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前言本设计题目为铜汤路第二标段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100km/h,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为26m,路线平面上呈s型。本设计所经地段的地势为中间部分低而两边较高,大部分地段属于平原微丘地形,少部分为山地地形。道路的选线及平纵横设计都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考虑了地质、水文、环境以及平纵横之间的联系,保证了平面线形的合理性和竖曲线布置的合理性,平面线形满足了经济上的条件,同时也满足线形美观合理的要求,竖曲线的布置满足平包竖,边坡点设置时考虑到填挖方的平衡及工程造价的问题,横断面设计时综合考虑了排水、行车和温度变化等原因,采用五层体系的结构层,上三层为沥青混凝土结构层,下两层分别为二灰稳定砂砾层和水泥石灰砂砾,结构设计按照相关标准。施工组织管理设计时考虑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及不同气候下的施工特点,较为合理的安排了具体的施工步骤,同时,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对具体的施工工艺和注意事项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在施工组织管理设计过程中对施工进度做了一个大概的估计,具体的施工进度应该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进行具体调整。概预算的编制考虑了当地经济状况及社会劳动体系的组成,对各部分的工程造价做了初步的估计。由于本科阶段所学知识有限,加之本人能力有限,本次设计必定会有诸多的纰漏和错误,诚盼各位评委老师不吝赐教,指出我的错误并给予一定的建议和严厉的批评,只有学会改正,才会学到更扎实的知识。最后,要感谢易富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悉心指导,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我觉得我会又一次巨大的成长,这也会让我在工作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稳。1 原始资料本设计的原始资料包括原始的地形图,当地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当地的交通组成体系和相关的设计规范。1.1 自然条件本设计所经过的地区为平原微丘地区,有部分地段有较高的山峦,路线的布置大部分处于平原,一部分处于山丘,地质条件良好,无明显不良地质条件。该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该气候的影响,该地区的降雨较为集中,一年内气候的变化较为明显1.2 社会条件本设计所经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因此对交通的需求量较大,除此之外,本设计所经的地区多为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区,在道路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此条件下的道路的选线布置及线性选择,还要考虑道路占地对道路线形布置的影响。路线所经地区有输电线路,布线时要充分注意交叉的问题。1.3 公路设计任务1.3.1设计来源为满足交通需求,改善当地交通现状,需对铜汤路第二标段进行一级公路设计。1.3.2道路的起终点及里程本设计的起点在铜陵金矿南侧等高线64.4m处,终点在团结村二组北侧高压输电线路附近,道路的设计等级为一级公路,路线的里程为3090.459m。1.3.3主要设计内容路线的选择与确定、道路的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基设计、路面设计、施工组织管理设计、工程概预算编制、道路排水设计、附属设施设计等。1.4 公路建设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的布线要考虑到是否占用农业耕地及林区,通常情况下道路的选线应该避免占用农业用地和林区。但有些情况下必须要占用一些农田或林区,这是应该和相关的政府部门事先协调好。公路建设时要注意保护原有植被,在道路建设人过程破坏的草皮或数目应该在道路建设完成后进行复原,同时要与环境保护部们协调好。