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研究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家文化特别是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 的文化。礼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仁”,是表征“爱有差等”( 爱有等级、阶级性的爱) 的 “仁爱”,它的表现形式是“礼”。“礼”是儒家学说中表征宗法等级制度及其伦理道德 规范的概念。“礼”有礼制、礼教、礼节、礼治、礼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它们在长期 的封建社会中是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深刻而全面地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 活、文化生活中,从家庭、社会到国家,从心灵、举止到社会活动,“礼”的影子可谓 无处不在。 中国传统礼文化一方面具有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例如特权思想( 如君对臣的特 权、臣对民的特权等) 、男尊女卑观念、专制主义( 扼杀被统治者的自由和独立性) 等等。 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社会中带有普遍性、一般性的某些规范( 如血缘关系的等级秩序、 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组织的上下级关系等) 。如果抛弃中国传统礼文化时代的、 阶级的局限性,保留其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适性的一般人伦关系,那么,中国传统礼 文化有其合理内核。 中国传统礼文化的核心是“仁治”,即“德治”的思想,按照列宁的观点,任何统 治阶级治理国家都要有“镇压的职能”和“牧师的职能”。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 “两手抓”,即“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是,中国传统礼文化中“德 治”的内容必须改变,应该用“社会主义道德”代替“封建主义道德”。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和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其中思想道 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中国传统礼文化讲究的是“仁爱”,是“诚信”,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等等,其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如 果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那么,它完全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立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上的精神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 精神文明,其灵魂仍是思想道德教育。如果中国传统礼文化被赋予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 那么,它也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关键词:中国传统礼文化;批判和继承;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s t u d yo n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l ic u l t u r e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s o c i a l i s t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b s t l 。a c t c 1 1 i n e s e 仃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h 2 l sa1 0 n gl l i s t o 吼n ec o m c i a nc u l t u r ee s p e c i a l l yt 量1 e t u a l c u l n l r e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1 1 i n e s ec u l t u r ei st h em o s tr 印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l l ec u l t u r e c u l t u r ei st h e b 2 l s i so ft h et h e o r yo f ib e n e v o l e n c e ”,f o mi s c e r e m o n y ” ” g i r ”i sc o n m c i a 血s m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p a t r i 甜c h a lh i e r a r c h ya 1 1 dt l l ee t 吣cc o n c e p t ”砌t u a i ”e t i q p e t t e ,e t i q u e t t e , e t i q u e t t e ,“q u e t t e ,e t i q u e 钍ec u l t u r ea i l dm a l l yh n d so fm a l l i f 色贼i o n ,w _ h i c hd u r i n gm el o n g f e u d a ls o c i e 够w a st 1 1 ed o m i n a n ts u p e r s t n l c t u r e ,ap r o f o u l l da 1 1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p e n e t r a t i o n i n t oc 1 1 i n a sp o l i t i c a la n ds o c i a ll i f e ,c u l 咖ll i f e ,丘o m i l y ,s o c i e t yt os t a t e ,舶mt l l eh e a n , t h em 锄e rt o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r i t u a l ”s h a d o we v e 聊 ,h e r e c 1 1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h