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 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2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我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我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本人授权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处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 密 ,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2012 年 月 日 2012 年 月 日 a thesis submitted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research on spiritual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major : basic principle of marx doctrine candidate : an leilei supervisor : professor zhang sanyuan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p.r.china may,2012 摘 要 i 摘 要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 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理论为指 导,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客观现实,以马克思精神生产的科 学理论为依托,运用文本分析、文献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对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论述。 本文首先在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的指引下,对精神生产理论产生、确 立以及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建立 在科学实践基础上的完整的理论,它的发展过程同时见证了马克思由唯 心主义到唯物之一的转变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通过一次次的 实践总结,最终确立了精神生产研究必须建立在社会全面生产实践基础 之上的原则,这不仅是对全面生产的一次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对精神生 产作用的充分肯定。 在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精神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精神生产的内涵 及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作为全面生产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具有独立性、探索性、 创造性等特点。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科学的生产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 巨大的促进作用。精神生产通过让人的内在精神、活力、潜能、素质等 方面的综合提升对人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在人的发展的同时又会主动 对精神生产实践活动产生促进作用,从而使二者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性。 这是对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新认识。 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坚持“以 人为本”的原则,弘扬主旋律,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 关键词关键词:精神生产,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iii abstract spiritual production is the core part points of the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rxism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classical the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closely connected the current society objectiv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in the development, depending on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marx spiritual produc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text analysis,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conducting a comprehensive and large expound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ual production and people. in this paper, first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making a further studied to the spiritual production theorys producing, establish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the of marxist spirit theory is a complete theory that established based on scientific practice,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lso witness the changing history of idealism by marx to materialism. marx and engels and its successors through many times practice summary, finally established the principle that spiritual production research must be based on the overall social production practice, thi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a fully affirmation to the spirit productions function. based on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marxist spirit theory, this article made a recapitulative answer to the spiritual production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production theory, the marxist spiritual production theory is the most basic human practi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ce, exploratory and creative etc. as a scientific production theory, spiritual production has huge simulative effect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in internal spirit, energy, potential,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spiritual production plays a promote rol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in the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actively practice activities contribute to the spiritual production, therefore keep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this is a new knowledge spirit of the production and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socialist spiritual produc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guide of the marxist spiritual production theory.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promote thematic,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system reforming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keywords: spiritual produc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 people-oriented 目录 v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目 录 . v 引 言 . 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一)选题背景 . 1 (二)选题意义 .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一)国外研究现状 . 3 (二)国内研究现状 . 3 三、本文写作思路 . 5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5 (一)文本研究法 . 5 (二)文献分析综合法 . 6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6 五、本文的创新点 . 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确立和发展 . 