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制度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和社会关系的规则体系。 制 度创新是制度主体以新的观念为指导,通过制定新的行为规范,调整主体间的权利平等 关系,为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和理想目标而自主地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制度 创新是针对原有制度弊端的改革和创新。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 哲学论题。人类社会的根本目的和核心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制度创新与人的 全面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文试图立足于交往的视角,把制度创新和人的全面发 展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哲学化的研究,深入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 如何加快制度创新,有效推进我国的制度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制度层面 上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措施,以期达到理论探讨与现实相结合的目的。 本论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概述。首先对制度、制度创新和人的全 面发展作学理上的梳理,主要探讨了制度的内涵和功能、制度创新的含义及原则、人的 全面发展的内涵及时代意蕴,分析了制度创新的直接动因是制度与人的矛盾。 第二部分探讨制度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分两个方面论述制度创新促进 了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制度创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二是制度创新是人的全 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第三部分阐述人的全面发展是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和价值目标。 主要从两个方面说 明人的全面发展对制度创新的影响。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二是人 的全面发展是制度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和终极目标。 第四部分论述推进我国制度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措施和和现实途径。首先分 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 其次分析我国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 其对人的发展的不利影响,透视制度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引出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推进我国制度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措施。 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依据马克 思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要求,对制度创新和 人的全面发展进行重新解读和深入分析,研究二者的互动关系,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制度安排理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的制度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也存在这一定的弊 iv 端, 深入分析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问题有助于探索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时期如何加快制度建设和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交往 制度 制度创新 人的全面发展 v abstract institution is formed in humans communication, is a regulatory system to regulate main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institutional body takes a new concept of the main system as a guid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des of conduct,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ality of righ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new objectives of the values and ideals carried out independently of creative activities. in other words, system innovation is targeted defects of the previous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topic of marxism.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core value goal is to achieve all-rou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re mutual influence and promote each other.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ake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the object of study, for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explor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how to speed up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our system,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ssues, from system level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purpose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is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utlined. first, take the institution ,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an academic sort, mainly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institution, the meaning and the principle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age characteristic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analysi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a system of the direct motivation and human conflicts.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n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discuss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om two aspects. firs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the comprehensiv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eco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a realistic way. vi the third part deals with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are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and value target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explor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influence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first,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powerful driving force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 second i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values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measures and a realistic way which promoting china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irst, analysis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second, analysis the problems in the institution building, explores institution problems 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direct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stitution and the human development is the need fo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leads to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t last, propose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system innovation and mans allover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basis of research results to marx, learn from both research, with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times request, to interpret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system innovation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es can further enrich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regarding the person for the system theory. our society is in the transitional phrase.