a v eac l a s s ,t h el i m i t a t i o n so ft l l et i m e s ,b u ta l s or e n e c t st l l e h u m a ns o c i e t yw i t hu l l i v e r s a l ,g e n e r a la 1 1 ds o m eo fm ec o d e i fy o ua b a n d o n 姚d i t i o n a l c l l i n e s ec u l t u r ea g e ,c l a s sl i m i t a t i o n s ,r e t a i l l i n gi t sr e n e c t i o ni nh u m a ns o c i a ll i f e ,u 1 1 i v e r s a l g e n e r a le t h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 b j p ,s o ,c h 试e s e 仃a d m o n a lc u l t u 】汜h a si t sr e a s o n a b l ek e m e l c h i l l e s e 仃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sm ec o r eo f ”g o o dg o v e m a n c e ”,i 1 1l e l l i n i so p i i l i o n ,a n y m l i n gc l a s sm a i l a g e st 1 1 ec o u i l 仃ym u s t h a v e ”r e p r e s s i o nn m c t i o n s ”a n d f fp r i e s t 矗m c t i o n s ”t o as o c i a l i s ts o c i 咄a l s on e e dt o ”t w ot a c t i c si sc a u g h t ”,n 锄e l yt l l e ”m l eo fl a w ”a n d i f m l eo f v i r t u e ”铆ot a c t i c si sc a u g h t ,铆ot a c t i c st ow a n th a r d b u t ,c m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l 鹏o f f f m l e o fv i r n j e ”c o n t e n tm u s tc h a i l g e ,s h o u l du s e ”t l l es o c i a l i s tm o r a l i t y i n s t e a do f ”f e u d a l m o r a l i 够” 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c o i l s t m c t i o ni n c l u d e s 觚oa s p e c t s :t h eq l l a l i t yo f s c i e n c ea n dc u l n l r e c o n s t n l c t i o na i l dm o r a lc o n s t n l c t i o n t l l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i l dm o r a lc o n g t m c t i o ni sas p i r i t u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c o n s n l l c t i o no fm es o u l c m n e s en j a d i t i o n a lc u l 嘁i sa b o u t ”b e n e v o l e n c e ”i s i n t e g r i t y ,d on o td ot oy o u ,”h a n n o n yb u tn o ts 锄e n e s s ,i s ”,a n ds oo n ,i t sc o r ei sm e i d e o l o g i c a la 1 1 d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i fw ed i s c a r do f 仃a d i t i o n a lc m n e s ec l l l t u r ei na g e ,c l a s s l i m i t a t i o n ,s o ,i ti se n t i r e l yp o s s i b l ef o rt h ec o n s t m c t i o no f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o c i a l i s t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sb a s e do nt h ep u b l i c o w n e r s l l i pi s d o m i n a n to nt h e 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st l l e1 1 i s t o 巧o fm a i l 虹n dan e w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t ss o u l i ss t i l l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i f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i se n d o w e d 谢t ht h e s o c i a l i s tm o r a lc o n t e n t ,s o ,i tc a na l s os e r v ef o rt h es o c i a l i s ts p i r i m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k e y w o r d s :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 c r i t i c i s ma n di n h e r i t a n c e ; s p i r i t u a i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s o c i a l i s t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i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中国传统礼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也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必须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精华。 