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艳情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艳情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艳情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艳情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艳情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朝艳情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本文所探讨“六朝”的时间跨度,起于汉末,迄于梁陈,这四百多年的文学是一自 然的历史分期, 因此 “六朝”亦是一种文学风格的代称。 随着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升温, 这时段甚至中小作家的个案及文学流派、总集编撰、文人群体等方面的研究都已十分充 分。相较而言,咏物诗的体类研究还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在前贤对“咏物诗”研究 成果基础上,以文学自觉时期的(六朝)咏物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审视。通过咏物诗概 念的界定及六朝咏物诗的艺术流变等方面寻绎咏物诗由感物诗怎样经赋物诗而达到盛唐 形神兼美的成熟咏物之作。 第一章:六朝咏物诗概念界定。咏物诗广义的概念可包罗世间万物,这可从古代不 成系统的相关诗评,特别是清代的佩文斋咏物诗选和俞琰的咏物诗选中窥其概 况。相较而言,今天的研究者对咏物诗的界定越来越细致、具体,概念的范围也愈狭窄。 深入比较广义与狭义咏物诗概念的差异与存在差异的原因,理清咏物诗与同为六朝时代 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山水诗、宫体诗诸文学类型的关系,可获得对咏物诗概念更全面、 合理的解释。 第二章:六朝咏物诗嬗变历程。从南朝开始,重描摹物态的赋物诗所占比重增大, 至梁代赋物诗在咏物诗创作中所占比例达到了鼎盛。而在这之前,魏晋时期的咏物诗虽 仍以注重思想内涵打动人的感物诗为主,但与先秦两汉时相比,其在思想内涵上无疑变 得更加接近成熟的咏物之作。咏物诗这一系列的演变无疑与那个乱象更迭却又是文学自 觉迅猛发展的时代紧密相连。 第三章:六朝咏物诗的艺术流变。咏物诗在六朝阶段的艺术流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拟分三节论述。咏物诗由先秦经六朝至盛唐终于达到形神兼美的成熟阶段。在“备其制” 的六朝(特别南朝)以前的咏物诗多为感怀式的比体。这种重在以思想内涵打动人、感 化人的咏物诗在艺术形式上显然与物疏离,未形成独立的意象。而六朝的咏物诗人在诗 歌艺术形式与艺术形象的构造方面作用至关重要:一、用字方面的浅明晓畅;二、风格 的日趋绮艳; 三、声律理论的总结及其实践上的推广;四、句式结构的日益严密和定型; 五、意象取义、意象组合手法的成熟。黄子云野鸿诗的云: “简文纤细不必言而雕绘 处亦人所不及”正道出了咏物诗人的长处。自此以后,中国诗歌就不断继承着对物象追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求的努力并扬弃六朝咏物诗缺乏情志的缺点,加之汲取了六朝咏物诗人在字句、风格、 音律以及意象方面的优点,终于使唐代咏物诗达到在艺术形式上的圆融超妙,不粘皮带 骨思想情感浑然融入诗中和意象情态的自然流露。那个为艺术而艺术的诗性时代对 咏物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与新变在这场悄无声息的革命中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四章:六朝咏物诗产生与形成的渊源。咏物诗经六朝发生重大变化,而这个演变 过程却在悄无声息中进行。但通过对历史社会背景、思想渊源、文学渊源的考察,我们 可以发现创作主体的文学思想经历了由固守师法到新变代雄。萧纲追求“放荡”的诗学 观念无疑愈发远离了儒学诗教, 这对兴寄不闻的咏物诗大量出现与形成风尚有重要影响。 此演变过程提高了文人群体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趣味;创作目的也由言志抒情渐隐入竞赛 娱乐,文人已将诗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一切共同构成咏物诗在六朝的发展与演变, 而其根源就在“文学自觉” 。 结语:魏晋咏物诗主要是以思想内涵打动人、感化人的感物诗,与之前那种不仅形 式不完备且思想又不成熟的咏物诗不同。魏晋咏物诗在诗人情感激扬与潜心玄理中产生 新变。但文学自觉时代带给咏物诗的重要变化是赋物诗的形成与繁荣。如:构造上的完 备,艺术上的更趋纤巧等。