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专业论文)绿茶茶汤色泽变化机理研究.pdf_第1页
(食品科学专业论文)绿茶茶汤色泽变化机理研究.pdf_第2页
(食品科学专业论文)绿茶茶汤色泽变化机理研究.pdf_第3页
(食品科学专业论文)绿茶茶汤色泽变化机理研究.pdf_第4页
(食品科学专业论文)绿茶茶汤色泽变化机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食品科学专业论文)绿茶茶汤色泽变化机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 摘要 绿茶汤色极易受到光照、温度、湿度和氧气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劣变,从而对绿茶 的品质带来不良影响。绿茶中呈色物质很多,且极性分布不一。本研究试采用系统溶 剂分离法对绿茶茶汤中呈色物质进行分离,并研究不同温度贮存条件下,绿茶汤色呈 色物质的变化情况;采用脱除茶汤儿茶素和黄酮醇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导致绿茶汤色 劣变的主要因子:通过添加p v p p 和p c d 两种护色的方法,研究绿茶汤色劣变的调 控。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l 、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依次用有机溶剂石油醚、无水乙醚、乙酸乙酯和正丁 醇萃取茶汤,色差分析和h p l c 分析结果显示,茶汤中呈色物质主要富集在极性较大 的正丁醇相和水相中,正丁醇相主要是黄酮醇类的物质,水相物质成分有待进一步确 定。 2 、绿茶茶汤在贮存进程中会发生褐变反应,且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茶汤颜色 的劣交加剧。引起汤色劣变的物质主要分布在正丁醇相和水相。在绿茶汤色劣变过程 中,儿茶素类物质含量明显下降,可能发生了降解、氧化、脱没食子化和异构化反应 从而影响汤色变化;观察到黄酮醇苷类物质的水解反应,但并没有发现黄酮醇类物质 含量的明显上升或下降。 3 、脱除儿茶素类物质的茶汤,其汤色劣变仍然较为明显,推测可能存在黄酮醇 类物质的氧化降解;脱除儿茶素类和黄酮醇类物质的茶汤,其汤色则未发生明显改变, 推测茶汤中除了儿茶素和黄酮醇类物质外,其他物质对汤色劣变的影响非常小。 4 、与正常茶汤相比,加入p v p p 后的茶汤,由于p v p p 的吸附作用,其酯型儿 茶素含量下降;其汤色劣变有所减缓,但黄酮醇苷类物质含量下降较快。与正常茶汤 相比,加入b c d 后的茶汤,其汤色劣变也有所减缓,并抑制了儿茶素和黄酮醇类物 质的降解。 5 、去除儿茶素和黄酮实验、添加p v p p 实验结果均说明儿茶素的氧化还原电位 高于黄酮类物质,当儿茶素被吸附后,黄酮失去了儿茶素的保护而迅速被氧化。 关键词:绿茶;系统溶剂分离法;呈色物质;汤色劣变 - a b s t r a c t g r e e nt e ai sv u l n e r a b l et ov a r i o u s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s u c ha sl i g h t ,t e m p e r a t u r e , h u m i d i t ya n do x y g e n ,w h i c hw i l le x e r t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o ni t sq u a l i t y t h e r ea r e d i v e r s i f i e de h r o m o g e n i cs u b s t a n c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p o l a r i t y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g r e e nt e a t h i s s t u d ya i m e dt os e p a r a t ec h r o m o g e n i cs u b s t a n c e si ng r e e nt e ai n f u s i o nb ys y s t e m i cs o l v e n t s e g r e g a t i o n ,f o u n do u tt h ec h a n g eo ft h e s es u b s t a n c e s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t e m p e r a t u r e s b y d e p r i v i n g t e ai n f u s i o no fc a t e c h i n sa n df l a v o n o l s ,d o m i n a n tf a c t o r s l e a d i n g t ot h e d e g r a d a t i o no ft e ai n f u s i o nc o l o rw e r ef u r t h e ra n a l y z e d ,a n dt h r o u g ha d d i n gp v p pa n d p c d ,m e a s