国内研究中国传统礼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文献卷帙浩繁,但难免见仁见智;以什么样 的角度、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如此复杂的问题显得异常重要。这里简略地概述一下作者 的思路。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精神特征( 相对于物质文明 而言) ,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中国传统精神文明成果。在中国 传统精神文明成果中,中国儒家文化( 包括礼文化) 是首要应该批判地继承的精神文明成 果。首先,中国传统礼文化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 居于主导地位。中国传统礼文化既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又有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适 性的法则,与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掘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精神文明 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 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建立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上的精神文明,探索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的关系,促进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现有的资料和收集、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对中国传统礼制和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研究不多,但国内学者对中国传统礼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探讨和研 究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在国内,对传统礼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有许多专家学者 都著有相关著作,比如李学勤教授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李学勤讲中国文明、中 国古代文化史讲座等著作和文章中,系统地论述了中国传统礼制文明的历史沿革、基 本理论,礼制文明的意义、内涵,以及中国文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等内容。 方立天、张立文等人所著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仁”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思想 的核心范畴,是对“礼”的补充、发展和修正。这个观点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礼”和“仁” 是表里关系。该书认为,孔子的“仁”不是爱一切人,而是“有差等的爱”,即有等级、 有阶级的“爱”,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 丁祯彦、臧宏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教程认为,“仁”是孑l 子思想的精髓所在,是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的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该书认为孔 子的“仁”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孝悌”,“孝”是指在贵族内部人人孝敬父母,孝敬祖先。 虮睇”是指同辈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该书指出:“孔子把孝悌说成是仁的根本,这是 西周奴隶制的深刻反映。西周是氏族奴隶制,其特点是宗法即等级、伦理即政治、施权 与政权、父权与君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家族内部对父兄尽孝悌,就能在政 治上对君主尽忠。”应该说,这个分析把握了孔子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即以孝悌为基础, 层层上升,最后达到忠君。该书认为,孔子讲的“爱人”( 即“仁”) ,虽然有阶级性, 但“他朦胧地看到了人的类存在,承认人的人格”,这个评论意识到了特殊性( 这里是阶 级性) 与一般性( 这里是“人”的类存在) 的关系。 董佩娜在八荣八耻与儒家荣辱观传统一文中,初步探讨了“八荣八耻”与儒家 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发展关系,认为“八荣八耻”把封建的“忠君爱国”提高为“热爱祖 国”,把“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升华为“服务人民”等。 由于文献太多,这里不便一一赘述。我们在这里做一个总的综述。 总的来说,我们收集到的文献大都涉及到“仁”和“礼”的关系,但没有清楚地论 述“礼”和“仁”为何是表里关系。一些文献涉及到孔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特殊 与一般的关系,但没有具体阐明如何从特殊剥离出一般。一些文献涉及到儒家礼文化与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联系,但没有全面阐述“八荣八耻”与儒家荣辱观的具体对应关系。 一些文献涉及到儒家礼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但讲得不够具体,不够深入, 不够系统。 ( 三) 选题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 ( 1 ) 历史文献法。通过学校图书馆及其期刊数据库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传统礼文化 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为本选题的理论分析部分提供借鉴,在关注学术 前沿的同时立足中国现实,使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 2 ) 结构分析法。