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古—中古“寒”、“冷”、“凉”词群的认知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古—中古“寒”、“冷”、“凉”词群的认知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古—中古“寒”、“冷”、“凉”词群的认知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古—中古“寒”、“冷”、“凉”词群的认知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上古—中古“寒”、“冷”、“凉”词群的认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近年来,虽然学界已普遍认同词汇的系统性研究思路,色彩、称谓等越来越多的语义场词汇也开始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温度语义场中的词汇系统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前人对温度词的研究似乎长时间停留在零星的观察和片言感悟上,所作的研究也往往是孤立的现象层描写,缺乏词汇词义发生深层机制的发掘和词汇词义发展潜在规律的考察。事实上,“描写一解释”的研究思路尽管还不成熟,却已成为当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以系统和认知为研究视角,以温度词汇为研究范畴,以上古一中古冷觉温度词“寒”、“冷”、“凉”三词为具体考察对象,力图在前人对温度词零星的现象描写基础上有所突破,做到:由描写走向解释:描写侧重系统、解释则追溯认知;并在解释中揭示规律、彰显文化。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对象、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抓住“寒”、“冷”、“凉”词义形成发展的脉络进行系统描写,进而运用当代认知理论和隐喻理论对“寒”、“冷”、“凉”词义的形成和引申作认知分析。第三部分,首先将“寒”、“冷”、“凉”的亲属词系按照衍生方式的不同划分成若干类别,对其进行系统描写,进而对词系衍生过程中先民的认知活动进行探讨和分析。第四部分,对于在认知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独特的词汇发展规律和文化意蕴进行揭示和总结。关键词:寒、冷、凉、系统、认知、隐喻:,5 一l 幸t l 仑天、: 、l 二rjr e 、i a b s t r a c ta 1 山o u 曲t h ea c a d e m i ah a si d e n t 讯e dw i t ht h em o u 曲tw a yo ft h s y s t e m i cs t u d yo nv o c a b u l a r y a tt h es a n l et i m em o r ea n dm o r es c h o l a r sh a v e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o s ev o c a b u l a r yo fs e m a n t i cf i e l ds u c ha sv o c a b u l a r yo nc o l o ra n do na p p e l l a t i o n ,m o s to fu sh a v e n tp a ye n o u 曲r e c o g n i t i o nt ot h eg l o s s a r ys y s t e mo ft e m p e r a t u r es e m a n t i cf i e l d a n dt h ep r e v e n i e n ts t u d ym o s t l yc o n c e m e do n 丘a g m e n t a r yo b s e r v a t i o na r i ds e n t i m e n to fp h r a s e ,a n dt h o s es t u d yu s u a l l y1 j m i tt or e p r e s e n ti s 0 1 a t e dp h e n o m e n a ,s oi tm a yl a c ko ft h es t u d yo nd e e p - s e a t e dm e c h a l l i s mo ft h ed e v e l o p i n go f9 1 0 s s a r y sm e 锄i n g sa n dt h es t u d yo nl a t e n tm l eo ft h ed e v e l o p i n go fg i o s s a r y sm e a n i n g s i nf a c t ,t h o u g ht h et h o u g h tw a yc a l l e dd e s c r i b e e x p l a mi s n tp e r f e c t ,b yn o wi tb e c o m e sad e v e l o p i n gd i r c c t i o no fl i n g u i s t i cs t u d y t h i sa i t i c kw i l lt a k es y s i e m i ca n dc o g n i t i v el i n g u i s t i ca ss t u d yv i s i o l l ,s e l e c t i n gt c m p e m l u r ev o c a b u i a r ya st h es t u d yc a t e g o 吼a n ds e l e c t i n gt l l r e ea 1 1 c i e n tt i n l e s m e d i a e v a lt i m e st e m p e r a t u r ew o r d s 一“l e n g ,“h a i l ”,“l i a i l g w l d c hd e s c i i b ec 0 1 d 血d i 髓r e n td e g r e ea st 1 1 es p e c 访cs n j d yd b j e c t ,t f y