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艾米·洛威尔汉诗英译集《松花笺》.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艾米·洛威尔汉诗英译集《松花笺》.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艾米·洛威尔汉诗英译集《松花笺》.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艾米·洛威尔汉诗英译集《松花笺》.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艾米·洛威尔汉诗英译集《松花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在接受着欧风美雨涤荡的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新诗运动 中向中国文化汲取养分。艾米洛威尔作为意象派后期的领军人物,继庞德之后,进行了 汉诗英译的尝试和实践。她与通晓中国文化的弗洛伦斯埃斯库弗以及中国学者农竹,翻 译了中国古典诗歌,结集成为松花笺,为中国古诗的英译现象推波助澜,形成一股热 潮。译本以及洛威尔本人的诗歌创作在意象派运动中均颇具个案考察价值。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松花笺译本的时代背景、产生的过程。 第二部分通过文本细读,讨论松花笺译文中的时态和人称问题。 第三部分涉及汉字的造字法、字形字义等方面的内容,讨论了在当时轰动一时的洛威 尔的“拆字 译法。 第四部分对洛威尔本人的汉风诗创作进行分析,试图厘清其创作与中国古典诗歌、中 国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艾米洛威尔松花笺汉诗英译拆字汉风诗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e a r l yy e a r so ft h e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 w h e nc h i n ar e c e i v e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 e u r o p ea n dt h ea m e r i c a n ,t h ea m e r i c a na l s oa b s o r b e di n g r e d i e n t sf r o m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m y l o w e l l ,t h el e a d e ro ft h el a t e ri m a g i s tp o e t r ya f t e re z r ap o u n d ,t r a n s l a t e d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p o e m s w i t ht h eh e l po ff l o r e n c ea y s c o u g ha n da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n u n gc h u t h e s ep o e t r yw o r k s p u b l i s h e di nt h eb o o kf i r - f l o w e rt a b l e t s ,w h i c hw a sw e l c o m e db yr e a d e r sa n dc a u s e dah o t w a v eo f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c h i n e s e 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 t os t u d yl o w e l l sr e n d e r i n ga n d p o e t r yi so fg r e a tv a l u e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a i m st or e t r o s p e c t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r e n d e r i n ga n di n t r o d u c e 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f i r _ f l o w e r t a b l e t s o u t c o m i n g t h es e c o n dp a r tu s e sc l o s er e a d i n gt od i s c u s st h et e n s ea n d p e r s o ni nt h er e n d e r i n g t h et h i r dp a r tr e l a t e st ot h em a k i n gm e t h o do ft h e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 s p l i t - u po f l o w e l l sr e n d e r i n gm e t h o d ,w h i c hc a u s e dl o t so fd e b a t e sa tt h a tt i m e t h el a s tp a r td e a l sw i t hl o w e l l sc h i n o s e f i e s ,w h i c hi si n f l u e n c e db yc h i n e s ep o e t r ya n d 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a m yl o w e l l肌f l o w e rt a b l e t s c h i n o s e r i e s t h er e n d e r i n g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p o e t r ys p l i t u p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7 蝇 1 日期雌踢r ;日 璺吉 寸目 二十世纪初期是中西文学和文化交流十分活跃频繁的一个时期。