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律史专业论文)从《三刻拍案惊奇》看明代民间的法观念.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民间的秩序主要依靠积久成习的“礼”来维持,国 家法对民间秩序的控制有限。这导致古代民间百姓的法观念与官方所确认的正 统法观念不尽相同,或者各有侧重点。这些民间的法观念往往在中国古代的各 种平民文学或者通俗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小说三刻拍案惊奇较好地体现 了明代民间的法观念。 三刻拍案惊奇中的司法审判情形反映了民众对国家法的理解和认识。 在明代民间的法观念里,国家法是维护天理的,它会用重刑惩罚悖逆天理的人, 因而国家法充满了刑罚色彩,同时,国家法的适用也会由于受到钱势的影响而 存在漏洞。民众在此国法意识的引导下,于私人之间的“合约”与“和约”行 为中形成了民间的私约法观念。三刻拍案惊奇中的民间私约情形反映了民 众有着认可文约书契具有法律效力,强调在交易关系中义利对等,以及认同息 讼价值取向的法观念。而当国家法的规制与民间的法律理念不一致时,从三 刻拍案惊奇中民众主张适用法律赦宥情形可知,民众持有以孝屈法,法不禁 侠和法贵执中的法观念。 关键词:明代;三刻拍案惊奇;民间法观念;国家公法;情理;义利 i i a b s t r a c t 一一 a b s t r a c t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 ,c i v i lo r d e rd e p e n d sm a i n l yo n t h e ”m a r l n e r s ”w h i c hi s a c c u m u l a t e di n t o p r a c t i c et om a i n t a i n ,t h es t a t el a wo nc i v i lo r d e rc o n t i o li s l i m i t e d t h i sl e a d st ot h ea n c i e n tf o l kp e o p l e si d e ao fl a w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l l eo f n c i a l c o n f i r m e do r t h o d o xl a wi d e a ,o rw i t hd i f f e r e n te m p h a s i s t h e s ec i v i ll a wi d e a so f t e n r e f l e c ti nv a r i o u sc i v i l i a nl i t e r a t u r eo rp o p u l a r l i t e r a t u r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en o v e l ” a m a z i n gt a l e st h i r ds e r i e s ”w e l lr e f l e c t s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c i v i lc o n c e p to fl a w j u d i c i a lt r i a l si n t h e a m a z i n gt a l e st h i r ds e r i e s ”r e f l e c tt h e p u b l i c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a w a r e n e s so ft h es t a t el a w i nt h ec i v i ll a wc o n c e p to fm i n g d y n a s t y ,s t a t el a wm a i n t a i n sj u s t i c e ,i tw i l lu s eh e a v y p e n a l t i e st op u n i s hp e o p l ew h o a g a i n s tj u s t i c e ,a sar e s u l t ,t h es t a t el a wi sf u l lo f p e n a l t i e sc o l o r ,a l s o ,a f f e c t e db y m o n e ya n dp o w e r ,t h e r ea r el o o p h o l e si n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s t a t el a w 。u n d e rt h e g u i d a n c eo ft h i sn a t i o n a ll a w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d u r i n gt h ep r i v a t eb e h a v i o ro f ”c o n t r a c t ” a n d ”p e a c et r e a t y ”,ap r i v a t el e g a lc o n c e p ti sf o r m e di nc i v i l f o l kp r i v a t ea g r e e m e n t s i n t h e ”a m a z i n gt a l e s t h i r ds e r i e s ”h a v er e f l e c t e dt h e c i v i l p r i v a t el e g a l c o n c e p t s u c ha s ,p e o p l ea c c 印tt e x ta g r e e m e n ta n db o o kc o n t r a c th a sl e g a le f f e c t , e m p h a s i z ee q u i v a l e n c eb e t w e e nj u s t i c ea n db e n e f i ti nt h et r a d i n