i n gt om a k eap m g r e s so nm eb a s i so ft 1 1 ep r e v e n i e n ts _ i l d yo nt e r i 举r d h h ev o c a b u l a r y a n dw 1 lt r yt ol i v eu pt o :f h n 出腻r i b et oe x p l a i n ;t od c s c 曲e 、v i l ll a yp a n i c u l a rs t r e s so ns y s t e m ,t oe x p l a i n 、v i l i l a yp a n i c u l a rs 仃e s so nc o g i l i z e ;a n dp o s tm er u i eo f t l l ed e v e l 叩m go f t e i t i p e m t u r e ,p o po u tc u l _ u r ew i l e nc x p l a i n t h i sa r t i c l ec o u l d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f e ep a r t s :t h e 丘r s to n ew i l lm a i n l yt oi m r o d u c et h es i g n m c a n c ea n ds t a t u so f t l l i sp r o b l e m ,姐d她l li n t r o d u c et h eo b j c c t ,t h em a t e 】 a la n dm es t u d ym e m o do f 1 i sa r i i c l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w i l im a i n l yc o n c e mo nd e s c r i b i n gt h ev e n a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mo ft h em e 8 i l i n go ft h et h r e ew o r d s :“l e n g h 姒,l i a i 喀s y s 蛐a t i c a l b ,盟dt h e nu s e 妣t h e o r yo nc o g n i t i o na n dm e t a p h o rt om a l ( ec o 印i t i v ea n a l y z eo nt h ef o 舯i n ga i l dd e v e l o p i n go ft h em e a n i n go f l e n g ”,“h a r r ,“l i a i l g ”t h et h i r dp a nw i l lf i r s l l yd i v i d e d “t h e 妇i l yw o r d s ”o f l e n g ”,“h a n ”,“1 i a n g ”i n t od i n b r e n ts p e c i e 5b yt l l e 、v a yt h e yd e r i v e 丘o mt h e 也r e ew o r d s t h e nt od i s c u s sm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c o g n i z ea c t i v i t yi 1 1t 1 1 ec o u r s eo f t h ed e v e l o p i n go f v o c 曲u l a r ys y s t e m h l m e t l l c f o u 咄p a n “sa m c l e 嘶l l p o s fa n ds 1 埘u pm es p e c i a lm l e o f 血e d e v e l o p m g o fv o c a b u l a r ya r d t h e c u l 吣r a ls i 嘶f i c a i m w h i c h r e n 皇鼬e d b y t h e c o g n i 鹳c o 憎s e k e yw o r d s :h a l l ;l e n g ;l i a n g ;s y s t e m ;c o g n i z e ;m e t a p h o ri i蚤一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羡磊日期:2 一。i 年r 月加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关易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噼f 月p 日日期:矽衫年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口半年;口一年;口二年发布。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象芳日期:2 0 0 辟,月汕日指导教师签名日期:硼步j l 七幸i 二论疋l te r ;t i 鼻卜一、绪论1 1 前人关于温度词研究的中止点温度词在人们同常生活中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这一系统的核心词汇不多,但是关系比较复杂。词汇学家早已注意到这一点。张志毅先生在词汇语义学。中将温度分为热、烫、温、凉、冷、寒,其中热又细分为:热核反应、白热、红热、热轧、热水、热带、炎热、微热、天热9 个程度,每个程度有相应的温度跨度,跨度之阃的界线往往有交叉。张先生是将“温度词”作为模糊语义学的典型代表加以阐释的,对温度词的划分比较精确和细致。蒋绍愚先生从反义词角度观察热、温、凉、冷四词之问复杂关系:炎热暑温寒冷凉清并在对古今温度语义场进行观察得出结论:一是古代“冷”代替了“寒”( “寒”有时也还用,如“寒潮”、“寒冷”) ,一是古代“凉”的义域和现代“凉”的义域不同。借此阐释系统词的研究方法。古代热温凉寒现代热温凉i 冷南京大学汪维辉先生专文论述寒与冷的词义变迁与更替,得出了比较详细的结论:“冷于西汉开始见诸文献,东汉以后用例逐渐增多。到南北朝后期,使用频繁,组合灵活,词义已相当抽象化,在大部分场合取代了寒。直到隋末,在表示冷的程度上,必要时冷和寒仍可区别,冷取代寒的过程尚未彻底完成。”