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文学嬗变中的蔡邕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文学嬗变中的蔡邕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文学嬗变中的蔡邕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文学嬗变中的蔡邕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文学嬗变中的蔡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文学嬗变中的蔡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摘 要 本论文以汉魏文学嬗变中的蔡邕为研究对象,正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考察蔡邕的交游。从他的家世及早年的学习情况可知,他的文学和学术承接了 宫廷文学的正统作风;从他中年进入仕途所交人物看,蔡邕的思想是极其复杂的。既受传统思 想的影响,担当忠臣士大夫的职责,又受时代风气的鼓荡,自适任情;从他对后进之士的奖掖 与授学来看,当时围绕在蔡邕周围的阵容,已经有力地构成了建安文学的骨架。 第二章主要考察蔡邕思想的嬗变。蔡邕是经行明修的儒生,又是儒者的楷模。他对士人的 道德学问极其推崇,这和汉末以道德相标榜的世风相一致,但蔡邕对德的认识又有了变化,他 对汉末清流士大夫以“明行相高”的极端化道德观也极其厌倦,他注重内在心性的挖掘,注重 真情。同时他又对那些才华出众的文人给予不失时机的赞赏。这就使个性和情感在较少束缚中 自由舒展开来,是魏晋世风的前奏。 第三章主要写蔡邕的文学思想及创作实践的嬗变。他对秦汉时期的部分文体进行了归纳、 总结,这一方面反映出他重视政治、教化的文学思想,还表明他对文自身规律、特征的有意识 探讨,这也正是向文学自身回归的关键。他认为书画辞赋的功能是抒情、娱乐、审美的,这一 新思想又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小赋创作中。蔡邕小赋摆脱了功利主义的羁绊,在恋情赋中表现被 礼教束缚的世俗情感;在咏物赋中吟咏个体的人生况味;在艺术和游戏题材的赋中表现个体的 审美感受和娱乐情怀,这些都表明蔡邕已把文学创作从政治和经学的桎梏中剥离出来,作为文 人憩心游意的余事,只是尚未自觉其价值,接踵而来的建安文人将以崭新的审美姿态树立文学 的崇高品格,那便是人们通常所称的“文学的自觉”的时代。 关键词:蔡邕;思想嬗变;文学嬗变 abstract iii freedom, and amusements. he isthe link between han fu.and wei fu. key words: cai yong;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the evolution of literature 漳 州 师 范 学 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段莲 日期:2007年 6月 10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漳州师范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段莲 日期:2007年 6月 10日 导师签名: 黄金明 日期:2007年 6月 10日 引言 - 1 - 引言 引言 关于蔡邕的评价,从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这些批评大多为点评式的,内容涉及到 对蔡邕的文学艺术成就和个体情感的品评,不乏公允的评价,这成为后世研究蔡邕的重 要依据。二十世纪初到七十年代末,蔡邕文学方面的研究有了进展。陶秋英汉赋研究 认为蔡邕的赋可以作为东京之殿,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论集认为蔡邕的文章是后世文 章的范式。他们对蔡邕文章特点风格的评述,对蔡邕研究有重要意义并影响深远,可以 说是蔡邕研究走向新时期的准备和奠基。不过,这一时期对蔡邕研究关注者依然较少, 这一时期编写的各家文学史著作很少论及蔡邕。 80 年代后对蔡邕的研究渐多,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此期对蔡邕做整体批评的单篇 论文最值得关注的有四篇,一是齐天举汉末文风转变中的代表作家蔡邕 , 论文把蔡 邕放在中国文学史发展演变的坐标系下,对其思想、文学成就作了评价和定位,认为: 蔡邕是“至通”的通儒,慕通达;辞赋在内容、题材、形式上有开拓意义;最后指出, 蔡邕在汉末向魏晋风会转移中确可以说是众望所归的旗帜。此后有三篇论文,在此基础 上展开研究,结合相关史书评述蔡邕生平创作、文学活动,以显示蔡邕在汉末文风转变 中的作用。 日冈村繁 (王琳 牛月明译) 从蔡邕看东汉末期的文学趋势 、 刘跃进 蔡 邕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转变 都认为蔡邕对下一期文学集团建安文学的繁荣作了贡 献,对汉末文风的演变及蔡邕在这一演变中的作用有了较深入的分析。这一时期对蔡邕 研究的单篇论文,据笔者粗略统计有二十五篇,硕士论文一篇,就蔡邕某一方面的成就 进行评述,有一定的深度。如蔡邕辞赋研究 对蔡邕辞赋的内蕴情愫和美学风格进行 了全面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对蔡邕进行全面考察的研究生论文有三篇。华中师范大学侯深的蔡邕研究分别 论述蔡邕生活的时代、著史心态、文学成就、情感行为上的矛盾、个人魅力的表现等, 文学成就上提到辞赋与建安文学的关系(内容、精神上的一致) ,对蔡邕身上所表现的 文学遗产 ,1986 年第 2 期 阴山学刊 ,1994 年第 3 期 文学评论 ,2004 年第 3 期 傅建忠.蔡邕辞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新精神有所触及。