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system has made eye-catching achievements, greatly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but even exist the certain defects. in-depth analysis of system innovation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with the problem are conducive to explore china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how to expedi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ystem and innovation,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new channels.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ll-round development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论题, 也是一个既古老又颇具现 代性的问题。人类社会的根本目的和核心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交往是人的存 在方式,也是人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现实的历史的过程是随 着交往方式的不断发展实现的,因此,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全 面发展离开交往是不可能的,而人的交往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秩序下进行,否则交往活动 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了调整交往活动之间以及社会关系 的规则体系即制度。马克思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 “现存的制度只不过是 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 ”由此可见,交往便成了人的发展与制度联系起来 的桥梁。制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它旨在约束交往主体的行为使之符合某种要求, 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交往主体队伍的扩大、交往领 域的扩展、交往对象的复杂,使原有的制度规范不能适应人们交往的需要,束缚了人的 全面发展,制度与人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时就需要对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这就 是制度创新的原因之一。人是制度的创造者,也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又是 制度创新的终极价值目标。同样,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 试图立足于交往的视角,分析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寻找完善我国制度 建设,加快制度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 理论基础和制度保证。 对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 说, 对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深入思考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关 于人的发展的制度条件的理论。另外,立足于交往的视角,来研究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 发展,能进一步扩宽研究思路,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现实上来说,30 年的改革开 放使我国的制度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的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给人 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弊端,深入分析制度创 新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问题有助于研究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如何加快 制度创新,有效推进我国的制度建设,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制度变革是思想解放的结果,也是制度创新的具体表现,党的十六 2 大报告号召推动制度创新,提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 报告中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由此可见 21 世纪将是 一个制度创新的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深入反思改革问题,保证和 不断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必然诉求。 (二) 关于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现状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探讨过,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缺乏科学性。近年来,学术界对人学尤其 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这主要体现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比较狭窄,学者主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角度来 探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也有少数学者从交往的角度就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 进行论述。主要成果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历史规律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 径做了系统的阐述,不乏精辟之见。但总的来说,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中侧重人的发展 的要求、内容、趋势的的研究,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即制度条件的研究。本 文试图分析制度及其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寻找适合人的发展的制度条件,大力 推进制度创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对于制度及其创新的研究最早始于古希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 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和以凡勃伦、康芒斯、科斯、诺斯、柯武刚为代表的西方制度学派都有过比较详细 的论述。国内关于制度及其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如张宇燕的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 、 汪丁丁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 、武汉大学程虹的制度变迁的周期 ,周少来的人 性、政治、制度 、辛鸣的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构建等,从经济学、政治 学、哲学的等不同角度对制度及其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这方面比较系统而又有 价值的研究成果。 从哲学的角度关于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目前理论界尚不多见, 国内 有几篇相关学术文章:许文贤的论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俞鸿的制度创新与 人的发展的哲学探讨 、宫玉宽、邹吉忠的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这几篇文章初 步探讨了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关系但尚不全面,主要突出人的决定作用,对 制度对人的促进作用着墨较少。它们都侧重于从人的角度研究制度,往往忽视了交往的 重大作用,本论文试图全文贯穿交往思想,展现交往在制度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不 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另外,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是其自身的本质和使命。研 3 究制度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为了推动我国的制度创新的进程, 所以对推进制度创新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丰富补充。 (三)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人的发展和制度是当今世界理论和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人既是主体又是客 体,制度是人的创造物,又是人的制约物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制度及其创新和人的全 面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全文从交往的视角出发,突出交往在 制度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转型良性运行的内在要求。本文试图 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寻找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 本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概述。这部分主要探 讨了制度的内涵和功能、制度创新的含义及原则、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时代特征,分 析了制度创新的直接动因是制度与人的矛盾。 第二部分探讨制度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 影响,从两个方面论述制度创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制度创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 基础和保障。二是制度创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第三部分阐述人的全面发展是 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和价值目标。主要从两个方面说明人的全面发展对制度创新的影 响。