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i 汉唐连珠体研究汉唐连珠体研究 研究生:陆祖吉导师:胡大雷教授专业: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年级: 2003 级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连珠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通行的文体, 自出现之后就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始终, 历朝历代都不乏作者。但这一文体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自魏晋以来,许多文体论著 虽有所论列,但往往因袭傅玄、刘勰成说。在一般的文学史著作中只有极少数在论及陆 机时一笔带过,单篇期刊论文虽有几篇,但不成系统且互相抵牾。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文 体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入手,分析连珠体的文体特征。连珠体重 在说理,其所说之理大多涉及政治伦理观念,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教色彩,这是连珠体在 思想内容上的特色,魏晋之后,随着文学的自觉,连珠体出现摆脱政教伦理的趋向,而 涉及其他哲理, 也出现了叙事之作和写男女恋情之作, 但那是连珠体的变体。 在艺术上, 连珠体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有工整的对仗结构, 句式上以四六言为主, 修饰上讲究对仗、 比喻和用典。 第二部分,分析连珠体的文体功能,连珠体是臣下向君主进言的文体,其作者特殊 的臣子身份和古代士大夫强烈的干政参政意识决定了连珠体的讽谏功能。文士模仿创造 连珠, 多为娱乐君主或借以自娱, 因而连珠体作品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娱乐功能。 作为一种美文,连珠体具有审美价值,表现在视觉上的对称美,意义上的和谐美,音乐 上的声律节奏美。 第三部分,描述连珠体的发展进程。首先对连珠体进行溯源,关于连珠体之源,历 来聚讼纷纭,本文对各种说法进行辨析,认为很难也没必要也不可能找出连珠体最初源 头,它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强烈的政教色彩和讽谏功能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干政 参政意识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有关,其对仗结构是散文不断骈化 的结果,其“假喻以达其旨”与中华民族善于譬喻有关,其逻辑关联与中华民族长于类 比推理有关。但扬雄借鉴并改造前人作品而使其成型为短章之体则功不可没。其次,从 历时性的角度分四个阶段论述了连珠体的发展嬗变。 从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到唐代, 连珠体经历了蕴育、成型、全盛到衰弱四个阶段。此外还补充说明连珠体在唐以后的发 展概况。 第四部分,文体辨析部分,通过连珠体与奏疏、赋、骈文的比较辨析,纠正了一些 不正确的观点,加深了对连珠体的认识。 总之,本着忠实于文本、忠实于材料的原则,本文从多个视角对连珠体进行了论述, 以期对连珠体有着一个更为准确的描述与判断。 关键词:关键词:连珠体文体特征文体功能发展进程 ii research into lianzhu style in han- tang period name: luzujitutor: professor hudaleimajor: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speciality: medieval literaturegrade:2003 【abstract】lianzhu style, as an unpopular style in history, has accompani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literature since its emergence and never lacked of observers all the way through chinese dynasties.whereas, lianzhu style hasn t got enough reorganization as it should be. since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t has been discussed more or less in many stylistics works which, however, usually followed and copied the arguments of fuxuan and liuxi. only in some very limited resources about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others in regard to luji can it be mentioned occasionally. though in some periodicals there are several articles concerning lianzhu, they haven t been kind of system yet and left in incongruence. thus,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have an overall and deep insight into lianzhu style. this thesis will