另一篇是东北师范大学高长山的蔡邕文学活动总论 ,此文分四个 方面对蔡邕的文学活动进行论述:荐奇人赏奇文;碑文与刘劭人物志比较以揭示蔡 邕与魏晋风度的关系;蔡邕与琴的多维关系;学者型文人与才子型文人在文学活动中的 表现。论文试图“把蔡邕作为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进行多维审视,而不是停留于单纯的文 本阐释” 。第三篇蔡邕思想及辞赋碑铭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余红云)对蔡邕的思想、 辞赋碑铭作了静态式的整体关照,分析细致全面。另外龚克昌的蔡邕评传为蔡邕部 分碑文系年, 评述了蔡邕辞赋, 认为蔡邕辞赋在中国辞赋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总之,对蔡邕的研究已有了很大拓展,不过有关蔡邕的研究成果与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相比仍还薄弱,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一般认为以建安为开端的魏晋时期是文学自觉 的时代。这一认识自从鲁迅先生提出后,经近世学者的补充丰富,被普遍沿用。按照普 通的理解,所谓“文学自觉” ,指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摆脱政治教化等功利主义的束缚而 发现自身的审美特征,获得独立的发展;文学自觉的到来与士人个性意识和审美意识的 觉醒息息相关。然而,任何新事物的形成都不是突如其来的,特别是文学更注重对历史 传统的继承,美国学者哈罗德 布鲁姆说: “诗的历史是无法和诗的影响截然分开的。因 为一部诗的历史就是诗人中的强者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而相互误读双方的 历史。 ” 布鲁姆从“影响”和“反影响”的角度,对诗的发展规律作了富于创见的新阐 释,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理论内容。从中国文学史发展看,蔡邕是横在魏晋文人前的一代 文宗,他继承了两汉文人的传统,以道德、学问为自己的基本品格,注重文学的政治教 化功能。但同时他又呼唤个体的真性情,这不仅为文学输入了清新的灵感和通脱的作风, 而且使文人在拘束谨逊的道德修行中变得疏狂放达起来, 显示出其生动的个性和独创性。 蔡邕所取得的成就,为他的时代及魏晋以后的文人们树立了典范,在魏晋南北朝他和张 衡合称“张蔡”被文人们频繁提及;就时间说他又处于汉向魏晋转变的关键时期。本论 文把蔡邕的为人、为文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置于历史发展的链条上加以考察,对于 他的为人,既指出他对前期士风的继承,同时又揭示他和魏晋风度的联系;对于他的为 文,既指出他对前期文学思潮的继承,同时又揭示他和魏晋文学间的关联。这有助于我 们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特点,而且能更好地揭示蔡邕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价值,更深 哈罗德 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绪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7 引言 - 3 - 入地揭示汉魏文学的发展过程及规律。 第一章 蔡邕交游与汉魏士风 第一章 蔡邕交游与汉魏士风 第一章 蔡邕交游与汉魏士风 蔡邕(133192)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他一生经历汉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和献帝等时期。曾两仕两 隐,是汉末文坛上非常活跃且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无论在朝堂之上还是山林之中,都交了不 少朋友, 对他所交往的人物进行简要考察, 可以从一个侧面窥探蔡邕复杂的思想内涵的渊源、 发展及影响。 第一节 从蔡邕交游看其文风的传承背景 第一节 从蔡邕交游看其文风的传承背景 蔡邕于阳嘉二年生于陈留圉一世代为官的高门大户。从少年时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学识渊博。 后汉书蔡邕传载: “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妙操音律。 ”青少年时期对蔡邕 影响较大的人物,一是他的恩师胡广,另一个是南阳的朱穆。 蔡邕师事太傅胡广的时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定于蔡邕 20 岁时,邓安生蔡邕 年谱定于蔡邕 15 岁时。 据蔡邕戍边上章 : “臣所师事太傅胡广,知臣颇识其门户,略以所有旧事与臣,虽 未备悉,粗见首尾,积累思维二十余年。不在其位,非外吏庶人所得擅述。天诱其衷,得备 著作郎,建言十志 ,皆当撰录,遂与议郎张华等分受之。 ”又后汉书蔡邕传载:蔡 邕“召拜郎中,校书东观,作独断 ,又为日蚀上书。 ”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卷六: “熹 平二年十二月癸酉晦,日有蚀之。 ”熹平二年蔡邕四十一岁,拜郎中校书东观当在此前或同 时,由此上推二十余年,师事太傅胡广当在二十岁前。又惠栋后汉书补注卷十四: “ 邕 别传曰:邕与李则游学,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 ,性通敏兼人。 ”史书无载邕此时游 学之人、之地,因此不一定就是胡广。又“少师事太傅胡广”表明未成年。具体在那年,暂 存疑。 后汉书胡广传胡广“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尚书史敞等 荐广曰: 窃见尚书仆射胡广,体真履规,谦虚温雅六经典奥,旧章宪式,无所不 览。 ”又蔡邕胡太傅碑曰: “于是掾太原王允,雁门卑整,属扶风鲁宙,颍川敦历等, 据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下文的作品皆引自此书 - 5 -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佥谓公之德也,柔而不犯,威而不猛,文而不华,实而不朴,静而不滞,动而不躁,总天地 之中和,览生民之上操。 ”胡广融合儒道思想于一身,以儒为主,没有当时党人的激进犯上, 保持自己内心的一份清净,这是他历事六帝,出处自如的深层原因。他才华横溢,学究五经, 通晓古今艺术,其文以典雅见长,这是蔡邕儒学根底深厚,多才多艺的渊源。特别是胡广史 学研究的成就, 给予蔡邕以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使得青少年时期的蔡邕即开始了史学研究, 并 在以后的岁月中成就卓著。 后汉书朱穆传记载: “朱穆见比周伤义,偏党毁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绝交 之论,蔡邕以为穆贞而孤,又作正交而广其致焉。 ”李贤注: “ 袁山松书曰:穆著论 甚美,蔡邕尝至其家自写之。 ”这两篇文章是针对当时的特定情况而发的。东汉桓帝时太学 规模很大,太学生达三万余人,他们普遍感到政治前途暗淡,对政权也感到怨恨,便不再埋 头经学,而是进行广泛的交游活动,他们有选择的结交人物,有所择而且有所黜,到后来形 成了党同伐异的清流,成了士大夫官僚对抗宦官行动的强大群体。蔡邕赞扬朱穆为打破当时 重党派的风气所著的绝交论 ,并撰写了正交论 ,有意向世人宣传朱穆的诚意。朱穆是 一位正直清廉勇于和宦官势力抗争的人物, 后汉书朱穆传载: “永兴元年,河溢,漂害 人庶数十万户故擢穆为冀州刺史有宦者赵忠丧父,归葬安平,僭为玙璠、玉匣、偶 人。穆闻之,下郡案验。吏畏其严明,遂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帝闻大怒,征 穆诣廷尉,输作左校。 ”当时太学生数千人走到皇宫前,上请愿书,为朱穆讼冤。及穆卒, 蔡邕写了朱穆谥议 、 朱穆鼎铭 、 朱穆坟前石碑三碑,高度评价了朱穆,表达了他对 朱穆文辞及人品的敬慕,同时表明蔡邕与当时反宦官的活动有着情感上的共鸣。 上述蔡邕所师事和敬慕的胡广和朱穆两人,虽然其性格正好相反,但都是受到权倾一时 的外戚梁冀恩惠的知识分子。官职高低虽不同,但一起处于梁冀周围是可以大致判断的。假 如从学术、文学的角度来看,当时,张衡已经在数年前去世,崔瑗已是风烛残年,而正是同 他们比肩的一代文豪一一马融阿谀梁冀并在宫廷文坛上独重的时代。当时能抓住士人心态的 普遍的文学潮流,是对以宫廷文风为中心、以博学为基础的华丽雕琢文辞的强烈憧憬。和马 融、张衡、崔瑗等也曾有交往的隐士王符,在他的潜夫论务本篇中说:“今学问之士, 好语虚无之事,争著雕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品人无识,从而高之。 ”又说:“今赋颂之徒, 苟为饶辩屈骞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愚夫憨士,从而奇之。 ”这些话包 含强烈的忧愤和憎恶,及对当时文学潮流的指责。胡广正处于作为当时文学潮流中心的宫廷 中,由于受到马融所凝聚的东汉宫廷传统性的骈丽文学及其高度的学术水准的刺激,胡广磨 第一章 蔡邕交游与汉魏士风 砺自己才学的机会恐怕更多了。至于朱穆,由于在作为宫廷学术、文艺中心的东观任职,自 然会受到周围的硕学之士和文士们的很大影响。如此看来,蔡邕的师承关系和他今后清绮华 丽的文风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说,青年时代的蔡邕师事胡广、摹仿朱穆的文辞而汲 取的学术文艺,正是如上所述的围绕梁冀的宫廷学术文艺以及被马融所凝聚的两汉传统的学 术文艺,处于当时普遍地憧憬雕丽文辞的文学潮流中,本来就热心向学、年轻俊秀的蔡邕, 当通过胡广和朱穆而接触到一些高雅学术和华美文章,从他的角度看,这大概是极有诱惑力 的对象,或许想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这有价值的事业上。 第二节 从蔡邕交游看其与当时士风的关系 第二节 从蔡邕交游看其与当时士风的关系 蔡邕三十八岁前一直隐居家乡陈留,三十八岁后才辟司徒桥玄府,八年后又因得罪宦官 亡命江海,在此其间他交往的人物有处于朝廷中心的官僚,有处于朝廷边缘的隐士,也有不 受礼法拘束的士人,由此可见出蔡邕思想的复杂。 袁滂。蔡邕与袁公书曰: “朝夕游谈,从学宴饮,酌麦醴,燔干鱼,欣欣焉乐在其中 焉。 ”因史书缺载,袁公不知是谁。严可均蔡中郎集注: “袁公盖袁隗或袁汤。 ”先说袁 隗,据后汉书灵帝纪 :袁隗以熹平元年十二月为司徒。又后汉书袁安传 : “献帝初, 隗为太傅。 ”此时蔡邕被董卓征召同在董卓坐。 可见蔡邕与袁隗两次为同僚。 资治通鉴 载: “献帝初平元年,董卓以袁绍之故,戊午,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家尺口以上五十余人。 ” 蔡邕此时尚在。从书的内容看, “朝夕游谈,从学宴饮”应是回忆少年时期的情事,如果有 这么亲密的关系, 蔡邕很可能为其写碑文, 在现存的五篇袁氏碑文中, 没有袁隗。 至于袁汤, 据后汉书袁安传记载,袁汤为袁隗的父亲, “桓帝初为司空,以豫议定策,封安国亭侯, 食邑五百户累迁司徒太尉。 ”袁汤是蔡邕的前辈,与他的恩师胡广同朝做官。史书中未载蔡 邕与袁汤有亲密关系,胡广卒,蔡邕为其做三篇碑文,如果与袁汤一起做“燔干鱼”这么浪 漫的事,不可能一篇碑文也不写。我们怀疑此袁公指袁滂,即蔡邕的亲舅。张华博物志 卷六人命考 : “蔡伯喈母,袁公熙妹,曜卿姑也。 ” 三国志 魏志袁涣传 : “袁涣字曜卿, 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 ”裴松之注: “袁宏汉纪曰:滂字公熙,纯素寡欲,终 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 ”据后汉书灵帝 据邓安生蔡邕年谱.下同 - 7 -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纪 ,光和元年二月,光录勋陈国袁滂为司徒,二年三月免。