因此,后世那种形神兼美咏物诗的产生与六朝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关键词:关键词: 咏物诗;六朝;艺术流变;嬗变历程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the time-span of “the six dynastie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end of han dynasty to liang and chen, equivalent of the old eight-generation range. the four hundred years literary history is a natural historical-distinction, thus, “the six dynasties” is another name representing a kind of literary style. with the gradually upgrading researching heat of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literature, even many medium-small writers are sufficiently focused including their case-study, literary genres, the total set of compilation, writers groups, etc. comparatively speaking, the chanting verse research is till in a short way. therefore, on this condition, this paper, ba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chanting verse of other scholars, takes the literature-conscious six dynasties chanting verse as its research object to review. through the serial study of the chanting verse such as its definition, the artistic changing and so on, the paper is trying to study how the recollecting parable verse transcending through the versed prose to the mature chanting style combining image and spirit of tang dynasty. and consequently leading to the study of the key role of six dynasties chanting verse and its transcending process. the full thesis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1 the definition of six dynastiesobject-chanting poems the broad definition of object-chanting poems covers myriad things of this earth, which could be perceived from the related non-systematical poetic criticism, especially from of qin dynasty and yu yans . in comparison, the present researchers define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in a more and more detailed and specific way, narrowing the concept. making a further comparison on the broad and narrow definition of object-chanting poems and finding out the reason,and gra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poems, court poems and object-chanting poems, generating in the same social background of six dynasties, would acquire a more broad,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chanting verse definition. chapter 2 the evolution of object-chanting poems in the six dynasties. 英文摘要 iv the second chapter which narrat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object-chanting poems in the six dynasties. the hiosty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in the six dynasties can be regarded as a miniatur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object-chanting poetry. starting from the southern dynasties fu ti object-chanting poems increased proportion of the chanting poems. in xiao liang dynasty ,fu ti style reached a peak. and