1.5 公路设计原始数据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设计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1 指标名称规范值设计车速100km/h 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700 m 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440 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85m 车道数4单车道宽度3.75m 路基宽度一般值26m 路基宽度最小值24.5m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700m 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400m 中央分隔带一般宽度2m 中央分隔带最小宽度1m 路缘带宽度一般指0.75m 路缘带宽度最小值0.5m 硬路肩宽度一般值3m 硬路肩宽度最小值1.5m 土路肩的宽度0.75m 同向曲线最小长度,车速6倍600m 反向曲线最小长度,车速2倍200m 公路最大纵坡4%公路最小纵坡0.50%平曲线最大超高10%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0000m 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6500m 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4500m 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3000m 竖曲线极限最小长度85m 竖曲线一般最小长度210m 纵坡最小长度250m 缓和坡段最大纵坡3%路拱横坡度2%最大直线长度2000m 停车视距160 m 平曲线超高过度方式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表1-1高速公路(设计车速100km/h)各项指标表Tab.1-1 Highway (design speed 100km/h) indicators table2 路线方案的确定和比选本设计拟选出三条待选线路方案,分别编号为,分别对三种方案进行大致绘图和描绘:对于方案,大致线形如图所示:图2-1方案一线形示意图Figure 2-1 a linear sketch plan由图可知,方案一的路线走向经过一个池塘并且中途经过建筑物,这可能会对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路线经过建筑物时,势必要与当地居民协商确定占地费拆迁费等费用,这一定会工程造价造成影响,除此之外,在线型上考虑方案一相较于方案二和方案三较差,行车舒适度不如方案二和方案三,因此不选用方案一。对于方案,大致线形如图所示:图2-2方案二线形示意图Figure 2-2 two linear sketch plan由图可知,方案二没有经过池塘、农田、建筑物等不良地质条件,与方案一相比优于方案方案一。对于方案,大致线形如图所示:图2-3方案三线形示意图Figure 2-3 three linear sketch plan由图可知,方案三的路线经过一处较大的池塘,这对道路的施工极为不利,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填方工程,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同时路线三穿过林区,违背了选线的基本原则,除了这些,路线三还与一处高压输电线路交叉,这无疑会成为施工的一个麻烦之处。与方案二比较,方案三明显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因此不选方案三。通过对三种方案的描述和比较,本设计决定采用方案二。3 平面设计道路的平面设计是指在结合当地形情况,在绘制出地形图的基础上,考虑当地的经济自然条件、社会人文条件、原有交通状况、水文地质条件等,绘制出的一条在在各方面都较为合理的道路路线3.1 平面线形设计基本要求平面设计的线形基本要求包括汽车的行驶轨迹线和平面线形要素两方面。3.1.1 汽车行驶轨迹汽车行驶轨迹在几何上有如下特征:(1)轨迹线必须是连续的,即在任意一点上不出现错头、折点或间断;(2)轨迹线的曲率是连续的,即轨迹线上任何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值;(3)轨迹线的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即轨迹线上任何一点不出脸两个曲率变化率值;在实际的几何线形组合中,找不出一种线形组合同时满足上述三个要求,因此在道路平面线形布置时,通常只需满足(1)(2)或者(1)(3)即可,对于等级较低的道路,可以采用满足(1)(2)条件的几何线形组合,对于等级较高的道路,采用满足(1)(3)条件几何线形组合,即曲率变化率不连续的线形组合,具体线形如图3-1所示:图3-1曲率变化率不连续线形组合Figure 3-1 curvature change rate discrete linear combination3.1.2 平面线形要素直线:(1) 直线的特点:直线的特点它能以最短的距离连接连个控制点,并且线形易于选定,同时,直线给人一种简捷明快的视觉效果,汽车在直线路线上驾驶较为容易。