率时,既要看个案效率,更要分析系统 效率。 ( 四) 审判时间效率、司法资源效率与诉讼成本效率 从效率的内容构成可将效率分为审判时间效率、司法资源效率与诉讼成本 效率。审判时间效率指办案所花费的时间,主要通过办案周期等因素予以体现。 一般说,结案的时间越短,花费的时间越少,则审判时间效率就越高。司法资 源效率是指诉讼所要使用的整个司法资源,包括法官、律师等等。诉讼成本效 7 陈灿平:司法改革及相关熟点探索 ,中国检察出版社2 0 0 4 年1 月第1 版,第9 - 1 0 页。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 ( 修订本) 。法律出版社2 0 0 1 年1 月第2 版,第6 6 页。 l l 率则包括诉讼中所使用的公共成本( 包括法官成本和其他国家机关成本等) 与 当事人成本。成本越低,一般效率越高。 ( 五) 法院效率、法官效率与当事人的效率 诉讼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上理解,广义上的诉讼是指国家机关( 法 院) 为了强制性地解决、调整主体之间的纠纷或利害冲突,主持有利害关系人 参与的法律处理纠纷的程序;狭义上的诉讼是指从当事人起诉到法院判决的审 判程序。9 民事诉讼是法官和当事人围绕民事纠纷在法院进行解决的诉讼,从参 加的对象来看,肯定会有法官与当事人,但法官是利用法院的资源代表法院主 持纠纷解决的。因此,为了能更透彻地分析民事诉讼效率,可从效率影响的对 象出发,将民事诉讼效率区别为法院效率、法官效率与当事人效率。 所谓法院效率,即指法院整个在处理民事纠纷时所用时间的长短与花费成 本的多少;法官效率指具体案件的承办法官( 或合议庭) 所用的时间与成本; 当事人效率是指案件的当事人所用的时间与成本。当然,民事诉讼可能还会涉 及其他人或机关,为了更突出对效率的分析,在此不作考虑。 法院的效率与法官的效率往往被认为是相同的,但在实际上却不相同。法 院的效率侧重于总体上的评价,而法官的效率则局限于某个法官或合议庭的评 价。法院的效率高并不意味着法官的效率就一定高,因为影响效率的因素很多, 法官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样,法官的效率高也并不当然意味着法院的 效率就一定高。例:某个法官的办案用很少的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审结案件, 则该法官的效率就高。但该法官高效率的背后还有大量的辅助人员帮助完成调 查、送达等辅助性工作,实际上法院整体的效率并未提高,甚至还可能有所下 降。 同样,法院效率、法官效率与当事人效率也不能划等号。从诉讼时间而言, 法官和法院效率的提高,当事人的效率也会提高。但过分追求快,则有可能侵 犯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权,损害公正的实现。法官“案结”,当事人却“事不了”, 反而降低当事人的效率。从诉讼成本来说,则法院效率与法官效率的提高往往 还会降低当事人的效率。例如在证据的调查上,如法院增加诉讼成本,多做调 查,效率虽然降低了,然而当事人的效率却大大提高了,省去了相应的举证成 本与时间。实际上在大多情况下,某个案件的总成本是恒定的,关键是如何来 合理分担该诉讼成本,即在法官( 法院) 与当事人间如何分配。因此,法院( 法 官) 效率与当事人的效率往往存在着一个转移的问题和此消彼长的关系,大多 情况下是一个对立的矛盾体。 诉讼效率对于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原告而言,一般来讲总是 希望自己的权利能够尽早得以实现,而且实现权利的成本自然是越低越好。因 9 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 法律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版,第4 卜4 2 页 1 2 此,对于原告,诉讼效率是自己最希望的。相反,对于被告,尽管将案件尽快 解决也许是其所希望的,但被告更希望尽可能利用诉讼权利使自己处于有利的 位置,所以,诉讼效率对于被告而言往往是消极的。对于法院和法官来讲,诉 讼效率的积极意义是最为明显的。诉讼效率的高低对审判工作是一种评价尺度。 同时,诉讼效率意味着法院和法官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方面的低消耗, 对于法院和法官而言总是积极的。加 上面从不同角度对诉讼效率进行了阐释,对诉讼效率的理解,还可以从以 下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诉讼效率是为当事人方便而提出的一项要求。法院是处理当事人纠 纷的最后一道司法防线,其应当迅速、快捷地解决当事人的纠纷,作出的裁决 所花费的诉讼成本要低( 这种成本应包括诉讼费用和诉讼周期) ,不至于使当事 人支付不起诉讼成本而望讼兴叹。 第二,诉讼效率有待于法官在诉讼活动中能动地实现。法官在审判过程中 的活动,对诉讼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作用。