before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ough still mov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content than the main body of chanting poetry, bu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re-qin and han, their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undoubtedly become more close to mature. series will undoubtedly linked with the the era of.disorder but rapid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chapter 3 artistic evolution of object-hanting poems in the six dynasties. the artistic evolution of chanting verse in six dynasties would be vital research point, thus, divided in four sections. after growing from pre-qin period, six dynasties to the flourish tang dynasty, object-chanting poems finally reaching its mature stage combing both spirit and image. before the so called preparation of their system of six dynasties (particularly southern), object-chanting poems are mostly parable style. this kind of object-chanting poems impressing and moving human heart through ideological content, disconnect the object in art-form point of view, falling to form independent images. and those six dynasties poets play a key role in establishing poetic art-form and artistic image: 1, using words in a simple and fluent way; 2 ,the style became gradually profuse; 3, the summary of rhythm rules and with its practical extension;4, the sentence structure became gradually condense and fixed;5, extracting meaning from images, the mature technique of combining can not deny its shortage in lacking affection and the formulaic expression) from then on, chinese poem begin a long journey in inheriting the efforts of finding images and forfeiting image and meaning.as huang ziyuns goes:“ as for the language in jians poems, it is unnecessary to mention its slenderness and no one can match his rhetorical technique.” this remark truly professes the advantages of chanting verse poets. (though we the shortage of lacking emotion, plus, abstracting the advantages of six dynasties poets on choosing words, style, rhythm and images, finally, in tang dynasty,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come to its splendid highlight, and 英文摘要 v does not stick to bones-thought and emotion are subtly merging into poems and the spontaneous expression of emotional images. the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anting verse in the art for art sake period have taken a great role in this soundless poetic revolution. chapter 4 the origins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in the six dynasties.