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中美网络表达自由法律保护制度之比较研究.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中美网络表达自由法律保护制度之比较研究.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中美网络表达自由法律保护制度之比较研究.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中美网络表达自由法律保护制度之比较研究.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中美网络表达自由法律保护制度之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f = ,独立进行研冗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文学躲马。孙殇 日期:z 礴占月f e t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 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躲咨i 锄 吼刁年占月1 日 l 络表达自由法律保护制度之比较研究 专业:法学理论 硕士生:马淑芬 指导老师:邓伟平副教授 摘要 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发表言论的最为重 要和便捷的途径。与此同时,网络传播也向各国法律制度发起挑战。网络特有的 快捷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为诸如暴力、色情、诽谤、侮辱等非法行为提 供方便。如果怠于管理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表达行为,对整个网络秩序乃至社会秩 序都是一个极大的危险,但是另一方面,过于苛刻和严格的管制又将拘束人们表 达自由权利的实现。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对网络的研究尚不成熟,因此加 强网络表达自由保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中美两国的现行法律制度和历史渊源、价值取向为视角,剖析了两国 网络表达自由保护制度的异同,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原因。 前言,简要介绍了中美两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两国网络表达自由法律保 护制度的现状。 第一章,网络表达自由析义。主要对表达自由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网络作 为表达自由的新型媒介所具有的特性,及其价值功能。 第二章,中美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制度比较。主要从媒介特性分析方法、内 容控制、政府立法和网络服务提供商法律责任四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中美法律制度 的具体差异。 第三章,制度差异的法理分析。从自由主义与皇权至上思想对中美两国的影 响,以及自由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来分析制度差异的原因。 第四章,我国网络表达自由法律保护制度之完善。根据上述分析,美国有许 多成功制度值得借鉴,但是借鉴后的制度应符合我国国情,保证国家信息安全。 j 本章从转变观念、改革制度和其他手段三个方面论述笔者的建议。 结语,综合概述了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结果,以及本文的改进途径。 关键词:中国;美国;网络表达自由;传播媒介;公共利益 a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nt h ep r o t e c t i o n e mo nl a wf o rn e t w o r kf r e ee x p r e s s i o nb e t w e e n c h i n aa n d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m a j o r :j u r i s p r u d e n c e n a m e :m as h u f e n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d e n gw e i p i n g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t e m e t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n e t w o r kg r a d u a l l y b e c o m e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a n dc o n v e n i e n tw a yt oe x p r e s so u rt h o u g h t sa n dt h e o p i n i o n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n e t w o r ka l s ob r i n gt h ec h a l l e n g et ot h el e g a ls y s t e m b e c a u s eo fi n t e r n e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r a n s m i t i o n r a p i d l y , i n t e r a c t i v i t y a n d a n o n y m i t y , i tp r o v i d e sc o n v e n i e n c ef o rt h ei l l e g a lc o n d u c t ,s u c ha st h ev i o l e n c e ,t h e p o r n o g r a p h y , t h es l a n d e ra n dt h ei n s u l t i fw en e g l e c tt o c o n t r o lt h ei n t e r n e t e x p r e s s i o nc o n d u c t , t h e r ew i l lb eag r e a td a n g e rt ot h ec y b e r s p a c ea n ds o c i a lo r d e r o n t h eo t h e rh a n d ,t o oh a r s ha n ds t r i c tc o n t r o lw i l lo b s t r a c tp e o p l ef r o