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价值哲学思想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既是对古希 腊以往各派价值学说的概括总结,又有其独到而深刻的体验。他不但重视对伦理价 值的探讨,更重视对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对一般 的价值善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价值理论体系主要由价值本质、价值目标、价 值标准,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分类及实现这几个方面构成。本文主要在亚里 士多德关于价值是善这一观点的指导下,联系他的伦理学说和政治学说重点考察其 价值哲学思想,全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亚氏的价值理论。 在第一部分本文简单介绍了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其价值哲学 思想源自古希腊先哲、智者和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的价值思想。在第二部分主要从 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亚氏内涵丰富、独特而深刻的价值哲学思想:首先通过对亚里 士多德关于价值的界定、价值的性质及价值本质的分析,指出价值就是善及价值本 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基于对亚氏关于评价与价值标准的分析,得出决定德性的中道 是价值标准的结论。第三详细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与幸福的论述,明确了德 性的选择、向善能力,确立了亚里士多德价值理论中以至善幸福作为价值目标, 及价值选择原则和选择中的责任的观点。最后,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对价值的分类并 具体论述了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的具体内涵及实现方式。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亚氏 价值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之,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思想的论述,试图构建其价值理论的一 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为我们今天研究和发展价值哲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同时亚 氏的价值理论无形中也契合了人类本性对当下的“实然世界”与理想的“应然世界”的 双重渴求。 关键词:关键词:价值 善 德性 幸福 目的价值 手段价值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ristotles ideology of value philosophy is a complete system, which not only focuses on former value theories, but also has special and deeply experiences. he pays great attentions to the research of ethical value, and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o the political value,social value, and economical value.the key idea is the research of general value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good . aristotles value philosophy system is constituted by six parts: essence of value, goal of value, criteria of value, evaluation of value, selection of value ,types and realization of value. guided by the idea of “value is good” this article relates his ethical theory,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key inspection is about aristotles ideology of value philosophy. the essay will illustrate aristotles theory of value in detail. the first part simply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of aristotles ideology of value philosophy, which originates to the value ideology of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the wisest men, socrates and plato.the second part discoures on aristotles ideology of value philosoph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finition,character and essence of value, we can point out that value is good and the essence of value is practical. secondly,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argumentation upon aristotles evaluation and criteria of value, we can conclud that the doctorine of the mean which determines virtue is the criteria of value. thirdly,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disscusion on virtue and happiness, and clayify the ability of virtue which can promote people to choose and approach good, that the highest good(i.e happiness)is considered to be the goal of value. the principles and responsibilites of alternatives is definite too. at la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ypes of aristotless value,we discuss the intension and realization of end value and mean value. the third part mainly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and current meanings of arisrotles ideology of value philosophy.