法官为提高诉讼效率,应及时、 高效地履行审判职责,严守审限,遵守案件管理制度,学习运用成本效益分析 方法,积极探索提高效率的方法和途径,节约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成本。 第三,诉讼效率依赖于司法裁判快速、公正地执行。执行率越高,法律的 实现率也就越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度也就越高,而法律的权威也就越高。若 及时、公正的裁判迟迟得不到执行,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及时的保护, 公正判决的社会成本过高,客观上会抑制法律功能的发挥,削弱法律应有的权 威。 二、当事人效率 关于当事人效率的概念,前文已论及。因目前理论界在考量诉讼效率时大 多以审判效率为视角,很少从当事人效率的角度论及诉讼效率。在此,笔者着 重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 一) 当事人诉讼成本考量及诉讼效率 在民事诉讼中,根据诉讼成本负担主体的不同,诉讼成本可以分为国家诉 讼成本与当事人诉讼成本。国家诉讼成本又称为公共成本,是指国家为解决民 事纠纷而在诉讼过程中所消耗的包括资金、设备、人员在内的司法资源及劳动 的价值表现。而当事人诉讼成本与私人成本同义,是当事人利用诉讼制度所承 担的各项耗费的总和。就某个特定诉讼而言,诉讼成本总额是一定的,因此公 共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呈反比关系。一般而言,私人成本涉及的构成要素范围 比公共成本大,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等。诉讼制度的建制过程 ”张卫平:琐话司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i o 月第l 版,第1 8 页。 “刘静:司法效率的提高与法官素质,载曹建明主编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k 人民法院出版社2 0 0 2 年4 月第1 版,第2 4 9 页 1 3 中,保证公正价值的首先实现是勿庸置疑的,因为公正是诉讼的生命线。诉讼 效率也就应当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既要从国家社会角度研究整体上的诉讼效率, 也要从当事人角度探讨当事人效率,不能够忽视对当事人诉讼效益价值的分析。 因为没有效益的诉讼终究会导致当事人,甚至社会公众对司法制度的信心丧失, “人们对法律的遵守程度决定于人们对法的态度”。”日本学者棚濑孝雄指出: 国民“才是享受司法所提供服务的最大受益者,同时终究也是国民承担着审判 的成本,站在国民的角度来探求资源、程序和正义的平衡才能形成真正的成本 政策。”1 3 因此,当事人诉讼成本效率作为民事诉讼理论研究系统中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民事诉讼制度一同彰显民事诉讼的公正和效率价值。 作为国家司法权的载体,审判组织及其运作程序的构建是国家司法制度关 注的核心问题。如何从整体上架构审判组织,不仅对于司法权的实现有着重要 的影响,而且对于司法效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设置审判 组织并构建其运作程序都是为了解决现实存在的社会纠纷,为权利受到侵害者 提供法律的救济途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使司法活动在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 上都获得高效率。 然而,公民在利用司法制度进行权利救济时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例 如,他能否很方便地以很小的代价找到一个对其纠纷有管辖权的审判组织;他 需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让这个审判组织受理他的诉讼;在诉讼程序开始以后, 他又需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获得一个生效的裁判,等等。显然,这些障碍都 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有关。如何通过增加接近司法的途径来消除上述障碍,并 使任何人都能接受法律的救济,已经成为民主社会中实现司法作用的一个重要 课题。因此,审判组织的设置以及相关程序制度的构建应当贯彻有利于公民方 便、低投入、高效率地参与诉讼的原则,以实现审判组织的有效设置和高效运 作。 任何公共权力的建立都应该是以保护公民的利益与权利为依归。宪法记载 公民的权利,宪政使权利得到落实,以宪法为核心、宪政为制度保障的法律体 系便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无救济即无权利”,如果没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