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several primary causes of inspiration of the yan qing poem in southern dynasty. the origins of the object-chanting poems in the six dynasties. object-chanting poems had some major changes in the six dynasties and this evolution is carried out in silence. however, through the social backgrounds、ideological origins 、origin of literature,we found that the authors conception of literature through the routinism to originative thinking. this process improved the aesthetic capacity and aesthetic taste of the poets; writers of poetry were also intended to fade their emotions into the competition and entertainment, the poetry was regarded as part of their lives. all these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chanting poetry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six dynasties.,which attribute to the literary consciousness. conclusion: biti object-chanting poems in the wei and jin era,which impressed people with ideological content。by contrast, the previous object-chanting poems that not only the formation but also the thought are less mature. affected by the metaphysics and authors personal feelings, object-chanting poems in the wei and jin era had some new changes. but the great age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bring 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 that the fu ti object-chanting poems are reaching the extreme. such as: the complete structure, artistic and other more delicate.the beauty of object-chanting poems both in complete structure and spirit,which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six dynasties key words: object-chanting poems; the six dynasties; art evolutio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漳 州 师 范 学 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漳 州师范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六朝咏物诗概念界定 陆机文赋云: “恒患言不称意,意不逮物。 ”又文心雕龙物色曰: “岁有其 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从魏晋到齐梁,虽然物、情(意) 、辞(言)在 概念内涵上并非毫无变化,然从三者的从属关系来看,客观之“物”对诗歌创作的重要 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认识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与对“物”的认识发 展相关,究竟什么样的诗才算是咏物诗?它与其他体类诗歌的界限在哪里?六朝诗歌中 哪些才是咏物诗?在对咏物诗的研究中,这些问题仍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子曰: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 论语子路)咏物诗 的界定无疑是后续研究的基点。有鉴于此,笔者决定首先对咏物诗概念进行界定,明确 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第一节 咏物诗概念溯源咏物诗概念溯源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咏物诗源远流长,其演变过程也同时发展了人们对它的认识 与界定。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回顾古今学人对咏物诗 的界定及相关批评就显得十分有益与必要。 