u r e so fk e e p i n gg r e e nt e ai n f u s i o nf r o md e g r a d i n gw e r es t u d i e d f o l l o w i n g c o n c l u s i o n sw e r eo b t a i n e d : 1 b ya p p l y i n gs y s t e m i cs o l v e n ts e g r e g a t i o n ,o r g a n i cs o l v e n t ss u c ha sp e t r o l e u m e t h e r , a n h y d r o u se t h e r , a c e t i ce t h e ra n dn - b u t y la l c o h o lw e r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u s e df o rg r e e nt e a i n f u s i o ne x t r a c t i o n r e s u l t so fc o l o rd i f f e r e n c ea n a l y s i sa n dh p l ca n a l y s i ss h o w e dt h a t c h r o m o g e n i cs u b s t a n c e s i nt e ai n f u s i o n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i nn b u t a n o l p h a s ea n d a q u e o u sp h a s ew i t hr e l a t i v e l yg r e a t e rp o l a r i t y , a n dt h e r ew e r em o s t l yf l a v o n o l si n n b u t a n o lw h i l es u b s t a n c e si na q u e o u sp h a s et ob ef u r t h e ra n a l y z e d 2 g r e e nt e ai n f u s i o nt u m e dr e da n db r o w ni nt h ep r o c e s so fs t o r a g e ,a n dw i t ht h e r i s i n gt e m p e r a t u r e ,d e g r a d a t i o no ft e ai n f u s i o nc o l o rw a sa g g r a v a t e d s u b s t a n c e sl e a d i n gt o c o l o rd e g r a d a t i o nw e r em a i n l yi nn - b u t a n o lp h a s ea n da q u e o u sp h a s e i nt h ed e g r a d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c a t e c h i ns u b s t a n c e sl a r g e l yd e c r e a s e d ,w h i c hm i g h tb ec a u s e d b yd e g r a d a t i o n ,o x i d a t i o n ,g a l l i ca c i dr e m o v a l ,o ri s o m e r i z a t i o n ,a n df u r t h e rl e dt ot h e c h a n g eo ft e ai n f u s i o nc o l o r h y d r o l y s i sr e a c t i o nw a sf o u n da m o n gf l a v o n o lg l y c o s i d e s , b u tt h e r ew a sn oo b v i o u si n c r e a s eo rd e c r e a s ei nt h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f l a v o n o l s 3 a f t e rb e i n gd e p r i v e do fc a t e c h i n s ,c o l o rd e g r a d a t i o no ft e ai n f u s i o nw a ss t i l l o b v i o u s ,i tw a si n f e r r e dt h a tt h e r e 商g h tb eo x i d a t i o no ff l a v o n o l s b e i n gd e p r i v e do f c a t e c h i n sa n df l a v o n o l s ,c o l o ro ft e ai n f u s i o nc h a n g e ds l i g h t l yw h i c hi n d i c a t e dt h a t s u b s t a n c e so t h e rt h a nc a t e c h i n sa n df l a v o n o l sh a do n l ys u b t l e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c