g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n d a p p r o v et oa p p e a s el a w s u i t w h e nt h er e g u l a t i o no fn a t i o n a ll a wa n dc i v i ll a wc o n c e p t d on o ta g r e e ,b yt h el e g a lf o r g i v e n e s sc a s e si n ”a m a z i n gt a l e st h i r ds e r i e s ”, p e o p l ee x p r e s st h e i rl a wc o n c e p tt h a tl e g a ls h o u l db e n dt ot h ef i l i a lp i e t y ,l a wc a nn o t p u n i s hp a l a d i n ,a n dl a wm u s tf o c u s e so ne q u i t y k e yw o r d s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a m a z i n gt a l e st h i r ds e r i e s ”;c i v i ll a wi d e a : n a t i o n a ll a w ;c o m m o ns e n s e ;j u s t i c ea n d b e n e f i t i i i 第1 章引言 1 1 选题的缘由 第1 章引言 在阅读名公书判清明集的时候,经常看到“天理、国法、人情”的论 证字眼,古代名公听讼断狱时惯于揆情度理,他们会综合运用“情”、“理”、“法”、 “礼”等多重标准进行裁判。毋庸置疑,诸位名公不拘泥于国家法的司法风格 是被当时的广大民众所肯定的,否则,他们不会被列入“清明集”,名垂青史。 在中国古代,如果官府的裁判仅仅依靠国家法可能会无法满足民间百姓的诉愿, 国家法似乎并不是广大民众所认可的唯一的秩序规则。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 方面来解释: 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国家法对民间秩序的控制是有限的。中国 自秦汉建立大一统国家后,其社会秩序之维持主要是靠官府统治与民间自治, 官府的统治只及于县级,县以下由宗族乡党自治。秦晖教授把它概括为“国权 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就此政制格局,梁治平教 授提出了“民间法”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国家,其职能与能力均甚有 限,除了少数例外的情形,国家既无意也无力去规划和控制整个社会的生活。 因此,普通民众在多数情况下实际上是在国家的直接控制和管理之外,并且在 很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传统的方式生活”,“在国家法所不及和不足的 地方,生长出另一种秩序,另一种法律,可以称之为民间法” 。因此,在 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实际上生活于国家法与民间法并存的秩序规范之 下。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法文化导致民间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 持。礼生于民间,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行为规范。“这些 规范与古时人民之间似乎亲密无间,不存在隔阂,不感到有任何外在强加。人 们自幼就生活于这些礼规范的氛围中,这些规范不知不觉地成为其性情、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3 版,第3 页。 梁治平:“民间”、“民间社会”和c i v i ls o c i e t y ,载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1 期。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6 版,第3 1 3 2 页。 1 第1 章引言 习惯的一部分,深入血液中” 。因此,礼作为一种社会自发生成的法,对古 人具有法的效力,并且,相较于由外在强加的国家制定法,人们更能接受和遵 守积久成习的“礼”。尽管,自汉至清,国家法不断与礼融合,将礼的精神化 为法的原则,“引礼入律 ,但是,国家法不可能囊括“礼”的全部内容。正如 武树臣先生所指出的,“礼作为习惯性行为规范,其涉及的范围比法律要广泛得 多。就是说,在那些尚未有现成法律加以调节的社会生活领域,实际上是由礼 来调节的。在国家政权和法律鞭长莫及的无数乡野村落,实际发挥作用的 仍是礼,有时礼还被赋予家法族规的形式” 。故,民间常道:“国有国法,家 有家规”。 综上可知,中国传统社会里的普通民众所经受的法规则,是一个由国家法、 “民间法 与“礼”错综杂糅在一起的“法。在此情形下,很显然,民间百姓 的“法”意识与官方所确认的正统的国家法观念不尽相同,或者各有侧重点。 也正是由于注意到了民间的法观念有此独特性,从而引发了本篇论文的构思。 即,希望通过立足于民间百姓所处的法律背景当中,考察传统社会里民间的法 观念,体会为何民间会有“官法惟刑”、“民从私约如律令”、“人情大于王法” 等法观念。 又因为,范忠信教授指出,民间社会的法律观念反映在各种民间文艺作品 中,“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公案小说,其中大量记录了民众对法律和司法的认 识”,“三言二拍等反映市并生活的小说,其中也记录或反映了封建社会末 期市民生活中的一般法律观念”。并且,徐忠明教授也认为,“平民文学或者 通俗文学用以解读民间的法律文化,乃是极有价值的资料” 。所以,受此 启发,本论文选择从明清小说三刻拍案惊奇中探究明代民间的法观念。小 说三刻拍案惊奇广泛搜集、演绎社会轶事和口头传闻,注重为市井细民写 心,深刻地反映了晚明的世相。它来自民间,带有平民性的思想内容,正是研 究民间法律观念的极有参考价值的素材。 