在经历了十九世纪欧 风美雨的涤荡之后,此时的中国人自觉地向西方寻求救世良药,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在 西传。 大约在1 9 1 2 年至1 9 2 2 年之间,美国发生了文学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诗运动”( t h e n e wp o e t r y ) ,或日“美国诗歌复兴”( t h ea m e r i c a np o e t i cr e n a i s s a n c e ) 。它针对当时美国 诗坛盛行的模仿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风雅派”( t l l eg e n t e e lt r a d i t i o n ) ,反对矫揉造作的 抒情方式和雕琢词藻的表达方式,对诗歌进行革新。意象派就是“新诗运动 中最重要的 派别之一,意象派诗人将眼光投向大洋彼岸的中国,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他们所需的精神养 分和美感体验。 作为意象派首领的埃兹拉庞德( e z r ap o u n d ,1 8 8 5 1 9 7 2 ) ,率先进行了汉诗英译的 实践,于1 9 1 5 年出版诗集华夏集( c a t h y ) ,受到好评,使得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在此 时的美国蔚然成风,一时洛阳纸贵。 后继者便是意象派后期的领袖艾米洛威尔( a m yl o w e l l ,1 8 7 4 1 9 2 5 ) 的松花笺 ( f i r - f l o w e rt a b l e t s ,1 9 2 1 年) 。松花笺在当时颇有影响,人们对译者采用的自由诗体 1 和“拆字法( s p l i t - u p ) 产生过激烈的讨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此书的销路,甚至有法 国人在阅读了松花笺之后,来信联系此书的法译本事宜。在松花笺出版之后的二 十年时间里,该书再版了三次。n - - 十世纪七十年代,该书第四次出版。 纵观国外对洛威尔的研究,在松花笺出版的最初几年,多以单篇论文的方式集中 在期刊杂志上出现,有讨论其译诗的形式问题的,有通过讨论某些个别字词的翻译来看译 文的准确性的,有评价其远东诗创作的。从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梳理洛威尔与意象派之 间的关系的论文,考察她作为意象派领袖的作用、与其他诗人的交往,回顾她与当时一些 著名的刊物如诗刊大西洋月刊的编辑之间的通信及交流情况。这样,就得以在宏 观的时代背景下观看洛威尔的创作和翻译,同时也以洛威尔为个案,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 学风貌,二者参差互现。还有从性别政治、权力、身体等角度来分析洛威尔的诗歌的论文。 国内学者针对洛威尔的批评,与她诗歌翻译的实践几乎是同步的。 1 9 2 2 年,赵元任曾因洛威尔之邀,就拆字译法进行了一次面谈,后来还用书信的方式 继续辩驳。 闻一多1 9 2 2 - 1 9 2 5 年间在美国留学时,就和洛威尔相识并有交往。1 9 2 5 年,洛威尔去 世。闻一多于当年7 月1 日的京报副刊( 第1 9 5 号) 上发表文章美国著名女诗人罗 1 虽然此前庞德翻译华夏集时,就已经采用了自由体( f r e ev e r s e ) ,抛弃了早期的汉诗译者( 如h a g i l e s ) 模仿中 诗形式美的做法。但是,到洛威尔翻译松花笺时,自由体的译法却依然激起了诗人和汉学家的争辩。这在洛威尔 与埃斯库弗的通信中也可以发现。 1 艾尔2 逝世,文中简要介绍了洛威尔的诗歌创作及翻译。但该文只是一个概略的叙述。 到了三十年代,中国本土的现代派创作潮流涌起,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出现了一 股不同以往的创作风格。1 9 3 2 年,施蛰存在现代3 第一卷第三期中翻译了洛威尔和其 他两位诗人的作品,以美国三女流诗钞为题发表。施蛰存这样评价洛威尔:“受我国 与日本诗的影响( 本来现代英美新诗有许多人都是受东方诗的影响的) ,短诗之精妙者颇 有唐人绝句及同本俳句的风味。 4 到了1 9 3 4 年,现代的第五卷第六期推出了“现代美 国文学专号 ,对美国当时的小说、戏剧、诗歌均有介绍。诗歌部分由邵洵美执笔写了现 代美国诗坛概观,对洛威尔有简介,紧接着邵文的是施蛰存选译的洛威尔的五首诗歌作 品,与其他诗人的诗作一起发表,文章题为现代美国诗抄。经由现代,洛威尔再次 与中国的青年读者结缘。 但直到此时为止,对洛威尔的介绍多停留于她本人的英诗创作,只有零碎的翻译评论 文字可见,缺乏系统的研究。 四十年代,吕叔湘编著了英华集中诗英译笔录( 上海:正中书局,1 9 4 8 年) 。 这是最早的从翻译学的角度研究古诗英译问题的著作,该书序言分析了中诗英译过程中的 若干重要问题,如由中英文语法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译诗中的主语、宾语、连词的补足, 典故的翻译,诗歌韵律、诗体形式等。