(2)设置直线时应注意的事项:在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行驶更容易导致高速度;长直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为宜,这样可以使生硬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道路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雕塑、广告牌等设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直线或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除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必须符合规定外,还必须采取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能力等安全设施。本设计平面不涉及到该点。(3)直线的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6V为宜;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2V为宜。(4)直线的最大长度: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并参考了国外相关资料后,一般认为直线的最大长度(单位以m记)以20V为宜,在某些旅游景区可以适当大于20V。曲线:(1)圆曲线: (3-1) (3-2) (3-3) (3-4) 式中:T切线长,m; L曲线长,m; E外距,m; J校正数或称超距,m; R圆曲线半径,m; 转角,度; 图3-2圆曲线要素示意图 Fig.3-2Illustrates the elements circle curve(2)缓和曲线: (3-5) (3-6) (3-7) (3-8) (3-9) (3-10) (3-11)式中:Ls一一缓和曲线长,m; R一一圆曲线半径,m;T切线长,m; L曲线长,m; E外距,m; J校正数或称超距,m; 一一圆曲线对应的圆心角,度; 图3-3 “基本型”平曲线 Fig .3-3 Basic type level curve 3.2 平曲线要素组合类型基本型: 图3-4 基本型回旋线Fig. 3-4 The basic typed returning lineS型:图3-5 S型回旋线Fig. 3-5The S typed returning line卵型:图3-6 卵型回旋线Fig. 3-6The egg typed returning line 凸型:图3-7 凸型回旋线Fig. 3-7 The raised typed returning line 除了上述的几种类型外,还有复合型的和C型的,这两种类型不常用,此处未列出,本设计采用基本型。3.3 视距保证道路设计时对视距的要求有很多,包括对停车视距的要求、会车视距的要求、错车视距的要求和超车视距的要求,但无论哪一等级的公路,首先要保证停车视距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在尽量满足其他视距的要求,本设计所要求的停车视距为160m。3.4 几何要素计算3.4.1 交点坐标确定及转角值计算设起点坐标为设第一个交点为,坐标,则第i个交点的坐标为()坐标增量: (3-12) (3-13)交点间距: (3-14)象限角: (3-15)计算方位角: DY0,DX0,A=;DY0,DX0,A=180-; DY0,DX0,A=180+;DY0,A=360-;转角:;0时,路线右偏;当0,DX0,所以=JD1与JD2之间的坐标增量:180-854=-674 2442-1486=956交点间距:1169.706象限角:因为DY0,DX0,路线右转。3.4.2 平曲线几何要素计算圆曲线半径R=1000m 缓和曲线长150m 交点要素计算: 交点要素计算:(与交点1同理计算)圆曲线半径:R=1000m; 缓和曲线长:=150m; 3.4.3 曲线位置设起点处的里程桩号为K0+000.000,则:JD1的里程桩号 = K0+000.000+JD1与QD的距离= K0+000.000+1412.268= K1+412.268 ZH1的里程桩号 = JD1桩号-T(JD1)= K1+412.268-423.862=K0+988.405HY1的里程桩号 = ZH1桩号+(JD1)= K0+988.405+150 =K1+138.405YH1的里程桩号 = HY1桩号+L(JD1)- 2 = K1+138.405+820.765-300 =K1+659.170HZ1的里程桩号 = YH1桩号+ = K1+659.170+150 =K1+809.170同理:JD2的里程桩号= K2+555.013ZH2的里程桩号= K2+017.585HY2的里程桩号= K2+167.585YH2的里程桩号= K2+883.177HZ2的里程桩号= K3+033.1773.5 中桩坐标的计算3.5.1 计算公式 图3-8 中桩坐标计算图Fig.3-8 Fig.ure of calculating middle stakes coordinates如图设交点坐标为JD(XJ,YJ),交点相邻直线的方位角分别为A1和A2。