1 。2 本论题的学术史回顾 。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1 版,第2 5 6 页。 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第3 9 4 3 9 5 页。 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版,第7 1 8 页。 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第3 5 4 3 6 8 页。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2 版,第2 页。 2 第1 章引言 1 2 1 小说文学与法律史研究 就中国法学界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而言,自从1 9 9 4 年美国法学家理查德。波 斯纳将美国的“法律与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后,国内法学学者便开始基本上循 着波斯纳的理论路径进行“法律与文学”的研究。近来,多数学者都认同“文 学中的法律”是观察和理解法律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苏力教授看来,文学作为 研究材料的价值,并不在于“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本身是否真实发生过,而是 事物显示出来的逻辑关系和普遍意义”圆 以往的法律史学者因为文学作品是以想象为基础的,并非实录,所以本着 历史研究的求真旨趣,而质疑利用文学作品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可能性与 真实性。近些年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已为学者所公认。徐忠明教 授是将文学作品引入中国法律文化史研究的代表学者之一,他在包公故事一 一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指出,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存在“虚构” 与“实录”的界限实属一种“人为的设定”。首先,历史叙事不必然真实。由于 权力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干扰,官方的法律典章难免“理想”的建构,正史的记 载也难免“点窜”的情形。陈寅恪先生早就说过:“清代宫书未必尽可信赖 , 原因在于实录“累经改易”而官书“多所讳饰” 。其次,文学叙事本身也是一 种历史叙事的样式。尽管文学作品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上会有随意“想 象”的情形,然而,这种“想象”毕竟无法完全摆脱“作者”的生活语境,它 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或者表达了一定社会时期的思想、观念和心态 。最后,中 国法律史的史料,其本身并没有固定的范围,主要还是取决于学者研究什么、 怎么研究以及如何理解法律,如果学者研究法律文化,探究法律的意义结构, 那么,能够表现法律思想观念的文学作品,也是重要史料 。其一,古代小说一 类的文学作品虽然不是历史事实的记录,多属文人的想象、虚构,但是,它们 却往往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为基础,从史传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而创 作的。正如石昌渝先生所指出的:“史传孕育了小说文体,小说自成一体后,在 脚徐忠明、温荣: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述评,载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1 0 年5 0 ( 6 ) 第1 6 2 1 7 4 页。 管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锄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5 0 版。 蛳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2 版。 四徐忠明: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几点思考,载现代法学,2 0 0 1 年2 月2 3 ( 1 ) ,第3 1 2 页。 3 第1 章引言 它的漫长的成长途程中仍然师从史传,从史传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因此,从 某种程度上来讲,古代小说可以看作是历史叙事的补充,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史 料。其二,宋代以降,随着文化权力的下移,出现了通俗小说。它们以民间化 的叙事视角,表达了小民百姓对社会事物的观察、情感乃至愿望。尤其是其中 的法律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间百姓的法律观念。此类通俗小说正是解 读民间法律文化的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三,官方的法律文本对于“处江湖之远” 的细民百姓的法律生活,记述甚少。因为,官方的历史载籍基本上都“锁定” 为帝皇将相文武百官,具有政治史和精英史的鲜明特征,正所谓,“于帝王将相 之举动,虽小而必书,于国民生计风俗之所关,虽大有不录”。因此,通俗小 说一类的文学作品对于细民百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意识的叙事,具有官方正史 所无法替代的价值。将小说文学引入法律史的研究领域,能够把研究的视野拓 宽到民间的法律文化史研究,从而更全面、深人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 文化。 