从前人研究成果看,虽然先学在温度词研究范畴中对温度词作出了比较详细的描写,也展示出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思路,但似乎长时间停留在零星的观察和片言感悟上。总的来说,目前的温度词研究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一、或者侧重孤立的横向对比联系,进行同义词辨析:或者抓住个别的纵向发展脉络,强调词义引申过程;较少关注温度语义场词汇的系统性的丰富蕴涵,在系统性上始终体现得不够,母张志毅等:词忙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版,第1 7 6 1 7 7 页。2s i 士学位沦文1 ;i ! r l j i ! j i ;难以从中看到系统词汇的研究全貌和发展前景。二、前人的汉语研究成果仍然偏重形式拙写,对于系统词汇发展的深层机制甚少涉及,研究眼光和理论深度尚嫌不够。三、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各民族对“寒”、“冷”、“凉”的引申、派生,符合人类隐喻思维的基本规律,但也各有特色。汉民族有“寒门寒士”、“寒女”之类的说法,也有寒食节这样的节日,这些词语表现的是人们对甘于贫困谨守节操奋斗不息的人的尊敬,而在其他语言中较少看到相应表达方式。而这些文化特质在先学研究范示中亦极少得到体现。基于上述几方面不足,我们可以将先学对温度词的研究视为整个研究路径中的一个“中止点”,所谓中止点,既位于整个路径中间的某一位置,既是前一阶段的终点,又是下一阶段的起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些零星观察和片言感悟,而应以此为起点,寻求温度词汇研究视角、方法、理论上的突破。1 2 我们关于温度词研究的目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对温度词的研究提出以下目标:由片段的描写走向系统的描写,由系统的描写走向深入的解释。描写侧重在系统,解释则追溯认知。从描写走向解释,在解释中揭示规律、彰显文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目标,基于以下两点:首先,长久以来,对于词汇是否存在系统,学界众说纷纭。随着对词汇研究的深入,当代学者们基本上认同了词汇的系统性。并且从不同角度对词汇系统做了切割划分。这些划分标准绝大多数立足于对语言形式的考察,虽然能够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语言形式,让我们轻而易举地发现不同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在形式上的普遍共性。但它们却难以表现词汇系统的民族性、发展性和生成性。从它们的分类结果中,我们看不到不同民族的词汇系统的独特魅力,也看不到语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变化发展,更看不到与词汇现象休戚相关的文化现象、思维现象的蛛丝马迹。可以说这些对词汇的分类只是就语言,为语言而研究语言,它们无法解答我们研究词汇的最终目的所在、语词的存在价值所在。为此,我们提出系统词汇的研究视角以为补益。我们将词汇划分为若干范畴,每个范畴的成员语词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若干共同核心义素,即处于同一语义场内的成员即可视为一个系统,该系统中的成员即为系统词汇。而本文便是选取温度词系统中的低温度觉词语为对象,侧重于系统地描写组合聚合关系下形成的西一s 1 士蕾位论疋、1 ;tl rj1 ! :、i ?“寒”、“冷”、“凉”词义、词群的面貌,使温度词的研究由片段的描写走向系统的描写。其次,随着语言理论的深化和研究视角的拓展,当代语言学研究已经无法仅仅满足于对语占现象的表层描写,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认知事物在于解释世界;一切解释都是语言的解释;解释是词义的起点,解释存在于词义的运用与接受之中:词义在解释中丰富演变。描写解释”的研究路径已然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充分的描写是解释的前提,而合理的解释才能使描写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描写走向解释,在解释中揭示规律、彰显文化,才能使我们的语言研究更具深度,更具价值。在人与世界的融合中,认知是人的一切自觉活动的起点,是词义词汇形成的起点:因此,在对温度词的解释过程中,我们将追溯认知,将词汇现象的系统描写与认知理论、隐喻理论、感官联觉等认知语言学理论有机结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汉语词义词汇形成发展的内在根据、基本规律及其在民族人与生存空间互动中的作用,并且以此作为汉语词义词汇系统研究的基础与起点。本文要做的就是以上尝试:以系统和认知为研究视角,以温度词汇为研究范畴,以上古一中古冷觉温度词“寒”、“冷”、“凉”三词为具体考察对象,将词汇现象的系统描写与认知理论、隐喻理论、感官联觉等理论有机结合,考察低温度觉语义场典型范畴“凉、冷、寒”的历时演变,从词义形成、词义发展、词语衍生等角度对系统中的三词做全面深刻的考察,力图将对认知方式的探寻、对词汇规律的发掘、对文化意义的阐释贯穿全文,在前人对温度词零星的现象描写基础上有所突破,做到:由片段的描写走向系统的描写;由系统的描写走向深入的解释;并在解释中揭示规律、彰显文化。1 3 研究对象、材料和目标1 3 1 研究对象本文的考察对象不是物理学上由热量决定的温度,而是自然现象进入到人类的意识后用语言符号来把握的温度词。而在考察语言之前,有必要对语词所反映的存在有所绍介。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是温度觉的适宜刺激。一种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来决定的。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高于生一颔士擘位沧文【、;j e x jf i i f 、:;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温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冷觉;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皮肤对冷、热刺激的接受,分别出不同感受器来完成。