7 一、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理论基础 . 7 (一)早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精神生产理论 . 7 (二)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精神生产 . 8 二、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确立和发展 . 11 (一)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 . 11 (二)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确立 . 16 (三)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发展 . 1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 21 一、精神生产的基本内涵 . 21 (一) 精神生产是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21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i (二)精神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22 二、精神生产的特点 . 24 第三章 精神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 29 一、精神生产促进内在精神的产生. 29 二、精神生产促进人活力的激发 . 31 三、精神生产促进人潜能的开发 . 32 四、精神生产促进人素质的提升 . 35 第四章 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 . 37 一、精神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37 (一) “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 37 (二) “以人为本”明确了对人的尊重 . 41 (三) “以人为本”要求精神生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 标 . 43 二、精神生产必须弘扬社会主旋律. 46 (一)精神生产要以创造符合主旋律的产品为目标 . 46 (二)精神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保证 . 48 结束语 . 51 参考文献 . 53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57 致 谢 . 59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作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最远大的社会理想和终身的奋斗 目标,必定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人类社会几千年的生 产实践已经证明,单方面的依靠物质生产的发展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 始终无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 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 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生产的发展,精神的发展与物质的 发展都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此,人只获取物质利益而缺少 了精神的满足是不可能全面的,人的自由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 说,精神生产的发展是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和基本前 提。精神生产的进步发展能够给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活领域供给必不可 少的精神上的无限动力,也可以对我们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源源 不断的促进作用。在目前,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党 的领导下同时进行着三个方面的建设,包括和谐社会建设、文化体制建 设、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根本建设指导思想的指引 下,全面、快速、扎实的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体制的建设,树立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产的进步发展 作为坚实后盾,而且更加需要精神生产的大力支持。在我国,虽然贫困 人口的数量依然不少,部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但是 现阶段的贫困与落后是相对的,精神发展的公平性不能以经济的好坏作 为衡量的基本标准。在人的精神领域的发展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的、 公平的、自主的。总的来看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数千年来都没有解决的 温饱上的问题,这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的经济总量 现在是全球排名第二位,拥有了为人民的进一步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坚实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23 页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的物质基础。在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这个基础之上,人们 对于自身精神领域的发展要求正在逐步增强,因此,精神生产需求的重 要地位日益凸现出来。但是,由于精神生产规律的特殊性,人们对精神 生产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马克思主 义经典理论研究的重点再也不能简单的集中于以经济建设为服务目标的 物质生产领域。因为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无论多高也仅仅是作为社会 的总的生产力的一个反面而存在的。另外,虽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总体 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经济的发展状况也无法证明人的精神发展会 和经济一样同步的发展,因此,对精神生产的研究如果仅仅从经济发展 的某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它们两者之间要辩证 的看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的精神生产放在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当 中,因为人是始终无法孤立与社会生活而单独存在的。只有科学的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从精神生产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全面的理解与把握马 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因此,加强精神生产领域的研究是时代赋予我 们的神圣使命。只有科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以人为本”的理 念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选题意义 从理论上看,精神生产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 之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马 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能片面的把研究重点一 直放在物质生产力上面。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它们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开展 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既有助于我们科学的认识精神生产理论的内涵, 也有助于促进全面生产理论的发展。所以,精神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 义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对精神生 产理论的研究也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进行再认识、再发展。 从实践意义上看,精神生产理论具有和物质生产理论同等重要的现 引 言 3 实意义。虽然物质生产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离开了精 神生产理论指导的物质生产,有可能对社会的进步起着反作用。例如, 低俗的出版物。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 景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正确的思想指导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大方 向,同时又可以促进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强大 的精神动力,克服和消除错误的精神动力,真正实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 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精神生产领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精神生产的基础理论方面。 在已查阅的资料中,德国的哈贝马斯对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较深入。但 是,他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他不仅没能客观的把 握人的发展与精神生产的关系,而且夸大了作为精神生产主要表现形式 之一的科学技术在整个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他不可能正 确理解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因此他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一定的 片面性。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托儿斯蒂赫。