则ZH(或ZY)点坐标: (3-16) (3-17)HZ(或ZY)点坐标: (3-18) (3-19) 设直线上加桩里程为L,ZH,HZ表示曲线起、终点里程,则前直线上任意点坐标(LHZ) (3-22) (3-23) 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横距: (3-24) 式中:缓和曲线上任意点至(ZH或HZ)点的曲线长缓和曲线长度(1) 第一缓和曲线(ZH到HZ)任意点坐标:(3-25) (3-26) (2) 圆曲线内任意点坐标A: 由HY到YH时: (3-27) (3-28)式中:圆曲线内任意点至点的曲线长 HY点坐标B: 由YH到HY时: (3-29) (3-30)式中:圆曲线内任意点至点的曲线长(3) 第二缓和曲线(HZ到YH)内任意点坐标 (3-31) (3-32)式中:第二缓和曲线内任意点至点的坐标(4)方向角计算A: 缓和曲线上坐标方向角: (3-33) 转角符号,第一缓和曲线右偏为“+”,左偏为“”; 第二缓和曲线右偏为“”,左偏为“+”。式中:缓和曲线上任意点至点的曲线长;缓和曲线长度 B:圆曲线上坐标方向角: (3-34) 为转角符号,右偏为“+”,左偏为“”3.5.2 坐标计算示例本部分坐标的计算各取一处进行计算,所取的各点分别为:a:K0+500 (位于前直线段上)b: K1+100 (位于第一段缓和曲线上)c: K1+300 (位于圆曲线上)d: K1+700 (位于第二段缓和曲线上)e: K1+900 (位于后直线段上) 具体计算过程: (1)坐标的相关计算已知:JD1(854,1486),T=423.862m,=86459.6, =125114.7,=130mZH点坐标: HZ点坐标: 对a情况进行坐标计算(前直线段上): 对e情况进行坐标计算(后直线段上): 对b情况进行坐标计算:对于这个式子,除了第一项以外,其余各项的值都无线接近于0,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故此式可以理解为x= l,所以:x=1100-988.405=111.595对c情况进行坐标计算:(圆曲线上的一点)l=1300-1138.405=161.595对d情况进行坐标计算:(第二段缓和曲线上)l=1809.170-1700=109.170=x其余各桩号的坐标计算以此类推,结果见中线逐桩坐标表 (2)方向角计算以K1+100.000(对应缓和曲线)和K1+200.000(对用圆曲线)为例进行计算K1+100.000处: K1+200.000处: 其余各桩方向角的计算以此类推,具体结果见中线逐桩坐标表。4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是指在平面线形确定的基础上,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的面上设计一条竖向的曲线来满足地形地貌等条件,在纵断面上主要有两条线,一条是地面线,另外一条是设计线,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等因素,来研究这两条几何曲线的构成形式。纵断面的设计是道路设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内容,它将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迅速、经济以及乘客的舒适度。4.1 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 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一下几点:(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坡段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半径及竖曲线最小长度)(2)纵坡应均匀平顺,起伏不宜过大或者频繁(3)设计标高的确定应该根据沿线自然条件,如地形、水文、土壤、气候等因素(4)纵断面设计应该与平面线形和周围地形景观相协调,应该考虑人体视觉、心理上的要求,按照平竖曲线相协调及半径均衡来确定纵断面设计线(5)应该争取填挖平衡,尽量移挖作填,降低工程造价(6)依据路线的性质要求,充分考虑当地民间的运输工具、农业机械设备,尽量做到道路的建设与当地的情况相协调4.2 纵坡坡长设计及坡度坡长限制4.2.1 纵坡设计一般要求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包括:(1)应该合理安排缓和坡段(2)考虑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排水等因素(3)考虑填方和挖方的平衡(4)平原微丘地区要满足最小填土高度(5)永冻或季冻地区要保证地基的稳定性(6)连接段的纵坡要尽量缓和(7)考虑城乡、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因素4.2.2 坡度限制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相关规定,道路等级为一级,设计时速100Km/h的公路,其最大纵坡不大于4%,为保证排水要求,防止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0.5%为宜, 4.2.4 坡长限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设计车速100km/h的高速公路最短坡长为250m。