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in one word, with the authors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arisrotles ideology of value philosophy, we try to build a nearly complete system of arisrotles theory of value. this will provide us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study and develop todays value philosophy. in the mean time, aristotles theory of value imperceptibly agrees with the peoples double earnestly strive for the present “practical world” and the ideal “ought world”. key words: value good virtue happiness end value mean value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输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前前 言言 二十世纪以来,价值论逐渐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的重心,价值哲学已成为当代 哲学研究的热点。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 要著作早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但作为古代价值论的奠基者,其价值思想是在近 些年才为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所关注。相对来说,对其价值思想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在亚氏眼里,伦理价值是奠基性层面,政治与社会价值是发展 性层面,他不但重视对伦理价值的探讨,而且更重视对政治、社会价值的研究,甚 至包括经济价值和法律价值,因此他的价值思想较以往各家的价值学说更为全面深 刻,在价值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见解对今天价值哲学的研究至关重 要,对当下我国社会建设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而对亚里士多德的价值哲学思 想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拟在价值论的视域下对亚里 士多德的思想进行观照和探索,希望能够对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与帮助。 亚氏作为欧洲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和承上启下的哲学家,在古希腊哲学家中熠 然生辉,无人可比。他概括分析了早期自然哲学家们的思想,将苏格拉底、柏拉图 和智者们的辩论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分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为物理学、天象学、 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及逻辑学科的创始人,在每一个涉及的领 域中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他首创的逻辑分析方法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圭臬。总体来说 其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柏拉图学园时期(公元前 367-347 年) 。他 师从柏拉图,受柏拉图影响,早期著作明显带有柏拉图思想痕迹,开始将各种学科 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第二阶段,漫游时期(公元前 347-335 年) 。主要进行了大量 动物学研究,对自然界的考察使亚里士多德从抽象思维转向注重经验事实,对亚氏 思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三阶段,吕克昂学院时期(公元前 335-323 年) 。此时是 他思想的成熟期,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 学等著作中,体现了他对价值问题独特而深刻的体验。 亚里士多德对知识领域进 行了广泛探讨,力图把握理解当时一切理论的与实践的知识,虽然很多作品没能保 存下来,但流传下来的工具论 、 形而上学 、 尼各马可伦理学 、 欧台谟伦理 学 、 大伦理学 、 政治学 、 诗学等著作无疑闪烁着亚氏思想的光辉。从 19 世 纪开始西方出现了许多研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学者和研究著作。深受黑格尔影响的 e.zeller 所著的希腊哲学发展史全面探讨了亚氏思想的整个体系,该书可以说是 从古代以来到他那时为止的亚里士多德思想研究资料的全面总结,实为有价值的开 创性著作。在 20 世纪特别是英国的亚里士多德学者 w.d.ross 对形而上学 、 物 理学 、 前分析篇 、 后分析篇 、 论灵魂等重要著作做了研究、考订和诠释, 是研究这些著作的重要参考图书。他和 j.smith 一起主编的十二卷英文全本the works of aristotle是最有代表性并为学者们经常引用的。英国学者 j.barnes 于 1983 年出版了aristotle ,其中译本由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 1983 年出版。