本文即将考察对象缩小限定在冷觉词范围内,以便在有限篇幅内做更充分的论证。我们人类生存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温度的感知习以为常,因而较少考虑温度的本质。严格说来,温度并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而是外部刺激影响人的神经活动的“感而后知”的结果。人对温度的感知是肤觉神经感应过程与大脑中枢认知能力相结合的产物。是产生于现实世界中人的生理机能和认知机制的结合,而不是完全客观、独立于认知者之外的。而这一认知基础对温度概念的形成和语言的表达有着深刻的影响。以汉语为例:先民很早就于“冷风”“寒冰”之外又造出了“寒心”“寒蝉冷眼”等一系列寓意丰富形象的词语,显然,不能认为先民是从物质的固有属性上去认识“心、蝉、限”的,恰恰是这些无明显温度属性的物质与温度属性的并置更易于昭显温度概念产生的认知机制以及相关表达的心理因素。系统地描写这些语言现象,昭显这一认知机制,找寻个中心理文化因素,这些正是本文的重点阐释对象。1 3 2 研究材料“寒”、“冷”、“凉”三词的发展经历来看,上古唐代是最显著的变化期,唐代以后寒、冷、凉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一致。故而选取上古一中古的文献进行考察,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四个时期。对四个时期三词的产生、发展、派生情况做较为详尽的调查。以下为本题已搜集到的可供利用的文献:先秦语料选取目录:楚辞、诗经、论语、左传、战国策、国语、尔雅、易经、尚书、周礼、仪礼、吕氏春秋、庄子、孟子、苟子、韩非子、老子、墨子、列子、公孙龙子、孙子兵法、管子、商君书、大学、中庸、鬼谷子、纵横家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诗( 1 7 卷)两汉语料选取目录:史记、全汉文、全汉赋、淮南子、新序、说苑、盐铁论、春秋繁录、论衡、法言义疏、韩诗外传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1 1 2 卷)( 包括乐府诗集中的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语料选取目录:世说新语、搜神记、搜神后记、神异记、博物志、列异记、拾遗记、续齐谐记、冥祥记、冤魂志、全魏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北齐文、全北周文、先秦魏晋南北朝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北齐诗、北周诗、陈诗隋唐语料选取目录:全唐诗、全唐文、全隋文、敦煌变文新书、唐传奇( 主要蚕一j 颤上_ 章幢:爸疋t 7 、:廿il r ;t i p :j柬源:太平广记、唐血代传奇集) 先秦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另:历朝历代的重要医典和农政书籍也在考察范围内。如:素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伤寒论等等。1 3 3 研究方法早在8 0 年代,词汇学家蒋绍愚先生就看到了系统词汇研究的重要性,也提出了系统词汇研究的一般方法:“细致的比较应该是瞅几个不同的历史平面( 如春秋战国、东汉、魏晋、晚唐五代、南宋、明代等等) ,对各个平面上表示观看的语义场中有哪些词作一个比较全面的统计,然后再把各个历史平面加以比较。从而观察分析表观看的语义场在汉语历史演变中的变化。如果能把数十个或数百个重要的语义场作这样的历史比较,我们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就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我们对温度词的考察便是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这四个历史平面,对各个平面上温度语义场中表示“寒”、“冷”、“凉”的词分别作全面统计,然后对这四个平面进行纵向对比,观察分析“寒”、“冷”、“凉”在汉语历史演变中的变化。因此,本文对上述语料做初步筛选后对有价值的语料进行穷尽性考察,通过对“寒”、“冷”、“凉”三词的词义引申系统和亲属词派生系统的考察分析,运用推理论证的方法,结合具体语言材料,利用隐喻理论、联想理论、修辞学的相关理论对词义发生、词义演变、词的衍生进行认知解释。从语词出发,运用演绎法考证语词所体现的文化积淀,找出汉民族独特的生存方式。力图定量、定性地对“寒”、“冷”、“凉”系统词群作全面深刻的描写和发掘。其中义素分析法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方法。4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第2 7 5 2 7 6 页6二自士聋i i 论丈1 s :e i t bj ;二、“寒”、“冷”、“凉”词义的形成发展及其认知阐释2 1 “寒”、“冷”、“凉”词义形成发展的系统描写2 1 1 “寒”的词义形成发展的系统描写为了便于研究,先将“寒”的词义系统初步整理如下:本义:极冷( 温度极低季节、节令六淫( 中医术语,指病因) 之一贫困低微悲伤、恐惧、担心对人冷淡薄情声音凄凉、冷清凋败使寒冷、冷却 一9 解盟根据说文“部:“寒,冻也。从人在“下以辨为覆,之下有炎”。所谓冻,说文灸部指出:“灸也,从灸东声。”段注日:“初凝日灸,炎壮日冻。”说文“部用“冻也”释“寒”的本义,言“灸壮”带给人的极低的温度体验。如:诞宾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真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真之寒冰,鸟覆翼之。( 诗经大雅生民) 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尚书君牙) 九五井冽,寒泉食( ( ( 周易井卦)从表中可以看出,“寒”从本义“极冷”直接引申出九个义位,可以根据引申方式的不同,归纳为两类:a 类,通过转喻 引串出其他义位:转喻为与该体验相关的季节、节令。