本文在研究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时,注重深层 次结构的挖掘,例如,我们在研究“礼”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关系时,揭示了他 们之间的表里结构( 见图2 ) ,在研究荣辱观的内涵时,揭示了荣辱观的评价结构( 见图 3 ) ,在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国传统荣辱观的批判继承时,揭示了“八荣八耻”与儒 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忠、勤、俭”( 八个字) 的对应关系,等等。这种研究 方法,使得研究对象内部隐蔽的关系明晰化、可视化。 ( 3 ) 辩证分析法。本文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中国传统礼文化,辨析其“精 华”与“糟粕”;坚持“扬弃”( 既克服、抛弃,又保留、提升) 的思想方法,对待中国 传统礼文化的内涵;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正确对待“德治”( 即“仁治”) 与“法治”、 “市场经济”与“德治调控”等重大关系。 ( 4 ) 综合分析法。运用古文字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国哲学史、法学、社会学等 i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学科知识和相关资料,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传统礼文化的演变、它在 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它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等。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 1 ) 在“礼”与“仁”的关系上,论证了它们是表里关系。即“仁”是“里”,“礼” 是“表”,根源在于儒家讲的“仁”不是爱一切人,而是有等级、有阶级性的“爱”,因 此才会有“按等级、分阶级的礼”。在“礼”与“和”的关系上,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 系,即“礼”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目的是避免社会无序状态。“和”是指“异”中 之“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礼”的目的是求“和”,“和”的途径是“礼”。 ( 2 )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证了儒家文化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原 因。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原本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反对封建制的,但后来却为封建社会所 用,而且占据了统治地位,原因有三,一是地主阶级的地位、使命的转变;二是封建地 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也需要“镇压”和“安抚”两种统治手段;三是儒家思想、文化 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更而不断扬弃自身。 ( 3 ) 揭示了儒家礼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人伦关系是特殊和一般的关 系,即剥去儒家礼文化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使可以看到一切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 一般社会关系与人伦关系。 ( 4 ) 与上述第三点同理,本文具体揭示了儒家文化中的“仁”、“信”、“和而不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 具体揭示了礼文化与“德治”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本文给出了“荣 辱观”的评价系统的内在结构。在文中又给出了“八荣八耻”与儒家文化的精华( 8 字: 仁、义、礼、智、信、忠、勤、俭) 的对应关系。 ( 5 ) 作为对策,本文对于加强和改进中国传统礼文化教育提出了4 点策略性思考。 i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一_ _ 中国传统礼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研究 一、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由来和发展 无论是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在中国的现代文化体系中,“礼”的含义 以及它所涵盖的意义,都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被古代人研究、应用与发展,而且随着 时代的变迁,它的内涵也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 一) “礼 字及其含义的演变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礼”字被写成 下面是一面鼓和鼓架,上面正中是一个标杆,标杆两侧各有一串玉石,最外面的两侧是 标杆的装饰物( 见图1 ) 。甲骨文的这种写法,表明它是一个会意字:举行祭祀( 如祭神、 祭天等) 仪式时,必须要有用作祭品的贵重物品,亦必须奏乐。在先民们看来,物莫贵 于玉,乐莫重于鼓,因而击鼓奏乐,捧玉奉献,无疑是最高、最神圣的仪式。由此便有 了上述会意字。 吲 剖 凰 | 变| 汪一 国 图卜1“礼”字的演变 国礼 在金文( 钟鼎文) 中,“礼”字沿袭了甲骨文字形,只是鼓面上多了一横,经过了干 百年的传写,到秦代的小篆阶段,上面的“标杆”被省略,下面的“鼓”被讹化成为“豆” 字。后来,为了使字意更为直观,人们又在字旁加了本意为“灵石”、引申义为“神” 的“示”字,创造了形音字“升”。在汉字简化运动中,“璺”字又被简化为“礼”( “礼” 是“示”形、“乙”声的形声字) 。 圭一曲豆 t t i , 营旦豳豆 够显幽委 竺i ! 查型查皇堂堕堡主堂垡笙奎 - _ - _ - _ - _ _ - _ _ - - _ _ _ _ _ _ - _ _ - _ _ - _ _ 一 从“礼,字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最古老的含义是“敬神”,而“敬神”又可 引申为“礼拜、顶礼膜拜”、“表示敬意、尊敬的态度或言行”等含义。由于“表示敬意、 尊敬”又是可以通过敬献礼品来表达,并且中国人自古讲究“礼尚往来”,所以又会有 回礼,等等。并逐渐发展成各种仪式。于是“礼”也就发展出了“礼物”“、礼节”、“礼 仪”、。