w.d.ross 1960 年出版了aristotle ,其中译本 1997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是基于亚里士 多德全部著作之上的亚氏思想研究指南,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国外还有许多哲学研 究者从不同维度对亚氏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西方哲学家蔚为大观。亚氏作为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著名哲学家之一,其思 想未引起国人重视,虽经我国学术界世纪努力,情况已大为改观,但仍应承认对其 思想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陈康教授首先将亚里士多德研究介绍进中国,其研究成 果可以进入世界亚里士多德专家行列。 自 1990 年开始, 由苗力田主编的中文译本 亚 里士多德全集 (十卷本)陆续出版,是我国第一部西方著名哲学家全集翻译。其中 形而上学 、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他自己翻译的,对我国亚氏思想的传播起了重 大的推进作用,另有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著的希腊哲学史亦有价 值。即便这样,国内学术界对亚氏思想的研究依然不足,尤其是对其价值哲学思想 的研究涉及到的极少,而这正是本文要做的工作。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 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亚里士多德的价值哲学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腊先哲、智者和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 的思想。 1.1 古希腊先哲隐含的价值哲学思想古希腊先哲隐含的价值哲学思想 历史上最初的价值观念来自自然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原 始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直接威胁着他们的生活,当时意识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周 围的事物分辨利害,行动的主要规范就是在生存活动中趋利避害。到了距今约十几 万年的智人阶段才产生了最初的原始宗教观念,原始神话的产生证明人们企图借助 自然神的力量改造自然。人们能根据诸神灵对自己不同的利害关系(各种价值的不 同性质) 而区分为善神、 恶神和无常神。 神在本质上是价值、 价值物或价值主体的“化 身”,因而原始人的图腾、神、英雄崇拜实质是其价值观念的反映。 古希腊时期由泰勒斯开创的自然哲学正是从原始宗教蕴含的精神客体与物质客 体相统一的观念出发,寻找诸多自然物统一的本质即始基。“泰利士第一个向希腊人 揭示了自然的奥秘。 ”1他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认识自然, 以水作为世界的本原, 解释变化不定的世界,合理地把握了自然界的统一。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认为 宇宙中心的活火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火向空气、水、土的转化中获得永恒的能源, 他的自然观提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承认他者存在的价值取向,相互认同 是自我延续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征服。赫拉克利特指出人们懂得自然的规律并依 照规律生活,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认识自然规律,这也正是人的价值所在。 恩培多克勒的自然解释更明显地体现了社会的人文特征:他认为万物产生和消 亡是“四根”的混和分离而致,这种混和分离的原因来自于爱与憎的情感。爱支配世 界时,宇宙完美和谐;憎恨支配世界时,万物消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善与敬爱 确立了美好和谐的社会秩序,憎恨与争端则是社会不幸的根源,人的存在价值更是 1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得到了认可。 自然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解释虽各有不同,但共同之处就是认为万物有灵。尤 其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把灵魂看作世界的理性,是一种和谐,并通过灵魂转世的思想 把来世的意义提高到现实生活的高度,提倡节制、友爱、诚实的美德,改变了古希 腊人传统的肯定现实的价值观。与此同时,自然哲学家在寻找世界本原的同时也在 不断寻找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合理位置,他们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并研究人们的 身体和感觉,研究血、骨头、眼睛等结构,就有所谓“同类说”、“流射说”、“影像说” 等等来解释人的各种自然身躯。自然与人的同在构成了哲学家们思考人类价值的依 据,当人们用理性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对峙,确立了人的主 体与自然的客体之间的价值模式,人类明确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也就是人类认 识自己的开始。 1.2 智者和苏格拉底的价值哲学思想智者和苏格拉底的价值哲学思想 由自然哲学转向人生哲学是从普罗泰戈拉开始,由苏格拉底完成的,这一重大 转变奠定了认识论、实践论及价值论的基础。智者学派的开创者普罗泰戈拉对神的存 在提出了怀疑,怀疑也是人认识世界的动力,他由自然哲学转向对人的研究,他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2这 一著名命题的提出,标志着自然哲学开始转向人生哲学,希腊人的价值观也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人是万物的尺度”表明智者学派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区别,自 觉地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开始以人类为中心观察自然万物,从而形成了人为主 体自然万物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意识。人已经被从自然万物中提升出来,成为高于一 切自然物的存在者,在希腊人的价值观念中确立了人的价值主体的地位,也表明了希 腊人对于价值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和价值判断标准的看法。个人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以 每个人自身的价值需求作为评判万物的尺度。 