本设计最短坡长为440.370250,符合要求。4.2.5 合成坡度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度或路拱横披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为流水线方向。合成坡度的计算公式为: (4-1)式中:合成坡度,%; 超高横披度或路拱横坡度,%; 路线设计纵坡坡度,%。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且设计车速为100km/h时,最大合成坡度规定为10.0%。4.3 验算坡度是否符合要求4.3.1 单坡度验算竖曲线起点与变坡点1处的坡度值为:变坡点1与变坡点2之间的坡度值为:变坡点2与竖曲线终点之间的坡度值为:三个坡度值中,最大的为2.50%0.5%,符合要求。4.3.2 合成坡度验算 本设计中,超高横坡度取9%,取2.50%,符合要求4.4 竖曲线设计4.4.1 变坡点的确定考虑到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包含关系、所选控制点和经济点、竖曲线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坡长、填挖方平衡等因素,本设计确定了两个变坡点,分别为:变坡点1:K1+350.000 高程:35m变坡点2:K2+350.000 高程:60m两处的竖曲线半径均取15000m4.4.2 竖曲线要素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L=R或R= (4-2) 竖曲线切线长T: (4-3) 竖曲线上任意一点竖距h: (4-4) 竖曲线外距E:或 (4-5) 图4-1 竖曲线要素示意图 Fig.4-1 Key element of vertical curve 上述式中:坡差,%; 竖曲线长度,m; 竖曲线半径,m。4.4.3 竖曲线要素计算以变坡点1为例进行计算:(变坡点2同理进行计算,结果见纵坡及竖曲线表)变坡点1的里程号为K1+350.000竖曲线半径:R=15000m ,凹曲线 曲线长 切线长 外距 变坡点1与起点之间的间距=K1+350.000-K0+000.000=1350m直坡段坡长=1350-T=1350-270.833=1079.167坡度凹形竖曲线起点桩号= K1+350.000-T= K1+350.000-270.833= K1+079.167凹形竖曲线终点桩号= K1+350.000+T= K1+350.000+270.833= K1+620.833 4.4.4 各桩号处设计高程计算 计算方法:设竖曲线起点高程为S1,里程为S,竖曲线变坡点高程为S2,曲线的要素质分别为T、E,竖曲线半径为R,坡度值为,求某桩号的设计高程,该桩的里程为。 (4-6) (4-7) (4-8) (4-9)对于h是有符号限制的,要根据所求点来确定正负号。计算示例:(取点K1+300.000进行计算,其余各点计算结果见纵断面高程计算表)桩号K1+300.000在变坡点1附近,因此利用变坡点1计算其设计高程,各元素的取值分别为:桩号= K1+079.167 高程=35m R=15000m T=270.833 E=2.455 =-1.11% =2.50%则: 横距x= K1+300.000- K1+079.167=220.833 竖曲线起点高程= 设计高程=4.5平纵组合设计竖曲线设计时,可以将竖曲线设置在平曲线的直线段上,也可以将竖曲线设置在平曲线的曲线位置上,但是要注意在平曲线位置处设置竖曲线时一定要满足平包竖。4.6 纵断面绘制长度方向按比例1:2000,高度方向按比例1:200,图形见路线纵断面图。5 横断面设计道路的横断面是指道路中线上各点垂直路线前进方向的竖向剖面,而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就是研究路基横断面的结构尺寸及横断面组成结构的一个过程,进行横断面设计,就是要合理的布置横断面图,其中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边坡、截水沟等部分。路线部分关于横断面的设计仅包括与行车道相关的一部分,也就是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和横向坡度问题,除此之外,本设计的横断面设计还包括运距、方量计算涉及到的断面面积计算和超高过度方式的设计。5.1 横断面组成和尺寸确定5.1.1 路幅布置类型本设计的路幅布置采用双幅四车道的布置形式,路幅布置情况如图5-1所示:图5-1 路幅布置图Figure 5-1 road layout各部分尺寸为:路基宽度为26m;行车道宽度为223.75m,单车道宽度为3.75m,中央分隔带(包括两边路缘带)宽度为3.5m,其中中间带宽度占2m,路缘带宽度为40.75m。土路肩宽度为20.75m,硬路肩宽度为23.0m。