mainly be discussed from four prospects: in the first section, it is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lianzhu style in terms of contents, thoughts and artistic form. as the particular trait of lianzhu style relevant to its contents and thoughts, it lays much emphasis on argument, which is most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and ethical concepts and is under the shadow of political doctrine. since the wei dynasty and the jin dynasty, as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lianzhu style was inclined to shake off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and ethical concepts, involving other philosophies along with some works of narration and those of love affairs which belong to the anamorphosis of lianzhu style. artistically, lianzhu style exhibits its rigorous logical reasoning, delicate matching of words. in terms of sentence pattern, it mainly contains four or six words and, in the figure of speech, it daintily employs means of matching, metaphor and literary quotation. then, in the second section, it is to analyze the stylistic functions of lianzhu style. as the proposals offered by officials to the monarch, lianzhu style s expostulatory func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peculiar official statues of the authors and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mong scholar- bureaucrats in ancient china. meanwhile, with the purpose of teasing the rulers and self- amusement, ancient scholarsimitation and creation of lianzhu style contributed to the function of entertainment as that in other types of literature works. as a type of elegant literature works, lianzhu style also owned its esthetical value which manifested in the sense of visual symmetry, semantic harmony and musical melody. in the third section, it i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lianzhu style. to begin with, it go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lianzhu style, which has had diverse opinions all through the a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oints of view,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it is hard, iii unnecessary and impossible to find out the primal origin of lianzhu style,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emergence are varied. the prominent traits of political doctrine and expostulatory function are relevant to scholar- bureaucrats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s well as the confucianists thoughts of cultivating one s morality, regulating one s family, governing one s state and pacifying the empire. besides, lianzhu style s matching pattern was derived from the evolvement of parallelism, and that lianzhu style conveyed meanings by using metaphor was related