ma c h i e v i n gt h e r i g h to ff l e ee x p r e s s i o n c h i n a si n f o r m a t i o n i z a t i o ni si m p e r f e c t ,t h es t u d yo fi n t e r n e t i sn o ty e tm a t u r ea l s o s o ,t h e r e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e n h a n c et h e r e s e a r c h m e n to f t h en e t w o r kf r e ee x p r e s s i o n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e st h ed i f f e r n c eo ft h ep r o t e c t i o nl a ws y s t e r mb e t w e e n c h i n aa n d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a n dt h e nf o u n dt h er e a s o ni nh i s t o r yt r a d i t i o na n dv a l u e s a s p e c t s a l lt h ew o r ki st oi m p r o v eo u rc u r r e n tp r o t e c t i o ns y s t e mi nt h en e t w o r kf l e e e x p r e s s i o n p r e f a c e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t e m e tt e c h n o l o g ya n dt h ep r o t e c t i o n s y s t e r mo fn e t w o r kf l e ee x p r e s s i o no nl a wb o t hi nc h i n aa n d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t h ef i r s tc h a r p t e r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n e t w o r kf l e ee x p r e s s i o n m a i n l yd e f i n e t h em e a n i n go f t h ef l e ee x p r e s s i o n , a n dt h ev a l u eo f t h en e t w o r kt ob ean e wm e d i u m t h es e c o n dc h a r p t e r :c o m p a r i s o nt h ep r o t e c t i o ns y s t e r mo nl a wo fn e t w o r k f r e ee x p r e s s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t h eu n i t e ds t s t e s m a i n l yi nt h ea s p e c to ft h e m e d i u m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t h ec o n t e n tc o n t r o l ,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i n v o l v e m e n ta n di s p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et h i r dc h a r p t e r :t h er e a s o no ft h ed i f f e r e c ei na s p e c to fl a wt h e o r y m a i n l y i i lt h ea s p e c to f t h eh i s t o r yt r a d i t i o na n dt h e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t h ef o u r t hc h a r p t e r :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c h i n a sp r o t e c t i o ns y s t e r mo nl a w b a s e do nt h ec o m p a r i s i o na b o v e ,a n t h o rm a k e s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t oo u rc o u n t r y s s y s t e r m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i si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p r o g r a mt ot e l lu sw h a tt h ea u t h o rh a d d o n e w h a tt h ec o n c l u s i o ni s ,a n dt h e nr e a s s e r t sh e rv i e w s k e yw o r d s :c h i n a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n e t w o r kf l e ee x p r e s s i o n ;t r a n s m i tm e d i u m ; p u b l i ci n t e r e s t i v 目录 摘要。i a 】 ;s t r a c t i i i 目j 录v 前言。1日盯吾 第一章网络表达自由的析义。3 一、表达自由的界定3 二、网络是表达自由之新型媒介5 三、网络表达自由保护之价值9 第二章中美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制度比较l l 一、媒介特性分析方法1 l 二、内容控制1 5 三、政府立法18 四、i s p 法律责任2 1 第三章制度差异的法理分析2 4 一、历史渊源:自由主义理论与皇权至上2 4 二、价值取向:自由与公共利益的抉择2 9 第四章我国网络表达自由法律保护制度之完善。3 5 一、自由价值先行,兼顾公共利益3 5 二、技术监管为主,立法规制为辅3 6 三、行业自律和网民自律3 8 结语。4 0 参考文献4 2 后记。 v 、博客上 网站上浏 辟了一个 一把双刃 遇越来越 等,这些 技术产物 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虚拟世界的行为可能威胁到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合法权 利。