o l o r d e g r a d a t i o no ft e ai n f u s i o n i i 4 t e ai n f u s i o nw i t hp v p ph a dl e s sc a t e c h i n st h a nn o r m a lt e ai n f u s i o nd i dd u et ot h e a b s o r p t i o ne f f e c to fp v p p , i t sc o l o rd e g r a d a t i o nr a t ew a sa l s or e d u c e d ,b u tf l a v o n o l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d e c r e a s e dq u i c k l y t e ai n f u s i o nw i t hi b - c dh a ds l o w e rc o l o rd e g r a d a t i o n ,a n d t h ed e g r a d a t i o no fi t sc a t e c h i n sa n df l a v o n o l sw a sa l s or e s t r a i n e d 5 t h ef l a v o n o l sw e r eo x i d e dq u i c k l ya f t e rr e m o v i n gc a t e c h i n sb e c a u s et h er e d o x p o t e n t i a lo fc a t e c h i n si sh i g h e rt h a nt h a to ff l a v o n o l s k e yw o r d s :g r e e nt e a ,s y s t e m i c s o l v e n t s e g r e g a t i o n ,c o l o rs u b s t a n c e s ,c o l o r d e g r a d a t i o no ft e ai n f u s i o n i i i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缩略词。v i 1 文献综述l 1 1 系统分离法在各领域的应用。1 1 2绿茶呈色物质的相关研究1 1 3 绿茶汤色劣变成分的研究。4 1 4 绿茶护色技术的相关研究4 2 引言。7 3 材料与方法9 3 1 材料、试剂与仪器9 3 2 实验方法9 3 2 - 1 茶汤的制取9 3 2 2 茶汤呈色物质的萃取。1 0 3 2 3 茶汤在不同温度下的贮存实验l o 3 2 。4 脱儿茶素“茶汤”和脱儿茶素、黄酮醇“茶汤”的制备1 1 3 2 5p v p p 对绿茶汤的护色实验。1 1 3 2 6d c d 对绿茶汤的护色实验1 1 3 3 分析方法1 1 3 3 1 色差测定方法1 1 3 3 2 儿茶素和黄酮醇的h p l c 测定方法1 2 3 3 3 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1 2 3 3 4 茶叶干重的测定方法1 2 4 结果与分析13 4 1 茶汤呈色物质的分布1 3 4 1 1 茶汤呈色物质极性分布13 4 1 2 茶汤成分的h p l c 测定。1 3 4 2 茶汤色泽劣变的研究l5 i v 4 2 1 贮存期间茶汤色泽的变化1 5 4 2 2 茶汤贮存前后儿茶素的变化1 9 4 2 3 茶汤贮存前后黄酮的变化2 1 4 3 脱除儿茶素及黄酮类物质“茶汤”汤色劣变的研究2 3 4 3 1 不同处理茶汤色泽的变化2 3 4 3 2 不同处理茶汤的成分分析:2 4 4 4 添加p v p p 及1 3 - c d 对茶汤色泽变化的影响2 7 4 4 1 添加p v p p 对绿茶汤色的影响研究2 7 4 4 2 添加1 3 - c d 对绿茶汤色的影响研究3 2 5 讨论3 7 5 1 茶汤呈色物质的分布3 7 5 2 绿茶汤色劣变成因的探讨3 7 5 3p v p p 及 3 - c d 对茶汤色泽的影响3 7 61 2 论3 9 参考文献。4 0 致 射4 7 作者简介4 8 v 、 缩略词 没食子酸( g a l l i ca c i d ,g a ) 表儿茶素( ( 一) 一e p i c a t e c h i n ,e c ) 儿茶素( ( + ) c a t e c h i n ,c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 e p i g a l l o c a t e c h i ng a l l a t e ,e g c g ) 表没食子儿茶素( ( - ) 一e p i g a l l o c a t e c h i n ,e g c )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一) e p i c a t e c h i ng a l l a t e ,e c g ) 没食子儿茶素( ( + ) 一g a l l o c a t e c h i n ,g c )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 ) g a l l o c a t e c h i ng a l l a t e ,g c g ) 和咖啡碱( c a f f e i n e ,c a f ) 芦丁( r u t i n ,r ) 杨梅素( m