to the chinese s talent for comparison and analogy,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employment of logical relevance. however, it would never be denied that, referring to the previous works, yangxiong made a great success in changing it into a short one. then, chronically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lianzhu style with four stages, which respectively went through the process of emergence, formation, thriving and recession along the dynasties of pre- qin, han, wei, jin, north and south till tang. furthermore,to provide a supplement to gene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lianzhu styl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finally, the fourth section is to deal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styles of lianzhu, zoushu (“ memorials” ), fu (“ rhapsodies” ) and pinwen (“ parallelism” ), aiming at correcting some inappropriate viewpoints and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lianzhu style. in a word ,on the basis of keeping faith with text and datum ,this paper dissertate the lianzhu style form numerous of angle of views ,and just expect to describe and judge the lianzhu style well and truly. key words:lianzhu styl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stylistic function; developmental process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陆祖吉日期:2006 年 4 月 30 日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 (包 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 理。 研究生签名: 陆祖吉日期:2006 年 4 月 30 日 导师签名: 胡大雷日期:2006 年 4 月 30 日 1 绪论 连珠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通行的文体, 自出现之后就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始终, 历朝历代都不乏作者。但这一文体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自魏晋以来,许多文体论著 虽有所论列,但往往因袭傅玄、刘勰成说。20 世纪以来,在一般的文学史著作中只有极 少数在论及陆机时一笔带过,单篇期刊论文虽有几篇,但不成系统且互相抵牾。因此有 必要对这一文体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一、连珠文体的确立 目前所知关于连珠这一种文体的较早记载见后汉书贾逵传 : “逵所著经传义诂 及论难 百 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 ” 在同书关于“连珠”的记载还见: 服虔 传 : “所著赋、碑、诔、书记、连珠、九愤凡 十余篇。 ” ; 傅毅传 “毅早卒,著诗、赋、诔、颂、祝文、七激、连珠凡二十八篇。 ” ; 刘珍传 “著诔、颂、连珠凡七篇。又撰释名三十篇,以辩万物之称号云。 ” ; 韩 说传 “韩说字叔儒,会稽山阴人也。博通五经 ,尤善图纬之学。举孝廉。与议郎蔡 邕友善。数陈灾眚,及奏赋、颂、连珠。 ”虽然后汉书不是文体辨析一类性质的著 作,但将“连珠”与“诗” 、 “颂” 、 “赋” 、 “诔” 、 “碑” 、 “书”等相提并列,已经很明确 把它视为一类著作。最早给文体进行分类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他把文体分为“奏 议” 、 “书论” 、 “铭诔” 、 “诗赋”四科八体。晋朝的陆机,在其文赋中则把文体扩大 为十类,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从现存佚文来看,晋朝时 期的挚虞至少论述了十一类文体:颂、赋、诗、七、箴、铭、诔、哀辞、解嘲、碑、图 谶等。 从曹丕到挚虞,文体辨析的意识是愈来愈明确的。 后汉书虽然是范晔在南 朝宋时据前人之史书编写的,难免受到了前人文体辨析意识的影响,但后汉书毕竟 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时代的现实。如果说后汉书的文体辨析意识是朦胧的,那 么文心雕龙的文体辨析意识则是明确的。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根据当时流行的文 笔之辩,将文章分为“文”十种, “笔”十种,把“对问” 、 “七” 、 “连珠”归入“文” 中的“杂文”一类。