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胥吏制度探微 【摘要】胥吏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中 央及地方各级官府内,承办各项具体事务。他们既受制于官,又佐官治民,是官 对民实施专制统治的助手和直接参与者。从这个层面上讲,胥吏又是统治集团不 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或主行文书、或供役驱使,曾在封建政治中起到过 一定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宋代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 各项法律条文的日趋繁密,以及国家对官员管理力度的增强,使官府中处理文书 和奔走驱使的胥吏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将胥吏放入宋代去考 察,研究宋代胥吏的来源、铨选、差遣和作用等,探讨宋代胥吏这一特殊群体的 社会活动空间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因此,探究胥吏阶层的生存状况、胥吏制度 的实际运作情形、胥吏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作用等问题,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国 官僚政治的结构、运行机制和行政效能,明辨官僚政治的利弊得失。 【关键词】宋代胥吏制度 i i a ni n i t i a ld i s c u s s i o no nx u l is y s t e m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lx u l ii sa nu n i q u eg r o u pi nt h ef e u d a ls o c i e t yo fc h i n a t h e y a r ei n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a n dl o c a lg o v e r n m e n tw i d e l y , u n d e r t a k i n ge a c h c o n c r e t e b u s i n e s s t h e ya r er e s t r a i n e db yt h eo f f i c i a l ,a l s ot h e ya s s i s t t h eo f f i c i a lt og o v e r nt h ep e o p l e ,a n dt h e ya r et h ea s s i s t a n to fr u l e ra n d t h ed i r e c t p a r t i c i p a n t a sw es a y ,x u l ii sa n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c o n s t i t u e n t o f r u l i n gg r o u p s t h e ya r e i nc h a r g eo f s e c r e t a r ya n ds e r v i c e o b l i g a t i o n ,s ot h e yh a v em a n y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h i s t o r i c a lf u n c t i o n i nf e u d a lp o l i t i c s w i t ht h ee n h a n c e m e n to f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 ,l e g a la r t i c l e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a sw e l l ,t h ep e t r yo f f i c i a lb e c o m em o r ea n dm o r e i m p o r t a n t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a r t i c l es t u d yt h ex u l i so r i g i n ,s e l e c t s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 ,e t c s ot h a ti tc a nd og o o dt om a c h i n e r yr e f o r m a n dt h eo f f i c i a lt r o o pc o n s t r u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o n gd y n a s t y x u l i s y s t e m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在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弛弋 日 期:_ 2qq 墨生鱼月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1 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1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邋导师签名:耋垒盈日期:2 1 1 墨生鱼月 i 上j l _ 月i j吾 一、选题缘起: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中,学术界对官僚体制、科举制度以及职官制度等较 为关注,对胥吏制度的研究则较为薄弱,而胥吏在封建图家机器的运作中,作用 不可低估。