从松花笺中选入的中国古诗有十四首,吕叔湘 将它们与其他英美翻译家的译作进行了比较,认为洛威尔的翻译“以平实胜 5 。概览上下 文,吕叔湘先生对“平实二字的理解是“未尝炫奇求胜,而自然切合,情致具足 6 。后 来,他还在英译唐人绝句百首(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 书术的附录的“赘 说 部分对洛威尔和其他译者的译作做了比较详细的评述。吕叔湘的研究偏重汉诗英译的 技巧,而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来讨论的文字则很少。 四十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中国大陆的文学界和翻译界,均未见到有关洛威尔研究的 文字。在香港,1 9 6 3 年,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了由林以亮选编,张爱玲、林以亮、余光中 和邢光祖翻译的美国诗选( 1 9 8 9 年北京三联书店以简体字重印了这本书) 。该书共收录 了1 7 位诗人的诗作,在诗作之前,有每位诗人的生平简介、文学创作概貌及评价。洛威 尔也是其中被译介的诗人。 1 9 8 2 年出版的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书中收录 了美国迈克尔卡茨著艾米洛威尔与东方,文中介绍了洛威尔翻译的缘起、过程以 及她的汉风诗创作。这是中文视野中最早的比较全面地概述洛威尔文学活动的文章。 1 9 8 5 年,学者赵毅衡的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 成 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首次对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中国古诗翻译进行了系统描述。此后,他 继续拓展了对该领域的研究,于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 上海:上 2 此处闻一多笔下的“罗艾尔”即为笔者所说的洛威尔。 3 现代是由施蛰存于1 9 3 2 年创办并主编的文学期刊。 4 安移( 施蛰存) 美国三女流诗钞,施蛰存主编现代第一卷第三期,1 9 3 2 年,第4 2 7 页。 5 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第2 0 4 页,吕叔湘全集第十四卷,沈阳:辽宁教育版社,2 0 0 2 年。 6 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第2 0 5 页,吕叔湘全集第十p u 卷,沈阳:辽宁教育i i ;版社,2 0 0 2 年。 2 海译文出版社,2 0 0 3 年) 一书中,更加详细地在不同章节从不同角度谈到了洛威尔的松 花笺,如洛威尔的“拆字译法,她同赵元任的会面,爱尔兰诗人柯伦( p a d r i cc o l u m ) 、 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斯( r e x r o t h ) 对洛威尔的评价这些都是在美国本土翻查了大量的资 料后得到的珍贵信息,发前人所未发,为后来的学者研究洛威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本。 然而,书中的细节方面出现了一些错误,“哈佛校长是埃米罗厄尔的堂兄。1 9 2 1 年2 月初他写信给赵元任,赵元任回信说:能有机会与罗厄尔小姐通信谈中国诗问题,我将 感到非常荣幸。我对罗厄尔小姐的作品感兴趣已有相当时间。罗厄尔于二月十六日 宴请赵元任,”7 这罩有两处讹误。首先,哈佛校长a b b o t tl a w r e n c el o w e l l 是洛威尔 的亲兄弟,而非堂兄。其次,据笔者查看的相关资料,洛威尔宴请赵元任的时间是在1 9 2 2 年的2 月1 6 日。8 笔者限于国内资料稀少,对哈佛校长写信给赵元任的具体时间,无法考 证,但是根据赵毅衡先生在赵元任的回信部分所作的注释9 可以得知,赵元任回信的时间是 在1 9 2 2 年,照常理,正在美国留学的赵元任不可能在收到来信一年之后才回信。所以, 赵毅衡文中的“1 9 2 1 年2 月”恐为一时笔误或印刷错误,应当改为“1 9 2 2 年2 月 。 2 0 0 3 年,台湾学者钟玲的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罩的中国文化模式( 桂 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书中,在论及新诗运动中的古诗翻译时,也提及洛威尔的诗 歌翻译,但是没有展开分析。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显示出,选取松花笺为个案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首先,艾米洛威尔在美国现代诗坛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1 9 1 5 年开始就成为意 象派后期的领导人物,她集诗歌创作和翻译为一身,在翻译中实现其意象派诗歌美学,同 样,在诗歌创作中,也渗透着东方美学的因子。分析其诗歌翻译和创作主张,可以了解美 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何以在二十世纪初期形成一股热潮,由此洞察美国诗坛现 代派尤其是意象派的发展状况。 其次,洛威尔的汉诗翻译实践是当时诗歌翻译潮流中的一支,其翻译力求体现汉诗本 貌,后世研究者对其译文的评价是“以平实胜”,其译文的可信性、准确度都是得到认可 的。