y r i c e t i n ,m ) 槲皮素( q u e r c e t i n ,q ) 山柰素( k a e m p f e r o l ,k ) 杨梅素苷( m y r i c e t i ng l y c o s i d e s ,m g ) 槲皮素苷( q u e r c e t i ng l y c o s i d e s ,q g ) 山柰素苷( k a e m p f e r o lg l y c o s i d e s ,k g ) 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p o l y v i n l y p o l y p y r r o l i d o n e ,p v p p ) 环糊精( p c y c l o d e x t r i n ,i - c d ) 高效液相色谱法( h i g hp e r f o r m a n c el i q u i d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h p l c )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p h o t o d i o d ea r r a yd e t e c m r ,p d a ) 光密度值( o p t i c a ld e n s i t y ,o d ) v i l 1 文献综述 绿茶汤色黄绿、明亮,并且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和营养物质【l j ,如茶多酚、氨基 酸、色素和微量元素等【2 ,”,因此具有美容、减肥和治疗一些疾病的功能【4 ,5 】,比如延 缓皮肤衰老【6 】,促进脂肪燃烧f 7 】和抗癌【引、抗心血管疾病等【7 , 9 - 1 6 。绿茶饮料由于其颜 色清亮、口感舒畅、香气宜人更胜其它茶饮料一筹而深受消费者喜爱【1 7 2 0 】。绿茶汤色 极易受到外界光照、氧气、高温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劣变【2 1 , 2 2 】。如何更快更准确地找 到引起绿茶汤色劣变的物质一直是茶叶领域的难点和重点。研究绿茶汤色的呈色物质 及致汤色劣变成分,对绿茶饮料市场的长久生存很有必要。 1 1 系统分离法在各领域的应用 系统分离法【2 3 1 最初源于中药领域的应用,是一种按物质极性不同,选择合适的萃 取溶剂,依次萃取将其分离的方法,为的是更好地分离化学性质比较接近但极性不同 的液体物质。由于操作简单,效果显著而备受青睐。其实质是一种液液萃取的方法, 物质根据极性大小的不同,“相似相溶 进入相应极性的萃取液中,从而实现富集分 离。 系统分离法是一种基础性的粗分离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分离纯化研究做先期铺 垫。自然界中的大多数化合物成分都较为复杂,用系统分离法来做初步分离或预分离, 从而实现为下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做了充分准备。 目前有关应用系统分离法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医学等领域上的。梁洁利用系统分离 法,采用各种有机溶剂依次萃取原材料,从而提取分离广西匙羹藤茎( 一种中药) 的各 成分,并采用紫外光谱和薄层色谱法鉴定了各部分的提取物,观察各部分提取物对四 氧嘧啶小鼠模型血糖值的影响【2 4 1 。吴小娟用系统分离法将南山茶子的醇提取物分成极 性不同的组分,利用重组孕激素受体基因酵母生物检测法筛选南山茶子拮抗孕激素活 性部位【2 引。 在茶叶领域也有很多研究是基于萃取基础上的,例如:采用乙醇热水回流提取黄 酮: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到没有氧化的多酚类如儿茶素等【2 6 2 7 】。但采用系统分离法来 萃取茶汤,按照物质极性的不同进行分类富集的应用是在少数或未见应用。 1 2 绿茶呈色物质的相关研究 绿茶茶汤中的呈色物质丰富多样,长期以来茶人对绿茶汤色的构成方面做了大量 研究【2 8 3 0 1 。 汤色绿、明亮是绿茶的关键品质之一【3 。肖伟祥( 1 9 6 3 ) 曾报道称,茶汤是一种 高浓度的溶液,有色物质很多且很复杂【3 2 j 。有关什么物质是构成绿茶黄绿汤色主体成 分的研究,目前比较得到认可的理论是:黄酮醇及其苷类、叶绿素、花青素和儿茶素 氧化产物【3 3 j 可能是构成绿茶黄绿汤色的主体,但具体的贡献份额并不清楚 3 4 , 3 5 】。 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黄酮、叶绿素对汤色具有贡献作用。钟萝认为黄烷醇类及其 甙类的组分和含量构成了绿茶的汤色。并且他认为茶汤中不溶于水的极少量叶绿素也 对汤色的形成起到微薄作用 3 1 j 。宛晓春在茶叶生物化学( 第三版) 一书中指出黄 酮苷是形成绿茶汤色的重要组分,构成了茶汤水溶性黄色素的主体。他认为一部分叶 绿素在绿茶揉捻等加工过程中会发生水解反应,从而生成叶绿酸、植醇等化合物进入 茶汤,对绿茶汤色的形成有影响【3 i ,3 2 】。而另有研究者认为除了黄酮、叶绿素对汤色有 贡献外,儿茶素和花青素对汤色形成也起到一定作用。方元超、赵晋府则主张除了上 述叶绿素和黄酮类物质外,儿茶素和花青素也参与了汤色的构成【3 6 1 。戴前颖( 2 0 0 7 ) 研究发现,在低温避光贮存下,叶绿素和茶多酚是构成绿茶茶汤绿度的主要因子【”】。 