在一个王朝的官僚政治系统中,虽然官员占据着要津,而胥吏居于底 层,但胥吏在人数上远远多于官员,而且是统治机制运转的实际操作者,以致在 某种程度上把持着事权。同时,他们处于官民之间的结合部位,是各级官署行政 信息的搜集、整理者,是官民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社 会如果离丌了胥吏,则官僚机器将难以运转。因此,探究胥吏阶层的生存状况、 胥吏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形、胥吏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作用等问题,将有助于全 面理解中国官僚政治的结构、运行机制和行政效能,明辨官僚政治的利弊得失。 传统史学的研究大多以叙述重大政治事件、上层人物为对象,而对于胥吏这 一边缘人群的关注却很少。本文将胥吏放入宋代去考察,对宋代胥吏制度的发 展、胥吏的来源、铨选、差遣和作用等进行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是宋史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这一领域中大多数学者将 视角对准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二府三司、差遣制、兵制、宰辅制、监察制等,而 对胥吏制度研究相对较少。现将建国以来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现状、特别是与胥 吏相关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 ( 一) 建国后至二十世纪8 0 年代。宋史在政治制度方面的研究专著主要是 邓广铭先生的宋史职官志考证和王安石变法,漆侠的王安石变法, 而同一时期美国和日本学者的研究值得我们关注。美国学者b r i a ne m c k n i g h t ( 马 伯良) 著有v i l l a g ea n db u r e a u c r a c yi ns o u t h e r ns u n gc h i n a ( ( ( 中国南宋乡村职役, t h e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 ,1 9 7 1 年版) ,日本学者河上光一宋初的里正、 户长、耆长( 载东洋学报第3 4 号,1 9 5 2 年) ,周藤吉之宋代州县职役和 胥吏的发展( 宋代经济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 9 6 2 年版) ,宋代乡村制的 变迁过程( 唐宋社会经济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 9 6 5 年版) ,佐竹靖彦宋 代乡村制度的形成过程( 东洋史研究2 5 之3 ,1 9 6 6 年) ,柳田节子宋元乡 村制的研究,曾我部静雄:宋代。巡检、县尉邑招安政策,宋代政经史 。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昭和4 9 年( 1 9 7 4 ) 。台湾学者杨树藩的中国文 官制度史( 台北三民书局1 9 7 6 年版) 在这一方面也有所论述。 ( 二) 二十世纪8 0 年代以来,宋史研究进步迅速,政治制度研究也取得巨 大成绩。这一时期相关的论著和论文主要有:王曾瑜宋朝的吏户( 新史学 第4 卷笫1 期,第8 卜8 l 页) ,对宋朝吏户构成、吏胥名目、入役形式、吏额 以及吏户的社会地位等作了全面论述;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第5 章( 石 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 ;吴雅婷:回顾1 9 8 0 年以来宋代的基层社 会研究中文论著的讨论( 中国史学第1 2 卷,2 0 0 2 年,第6 5 9 3 页) ; 刁培俊当代中国学者关于宋朝职役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汉学研究通讯 2 0 0 3 年第3 期,第1 5 2 6 页) ;梁庚尧南宋城市的社会结构,宋代社会 经济史论集( 台北:允晨出版公司,1 9 9 7 年,1 9 8 3 年) ;包伟民宋代地方 财政史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 ;戴建国宋代的狱政制度, 宋代法制初探(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 ;张谷源宋代乡 书手的研究(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 9 9 8 年6 月) ;张邦炜宋 代避亲籍制度述评(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 ;当代中国学者关于宋 朝职役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原载台湾汉学研究通讯总第8 7 期( 2 0 0 3 年8 月) ,增订后转载于中国宋史研究会主办宋史研究通讯2 0 0 4 年第1 期。