智者学派是以感觉经验为自己的哲学基 础的,他们注重人的感性的欲望、需要、情感、感觉,并不重视事物的本质和客观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13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规律的理论探求,把人的实际需要作为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知识与道德、价值是 有区别的,只有有实际用处的知识才有价值,道德、法律、政治也是根据自己的需 要人为约定的,其兴废取决于对人们是否有用、适宜。因此,智者学派的价值观是 以感觉、经验、欲望和情感为根据的,以感性为基础,无理性的根据,是相对主义 的、感觉经验论的价值观。 苏格拉底被称为是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他一方面指出自然哲学家企 图在自然领域寻找事物本质是徒劳的,另一方面又指出智者学派将哲学只集中于有 自然性而无理性的人,必然陷入相对主义,使最能体现人之优秀性的善恶正邪的价 值判断被否定。于是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决了世界本质和人的问题,他把研究对 象从自然转向作为精神主体的自我,又从智者学派研究的感性存在的人转向理性的 自我。他对人的本质的全新界定及对客观价值标准的追求,使在智者的相对主义价 值观里丧失的道德标准和善恶尺度被重新关注。苏格拉底严格地把人区分为“肉体” 和“灵魂”两方面,“肉体”包括人的感觉、情感、欲念等感性因素,“灵魂”则具理性功 能,是主体“自我”。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灵魂机制,即灵魂的理性原理。苏格拉底 寻求德性的普遍定义,对德性的探索体现了他对价值标准的追求。人的德性具体表 现为智慧、节制、正义、虔敬、勇敢等,都是人之优秀性的某种具象。而对于其内 在本质的把握,就在于德性知识,于是就有了“德性是知识”的根本命题。德性本质 也就是对善的追求,关于善的知识成了德性知识的根本。善又包括自然和自我的善, 自然的善即事物的合目的性的功能意义,自我的善即理性主体自身固有的内在于自 我之中的,是各种德性的内在根源。通过自我对自身的把握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 善的知识就统一在“德性”的基础上了。自然服从自我,人是根据自己的理性目的、 善的知识去行动的,这种善是一般的善,不仅包括主体人的德性,而且包括自然物 的善的功能和作用。 在苏格拉底看来,“无人有意作恶”,3一切罪恶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唯有知识能 使德行完善。道德领域的问题仍需要知识的明晰性,只有通过相应的理性知识才能 确定道德的真实有效性, 这样他就把“善”价值化了, 这个一般的“善”就是一般的价值。 3 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2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他开创了人与人对话的模式思考人生,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的态 度中。当代英国学者布勒姆教授认为“价值论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 苏格拉底以前是研究自然的原因,只是从苏格拉底开始才涉及价值问题。” 4苏格拉 底在把哲学从自然转向自我,从天上唤回地下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哲学转化成了关 于人生、灵魂、价值的学说。 1.3 柏拉图的价值哲学思想柏拉图的价值哲学思想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把苏格拉底提倡的在人的道德行为中要关注 灵魂的问题发展成比较明确的灵魂论。他的“灵魂回忆说”以灵魂先在于肉体的认识 为基础解决了苏格拉底探索中存在的逻辑困惑。在运用明确的灵魂观对德性本质探 索中提出了善的理念,找出了苏格拉底未能明确予以证明的“一般善”。他区分了感 性世界与理性世界以及两类知识(知性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划分) ,启发了人们对价 值与事实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认识。 柏拉图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观进行了新的阐释,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 分:理性、激情与欲望,分别对应于人的头部、胸部和腹部。灵魂是这三部分的结 合体,其中每一因素都在个人的生活和行为中发生一定的作用。但这三者有一个等 级、次序关系,即理性最高,激情次之,欲望最低,理性能支配其余两个。这三部 分又分别对应于智慧、勇敢、节制三种美德,当这三种美德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时才 产生了正义。柏拉图把苏格拉底关于人的德性的探索,归纳成智慧、勇敢、节制、 正义这四种最基本的德性,得到了关于价值可以存在的理论根据。而知识的来源在 柏拉图看来只是一种回忆:灵魂是永恒不死的,人的灵魂里被忘却的知识是灵魂进 入肉体之前作为自身纯粹的存在时获得的,灵魂进入肉体后被玷污失去纯粹性就忘 却曾有的知识,后天的学习探索是一种回忆,获得了知识才能具有美德,德性的本 质即其型相也在柏拉图的理念论里得到了解释。在柏拉图哲学里,“理念”是超越感 性现象世界的永恒不变的存在,它超越人的思维想象,存在于事物本质中,只有理 4 转引自张书琛.西方价值哲学思想简史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3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性才能认识。而理念世界里有一种特殊存在即“善的理念”,如果说理念是现象世界 存在的原因,“善的理念”也就是理念世界存在的根据。理念世界是为思维所把握的 可知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是并不直接隶属于善本身的理念部分,是数学和科学所 研究的对象;二是直接隶属于善的理念的部分,是辩证哲学研究的对象。知识也相 应分为两部分:一是知性知识;二是理性知识。在此柏拉图已扩展了苏格拉底的价 值学说,从人生推广到整个世界,对于善的理念即价值的阐述也更为深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2 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 通过亚里士多德对善的定义及善的性质的分析,结合关于善的类型的划分,我 们可以得出价值本质是实践的结论。 2.1 价值的界定价值的界定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是其哲学的基础,他认为世界上每一具体的事物都是质料 和形式的统一体,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就是事物产生、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四个 原因。