缘于明清小说的公案文化十分浓厚,小说涉及法律方面的研究资料相对来 说更丰富,因而,在将小说文学与法律史结合起来研究时,明清小说尤其受到 法律史学者的关注。曹亦冰在分析“明代小说与公案文化”时就指出,明代小 说有一大批作品是以公案故事为题材的 。戴健在论明代公案小说与律治之关 系一文中解释了公案小说在明代一定时间段内的勃兴与明代统治者注重律令 在民间的传播相关。他认为,由于明代实行律令须“小民周知”的原则,故社 会中律令讲读、学习、刊刻之风十分兴盛。“这种社会氛围影响到市民文人,并 反映在市民文学的创作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公案小说大量出现 。目前,以 明清小说为研究素材作法律史研究的著述主要有: 第一,以明清时期的某部小说为对象作个体性研究的有:其一,就小说水 浒传而言,有的透过水浒传里反映的法律现象,总结宋代司法的整体特 点 ;有的通过分析水浒传中描述的一些司法活动,探讨中国古代司法文化 的特点及其成因,以及其对当代司法文化的负面影响 ;还有的以水浒传中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 9 9 4 版。 o 严复:群学肆言贬愚。 曹亦冰:明代小说与公案文化,载明清小说研究,2 0 0 4 年第3 期,第4 1 5 页。 固戴健:论明代公案小说与律治之关系,载江海学刊,2 0 0 7 年第6 期,第1 7 8 1 8 3 页。 - 5 黎:从 微探宋代司法文化,载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0 0 9 年3 月2 9 ( 3 ) ,第8 3 8 4 页。 李卫华:从 看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的特点,载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 2 期,第4 2 4 6 页。 d 第1 章引言 的故事作素材,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犯罪问题,包括分析犯罪的种类、犯罪的 原因、犯罪的防控以及犯罪的文化心态等。其二,就小说金瓶梅而言,有 的从明代刑事诉讼制度的角度对金瓶梅中的“公案”故事进行探讨,分析 金瓶梅所反映的起诉、审判、执行等程序制度圆;有的以金瓶梅所描述 的商业活动为基本素材,结合明代有关的经济法制,释论金瓶梅中反映的 契约、典当、盐法和钞关等经济法律制度固;还有的通过辑录金瓶梅里描述 的法律制度,讨论金瓶梅里司法职官的设置、司法审判的审级和权限,并 结合大明律分析金瓶梅中涉及的犯罪。其三,就小说红楼梦而言, 有的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直接叙述的几次刑事案件,探讨清代的司法状况 ; 也有的研究红楼梦中相对独立的“红楼二尤”。故事,将其中的婚姻、诉讼 和司法审判等法律现象与清代的法律规定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清代社会和法 律之间的关系 。其四,也有以小说二拍、狄公案为研究素材的,如,分 析二拍所蕴含的法律思想;论述狄公案中国家法律思想与民间法律思 想的矛盾。 第二,以明清时期的若干小说为对象作整体性研究的有:其一,范忠信先 生的从明清市井小说看民间法律观念,通过对市井小说的情节描述及人物心 理描述的综合研究,揭示民间法律观念的特征;其二,徐忠明先生的从明清 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通过分析明清小说当中特定的叙事话语结构,透视 中国人的诉讼观念之真情与全貌 ;其三,李峻峰的从明小说看古代民间的法 卜安淳:从 看古代中国社会的犯罪,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法史研究) ,2 0 0 1 年9 月, 1 5 ( 5 ) ,第1 3 6 1 4 2 页。 锄徐忠明: “公案”与明代刑事诉讼制度初探,载比较法研究,1 9 9 6 年第l 期,第4 4 5 8 页。 徐忠明: 反映的明代经济法制释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 9 9 7 年秋季号,第1 0 2 1 1 9 页。 鲫胡世凯: 中法律制度丛谈,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9 1 年第6 期,第4 5 5 0 页。 胡晓明: 与中国传统文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赵玉新:从“红楼二尤”故事看清代法律制度,中山大学,2 0 0 8 年学位论文。 黄昆等: 所蕴含的法律思想探微,载孝感学院学报,2 0 0 3 年2 3 ( 2 ) ,第5 0 5 4 页。 鲫邢意和: 中国家法律思想与民间法律思想的矛盾,载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5 年7 ( 1 ) ,第6 2 6 4 页。 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第3 5 4 3 6 9 页。 唧徐忠明: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载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4 期,第5 4 6 2 页。 5 第l 章引言 律意识,分析在明代小说里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庶民百姓的法律意识;其四, 翟文甜的明清小说与“刑始于兵 的记忆,以明清小说中对于“刑始于兵” 的描写为基础,考察人们观念层面的兵刑关系;其五,李凤鸣的法律投影: 明清小说中的阴间司法,通过分析明清小说中有关阴间司法活动的刻画,指出 人们向往“正义得到伸张,罪恶无所逃遁”的司法;其六,颜超的“三言二 拍”中的法意与人情,通过考察“三言二拍”里的涉法故事及其所反映的法律 制度,分析其中的法意和人情 。 最后,放眼国外,文学作品之于法律研究的价值,已经深受学者重视。