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中国德育路向.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中国德育路向.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中国德育路向.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中国德育路向.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中国德育路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中国德育路向.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全球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全球化 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全球化,既指的是一种状态,也指的是一种过程;既是静态的, 也是动态的。在现代人类社会,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 是日益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 本土化,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而凸显出来的问题。本土化,是相对于全球化 而言的。本土化是与全球化相伴相生的概念,与全球化一样,本土化也包含多方面的内 涵。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本土化与全球化都是相互对应的。 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冲突。无论是全球化对于本土化,还是本土 化对于全球化,在一些情况下,从某角度讲,对于对方都是一种批判,一种反对的力量。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既包括本土化对全球化的抗衡,也包括全球化对本土化的冲击。 虽然全球化与本土化在社会各个领域出现冲突,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二者之间也发 生着相互融合。 全球化与本土化既是相互冲突,又是相互融合的,两者相伴相生。而全球化与本土 化的互动,除了表现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还表现为全球化的本土化和本土 化的全球化。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不仅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而且对 世界各国的教育,特别是德育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世界各国德育的改革与发展 越来越凸显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特点, 全球化与本土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德育发展的重 要趋势。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对中国德育的影响体现在德育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全球化 与本土化的互动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德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背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 为中国德育提供新的视野。 一方面,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为中国德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为中国德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中国德育的 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为中国德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同时,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也为中国德育走向世界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另一方面,全 iv 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对中国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使中国德育面 临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导致德育主体的思想混乱,对中国传统德育模式构成挑战。 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德育必须予以回应,积极探索 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道路。 首先,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德育要确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 则。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德育应坚持适度开放,主导与包容相协调, 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在适应基础上谋求发展的基本原则。 其次,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德育需要确定新的目标。为了适应全 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中国德育既要看到个体相对独立的存在状态,又要看到人与人之 间交往共生的存在状态;既要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个人,又要培养具有共生性的个人。具 体地说,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德育应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推动全球化的本土化和本土化的全球化。 再次,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德育需要实现内容的更新。在全球化 与本土化的互动中,中国德育要加强和改进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国际理解 教育和新思维方式的教育纳入到内容体系中来。 最后,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背景下,探索中国德育新的方法体系也是非常重要 的。在德育方法方面,我们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德育方法的合理因素,又要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的德育方法,并将二者有并在借鉴与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全球化 本土化 互动 中国德育 路向 v abstract globalization, as the important trend of modern social shape, was subjected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scholars extensive concern.globalization content abundance, influence profoundly.globalization, since what to point is a kind of status, also what to point is a kind of course; it is static, and is dynamic. at modern human being community, severalty nationality and race is all no longer to stand alone subsisting entity, while the that day benefit formings one and contacts close entirety in the world. the localization is to continuously go deep into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but the subject for highlighting.the localization is in opposition to 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is concomitant the adversus livings of the notion is as similar as globalization.the localization also includes a multilateral content. it is corresponding mutually in the many provinces, loc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s, such as economies, politics and cultural.etc.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various each kind happen of conflict. no matter is a globalization in re localization, is still a localization in re globalization, under the some condition, speak from the some angle, is all kind of criticism to the other party, a kind of driving of objection. the conflict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cludes localizations counterbalance for globalization, and includes globalizations impact for localization.although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ppear conflict in the social severalty province, , we should also see, the mutual fusion happens to of twos also.