之后连珠便普遍被人们承认为一种文体。此后许多有影响的文章选 集和文体论著都把“连珠”列为一种文体。如萧统文选把连珠列为39 种文体之一。 文章缘起分论了八十四种文章,其中之一就是“连珠” 。北宋李昉等编文苑英 华把文体分为三十八类,其二十三类就是“连珠” 。南宋吕祖谦编宋文鉴收录五 十八种文体, “连珠”居其第四十五。许多类书如艺文类聚 、北堂书钞 、太平御 览等都把连珠单列为一类。虽然类书的编撰要广收并蓄,巨细靡遗,但它收“连珠” 说明了编者对“连珠”的重视。至少也认为“连珠”不可忽视。明代两部重要的文体论 著吴讷文章辨体和徐师曾文体明辨都把连珠单列为一类文体进行论述。 文章 辩体分“内集”和“外集” , “内集”论述了四十九种文体, “外集”论述了九种文体。 2 共论述五十八种文体, “连珠”被列入“外集”第五十种。 文体明辨分体过于细致而 颇繁琐,收录文体一百二十七类, “连珠”列在第六十五类。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 把骈文分为三十一种,分别隶属于三大门类,即“庙堂之制、奏进之篇” 、 “指事述意之 作”和“缘情托兴之作” 。连珠被归入“缘情托兴之作”一门。清吴曾祺编涵芬楼古 今文钞 ,分文体为十三种,下属二百零二子目, “连珠”隶属十二类“词赋类” 。由此 可知,连珠作为一种文体,在古代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虽然人们对“连珠”的归类不尽 一致,但那只是各家分类标准不同或编选体例不同所致,并不影响“连珠”作为一种文 体的地位。 “连珠”作为一种文体是怎样得名的呢?傅玄叙连珠说“其文体辞丽而言约, 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微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 睹而可 悦。故谓之连珠也。 ” 沈约注制旨连珠表则说: “连珠者,盖谓辞句连续, 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 ” 由此可见连珠的得名其实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以其辞句 连贯,历历如珠、互相发明。 “连珠”一词本身就是一种比喻的用法。 “连”即连续, 广 雅释诂 : “连、续也” 。 “连”也有连缀、串连的意思,如汉书律历志有“日月如 合璧,五星如连珠”之句, “五星如连珠”是说金、木、水、火、土五星象串联起来的 一串珠子。 由此可见, “连珠”一词的运用大多都是用其比喻义。用连珠来命名文体 也是取其比喻义。正如吴讷所说“大抵连珠之文,穿贯事理,如珠在贯” 清孙梅明 言其喻: “猗彼连珠,委同繁露, 珠以言其辉之灼灼, 连以言其排之累累” 二、前人研究述略 前人关于连珠体的研究资料不多,清代以前的研究资料散见于文论著作或文集的序 言、注解或评点中。目前所见最早的论述是晋代的傅玄,其序连珠主要论及连珠的 产生时间、主要作家、文体特征、各作家的特点及优劣。文论著作主要有刘勰文心雕 龙 ,李昉文章缘起 ,吴讷文章辩体和徐师曾文体明辨 。其中都把连珠作为 一种文体或某种文体中的一类进行论列,都论及其出现时间、文体特点、主要作家等。 这些论述中值得注意的是涉及连珠体的起源和特征方面的内容。其起源有三说:一、兴 于汉章帝之世说,傅玄持此说;二、扬雄首创说,刘勰、沈约倡此说;三、兆自韩非说, 明杨慎提出,陈懋仁、方以智、章学诚等附和之。李兆洛认为在韩非之外还模仿淮南 子说山训 。关于连珠体文体特征则看法无甚大差异,且大多袭傅玄陈说。文章集子 中的注解主要有文选中关于陆机“演连珠”的注, 庾子山集注中的注解,李兆 洛骈体文钞中的评点等。文集注评中多考订语典、事典出处,也有稍涉内容主旨的。 20 世纪以来, 近人的研究比以前人稍微深入和系统。 关于连珠体的专著目前还没有。 研究资料只是见于专著中的部分章节。骆鸿凯文选学从体式和命意两方面论述了陆 机“演连珠” 。刘师培论文杂记对连珠体起源提出新说,认为源于荀子成相 。 3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徐庾与骈体论及连珠的逻辑推理及其与骈文的关系。钱钟书 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三九则论及陆机演连珠用喻之活法兼及某 一比喻之源流、各家注解之得失,于中可见大师之博大精深。饶宗颐澄心论萃连珠 与逻辑论述连珠与“三段论”的关系。程千帆闲堂文薮认为“连珠”与“对问” 、 “七”是“赋体支流” ,其弟子程章灿承其说,在魏晋南北朝赋史中把“连珠”归 入赋类。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设一小节,集前人之论并以扬雄、班固、陆机、 庾信等人为例,论述连珠起源、内容、体制等。文学史中也有因论及陆机等作家时兼及 连珠体的。如钱仲联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章培垣中国文学史 、罗 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等等,但 限于体例和篇幅都只是点到为止。 八十年代以后,期刊上出现了十多篇关于连珠体的论文,这些论文因为只论述连珠 体的某一个方面,所以比较深入。其中虽有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观点,但因其只抓一端, 不计其余,所以其结论也很容易有片面性,甚至还有许多可商榷的的地方。 沈海燕连珠体制论以十一页的篇幅从起源、嬗递、特点及兴衰之因几个方面进 行论述,算是比较系统而详尽。但其认为连珠有“脱胎于赋的痕迹” , “表现在讽谏的意 义上” “韩非是连珠体雏形的草创者” “庾信连珠的进一步骈化,使连珠体丧失了其原来 的特质,而与骈文归于一途”这些结论本人不能苟同。 陈启智连珠溯源排比前人之说,认为“连珠源于我国春秋时期,先秦诸子著作 中所具有的连珠形式的文字可称为连珠的滥觞。到汉代,文人沿用并发展了这 种形式,直至扬雄方定型。东汉以后,这才承其流,广其义,逐渐成为文学体裁。 ”其 观点是符合事实的,且颇有启发意义。