美 国著名法学家波斯纳指出,文学作品具有法律解释学、法律修辞学、历史法理 学等三个方面的价值 。关于文学的“虚构”与历史的“实录 之界限,美国学 者海登际特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中,认为:“历史的语言虚构形式 同文学上的语言虚构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由于对文学叙事有此种认识,一位 研究中国文学的美国学者甚至认为:“小说事实上比儒、道、释的道和二十 四史更能反映中国文化”回。在国外的“法律与文学 的探索领域,除了波斯纳 的著述之外,英国法律史学家霍尔兹沃斯的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和威 廉伊恩米勒的以眼还眼也都非常有代表性。这些著作都灵活地运用了 小说一类的文学作品来展现西方某一历史时期的法律文化。 1 2 2 明清小说三刻拍案惊奇研究 当论及小说三刻拍案惊奇时,需要先从型世言( 全称峥霄馆评定 通俗演义型世言) 一书说起。型世言为拟话本小说,崇祯五年峥霄馆书坊 刊行,钱塘陆人龙编撰,陆云龙评点,共十卷四十回,每回演义一个故事。型 李峻峰:从明小说看古代民间的法律意识,参见h t t p :w 硼i o l a w o r g c n s h o w n e w s a s p ? i d = 2 0 5 0 7 , 中国法学网。 翟文晶:明清小说与“刑始于兵”的记忆,载中西法律传统( 第5 卷)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 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9 6 3 1 4 页。 李凤鸣:法律投影:明清小说中的阴间司法,载中华文化论坛,2 0 0 7 年第4 期,第9 8 1 0 3 页。 颜超:“三言二拍”中的法意与人情,山东大学,2 0 0 6 年学位论文。 固徐忠明: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载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4 期,第5 4 6 2 页。 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版。 。马克梦: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与男女关系( 王维东、杨彩霞译)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1 版。 第l 章引言 世言问世后流传稀少,原刻几遭湮没。但是,该书中的故事却被吸收到别的 书中继续流通。崇祯十六年前后刊刻的小说三刻拍案惊奇,就是全部采撷 自型世言的覆刻本,即,三刻拍案惊奇实际上是书贾剽窃旧本改用新名 之作。由于改名改版之三刻拍案惊奇远较原名原版之型世言更容 易在坊间流通,再版者选择书名,便每取其最为知著者署之。本篇论文所讨 论的研究对象三刻拍案惊奇,除书名外,书中文字与型世言完全相 同,可以说,它是号称“三刻拍案惊奇 的型世言。 也正是因为三刻拍案惊奇取自型世言,且两本书的正文内容一致, 所以,在疏理归纳就小说三刻拍案惊奇而作的与本篇论文的主题相关的前 人著述时,也将一些有关型世言的研究成果包含其中。具体来说,学界评 价小说三刻拍案惊奇有两大特色: 第一,三刻拍案惊奇的故事题材具有广泛性和现实性,从而真实地反映 了明代的社会生活。通说认为三刻拍案惊奇专写明代故事( 仅一、二篇叙及 元末) ,其故事多取材于明代的明人传记、野史笔记和一些社会新闻,内容涉及 明代的民间传说、市井乡情、公案词讼和爱情故事等,其题材堪与“三言”、“二 拍”并提 。陈庆浩教授率先指出该小说的“现实性加强”,“是以现实生活为题 材的短篇白话小说创作的滥觞” 。就此观点,多数学者经过研究后也得出了相 似的结论,如,胡莲玉认为小说“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晚明的世相” ,“是我 们认识明代社会的生动的教科书,是一部颇有价值的社会史料 。夏咸淳认为 小说“多侧面地描绘了明末光怪陆离的世相和污浊浇薄的世风” 。徐虹指出, 该小说全面、真实地展现了晚明的世相,既反映了农民、奴仆等下层民众的苦 难和挣扎,又描摹了晚明社会各种商人的形象,还再现了帮闲群体的丑态,可 谓是观照晚明市井百相的一面“镜子 。王平在研究明代经济时也认为,该小 叫三刻拍案惊奇的具体刊刻时间,学界一直没有定论,郑振铎认为是崇祯癸未十六年,因为序中提到 的事实是崇祯末的历史事实。但是,陈庆浩、文革红认为是入清以后。一般认为其作于明末而非清初。 罾参见陈庆浩为 评注写的 型世言校注本序。 罾( 明) 陆人龙:三刻拍案惊奇,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1 0 年版。 蛳孔凡飞:大学语文,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 0 0 6 版,第1 7 7 1 7 8 页。 。参见陈庆浩为 评注写的型世言校注本序。 蟹胡莲玉: 研究述评,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5 年2 6 ( 1 2 ) ,第3 7 1 3 7 4 页。 毋胡莲玉:世态百相,杂陈毕具 与明代社会生活,载明清小说研究,2 0 0 3 年第4 期,第 1 2 2 4 页。 四夏咸淳:一部反映明末世风的速写图集略论 ,载明清小说研究,1 9 8 9 年第4 卷。 徐虹: 对晚明市井百相的描摹,载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8 年6 ( 4 ) ,第5 2 5 4 页。 7 第1 章引言 说“以明代经济活动为背景,具体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产经营等生活 情形,为我们勾勒出了明代不同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脉络,与历史记载相映成趣而 更富于真实性与形象性。因此,万晴门i 认为三刻拍案惊奇的史料价值超 过其艺术价值:“作者过分拘泥于史实,缺乏小说创作的虚构整合技术。