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制度创新的强大动力。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制度创新的核心价 值观和终极目标。第四部分论述推进我国制度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措施和和现实 途径。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 响,分析我国现阶段人的发展状况,透视制度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制度建设中存在 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引出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及对制度创新的要求。 本文依据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借鉴学术界已形成的关于制度和人的发展的理论成 果,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时代要求,对制度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进行新的 解读和研究,系统的研究二者的互动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方法、多学科综 合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力求比较全面准确的把握 制度、制度创新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为现实提供理论基础。 (四) 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学科理论方面: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 从交往的视角下谈制度与制度创新与交往的关系, 以及交往在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论述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实际操行方面:以人 4 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按照人的全面发展标准推进制度建设及其创新,为树立“以人 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和谐人”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方面: 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制度缺陷和制度真空现 象,提出推进我国制度建设和创新,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措施和现实途径,使 二者的关系达到内在的一致性。研究方法运用方面:理论上凸显学科综合研究法,运用 哲学上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的原则,借鉴经济学、政 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的论述有关制度及其创新的有关问题。 5 一、 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概述 制度问题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制度与人的发展之 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制度是人创造的,制度的创新是为了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既然我们把制度、制度创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的对象,就有必要对它们 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些概念做过不少的探讨, 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出发点和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需要 进一步的反思和厘清。 (一) 制度与制度创新 1. 制度的内涵及功能 (1) 制度的内涵 1. 制度的内涵及功能 (1) 制度的内涵 制度一词用英文 institution 表达,多数英文词典解释为规则、规范的意思,侧重 于相对微观的、具体的制度。我国古代文献中的制度是由“制”和“度”复合而成。段 玉裁注释的说文解字中把“制”解释为“裁断” 、 “决断”的意思;把“度”解释为 “限度” 、 “法度” 。 词源对古汉语“制度”有两种解释分别为“法令习俗的总称” 和“规定、用法” ,这两种解释都包含“规矩” 、 “标准”的意思,也就是把制度看成是 约束人们行为的尺度。现代汉语“制度”在辞海的定义是一种“规程”或“准则” , 同时也是一种“体系” 。随着交往的扩大和社会的进步,制度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 焦点,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流派、学科有不同的视角。 在西方,不同的学科对制度有不同的理解:一是政治学视野中的制度。从古希腊思 想家对制度的初步涉猎到当代政治学家对制度问题的全面探讨, 制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 成果。亚里士多德认为: “政治制度原来是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关系。 ” 1霍 布斯和卢梭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来说明制度。 霍布斯认为制度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不 得不放弃自己的部分权利而相互订立的契约。 卢梭在霍布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保护 个人自由为原则的社会契约论。 美国的政治学家塞缪尔 亨廷顿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 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 ” 2罗尔斯从政治学的角度也给了制度一个简明的定 义: “我要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 ” 3二是经济学视野中的制度。制度经济 学的奠基人凡勃仑把制度看作是一种“思想习惯” ,他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 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 4另一位老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6 康芒斯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 ,而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手段则是 规则。他制度看成是一种“行为规则” ,是用来协调人类利益冲突的框架。新制度经济 学家道格拉斯 c 诺思也主张制度是一种“规则” ,他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说: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 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 5柯武钢、史漫飞将制度看作为人类交往的规则。 可见,制度经济学家虽然观点不同但逻辑起点却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在围绕着规则形态 方面展开。三是社会学和哲学视野下的制度。马克斯韦伯就是从法学角度给制度下定 义的: “制度应是任何一定圈子里的行为准则。 ” 6卡尔马克思从哲学的高度给制度下 的定义是:“现存的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存在的交往的产物。 ” 7从唯物史观看来, 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 制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和社 会关系的规则体系,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在我国,制度问题也越来越受学术界的关注。李松玉博士认为:在使用制度这个概 念的时候,一般是在两种意义上进行的。一是把它作为一种单一的规范(institution) 来使用, 如工作制度、 管理制度等等; 二是把它作为多种规定性的体系(system)来使用, 如社会制度。在讲到社会制度的时候,主要是从规定社会性质的根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 制度的角度来理解的。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在谈到制度时一般是在前者的意义上使用。 因此关于制度的本质界定就是:所谓制度是以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为基础,建立在 一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以及现实的人的状况之上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它 能够约束行为主体的行为符合某种要求,以达到维护特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徐斌认为: “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system)不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制 度(institution),虽然在汉语中二者是一个词,但所指的对象有很大差异,前者实际 上是系统或体系的意思,主要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后者则是程序、规则和规 范的意思,主要指特定群体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框架。对后一层面的制度问题,哲学很少 涉及,这恰恰是哲学最应该研究的东西” 。 8综观国内外学者对制度的理解,可谓见仁见 智,对笔者启示很大。其中本文把制度创新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必须与自己的理论在逻 辑上相一致。本论文借鉴他们成果,把制度作如下界定:制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 形成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和社会关系的规则体系, 它能够约束交往活动主体的行为 符合某种要求,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本文的制度是指广义上的制度,包括正式 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并通过国家等组织正式确立的成 文规则,包括宪法、成文法、正式合约等;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 7 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性规则,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2) 制度的功能 (2) 制度的功能 制度规范社会行为,整合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秩序,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制度的重要作用的发挥得益于制度的功能。 第一,塑造秩序功能。 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形成和塑造社会秩序是制度的最直观的功能,并且人们也最容 易感受的到。英国学者边沁认为, 法律控制的首要目的是平等和安全,即要有良好的社 会秩序。