一、 “咏物诗”释名与演变 据笔者所知, “咏物”一词可追溯自国语楚语上 : “若是而不从,则文咏物 以行之。 ”韦昭国语注曰: “文,文词也;咏,风也。谓以文词风托事物以动行之。 ” 此时 “咏物” 仅为一种写作技法或抒情方式。 而以 “咏物” 为文类之名始于钟嵘 诗品 下 品评“许瑶之”条: “许长于短句咏物。 ”与“文咏物以行之”不同,钟嵘已将“咏物” 视为一种文体的题材内容。 虽还不是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咏物诗, 但却是接近咏物诗的 “咏 物”最早概念。因分类意识较流行,咏物诗概念在唐代得到了发展:李峤倾力创作咏物 诗百余种;上官仪笔札华梁八阶中提出了“咏物阶”概念;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继六朝文论“文贵形似”提出“形似体”概念。这些记载说明唐人对近似“咏物”诗类 特征的关注。空海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有一条称“落节” ,此乃“文二十八种 病”中涉及的作诗的规则与禁忌,对咏物诗概念形成有一定影响 。虽然唐人对诗类特征 唐人强调 “咏物诗不可以失义意” 。 一个题材应以一贯之,否则为落节。虽与后人强调“咏物诗仅能通篇吟咏一物” 的含义内容不完全相同, 限制甚至比今人狭义咏物诗概念还要严格, 但对咏物诗的界定来说是应引起充分重视的。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的关注促进了咏物诗概念的明晰,但也应看到“咏物阶” 、 “落节”等概念更多的是强调 诗歌的社会功用或技法规则,并不是咏物诗的名称。宋人这方面比唐人多进了一步,张 戒岁寒堂诗话较详细的考察了“咏物”的特点: “专意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已增, 而诗人本旨扫地尽矣。 ”他的意见虽有把咏物诗与写景诗混同之嫌,但已能从具体作品来 分析“言志”和“咏物”的差别。魏庆之诗人玉屑所引吕氏童蒙训中“咏物诗” 之名首次出现。其后,元人谢宗可“最早将咏物诗这一诗歌类型从其它的诗歌种类中分 离出来,并冠之以咏物诗三字” ,题为咏物诗的诗集。 此后,对“咏物诗”的相关评论频繁出现在许多诗话评论中,只不过评论家对咏物 诗的范围认识仍不同:古人对物的理解可宽泛到“世间万物”或小到特指“牛” 。但从古 人对咏物或咏物诗概念理解及咏物诗集的收诗情况看:第一,咏物诗的内容仅指牛是不 可能的;第二,指世间万物的观点亦未能一家独大。后者我们可以从收诗广泛的咏物 诗选作者俞琰的一些言论中看出。 咏物诗选凡例中说: 是集虽名咏物而众体兼全,岁时之内不乏感兴,地部之中亦多凭吊游览,即存乎山 水闲情,已备于丽人,言怀酬赠,附见诸诗,学者读之正不必广览旁搜,而运用有余。 对于以“岁时”为描写对象的诗歌,俞琰直接否定:“岁时,非物也” 。俞琰潜意识 中的咏物诗范围并不包括这些内容。选入的原因是“是集本为初学而设,良辰美景,存 之可以备取材。谨遵佩文咏物诗选之例谨遵佩文咏物诗选之例” 。我们还可以从那些零散的诗评与诗话中去寻绎 一番: 芜采既多,义类咸备,又不仅如向者所云虫鱼鸟兽草木之属而已;若天经、地志、 人事之可以物名者,周弗列焉。 ( 佩文斋咏物诗集康熙序 ) 咏物起自六朝,唐人沿袭,虽风华竞爽,而独造未闻。唯杜诸作自开堂奥,尽削前 规。如题月: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雪:暗度南楼 月,寒深北浦云;(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 咏物贴切固佳,亦须超脱变化.宋人程毛笔诗:“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非 不恰肖,但刻划太细,全无象外追神本领,终落小家。 (张谦宜絸斋诗谈 , 清诗话续 赵红菊南朝咏物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11 第一章 绪论 3 编 ) 第一则材料佩文斋咏物诗集康熙序云: “又不仅如向者所云虫鱼鸟兽草木 之属而已”可从反面证明,动植物为咏物诗的描写对象是古人的一贯看法。第二、三则 材料告诉我们自然物象与人工器物亦为咏物诗描写对象的一类。我们是否可大胆的认为 古人心中的咏物诗核心应是“自然天象、动植物(不包括人)与人工器物” 。 当然,古人对咏物诗的理解其实也包括了“对天地万物的表现” ,笔者举出的材料是 推测古人潜意识中对咏物诗表现对象较核心的理解。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言,南宋、金元 以后至现代,庶几可为文学批评之完成期。郭绍虞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对“完成期” 的文学批评有这样的表述: “又能善于调剂融合种种不同的理论而汇于一以集其大 成。由质言,较以前为精确、为完备,由量言,较以前为丰富、普遍。 ” 这或许可解释 为何至清代,会存在狭义与广义两种咏物诗概念界定。 纵观从咏物到咏物诗的演变过程,咏物诗的概念是随之发展的。借助郭绍虞先生对 中国文学批评演变的分期,我们亦能得出相近的演变规律:由周秦以迄六朝,文学观念 的演进,咏物诗也由早期藉物比兴言志的比体愈趋钻貌、形似的赋体;而隋唐迄北宋的 文学复古使比兴为主的咏物诗重新兴盛, (陈子昂起提倡诗歌的“兴寄” )与早期比体不 同在于,盛唐咏物诗形神兼备,赋、比、兴三种诗歌创作手法很好的融合起来(个中原 因也就是这一时期的复古仅是表面现象,至其所重视的还是在修辞的功夫) ;而南宋以后 的文人对咏物诗的界定或重在比体或重在赋体, 或在这个调剂融合的大背景下要求兼之。 南宋以后对咏物诗的评价有如这个文学批评分期一样多元。