有 些学者还进一步提出,小说是从平民视角出发,通过写平民生活来表现晚明的 社会生活的。如,雷庆锐指出,“作者以独特的晚明市民阶层的审美价值眼光 关照与描绘了当时的社会,不但对家庭生活0 世情民态、勾栏酒肆进行了精细描 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揭示了社会的真实本质,而且对市井细民的生 存状态及心理感受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而“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明代社 会生活的历史画卷,真实地再现了从元末明初到崇祯年间二百多年的社会现状, 尤为精细地描摹了市井细民的音容笑貌与生活百态”。因而,有学者总结:该 小说是晚明民间社会生活的摹本 。 第二,三刻拍案惊奇的思想内容具有说教性和劝世性,因而注重褒忠劝 孝、颂节扬义。在三刻拍案惊奇序中,作者梦觉道人早已道明此书的创作 主旨,就是“悟古今事迹,非奇则怪”,“今特撮其最奇者数条授梓,“使人读 之可以理顺,可以正情,可以悟真,觉君父师友,自有定分,富贵利达,自有 大义” 。而三刻拍案惊奇的母本型世言取名“型世”,亦是为了“树 型今世”,意在以树立典型的方式来劝诫教诲世人。后人研究三刻拍案惊奇, 也认为该书以“表彰忠孝节义,批判奸凶贪淫 为创作宗旨,试图通过一系列 忠孝节义的人物和事件来“以为世型”,“树型今世”,最终达到劝善惩恶的目 的。有的认为该小说“用说书进行教化,欲挽颓风,表扬忠臣、孝子、义夫、 节妇,贬斥贪官污吏,恶棍奸徒,以奖善惩恶为目的”。还有的指出“其恪守 礼教,摒弃世俗人欲,重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以致注重小说的 教化功能,忽视其娱乐功能” 。有学者还分析了三刻拍案惊奇在思想内容 王平: 与明代商品货币经济,载东方论丛,1 9 9 3 年第4 期,第9 6 i 0 0 页。 万晴川: 第十二回李时勉本事辨析,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 0 0 0 年第1 期。 吴顺: 与晚明社会生活,南昌大学,2 0 1 0 年学位论文。 雷庆锐:论 中的情理矛盾与社会成因,载北方论丛,2 0 0 5 年第1 期,第6 3 6 6 页。 雷庆锐:论 中的情理矛盾与社会成因,载北方论丛,2 0 0 5 年第1 期,第6 3 6 6 页。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编辑组编: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 十) ,河北大学中文系学报编辑部,1 9 7 8 版,第 4 4 0 页。 刘叶秋:略谈 ,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 9 8 8 年第1 期,第3 7 3 8 页。 李弈、吴建国: 的价值取向和叙事模式,载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2 期, 第1 3 5 1 4 0 页。 第1 章引言 上极力彰扬儒家的传统道德的原因。如,欧阳代发认力是因为受到了“倡导实 学、复兴古学 的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康国章则认为其中的劝惩意识是在晚 明以来兴起的“小说劝惩论”的影响下产生的 。除此之外,在对三刻拍案惊 奇的思想内容作进一步地具体分析时,学界尚颇有分歧。有的认为,小说体 现的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已经遭到批判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的认为,尽管小说 中存在大量彰扬封建儒家伦理道德的作品,但是,其中所体现出的思想不是传 统的儒家道德规范,而是已经世俗化、功利化了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宣 扬善恶果报,强调命运的安排,以现世立得的名利来回报善行等,这种价值取向 不能说是正统的儒家道德思想。还有的指出,该小说“一方面以传统伦理的典 范去匡世警人、劝诫教化,另一方面对世俗生活、男女之情也给予了人性的理 解与关注”,郎,在用传统价值体系劝惩说教的主流基调中也渗透着一些张扬个 体意识和合理人欲的新思想 。概言之,小说三刻拍案惊奇在思想上表现出 了回归传统价值观的趋势,说教意味浓厚。 综观目下所及之著述,发现,虽然学界对小说三刻拍案惊奇的研究著 述不胜枚举,但是,就三刻拍案惊奇当中所反映的法律思想的研究尚未引 起中国法律文化史学者的注意。尽管该书中散见不少的公案故事和法律史资料, 然而学界少有人问津三刻拍案惊奇当中的法律描述。实际上,三刻拍案惊 奇本着“树型于世”的创作目标,广泛搜集、演绎社会轶事和口头传闻,尤 其注重为市井细民写心,将一个切切实实的明代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它恰恰 正是研究明代民间的法律观念所需要的非常有意义的史料。 1 2 ,3 明代民间法律观念研究 本论文所讨论的民间法观念,是指民众对社会秩序的原理以及法是什么所 持有的基本思维模式,相当于民间的法律思想或民间的法律意识。考察近期学 界有关明代民间的法观念的研究著述,可知,学者们的研究,在时间跨度的选 择方面,或将时间限定在明代,专门讨论明代民众的法律意识,或以明清时期 。欧阳代发: 与明末拟话本的走向,载社会科学研究,1 9 9 5 年第4 期。 谬康国章:小说劝惩论与陆人龙的 ,载中卅f 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刘兴汉: 与“三言”的比较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1 9 9 7 年第4 期。 胡莲玉:晚明拟话本小说创作的思想文化背景考论以 为中心,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 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3 2 ( 2 ) ,第5 7 - - 6 2 页。 