由此,创制法律控制、缓和网络表达自由与他人合法权利之间的摩擦成为现 实需要。 美国一直以“自由王国”自称,重视公民自由权利的发展与保护,其宪法第一 修正案就是表达自由的保护内容。美国作为网络的发祥地,是世界上网络立法起 步最早,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因此,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法, 研究中美两国的现行保护制度差异并探究制度背后的原因分析,以期对我国网络 表达自由保护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纵览美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判例,美国十分重视网络表达自由法律保护制度 的建立。1 9 7 7 年,美国颁布联邦计算机系统保护法案,首次将计算机系统纳 入法律的保护范畴;1 9 8 7 年颁布计算机安全法,这是美国关于计算机安全的 根本大法,随后还制定了电子通信秘密法等。1 9 9 6 年1 月美国推出电信改 革法案,首次禁止通过互联网向未成年人传播有关淫秽内容的信息。自1 9 9 7 年 以后,美国国会又先后通过了有关互联网的法案有4 0 余项,内容包括从网上向 未成年人传播淫秽信息到垃圾邮件、数字音乐、文学作品的版权、禁止网上赌博 等等。与此同时,美国的司法判例对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也具有建设性作用。著 名的r e n ov a c l u 案中涉及的c d a 法案,这是政府企图对网络表达行为实施控 制的第一次尝试,最终该法案被判决违宪。a c l uv m i l l e r 、m u l t n o m a c hc o u n t y l i b r a r yv u s a 、a m e r i c a nl i b r a r ya s s o c i a t i o nv u s a 、a s h c r o i tv a c l u 等 一系列案件中判决c i p a 、c o p a 法案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对上述案件的研究, 能够帮助我们研究美国联邦法院对待网络表达自由的立场和观点。 l 反观我国立法,有关计算机内容的法律文件5 0 多个。其中涉及网络表达自 由的,主要有:1 9 9 4 年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 9 9 4 年计算机信息 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 9 9 7 年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2 0 0 0 年公布施 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 0 0 0 年电信条例;2 0 0 0 年互联网电子 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 0 0 5 年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 0 0 6 年信息网 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总的来说,我国现有法律规范基本能够满足现实需要,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立法层级较低、内容较多为行政管理的规定、在司法 实践中可操作性低等。 2 自由的析义 的名称,可谓莫衷一是,主要有 o f e x p r e s s i o n ) 两种。1 所谓言论自 由只是以口语的方式表达思想、 由,而出版、结社、示威等自由 则排除在外。对言论自由赋予宪法性权利性质加以规定的国家,实质上都采取了 狭义说,即将言论自由与其他如出版、结社等自由并列规定。如我国宪法第 3 5 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的自由。”再如美国联邦宪法,它并列规定了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其中,言论 自由保护的就是口头上的交流。2 广义说则将演讲、出版、集会、结社自由等都 纳入言论自由的范畴。凡是通过各种形式将思想意见表达与外部的自由,都属于 言论自由概念之下。我国学者王希仁认为,从言论的性质看,包括发表政治性或 者政策性见解、学术性成果和文艺作品的自由;包括进行讨论和辩论、批评和反 批评的自由;包括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申诉、批评和建议的自由以及 向司法机关起诉、应诉的自由。从言论的形式看,包括谈论、演说、通信、投稿 的自由;包括写作、表演、设计、研究和出版的自由。言论自由的覆盖面很广, 几乎可以容纳一切人工信息;言论自由的内容很复杂,几乎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 一切领域。3 表达自由概念的界定,也是各有各家之言。甄树青主张,表达自由是公民的 基本自由之一。它是指公民的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使用各种媒介和方式表 明、显示或公开传递思想、意见、观点、主张、情感或信息、知识等内容而不受 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自主性状态。它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 艺术表现自由等。李怀德认为,表达自由是言论、出版、著作、新闻等自由的合 1 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宪法则采用表达自由的称谓:欧洲人权公约采用言论自由的称谓。 2 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 年6 月版,第3 5 页 3 王希仁:论言论自由。宁夏社会科学,1 9 8 7 年第l 期。 称,是指公民有权通过1 3 头、书面或者音像设备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4 王 世杰、钱端升认为“国人常有称意见自由( f r e e d o mo f e x p r e s s i o n ,l i b e r t e d o p i n i o n ) 为言论自由者;然言论自眭l ( f r e e d o mo f s p e e c h ) 的意义实甚狭窄,不足以包括意见 自由的全部。“所谓意见自由,只是表示意见的自由”5 上述学者均认为,应该采 用“表达自由”这一名称统摄言论、出版、著作、新闻等自由权利,而将言论仅仅 解释为一种口头或者书面上的表达,在人们表达思想方式逐渐增多,甚至急速膨 化的今天“言论自由”的名称已无法涵盖所有表达方式。 也有学者认为,言论自由与表达自由是具有相同内涵与外延的概念,两者可 以通用。