如,李重华贞一斋诗话 : “咏物一体,就题言之,则赋也;就所以作诗言之,即兴与比也。 ” 总而言之,古人对咏物诗的评论与跟他们的咏物诗创作一样,在大时代背景与文学 思潮下演进,留下了咏物诗概念的广义与狭义之分,留下了咏物诗概念一定的模糊之处, 也留下了分歧与争论,这些都给予了近代以来的学者们以用武之地。 二、现当代学者对咏物诗概念的界定 现当代学者对咏物诗概念界定的看法,大体讲也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概 念理解从题材内容角度入手,如林淑贞在清代两大咏物诗选本(案: 佩文斋咏物诗选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4 丁福保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30 页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与俞琰的咏物诗选 )的基础上提出, “凡有物趣者,皆可视为咏物诗” ,其范围包括 了丽人在内的“天地万物” 。但大多数学者在界定咏物诗概念时都是从狭义理解的角度出 发,并对概念的界定愈趋细致,咏物诗界定范围也逐渐缩小。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将咏物诗定义为: “所谓咏物诗,诗偶拈一物或一事为题, 既非怀人,亦非即时。 ” 这是从诗的题目与题材内容角度着手:题目当为一物一事,并 把这种要求施之于题目,而在题材内容上排除“人” 、 “事”方面,剩下的当然就是与物 题材相关的诗了。王力先生谈及咏物诗仅是为了说明诗律学,所以并未对咏物诗作更为 细致具体的界定。 洪顺隆六朝诗论则说: “我们以为一篇之中,主旨在于吟咏物的个体(包括自然 界的和人造的) ,也即作者因感于物,而力求工切的体物 、 状物以及穷物之情 尽物之态且出之于诗体的才是咏物诗。 ” 洪先生也提到了“主旨在吟咏物的个 体” ,又把这一要求不仅限于诗的题目,而且更限于诗的内容。同时,他对“物”做了简 单阐释(包括) “自然界和人造的” ,这是一种进步。此外, “因感于物” 、 “力求工巧” 、 “穷物之情” 、 “静物之态” 、 “出之诗体”等都体现了洪氏对咏物的理解与力图使“咏物 诗”概念界定全面、具体的意图。 陈新璋的唐宋咏物诗鉴赏中以为: “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虽然这 物与人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但无论纠缠多紧、多深,它总是以物为吟咏 的主体。这物的含义是什么呢?可以说除人以外的客观现实都是物的内容。但专以 表现山水、田园风光的又不叫咏物诗,而叫山水诗或田园诗,因为那已约定俗成自成诗 中一类了。所以,向来被认为是咏物诗的作品,所吟咏的物,主要是植物 (如花木)、动 物 (如禽兽)、器具 (如各种摆设、玩具)和某些自然风物 (如风、云)等。 ” 这一阐述已可 看出学界对“物”内涵的更加重视,陈氏在这里着重从所咏对象上阐发,力求从此突破。 从洪顺隆六朝诗论的“自然界和人造的”界定继续细分: “主要是植物 (如花木)、动 物 (如禽兽)、器具 (如各种摆设、玩具)和某些自然风物 (如风、云)等。 ” 这一努力使咏 物诗的界定更为具体、细致,使其在人们的观念中更加明晰。同时,陈氏这一定义也使 林淑贞中国咏物诗托物言志析论m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2:23 王 力汉语诗律学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294 洪顺隆六朝诗论 m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5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前言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前言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 第一章 绪论 5 对“物”的细分及具体化成为学界的主流。其后许多学者对咏物诗的定义皆与此相似, 形成潮流。 林大志老师在其专篇论文论咏物诗在齐梁间的演进中提到: “咏物诗系指以客观 的物为描写对象,细致的刻画其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 。 林氏此处 给咏物诗概念界定时并不纠缠于对物的理解而是从创作主体角度阐释咏物诗两种基本类 型: “细致的刻画其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 。 于志鹏中国咏物诗概念界说综合了前贤对“物”的理解的细化和创作主体意图 的重视,力图全面界定咏物诗: “以自然风物,包括天象、植物、动物以及人工物品和物 化的人等物类为吟咏对象。他们或为诗歌的题目,或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在诗中作者或 就物论物,或借物咏怀寄寓深意。这样的诗歌,就叫咏物诗” 。 于志鹏是较早在概念界 定中将“物化的人”归入“物”的范围内的学者。 赵红菊基本采用了于志鹏的概念内涵, 在此基础上补充了 “而主旨则在吟咏物个体” 。 “所谓咏物诗,是以自然风物,包括天象、植物、动物以及人工物品和物化的人等具体 的物类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它们或为诗歌的题目,或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在诗中作者或 就物论物,或借物咏怀寄寓深意。