固雷庆锐:论 中的倩理矛盾与社会成因,载北方论丛,2 0 0 5 年第l 期,第6 3 6 6 页。 9 第1 章引言 为限,或笼统性的以中国传统时代为界。在研究素材的选择方面,有的以古代 的通俗小说、笑话为研究素材分析民间的法律观念,有的通过研究民间的法律 谚语、俗语揭示民间法观念,还有的从中国古代民间的结社组织、宗教信仰中 剖析民间法律意识。现分述如下: 首先,以小说、笑话为研究素材探讨民间的法观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其一,范忠信先生从明清的市井小说中解读民间法律观念,他认为,民间 法律观念与儒家圣书中所包含的法律观念及官方律例所要求的法律观念都有相 当的差距。并且归纳,中国古代小民百姓的法律观念有三大特征:第一,老百 姓认为国法就是王法,法律是统治者( 君王) 的旨意、命令,是百姓必须服从 的王家之法。因此,人们畏惧王法,畏惧视为王法化身的朝廷官吏。第二,老 百姓认为法律就是“天理”,特别是当国法合乎民心民情及社会伦理道德时。于 是,在百姓的法观念里,刑罚为天罚、天报,法律是实现因果报应的工具,除 暴锄奸、惩恶抑顽的司法会得到神灵的启示和帮助。第三,老百姓认为“法不 外乎人情”,法律不会悖逆人之常情,法律是一般人情的条文化。当僵硬的法条 与道德舆论发生矛盾时,应屈法律以全人情、情理、民心民俗,所以,法官既 要像专为民报仇雪耻的侠客,又要像家长一样将事情管到底。其二,李峻峰撰 文从明小说看古代民间的法律意识指出,明小说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庶民 百姓的法律意识并不淡薄,而是“时而积极,时而消极”。百姓信仰并遵从符合 “天理”( 主要体现在人伦和血缘方面的伦理) 的国法,而畏惧、排斥那些与之 不符的国法。当涉及婚姻家庭等伦理关系方面的纠纷时,由于人们素有重人伦、 重血缘的心理和思维方式,百姓认为“法”会最大限度地维护封建的伦理,此 种情形下,百姓会主动报官,求助官法;当“法 与人伦、血缘无关时,在百 姓看来,“法 便只是统治阶级惩戒、敲诈和压迫的工具,民不愿涉讼。其三, 徐忠明利用明清小说资料阐释中国古人的诉讼观念,在他看来,过去法史学界 一般断言的中国古人追求“无讼”的观念,实质上主要是官方与士人阶层代表 的文化大传统的法律追求和理想,中国古代民间社会对于诉讼的真实态度是讨 厌诉讼、贱视诉讼、恐惧诉讼。徐忠明在透过明清时期流行的笑话汇编笑林 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第3 5 4 3 6 9 页。 罾李峻峰:从明小说看古代民间的法律意识,参见h t z p :w w w i o l a w o r g c n s h o w n e w s a s p ? i d = 2 0 5 0 7 , 中国法学网。 徐忠明: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载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4 期,第5 4 6 2 页。 1 0 第l 章引言 广记,分析民间社会的法律意识时,再次指出,“明清时期庶民百姓的法律意 识已经比较成熟,也相当强固”。明清时期“健讼”风气盛行,庶民百姓的诉讼 意识不完全受“无讼”思想的支配。他认为,笑林广记反映出的民间社会的 法律意识还有:庶民百姓在日常经济交往中注重契约,高度重视“契约必须履 行”原则;在司法诉讼中,相较于司法官员的贪黩、酷虐和昏聩,庶民百姓表 现出更多狡黠的诉讼智慧。其四,黄昆、于语和、高梅等通过小说二拍对 底层市民生活的描写,探究宋至明末的民问法律思想。他们归纳民间法律思想 在总体上表现为:儒学指导,家族本位,具体来说是:刑法方面,酷刑意识强 烈;合同法方面,契约意识盛行,民间广泛使用契约,但是只重形式而轻内容; 继承法方面,民间的法观念赞成继子继承财产而认为女儿无权继承;婚姻法方 面,民间的法观念贯彻男尊女卑思想,听从父母之命是婚姻合法的形式要件 。 其五,邢意和通过研究公案小说狄公案,发掘书中所反映的传统社会的民间 法律思想。他指出,在民间法律思想中,一是“无讼”“惧讼 的心理根深蒂固; 二是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三是常常任由“礼”来架空法 。 其次,通过法律谚语、俗语揭示民间的法观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其一,徐忠明利用流播广泛的,为乡民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谚语考掘传统中 国乡民间的法律意识。他指出,首先,乡民意识到法律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期 盼法律申张正义,在法律贫困时,乡民会将冤抑的报复诉诸未来,诉诸宗教信仰 等;其次,乡民认为法律源于情理,情理处支配地位,希望官员在严格执法时 可以用“礼”权衡;再次,乡民非常关注自己的私有财产之权能,他们并不缺 乏权利意识;最后,面对法律具有的身份性与等级性,乡民期盼法律平等,乡 民对于契约高度重视。他还指出,传统中国乡民的诉讼心态属于“惧讼”,乡民 出于利害关系的考虑,倾向于回避与法律和衙门接触 。其二,程汉大和刘吉涛 以民间法律谚语为视角,分析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观念有三个特点:第一,中 国乡民并非完全没有权利意识,中国古代满足人的“欲”“求”的“分”字就包 含了“权利”的意蕴,它模糊的表达了民间法观念里的“权利”,特别是“所有 徐忠明:娱乐与讽刺:明清时期民间法律意识的另类叙事以 为中心的考察,载法制 与社会发展( 双月刊) ,2 0 0 6 年第5 期,第3 2 2 页。 圆黄昆等: 所蕴含的法律思想探微,载孝感学院学报,2 0 0 3 年2 3 ( 2 ) ,第5 0 5 4 页。 邢意和: 中国家法律思想与民问法律思想的矛盾,载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5 年7 ( 1 ) ,第6 2 6 4 页。 鲫徐忠明: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一一以谚语为范围的文化史考察,载中国法 学,2 0 0 6 年第6 期。 主1 第1 章引言 权”;第二,在乡民的心目中,人情比圣旨和法律都大,可以制衡作为“帝王之 具”的王法;第三,乡民诉讼的主流法观念是“厌讼 。