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current mutual conflict is again a mutual fusion of, both are concomitant mutually living, forming an impartible entirety. bu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performance is the conflict and fus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lso express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not only influence human being the social is economic, politics, cultural etc. province, and vs trai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specially the moral culture provinces all generated profound impact.reform and vi shap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oral culture more and more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nowadays,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importa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oral culture shape. embodiments severalty in moral culture of the impact of the interaction upon chinese moral culture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fac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has already become the important back ground of current chinese moral culture reform and shape.firs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s chinese moral culture to tender new scop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s chinese moral culture to tender new opportunit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was reform and shape of chinese moral culture to lay solid material basis, tender an exuberant spirit resource for reform and shape of chinese moral culture and tender fair political atmosphere for reform and shape of chinese mor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was also a chinese moral culture alignment world to tender condition and opportun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proposes a new challenge to chinese moral cultur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makes chinese moral culture face tangled social cultural forces, come moral culture master of the mind is confusion, constitute 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mode in china. face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brought for interacting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chinese moral culture has to inflict a correspondence and actively investigate the correct roadway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localization interactive back ground bottom, chinese moral culture reform and shape. first, under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teractive back ground, chinese moral culture wants to recognize per se reform and the foundation of shape.under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teractive back ground, chinese moral culture should insist appropriately open, predominance with forgive adversus cooperativeness, inherit and draw lessons from with innovation combine together, seek the foundation of shape in adapting to foundation. secondly, under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teractive back ground, chinese moral vii culture needs to recognize a new object select. for adapting to the interac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chinese moral culture wants to see entity contra separate entity a status, and wants to see the entity status of interpersonal intercourse symbiosis; want to develop to have a master individual, and want to develop to have a symbiosis individual. concretely says, under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teractive back ground, chinese moral culture should develop the chinese of having the international scope and push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once again, under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teractive back ground, chinese moral culture needs the update of carrying out the contents .i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localization, chinese moral culture want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s a value to educate, the patriotism educate, and educate 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on to bring into contents system with training of new mode of thinking. in the end,under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teractive back ground, investigating new tool system of chinese moral culture is also count for much.in the moral culture tool, we want to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reasonable factor of western moral culture tool, and want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tool in china, and will two have and steer innovation in drawing lessons from with inheritting of foundation. keywords: 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way forward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中国德育路向 ,是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一) 问题的提出 对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研究,是全球学术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全球化和本土 化的问题,关系到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对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认识,很可能会 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策略和未来规划。世界各国理论界对这两者投入了巨大 的热情,应该说,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理论界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是存在争议的。面对着这样一个复杂而又重大的问题,我们作为一 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有自己的认识。 本土化虽然从一定意义上,是从批判全球化的意义上而生的。可事实上,伴随着本 土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发展和人们对于全球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逐渐意识到本土化 与全球化的关系并非是完全对立的,而应该是在一定意义和条件下的统一。这也使得我 们开始不再单纯地关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与矛盾, 同时也开始关注如何实现本土化 与全球化两者的整合,开始关注二者之间存在的互动性。而如何认识和把握这种互动, 对于我们解决许多问题都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中国的德育而言,我们必须将对于全球化 与本土化的认识运用到指导中国德育的实践中来。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 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德育所处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也使得中国 德育在理论与实践中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面对着西方各种各样的德育 理论,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哪些理论,哪些理论才是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德育改革 与发展的需要的?