潘顺顺( 2 0 0 7 ) 在对绿茶茶汤汤色构成方面研究发现,对绿茶汤色“绿度 的构成起 作用的是叶绿素a 、b 和脱镁叶绿素a ,对绿茶汤色“黄度 的构成起作用的是叶黄 素及p 一胡萝卜素,但是现实中在绿茶饮料高温杀菌过程中叶绿素已经发生大部分的 降解,而叶黄素和p 一胡萝卜素的性质则比较稳定p 引。 黄酮类( 也称花黄素) 物质是由两个苯环( a 环、b 环) 通过三碳链相互联结而 成的一类成分( 图1 1 ) ,是以黄酮( 2 苯基色原酮) 为母核而衍生出来的一类黄色色 素,基本骨架是c 6 c 3 c 6 3 1 ,3 9 】。黄酮类物质的极性较大,易溶于正丁醇、乙醇等极 性较大的有机溶剂,适用于用正丁醇、乙醇来萃取提取。 虽然黄酮醇及其苷类在茶叶中的含量很少,只能占到茶叶干重的3 4 ,但大 部分为亮黄色结晶,其水溶液为绿黄色。所以大家普遍认为黄酮醇及其苷类是绿茶汤 色的主要构成【3 1 ,3 2 ,3 6 1 。 7 6 o 4 图1 1 黄酮类物质的结构式 f i g 1 - 1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f l a v o n e s r - - h 黄酮( f l a v o n e s ) ;r = o h 黄酮醇( f l a v o n e s ) 黄酮很少以游离态存在,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类或以碳糖基的形式存在,还包括 2 黄酮的同分异构体和其氢化的还原产物,并且黄酮类化合物的母核上常连有羟基、烃 氧基、甲氧基、异戊烯氧基等取代基。如:甘草中的甘草素、橙皮中的橙皮苷均属于 二氢黄酮类,满山红中的二氢槲皮素、桑枝中的二氢桑色素均属于二氢黄酮醇类3 1 1 。 正是因为黄酮存在形式的复杂性、差异性,导致了黄酮定性定量的难度较大,给研究 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被认为是绿茶茶汤的重要呈色物质,而且它的变化有可能与绿 茶汤色的劣变有关【4 0 1 ,所以黄酮类化合物一直是茶饮料从业人员的关注和研究对象。 叶绿素b 在j 比处使用c h o 惜m , c h2 c h , c h 3 圈1 2 叶绿素a 、b 的分子结构式【1 i f i g 1 - 2c h e m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 so fc h l o r o p h y l l 曩、b 茶汤中的色素有脂溶性色素( 叶绿素类、叶黄素类、胡萝卜素类等) 和水溶性色 素( 花青素类,花黄素类,儿茶素类的氧化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 两大 类。其中,脂溶性色素有叶绿素( 图1 2 ) 和类胡萝卜素,在绿茶中含量较少( 2 8 0 n m ,。 3 4 5 n d - oi f d - 虬 一 “ 41- 一一 n 一 p 1 啊“劬舢由勘由舢枷劬 d 13 4 5 m2 b 峁4 0翻二 弋 2 8 0 n m 1 0 3 4 5 n m 。, t j 。j m 一 “ j 山 1 a d l 蜘2 0匍柏如; 2 8 0 n m3 4 5 n 删- , 4 j | l l 一 : 瓢i ,l 。一 j ii 。 图4 - 2 茶汤及各萃取相的h p l c 图谱( 0 d ) f i g 4 - 2 h p l cc h r o m a t o g r a m so ft e ai n f u s i o na n di t se x t r a c t i n gp h a s e s ( 0 d ) a 茶汤;b 石油醚相;c 无水乙醚相;d 乙酸乙酯相;e 正丁醇相:f 水相 at e ai n f u s i o n =bp e t r o l e u me t h e rp h a s e = ca n h y d r o u se t h e rp h a s e ; d e t h y la c e t a t ep h a s e = en - b u t y la l c o h o lp h a s e =fa q u e o u sp h a s e 1 g a ;2 g c = 3 ,e ( ;4 c ;5 c a f :6 e c ;7 e g c g :8 g c g ;j 9 e c g ;1 5 m g ;1 7 r ;2 2 q ga n dk g ;o t h e r s u n k n o w n , 表4 - l 图4 2 中主要峰的吸收光谱特征( 3 4 5 n m ) t a b l e4 - 1t h e a b s o r p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a i np e a k s i nf i g 4 - 2 ( 3 4 5 n m ) 注:峰1 5 为m g ,峰1 7 为r ,峰2 2 为q g 和k g 。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溶剂分离法能将茶汤中的呈色物质按照极性不同进行富集。 茶汤中呈色物质主要富集在极性较大的正丁醇相和水相中,正丁醇相主要是黄酮类的 物质,水相物质通过3 3 2 中方法并不能很好确定其中成分。 4 2 茶汤色泽劣变的研究 4 2 1 贮存期间茶汤色泽的变化 绿茶茶汤性质不稳定,贮存过程极易发生色泽的劣变。为了进一步了解绿茶汤色 的劣变情况,将绿茶茶汤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贮存,观察并测定绿茶汤色的变化;并 且将储存一段时间后的茶汤进行系统法萃取,以判断色泽劣变的趋势和规律。 