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许多人共同遵守的仪式”( 如婚礼) 等含义。 “礼”的含义在儒家的视野里,被进一步扩大化,其核心是宗法( 以家族为中心、 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等级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规范。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意思是礼的规范和指 导作用能够决定亲密和疏远的关系,分明是否有罪或无罪,区别异与同,分辨是非曲直。 周礼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内容非常庞杂,涉及政治、军事、教育、行政、司法、宗教 祭祀、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礼记曲礼上写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 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意思是说所有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哪个方面,无论巨细,都需要礼来调节和规范。这就 是后来儒家创始人孔丘以西周为典范所概括的“以国为礼”的“礼治”。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的原则始终贯穿 在周礼所确立的全部规范与制度中。“亲亲”是指每个人都必须要亲爱自己的亲属;小 宗必须服从大宗;分封和任命的官员必须要任命自己的亲属和亲信的人,使亲者贵、疏 者贱,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世代世袭。“尊尊”是指尊敬值得尊重的人,下级必须要尊 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作为天下大宗的天子和一国宗主的国君;严格上下等级秩序,不 得越级,不允许犯上作乱。“长长”指小辈必须尊敬、尊重长辈。“男女有别 是指男 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和同姓不婚。其中最基本的是“亲亲”和“尊尊”。“亲亲” 是宗法原则,“尊尊”是等级原则。“亲亲父为首”,旨在维护家长制;“尊尊君为首”, 旨在维护君主制。这两者都是为维护宗法等级制的。从这两个基本原则出发,周礼在伦 理道德上特别强调孝和忠。在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下, “亲”和“尊”往往二位一体, 因此孝和忠也往往两相结合 “亲亲”和“尊尊”既是周礼的基本原则,也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应, 孝和忠既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由于周礼出自宗法,西周的统治者主要依靠 宗法来维持其内部秩序,所以最重宗法,特别强调“亲亲”。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重“尊 尊”,而是因为“亲亲”中的子弟孝顺父兄、小宗服从大宗即已包含“尊尊”。况且“长 长”与”男女有别”都是从“亲亲”派生的。由于西周极重宗法,所以“不孝不友”被看 成是“元恶大憝( 憝d u i 坏、恶之意) ”,罪大恶极,要“刑兹无赦”。后来的儒家继承了 这种思想,在其孝经中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提出“孝”乃“德之本”,“不孝”则是 “大乱之道”,因而宣称:“五刑( 论语) 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二) “礼 与“仁”的关系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构筑了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仁” 的概念。那么,这个核心与孔子一生为之奋斗的恢复周礼是什么关系呢? 孔子提出“仁”就是“爱人”( 论语颜渊) ,即仁爱地对待人。那么孔子是指仁爱 地对待一切人吗? 就像有些后人的解释的“博爱”吗? 超等级、超阶段的爱吗? 不是的。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 也”( 中庸第二十章) 。这段话译成白话就是说:“仁”就是爱人的意思,其中亲爱 父母算是最大的仁。“义”就是合宜的意思,其中尊重贤人、贵人就是最大的义。亲爱 自己的亲人,应该有个等级( 比如父母比叔伯高一等,叔伯比父母低一等) 。尊重贤人、 贵人也有个等级( 比如头等的封公,次等的封侯) 。这些就是礼节所以发生的根源。孔子 的这番话与孟子的解释( “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 是一致的,也与朱熹用“爱 有差等”( 爱是有差别、等级的) 解释孔子的“仁 相一致。 事实上,孔子在论语中讲到“仁”和“礼”时,处处把“仁”的对象区分为不 同等级乃至不同阶级的人。例如:“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论语阳贷, 即“君子”地位高的人) 学了礼则爱人,“小人”( 地位低的人) 学了礼则易被役使。“君 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即“君子”有时不仁是有 的,但“小人”是不会有仁道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 ,即 老百姓是可以役使他们,但不可以使他们知晓礼乐。“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 仁) ,即只有仁人才能爱当爱的人,也只有仁人才能憎恶应当憎恶的人。他把“滔滔 者天下皆是也”( 微子) 的违反周礼的社会思潮和新兴势力,斥之为“不仁”的“小 人”和“不可与( 之) 同群”的“鸟兽”( 微子) 。可见,在孔子那里,“仁爱”的对 象和“仁爱者”只能是“君子”,而对于违反宗法、等级制度( 周礼) 的“小人”,则谈不 上“仁爱”,只能是役使和憎恶的对象。因此,孔子的“仁”是有等级乃至有阶级差别 的“爱”,而不是什么“博 爱”。在逻辑上,正是因 为“仁”有宗法等级乃至 阶级之分,才会有“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田 为妻纲”的传统封建礼 教。于是,“仁”成了“礼” 的理论依据,“礼”成了 “仁”的外在表现,它们 成了表里关系。 叫 敬重、尊敬户表 有等级的爱一妻羹遣麓型度 图卜2 “礼”与“仁”的表里关系 仁l从l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三) “礼 与“和”的关系 论语学而记载了有子的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 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说,礼的用处,贵在和 谐。古代君王的治国之道,值得赞美的地方正是这点。