亨廷顿也曾经指出过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首要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合法的 公共秩序。一个社会可以没有完全的公平、正义,可以没有充分的个人自由,甚至可以 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但是它决不能没有秩序。 因为没有社会秩序,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运 转。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制度, 制度的塑造秩序功能是通过制定规则来实现的。 制度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和社会关系的规则体系, 使人们 的行为符合某种要求,已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人们的交往活动是在一定的秩序下 进行,没有秩序,交往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秩序通过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过程 建立。制度一经形成,就规范和限制人们的交往活动,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标准,为 社会构筑一道篱笆,并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物化的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制 度的公共性、稳定性、权威性特征,会使那些在个人利益上存在矛盾的人们通过沟通化 解矛盾,缓和冲突 。人们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就能够形成有序的社会秩序,主体才能 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第二,保障自由功能。 现代制度作为一种规则体系,不仅仅制约着人们的行动,还为人们提供了其可以自 由活动的空间。 换言之, 制度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为人的自由划定了界限的同时也保障了 人们的自由,它除了告诉人们禁止干什么还告诉人们允许做什么、可以自由选择地去做 什么。 现代制度是通过限制去界定自由的, 以限制为前提, 把自由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制度保障的是一种相对自由,是在一定规定范围内的自由;二 是超出规定范围的自由,制度予以限制。因为没有制度限制的自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 由,也必然会导致无政府主义的产生。这种界限既明晰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又确定了 交往活动主体的活动空间和范围。 现代制度可以通过限制某种自由去扩展他种自由, 通 过限制一些人的自由去保障另一些人的自由。制度在界定个人的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划 8 定了别人不得干涉的自由边界,为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现实的空间,可以 挖掘和激发人的潜能、创造力,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可能空间。 第三,规范道德功能。 现代制度以其独特的规范功能对道德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背景下,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设施。制度以它的强制性力量成为了市 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规范整合的首要方式,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既包括正式的、成文 的、理性化的表现形式,还包括风俗、习惯、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等非正式的、不成 文的、非系统理性化的表现形式。诺斯把道德伦理规范纳入他对制度的解释,并将其视 为人之“行为规则” 。也就是说制度本身蕴含着一定的道德原则、价值判断和伦理追求。 制度一经形成,就蕴含着相应的伦理价值。制度规范人们的道德,把一定社会的伦理原 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将道德物化成为普遍的、强制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现实 制度力量。 现代制度具有强制性特点,使人们自觉地遵守和服从制度,对任何违反和破坏 规章制度的行为给予批评或严惩。 正是现代制度的这种强制性,在对恶进行惩治的同时, 客观上也起到了对道德正气的弘扬作用。 第四,整合意识形态功能。 制度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制度一旦形成并且被人们接受就会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 感,这种认同感会一直持续且很难改变。人们找到了行为活动的准则,找到了维护他们 权利的合法性、 合理性的依据。 他们根据这些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调节行为的方向, 控制彼此的冲突, 增强彼此的合作, 规范社会关系等,这就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人 们不去思考制度背后的合理性问题, 而仅仅把行为是否合乎制度作为判断是否具有合理 性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制度不仅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合理性依据,而且给了人 们极大的精神支撑和信念支持。合乎制度的行为,人们就认为是正确的行为了,所以, 制度通过整合人们的心理,达成价值观上的一致,从而为政治认同提供一定的基础。制 度既是社会作用力的表达,又是形成社会作用力中意识形态认同力的因素,能形成共同 的伦理追求和价值取向,最后随着时间的积淀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人们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少交往中的冲突和摩擦,这种认同感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制 度,也就是制度重要功能之一整合意识形态。 2. 制度创新的含义及特点 2. 制度创新的含义及特点 制度创新是研究制度的核心问题,以上我们了解了制度的内涵和功能,为制度创新 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制度创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下面从含义、特征两个方面分析 9 制度创新。 (1) 制度创新的含义 (1) 制度创新的含义 要研究制度创新的概念, 首先要明确创新的概念。 创新英文译为 innovation, 解释 为革新、改革,主要指创造新的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将创新定义为“抛弃旧的,创 造新的” ,指一种创新的精神。另外还指创造性;新意。可见, “创新”一词的普通涵义 非常宽泛,创新突出一个“新”字,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最早 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他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赋予创新明确的经 济学内涵: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 把一种从来没有用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 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关系,其目的在于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显然,熊彼特把创新看成 是一种经济活动,把创新活动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占据越来越 重要的位置, 人们对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化。 自从熊彼特在经济理论中引入创新概念以来, 创新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 度创新、管理创新都是从创新演化而来的。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 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 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就一般意义来说,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环活动,意 味着淘汰落后的旧事物,创造出先进的新事物。创新是制度文明的生命,是先进的制度 保持先进状态的最佳手段,也是落后制度缩小与先进制度的差距的有力法宝,是任何一 种制度必须直面的问题。再先进的制度体系如果失去创新能力将变得毫无活力,再落后 的制度如果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就可能会在日趋激烈的制度文明竞争中觅得生路,实 现对自我的超越。因此,任何制度的发展都需要创新。 那么何谓制度创新?基于以上我们对“制度”与“创新”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制度 创新规定为: “制度创新是制度主体以新的观念为指导,通过制定新的行为规范,调整 主体间的权利平等关系,为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和理想目标而自主地进行的创造性的活 动。 ” 9也就是说制度创新就是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对社会规范体系进行的自觉创建和更 新,就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新。本文所探讨的制度创新, 就是指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实现的制度创新。我们的改革,最基本的制度 不能变,创新主要是针对体制,即具体制度和运行方式的改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因。社会 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也必须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从哲 学的角度来看,制度创新在本质上,对原制度的一种辩证否定,而非对原制度的彻底摒 10 弃。这种辩证否定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它是抛弃原制度中不符合社会生 产力要求的过时的、 落后的制度要素与系统, 克服原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的无效性。 第二, 它是有选择、有针对性、有条件的继承保留原制度中那些有价值、有效用的东西。依据 现实条件的需要对原制度做出的某些修改与完善。第三,它是在对原制度的“扬弃” , 根据人们的需要在破除旧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制度即建立新的规则体系, 如市场经济 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创建,就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学者 常把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相提并论,这有失偏颇,制度变迁指制度变化的过程,而制度 创新是对原有制度体系的突破,给人们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在外延上 要大于制度创新,它不仅包括制度创新,还包括制度革命和制度改良。