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 的角度上分析精神生产活动,强调了精神生产的一切活动应该自觉的建 立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并且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托儿斯蒂赫的精神生产 一书是前苏联第一部关于精神生产理论方面的专著。 (二)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受时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 研究从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兴起。但是,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影 响,物质生产理论的研究远远走在了精神生产理论研究的前面。随着时 代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应运而生。科学的发展,就是要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以人为中心,全面的发展。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在经济建设 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理论界开始重视“精神生产”这一范畴,并试 图从不同的角度对精神生产以及精神生产和人的发展进行理论探索。在 众多关于精神生产的研究中,精神生产的基础理论研究占大多数,如: 涵义、特点、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等等。而把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 展联系在一起的相对较少。 在已查阅的资料中,陈光林从精神文明的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 分析,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注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特别 是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把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使社 会全体成员逐步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同时,只有社会物质生产和 精神生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有机结合才能完成这一历史 任务。 ” ;田微通过对精神生产与精神文明、精神生产与制度文明、精 神生产与物质文明等三个方面的论述,认为“这一切文明的形成都无非 一方面是人活动的结果,另一个方面又是为了人类自己能更好的认识和 驾驭必然王国的力量,使自然和社会变得更加适合于人的生存发展。健 康的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创造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塑造着人们的主观 世界,精美的精神食粮满足着人们发展的需要。 ” ;李忠麟从人类社会 的历史发展角度出发,认为“在当代社会,精神生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 的主导力量,是社会制度优化的先导,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有力保障。 并且,精神生产通过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培养人的个性等方面,成 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 ;蒋桂芳从人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精神生 产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它代表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水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鼓励精神生产和精神创造。只有这样,人才 可以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 赵志红从实践角度和社会存在角度对精神生 产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能仅仅局限于 物质生产理论,而更应该强调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和人的本性的全面发 陈光林: 精神生产与精神文明 , 发展论坛 ,1996 年第 12 期 田微: 精神生产与社会文明 , 教学与研究 ,1992 年第 4 期 李忠麟: 论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4 期 蒋桂芳: 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6 期 引 言 5 展的作用,并把精神生产理论最终回归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中。 ” ; 覃志红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精神生产,认为“自由劳动的实现,是 在共同生产的前提下进行自愿的分工,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也没有 了明显的界限,在自由时间中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实现了相互间的协调, 人发展的空间因此也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理论界都是从精神生产对人 的发展贡献中的某个角度来进行论证,缺乏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研究。 另外,对精神生产理论如何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发展的探索也较少。 三、本文写作思路 本文用四个部分阐述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部分:就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确立和发展做较为 系统的阐释,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的一贯性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精神生产与全面生产的关系、精神生产是人类实践活 动的基本形式等两个方面研究精神生产理论的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中萃取精髓全面阐述精神生产的特点。 。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 系。精神生产的发展既然可以促进人的发展,那么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 必然会促进精神生产的不断发展。 第四部分: 论述了在 “以人为本” 的原则下, 如何进行精神生产。 精 神生产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精神生产才 可以弘扬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本研究法 本文写作过程中强调对精神生产的理论文献研究,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中关于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只有从原著入手,萃取精髓,才 赵志红: 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意义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1 期 覃志红: 论马克思总体生产视域中的精神生产 , 河北学刊 ,2007 年第 11 期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能深入、透彻的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的阐释。 (二)文献分析综合法 通过认真学习、分析、总结其他专家学者的著作、论文,帮助把握马 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意蕴。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本文 研究精神生产理论的其中一个目的也是探寻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 把精神生产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获取其现实意义及价值。精神生产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也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是 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试图在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通 过对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双向的、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精 神生产对弘扬社会主义发展主旋律的实际意义等两个方面来实现创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确立和发展 7 第一章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确立和发展出、确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早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精神生产理论 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机器化大生产为资本 家创造的利润与财富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发展生产与扩大经营规模是 这个时代每个资本家的毕生追求。但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扩大并没有为 资产阶级带来持久的利润财富,资本主义世界时不时的经济危机一直困 扰着他们。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为了追求本 阶级的最大利益,开始积极探讨如何在生产劳动中始终保持财富增长的 难题。也正是出于此目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反思经济危机的同时, 逐渐开始重视精神生产的相关问题。