对洛威尔翻译和创作的批评,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是与洛威尔的翻译创作实 践相同步的。即便是半个多世纪之后,人们重读她当年的译作,仍觉得那是洛威尔的代表 作。1 0 对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译作进行研究,也是有价值的。 最后,洛威尔作为意象派代表诗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受到中国诗人和学者的垂青。 从闻一多,到施蛰存、邵洵美,到吕叔湘,再到后来的赵毅衡等人,对洛威尔都有关注。 可是,八十年代之后,洛威尔似乎就淡化出了大家的视野,国内难寻对其译作的批评。其 7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3 年第一版,第1 1 2 页。 5 详见埃斯库弗和洛威尔通信集( f l o r e n c ea y s c o u g h & a m yl o w e l l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o f af r i e n d s h i p ,e d i t e db yh a r l e y f a m s w o r t hm a c n a i r , 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o fc h i c a g op r e s s ) ,第l8 2 页。 注释的伞文为“y r c h a ot op r e s i d e n t ,l o w e l l ,f e b 9 ,l9 2 2 ,a m yl o w e l lp a p e r s ,h o u g h t o nl i b r a r y ”,赵毅衡诗神远游 中国如何改变r 美国现代诗,卜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3 年第一版,第l1 2 页。 m 美因当代诗人肯尼斯雷斯克罗斯( k e n n e t hr e x r o t h ) 说:“如果罗厄尔今日还有些诗可读,那就是她译的中国诗和 仿中国诗。”k e n n e t hr e x r o t h :a m e r i c a np o e t r yi nt h e 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1 9 7 1 年,第3 5 页。转引白钟玲著美国诗与 中国梦:美国现代诗坐的中国文化模式,桂林: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3 3 页。 3 实,虽然此前有很多评论艾米洛威尔翻译创作的文章,但大多止于简单的介绍和零散的 评述,缺乏专门针对其译文的研究著述。所以,对这样一位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诗人 进行研究,也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松花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译介过程,分析2 0 世纪初的美国为何 会出现汉诗英译的高潮,进而论述了在此潮流中,洛威尔作为一个不懂中文、不识汉字的 译者,她的译文能够被读者接受、认可,并流传下来,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的。 第二部分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松花笺译文中的时态和人称问题,比较中英语法差 异及背后深藏的文化差异,强调了洛威尔灵活的翻译策略和准确的目的语翻译是译本取得 成功的关键之道。 第三部分讨论了在当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拆字( s p l i t 。u p ) 译法。通过阐述洛威尔 的汉字观,分析译者对中华文化的看法,以及译者受汉字启发而借鉴至意象派诗歌创作中 的美学观。 第四部分以时间为序,对其英文诗作进行整体关照,重点评析了洛威尔的汉风诗以及 其他与中国有关的诗作,试图讨论其诗作所受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作为对其诗歌译介 活动的一个补充说明。 4 第一章松花笺时代背景 中国古诗的英译早已有之。2 0 世纪之前的很多权威译作出自汉学家之笔,如英国的詹 尼斯( s o a m ej e n y n s ,1 7 0 4 1 7 8 7 ) ,詹姆士理雅各( j a m e sl e g g e ,1 8 1 5 1 8 9 7 ) ,赫伯特翟 里斯( h a g i l e s ,1 8 4 5 1 9 3 5 ) 等人的译作。而在美国新诗运动中,汉诗英译却呈现出奇 特的现象自庞德的华夏集开始,许多不懂中文的美国诗人开始在别人的帮助下翻 译中国古诗,且译作在当时广受欢迎,甚至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洛威尔的译作 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现象与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第一节美国新诗运动与中国古典诗歌 一、美国新诗运动 美国文学史中的“新诗运动”( t h e n e wp o e t r y ) ,又称为“美国诗歌复兴”( t h e a m e r i c a n p o e t i cr e n a i s s a n c e ) ,时间大约在1 9 1 2 年至1 9 2 2 年之间。 在这场“新诗运动”之前,美国诗坛的两位划时代巨擘狄金森和惠特曼的相继去世, 诗坛处于相对沉寂的状念。