又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 “中 平二年,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为副。 ”据此知袁滂中平中尚在,此书 写于何时待考,可能是在元和元年徙朔方后所作。蔡邕在此书中对自由、天真烂漫生活的向 往与留恋显然是受袁滂“纯素寡欲”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十二年,能够 把自己愁苦的心灵沉浸于艺术,逍遥于自然山水,是受了道家重个体生命,心与自然化一思 想很深影响的。 周勰。 后汉书周勰传 : “ (勰)少尚玄虚常隐处窜身,慕老聃清静,杜绝人事, 巷生荆棘,十有余岁。至延熹二年,乃开门延宾,游谈宴乐,及秋而梁冀诛,年终而勰卒, 时年五十。蔡邕以为知命。 ”死后蔡邕为其作碑: “虽崇山千仞,重渊百尺,曾未足以喻其高, 究其深也。 ”这一深情的赞扬其实也是蔡邕心灵的向往。又处士圈叔则铭中说圈典“博 士征,举至孝,耻已处而复出,若有初而无终。洁耿介于丘园,慕七人之遗风临没顾命 曰:知我者蔡邕。 ”足见蔡邕与他们是志同道合的。 桥玄。蔡邕于“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 ,蔡邕辟司徒桥玄的时间有两说,陆侃如中 古文学系年假定为建宁四年,理由是: 后汉书蔡邕传 :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 敬待之。 ”又后汉书灵帝纪载:建宁三年八月,大鸿胪桥玄为司空,四年三月司徒许训 免,司空桥玄为司徒。据此两说必有一误,要么后汉书司徒为司空之误,王先谦集解 : “洪颐煊曰:司徒当作司空。 ”要么三年为四年之误。四误为三易,空误为徒难。故假定为 建宁四年。邓谱认为“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 ,当是史官据后之官职相称,故在建宁三年。 我认为邓谱比较可信,有一佐证, 后汉书 蔡邕传 : “少师事太傅胡广。 ”胡广在灵帝建宁 元年迁太傅, 灵帝纪 : “ (建宁元年) 九月丁亥中常侍曹节矫诏诛太傅陈蕃, 大将军窦武 司徒胡广为太傅,录尚书事。 ”此乃史官以胡广以后官职名相称。这也许是范晔撰写后汉 书的一种体例。 曹操。据续汉书 :桥玄字公祖,严明有才略,长于人物。同一时期桥玄也对曹操大 加褒扬。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 “玄谓太祖曰: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 者,其在君乎! ”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蔡邕比曹操大二十二,此时 “拜郎中,在东观 校书” (本传) ,他们应该有所交往。 后汉书列女传载: “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 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 于祀。 ”又魏文帝蔡伯喈女赋序 : “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玉璧于匈 第一章 蔡邕交游与汉魏士风 奴,赎其女还。 ”鲍叔牙是管仲的知己,并把他推荐给齐桓公,助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主的 宏业。此比喻应包含有蔡邕当时对曹操的赏识与推荐。 后汉书列女传 : “祀为屯田都尉, 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 蔡伯喈之女 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 容。操曰: 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 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 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 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一句“蔡伯喈之女” ,感恩仰慕之情 溢于言表,曹操少时应得到过蔡邕的赏识,蔡邕也以其才华对曹操有深刻影响,惜史传未留 下他们交往的具体史料。 卢植。 后汉书蔡邕传云: “于是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 不敬,弃市。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帝亦更思其章,有诏减死一等”又后 汉书卢植传载: “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独上书请之。 ”卢植与吕强是为同一件事 为蔡邕请命蔡邕得罪宦官,被程璜罗织罪名。卢植冒着生命危险上书请谏,可知两人关 系非同一般。 后汉书卢植传说: “ (董卓)乃大会百官于朝堂,议欲废立。群僚无敢言, 植独抗议不同,卓怒罢会,将诛植邕时见亲于卓,故往请植事卓乃止,但免植官 而已。 ”又载: “ (植)能通古今之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其学养和蔡邕相近,这也许是他 们成为生死之交的重要原因。 马日磾。马日磾是马融的族子,年轻时和卢植同从马融受业,以才学荣进,官至台辅,及 蔡邕将被允诛,日磾相救, 后汉书蔡邕传载: “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 伯喈旷世逸 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 又“日磾退而告人曰: 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 其能久乎? ”从马日磾对蔡邕的赞叹推崇中我们可以窥见蔡邕以其才华和人格在汉末文坛 的影响力和一代文坛领袖的风范。 杨彪。杨彪是光禄大夫杨赐之子,又是后来在建安文坛上非常活跃的杨修之父。 