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趋向于一定目的,对目的的追求就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是自己目的的实现过程。目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高 原则,因为“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5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为目的的善:“案此所谓善,与吾人寻常所谓善,意义不同。寻 常所谓善,与恶对举而称;纯属道德上名词,其义较狭。亚氏所谓善,应作广义解。 举凡一切事物之功用(或效用) ,既一切事物之善。”6因此善是对事物的作用而言的, 万物运动变化中追求的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双重含义,其一就其自身来说就是善,其二是通过它们达 到善,是事物的原因。关于普遍善的概念,亚氏显然与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解大相 径庭。柏拉图的善理念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善理念独立于具体事物而存在,不 存于现实世界,只存于灵魂曾生活过的完善世界。其次,善理念是现实世界中具体 事物所以善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理念不是人们把某种事物称为善的原因, 人们能研究的都是具体的善,各门学科所研究的也恰恰是具体的善,因而设定一个 分离的善本身是不合理的,就善自身与具体的善都是善而言,并没什么区别,正如 长期的白并不比逐渐消失的白更白一样。善的型相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不能说明 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 6 严群.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任何关于善的问题,而我们研究的善是人可以实行和获得的善,“所以,如果我们所 有的活动都只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那个可实行的善。”7他把善分为三类:外在 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外在善即手段善,其结果可欲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灵 魂的善即目的的善或内在善,罗斯说:“内在善最好定义为不是它所产生的任何结果 而是自身就是善的东西, ”8是最恰当意义上的真实善, 是其自身而非结果, 是可欲的。 身体的善如健康强壮等, 也是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 “我们可以采用一个专门术语, 把善界定为引发正面态度(用罗斯的话)的客体,正面态度意味着包括所有赞成态 度。它包括,例如,选择、欲望、喜欢、追求、赞许、羡慕。”9就这些可实行的善的 可欲性来说,都是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成目的的,因此在亚氏那里,“善无疑体现为 一种价值,而这种价值又高于一般的价值”,10价值就是善。 2.2 价值的性质价值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把价值界定为善,通过他对善的实行者和善的对象的分析,可以得 出价值的属人性和价值对象多样性的结论。 2.2.1 价值的属人性价值的属人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寻求的善是可实行的善,而善的实行者就是人,因此善具 有属人性。为此亚氏秉承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思想传统,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的研 究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揭示。 首先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他提出了“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这一重要命题。他 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对感觉的喜爱就是证明,人们甚至离开实用而喜爱感觉 本身,喜爱视觉尤胜于其他。不仅是在实际活动中,就在并不打算做什么的时候, 正如人们所说,和其他相比,我们也更愿意观看。这是由于它最能使我们识别事物, 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 8 w.d.ross. the right and goodm.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930:198 9 a.c.ewing .the difinition of goodm, hyperion press, inc westport, 1979:149 10 陈根法.论德性的意义与价值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并揭示各种各样的区别。”11在此他把爱智慧这一希腊精神的灵魂植根于人的本性, 这也反映出他试图弥合柏拉图的理念论所造成的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裂痕。从感 觉、记忆、经验到技术这个层级序列,既是从动物到人的不断进化的过程,也是人 的智慧的不断提升过程。其次,他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命题。在人的本质观 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标志,他 认为:“对每一事物是本已的东西,自然就是最强大、最使其快乐的东西。对人来说 这就是合于理智的生命。 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 那么, 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 ”12 这表明人就是具有逻各斯的生物,人由于能够以理性来思维而同一切其它动物相区 别。 最后,他提出“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人进行考察。在 政治学中他说:“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 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就像荷马所指责的 那种人。”