其陆机演连珠中比喻的妙用分析了双喻、 博喻、一喻多边等比喻形式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其陆机“演连珠”的语言美分析 了其“词采华丽美” 、 “语言动态美” 、 “语言对称美” 、 “音乐美”等。 詹抗伦陆机演连珠中美学观点试探从美的本质、美感的心理活动等方面论 述陆机的美学思想。陈复兴陆机演连珠美学臆解认为其中蕴含文艺学、美学思 想。前人分析陆机的文学、美学思想一般只从其文赋中挖掘,而对其其他作品很少 注意,尤其对其“演连珠”则更少提及,能从其“演连珠”挖掘其文学、美学思想可见 其视野之开阔。 陈汝法试论连珠体的产生及影响认为连珠体的产生是中华民族善譬传统和论说 经验的合璧,它的连类譬喻是符合人们思维规律的,同时它在我国文学史和语言发展上 有着深远的影响。前人论文体缘起多只涉及其体式,作者从说理方式上入手探讨文体起 源,角度新颖,颇有启发。 马积高王夫之连珠选释主要注释王夫之的连珠作品,并对扬雄的连珠的真 实性提出质疑。认为“可能扬雄之作为后人委托因为东汉以前,辞赋及文中虽有骈 俪之句,然不及东汉以后之多,从文体演进的历史来看,它产生于东汉似较合理” 。其 4 实东汉赋文不只有骈俪之句,也有很成熟的骈体之文,扬雄本人的解嘲就是一篇绝 妙的骈文。本人认为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们不能剥脱扬雄的连珠著作权。 李世跃从连珠体的构成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指出“比附类比为基本特征的说理 方式在先秦时代已相当成熟” ,这一观点对探讨连珠体的起源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周文英连珠的逻辑性质认为连珠具有三段论演绎推理,或者是严格的演绎与连 类譬喻的结合。连珠具有演绎逻辑思维特点是可以肯定的,但事实上,它与三段论还是 有很大区别的,连珠只有前提和结论,没有三段论式的大、小前提,它不是同类性质事 物的推理,也不能分出大、中、小项,它只是自然事物和社会道理的连类譬喻,没有三 段论式的严密的逻辑推理。 张晓明论扬雄“连珠”的文学价值肯定连珠体为扬雄所创且始得名于扬雄,同 时指出其四大文体特征,1、体制短小精悍,长于议论,具有高度的思想性。2、韵散相 间,偏重偶对。3、借代、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4、独有的内在逻辑性。 崔军红连珠体探源 ,结论为扬雄创造了连珠体,连珠源于隐语。连珠与隐语也许 有某种联系,但一种文体往往是多源的,说连珠源于隐语,从一个角度进行了尝试,但 限于以偏概全。 李秀花陆机与演连珠主要论述陆机在连珠体发展史上的地位,即“陆机使连珠 体走上成熟”和“陆机确立了连珠体的基本体式” 。这一论断基本符合事实,确切的说, 连珠体在陆机之前就已经很成熟,其基本体式也已经确立。陆机只是丰富了连珠体的体 式,增加了三段式。而且其用因果关系来分析连珠体有欠准确,连珠体虽然用表示因果 关系的连接词,但与我们所说的因果关系还有很大的出入。它只是自然事物与社会道理 的连类比附譬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因果关系。 总的来说,这些论著都从某个角度对连珠体进行了探讨,虽然其结论不免片面甚至 错误,但它促进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本文的研究仍有启发意义。 三、本文研究范围 连珠作为一种文体,其实并不很通行,从其产生到唐代,留下作品的作者和作品并 不算多,可考的写过连珠作品的作者有三十多人,留下170 多首作品。唐以后从四库 全书和四部丛刊辑出的作家有20 多位,作品有500 多首。因为限于时间、精力 和本人能力,本文只就唐代以前的连珠作品进行论述。这一时期有严可均辑录的全上 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董诰全唐文和陆心源唐文拾遗 、 唐文续拾等,在 资料的搜罗上算比较完备。 “连珠”一词称谓多有混乱,如唐代有窦氏连珠集五卷,它是“唐江西褚藏言 所辑窦常、窦牟、窦群、窦痒、窦巩兄弟之诗,人为一卷,每卷各有小序,详其始末” 其集乃五言诗之合集。其冠“连珠”之名乃是取古代“五星若连珠”之义。 “五人皆 5 为郎,工辞章,义取五星,为联珠集 ,行于世” “义取昆弟若五星然” 虽 冠以“连珠”之名,但并非连珠体作品,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第一章、连珠文体特征 一种文体之所以成为文体乃是由于它有自己的文体特征。连珠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 有自己的特征。下面分述之。 一、内容特点 连珠体在思想内容上大致可分三个方面: (一) 、表达古代士大夫对政治现实的关心: 连珠这一文体重在说理,其所说之理大多涉及政治伦理观念,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教 色彩,这便是连珠文体在内容上的特色。它所涉及的政治伦理又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古代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 在古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积极入世观念的影响下,古代 的许多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向君主进言不仅是臣下的职责, 也是爱国的表现。 太平世界不仅是君主所期待的,也是臣民所企慕的。正如扬雄所言“臣闻天下有三乐, 有三忧焉。阴阳和调,四时不忒,年丰物遂,无有夭折,灾害不生,兵戎不作,天下之 乐也。圣明在上,禄不遗贤,罚不偏罪。君子小人,各处其位,众人之乐也。吏不苟暴, 役赋不重,财力不伤,安土乐业,民之乐也。