三国志 魏书卷十九陈思王传注引典略 :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 ”杨彪在 熹平年间因博习旧闻,特被征为议郎,在东观和蔡邕、卢植一起担任秘书校准之职。 韩说。 后汉书方术下 : “韩说字叔儒,会稽山阴人也。博通五经,尤善图纬之学。举 孝廉。与议郎蔡邕友善。 ”据此,蔡邕避难会稽大概依韩说,史书缺载,后人莫晓。据后 汉书韩说传云: “光和元年十月,说言于灵帝,云其晦日必食,乞百官严装。帝从之,果 - 9 -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如所言。中平二年二月,又上封事,克期宫中有灾,至日南宫大火,迁说江夏太守,公事免。 ” 又续汉书律历志中 : “光和三年说为侍中。 ”此韩说事迹见于史籍可考者,光和四年以后 无闻。疑说免官归里,故蔡邕得以依居会稽。 郭泰。郭泰是一位开魏晋风度的人物,他博通坟籍,但经术学问,在他只是人生必备的 知识,并不从中汲取经国治世的本领。他游访各地,善于品鉴人物,并以此结交各地士人。 他的人伦鉴识与当时以名节为交友之道已有所不同, 如后汉书郭泰传载: “贾淑 虽世有冠冕,而性险害,邑里患之。林宗遭母忧,淑来修吊,既而钜鹿孙威直亦至。威直以 林宗贤而受恶人吊,心怪之不进而去。林宗追而谢之曰: 贾子厚诚实凶德,然洗心向善。 仲尼不逆互乡,故吾许其进也。 淑闻之,改过自厉,终成善事。 ” 郭泰不以名节是鹜的独 立判断精神,表现了一种新的方向。郭泰死后, “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令葬。同志者乃共刻 石立碑,蔡邕为其文。 ” 蔡邕在碑文中说: “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广大。浩浩焉,粤乎不可 测已收文武之将坠,拯微言之未绝。 ”后来蔡邕又对涿郡卢植说: “吾为碑铭多矣,皆有 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 由此可知蔡邕对郭泰的敬重与欣赏。 高彪。 后汉书文苑列传下在叙述高彪事迹时还提到蔡邕欣赏其文之事: “高彪字义 方。吴郡无锡人也。除郎中,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异之。时 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会,祖饯于长乐观。议郎蔡邕等皆赋诗,彪乃独 作箴。邕等甚美其文,以为莫尚也。 ”高彪与蔡邕在灵帝时同朝为官,在此蔡邕带头评 价高彪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蔡邕此时,已经成为宫廷文士的核心人物。 羊陟。据蔡邕传 ,蔡邕在光和元年因上疏答诏问灾异疏 、 答特诏问得罪宦官, 被徙朔方。遇大赦,被宥还本郡, “自徙及归凡九月焉。将就还路,五原太守王智饯之。酒 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智衔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内宠恶之。邕虑罪 不免,还本郡途中,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泰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 ”蔡邕徙 朔方报羊陟书曰: “幸得无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唯青紫盐也。 晋书景献羊皇后传 : “景献羊皇后讳徽瑜,泰山南城人,父彳 首 亍 , 上党太守,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 ” 晋书羊祜传载: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 这一观点,余英时汉晋之际士之新觉醒与新思潮一文中举证甚详,可参考。 后汉纪卷二十三“建宁二年”条下引威直告林宗之语: “君天下名士,门无杂宾,而受恶人之 唁,诚失其所望,是以去耳! ”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泰传 ,北京:中华书局,1965 下同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泰传 第一章 蔡邕交游与汉魏士风 祖续,仕汉南阳太守,父彳 首 亍 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 ”从以上史料可知 蔡邕有一女嫁于羊陟家。又蔡邕被收时上书曰: “泰山党魁羊陟与邕季父卫尉质对门九 族。 ” 尚书欧阳说己女嫁人,其夫家为九族之一。 可见羊蔡世婚媾。这么亲密的关系使 蔡邕亡命江海时得以依羊陟,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是其艺术天才继续发光的基础。 边让。蔡邕举荐边让的信件见于后汉书文苑列传下 ,其中写到: “窃见令史陈留边 让,天授逸才,聪明贤智,髫龀夙孤,不尽家训。及就学庐,便受大典,初涉诸经,见本知 义,授者不能对其问,章句不能逮其意。心通性达,口辩辞长,非礼不动,非法不言。 ”又 “边让字文礼,陈留浚仪人也,少辩博,能属文。作章华赋 ,虽多淫丽之辞,而终之以 正,亦如相如之讽也。议郎蔡邕深敬之,以为让宜处高任,乃荐于何进” 。据此蔡邕之 所以举荐边让,主要因为他天资聪慧,博闻强记,在学问上能够融会贯通,处理具体问题时 有辨别能力。蔡邕对边让不守章句之学的充分肯定,表明他对皓首穷经的腐儒是轻视的,蔡 邕在评价边让时,关注的焦点在于他的禀赋、才气、个性方面,而不是按传统的价值观加以 衡量,从蔡邕的荐书中可以感受到汉末士林中涌动着的新思潮。 蔡邕交往的这些人物,马日磾是正统儒学的继承人物,是传统学者士大夫的代表,蔡 邕与其友善当看重的是其传统的学养;郭泰、边让和曹操都是不为名节和礼法所拘束的新 人,代表着汉末士风发展的新方向,蔡邕与其交往当是内心崇尚灵活通脱作风的表现;袁 滂及隐逸之士周勰、圈叔则都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向往自得其乐、平静逍遥的生活,这一 思想也深深影响了蔡邕。