在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当中, 亚当 斯密、弗里德里西 李斯特和昂利施托尔希等较早的对精神生产理 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亚当 斯密本质上对精神生产 在社会生产中作用持否定态度,也正是他作为西方经济学界“泰斗”的 这种观点,为以后的理论家在精神生产这一问题上的正确研究提供了宝 贵的理论财富。 作为早期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理论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弗里德 里西 李斯特和昂利施托尔希在精神生产理论方面的重要的贡献集中在 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承认了精神生产的价值。在这之前,以亚当 斯 密为主要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对生产理论的研究中,并没有直接承认精神 生产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部分。亚当 斯密虽然在他的劳动理论中承认了 劳动在具有交换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创造交换价值的作用,但是由于他认 为精神生产劳动并不像物质生产劳动那样,可以物化在某一特定对象上。 所以,精神生产劳动在不可以物化的前提下无法直接创造财富,因此也 不会具有价值。由此,亚当 斯密认为: “有些社会上等阶级人士的劳动, 和家仆的劳动一样,不生产价值” 针对亚当 斯密在精神生产的价值 英亚当 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 1972 年版,第 304 页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问题上的错误理解,弗里德里西 李斯特认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应该都 统一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当中,只有物质生产而缺少精神生产的生产力 不足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产力存在。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一书中说道: “如果仅仅把体力劳动作为财富的起因,那么对于这一现象 (现代国家的发展)将怎样解释呢?” 第二,正确理解了精神生产的含 义。弗里德里西 李斯特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首次使用 了“精神生产”这一范畴,并对精神生产的作用做了简要的说明: “精神 的生产者的任务在于促进道德、宗教、文化和知识,在于扩大自由权, 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 昂利施托尔希认为,财富的生产必须建 立在人的体力、智力以及道德的发展之上,并且财富的生产还必须依赖 于一定的社会设施,采取一定的方法。一国财富的增加程度与其文明的 发展息息相关。在昂利施托尔希看来,物质生产创造的是直接满足人类 生存的那部分社会财富,而精神生产则是人们通过智力、道德力等手段 创造符合人的发展的精神财富。第三,对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内 在联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弗里德里西 李斯特认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 产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国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精神工作与物质 工作之间的划分。 ” 所以,在他看来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作为相互 依存的两种生产力统一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之中。只有两者之间的 协调发展,一国的总体生产力才会达到平衡,否则国家的发展必定会受 其影响。 (二)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精神生产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最早对精神生产开展研究的理论家。作 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黑格尔是把精神生产作为哲学范畴来进行研究 的第一人。这是他对社会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他这里精神生产 不再是被涵盖于其它理论范畴之中,而是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黑格尔不仅认为精神生产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把精神生产 德弗里德里西 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36 页 德弗里德里西 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40 页 德弗里德里西 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40 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确立和发展 9 理解为人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类本质” 。他承认劳动是人的本能。 他认为,人在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着改造自然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 人在劳动中不仅满足了自己,同时无形之中又创造了人类历史。正是由 于劳动,人类社会才会得以不断的发展进步。人类本身是劳动、实践的 产物。一直以来,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思考都是伴随在劳动对自 然界的改造之中,没有劳动也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发展。但是, “黑格尔唯 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这样来看,黑格尔所说 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 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 ” 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的角度就错误把精神生 产误认为了是一种“绝对精神”的生产,而不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特殊劳 动而进行的物化了的生产。 “绝对精神”自身包含着全部规定性, “让事 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消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 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 ” 因此,黑格尔认为, 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哲学、艺术、宗教等形态都是通过这种“绝对精神” 自然而然的外化于社会之中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 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下自然产生而不是通过人类的自身作用而出现的。 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这些意识形态产品(哲学、艺术、宗教等) 都是“绝对精神”在生产活动中自觉的进行的精神生产,而非人的需要 本身。黑格尔在这里错误的运用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对精神生产进行 阐述,忽视了人自身的能动的作用,并且没能在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上对 精神生产进行理解,一味的片面强调主体对精神生产的作用。因此,站 在客观唯心主义角度研究精神生产理论的黑格尔根本不可能对精神生产 进行科学、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作为另外一位优秀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其思想透 露着人本主义的色彩。他在唯物主义哲学方面的建树使他在古典哲学领 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他对精神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他把 “存 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原则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来思考精神生产。 德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20 页 德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18 页 德黑格尔: 小逻辑 ,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94 页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他认为, “我怎样存在,我也就怎样思维。 ” 在这一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导 之下,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精神生产进行了批判。他认为黑格尔把精神 生产看作是超出人的存在的“绝对精神”的一种生产活动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存在决定着意识,精神生产不可能脱离了物质基础而单独进行,相 反,一定的精神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沿着这一理论思路,费 尔巴哈进一步否定了黑格尔关于精神生产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与发 展的观点。他明确指出人们进行精神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都是来源于人 们朝夕相处的客观物质世界,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精神生产就像没有 原料的机器一样,生产不出任何的东西,并且人自身才是精神生产的生 产者。