面对着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冲 击,我们如何处理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关 系?面对着全球化与本土化背景下中国德育教师与学生思想的混乱, 我们如何保证中国 德育实践的顺利进行,如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 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中, 正确审视中国德育的现状和未来, 不仅决定了中国德育的成效,而且会影响中国社会现在甚至是未来的发展。 (二)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 关于全球化的研究 1. 关于全球化的研究 2 全球化,作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全 人类的利益。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学者对全球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和扩 展,关于全球化的理论不胜枚举。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全球化的概念、表现、趋势 等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的见解。 有些学者,特别是自由派经济学家,从经济角度,认为全球化就是指经济活动在世 界范围的广泛展开,世界性市场的形成。事实上,这种观点主要揭示了全球化在经济领 域,即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1 还有很多学者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对全球化进行界定。 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认为全球 化只是现代性从社会扩展到了世界,全球化事实上就是现代性在世界范围的展开。 2从 他的观点可以看出,他是从现代性的角度对全球化进行认识和分析的。 而有的学者,则是从社会过程的角度来对全球化进行界定的。其中,渥特斯、泽梅、 贝克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都把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待。他们认为, 全球化是使得地理环境、国家主权等对于人类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约束作用不断减 弱的过程。 3 还有人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全球化,其中以罗伯逊、费舍斯通等人的观点最具代表 性。他们认为,全球化是未来文明的存在状态,是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他 们认为,很有可能会出现所谓的“全球文化” 。他们的观点在近些年得到很多学者的支 持。 而诸如沃勒斯坦、德里克、阿尔博等人则将全球化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化,认 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沃勒斯坦还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全球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 论,从信息通讯角度认为,全球化主要指人类通过对于先进通信技术的利用实现信息的 自由传递;罗马俱乐部则认为全球化事实上是指人类在全球性问题上达成共识,等等。 总之, 很多学者都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 准确地把握全球化提供了帮助。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显示了全球化问题的复杂 性。 2. 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研究 2. 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研究 本土化,是与全球化相对的一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本土化是在全球化发展到一定 阶段,特别是文化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凸显出来的。国内外对于本土化的研究基本 3 上是与全球化相对的。而由于本土化问题的提出,教育本土化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问题。郑金洲在其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中提出: “教育本土化可以理解为外来 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是使外来教育思想转化为我国教育实际的一个 组成部分,并因而体现出本土特征的过程。 ” 4 朱炳祥在其 “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关系的发生学阐释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02 年 9 月)从发生学的角度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做了阐释,进而提出不可能 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他认为,在在未来全球各地的文化交融中,可能会 出现“经济技术发展全球化,社会文化变迁本土化” 5的趋势。 王啸, 邹丕振在他们共同发表的 “现代性” 的教育学话语: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一文中提出,全球化作为现代性的当代状态,已成为所有 国家、所有民族关注的热点,没有一个民族可以游离于全球化之外。而本土化是与全球 化相伴而生的一个概念,如同全球化一样,本土化也有多重意蕴。而在诸如经济、政治、 文化、科技等每一重意义上,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都存在一种相互关系。他们提出,对 于本土化的理解离开不开全球化,而对于全球化的理解也离不开本土化。 6 项贤明在其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 (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中提出,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是比较 教育学研究中的一对观念上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的后殖民时代背景下,这对矛盾又有 新的表现。他认为本土化不是弱势文化摆脱“文化殖民主义”的出路,只有在“和”的 模式下寻求多元发展,才是第三世界的教育和文化的根本出路。 7 杨雪冬编写的美国学者罗西瑙谈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及其后果 (国外研 究动态,1998 年第 3 期)一文介绍了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事务教授詹罗西瑙发表在 1997 年 11 月出版的第 613 期的当代史杂志上的题为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的 文章。罗西瑙认为, “从长远看,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中,全球化将占上风。土本 化将受到全球化的威胁,或表现为适应全球化、利用全球化,或表现为躲避全球化,搞 自我封闭。 ”但是,他也认为, “本土化趋势和全球化趋势两者之间不存在内在的矛盾。 全球化趋势越发展,本土化对进一步全球化的抵制就越弱。 ” 8 此外,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研究方面的文章还有:王宁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对立 与对话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 年第 6 期) ,方世南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多元并 存与双向建构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 年第 4 期)等等。 4 3. 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中的德育的研究 3. 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中的德育的研究 全球化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背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理论界也将 全球化作为一种视野来观照各自的学科。而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德育的研究,与其 他学科相比起步较晚,取得的成果也相对较少。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双重视角下,对于德 育的探讨则更少。 陈清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年第 5 期)认为“全球化与本土化”是现代化在当代的展现方式。他提出要在“全 球化与本土化”的新视野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9他认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 为全世界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服务,同时也应保持自身的特色,应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 性,实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宋晔追问全球化与本土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3 年第 4 期)中提出,全球化浪潮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它不仅给我们带 来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和教育技术,也带来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因此我们要有一 种文化的自觉,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在全球化中坚持教育的本土化。我国教育要有开 放的意识和敏锐的文化感受力,培养具有全球性人格的公民,为此我们需要守护传统的 文化精华,警惕西方的文化霸权,开发我国教育资源,实现我国教育的现代化。 10 通过上述对于与本文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与本土化 都是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们对于二者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但是, 一方面, 上述研究对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关系,认识不够深刻,阐释不够全面准确;另 一方面, 上述研究对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对中国德育的影响, 多是停留在表面层次, 多是宏观性的分析,缺少对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中国德育的主体、内容方法等内 部要素的深入分析。