蔡邕交游的这一多元指向,反映了其思想的复杂内涵,是与其所 处新旧交替的时代分不开的,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担当其忠臣的士大夫责任,又受时代风 气的鼓荡,自适任情。 第三节 从蔡邕交游看其对建安文人的影响 第三节 从蔡邕交游看其对建安文人的影响 蔡邕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对建安文人也有深刻影响,曹操与他交情甚深,上一节已 做了详细考证,更重要的是建安的许多文人就是他的学生。 三国时吴国宰相顾雍曾从学于蔡邕。 三国志吴书顾雍传载: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 人也。蔡伯喈从朔方还,尝避怨于吴,雍从学琴书。 ”裴松之注: “ 江表传曰:雍从伯喈 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m. 北京:中华书局,1954 - 11 -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学,专一清静,敏而易教。伯喈贵异之,谓曰: 卿必成致,今以吾名与卿。 故雍与伯喈同 名,由此也。 ” 阮瑀也曾受学于蔡邕。 三国志魏书阮瑀传 : “瑀少受学于蔡邕。 ”曹丕典论论 文 :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陈留阮瑀”可知阮瑀与蔡邕是同乡。 又侯康三国志补注续 : “ 御览三百八十五引文士传曰:阮瑀少有隽才,应机捷丽, 就蔡邕学,叹曰:童子天才,朗朗无双。 ” 魏书载: “瑀以(建安)十七年卒(212 年) 。” 明嘉靖尉氏县志四:“蔡相公庙在县西十里燕子坡,其断碑上截犹存,云:蔡邕赴洛, 其徒阮瑀等饯之于此,缱眷不能别者累日。邕即殁,相与追慕之,立庙焉。”蔡邕赴洛,当 是应董卓之召。据此推测瑀受学于蔡邕当在此前的几年,而蔡邕应董卓召在初平元年(190 年) 。又少学也就是说此时瑀最多二十岁左右,上推二十年瑀大概生于 170 年左右,俞绍初 推测瑀生于 167 年, 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载瑀生于 165 年,受学于邕 190 年。在没有确 凿证据的情况下,暂存疑。 三国志 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曰: “粹字文蔚,少学于邕。初平中,随车驾至三 辅。 ”又载“陈留路粹” ,可知他和蔡邕是同乡,此时蔡邕也在长安。 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 据此推测路粹受学于蔡邕在初平元年,在没有新材料的情况下,暂依此。 命运之神并没有让蔡邕平安的度过人生的暮年。中平六年,董卓入洛,掌握政权,他出 于对文人的敬重,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政权的粉饰,征召蔡邕。 “ (邕)称疾不就。卓大怒,詈 曰: 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 酒,甚见敬重。 ” 蔡邕在董卓帐下的初平年间,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王粲的礼遇。 三国志 魏书王粲传 :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 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貌短小,一 坐尽惊。邕曰: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据俞绍初 先生考证,此事发生在汉献帝初平元年,他写到: “按后汉书蔡邕传邕于是年拜左中郎 将,从献帝至长安,粲登门造邕当在初至长安时。照此计算,蔡邕时年五十八岁,属于隔辈 人。 ” 王粲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皆位至三公, 后汉书有传,蔡称王粲为“王公孙”是出于 对其祖辈的敬重。 蔡邕之所以对王粲欣赏推崇, 不但因为他出身高门望族, 而且因为他有 “异 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传 第一章 蔡邕交游与汉魏士风 才” 。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称王“博物多识” ,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 为宿构。 ” 三国志魏书杜袭传称王“性躁竞” 。按传统的观念,通脱、躁动是一个人 的缺点,对于蔡邕来说,他不但不加计较,反而作为一个人的可爱之处来对待,这已开了魏 晋风度的先河。 蔡邕向王粲赠书一事, 博物志卷六有如下记载: “蔡邕有书万卷,汉末载数车与王粲。 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书悉入粲族子叶,叶字长绪,即正宗父,正宗 即辅嗣兄也。 ”又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魏氏春秋 : “文帝既诛粲二子,以叶嗣粲。 ” 按叶字长绪,位至谒者仆射,父王凯,为粲之族兄,子王弘、王弼, 晋书有传。 魏晋的玄学家王弼在藏书丰富的家庭中长大。钻研学问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玄学思想 得以成长的因素之一。 孔融。 后汉书孔融传 : “ (孔融)与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贲士貌类于邕,融每酒酣, 引与同坐,曰: 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刑。 ”蔡邕比孔融大 20 岁,孔融为汉末名士,他们曾 两次同朝为官。 后汉书孔融传 : “州郡礼命皆不就,辟司徒杨赐府。 ”蔡邕为杨赐作四篇 碑文,以此知他们关系应很好,此时蔡邕与孔融交游的机会应不少。陆系假定为熹平五年, 当时蔡邕为议郎在东观校书。