这样,费尔巴哈彻底否定了黑格尔在精神生产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并且确立了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并且有着意识能动特性的人在精神生产 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外,费尔巴哈在对宗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间接的 对精神生产的特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他认为,宗教作为人的意识生产 的一个产物,是人的异化的结果,对人的发展是消极的。在宗教的影响 之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受到制约,人的个性也只会片面的发展甚至 畸形发展。宗教并不是人的本质的自由体现,相反,在宗教的束缚下人 的本质更不会自由发展。而精神生产的产品都是以满足人们的健康发展 为目标,其生产过程中不会对人自身产生有害的异化,所以,在精神生 产过程中人的本质将会得到自由的发展。纵观费尔巴哈的精神生产理论 可以看出,他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支配下的精神生产的批判在一定 程度上是成功的。并且,他还为精神生产的研究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理论 基础。 但是,费尔巴哈的精神生产理论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他 所提出的理论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正因为如此,费尔巴哈把脱离 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纯粹只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当做是精神生产的 主体来看待。这样,费尔巴哈没能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对精神生产进行 科学的分析,他也不会认识到“现实的人”才是精神生产的主体。正如 恩格斯所说: “这个人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 。因此,费尔巴 哈最终还是认为精神生产表现出来的依然是人的抽象的“类本质” 。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上卷) ,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33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36 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确立和发展 11 虽然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许多理论确实存在着不少的缺陷,但不可 否认的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二人的理论还是对青年时期的马 克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马克思理论的成熟过程是建立在对前人不断批 判继承的基础之上的。正是通过对费尔巴哈理论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 才觉察到黑格尔包括精神生产理论在内的其他理论的片面性。可以说, 马克思确立精神生产理论的过程就是“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超 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 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确立和发展 由于受时代的限制,马克思在其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并 未对精神生产理论作出完整的、系统的、专门的论述。但在他的思想体 系中,蕴含着丰实的精神生产理论。从最初的博士论文开始,马克 思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不断剖析、总结,在根植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使 得精神生产理论一步一步地提出、确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 在博士论文创作时期,马克思是信奉黑格尔思想的,并把黑格 尔的观点体现在了他的博士论文里面。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 思认为世界的本质应该是精神,而非物质。这时的马克思认为精神存在 于一切事物中,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前提。并且,作为意识形态产品 的哲学也要“像一个和精神斗争的精神战士,而不像一个摆脱了自然吸 引力的个别叛教者,它起着普遍力量的作用,使阻碍发现普遍东西的形 式消融。 ” ;在这里,马克思是尊崇哲学的,认为精神(哲学)在事物 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是第一位的,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 想在这时是唯心的。第二,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其活动 主体是自我意识, 而非人本身。 “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客观化了的、 经验的、 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 ” 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在 列宁全集第 55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93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61-62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33 页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整个哲学体系中,正是这种强大的自我意识起着精神承担者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自我意识替代了人自身成为了精神生产活动的能动的主体。 这种自我意识不但成为了感性的自然得以存在的依据,而且它的发展程 度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的越自由、全面,人的发展就会 越自由、全面。第三,马克思认为精神活动的发展最终会超越自身的界 限而与社会活动发生一定的关系,因为“哲学作为一个登上了舞台的 人物,从透明的阿门塞斯王国走出来,投入尘世的茜林丝怀抱。 ” 也 就是说,追求自我的满足已经不再是精神活动或者理论活动的唯一发展 方向,它们更主要的是追求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本质更好的表现出来,最 终能够走向现实世界,并且影响到现实世界的发展。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对黑格尔的信仰逐渐发生了动摇。在莱 茵报工作的那段时间,马克思为了及时获取来自现实社会的第一手资 料,开始主动地、积极地接触社会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再加 上对收集资料的整理、总结,马克思逐渐认识到理性、精神等等作为人 的意识并不是真正凌驾于人的自身之上,也不在人自身生活中起着绝对 支配作用。作为人的意识,他们实际上一直存在于人民之中。理论、精 神等等这些人的意识,只不过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 。 人民群众出于对自身理想生活的不断追求,在现实中不断与资产阶级进 行着坚强斗争。马克思透过人民群众在斗争中所散发出来的强大的精神 意志,不但看到了人民群众对精神生产的巨大作用,而且看到了精神生 产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由于在莱茵报工作的特殊原因,马克思相 当重视报刊、杂志等自由出版物对人民群众的作用。在他看来,人民群 众不仅可以通过报刊杂志来鼓舞精神斗志,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而 且这些自由出版物也是很好的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他认为“出版物是 个人表现其精神存在的最普遍的方法。 ” “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 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 马克思在这个时期开始对黑格尔的信仰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35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120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90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75 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提出、确立和发展 13 生动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通过长期对私人利益的批判和研究发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极力宣扬的法律、民主等等,最终无一例 外的沦为了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资产阶级对法律的随意践踏 和蔑视使得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产生了怀疑,并开始了对法哲学的研 究与批判。他发现,把“理念”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整 个黑格尔哲学, “他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做完了自己 的事情的思维的样式来制造自己的对象” 。 这表明,马克思已经意识到 黑格尔的理论不是从存在决定意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是彻底的唯心主 义理论。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开始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 变。这次转变表现在,他通过深刻批判黑格尔的理论,开始了向费尔巴 哈思想的过渡。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就是在这 一转变过程中由马克思独立创作完成的。可以说,马克思手稿的写 作过程,就是他在思想上逐渐离开黑格尔唯心理论转向费尔巴哈的过程。 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