先民很早就发现“寒”这一温度体验常常”为了便于把握词义引申主线,方言、专名、通假用法均不予收录。表中a 、b 、c 均表示三种不同的引申方式:a 指转喻,即传统提法“借代”,b 指隐喻,即传统提法“比喻”;c 指推理。( 详见周光庆:古汉语词汇学简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i 9 8 9 年舨,第1 5 9 1 7 3 页。) 下文“凉”、“冷”均做此处理。炎”,说文炎部云:“太,冻也。象水凝之形,凡从炎之属皆从太。”。赵艳芳在著作 伤心痛心,如:塞外壹中谕,寒心不忍同。( 敦煌变文新书盂姜女变文声音凄凉,如: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 李端“巫山高”,乐府诗集- 鼓吹曲辞二) 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 陈后主陇头吟,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 因着啼叫声凄凉,故有寒蝉、寒鸦、寒鸟的叫法。古木吟寒乌,空山啼夜猿。( 魏徵出关,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 秋风悴林,寒蝉鸣柳。( 张率短歌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 浮阳灭清晖,寒禽叫悲壑。( 谢灵运苦寒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八) 同样,因着乐声凄凉,又有寒角、寒笳、寒笙等的说法。寒笳将夜鹊,相乱晚声哀。( 阮卓关山月,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三) 漫漫悠悠天未晓,遥遥夜夜听寒更。( 梁元帝燕歌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冷清寂寞,如:寒闺织素锦,舍怨敛双蛾。( 虞世南三妇艳诗,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 寄语闺中妾,忽怨寒床虚。( 褚翔雁门太守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冷淡薄情,如:羊舌大夫日:“不可违命不孝,弃事不忠。随知其寒,恶不可取。子其死之! ”( 左传闽公二年) 杜预注:“寒,薄也。”直接隐喻为与该体验相似的其他生物活动。在人的独特观察视域中在人的自在生存空间中,整个物理空间、万物变化早已烙上文化的痕迹,而成为人的世界和世界中的种种。人惯于用自己的视域来观察世间万物,并为之命名造词。因此在人的眼中,花草树木如人般能感知万物。它们的凋零谢败仿佛是感应寒风严雪的到来而战栗失温。由此“寒”引申出“凋谢残败”的意义。如:众木犹寒独早清( 麈薛能折杨柳) 、零落叶已寒,河流清且急( 袁朗 饮马长城窟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 、桃花落,杏花舒,桐生井底寒叶疏( 王褒君子行,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七* ) 。相较“寒”的其他意义而言,这一义位出现略晚,到唐代才大量出现。间接隐喻为与“冷却”这一变化相似的社会行为。初时,人们将物体温度由高至低的客观变化命名为“寒”,进而人们发现某些事物的变化发展类似于温度的由高转低。比如在盟约结定至解除的过程中,结盟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不断降低、冷却。人们用温度渐低,来比拟关系渐“淡”,由此“寒”自然引申出“解盟”这一义位。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辱也,亦可寒也。( 左传一哀公十有二年) 该义位在春秋战国诸侯群起连横合纵的特殊历史时期得到广泛使用,汉以后用法渐少。2 1 2 “凉”的词义形成发展的系统描写同样,为了便于具体考察,特将“凉”词义引申系统整理如下:本义:薄、轻微b _ 一2 微凉清凉3 寒冷( 如:4 秋季( 如:5 悲苦( 如:北风其凉)凉月)悲凉)凉,“广韵、玉篇皆云:凉,俗称凉字,至集韵乃特出凉字,注云:薄寒日凉。”说文水部:“薄也。”段玉裁注云:“凉,厕於此者,谓六欲之淙舆浆耦颊也。鄞司晨云:涑,以水和酒也。玄渭:凉,今寒粥,若糗钣襟水也。静云:薄也。盏薄下毒一酒字,以水和酒,故稳薄酒,此用大酆我也,引伸之稳凡薄7 之稻,如职凉善背,虢多凉德。毛杜皆云:淙薄是也。薄剐生寒,又引伸稳寒如北凰其凉是也。至字林乃云:凉,微寒也。”由此可见,凉本义为薄,薄则生寒,如: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 ( 左传;i 芏公三十有二年) 由此引申出表征特定温度体验的诸义位。从表中可以看出。“凉”从本义“薄”直接引申出“微凉、清凉”之意,既可指候天气清凉舒适,如: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列子汤问) 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 楚辞- 九章远游) 曼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 楚辞九思哀岁) 又可指物体温度微低,如: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楚辞招魂) 水浆醴凉医酏。( 周礼天官冢宰) 吸湛露之浮凉兮,漱凝霜之雾雾。( 楚辞九章- 悲回风)由于寒、凉在先秦时期常常并举,“凉”在先秦文献中也常常代寒。如: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 尔雅释天) 北风其凉,雨雪其勇。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 既亟只且! ( 诗经国风邶风)同“寒”相似,凉也通过a 转喻、b 隐喻两种方式继续其词义引申轨迹:转喻为与该体验相关的季节、节令秋季。如:高梧一叶坠凉天,宋玉悲秋泪洒然。( 李郢早秋书怀) 夜典凉秋,阴明湛夕。全唐诗一卷1 1 3 7 凉月挂层峰,萝林落叶重。( 顾况山中夜宿)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李贺蜀国弦)隐喻为与该体验相关的人的其他心理体验或联觉感知。