许多诗人模仿英国浪漫主义术流诗歌的“风雅派”( 1 1 1 eg e n t e e l t r a d i t i o n ) ,他们歌颂大自然、吟咏爱情、赞美生活,但是却脱离实际,拘泥于传统艺术形 式,从古典著作和神话故事中寻求意象;表现手法上,常常使用矫揉造作的抒情方式,雕 琢词藻,华而不实。主要代表人物如麦迪逊考温( m a d i s o nc a w e i n ,1 8 6 5 1 9 1 4 ) 、珀西麦 凯( p e r c ym a c k a y e ,1 8 7 5 - 1 9 5 6 )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诗人比较倾向于对诗歌的意象和表 现方式进行革新,如维切尔林赛( v a c h e ll i n d s a y ,1 8 7 9 1 9 3 1 ) 、蒂斯代尔( s a r at e a s d a l e , 1 8 8 4 - 1 9 3 3 ) 等人,他们追随惠特曼的传统,主张把新鲜的生活气息带入诗歌。 意象派是“新诗运动 中最重要的派别之一。意象派前期的领袖人物庞德,在1 9 1 5 年 出版了他的汉诗英译作品华夏集( c a t h y ) ,诗集备受推崇,仿效者纷至沓来,中国古典 诗歌的英译在此时的美国蔚然成风,形成一股热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诗刊( p o e t r y :am a g a z i n eo fv e r s e ) 是新诗运动中的代表刊物。主编哈丽特门罗 ( h a r r i e tm o n r o e ,1 8 8 0 1 9 3 6 ) 1 9 1 2 年9 月创办,这是一本具有开拓性质的杂志,为意象 派和自由体诗辩护,成为美国新诗运动的主要舞台。据赵毅衡统计,从1 9 1 3 年到1 9 2 2 年, 诗刊上发表的中国古诗译作和仿作远远超出译介日本、印度、法国、意大利、比利时、 俄罗斯、希腊、罗马等国家和地区的作品总和。洛威尔与门罗有着深厚的交往,经常与门 罗交流,听取建议,洛威尔的很多诗作都发表在诗刊上。 二、新诗运动中的汉诗译介 新诗运动中翻译的第一部中国古典诗歌集是埃兹拉庞德( e z r ap o u n d ) 的华夏集, 5 1 9 1 5 年4 月首版于伦敦,内有诗歌1 4 首,除诗经一首外,其余的均为屈原、李白、 王维的诗作。纵观美国文学史,这也是美国的第一本汉诗英译集。1 9 1 6 年9 月,庞德以祓 除( l u s t r a ) 为题重印,并增添了4 首诗歌。 鉴于庞德的翻译实践启发和影响了艾米洛威尔和后来者,因而在此稍作说明。 庞德在1 9 1 0 年之后接触到了翟罩斯的中国文学史以及其他儒家经典著作。如果说 庞德之前的诗歌主张已经为美国诗坛打开了一扇大门的话,这次对中国文化的发现无疑使 他看到了大门外的宽阔前景。正在此时,偶然的机缘,他得到了费诺罗萨( e r n e s tf e n o l l o s a ) 笔记。费诺罗萨是一位美国学者,毕业于哈佛大学神学院,后东渡同本从事艺术研究,在 研习同本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发现了日本与中华文化之间丝丝缕缕的联系,转而从源头开 始研究中国文化。费诺罗萨因心脏病不幸逝世后,留下了数百页读书笔记,其中有1 5 0 余 首根据r 文的汉诗译文转译而成的英诗,还有一篇重要的论文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文字 ( t h ec h i n e s ew r i t t e nc h a r a c t e r a s a m e d i u m f o r p o e t r y ) 。费氏遗孀玛丽费诺罗萨认为庞 德是能够妥当处理费氏笔记、使其发挥最大功效的合理人选,特地找到庞德,转交费氏笔 记。笔记内容涵盖了屈原、宋玉、自居易、蔡琰等人的诗作,对诗作的注解包括诗作的中 文或日文读音、单字释义和全句串解。 在翻译中国古诗时,庞德以费氏笔记为底稿,依据英文字注和句解,结合自己的理解 和体会,从中挑选了一部分中国古诗进行翻译,借李白和其他中国诗人的作品进行了一次 轰轰烈烈的英语现代新诗语言技巧的革新。 我们发现,他挑选的是符合自己诗歌美学主张的一些古诗。在这里,庞德作为译者, 是有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原文本的再造。后世学术界将庞 德的翻译称为“创意英译”,他能在译诗中表达自己的美感经验,将自己对中国诗的主观 感受以优美的英文呈现出来,从而赋予译作以自身的独立意义,其本身就是一篇独立的新 诗作品。 庞德虽不懂中文,但是其译文却取得了重大成功。 这无疑启发了其他的诗人,洛威尔紧随其后,翻译了松花笺( 厅r - 砌w e rt a b l e t s ) 。 威特宾纳( w i t t e rb y n n e r ) 和江亢虎合作,根据蘅塘退士本的唐诗三百首翻译了群 玉山头:唐诗三百首( t h e j a d e m o u n t a i n ac h i n e s e a n t h o l o g y b e i n gt h r e e h u n d r e d p o e m s o f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6 1 8 - 9 0 6 ) ,1 9 2 9 年由纽约a a 诺夫书局出版,共2 8 0 页,1 9 3 1 年再 版。此书是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 第二节洛威尔松花笺的产生 一、译者简介及翻译缘起 这篇论文介绍中国文字的表意符号中的语言学和美学理论,引发了庞德和洛威尔对中国文字的兴趣,也影响了后者的 翻译实践,更加详细讨论见本论文第二章。 6 译者艾米洛威尔( a m yl o w e l l ,1 8 7 4 - 1 9 2 5 ) 是意象派后期的领军人物。在本文的附 录一中有关于她的生平及创作介绍。 