5.1.2 路幅各部分尺寸确定标准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可知,判断道路圆曲线处车道是否进行加宽应该是视圆曲线半径大小而定,对于道路等级为一级并且设计时速为100km/h的公路,当圆曲线半径小于250m时需要进行加宽,而本设计的圆曲线半径为1000m,所以不必进行车道加宽。(1) 车道宽度的确定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一级公路,设计车速为100km/h,单幅车道宽度为3.75m,行车道总宽度15m。 (2) 路肩尺寸的确定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一级公路的硬路肩宽度为3m,土路肩宽度为0.75m,硬路肩横坡度和路面横坡度值相同取2.0%,考虑到排水的问题,土路肩的坡度一般比硬路肩大1.0%,取3.0%。(3) 中央间宽度的确定对于四车道或者四车道以上的道路,应该设计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流分开,进而提高道路交通能力,规范中规定中央分隔带宽度一般取2m,设置中间带时,要在中央分隔带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路缘带,宽度值一般取0.75m,本设计中中央分隔带取2m,路缘带宽度取0.75m,5.2 超高设计为保证汽车在曲线上的行驶稳定性,需要在曲线处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形式来抵消离心力。所谓超高设计就是设计一条过度的曲线将直线与曲线进行相连,达到不同超高的过度。一般情况下,平曲线的半径大于5500m时,可以不进行超高设计,而本设计的平曲线半径均为1000m,小于5500m,因此需要进行超高设计。5.2.1 最大超高的确定本设计为一级公路,设计时速为100Km/h,平曲线的极限最小半径为400m,同时考虑到行车的稳定性及行车岁乘客舒适度的影响,横向力系数应该不大于0.10,本设计中的横向力系数=0.09,根据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超高横坡度计算公式: (5-1)取R的极限最小值R=400m v=100Km/h,=0.09, 则: (5-2)根据规范查的一级公路最大超高横坡度为8%或者10%,由上述计算,本设计最大超高横坡度取10%,规范中规定:一级公路中,当交通量组成里小客车所占比例较高时应该采用10%的超高横坡度,本设计所经过的路段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区,人口众多,小客车运输比例高,故采用10%的超高横坡度符合要求。5.2.2 超高过渡方式的选择有中间带的超高过度方式有三种,分别为:绕中间带中心线旋转、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和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如图5-2所示:图5-2 有中央分隔带道路超高的过渡方式Fig.5-2 the way how to transit the freeboard in the road that has medial divider 本设计中采用有中央分隔带的路幅形式,并且中央分隔带的宽度为2m。一般来说,第二种计算方法计算精度较高,但是较为繁琐,因此本设计采用第一种方法进行计算。5.3.3 填挖方计算示例本处取K1+400.000到K1+450.000两桩号之间的填挖方进行计算。经过计算:K1+400.000处的横截面面积为 K1+450.000处的横截面面积为由公式可得其余各处的计算结果见土石方量计算表5.3.4 路基土石方调配 1) 调配原则a先横后纵,填方需要先考虑本桩利用b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以及合理的经济运距c必须考虑环境因素,避免因破坏环境造成的工程费用增加d不同性质的土石方分别运输,单独计价e土石方一般不跨深沟或上坡进行调运。f借土废方尽量用于其他方面,形成良性循环2) 调配方法土石方调配方法有很多,例如累计曲线法、调配图法、土石方计算表调配法等,3)调配后复核 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借方=填方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弃方=挖方挖方+借方=填方+弃方4) 调配计算的几个问题a.经济运距 (5-9) 式中:B 为借土单价(元/m3);T 为远运运费单价(元/m3km);Lm 为免费运距(km)。b平均运距纵向调配中,当平均运距超过定额规定的免费运距时,应该按超远运距进行土石方运输c运量总运量=调配(土石方)方数n 式中:n为平均运距单位(级),其值为 (5-10) 其中:L 为平均运距; Lm为免费运距。d计价土石方数量填方时避免双重计价。