图4 3 是1 0 、4 0 ( 2 、7 0 和1 0 0 条件下贮存一定时间后的茶汤照片,图中可 以看出,汤色均发生了褐变。由最初的黄绿、明亮分别转变为黄色、枣红色、褐色、 棕褐色。并且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茶汤汤色劣变的程度愈加明显。说明温度对绿茶 汤色的劣变起的影响很大。 图4 4 的a 组图片、b 组图片分别是茶汤在4 0 。c 储存6 天前、后的五个萃取相的 照片,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茶汤发生褐变的部位主要集中在正丁醇相和水相中。说明 正丁醇相和水相中的物质不仅是决定绿茶汤色形成的物质,还是汤色劣变的主要成 分。 abcd 图4 3 茶汤在不同温度下贮存后的色泽变化图 f i g 4 - 3t h ec o l o rc h a n g eo ft e ai n f u s i o nd u r i n g s t o r a g el i td i f f e r e n tt e m p r e t i i r e l a :l o 、6 d ;b :4 0 、6 d ;c l7 0 、6 d ; d i1 0 0 、l d 1234 a 罗”侈i b 6 镯 图“茶汤不同萃取相的色泽变化圈 ( a :0 d ,b :4 0 、6 d ) f i g 4 4t h ec o l o rc h a n g eo ft e ai n f u s i o ni nv a r i o u s e x t r a c t i n gp h a s e s 1 茶汤l2 石油醚相l3 无水乙醚相;4 乙酸乙酯相l 5 正丁醇相:6 水相 lt e ai n f u s i o n :2p e t r o l e u me t h e rp h a s e ;3a n h y d r o u s e t h e rp h a s e ;4e t h y la c e t a t ep h a s e :sn - b u t y la l c o h o l p h a s e :6a q u e o u sp h a s e 图4 5 、4 - 6 分别是茶汤在不同温度下贮存过程中色度a 、b 值的变化趋势图。从 图中可以看出,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茶汤的红变( a 值为正时,值越大表越红) 和 黄变( b 值为正时,值越大表越黄) 趋势逐渐加深。在茶汤贮存过程中,茶汤和每个 相色度a 、b 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正丁醇相和水相的a 、b 值上升趋势较大, 由此推测正丁醇相和水相中的物质与茶汤色泽的劣变关系比较密切。 2 o 2 o a o d1 5 d3 d4 5 d6 d0 d 1 s d3 d4 5 d6 d o d1 5 d3 d4 5 d 贮存时间( 天) s t o r a g et i m e ( d ) 争一茶( t e ai n f u s i o n ) + 无水乙醚相( a n h y d r o u se t h e rp h a s e ) 古一正丁醇相( n - b u t y la l c o h o lp h a s e ) + 石油醚相( p e t r o l e u me t h e rp h a s e ) _ 乙酸乙酯相( e t h y la c e t a t ep h a s e ) - - - k - - - 水相( a q u e o u sp h a s e ) 图4 - 5 茶汤在不同温度下贮存过程中色度a 值的变化 f i g 4 5t h ec h a n g e so ft e ai n f u s i o nc o l o r ( a ) d u r i n gs t o r a g ea td i f f e r e n tt e m p r e t u r e s a l o ;b 4 0 :c7 0 ;d1 0 0 1 7 驺 笛 坫 , 6 弘 艿 b 5 巧 b 0 d 1 5 d3 d4 5 d6 d0 d1 5 d3 d 4 5 d6 d o d1 5 d3 d4 5 d6 d 0 d 0 2 5 do 5 d0 7 5 dl d 贮存时间( 天) s t o r a g et i m e ( d ) + 茶( t e ai n f u s i o n )+ 石油醚相( p e t r o l e u me t h e rp h a s e ) 昼一乙醚相( a n h y d r o u se t h e rp h a s e ) 一乙酸乙酯相( e t h y la c e t a t ep h a s e ) 备一正丁醇相( n b u t y la l c o h o lp h a s e ) 一水相( a q u e o u sp h a s e ) 图4 6 茶汤在不同温度下贮存过程中色度b 值的变化 f i g 4 - 6t h ec h a n g e so ft e ai n f u s i o nc o l o r ( b ) d u r i n gs t o r a g ea td i f f e r e n tt e m p r e t u r e $ a 1 0 :b 4 0 ;c7 0 :d1 0 0 通过前面分析已经得到:在茶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