艾米对亚洲的兴趣最早来自其兄珀西瓦尔( p e r c i v a l ) ,珀西瓦尔在日本担任美国驻日 公使的助手,也曾被派驻成为韩国外事秘书和顾问。他在只本待了十年,认真学习了同本 文化、艺术和历史,后来他把自己在亚洲了解到的风土人情写成文章,出版成书,其中包 括远东精神及玄妙的同本精神( 砀p s o u l o f t h e f a r e a s t a n d o c c u l t j a p a n ) 。可以说,从 小熏陶培养出的这种对东方文化艺术的热爱,使得她后来能够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坚持 完成松花笺的翻译。 另一位合作译者是弗洛伦斯埃斯库弗( f l o r e n c e a y s c o u g h ,1 8 7 8 1 9 4 2 ) 。她的父亲是 加拿大人,母亲是美国人。其父在上海从事商业活动,她生在上海,后来成为汉学家,被 皇家亚细亚协会华北分会吸收成为荣誉会员。 洛威尔和埃斯库弗是儿时伙伴,关于她们合作翻泽中国古诗的情形,洛威尔在松花 笺一书的序言罩有介绍。1 9 1 7 年的秋天,弗洛伦斯埃斯库弗正在美国进行讲演。“她 ( 指埃斯库弗,笔者按) 带来了一大批展览用的中国画,其中许多是字画。因为演讲 的需要,她自己粗略地翻译了这些字画,并请我把它们译成诗歌的形式。当时我被这些诗 歌迷住了,我们谈论完这些诗歌之后就发现,这是我们乐于共同合作的一个领域。她回到 中国后,我们便商定要翻译中国古典作家的作品并结成集子。”1 2 埃斯库弗夫人于1 9 1 8 年术返回中国,开始这项工作。她们的做法是先寄给艾米一份 译文的粗稿,同时还有诗中对每个汉字的音译、韵律的大致情况、所用的韵脚和对仗,以 及对每个汉字的分析,艾米据此加工。她们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还请了一位在 南京的名叫农竹“的中国学者来帮忙。埃斯库弗和农竹检查艾米英译文中的缺点和错误, 再寄回美国交由艾米修改润色。正如艾米本人所说,她的这些译诗有的一次就通过的,有 的则要反反复复好多次的修改,才能定稿。 洛威尔在书的序言中坦陈自己不认识中文。这次翻译是诗人和汉学家的合作。1 4 二、译本简介 松花笺一书的书名是准所取,已不可得知。松花笺,又称薛涛笺,浣花笺,唐末 五代名纸。这是一种加工染色纸,相传由唐代才女薛涛感于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 。2 英文原文见松花笺( f i r - r i o w e rt a b l e t s :p o e m st r a n s l a t e d f r o mt h ec h i n e s e ,f l o r e n c ea y s c o u g h ,e n g l i s hv e r s i o n sb ya m y l o w e l l ,b o s t o n ;n e wy o r k :h o u g h t o nm i f f l i nc o 。1 9 2 6 ) ,第v i v i i 页。此段中文为笔者翻译。下文中来自该书的引文, 均为笔者翻译。 3 这位枉洛威尔和埃斯库弗通信中多次提到的学者,名叫n u n gc h u 。历米学术界对其中国名字的考证f 不一,有的说是 农渚,有的说是农朱。笔者红埃斯库弗和洛威尔通信集( f l o r e n c e a y s c o u g h a m yl o w e l l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o f a f r i e n d s h i p e d i t e db yh a r l e yf a r n s w o r t hm a c n a i r , 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 ,1 9 4 5 ) 中发现,埃斯库弗对n u n g c h u 一名的解释足c u i t i v a t o r - o f - b a m b o o s ,由此推知j 名为农竹。详见该书第6 5 页。 1 4 “l e tm es t a t ea tt h eo u t s e tt h a tik n o wn oc h i n e s e m ys t u d yi nm r s a y s c o u g h sa n dm yj o i n t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h a sb e e nt or u m h e rl i t e r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 si n t op o e m sa sn e a rt ot h es p i r i to f t h eo r i g i n a l sa si tw a si nm yp o w e rt od o t h es t u d yo f c h i n e s ei ss o d i f f i c u l tt h a ti t i sal i f e - w o r ki ni t s e l f , s oi st h es t u d y o f p o e t r y as i n o l o g u eh a sn ot i m et ol e a r nh o wt ow r i t ep o e t r y ;ap o e th a s n ot i m et ol e a r nh o wt or e a dc h i n e s e s i n c en e i t h e ro fu sp r e t e n d e dt oa n yk n o w l e d g eo ft h eo t h e r sc r a f t ,o u ra s s o c i a t i o nh a s b e e na c o n t i n u a l l ya u g m e n t i n gp l e a s u r e ”松花笺( f i r - f l o w e rt a b l e t s :p o e m st r a n s l a t e d f r o mt h ec h i n e s e ,f l o r e n c e a y s c o u g h ,e n g l i s hv e r s i o n sb ya m yl o w e l l ,b o s t o n ;n e wy o r k :h o u g h t o nm i f f l i nc o ,1 9 2 6 ) ,第v 页。 