5.4 横断面绘制每隔50m一个桩号进行横断面图绘制,具体横断面图见附图6 路基设计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是公路设计组成中的重要部分,路基在道路的使用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首先,它要长期承受路基土自身的重量和路面结构的重量,其次,要承受路面结构传递下来的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力,鉴于此,路基设计必须满足三个要求,即要有足够的强度、良好的稳定性、持续的耐久性。6.1 路基横断面设计本设计的路基横断面包括全填路基、全挖路基、半填半挖路基,考虑到公路等级及排水要求,本设计要设置边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具体的路基横断面示意图如图6-1所示:图 6-1 路基横断面示意图Figure 6-1 subgrade cross-sectional sketch map6.2 路基填料的确定及压实标准的确定6.2.1 路基填料的确定 本设计所经路段多为粘性土质,充分的压实和良好的排水设计条件下,粘土可以作为本设计路堤的填料,同时,本设计路线经过一些金矿、碎石场,这些厂房提供的冶金矿渣及废弃碎石也可以作为填料,考虑的到经济及运输条件的限制,本设采用粘土作为填料。6.2.2 路基压实要求(1)路面水下约1m到2m湿度内路堤上层由于承受荷载作用力较大,所以要求尽可能接近最大压实度,1m到2m以下的路堤填土,其压实度可以适当降低(2)高度不大于1.0m的路堤,其中上层与下层若不被水浸没,可以采用较低土层压实度,但是对于浸水路堤的下层,要求要与上层一样,接近最大压实度(3)由于本设计存在大量的大于1.0m的路堤,但是没有浸水路堤,所以其压实度可以适当降低,但是不能过低6.2.2 路基压实标准路基的压实标准如表6-1所示:填挖类别路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重型压实)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6下路床30-80=96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3零填及路堑0-30=96表 6-1 路基压实标准表Tab 6-1 subgrade compaction standard table6.3 路基高度确定路基的高度是指路基中心线处设计标高与原地面标高的差值,在本设计中,路基的高度取值为8m。6.4 边坡坡度确定由于本设计中路基土质为粉质性粘土,属于细粒土范畴内边坡坡率的确定可以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表3.3.4来确定,表格如下:路基边坡坡率填料类别边坡坡率上部高度(H8m)下部高度(x12m)细粒土1:1.51:1.5粗粒土1:1.51:1.5巨粒土1:1.51:1.5表6-2边坡坡率标准表Table 6-2 standard gauge for slope ratio本设计中,路基的边坡形式如图6-2所示:边坡坡率去1:1.5图6-2路基边坡坡率示意图Figure 6-2 subgrade side slope rate diagram对于路堑边坡的确定,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表3.4.1确定,具体表格如下:土的类别边坡坡率粘土、粉质土、塑性指数大于3粉土1:1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砾砂1:1.5卵石、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胶结合密度1:0.75中密1:1表6-3路堑边坡坡率标准表Table 6-3 cutting slope rate standard table本设计中路堑的边坡取1:1,具体如图所示:图6-2路堑边坡坡率示意图Figure 6-2 cutting slope rate diagram6.5 边沟形式及尺寸的确定6.5.1 边沟形式确定本设计路基的边沟形式按照规范可以取T形的,也可以取矩形的,本设计中取用矩形边沟。6.5.2 边沟尺寸的确定本设计中采用矩形断面的截水沟形式,根据经验值,先拟定边沟的尺寸为0.6m0.6m,沟底采用1%的底坡,然后进行设计验算。查阅当地的降雨资料,得知该地区五年重现期10分钟降雨强度为,又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转换系数,降雨历时转换系数。根据降水强度计算公式:其中:x指重现期年数,y指选取的计算降雨时间将数据带入公式得:假设回流时间为5min,一级公路沥青路面,重现期年数为5年,路面径流系数为=0.95,粗料土坡及路肩径流系数为=0.6,出水口间距为150m。路面汇水面积:边坡及边沟汇水面积:碎落台汇水面积:注:(式中的15、1,5、0,6、1分别指行车道总宽度、边坡平台宽度、边沟尺寸、数、碎落台宽度,是单位换算的数值)根据路面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得路面的雨水流量为:对排水沟进行水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