而主旨则在吟咏物的个体。 ” 可以说到 2005 年,赵红 菊博士论文南朝咏物诗研究已基本融入了前贤所对咏物诗概念界定的主要观点,更 全面的总结了现代学者在对“物”范围愈趋具体的限定与咏物诗人创作意图越来越细致 的阐发两个方向的理解。 此后学界对这类问题或与之概念相似而仅改变描述方式或在“抒情兴感”方面继续 细分,为“咏物遣兴” “托物抒怀” “借物明理”以求突破。 以上列举了一些有关咏物诗概念界定的看法,大体上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新 时期以来学界主流意见偏向狭义上的理解,因此对客体“物”及咏物诗人的创作意图的 方面渐趋细化而具体。笔者以为,各家所论各有合理处,学界对于“什么是咏物诗”已 有了大体的认识,有争议的毕竟是少部分(如一部分宫体诗能否归入) 。问题在于选择界 定的角度与切入点不同,具体概念仍存在模糊的空间,研究者各自为阵。因此,与其继 续对“物”或是人创作意图进行细化或寻找到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大致相同的概念并 林大志论咏物诗在齐梁间的演进j保定: 河北大学学报 ,2003, (1) 于志鹏咏物诗概念界说j济南: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赵红菊南朝咏物诗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14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不必要,不妨先理清一些与咏物诗相关概念,分析咏物诗与其他诗体的区别与联系。这 是对咏物诗作出符合实际的概念界定的必经环节。 第二节第二节 咏物诗相关概念思考咏物诗相关概念思考 诗歌发展到南朝走上了体物的道路,贯穿六朝诗歌始末的潮流就是诗歌至魏晋由言 志变为缘情,至南朝再转向体物描摹。不少学者都认为写景诗、咏物诗、宫体诗三者之 间有着源流关系 ,有学者根据其共同的体物特征,认为三者都是体物诗。不管怎么说, 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既然都有体物特性,都是“物”获得独立审美价值后的延伸,都 是文学自觉时代的产物,甚至有源流的关系,那么写景诗与宫体诗都可能有与咏物诗在 范围上相混淆。 一、咏物诗与写景诗辨析 首先,咏物诗与山水田园诗(写景诗)的关系。写诗重情景交融的古人往往将写景 诗与咏物诗混同。明陆时雍的诗镜总论云: “夫咏物之难,非肖难也,惟不局局于物 之难。玄晖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 ,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山水烟霞,衷成 图绘,指点盼顾,遇合得之。古人佳处,当不在言语间也。 ”(历代诗话续编)谢脁的 “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是明显的写景诗佳句而陆时雍在这里的“咏物”或并非专 论咏物诗,但其“咏物”概念含糊,对咏物诗与写景诗没有清晰界定也是可知的。这种 对咏物诗概念的模糊性和不固定性,在古人是相当普遍的,上略举两例而已。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八有这么一段启人思致的话: “昔屈原作橘颂 ,荀况赋 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 抒文,非主于刻画一物。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邕咏庭前石榴 ,其始见也。 ” 作 为清代集大成性的文献巨著, 四库全书总目克服了佩文斋咏物诗选的帝王文艺观 的局限,它提出咏物诗不仅要“托物寄怀”而且应“主于刻画一物” 。非主刻画一物就不 应认作“咏物诗” ,这一观点是辨别写景诗与咏物诗的重要标准,它的明确提出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新时期以来,学界对咏物诗与山水田园诗的区别也是日趋明显。如:洪 顺隆六朝诗论的“一篇之中,主旨在于吟咏物的个体”与韩国学者徐盛提出的“咏 王玫论六朝咏物诗、宫体诗与山水诗的联系j济南: 齐鲁学刊 ,1996, (6) 归青南朝宫体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9 (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2246 第一章 绪论 7 物意识” 都借此继续发挥,给后学者以启发,并成为界定咏物诗概念的重要标准。 虽然通过是否具“主刻画一物”的咏物意识,我们已能大致区别“写景诗”与咏物 诗,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仍需做更细致的辨别,比如一座城楼或寺庙,对它的吟咏是 咏物呢?还是一首写景诗? 在这方面黄伟龙齐梁咏物诗研究的论述不能不提。他从“咏”和“物”两个角 度界定咏物诗,其中对“咏”的突出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兹引其要者如下: 咏物的界定必须从“咏”和“物”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象必须与作者保持一定 的距离,不太近也不太远,视点与对象也相对固定,视觉单一,使单个人的视觉从整体 上能把握对象,并对细部进行相对细致的全面欣赏和品鉴。 (事实上,这正是山水田园与 咏物的一个重要差别,也是齐梁咏物诗重要特色之一,详论见后) 。也就是说“物”的尺 寸相对要小,距离比较适中,与人的空间关系相对静止。