13人的生存受制于所处的外界环境,自然界有限的物质供应必然促使他为 生活从事获取有限物资的活动,在不断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由家庭到社会团体及 至形成了自足的城邦。城邦的存在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每一孤立的个人不足以自 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人的生活受限于城邦,只有在社会共同 体中人才可以达到优良的生活,获得幸福。在这一命题中“政治”主要指城邦国家和 社会共同体,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存在,只有结合在城邦和国家中, 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充分体现自己的本性。这一命题是人的自我认识的重大飞跃, 它第一次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性便是合群的,离开了社会的人如果不是鄙 夫便是超人,不能实现善的目的。 2.2.2 价值对象的多样性价值对象的多样性 亚里士多德分析了认识和实践活动所面对的对象是自然界、城邦和社会,具有 多样性。 1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27 1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228 1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首先他指出:“人如果不具备必需的条件,他简直没法生活,更说不上优良的生 活。”14人要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而这又是由自然界所赋予的,自然创生 人类并供应其生活资料,自然所富含的多样充足的物质资源能满足人生存的需要, 人只有能生存才能进一步追求善。人在实践活动中最先指向的对象是自然界,因此 自然界作为价值对象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城邦因其特有的属性能满足人们对善的追求和德性的需要,而成为另一 种价值对象。“城邦的产生直接决定城邦的属性”,15城邦是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而产 生的: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为了种族的延续,男女结合成家庭,多个家庭为着比 生活必需品更多的东西而联合成村落,多个村落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及生活得美好结 合成一个完整的共同体,大到接近或足以自足时,就产生了城邦,显然城邦“也该是 自然的产物。 ”16城邦的本性就是为了满足生活于城邦之下的人的需要。 城邦的“自足”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邦具有一定的财产。理财术是维持家庭生活必需的,它可以 准备好并提供家庭和城邦共同体的生活所必需和有用的物品,这是城邦赖以存在的 物质基础。二是城邦具有多样性。城邦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人组合而成,这样才符 合分工互利原则,可以使城邦中的人实现互惠。家庭比个人更能实现自足,城邦又 比家庭更能自给自足,人们要求更多的自足,便会要求更少的一致性。patric coby 认为:“亚里士多德所以特别反对柏拉图所主张的城邦越一致越好,就是因为这种制 度强迫人们过一种单一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扼制了个人的独立,也窒息了个体道德 的生成。因此,亚里士多德相信德性有赖于多样性。”17而且多样性也有利于德性的 生成,因此,城邦能为人们提供追求善的环境和条件。在政治学的开篇亚氏就 指出所有共同体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而建立的,城邦所求的是最好的善,真正的城 邦就应该以德性和善为行为目的。因为“为了物品交换、防御侵害,甚至共同聚集于 一个地点,生活在一起,确实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但这些交往方式都不能使人们形 1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1 15 陶艳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价值论j.河北学刊.2006(03):41 16 同 7 17 patrick coby. aristotles three cities and the problem of factionm.journal of politics, vol.50,no.4, november1988,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8:89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成一个城邦,只有为了追求共同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们形成一个城邦,在亚里士 多德看来,城邦是一个人们为了追求优良生活的道德和精神团体。”18城邦是能满足 人追求善和德性的需要的,因此可以说,在亚氏的学说中,价值的属人性与价值对 象的多样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3 人的需要的社会性人的需要的社会性 需要并不是人类及其社会独有的范畴,整个生物界都存在需要问题。人的生命 与其它生命的维持都要通过同化和异化作用,一方面摄取合适的物质,一方面分解 掉体内废物,维持生命的这种摄取活动就是人与其它生物相似的自然性需要,不同 的是人获取需要的方式与其它生物有本质的不同。亚氏指出:“动物和人类都需要食 料来维持生命,于是不同的食料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19人不是单纯靠大 自然恩赐,而是靠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去获取。人的活动具有不同于植物、动物的 特殊性。不仅仅是生命的营养和生存活动以及感觉的生命的活动,而是那个有逻各 斯的部分的生命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在亚氏看来是“灵魂的一种合乎逻各斯的实 现活动与实践。” 20人因自己的社会性本质使自己的需要也成为社会性需要,人的实 践活动是在逻各斯的指引下的一种高尚的创造性的活动。生活在社会中,人的自然 性需要被扬弃而打上社会性的印记。人的需要以一种个人欲求的形式反映为目的或 动机时,表现为个体性;一旦通过实践活动使欲求变成实践的结果时,这种需要又 表现为社会性,因此在社会中生活参与实践活动的人的需要是具有社会性的。 