乱则反焉,故有三忧。” (扬雄其2) 如“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于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匮于心。” (陆机其6) “是以万 邦凯乐,非悦锺鼓之娱;天下归仁,非感玉帛之惠。” (陆机其8)描绘了太平盛世的美 好图景。乱世昏世百姓遭其殃,才士无所施其才“臣闻飞辔西顿,则离朱与蒙瞍收察; 悬景东秀,则夜光与武夫匿耀。是以才换世则俱困,功偶时而并劭。” (陆机其33)政 治清明,君臣鱼水是士大夫追求的境界。 “臣闻大明驭宇,天地同符;间气佐时,君臣 协德。故千年圣主,唐帝抚其宝图;七德诸侯,周公为之元老。” (王维其) 2、提出治国方略: 太平世界不会自己出现,清明政治要靠治理。如何才能治成太平盛世便为这些士大 夫所忧心,他们为君主出谋划策,向君主纳言献计,希望主上修明政治。如“臣闻目瞤 耳鸣,近夫小戒也;狐鸣犬嗥。家人小妖也,犹忌慎动作,封镇书符,以防其祸。是故 天地示异,灾变横起,则人主恒恐惧而修政。” (蔡邕其)蔡邕由灾异引申到修政, 虽然受当时学风影响,但其劝主上修政的愿望却是殷切的。陆机今存演连珠五十首, 其中第 5、6、8、9、18、20、36、41首的内容就是关于君主修政的。陆机不仅表达了政 治清明的美好愿望,更进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如第9、第 18首希望君主推行 6 务实政治: “积实虽微,必动于物;崇虚虽广,不能移心” 、 “循虚器者,非应物之具; 玩空言者,非致治之机。”看来这是对西晋的谈玄之风进行的批评。其第10首主要是说 要实施“德政” ,其36喻“为治图其大,不可忽其细” 其41首喻“君行暴急之政, 不能怀百姓” 。 刘祥提出兴教拯俗之方在于祛弊, (其1)王维则主张“偃武修文, 皇天降之善气。薄赋省役,后土报以丰年。”(其4)臣下进言,乃尽臣责,君主自诫, 意图大治。梁武帝“盖闻水镜不以妍蚩殊照,芝兰宁为贵贱异芳。是以弘道归于兼济, 至德由乎两忘”(其1)强调赏罚严明,公平兼济。后梁宣帝“常闻山有藏玉,则卉草 常荣。林有猛兽,则丛枝莫采。是以汉仪重见,皇王之迹有真。周礼犹存,龟蒙之田无 改”(其 2)则强调文教的重要性。 任用贤能之士可致太平是连珠作家们一致的看法。扬雄所谓“圣明在上,禄不遗贤” (其2)。班固今存五首都是关于任用贤才的,所谓“明主贵其士,故能成其治”(其1) 所谓“明主器其士而建功业” (其2)所谓“帝王乘英雄以济民” (其4)。蔡邕所谓“贤 为圣者用”(其 2)王粲所谓“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其3)陆机第3首喻 “贤人无世不有, 明主应取而用之” 其27喻 “时君随时任贤, 不必空慕古人” 刘祥所谓“英达之君,假伊、周而治。”(其2 )作者们不仅提出选贤任能的愿望,他 们还更进一步提出如何选贤任能的问题。扬雄就提出“取士贵无遗漏”、“用才不拘一 格” 的主张。班固其3和其5就提出“用才不唯亲旧”和“量才授职”的用人方法。 王粲“明主之举士,不待近习,圣君之用人,不拘毁誉”(其1)“记功志过,君臣之 道也;不念旧恶,贤人之业也”(其2)其中讲的就是用人不讲亲疏,不求全责备,不 念旧恶的原则。陆机第2、16、17说的也是要量才授任,用才随其所长,不求全责备的 问题。刘祥“才以偶时为劭,道以调俗为尊。”(其3)说的就是对才士的评判标准的 问题,那就是有补于世。梁武帝“盈尺之宝,不能无瑕。”(其2)注意到了人无完人, 用其才不求其备。 “亲贤臣”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如果没有“远小人”则贤臣很难发挥其才能。魏 文帝“盖闻驽蹇服御,良乐咨嗟;铅刀剖截,欧冶叹息。故少师幸而季梁惧,宰嚭任而 伍员忧。”(其3)注意到了贤奸不两立,一朝的贤奸犹如一山的二虎,不可能相容。 陆机“臣闻利眼临云,不能垂照;朗璞蒙垢,不能吐辉。是以明哲之君,时有蔽塞之累; 俊乂之臣,屡抱后时之悲。”(其13)喻“馋人在朝,君臣否隔,明君时有蔽壅” 其第 26“臣闻披云看霄,则天文清;澄风观水,则川流平。是以四族放而唐劭,二臣诛 而楚宁”明确提出驱逐殊杀奸馋的要求。刘祥所谓“盖闻良宝遇拙,则奇文不显;达士 逢谗,则英才灭耀。故坠叶垂荫,明月为之隔辉,堂宇留光,兰灯有时不照。”(其9) 也是同一个道理。古代士大夫对君主“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一方面固然是对清明盛 世、太平世界的期盼,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命运的隐忧。忠良为奸臣所馋在历史上举不 胜举,而陆机混入八王之乱,最后也为人所馋,夷灭三族。刘祥也为人告发,远放广州, 身死他乡。 7 修明政治、 亲贤远佞是臣下对主上的的奢望, 同时臣下也为自己提出一套行为规范。 为臣尽忠是臣下的自律。潘勖“臣闻媚上以布利者,臣之常情,主之所患。忘身以忧国 者,臣之所难,主之所愿。是以忠臣背利而修所难,明主排患而获所愿。”认为臣下应 该“忘身忧国”。王维其2“有其才者效其职,重其任者竭其能”,其3“先天不违,德 合于上;事君尽力,功济于下”都主张臣下尽忠尽力。为臣尽忠是君主所期盼的,对臣 下来说也是尽臣之本分。但自觉要求自己尽忠尽职也反映了古代君臣的依附关系。陆机 其12“臣闻忠臣率志,不谋其报;贞士发愤,期在明贤。是以柳庄黜殡,非贪瓜衍之赏; 禽息碎首,岂要先茅之田。”重在说明“贞义之臣,谏君举贤皆发自深衷,而不求于封 赏也” 吴均其2“盖闻义夫投节,未必识君,烈士赴危,非期要利。是以墨子萦带, 不蒙肉食之谋;申胥泣血,非有执圭之位。”表达的是忠义不必在朝的观念。食君之禄 忧君之事乃是常理,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却显示了古代士大夫高风亮节的一面。 (二)、表达古代士大夫对自身命运的隐忧: 有才能的人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发挥才能的机会,或举荐无人,或自进无路, 身抱利器不为世用,怀才不遇明主,这是古代士大夫一大伤心事。陆机其10“臣闻应物 有方,居难则易;藏器在身,所乏者时。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 弦所思。”表达了“贤明有才不遇” 的苦闷。