如: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王勃别薛华)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盂浩然初秋)e5 4 士芏譬:爸丈、1 、 i e r 、i l ! h ?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 李白过四皓墓)2 1 3 “冷”的词义形成发展的系统描写冷,藐文十二篇:“寒也。徒炎令声。”对于冷词义形成的可靠书证,学界曾有过争议,现引汪维辉先生的著述以作参考:大字典“冷”字条所引的始见书证是庄子则阳:“夫冻者假衣于春,喝者反冬乎冷风。”( 1 2 9 6 ) 未必可靠。一是则阳属于庄子杂篇,很可能是西汉人之作;二是庄子齐物论有:“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的话,全书“冷风”仅此一见,也许是“冷风”的字误。从素问的例子来看,西汉口语中确实已有“冷”字。任学良“ 订正除上引外,还引了庄子- 齐物论的例子,这是不对的。“齐物论各本均作“冷”,向来注家都释作j 、风”,并不是“冷”字。此外任书又引山海经中山经:“其下多碧,多冷石赭。冷”字原也作“泠”,袁柯山海经校注谓“泠石”当作“泠石”,并于“石”下加顿号。大词典“冷”字条“寒冷,感到寒凉”义下所引的始见书证是北周庾信山中诗:“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 2 4 0 1 ) 则显然太晚。诚如汪先生所论,庄子杂篇则阳由于成书年代不详,的确不宜作为可靠书证。然也不宜因齐物论中有“泠风”的用例,就认为“冷”为“泠”之误写。毕竟释为“小风”似与则阳篇“冻者、冬”难以互证。同样下面这一例就很难将之释为“泠”或是“泠”。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 墨子非攻上) 是时,在战国策韩二中多次提及“冷向”之名,共计7 次,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冷”在先秦就已出现。“冷”的书证大量出现于西汉,集中出现在医典中。例如:欲汤之冷,令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汉书枚乘传)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素问卷10 )食则呕,冷泄腹胀。( 素问卷2 2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论卷6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金匮要略论卷1 )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汪维辉:东汉- 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4 9 页。1 15 j 士学位沦文、l ;i 三rjt e ;l !饮之。( “金匮要略论* 卷2 4 )( 按:“冷”于医典中主指饮食、身体、气候,用例繁多,不一一详引。) 笔者考察两汉典籍9 种。,收例1 2 ,用例如下:又恶能以其冷冷,更世事之嘿嘿者哉? ( 新序节士)白龙对日:“我下清冷之渊化为鱼。”( 说苑正谏)欲汤之冷,令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说苑正谏)是故冻者假兼衣于春,而喝者望冷风于秋,夫有病于内者,必有色于外矣。( 淮南子t 傲真训) ( 注,此例疑为“泠”)今嫫薪燃釜,火猛则汤热,火微则汤冷。( 论衡- 谴告)夫政犹火,寒温犹热冷也。( 论衡谴告)朝露清冷而陨其侧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 王褒洞箫赋)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宋玉风赋)可见这一时期,“冷”用法比较单一,常与清、温、热、寒对举,表示饮食、水、天气、风露等自然景观、物事。且很多地方可为“寒”“凉”取代。不过“饮食”这领域“冷”逐渐取代“凉”,这一时期类似先秦用例“水浆醴凉医酏”已不多见。“冷”的繁荣始于魏晋,这一时期,不仅沿袭汉代用法,其义域亦不断扩大,出现冷泉、冷气、冷患、冷涧、冷弦、冷汗、石冷等等与具体事物的搭配,词义亦逐渐抽象化,出现月冷、冷光、肠冷、心冷、冷眼、冷色、冷静等虚化搭配。於是器冷弦调,心闲手敏。( 文选卷十八)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颜氏家训杂艺)寒光带岫徙,冷色含山峭。( 陈后主叔宝关山月二首)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殊之侣,世谓冷肠: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 颜氏家训省事)而且有了丰富的程度差别,能够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汉桓帝冯贵人,病亡;灵帝时有盗贼发冢,七十余年,颜色如故,但。史记、全汉文、全汉赋、淮南子、新序、新论、说苑、盐铁论、春秋繁录、论衡、法官义疏、韩诗外传、乐府诗集酋一i 士章位:疋、: 、jt rjt 11 l ;i j肉小冷:群贼共奸通之,至斗争相杀,然后事觉。( “搜神记卷十五)数数如此,傍人怪之,夜中照视,唯有身无头,其体微冷,气息裁属。照雪光偏冷,临花色转春。( 庚肩吾争徐主簿望月诗)极冷,不审尊体复如何? ( 王献之杂帖)可直接用作名词:苟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 世说新语或溺)月艟胧以舍光兮,露凄清以凝冷。( 文选卷十三)晨风凄以激冷,夕雪鑫以掩路。( 文选卷十六)及至隋唐,“冷”的用例激增,诗词曲赋中尤为多见,“诗家语”尚新尚奇,客观推动了“冷”的义域不断膨胀,各种新奇巧妙的用法层出不穷。仅全唐诗即收1 2 4 1例,敦煌变文新书3 3 例。