侯健在言论及其限度一文中指出“言论自由( f r e e d o mo f s p e e c h ) ,或 称表达自由( f r e e d o mo f e x p r s s i o n ) ,意指所见所闻以某种方式或形式表现于外的自 由。 6 在早期的国际人权公约中,也常将言论自由与表达自由合并使用。7 之所以 将言论自由与表达自由两个概念混合使用,究其原因在于在当时社会,人们表达 思想、观点的方式有限,主要采用1 3 头或书面的言论方式来表达。因此,使用言 论自由概念涵盖其他各种表达方式之自由,具有其合理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传播,人们表达 思想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书面或1 3 头的语言表达已经不能容纳或者概括其他 表达方式,因此应该采用较之“言论自由”具有更广泛含义的“表达自由”这一概 念。 首先,国际社会逐渐趋同将言论自由( f r e e d o m o f s p e e c h ) 做为表达自由 ( f r e e d o mo f e x p r e s s i o n ) 的下属概念记录在国际文件中。1 9 4 8 年世界人权宣言 之后的许多国际人权文件都采用表达自由概念这一总署名称,例如,根据1 9 6 6 年的公民权利和政治国际权利第1 9 条,表达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 f r e e d o m o f p r i n t ) 、艺术自i 扫( f r e e d o m o f a c t ) 等方面内容。8 再如1 9 6 9 年的美洲人 4 李怀德,论表达自由,现代法学,1 9 8 8 年第6 期。 5 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1 1 月版,第9 6 页。 6 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北大法律评论,2 0 0 0 年第3 卷第2 辑。 71 9 4 8 年的国际人权宣言,序言部分采用言论自由概念,原文:w h e r e a sd i s r e g a r da n dc o n t e m p tf o rh u m a n r i g h t sh a v er e s u l t e di nb a r b a r o u sa c t sw h i c hh a v eo u t r a g e dt h ec o n s c i e n c eo f m a n k i n d a n dt h ea d v e n to f aw o r l di n w h i c hh u m a nb e i n g ss h a l le n j o yf r e e d o mo f s p e e c ha n db e l i e f a n df r e e d o mf r o mf e a ra n dw a n th a sb e e n p r o c l a i m e da st h eh i g h e s ta s p i r a t i o no f t h ec o m m o np e o p l e 第1 9 条则采用表达自由概念,原文:e v e r y o n eh a s t h er i g h tt of r e e d o mo f o p i n i o n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t h i sr i g h ti n c l u d e sf r e e d o mt oh o l do p i n i o n sw i t h o u ti n t e r f e r e n c e a n dt os e e k , r e c e i v ea n di m p a r t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i d e a st h r o u g h a n ym e d i aa n dr e g a r d l e s so ff r o n t i e r s o 原文:e v e r y o n es h a l lh a v et h er i g h tt of r e e d o mo f e x p r e s s i o n ;t h i sr i g h ts h a l li n c l u d e 疗e e d o mt os e e k , r e c e i v e a n di m p a r t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i d e a so f a l lk i n d s ,r e g a r d l e s so f f r o n t i e r s ,e i t h e ro r a l l y , i nw r i t i n go ri np r i n t , i nt h e f o r mo f a r t , o rt h r o u g ha n yo t h e rm e d i ao f h i sc h o i c e 4 表达方式,或者选择一个外延更加广泛的概念( 如表述) 来代替“言论”一词或 者将“言论”与“表述”直接相加在一起,以求概念的完整性。1 0 表述与表达均为 e x p r e s s i o n 的中文译文,具有相同意思。所以为迎合当下多种表达媒介的综合概 述的需求,使用“表达自由”来代替传统的“言论自由”概念更为适宜。 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所指的表达自由,是指为法律所保护的,公民通 过各种表现形式来自由表达意见、思想、观点、感情等内容的一项基本权利。表 达自由的外延相当广泛,其实现途径包括言论、出版、集会、新闻等,且不限于 此。 网络是表达自由之新型媒介 ( 一) 网络及其发展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之后出现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介,随着网络 技术的快速发展,因特网( i n t e m e t ) f l o 广泛使用,网络逐渐成为大众媒体中最重要 的传播方式。那么什么是网络? 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是由 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依靠通信系统相连接而成的系统。