谢惠连其一“盖闻献技者易忽,养 德者难致,是以子张重趼,不获哀公之禄。干木偃息,不受文侯之位。”表达了怀才难 遇,欲进无门的悲哀。王俭“盖闻王佐之才虽远,岂必见采于当世,凌云之气徒盛,无 以自致于云间,是故魏人指玉于外野,和氏泣血于荆山。”英雄无用武之地,请缨无路, 其自哀自怜是很痛心的。即使进得朝来,为奸所妒所馋也是一大悲剧。吴均其1“盖闻 艳丽居身,而以娥眉入妒,贞华炤物,而以绝等见猜。是以班姬辞宠,非无妖冶之色; 扬子守玄,岂乏炫耀之才。”班姬辞宠、扬子守玄是无奈之举。真正能归隐的并不多, 虽然陆机在其31首中表达了些许隐逸之心: “臣闻遁世之士,非受匏瓜之性;幽居之女, 非无怀春之情。是以名胜欲,故偶影之操矜;穷愈达,故凌霄之节厉。”但在他看来, 遁世之士也是被迫的,或只为钩名沽誉。他本人更做不到,身仕乱朝,激流不能勇退, 以致遭灭顶之灾。 进不能,退不甘,更多的人只能牢骚满腹。如刘祥其14“盖闻希世之宝,违时则贱; 伟俗之器,无圣必沦。故鸣玉黜于楚岫,章甫穷于越人。”其15“盖闻听绝于聪,非疾 响所达;神闭于明,非盈光所烛。故破山之雷,不发聋夫之耳;朗夜之辉,不开矇叟之 目。”在悲叹命运多舛的同时也愤慨时无伯乐,世乏明主。 古代士大夫虽然想要建功立业,但并不是招之即来的,如果招之不以其道,一些人 还是固守其节操,不会为权为利所动。如陆机其7“臣闻顿网探渊,不能招龙;振纲罗 云,不必招凤。是以巢箕之叟,不眄丘园之弊,洗渭之民,不发傅岩之梦。”刘祥其5 “盖闻理定于心,不期俗赏;情贯于时,无悲世辱。故芬芳各性,不待汨渚之哀,明白 为宝,无假荆地之哭。”当然这些只是古代士大夫的一种心态,文未必如其人也。陆机 8 在吴亡后潜心学问十年,最后还是耐不住寂寞,兄弟双双入洛找功名去也。 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大夫理想的终身事业,他们希望君主修明政治,希望君主“亲 贤臣,远小人”,同时为自己定下了为臣尽忠的行为规范,但请缨无路、仕进无门时, 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悲叹,或则产生归隐之心,或则牢骚满腹,或则坚守节操。这些正 是古代士大夫一生生命轨迹和复杂心态的真实写照。 (三)、阐述哲理: 当然政教观念不能完全涵盖连珠体作品的全部思想内容。除了占重大比重的政教内 容,连珠体还涉及其他哲理。连珠体所涉及的哲理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正如李炳海所 说的“是一个哲理库” “物有微而毗著,事有琐而助洪”(陆机其19),“理有 大而乖权,物有微而至道”(刘祥其 6),前者说的是“小可以助大”,后者说的是“尺 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陆机其22“准月禀水,不能加凉;晞日引火,不必增辉”, 其49“烈火流金,不能焚景,沈寒凝海,不能结风”说的是“理有定分不可越也” 其实涉及到哲学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问题。刘祥其8“陵波之羽,不能净浪;盈 岫之木,无以辍风”蕴含相同的哲理。陆机其34“臣闻示应于近,远有可察;托验于显, 微或可包。是以寸管下素,天地不能以气欺;尺表逆立,日月不能以形逃”,“此言远 微之理在于近显” 其中包含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方法。其45“通于变者,用约 而利博;明其要者,器浅而应玄”“此言通变守要之用”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 是要遵守事物规律。其46“臣闻图形于影,未尽纤丽之容;察火于灰,不睹洪赫之烈。 是以问道存乎其人,观物必造其质”骆鸿凯分析它“此言贵探本” ,它暗含了了 要抓住事物本质的哲学方法论。这些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除了涉及这些哲学命题, 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哲理。司空图其8“至诚未著,见非感而不通。横俗无猜,知有孚而 必顺”说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谢惠连其3 “春兰早芳,实忌鸣鴂,秋菊晚 秀, 无惮繁霜。何则?荣乎始者易悴,贞乎末者难伤。是以傅长沙而志沮,登金马而名 扬”说的是大器晚成的道理。其4“修己知足,虑德其逸,竞荣昧进,志忘其审”和“愧 于心者,或毁人而掩谤。足于己者,必奖善而推公。是以炫饰求容,不悦端居之操。优 游待聘,乃宏交让之风”(司空图其7)说的是知足常乐、无欲则刚的道理。陆机其35 “虚己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说的是不要先入为主戴着有色 眼镜看人观物的道理。其40“达之所服,贵有或遗;穷之所接,贱而必寻”“此言故旧 不可忘”,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是一种美德。苏颋其2“夫恩至深而 必报,言至信而罔遗:繁于我者,深不可夺;牵于彼者,信不可欺”有恩必报,信守承 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司空图其6“盖闻识资匡欲,智必宠愚。苟贪荣而入险, 虽结党而自孤。是以川上不归,皆顾羡鱼之网。林间已碎,难追弹雀之珠。”其10“盖 闻角立争雄,必中乾而自殆。乘权逞怨,或遁丧而无归”其中所体现出的少欲勿贪、远 离纷争的处世哲学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在世道纷争、祸福无常的现实中,人们无可 奈何,往往产生命由天定的消极思想。如“数之所隔,虽近则难”(刘祥其11)“吾 9 闻道行则五福俱奏,运闭则六极所锺。是以麟出而悲,岂唯孔子;途穷则恸,宁止嗣宗” (梁简文帝其3)“常闻盈虚之道,虽修平而必陂;损益之由,在至象而无蠲。是以谓 地之厚,而东南缺,唯天为大,而西北悬”(后梁宣帝其1)沧海桑田,吉凶难料,忧 忧此生,无如之何。 