7 改制小幅纸。因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又称“浣花笺 。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 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谰,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 。其后历代有仿制。 笔者所见的1 9 2 6 年版松花笺一书封面以红色为底色,以黑色毛笔楷体书日:“松 花笺”。 和宾纳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不同的是,松花笺没有一个现成的底本,其中翻 译的诗作从诗经到清代都有。选择诗作的过程,可能是洛威尔、埃斯库弗和南京的中 国学者共同商议的结果。埃斯库弗曾建议翻译一些中国才女的诗歌,然而洛威尔看完后觉 得没有太大价值,后来只是翻译了隋代的几首延续六朝民歌风格的诗歌以及汉代班婕妤、 唐代杨贵妃、梅妃等人的诗作。 作者将松花笺中翻译的诗作,做了大致的年代和作者统计,见下表蝻。 朝代诗人译诗数量朝代总计 先秦诗经荡之什云 12 汉 诗经卫风河广 1 武帝刘彻 1 3 西汉昭帝刘弗陵 l 班婕妤 l 东汉灵帝刘宏 11 东晋陶渊明 11 梁折杨柳歌辞 l1 隋丁六娘 1 3 张碧兰l 秦玉鸾 1 唐李白 8 31 0 9 杜甫 1 3 自居易 1 刘禹锡 l 牛希济 l 王维 3 丘为 1 綦毋潜 1 孟郊 1 韦应物 1 1 5 松花笺书的体例和篇名,详见附录二。 8 温庭筠 1 江采蔟 1 杨玉环 1 五代李煜 1l 注:无法考证诗歌作者的,在表中以诗歌篇名代替。 松花笺于1 9 2 1 年1 2 月初版,1 9 2 2 年1 0 月再版,到1 9 2 6 年2 月又出版了第三版。 在短时间内重印出版了如此多次,一方面证明了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需 求,一方面也证明了洛威尔译诗的受欢迎程度。而埃斯库弗在1 9 2 3 年3 月2 3r 写信给洛 威尔:“前些天,一位法国博士前来拜访,他十分仰慕松花笺,并且已经开始翻译这些 诗作了。他认为这些诗作会在法国受到欢迎,向我询问是否能够发表。我跟他说决定权不 在我一人,我要跟征求你的意见,然后由你直接和他联系。”1 6 6 原文详见埃斯库弗和洛威尔通信集( f l o r e n c e , 4 y s c o u g h , 4 m y l o w e l l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o f af r i e n d s h i p ,e d i t e db y h a r l e yf a r n s w o r t hm a c n a i r , 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 ,1 9 4 5 ) ,第2 0 7 页。正文中所引的中文段落为笔者翻译。 下文引用的该书文字,均为笔者翻译。 9 第二章松花笺语法分析 汉诗英译过程中,语法和文化的差异给译者造成诸多困难。译文的准确性,常常需要 译者通过灵活的转换、改变方能妙笔生花。古汉语缺乏屈折变化,在句法上相对松散,存 在着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多重释义的可能性;而英语语法则强调性、数、格、时态、人称的 准确。本章试图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法规范,评析松花笺的译文。 第一节时态 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在中文句子里,所谓“动词”是没有时态变化的, 也没有单复数的形式变化。然而说汉语动词缺乏形态变化,并不是说汉语中没有时态的变 化,只是这种时念有时是淡化了的,比较模糊的。在中国古诗里体现出来的时间观与西方 那种逻辑的、理性的、线性的时间观有很大的区别( 这一点在稍后会着重讨论) 。因此, 中国古诗通常呈现为一个表示多种含义的文本,但是英文的语法规范却要求译者选用一种 确切的时态来翻译,究竟是过去时、现在时还是将来时。在古典诗歌中,有些诗句有明显 的时间词汇,而大多数诗歌则没有时间词,译者需要通读全诗,方能依据自己的理解,在 译文中增添时念。 一、有明显的时间词汇的诗句 在中国古诗诗句中,有“今 “昨“明等表示时间的字眼,只是数量极少,它们多 见于实用性的散文。当诗歌中出现时间词汇时,通常能营造一种特殊的效果。 诗人倾向于在前后相续的两句诗中使用“过去一现在 的时间对比来表达时光流逝、 人事变迁的悲愁,通过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怀念来凸显自己现在的状态。他们有时感慨岁 月已逝的沧桑流离,有时抒发千回百转的相思之情。在过去美好时光的衬托之下,现在的 心境显得多么的孤独无依和落寞凋零。 译者在翻译这些诗句的时候,因为有明显的时间词汇的提示,所以直接翻译为英文, 采用与中文诗句相同的时态即可。 如:李白的新林浦阻风,寄友人中的“昨日北湖梅,开花已满枝。今朝东门柳, 夹道垂青丝。 