二是在董卓坐。 “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 以忤卓旨,转为议郎” ( 后汉书孔融传 ) ,孔融应了解蔡邕的才华与为人,并十分的敬 佩与仰慕,在学术与文学方面当与蔡邕有频繁交往。 综观蔡邕在董卓政权下的初平年间,尽管当时全国各地的形势极不稳定,但在西都的上层 社交界,聚集了以蔡邕为首的学者文人群,这些人才华横溢,名倾一时,其中有建安文学的 杰出先驱孔融,有建安文坛的一流作家王粲,有建安文坛上担任羽翼的邯郸淳、路粹、杨修, 他们的确为下一时期的文学作了准备。注视这种状况时,还应加上蔡的弟子阮瑀。当时围绕 在蔡邕周围的阵容,已经有力的构成了建安文学的主要骨架。 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 - 13 - 第二章 蔡邕与汉末思想的嬗变 - 15 - 第二章 蔡邕与汉末思想的嬗变 第二章 蔡邕与汉末思想的嬗变 “自觉的文学”理应来自创作主体的自觉,即“人的自觉” ,这一点在大赋文学的创 作动机中显然是看不见的。日本学者兴膳宏先生说过: 汉代文人在宫廷中的地位很低,有类俳优。对于文学作品唯一的读者和庇护者君主, 文人不得不竭力侍奉,根本无法提出维护文学作品独特尊严的主张。正因为如此,后来的扬雄 才省悟作赋只是“雕虫篆刻”而折笔,并著解嘲 ,对自己具备良好的教养和高深的学问却甘 居下流的事实作冷嘲式的说明。应该说对绝对权威者的隶从是决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批评的。 兴膳宏先生是着眼于文学批评而发出的议论,他的论据完全适应于两汉大赋的创作现实, 因而我们也完全可以再加上一句:对绝对权威者的隶从,是决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 文学作品的。没有创作主体的自觉,就根本谈不上文学本身的自觉。东汉中后期的大一 统思想和政治的双重式微,使文人在长期的禁锢和压抑后,目光逐渐内敛,并因此而真 正发现了自我的真实感情,实现了文学自觉的重要前提人的自觉。蔡邕是他们中最 具代表性的一位。 第一节 由儒生分化而来的两汉文人 第一节 由儒生分化而来的两汉文人 詹福瑞先生指出: “两汉时期,不仅有了一批以文章为侍从皇帝或诸侯王资本的专职 文士,在一些非文学弄臣中,也出现了文士化的迹象。尤其是那些以明经为本的儒生, 恪守一经白发死于章句的人大有人在,但是走出经学樊篱,时常弄些文章这种雕虫小技 的儒生也不乏其人。 ” 然后举西汉的倪宽、萧望之、孔臧、董仲舒、刘歆,东汉的贾逵、 马融等经学家为例,说明经学大家进行创作的事实,此一线索甚是清晰。其实,这也是 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那些奉命为文的职业文人,史称通儒,如汉成帝时的扬雄,汉章 帝时的班固和傅毅,在整个社会普遍儒学化的背景下,他们不从事繁琐的章句之学,而 是博通诸子百家,并从事文学创作。 兴膳宏著,彭恩泽译.诗品解题,六朝文学论稿m. 岳麓书社,1986 詹福瑞.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的自觉j. 河北学刊,1998.04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6 - 从西汉末开始就有通儒不断出现于史书中,据后汉书 ,卓茂在元帝时学于长安, 习诗 、 礼及历算,穷极师法,称为通儒。东汉初名儒杜林好学沉深,博洽多闻, 时称通儒。诸儒论五经于白虎观,李育以公羊义难贾逵,往返皆有理致,最为通儒。 刘宽少学欧阳尚书 、 京氏易 ,尤明韩诗外传 、星官、风角、算历,皆究极师法, 称为通儒。在这些通儒眼中, “一句之解,动辄千言” 、 “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的章句学 者率皆“俗儒” 。应劭风俗通义描述“俗儒”特征为: “若能纳而不能出,能言而不 能行,讲诵而已,无能往来,此俗儒也。 ”相对于“俗儒”的“通儒” ,应劭描述其特征 为“区别古今,居则玩圣哲之词,动则行典籍之道,稽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事,纲纪国 体,原本要化,此通儒也。 ”应劭认为, “通儒”不仅对古典文化精要之义要了解、掌握、 熟稔,而且,尤其强调士人能够运用书本知识和学理来参予指导当前的社会现实,有补 于时事。为许多学者所论及的东汉中叶儒学的式微,只是汉代特有的经学的衰落,而已 深入士人精髓的儒学精神,即作为精神道义的自觉者和社会责任的承载者的身份,是无 论如何也抹不掉的。而文人正是从通儒分化而来的。这也是经学兴盛之后,必然带来的 学术分化的结果。两汉之际的扬雄、桓谭,已“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 章句” ,特别是扬雄, 汉书扬雄传载: “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而已,博览 无所不见。 ”他不但博学,他的辞赋创作成就在汉代也是无可替代的,对东汉文学思潮影 响深远。 东汉著名的文人也无不是博通百家之言者,班固“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 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崔骃“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 之言” ;贾逵弱冠即能诵左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文经学, 兼通五家谷梁 。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后世称为通儒。其所撰不唯经学,又 作诗、颂、谏书、酒令等作品多篇;马融是汉安帝、汉桓帝时通儒,学生常至千数,著 三传异同说 ,注孝经 、 论语 、 诗 、 易 、 三礼和尚书 。马融又是“俊 才”之士 ,安帝元初二年,曾上广成颂 ,触怒外戚邓骘。后来安帝东巡岱宗,马融 又上东巡颂 ,受到安帝称赞,召拜郎中。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 言琴歌等 20 余篇。