2.4 价值的实践本质价值的实践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研究的是人可以实行和获得的善,抽象的善对实际的生活 无益,他反驳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因为很难看出善的型式对例如织工、木匠等有什 么帮助,医生医治的是具体的人,要研究的是人的健康,抽象的善是无法与现实联 18 ernest barker,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plato and aristotle m. newyork: russell inc. 1956: 281 1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2 2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接的。同时亚氏也通过对善的分类用具体善破解了善的理念,除了目的善与手段善 的划分,善还可分为身体的善、外在的善和灵魂的善,也还有其他的分法,但无论 怎样幸福作为至善总是去决定和牵引这些不同的善的,幸福实际上是各种善的全面 实现与综合和谐,善的这种多样性状态使得理论地解决善的问题成为不可能,必须 结合人的实际活动来理解与实现善。 实践、 制作与理论沉思是人的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人的活动目的是追求善 (价 值) ,这种活动可能产生以不同状态存在的事物。实践或制作的对象是可通过自身努 力而改变的事物,理论沉思是思考不变事物或事物本性的活动,人的这三种形式的 活动都有赖于外界存在物,因此善来源于外部世界。但外界又具有多样的属性,价 值在人实现某种善目的过程中产生,直接与人的需要相联系,没有人的需要也就不 存在善即价值,因此价值又是由人决定的。价值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实践过 程,“但是实现活动不可能是不行动的,它必定是要去做,并且要做得好。”21善的实 现是要去行动,而且在生命中获得善与高尚的是做得好的人,做得好就要运用人的 理性,因为善事物也是不确定的,并常常有害于人,可见行动并非总带来好的结果, 只有借助理性来辨别才能正确实现善这一目的。但理性只是起辅助作用,行动才是 主要的,因为“实践(有为)就是幸福”,22在此意义上,价值的本质是实践的。 2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 2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34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3 评价与价值标准评价与价值标准 3.1 评价与认识评价与认识 亚里士多德对评价的论述集中于称赞与幸福的探讨,他说:“适合于最好的事物 的就不是称赞,而是更伟大、更善的东西。”23例如幸福就不适合称赞,只因它是那 些受称赞的事物的目的,比它们更好和神圣。亚氏把善与称赞分开,善的事物是不 宜称赞的,称赞的对象是德性,我们因德性或恶而被称赞或谴责。可见他把评价与 价值是分开的,评价人的好坏时其对象是德性,而不是善恶。而我们对某一事物的 评价是因它具有的某种性质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人对事物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人类认识活动的不同,即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他把灵魂的 有逻各斯的部分划为两部分,一部分思考始因不变的那些事物 ,另一部分思考可变 的事物。这两部分又可区分为知识与推理部分,关于知识的思考也就是人进行理论 沉思的活动,是对不变的必然事物或事物本性的思考,产生了科学,科学是对于普 遍必然事物的一种解答,依靠智慧完成,以此探求事物的真,形成理性认识。而关 于可变事物的思考是通过实践或制作活动完成的,依靠明智完成,“明智是一种同善 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24同样是求真,二者的对象与结论均有 不同:智慧的对象不变,明智的对象可变;智慧与个人的利益无关,明智是要处理 具体的事情,与人的日常事务人的利益相关,这种与人的利益相关的活动中就包含 着评价。 因此评价与认识是相互联系的,认识是评价的基础,评价又能促进对事物以及 他人的更好认识。 2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1 24 同 17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3.2 评价标准与价值标准评价标准与价值标准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某个题材上受过特殊教育的人就可以对相关事物作出正确的 判断,受过全面教育的人在事物总体上判断得好,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 评价。评价既然是人作出的,就导致评价带有随意性并受限于人的认识水平和所处 的状态,但总有一个一般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客观标准,即评价标准。 人生活在城邦中,其需要和利益反映在人们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中,成为评价标准, 亚氏认为这种标准的参照者就是在生命活动中获得高尚与善的那些做得好的人,因 为“好人对于这些活动判断得最好,而他们的判断就是这样的判断。”25好人的判断就 是高尚的、善的、能作为评价标准的判断,好人又是指合乎德性的人。在生活中, 人们或多或少地都以快乐和痛苦作为衡量行为的标准,而德性是与快乐和痛苦相关 的,能产生最好活动的品质。从德性的产生看,德性不是自然产生而是人们在实践 中不断运用获得的,“我们称那些值得称赞的品质为德性。”26亚氏说称赞是对于德性 而言的,人由于德性做高尚的事,这种称赞即评价是要以另一东西为参照的,人只 有以自身为参照,而能作为参照的看来只有德性,因此德性可以作为评价标准。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价值就是善,因而价值标准也就指善的标准。善又分为目 的善与手段善,作为单纯的手段善的事物,往往是因需要而偶然地成为善的;而目 的善则既因其它事物又因自身缘故而被人追求,通常对于人显得是善的。人在存在 需要和不存在需要时会以不同的事物为善,因为存在需要时人是以满足当下需要的 事物为善,在不存在迫切需要时,便以自身值得追求的事物为善,这一类事物具有 更大的完善性。因此说一个事物自身即善,是指它总体上对于人是善的或具有更高 的完善性。这种善是指属人的善,而“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27幸福 也就是至善,是合德性的,而德性是作为评价标准的,德性自身又是以求取适度为 目的的。适度是处于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因而适度可以认为是决定德性的标准,能 作为评价标准的标准就是价值标准,因此价值标准就是适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