艾米洛威尔翻译如下: “y e s t e r d a y , a tt h en o r t hl a k e ,t h e r ew e r ep l u m f l o w e r s ; t h e yw e r ej u s tb e g i n n i n gt oo p e n ,t h eb r a n c h e sw e r en o tc o v e r e d ”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的伞诗为: 潮水定可信,天风难o j 期。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 以此难挂席,佳期益相思。海月破网影,菰蒋生绿池。 昨f l 北湖梅,开仡已满枝。今朝东门柳,夹道垂青丝。 岁物忽如此,我来定几时。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胱诗。 l o t o - d a y , a t d a w n ,s e et h ew i l l o w sb e y o n dt h ew h i t eg a t e ; t h er o a di ss q u e e z e db e t w e e nt h e m ,t h e yd r o pd o w nt h e i rb r i g h tg r e e ns i l kt h r e a d s ” 译文中,洛威尔直接将“昨日”和“今朝 译为“y e s t e r d a y 和“t o d a y , a t d a w n ”,沿 用了原诗的时态。而且,她显然注意到了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所以在“开花已满枝” 的翻译上作了改动,将之译为“它们( 梅花) 刚刚开始开花,枝条还未被( 花朵) 盖满。 这样便引发读者想到,当初诗人和朋友相互承诺要同游赏梅,然而梅花尚未丌好、只是刚 刚开始吐新的时候,朋友你就要离开了,无缘相伴相携共赏这花朵盛放、遍地繁华的春日 景象了。从原诗表达的“花朵满枝”的意思到译文表达的“花朵未满枝”,从字面上看, 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改动,译文是原文的否定句。然而,这种发挥,恰好符合中文诗句的 克制陈述( u n d e r s t a t e m e n t ) 。译者顾及到了时问变化所带来的空间上的变化,才做此处理 的。昨天梅树刚开始开花,你就要离开了。今天,道两旁的柳树垂下青丝。柳树一向是诗 歌中表示分别的文化意象,“折杨柳”“渭城朝雨混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 谐音“留”,是希望友人留下。而“青丝”有两重含义,一 方面可以指现在的季节仍为春天,另一方面,“青丝”代表强烈忠贞的相思之情,这和贺 知章的“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欣喜之情全然不同,同时,“丝 谐音“思”,代表对友人的 思念。这样看来,“东门柳”译成“白门柳”也是译者的有意之举了。中诗讲求对仗,“东 f - j 杉p ”本与“北湖梅”对举,而译者改为“白门柳 ,这里的“白门”,原指刘宋都城建康 ( 今南京) 的城门,后因南朝民歌常常提到白门,遂成为欢会之地的代称,符合此处的诗 情。 洛威尔在翻译的时候,是注意到这种的时间变化中暗含的依依不舍的友情的,所以在 将时态译出的同时,也在译文的内容上作了适当的改动,可以说,这种改动使得诗情更加 饱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译者在翻译诗句时,也并不是完全采用诗句中的时态,有时会有其自己的考虑而改变 时态。如李白久别离1 8 中的“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被翻译成: “l a s ty e a ris e n tal e t t e rt ot h eh i l lo ft h eb r i g h tl e d g et e l l i n gy o ut h e s et h i n g s ; t h el e t t e ris e n dt h i sy e a rw i l la g a i ni m p l o r ey o u ” 译者没有把第二句的“今年 作为句子的时间状语而将诗句翻译成现在时念,而是将 “is e n dt h i sy e a r ”作为“l e t t e r ”的定语从句来处理,在诗句中采用了将来时态。这封信是 “我 今年寄出的,“你 可能还没有收到,而书信的内容是恳求“你”回家的。诗中一 般将来时的使用,暗示了书信可能还未寄送到收信人的手中,因而表达出了“我”处在漫 噶李白久别离的全诗为: 别米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书,开缄使人嗟。 伞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 口| 飙乱白雪。 去年奇书报i ;几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两来。 待米竟1 i 米,落花寂寂委青耸。 长的等待中,对不确定的未来心怀忐忑,却又忍不住要以书信相催,期冀“你 的早日归 来。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中诗里,两句诗可以采用相同的句式,造成形式的美观、对仗 的工整和节奏的和谐。可是,英诗强调句式的灵活多变,避免重复结构,这也成为洛威尔 在翻译“去年寄书”“今年寄书 这样的诗句时的一种考虑,将“书信( 1 e t t e r ) 作为主语, 而不是重复前句,将“我( i ) 作为主语,这样,全句的时态就得重新斟酌,最后则使用 了一般将来时,可以说,这是很成功的。 还有,如李白的长干行中“十四为君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