它是将具有独立功能的两 个以上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 包括无线) 将其连接起来,由功能完 9 第1 9 条( 3 ) t h er i g h t o f e x p r e s s i o n m a y n o tb er e s t r i c t e d b y i n d i r e c t m e t h o d s o r m 战u l s , s u c ha s t h e a b u s e o f g o v e r n m e n to rp r i r a t ec o n t r o l so v e rr l e w s p r i n t , r a d i ob r o a d c a s t i n gf r e q u e n c i e s ,o re q u i p m e n tu s e di nt h e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o rb ya n yo t h e rm e a n st e n d i n gt oi m p e d e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c i r c u l a t i o no f i d e a s a n d o p i n i o n s 1 0 张新宝,言论表述和新闻出版自由与隐私权保护,法学研究,1 9 9 6 年第6 期。 善的网络软件( 网络协议,操作系统等)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信息发 送者通过计算机将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经由网络服务供应商( i n t e m e ts e r v i c e p r o v i d e r , 简称i s p ) 提供的网络进行传输,最终将数字信号还原并显示在信息接受 者电脑屏幕上。全球最大的网络是因特网,最早的因特网,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 研究计划局( a d v a n c e dr e s e a r c hp r o j t e c ta g e n c y ,简称a r i a ) 建立的。a r p a n e t 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 c p i p l l 协议的开发和应用。1 9 8 0 年前后,a r p a n e t 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 c p i p 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 r p a n e t 为主干网建立了 初期的i n t e m e t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 n a t i o n a ls c i e n c ef o u n d a t i o n ,简称n s f ) 采用t c p i p 协议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6 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 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 s f n e t 。从此,n s f n e t 替代a r p a n e t 成为i n t e m e t 的主干网,1 9 8 8 年i n t e m e t 开始对外开放。 我国于1 9 9 4 年正式接入因特网,此后网络技术在国内得到飞速发展。根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q 州i c ) 发布第2 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经接近3 亿,较2 0 0 7 年增长4 1 9 ,互联网普及率 达到2 2 6 ,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 1 9 ) 。这是继2 0 0 8 年6 月中国网民规 模超过美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 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1 2 瓣特艟瓣埒】廿蜡瓣 o _ “nf 口 卜 ooooo口口o o岱口ooooa “nn i _ 弼民规攫( 万人) 卜增长军l 图2 - 12 0 0 0 - 2 0 0 8 年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 麓o l 嬲 l 如 0 1 1 t c p ,全称t r a n s s m i s s i o n - c o n t r o lp r o t o c o l ,即传输控制协议。p ,全称i m e m e tp r o t o c o l ,即因特网协议。 t c p ,m 定义了电子设备( 比如计算机) 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使得所有 计算机能在同一标准下实现平等交流、共享资源。 1 2 第2 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h t t p :w w w c n n i c n o c n u p l o a d f i l e s d o c l 2 0 0 9 l 1 3 9 2 2 0 9 d o c ,最后浏览日期:2 0 0 9 - 4 1 0 6 觚脚撕嬲一觥蝴舢d 正是由于网络越来越普遍的被运用到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有人将网络空 i 盲q ( c y b e r s p a c e ) 视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是一个新的社会公共领域。网络技术 的使用,正极大的提高人们传播知识、交流信息、发表意见或看法的能力,改善 了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1 3 ( 二) 网络表达自由 网络信息的传播在传播方式、技术手段、监督管理等方面与传统的信息传播 媒介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的存在使得网络表达自由独具特色,传统用来保 护报纸期刊、电视电话,广播电影等表达自由的制度不再适用于网络领域,因此 研究网络表达自由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1 、互动式传播 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涵盖范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很好的实现了信息 资源共享,为人们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极为便捷的平台。网络信息的传送较之报纸, 成本低廉且方便快速,这与有线电视和无线电台相比拟。但是电视和广播缺乏良 好的互动,信息接受者没有回馈信息、参与交流的渠道,使得信息呈现单向传输 形式;而网络中的信息受众则不同,它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通过计算 机网络向外界发送,进入公共领域,直接参与信息互动。