笔者试图在本文中,对这两方面内容做更深入的分析和阐释。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 研究思路 1. 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对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解读, 进而分析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 系,探讨全球化的本土化与本土化的全球化的关系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挖掘全球化、本土化与德育的互动关系,深入分析全球化与 本土化的互动对中国德育的影响, 从而确立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中国德育的基本 路向。 5 2. 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1) 对比分析法 通过掌握大量的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类总结。然后将相关的内容,进行对比 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加深对于论文中涉及的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 之上,准确把握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 辩证分析法 由于本文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背景下分析中国德育, 首先就要对全球化与本 土化的关系进行探讨。这就需要首先对二者进行客观、全面的把握,进而对二者关系进 行辨证的分析。既要看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矛盾,同时也要看到全球化与本土化 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对立统一的互动关系。也只有这样,才 能在此基础上, 结合中国德育实际情况, 探索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中国德育的路向。 (3)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由于论文中所涉及的全球化、本土化、二者互动关系等问题的复杂性,仅从单一学 科的角度对二者进行分析,必然是无法全面、准确把握二者及其关系的。这就需要在论 文中, 运用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 不同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才能最终实现对于论文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的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3. 重点、难点 3. 重点、难点 论文写作的重点主要是在研究和分析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关系及其对中国德育影 响的基础上,确定中国德育的基本路向。 论文写作的难点首先在于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性的把握, 即如何认识全球化与本 土化的关系,如何将两种视角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新的视野。这种融合绝对不是简单地 相互叠加,自说自话,而是要寻找到两种视角的切合点,既要体现两者的区别,又要体 现两者的联系。 此外,论文写作的难点还在于,如何将中国德育置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中进行 考察。在深入分析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关系之后,还需要用这一新的视域去关照中 国德育,探索中国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道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4. 创新点 4. 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首先,本文提出,我们不仅要看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 互动对于中国德育的影响,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德育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影响, 6 更要积极地应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对中国德育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德育 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其次,关于中国德育的发展策略,本文提出,不仅要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视角,吸 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成果为我所用,还要挖掘中国自身的先进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将其推 向世界,实现本土文化的全球化。 7 一、 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凸显 全球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近十几年,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 关注,也逐渐被广大民众所了解。 “全球化”这一词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而关于 全球化的内涵、特点、表现等问题,也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热点。无论人们如何争论,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公认的现实存在,而且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 明显。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全球化予以客观的解读。 而作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才逐渐被人们所注意的“本土化”问题,与 全球化相比则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但事实上,作为对于全球化的重要反思,如何正确 对待“本土化” ,如何认识和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我们 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 全球化与本土化解读 要分析全球化与本土化两者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对两者的内涵、 特点、 表现做客观、 全面的分析。 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内涵 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内涵 “全球化” ,一个近年来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词汇;全球化,一个近年来社会各 个阶层广泛使用的词汇;全球化,一个近年来引发广泛争议和研究的词汇。生活在现代 的人们,对这一词汇并不陌生,甚至是熟知。可是,全球化究竟是什么?它来自哪里, 又将去往何方?它跟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 又对我们的社会有怎样的影响?这种种 的疑问和迷惑,使得“全球化”成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新鲜事物。 “全球化” 这一词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最早是在哪里出现的呢?很多人都对 这个问题做过探讨,但是结论都不尽相同。有人说, “全球化”这一词,最早出现在 1973 年出版的一本美国最具权威性的词典新大学词典 (websters new college dictionary),在这本词典里对于“全球化”的表述是“globalization” 。而“全球化” (globalization)这一词最早在中国出现,则是出版于 1993 年的由陆谷孙主编的英 汉大词典 。 也有人认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由两位名叫瑞瑟(raiser)和戴 维斯(davies)的美国学者在他们 1944 年发表的著作中首次使用的,而后,在 1961 年, 这一词汇被韦氏英语大词典收入其中。当然,还有很多相关的说法,不再一一列举。 8 虽然,我们不能很准确地断定“全球化”最早的词源,但是我们可以知道, “全球化” 是在近几十年才在英美国家产生,而后传入中国的词汇。 “全球化”虽然作为一个词汇,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但事实上, “全球化”作为 一种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在人类历史上早已出现。从工业革命到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 范围内的确立, 从人类最初的航海技术到新大陆的发现, 伴随着人类经济、 科技的发展, 全球化的萌芽也在蠢蠢欲动。而关于“全球化”的理论,许多学者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市场理论。 那全球化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地表述全球化呢?很多人都试图对全球 化作出一个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概念化的描述。可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人们对于全 球化的概念还是难以形成公认的结论。所以,我们也只能从现实角度,尽可能地对全球 化进行客观、全面、准确的描述。 吉登斯说: “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 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甚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发生的事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 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 ” 11“全球化并不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附属物,它是我们生活环 境的转变,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 12 全球化,既指的是一种状态,也指的是一种过程。全球化,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 的。我们可以说,整个现代人类社会是全球化的;也可以说,整个现代人类社会是正在 全球化的。 