现将“冷”词义引申系统整理如下:广e _1 冷却降温b 一7 停止消停卜_ 卞2 冷清:清闲寸6 生僻少见本义:寒也1 旷3 冷遇;对人冷淡卜_ t r4 灰心;失望l _ 1 广5 冷静客观本义经过逻辑推理产生与该温度体验相关的行为效果“冷却降温”义,如: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 金匮要略论卷17 ) 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世说新语文学* ) 秫米为饭,令冷。( 齐民要术)本义亦直接隐喻为与该体验相关的人的其他心理体验或联觉感知。即:冷清;清闲。如:切切夜闺冷,微微孤烛然。【徐彦伯孤烛叹( 一作闺怨) )冷遇;对人冷淡。如:其谁肯见寻,冷淡少知音。( 李中书小斋壁)冷静客观。如:孤台冷眼元来人,楚水秦天莽空阀。( 李群玉寄短书歌) 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怜姬满苦时巡。( 李煜律髓注)等等。另间接隐喻为“生僻少见”:香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 白居易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 聊取二郡一哂故有落句之戏) ) 浊醪最称看山醉,冷句偏宜选竹题。( 郑谷访题表兄王藻渭上别业)其引申过程略同“寒”故此不一详述。女士学,:论乏l 、) 丁e rji l i j 、l i2 1 4 低温度觉语义场的形成及发展先秦一隋唐时期,表示低温度觉的词语除了“寒、冷、凉”还有“清、冰、冻”等清,说文灸部“清,寒也。”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诗经大雅民)大热在上,民清是走。( 吕氏春秋功名)冬以团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者( 墨子- 节用上)辟之也,犹夏之就清,冬之就温焉;可以无及于寒暑之灾矣。( 管子- 宙合)古望人制衣服也、冬靼而暖、夏轻而清。( 晏子春秋内篇辣下)朝露清冷而陨其侧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 王褒洞箫赋)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楚辞招魂)段注:“曲礼日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足见清在先民眼中隐隐含有伦理的要求和人格的感召。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 四十五章)冻,说文灸部:“炎也,从灸东声。”段注:“初凝曰犬,灸壮日冻,又于水日冰,于他物日冻。故月令日:水始冰,地始冻。”冻与冰分工是极为明确的。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布帛不足,衣服毋度,民必有冻寒之伤( 管子重令)夫冻者假衣于春,喝者反冬乎冷风。( 庄子杂篇则阳)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妊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非攻中)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管子五辅)先秦时期,低温度觉语义场主要元素为:冻、寒、凉、清。 冻 = 【物体、温度、极、低】 寒 = ( 气候物体、温度、非常比较、低 凉) = 【天气物体、温度、很比较、低 清) = 天气物体、温度、略微、低】冻与寒、寒与凉、凉与清之间界限并不分明,常常可以并置成词:。“先秦时期“寒”指称的低温度范围比较广,不光表示温度极低,后世用“冷”表示的程度在先秦时期由一一寒,与“凉”分而担之。1 4一5 j 士幸7 i 沧叉、 jr 二r ;l l l e j :j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楚辞远游故古人为之不然:使民夏不宛喝,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事成功立,上下惧富;而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忠信、调和、均辨之至也。( 苟子富国)寒冻裂地,冲风飘卤,沙石凝积,地势无所宜。( 盐铁论轻重)由于这一时期,该语义场范畴原型为“寒”,“寒”的用法含概极广,常常可以取代其他词语出现,而其他词因其特定搭配关系和核心义素,一般不轻易代替“寒”出现:何所冬暖? 何所夏寒? ( 楚辞天问) ( 俗称冬暖夏凉,此处“寒”代“凉”)使汉与匈奴邻敌之国,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故诏吏遗单於秫蘖金帛绵絮它物岁有数。( 全汉文一卷2 )魏晋隋唐时期,低温度觉语义场主要元素增加了新成员“冷”,整个系统义域和义素都有了微妙的变化: 冻) = 物体、温度、极、低 寒 = 【气候,物体、温度、非常、低 冷) = f 气候物体、温度、很、低 凉 = 【天气物体、温度、比较、低 清) = 【天气物体、温度、略微、低】“冷”的义域不断扩大,上可表“寒”下可指“凉”,书洪范:“日燠,日寒。”疏:“燠是热之始,暑是热之极;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后世逐步取代“寒”的大部分用法。低温度觉语义场的形成及交化不是毫无缘故、漫无规律的,同样,我们将该语义场中词汇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也不是毫无目的的。系统词汇的形成发展变化作为文化发展的轨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存方式的残留与体现。将系统词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无疑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词汇的价值所在。而本文即试图从认知角度去阐释系统词汇发展的规律性和轨迹性,进而揭示汉民族文化特征和存在方式。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选取该语义场内最典型、最突出的三个成员,即低温度觉语义范畴中的“典型范畴”一“寒”、“冷”、“凉”作些认知方面的探讨。