但不论大事小事都处处求“和”, 有时候也行不通。因为,为了和谐而和谐,没有礼的节制,也是不行的。 这里涉及到了“礼”与“和”的关系。礼的用处是求“和 ,但不能为了“和”而 “和”,“和”需要“礼”的约束。这是“礼”与“和”的表层关系。“礼”与“和”的 深层关系是,“礼”反映了等级秩序,而“和”是“和而不同”。苟子富国中说: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有称者也”。其目的在于按照社会成员的职位、 年龄、性别以及血缘关系等,来划分权力和义务的范围,规范各自的言行举止,避免造 成社会成员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状态。因而“礼”的目的是求“和”。反过来说,先 贤们所说的“和”,是“异”中之“和”。左转昭公二十年记载,齐国晏婴与齐景 公讨论“和”与“同”的区别,晏婴就指出:“和如羹焉”,与“五味”相和才能成为美 味佳肴。孔子则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可见,“和”是以继承事物的差异性、 多样性为前提的而成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和”与“礼”又有内在的一致性。 图卜3“礼”与“和”的内在联系 在今天,如果我们抛弃儒家学说中的“礼”的旧内容( 维护奴隶制、封建制的典章 制度和道德规范) ,而赋予“礼 以新内容,那么,“礼”与“和谐”就有了更为直接的 联系。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从狭义上讲,就是待人接物的表现,即“礼 节”、“礼仪”。作为个体的修养,就是“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就是“礼让”。 显然,如果人人都讲究“礼节”、“礼仪”、“礼貌”、“礼让”,整个社会就和谐。如果国 家与国家之间能够“礼让”,世界就和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四) 儒学传统礼文化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孔子一生为恢复周礼而奋斗。他对弟子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 表明了他的“仁”以恢复周礼为目的,他要求人们克服自己的一切违反周礼的言行,使 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反映奴隶制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周礼。为此,他周游列国,到 处游说,先是在齐国受到冷落,后接连在卫、陈、蔡、宋、郑、晋、楚等列国到处碰壁。 究其原因是孔子所宣传的周礼违背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孔子时代,周王朝宗法奴隶制趋 于瓦解,社会处在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剧烈转型期,因此,适合奴隶制宗法等级制度及 其道德规范的周礼也不再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求,他的“仁治”、“礼教”不可能帮助 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建立封建国家。因此,孔子的失败是必然的。 但奇怪的是,孔子拥护奴隶制,一生为挽救奴隶制而四处奔波,反对封建制度的建 立,为什么他的“仁政”、“礼治 成为长期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第一,是地主阶级地位的转变,即新兴地主阶级变成了统治阶级。他们的使 命己由“破坏一个旧社会”( 宗法奴隶制社会) 转变成了“建设一个新社会”( 封建制国 家) 。一个统治阶级要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在自己的统治下社会秩序稳定,而孔子为 维护西周奴隶制社会所制定的“维稳”的“方针、政策”如“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等,符合封建统治者巩固和稳定政权的需要。 第二,无论周王朝以前的奴隶制社会,还是以后的封建社会,都是剥削阶级占据统 治地位的社会,都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孔子曾经总结了统治阶级对付被统治阶 级的两种手段,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 论语为政) ,就是说,用行政命令对老百姓,用刑罚镇压老百姓( “齐” 指“齐一”,即“统一地”) ,可免于老百姓造反,但老百姓并不认为造反是可耻的。如 果用德( “德治”即“仁治”) 教导老百姓,用礼约束老百姓,那么老百姓不但认为造反 是可耻的,而且能从心里服从。可见孔子深刻地认识到了阶级统治的“两手”:暴力镇 压和仁德教育。 列宁指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 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是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动。牧 师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远 景,从而使他们忍受这种统治,使他们放弃革命行动,打消他们的革命热情,破坏 他们的革命决心( 列宁选集) ”显然,孔子的“仁政”理念和“礼治”思想,起到了 牧师的职能,而这是所有压迫阶级( 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乃至资产阶级) 的一项重要职 能。 第三,儒家的“仁政”和“礼治”思想,之所以能够在后世封建社会中得以保存并 强化,还在于这些思想也在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更中不断地有所扬弃。“扬弃” 就是既克服、抛弃,又保留、提升。儒家创始人孔子就试图在不触动奴隶制宗法等级制 度的前提下,对奴隶制和新兴地主阶级做一定程度的让步。例如,他认为“善人为邦百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论语子路) ,即天性慈善的国君,治理国家百年,就可 以把残暴的人化为好人,除去杀人的刑罚了。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 论语尧 日) ,即对老百姓不教化,犯了罪就杀掉,这就叫残虐。他主张“使民如承大祭”( 论 语颜渊) ,即役使老百姓要像侍奉大祭那样郑重,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论语。雍 也) 。提倡“养民”、“富民”、“教民”( 论语子路) 。在这个方面,孔子已经改 变了把奴隶仅仅当做可以任意屠杀的“会说话的工具”的奴隶制观念,改变了“礼不下 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观念。