而我们讨论的制 度创新是专指那些正向的、进步的和有绩效的制度变迁,这种创新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 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进行制度创新的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 (2) 制度创新的特点 (2) 制度创新的特点 制度创新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以下特点: 第一,实践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实践是创新之本,人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不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关 于制度的某些新思维、新观念和新知识,从而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调整、完善或废除,从 而进行制度的创新,创造出更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所以,制度的变化与 创新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一个新的制度理论创造出来必须要符合一定的价值目 标,那就是让新理论现实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够接受和适应 新的规则体系。这也是制度创新实践性的表现。制度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 用,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就指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设施, 并确立财产所有权,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使个人的收益率不 断接近社会收益率。 ” 10这样社会就会更富有创新精神,经济增长会更快,这一切都是 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结果,制度创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制度创新是所有创新 中最为根本的创新,不同的国家、民族为了更好的发展都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因此 制度创新是普遍存在的。 第二,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创新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是一种辨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超越。 由此可见,创新是人们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从事的活动。就制度创新而言,它是 对原有制度的既克服又保留,而非简单地抛弃,保留有利的制度因素,克服不利的制度 11 因素,从而使制度更具科学性,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创新是在现 有制度环境下的制度调整与变通。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创新体现的继承性是一种创造性 的继承,是一种扬弃,这种创造性表现在制度创新上就是立新,它不仅要赋予新制度以 新思路、新要求、新规定、新标准,而且意在追求一种高效优化,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 全面发展需要的制度。制度创新不仅是对原有制度的调整和丰富,更是一种高层次的发 展和完善,是创造性的体现,所以说制度创新体现了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第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制度创新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斯曾经说过 制度是交往的产物,制度创新也是人们在社会的生产和交往实践活动中,对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要求和交往需要的旧制度的调整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 时,既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一项制度的创新必须以客观 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为基础,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 基础的客观规律,认真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规律和变化的特点,根据社会和人们 的需求来安排制度设计,进行制度创新,使创新出来的制度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 那些不顾社会发展的实际而凭主观愿望进行的制度创新,这必将阻碍社会的进步,危害 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制度创新的真理性。制度创新不仅是一个真理性的过程,同时也 是在求真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性的过程。任何制度的创新都要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交往 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制度的改造和创新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创造 出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具体来说,新的制度应该更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 的构建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任何创新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创造,任何创新都要从实际出 发,遵循客观规律,制度创新也不例外,制度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必然具 有社会性。制度创新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制 度创新的历史, 制度在不断地演进和超越中实现着自身伟大的变革。 在制度创新过程中, 创新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仅受到客观条件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现实环境等的制约,还会 受到主观条件如创新主体的思想状况、 价值趋向、 认识水平等的制约。 不同的历史时期, 制约人们进行制度创新的条件都各不相同, 创新的规模和速度都受当时现有生产力水平 的限制,然而创新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所以 说制度创新必然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12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时代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亘古恒新的课题。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源 远流长。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思想家们由于受到各自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未 能正确的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在实 践中继承和批判前人理论成果,才真正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随着时代的 变迁, 思想家们根据时代特征和各自的具体国情不断继承和发展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尤其在我国,几代领导集体发扬理论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着马克 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实现了理论上的飞跃。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奠基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奠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对人造成的片面、畸形发展而提 出的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经历了一个由思辨到科学 的过程。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下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片面化的现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尽管这一时 期的思想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还带有明显的抽象思辨色彩, 但依稀可见人的全面 发展的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唯物史观观为理论基础,指出分工和私有制 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直接原因,只有生产力发展达到普遍化的程度,才能消除分工和 私有制。马克思还指出人的存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 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 11标志着科学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步形成了; 共 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家居系统物业接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离婚协议范本: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赡养协议书
- 离婚协议范本:债权债务分担及子女抚养安排
- 离婚抚养合同:子女轮流抚养权及监护责任分担协议
- 个人外汇政策培训大纲
- 辽宁省培训安全平台课件
- 技术设计面试题及答案
- 中国银行2025济宁市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工商银行2025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江苏地区
- 邮储银行2025白城市秋招结构化面试经典题及参考答案
- 贵阳市殡仪服务中心招聘考试真题2024
- 中学藏文散文教学课件大纲
- 第4课《乡愁》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兵役法教学课件
- 第六届山东省无人机技术与应用职业技能竞赛(无人机测绘操控员)题库(含答案)
- 第1章三角形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文素材(选必上)
- 苗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数据挖掘(第2版)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汽车材料(第三版)整套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