这种无中心散布式的网 络结构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1 4 ,也为公众积极行使表达自由提供平台 注入活力。 2 、非侵入性 在传播方式上,报纸、电视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以物质为载体,需要借助纸张、 胶片等物质记录信息内容,它的信息内容都是以文字、图像或者声音等形式呈现 出来的,人们可以直观的获取其内容。同时,由于具有固定形式的载体,所传输 的信息决定于信息发送者,受众没有选择接受与不接受该信息的权利,此时信息 接受者处于被动消极状态,这就是传统传播媒介的侵入性。然而网络传播是以数 字化形式,依赖光和电子的传输,受众接受信息不具有直观性,他必须采取主动 ”薛辉,论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和规制,法制与社会,2 0 0 7 年第l 期。 1 4 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江海学刊,1 9 9 9 年第4 期。 7 接受的形式来获取资源,也即网络信息不具有侵入性,网络信息不会“未经邀请” 就出现在个人电脑屏幕上。 3 、分散式管理模式 这是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又一区别。在互联网研究的早期,美国国防部高 级研究计划署( d a r p a ) 为了计算机系统防止遭到攻击而陷于瘫痪,网络上的每一 台计算机彼此相连,没有哪一台是其他计算机的中心枢纽,机器之间地位平等, 不存在控制和管理的问题。这种分散式管理模式使得没有哪个组织或政府能够控 制因特网,也没有人或国家能够控制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网络空间。在传统社会, 广播、电视和报纸等组成的大众传媒网络是获得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而 这个信息网络是由特定的组织机构控制的。1 5 因此,网络空间常常被认为是不被 管理的国度。 4 、虚拟空间 因特网相对是一个匿名的空间,具有虚拟性特征。从技术层面讲,在网络里 面,信息的输出着与接收者不需要严格的身份审查,而是借助i d 工具,即网络 i d e n t i t y 来标志一个人的身份。而一个i d 的申请不需要进行任何的身份验证,它 不具有唯一性,时常一个网络用户在某一体系中,可以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i d ,这就为他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表达空间。与此同时,这种虚拟性也带来消 极影响,过于宽松自由的空间,常常使得个人对表达行为的责任意识愈加淡薄, 更容易滋生不法行为。在其他传播媒介中,信息的输出都有一个信息发送中心, 在这个信息发送中心就能方便的查询到信息输出者的真实身份,在这种模式下, 个人要通过这些媒介传播思想则完全受大众传媒的控制。 通过分析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网络带来了信息传播技 术上的重大变革,信息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愈加便捷和广泛,它为人们发表观点, 表达思想,互动交流提供了自由平台。同时网络的上述特性也为一些不法行为提 供了便利渠道。从目前的因特网发展状况来看,较为常见的网络传播侵权诉讼主 要是关于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及暴力、色情、淫秽等内容。以名誉权纠纷 硌齐爱民,论网络空间的特征及其对法律的影响,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3 期。 8 为例,在互联网络的“发祥地”美国,早在1 7 年前就审理过网络诽谤的诉讼。近 几年我国的网络侵权案件也呈现增长趋势,关于这些纠纷的解决机制,仍旧在研 究探索当中,但是可以明确,网络具有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完全不同的传播机制, 因此不适宜将保护与规制传统媒体传播行为的法律框架照搬到网络空间。如何根 据网络自身的特点,设计一系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网络表达自由,是现实的 一大难题。我认为,设计、制定解决网络侵权纠纷的法律制度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内容:首先,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和 传播路径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相关,因此运用技术规范来克服网络法律问题的 出现是首选之举;其次,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法律地位问题是整个研究的核心。根 据网络信息传播原理,传播行为涉及到三方主体:信息发送者、网络服务提供商 和信息接受者。其中网络服务提供商是最重要角色,除去网络服务提供商就不存 在网络信息传播行为,也就没有了网络表达自由的平台。如何界定网络服务提供 商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关键之举。最后,把握保护与限制网络表达自由的度量 衡。网络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互动的、快速的交流渠道,公 众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的表达其思想、感情、观点。因此,在继续发挥网络的 自由特征、保护网络表达自由的情况下对非法网络行为进行打击规范是维护网络 空间的健康发展,保障公众表达自由之实现的基础。 网络表达自由保护之价值 ( 一) 网络表达自由推进民主进程 民主,最初的意思是“人民的统治”。作为一项政治制度,民主表现为形式上 民主和实质上民主的统一体。形式上的民主多种多样,如选举、监督等等;实质 上的民主,可解释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 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强调公众在政治活动中的参与和决策,保护公民 的网络表达自由,能有效的促进公众参与权与决策权的实现。首先,网络有利于 人民监督权的实现。在以前,新闻媒体被认为是政府的代言人,具有很强的政治 性,导致人民即使发现了政府、人民代表的非法行为,也没有便捷的途径表达抗 议。但是现在,只要你有一台电脑,接入互联网,就能找到一个快速、廉价的途 径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好的互动性,也有利于人民团结起来 9 共同监督政府等权力机构的行为,抵预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再次,网络空间的 分散式管理模式,为人民讨论政治提供场所。