因此,咏物以静物为主,因为 一定距离的景物能让作者对其全貌一眼尽窥,而如果面对山川河流,这是无法在转换视 角情况下做到的,因而同样是描摹山水景物,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写景,陶潜归 田园居之一是田园,而刘绘咏博山香炉则是咏物,同样描写建筑,在建筑中游览 则是写景,而从一定距离,集中描写建筑的外貌,则可视为咏物。 黄伟龙还认为,咏物诗是在一点静态的观赏,吟咏单一事物,而山水写景诗则是诗 人动态的从空间的移动来依次描写其眼前所见的各种景物,这当然可备一说。 通过对学 界的关注与长期努力写景诗与咏物诗的区别应该说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笔者以为, 写景诗与咏物诗一般并不交叉,是咏物诗就不是写景诗。具体到一首诗,判断的标准有: 首先看该诗有无“主旨在吟咏一物”的咏物意识,若没有这种咏物意识则不视为咏物诗; 其次是描写建筑物时,以游览方式不断转换视角的描写是写景诗,而在一定的距离从宏 观上描写建筑物的整体外貌则是咏物诗;至于咏物诗人创作时所处的是静态还是动态不 应有严格的规定。 二、咏物诗与宫体诗的关系 与宫体诗不同,咏物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受关注的。但宫体诗与咏物诗一样, 徐盛魏晋至盛唐咏物诗研究在咏物诗研究中有里程碑意义,论文中虽未对咏物诗专门作出界定,然“咏物意 识”的提出对后来研究者深有启发。 黄伟龙齐梁咏物诗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0:3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在概念界定方面也是争议不断,存在模糊性,有的诗甚至既可是咏物诗也可是宫体诗。 虽然如此,理清并借助学界对宫体诗的成果,对于确定六朝咏物诗的收诗范围(即本文 的研究对象)是有必要的。 本文赞同曹道衡与沈玉成两位先生在南北朝文学史中对宫体诗下的定义,他们 认为宫体诗包括部分咏物诗。由是观之,把宫体诗仅视为艳情诗并将其一概与咏物诗分 隔是不客观的。笔者以为,不唯宫体诗中的“咏物”之作,即便那些通过物为媒介而描 写女性的作品也可收入咏物诗(详见下文) 。但将宫体之作纳入咏物诗不应采用佩文斋 咏物诗选与俞琰咏物诗选丽人部那种宽泛的标准,而应有条件限制: 1以咏物为题,虽然“物有女性化” (人化)的倾向、艳情味浓,但因诗人仍以描 摹物为主(而非人) ,并以此物为媒介,所以仍属于咏物诗的范围。萧纲的咏蜂即是 一例。 2所咏之物虽多与女性生活有直接的关系,甚至作者有意以此为线索引导读者发生 某种联想(如,沈约领边绣 、 脚下履等) ,但并没有以女性形象为正面描写。例如, 咏衣领、绣鞋、床、帐、枕、席之类的诗,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宫体诗中的艳情诗有 一定的区别,故视为咏物诗。 3虽然以咏物诗为名,但内容篇幅上却大部分在对女性进行吟咏。如谢脁的咏落 梅 ,除前两句“新叶初冉冉,初蕊新菲菲”外,其余八句都在咏人。但这种情感抒发并 未成为主导,大部分篇幅其实可视为通过以物拟人的手法围绕物进行吟咏,咏人仍不是 主旨所在。 宫体诗中就有一部分以女性形体描写为主的诗,严格意义上说不适合归入咏物诗。 但也应看到其与纯粹艳情诗的区别。归青南朝宫体诗研究就认为这类诗一般不表现 男女两情相悦,更少去深入描写女性敏感的内心世界,其着眼点侧重于对女性容色体貌 的描摹。 “实际上是把女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来加以品鉴、观赏, ” 在咏物诗人看来,眼 前的女性与床、帐、席、烛之类并没有不同。如,萧纲咏内人昼眠 : 北窗聊久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绮帐,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归青南朝宫体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1 第一章 绪论 9 这是一首典型的宫体诗,诗人充分借鉴了咏物诗的创作手法,由体物及人。虽然所 咏有人与物的区别,但在审美的底蕴方面却是共同的。诗中不见双方的情感交流,诗人 只是以描绘静物的手法,用相当篇幅从女性的面容、发髻等角度对其睡态作了精细的描 摹。这种宫体诗无疑展现了咏物诗向宫体诗过渡的痕迹。无怪乎有些学者要认为这类诗 “或者竟可以说是咏物诗之一种。 ” 诸如咏美人看画 、 咏舞女 、 咏佳丽 、 咏歌 姬 、 咏酌酒人等诗题皆属此类。 通过分析我们明白,咏物诗与宫体诗并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类,相对于咏物诗这 样的题材概念而言, “宫体”之名本身仅是风格概念。所以一首诗不能因收入宫体诗就称 其不是咏物诗,反之亦然。题目或内容以“咏一物为主”的都可以酌情收入咏物诗。另 外, “山水诗是不包括在咏物诗范围之内的,但是这种诗体却实为咏物诗发展过程中不可 忽略和跨过的一个阶段和过程,尤其是刘宋时期的山水诗,为南朝咏物诗的兴盛奠定了 基础,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不容忽视。 ” 因此,本文在研究咏物诗时也会对之加以论述。 由于咏物诗界定的差异,使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存在差异而各人根据自 己的理解对咏物诗加以评说。经过对咏物诗与写景诗、宫体诗关系及模糊地带的考察, 我们可尝试对咏物诗的概念作出界定以明确研究范围。 第三节第三节 咏物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