全球化,作为一种状态,指的是在现代人类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 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越来 越依赖于整个世界的发展,要受到世界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作为一种过程,则指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各民族在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联系不断紧密,日益成为一个统一和多样并存的整体的多维度 的发展过程。 本土化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而凸显出来的问题。本土化,是相对于全球化而 言的。 本土化是与全球化相伴相生的概念, 与全球化一样, 本土化也包含多方面的内涵。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本土化与全球化都是相互对应的。 回顾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西方发达国家国家主 导了全球化,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的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政治优势, 9 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利益。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经济、技术等方面落 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又不得不在全球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依赖于 西方发达国家,被动接收着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于自身的影响和 渗透。 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影响和渗透的加 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自 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样危机重重的全球化 背景下,出于对自身本土利益的维护的需要,出于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追求, “本土化” 应运而生。 “本土化”的内涵应该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本土化指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发展中国家对于本土利益和文化传统的维护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本土化还包 括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各个领域的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使 之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而具有本国特色。 这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模式、 政治体制、 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吸收和借鉴。 由于全球化本身还处于发展阶段,作为对于全球化的反思,本土化理应作为全球化 的应有之意,是对全球化的必要补充。在现实中,两者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 是相互割裂的。在认识两者的关系时,我们不能单纯地强调全球化,也不应该单纯地强 调本土化,而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对于全球化的理解才能是全面的, 而对于本土化的认识也才能是客观的,才能避免对二者不必要的曲解。 2.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表现 2.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表现 全球化作为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它的表现十分广泛,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我们都能看到“全球化”的身影。 全球化发源于经济领域,全球化首先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 指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经济领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展 开,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世界市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大批的国 际性的经济主体, 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跨国公司、 国际性经济组织等等。 这些公司和组织, 通过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进行生产、贸易,引导消费,进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全球化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政治 领域产生影响的结果。 10 首先,政治全球化体现在世界各国间合作与交流的增加。二战之后,特别是冷战结 束之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 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 其次, 各种国际性、 地区性合作组织的作用日益重要。 由于世界各国间交流的增加,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纠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与纠纷,保 证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各种国际性、地区性的机构与组织应运而生,而且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强与加深,各种国际性、地区性合作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 再次,经济、政治体制的传播与借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各种领域交 流的增强与深入, 各国间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商品、 服务、 人员等实体性的交流, 更有文化、制度、思想、理念等更深层次内容的交流。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社会 稳定的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成为很多国家效仿与学习的榜样。 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全 球化的特征和表现,而且文化领域的全球化特征与表现,较之于经济与政治方面,更易 为人们所亲身感受。 首先,人类生活方式,特别是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的“快餐化” 、 “麦当劳化” 。随着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当今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 时也使得社会结构变得日益复杂。同时,由于人口增加、物价上涨、人才竞争等多种因 素,使得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人非常形象地将这种生活方式称为“快 餐化” 、 “麦当劳化”的。 其次, 世界各国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广度、 深度不断增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在经济合作与交流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间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也不断增强,这使得各国的 文化传播都在更高的广度和深度展开。特别是现代社会的流行文化,借助着各种媒介的 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其影响力,特别是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越发深远。 而作为全球化的反思,本土化表现为在各个领域对于全球化的应对。 在经济领域,本土化表现为强调发展本国产业,树立自主品牌,实现自主研发和制 造。虽然,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 资本、技术、制度等在世界内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发展国家认识 到,单纯地依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引进外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发 11 展问题。而必须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本国产业,树立自主品牌,提高自 身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才是本国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在政治领域,本土化表现为强调发展适合本国的政治模式、政治制度,强调本国在 国际上对自身主权的维护。虽然,全球化使得世界上各国各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交流 合作日益频繁,这为各国通力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全人类共同 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但是,一些发达国家打着全球化的幌子,凭借其经济、 政治、军事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其政治制度、政治模式,甚至频频干涉他国的内政。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 识到,在全球化时代,维护自身主权和国家利益依然是一项重要而艰巨任务。同时,为 了摆脱、抵制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本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发展适合 本国的政治模式、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在文化领域, 本土化表现为强化本国文化和对本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事实上, 本土化在文化领域的表现,较之于其在经济、政治领域的表现更为突出。虽然,全球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