孔子对周礼的有所“损益”( 论语为政) ,在一定程 度上,曲折地反应了在当时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制逐渐为农民的阶级地位的变化,农民 已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土地,完全没有主动性的奴隶。“仁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一 定角度上适应了时代的变迁。 孟子作为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虽然高举孔子学说的“仁政”、“礼治”的大旗,但 他适应封建国家的需求,在某些方面,又对孔子的“仁政”、“礼治”做了改造,使维护 奴隶制的“孔氏之儒”,发展为服务于封建制国家的“孟氏之儒”。例如,孟子承认土地 私有,征收十分之一的地税。孟子把这种固定田产称为“恒产”,他提出,老百姓有“恒 产”才会有“恒心”,即把农民固定在封建私有制下的小农经济上,才能使他们的思想 稳定下来,他们才不会造反。他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是说:“每家拥有一百亩地,不 错过农时进行耕种,那么,数口之家就没有挨饿之忧。进而在学校慎重地进行教化,灌 输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的道理,则头发斑白者不用肩挑背负在道路上辛苦,七十岁老者可 以穿绸吃肉。老百姓不饥不寒,像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恐怕从来没有过。”可见, 孟子的“仁政”和“礼治”是封建社会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不仅如此,孟子在君、民、国家的关系问题上,对孔子的等级名分思想又有了新的 突破。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近民而为天子( 孟子尽心 下) ”。意思是说:老百姓最为重要,国家次之,国君最不重要。因此,只有得到“近 民”( 田野之人) 的心,才能够做天子。孟子的这个思想,反映了战国以来,奴隶反抗和 推翻奴隶主阶级的强大力量,也是对统治经验和教训的一个深刻总结。 在秦汉以后的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在封建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宗法制度 和意识形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者 的需要,经过不断改变和加工,融合法、道、佛,逐步形成封建专制主义宗法思想体系, 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西汉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愈、宋代的程颐、朱熹、陆 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等等,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改变儒学的形态,把它捧到吓人 的高度,像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们信仰。它渗透到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根 深蒂固的封建旧哲学、旧思想、旧观念、旧文化、旧传统、旧道德、旧习惯、旧作风, 用以维护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奴役和毒害人民,镇压农民起义。它极大地阻碍了 中国社会历史向前发展,越到后来越给中国人民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带来深重灾难。 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二一 但它又为我们民族留下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合理内核和优秀文化 传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中国传统礼文化,发端于原始社会,成形于奴隶社会( 其中以周礼最为完善) ,发展 于封建社会。其中有“糟粕”,也有合理的内核。这里的“糟粕”,主要指维护阶级统治 与阶级压迫的指导思想( 如“克己复礼为仁”) 、维护阶级统治与阶级压迫相联系的道德 规范( 如“三纲五常”) 及与封建迷信相联系的礼仪规制( 如祭鬼神的礼仪) 等等。但特殊 中隐藏着一般,无论是维护奴隶社会的周礼,还是经过后期儒家改造后维护封建社会的 礼制与礼文化,既然都是用来调节和规范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人伦关系的,它就必 然要触及、反映人类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没有必然联系的基本关系。例如传统 礼制的社会基础是宗法等级制度,实质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用宗法来提拔“干部”即任人唯亲是不对的,但血缘关系是存在的,父子关系、兄弟关 系、亲戚关系乃至于朋友关系是存在的,处理好这些关系与阶级统治没有必然联系。又 如传统礼制中的君臣关系( “君为臣纲”,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 ,现代社 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君臣关系( 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也用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 ,但任何国 家作为政权体系总要有上下级关系、个人和组织的关系等,“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 上级”,也不一定与阶级统治相联系,例如在企业中就是。从传统礼文化中剥离出适合 于现代社会的、进步的礼文化内核,是对待传统礼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 一) 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 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 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所谓礼仪,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 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 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 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 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人们可以根据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来正确 把握与他人的交往的尺度,合理的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不遵从这些合适的礼仪 规范,往往就会造成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手足无措,甚至会失礼于人,造成尴尬场面。 