其三,蔡煜通过研究 明代法律俗语,探究其背后所反映的民众法律意识。他指出明代民众有惧法意 识,这与明代统治者主张重典治国,大搞法外用刑,残酷刑罚相关。在惧法意 识下,民众有了渴望清官与寄托神明的法律意识。而到了明代晚期,民众对清 官极其失望,卖法意识在社会中弥漫,法律受到轻视。 最后,从民间的结社组织、宗教信仰中剖析民间法律观念的研究成果主要 有: 其一,论者郑显文通过对民间结社的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的民众具有强烈 的法律意识,如具有追求平等、权利,提倡诚信、自律的意识等 。其二,郝 铁川从民间存在鬼神信仰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中“民众法律意识是 鬼神化的法律意识,即民众是在日常的鬼神信仰和仪式中间接地熟悉、无意识 地接受法律规范的 。其三,萧伯符和李伟就“民众法律意识是鬼神化的法 律意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古代民众法律意识是儒家化的而 非鬼神化的。鬼神信仰对民众的法律意识的影响是十分低微的,因为中国古代 民众对待鬼神的态度是“虔向持疑”,信仰鬼神抱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信 仰仪式也多被娱乐化。然而,儒家思想通过戏剧、评书、小说等文艺节目与作 品以及广大民众周围的读书人和地方官吏的宣传教化对民众的思想影响很大。 在民众的法律意识中,法律的制定是出自君王,法律的执行是来自官府,法律 的价值是追求公平、伸张正义。这些观念与鬼神信仰都不存在关系。 综上所述,从明清小说三刻拍案惊奇中探究民间的法律观念的研究方 法是可取的。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国古代民众的法律意识可以大概归纳为: 第一,百姓不缺乏法律意识,关注私人的财产权利,重视契约;第二,百姓对 法律的认识是模糊的,仅是从宏观上理解法律应该是源于情理的,不违背“人 情”的,然而,人们意识形态中的“情理”却因受到官方法律思想和传统法观 程汉大、刘吉涛:中西“小传统”法文化之“暗合”以民间法谚为视角的考察,载华东政法大 学学报,2 0 0 8 年第3 期。 罾蔡煜:明代法律俗语研究,华东政法学院,2 0 0 6 年学位论文。 固郑显文:从中国古代的民间结社看民众的法律意识,载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张中秋编) ,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3 6 3 3 8 4 页。 鼬郝铁j i i :中华法系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7 版。 萧伯符、李伟:中国古代民众法律意识是儒家化而非鬼神化兼与郝铁川教授商榷,载法商研 究,1 9 9 8 年第4 期。 第1 章弓瞎 念的影响而更加复杂、不确定;第三,百姓具有回避法律诉讼的情结。这些已 形成的结论对于就小说三刻拍案惊奇来展开本论题的个案性研究非常有启 发意义。 1 。3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 本篇论文拟通过疏理三刻拍案惊奇中的涉法故事,研究其中所反映出的 民间的法观念。又因为,经过一番整理归纳后,发现,该小说的法律事件中涉 及司法审判、私约和赦宥三个方面的内容占有重要篇幅,所以,本论文将主要 从这三种情形中研究民间的法观念,着重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通过考察三刻拍案惊奇中官府审判案件的情形,分析,当普通民 众置身于官府的审判之中,亲身触及到官方制定的国家法时,对“法”表现出 怎样的认识和理解。毋庸置疑,在此种情形下,民众所体会到的“法 乃是国 家法的成分居多,主要表现出一种对国家法的心理认知和态度。 二是,通过考察三刻拍案惊奇中普通乡民之间以私下约定方式处理事务 的行为,分析,当民众置身于国家法的直接控制之外,在处理私人生活中的法 律纠纷或者法律关系时,表现出怎样的法观念。此时,民众在私人约定中所认 可并遵循的“法”,乃是一种“处江湖之远”的“法”。 三是,通过考察三刻拍案惊奇中的赦宥情形,分析,当民众遇到法律运 用的难题时,于国家法律与人际情理的取舍之间,表现出怎样的法观念。普通 百姓所认为的,国家法律应该赦宥的情形,乃是民众在对国家制定法和身边的 实际法规则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了某些法观念后,才做出的法律判断。 本论文拟将对以上三个问题按照上述列出的先后顺序展开论述,其理由在 于:首先,分析民众在官府审判中对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
- 《联想与想象》课件
- 肝性脑病护理指导
- 集体土地搬迁补偿合同8篇
- 生产品质部年终总结
- 液压机理论讲解
- 《祝福》公开课课件
- 三方购房协议书7篇
-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 酒店会员卡制度培训大纲
- 小学教材知识点系统复习大纲
- 新媒体文案写作教程(第二版)课件 项目五 微博文案写作 课件
- 《水力学》课件-第4章 水动力学基础(二)
-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的排查与治理方案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一、二章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2025年版浙江省劳动合同模板
- 2025年广东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解读及答案讲评课件
-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高中政治必修一人教统编版教学课件
- 孕产妇情绪管理课件
- 光伏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