詹福瑞先生指出: “在马融身上,文士化的色彩最为鲜明。 ” 后汉 后汉书桓谭传卷二十八上 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后汉书卷四十班固传 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传 詹福瑞.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的自觉j. 河北学刊, 1998.04 第二章 蔡邕与汉末思想的嬗变 - 17 - 书文苑列传所列的著名文士大多也是博学的儒者形象。杜笃“少博学,不修小节 笃于狱中为诔,辞最高,帝美之” ;傅毅“少博学依清庙作显宗颂十篇奏之, 由是文雅显于朝廷” ;黄香“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 黄童 ” ;崔琦“少游学京师,以文章博通称。初举孝廉为郎”等。这些文士的“文” 、 “文 章” 、 “赡于文辞” ,都基本上不包括经传、训诂、义理章句的纂述。正如张少康说的,正 是文章写作的突出, 后汉书才分“儒林”与“文苑”为二传。而这些文人由于没有完 全从学术中排除出来,所以他们一般以儒者兼文人的形象进入士林,这其实也是中国文 士的传统形象。这一新形象在士人中的出现,到了东汉末年,主要以文人为体现的新人 格成群的走上前台,蔡邕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成为汉末名噪一时的角色。 第二节 儒学深奥 饱含真情 第二节 儒学深奥 饱含真情 蔡邕深厚的儒学学养主要表现于他熹平四年正定经文, 后汉书蔡邕传载: “邕以 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 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 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 ” 在汉代对儒家经学有三次总结性的讨论,第一次是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第二次是章帝 时的白虎观会议,最后就是蔡邕正定六经文字。很显然蔡邕对儒学有精深把握,这 一深厚的儒学修养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儒家道德与礼制的提倡与实践。这是与“尊 儒崇道,朝廷州里,学行士先” 的两汉传统一脉相承的。但在汉末,由于政治的黑暗, 导致儒士阶层本身发生了变化。 抱朴子外篇名实载当时传闻曰: “汉末之世,灵 献之时,品藻乖滥,英逸穷滞,饕餮得志,名不准实,贾不本物,以其通者为贤,塞者 为愚。 ”此处“通” 、 “塞”显然是以现实功利的得失为标准来区分的。曹丕关于桓灵之际 “户异议,人殊论,论无定检,事无定价”的描述, 也说明儒学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 衰落。 蔡邕对这种贤愚混淆,颓靡的社会风气,作了深刻的思索,他在不反对儒家道德与 唐 杜佑.通典选举杂议论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8 - 礼制的基础上,主张以自然的真性情为道德之本,这显然是对汉代以天为本、以目的论 为基础的神学哲学的反驳,提高了人的主体性意义。 后汉书蔡邕传载: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 不寝寐者七旬。 ”汉代有“士有百行”的说法, “百行”其详,不得而知,而士人中最 重要品质,或者称“百行之本” ,汉代认为是孝。 为何统治者极力提倡孝行。 论语学 而 :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 孝经的“以孝事君则忠” ,儒家根据人的善 良天性和对血亲的本能依恋,上达到广大、崇高的“仁”的境界。人皆有孝心,具有道 德自觉的士人,则能够将这由己而来之德升华、推广,从而必行仁济民,拯救天下。蔡 邕对孝的励行和推崇正是基于这个层面,由孝上升到忠,并实现立德、立功的目的。蔡 邕以为“夫蒸蒸至孝,德本也;体和履忠,行极也” ( 胡公碑 ) ,将二者共同视为士人 品格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并把“忠”置于“孝”之上,以为“百行莫美于忠” 、 “忠也者, 人德之至也” ( 朱公叔谥议 ) 。他的碑文,用优美的文字赞美碑主的道德风范,其中对 “忠”的品质的赞颂更是一以贯之。正是因为朱穆“忠言不辍乎口,忠谋不已乎心” ( 朱 公叔谥议 ) ,赢得了蔡邕由衷的尊崇。桥玄“不惮强御,在宪台则有尽规之忠” ( ( 太尉 桥公碑 ) ,胡广“忠亮唯允,简于帝心” 、 “纳忠尽规,匪懈于位” ( 太傅安乐乡文恭侯 胡公碑 ) ,太尉李咸“萃忠清之节” ( 太尉汝南李公碑 )正是因为蔡邕把“忠”看 做士人的德行之本,他对忠的实践才本色而持久。熹平七年(177)七月,妖异数见,人 相惊扰,灵帝以蔡邕“经学深奥” ,特诏问曰: “比灾变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载 怀恐惧,每访群公卿士,庶闻忠言,而各存括囊,莫肯尽心。 ” 可知在宦官专权的黑暗 时代,朝中大臣多自保者,少纳忠言者,蔡邕正是在这时悉心以对,得罪宦官被髡钳徙 朔方的,后上书自陈曰: “诏书每下,百官各上封事,欲以改政思谴,除凶致吉,而 言者不蒙延纳之福, 旋被陷破之祸。 今皆杜口结舌, 以臣为戒, 谁敢为陛下尽忠孝乎? 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恐陛下于此不复闻至言矣! ” “托 名忠臣,死有余荣”这种浓郁的“忠臣” 、 “忠君”观念不仅是蔡邕对自己德行的要求, 也是他对政治人物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正是汉末那个社会,对才德之士推崇的 参见说苑谈从 、 风俗通义十教诗经郑笺氓 春秋以来一直有以孝为文德之本的说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