在网络中,任何一台机器都是平等 的,没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人民可以畅所欲言的讨论国家大事,在技术上约 束了政府的监控能力。 ( 二) 网络表达自由有利于缓和政府与公民矛盾 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博弈。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 机构,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它管理的对象之一就是公民。当政府权力过 于强势,公民权利极度压缩,民众的压力和不满无处发泄,就容易引发社会不安 和动荡。就一国范围来说,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有利于缓和政府与民众这种此涨 彼伏的矛盾关系,它打破了在传统媒介时代主要由官方提供信息资源的模式,政 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可能成为人们评论的对象,从而给政策制定者造成极大的舆论 压力。但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并不排除政府的参与,相反,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 一快捷、有效的传播工具,解释、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目的,回应公民对有关 政策的疑问和评论。1 6 这既有利于今后政策的补充、修改和完善,又有利于加强 政府与人民的联系,促进表达自由的充分实现。 ( 三) 网络表达自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是指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 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网络表达自由是人类 自由的应有之义,实现网络表达自由推进了人类自由的实现,也是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的积极因素。首先,网络表达自由帮助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在网络空间抒 发思想观点,完全听任于自己的主观意识。其次,网络表达自由有利于改善人们 生存的基础关系。在网络空间,人们的沟通克服了时空上的障碍,频繁的人际交 流,形成人们交流的广阔空间。 1 6 李忠, 因特网与言论自由的保护,法学,2 0 0 2 年第2 期。 l o 法的条款旨在保护上述几类传播媒介下的表达自由。其后,随着每一种新媒介的 出现_ 广播、电影、电视、有线电视及其他媒介法院都必须判断,宪法第一 修正案的保护是否适用于新媒介,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保护通过新媒介的表达自 由。一般来说,政府如何管理众多媒介的信息应由特定信息的内容来决定,但是 在一些情况下,对信息的管理不仅仅是根据信息内容,它也受到传播信息的媒介 种类的影响。1 8 不同的媒介之间在信息传播方式、途径以及对公众的影响力都各 有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1 9 根据美国法院的历年判例,可归结为印刷媒介报纸、 杂志、图书和传单一享受了最大限度的免于政府管理的自由。空中广播媒介一电 视和无线电台一享受的面与政府审查的自由最少。有线电视处于两者之间,享受 的自由多余广播媒介,但是少于印刷媒介。通过电话传播的信息基本不受什么限 制,而且既有的那些限制也被界定的非常狭窄。z o 法院主要以两个标准来划分各种媒介的特性:一是媒介获取的手段与数量, 即媒介获取的难易程度;二是媒介传播信息是否具有入侵性。 报纸、期刊等印刷品的出版不需要取得政府颁发的执照,有相当大的自由而 “原文:c o n g r e s ss h a l lm a k en ol a wr e s p e c t i n ga n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r e l i g i o n o rp r o h i b i t i n gt h ef r e ee x e r c i s e t h e r e o f ;o ra b r i d g i n gt h ef r e e d o mo f s p e e c h ,o rt h ep r e s s ;o rt h er i 巾to f t h ep e o p l e p e a c e a b l et oa s s e m b l e ,a n dt o p e t i t i o nt ot h eg o v e m e n tf o rar e d r e s so f g r i e v a n c e s 引自: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墙唐r 彭伯,大众传媒法,张金玺、赵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2 2 页。 1 9 如在r e n ov a c u j 一案中,c d a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d e c e n c y a c t 传播庄重法,) 被判违宪,因为c d a 试图以保护未成年人为突破口,像以往对待广播立法一样对网络信息实施控制。该案证明了网络是一种全 新的传播媒介而不同于广播,网络应该有其独特的适用原则。 2 0 唐r 彭伯,大众传媒法,张金玺、赵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2 2 - 1 2 3 页 不受数量限制,人们都可以选择通过出版印刷品的方式表达思想观点,它能最大 程度的保证表达自由的实现,并且报纸书刊信息的取得,以购买并阅读为前提,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接受者扮演者积极角色,不具有入侵性,因而对其采取严格 的审查标准。 广播电视属于无线电技术的产物。广播电视资源存在数量上的限制,该资源 的获得必须取得政府的执照,属于稀缺资源,且广播电视具有入侵性和可接近性, 只要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人们就可以看到或者听到传送的信息,公众无法选择 播放的内容,这样容易入侵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应采取宽松的审查标准。 有线电视与无线电视不同,它不需要通过批准来获得资源,但是考虑到有线 电视通过电缆与用户连接,因此造成有线电视供应商对信息传输具有控制性,造 成对广播电视从业者不利的竞争地位,因而给于适当的控制防止权力滥用。电话 不属于稀缺资源,同时能有效的控制信息受众,不具有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