5 i 上:任论丈、【 j te r i1 l e 、i ;2 2 “寒”、“冷”、“凉”词义形成发展的认知解释2 2 1 “寒”、“冷”、“凉”词义形成的认知解释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在词义形成过程中,有两个认知因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时:对强烈性刺激的突出感知;以及对高频性刺激的原型体验。2 2 1 1 烈性刺激的突出感觉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由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被称为温度觉。刺激温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也就是温度觉。刺激越强烈,引发的温度觉越突出,越能得到人们的关注,从而较早地获得一个名称。中国大部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寒带。然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正处于北半球的温带一暖温带。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非常适宜文明的繁衍生息。能威胁先民生存的气候因素恐怕首推严冬带来的酷寒。先民在与自然作抗争过程中最关注的就是生存问题,因此这一现象也较早地得到先民的关注,产生一种表达它、指称它的需要。基于我们感觉经验中这些经常重复出现的突出因素,先民通过分类活动,将能引发人们该体验的事事物物归为一类,使得所指经验类型化;进而将这些区别于其他感觉的同类经验的共同特征归纳到一起,或者以某种最能引发大多数人该体验的的典型事物或体验为“原型”,将同一范畴中所有事物与“原型”的共同相似性抽象出来,形成概念,以此为据赋予词义,实现“寒”这一经验的“词义化”。词义是一种概念,很难直接在交流中为人所使用,故一经形成,旋即召唤表征该词义的语词的出现,进而完成“寒”这一概念的“词符化”。为了形象地记录这种词符化的概念,亦即语词,人们从御寒的角度选取部件为“寒”造字,通过密密实实的保暖措施来反衬天气的恶劣。“寒,冻也。从人在“下以辨为覆,之下有灸”( 说文- “部) 因此,“寒”在上古的通用义指气温极低。( 1 )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 ( 诗经小雅小明)( 2 ) 诞宾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宾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真之寒冰,鸟覆翼之。乌乃去矣,后稷呱矣。( 诗经大雅生民)所以最初“寒”出现是用来指称冬季的气温特征,用以形容具有这一表征性质。“太”,说文犬部云:“炎,冻也。象水凝之形,凡从灸之属皆从炎。”1 6掺一硕士擘位论王 、il r ii i ! 、i j的物体。先民对威胁他们的生存的“极低的温度”的感觉非常突出,以至于不得不为它造出一个词来指称这种威胁。所以,“寒”能够先于“冷”产生,并在先秦文献中频繁出现,因为它对先民的温度感觉产生的影响是最突出的。也正因为如此,先民格外关注那些引起和反映气温极低的事物,在已有“寒风、寒水、寒地”等表述方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违反语言经济性原则,另造出“凛冽”、“冻土”、“冰水”等一系列词来描写或指代温度极低的风、物、水。旁引一例证之,冬,说文炎部“四时尽也。从灸从口( 舟去掉两点) 。考工记日:水有时而凝有时而释,故冬从炎。”在先民心目中天气寒冷的冬天,给他们带来最强烈刺激,最能引起他们关注的莫过于“凝时之水”,所以尽管“冬”有很多特征:如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天气候寒冷、冬天草兽绝迹等等,然而在概念词符化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联想到冰,并以之为理据,为其造字。2 2 1 2 对高频性刺激的典型体验学者r o s c h “提出了典型理论( p r o t o t y p et h e o r y )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人们对范畴中成员的判断是以典型为基础的。在个范畴里,一些成员比另一些成员更“好”更“典型”,处于一个范畴的中心,最中心的成员就是典型,即最佳实例,一个范畴的最佳实例往往使用最灵活、搭配最多样、词义最丰富。“寒”在古代人的生命体验中是最突出的感受,却不是最典型的体验,所以,温度极低这一性质概念词汇化后的产物“寒”始终无法深入温度域范畴的核心地位,无法成为中心词汇,其词义的演变也就无法跳脱“温度很低”这一局囿。寒常常与“冰”、“霜”、“雪”等特定具体物质联系在一起;词义抽象化后多用于抽象事物或用来概括某类事物的温度特点,如:天寒、岁寒、寒服,例如:天寒岁欲暮,朔风舞飞雪。( 子夜四时歌冬歌)欲知千里寒,但看并水冰。( 同上)经霜不堕地,岁寒无异心。( 同上)突出感觉最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但是并不是时时刻刻能够感觉得到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温度刺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影响着人们的知觉,这些感觉中重复出现的因素也许不是最早为人们所关注,然一经关注,便很容易被先民予以归类,从而获得一个名称。而这种高频性刺激引发的体验,在温度感知范。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外图语,1 9 9 9 年第1 期。1 7硕士学垃论文【气s t e r lj 丁 】e j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畴中恰恰处于核心地位。我们视之为“低温度觉”的典型体验。这一体验的范畴典型性是随着人们温度感知的复杂化而逐渐显露出来的。汉以前,先民在需要表达“较低温度觉”体验时,往往用到“凉”,然而虽然“凉”在先秦文献中指称范围比较广泛,但其使用频率远不及“寒”,这恰恰是因为先秦时期,“较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