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 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行为举l 卜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 方;谈吐讲究礼仪,可以变得亲和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得恰到好处。总之礼 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是因为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 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被人们所共同认同、遵守的,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目的,受到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时代风潮等因素各种符 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 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 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在我国古代有“五礼”的说法,吉礼是指有关祭祀的事情,嘉礼是指有关冠婚的事, 宾礼是指跟宾客有关的事,军礼是指有关军旅的事,凶礼是指跟丧葬有关的事。总而言 之就是古代“五礼”的内容基本上包括了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 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 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在内的 一切礼节和礼仪文化,内容非常广泛,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中华民族的崇尚尚礼仪的精神。 吉礼居五礼之首,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其主要内容可包括三 个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吴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 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凶礼是哀悯、吊唁、优患之礼。它的主要内容有:以 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区礼,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其中,丧 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人之死亡,通过规定时间的服丧过程来表达不同程度的悲伤;荒 礼是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受到饥馑疫疠的不幸遭遇,国王与群臣都采取减膳、停止娱 乐等措施来表示同情;吊礼是对同盟国或挚遇有死丧或水火灾祸而进行吊唁慰问的一种 礼节。这三种礼节各级贵族都可举行。桧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 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财货,偿其所失;恤礼是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其邻国应给予援 助和支持。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项。 军礼时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主要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 大封之礼。大师之礼是军队征伐的仪礼;大均之礼是王者和诸侯在均土地、征赋税时举 行军事检阅,以安抚民众;大田之礼是天子的定期狩猎,以练习战阵,检阅军马;大役 之礼是国家兴办的筑城邑、建宫殿、开河、造堤等大规模土木工程时的队伍检阅;大封 之礼是勘定国与国,私家封地与封地间的疆界、树立界碑的一种活动。嘉礼是和人际关 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的主要内容有飨燕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射之礼( 后 衍生出“投壶) 、赈幡之礼、贺庆之礼、优老之礼。宾礼在古代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 方诸侯以及诸侯派遣的使臣向国王问安的礼节仪式。后引申为接待宾客之礼。 表1中国古代的“五礼 五礼 功能内容 吉礼祭祀之礼祭天神、地祗、人鬼等 嘉礼冠婚之礼飨宴、婚冠、贺庆等 宾礼宾客之礼款待宾客等 军礼军旅之礼征伐、阅兵、操练等 凶礼 丧葬之礼哀悯、吊唁、忧患 一兰i ! 查型查皇堂堕堡主堂竺笙茎一 _ _ _ _ l _ _ _ _ _ _ - _ - _ - 一 r 生、冠、婚、丧是被民俗界所认定的四种人生礼仪。而实际上礼仪分为政治与 生活两大部类更为清晰简洁。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 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照荀子的说法,礼仪应有“三本”, 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各种各样的礼仪当中,最早 产生的应属丧礼。丧礼一种划分生者年龄阶层、人伦关系,安抚已逝者灵魂的礼仪。在 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中国古代礼仪的本质是“治人”的 道理和方法,也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看不见的鬼 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祈福。因此,古代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