连珠是说理之文,但庾信四十四首,则主要叙述梁朝兴亡,自己入魏仕周的经历, 所以李兆洛评它“但叙身世,无关理要,连珠之别格也” 这一评价总体上是对的, 但庾信连珠作品在叙述身世的同时也涉及道理的阐发,如其33可看作纯粹阐发道理之 作,其他作品,即使我们对其身世不熟悉,也还可从中看出所言之理,事与理往往是结 合的,只是重点在叙述或者在说理有别。庾信的连珠作品虽然是叙述身世之作,且作品 数量不少,但并不影响连珠在内容上重在说理的特点,只是说明庾信试图对连珠这种文 体进行某种改造。此后的连珠作品大多也是说理之作,叙述作品极少。刘孝仪的两首艳 体连珠,写男女恩爱之情,应该说是受了宫体诗的影响,此外段成式还有两首写恋情的 作品,数量极为有限,不足论也。 综上所述,虽然连珠也有涉及生活哲理的作品,也有叙身世,写恋情的作品,但因 其数量少,且在连珠定型之后出现,是文人用连珠体的形式去表达其他内容题材,而连 珠体终究是以政教伦理为主要内容。 当然一种文体的特点主要并不是表现在内容上,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文体来表 现。文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式上。下面就讨论连珠这一文体在形式上的特点。 二、二、形式特点形式特点 (一)、逻辑结构特点 严复在 1908 年翻译英国耶方斯 名学浅说 时就把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直接译为 “演 连珠”并作了说明“演连珠见于文选,乃一体之骈文。常以臣闻起,前一排 言物理,后一排据此为推,用故字转。其式但作两层,与三词成辨者,实稍殊异。 虽然,使学者他日取以审谛视,其义意乃与此同。但旧是骈文,语多俳丽,遂生云雾, 致质言难见耳,不佞取以译此,无所疑也” 其实 ,早在严复之前,古人早就注意 到了连珠体体现出来的严密的逻辑特点。沈约注制旨连珠表所谓“盖谓词句连续, 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就注意到了连珠词句之间的逻辑关联。连珠体不等同于三段 论, 逻辑上的三段论由大、小前提和结论组成,而连珠往往只有一个前提与结论, 没有三段论式的大、小前提,也不能分出大、中、小项,它不是同类性质事物的推理, 它只是自然事物和社会道理之间的连类譬喻,没有三段论式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但它体 现出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特点却是事实。 连珠体在结构上可分为两段式和三段式两种,大多为两段式,三段式的极少。两段 式中有这样几种类型: 10 (一)、先说一般的道理,然后引申到具体的例子,这种情况在逻辑思维上体现为 演绎。如: 臣闻明主之举士,不待近习,圣君之用人,不拘毁誉,故吕尚一见而为师,陈 平乌集而为辅。(王粲其1) 臣闻足于性者,天损不能入;贞于期者,时累不能淫。是以迅风陵雨,不谬晨 禽之察;劲阴杀节,不凋寒木之心。(陆机其50) (二)、这种类型是先举事例,然后由事例推导出后面的道理,在逻辑思维上体现 为归纳逻辑。如: 臣闻钻燧吐火,以续汤谷之晷;挥翮生风,而继飞廉之功。是以物有微而毗著, 事有琐而助洪。(陆机其19) 盖闻百仞之台,不挺陵霜之木;盈尺之泉,时降夜光之宝。故理有大而乖权, 物有微而至道。(刘祥其6) (三)、这种类型由前后两个命题组成,前后两个命题涉及两个不同的对象,而两 个对象有着相似的属性,这颇类似于逻辑中的类比推理,由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联想 到另一事物也具有相同的属性。如: 臣闻公输爱其斧,故能妙其巧;明主贵其士,故能成其治。(班固其1) 臣闻振鹭虽材,非六翮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炼铁安全培训课程课件
- 2025湖南益阳地区农商银行系统招聘员工联合86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广东汕尾市海丰县医共体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专项招聘1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湖南省烟草专卖局系统聘用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国家自然资源部南通海洋中心(自然资源部南通海洋预报台)劳务派遣制用工招聘1人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4月浙江海宁市中心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招聘4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面向普通高校应届师范类毕业生校园招聘325人(第一批次)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至2030中国食品级二氧化碳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烤咸杂果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情况登记表
- (2024年)羊水栓塞完整版pptx
- GB/T 33285.2-2024皮革和毛皮烷基酚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测定第2部分:间接法
- 非法侵入住宅谅解书范本
- (高清版)TDT 1071-2022 园地分等定级规程
- 救助管理机构护送服务规范
- 薪酬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公务员薪酬和绩效奖金
- 胸部保养知识讲座
- 【浙江湖州移动公司行政管理调查报告3100字】
- 中耳炎的护理查房
- 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与处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