; 王曾瑜先生宋朝阶级结构( 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王棣先生从乡司 地位变化看宋代乡村管理体制的转变( 载中国史研究2 0 0 0 年第1 期) 、宋 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 载历史研究1 9 9 9 年第4 期)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 僚政治制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 ;单独以胥吏作为视角撰文论述的有高美玲宋代 的胥吏( 中国史研究1 9 8 8 年第2 期) 从总体上探讨了宋朝的胥吏;祖慧 宋代胥吏溢员问题研究( 中国史研究1 9 9 8 年第3 期) ,对造成宋代吏额 冗滥,减不胜减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术的繁 荣,宋史专家和学者视野不断扩大,许多以往被忽视的话题,由边缘进入主流, 地方和基层的行政制度的研究集中了许多学者的目光,许多学者对县丞、县级公 吏、乡村基层组织衍变的基本趋势等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胥吏制度也逐渐进入学 者研究的视野。 三、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 一) 胥吏是下层官员,职位虽然不高,但他们为“民之所 悬命”,所办之事直接关系于百姓和行政体制。在j 下常的条件下,公正干练的胥 吏是可以起积极的作用的。在冗官充斥的宋代,胥吏的作用如何定位? 宋代胥吏 制度有何特点及缺陷? ( - - ) 本文探讨宋代胥吏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活动空问及 其社会影响,以及造成此种状况的深层原因,探究宋代“士大夫政治,吏人社会” 的社会状况。 2 第一章胥吏制度沿革及宋代胥吏来源 一、“胥吏 界定 胥吏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央及地 方各级官府内,承办各项具体事务。他们既受制于官,又佐官治民,是官对民实 施专制统治的助手和直接参与者。从这个层面上讲,胥吏又是统治集团不可或缺 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胥吏是什么? 先从“吏”的含义说起。 中国传统社会有“官吏”一词,或简称“吏 ,这是广义的“吏 ,为官员的 通称,包括官僚机构中的各级行政人员,“吏治”、“大吏”、“长吏”、“百吏 、“循 吏”、“酷吏”、“能吏”等两字词中的“吏 ,均指官员。中央六部之一的“吏部 也是选任职官的部门。左传成公二年中,“王使委于三吏 ,杜预注日:“三 吏,三公也”,此“吏 也是指官员。 狭义的“吏 又与“官有所区别。许慎说文解字言:“官,事君吏也 , “吏,治人吏也 。风俗通亦云:“吏者,治也 ,故有“吏治 之说。官、吏 之别主要在于,官是职官,有品级,可以不断升迁,居于统治集团的上层和中层; 吏指掾吏、吏员、吏典等,无正式官职,无流品,越到传统时代后期,吏的出路 越狭窄,很难进入官员队伍,即便进入也限制在低级的杂职官,他们处于统治集 团的下层。 所谓“胥 ,意为有才智之人,也指宰官之吏,庶人在官给徭役或捕盗贼者 亦为胥。“胥 的本义包含后来意义上的官、役两层含义,不过后世常用之“胥” 多指“役 ,而少用其“官”之意。后世常见的“吏胥 、“胥吏”、“吏役 、“胥 役”等词汇,其含义除指吏员外,一般还包括“役 ,即俗称之“差役”、“胥差”、 “衙役 等。吏主要以脑力劳动为职事,役则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正象历史上 的官与吏有时难以区分一样,吏与役也常常混为一谈,故而历史文献中往往用吏 胥、胥吏、胥役一类词来单指吏或役,或通指吏和役。这是因为吏、役均服务于 官府,是各级衙门中不可或缺的具体办事人员,都属于“职役”,其社会地位又 都卑微,在政治功能和社会地位方面有相似之处。 二、胥吏渊源 一、月戈阙腮 中国的官吏体制萌芽于先秦。管子曾说:“吏者,民之所悬命也。【1 】许 慎解为:“吏,治人者也。 1 2 j 可见,“吏”与“治 联在一起。“府吏胥徒,考之 成周 【3 j ,是说胥吏古已有之。西周时期,官府中的办事人员如场人、廪人、虞 人、牧人、封人、行人、舌人、候人、史、府、胥、徒和大夫以上贵族的家臣都 属胥吏之类。秦汉以前,吏和官内涵相同,只不过称谓不一。所以国语周语 1 1 】管子卷二一“明法理”。 2 1 说文解字“一上”。 p l 朱会要职官五六之网一 3 上“百吏,庶民”。下注:“百吏,百官也。”随着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形成,掾 吏制度开始出现。秦汉初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掾 吏制度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的掾吏。但是,因为秦朝短祚,且忙于征战; 汉初又崇尚无为而治,此期掾吏制度虽有发展但不够成熟和完善。汉武帝时期, 抛弃黄老政治,“外事四夷,内兴功作 ,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版图扩大,中 央和地方官僚机构所管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事务f 1 益繁杂、纷乱, 要求各种行政管理进一步分工。掾吏急剧增加,由此使汉代的掾吏制度走向成熟 和完善。古代胥吏职责虽有不小变化,但可以说基本相同。很长一个时期皆称 “吏 ,明代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胥吏中把汉代以后的吏,全称“吏胥” 或“胥吏,后人基本沿袭这一称谓。 两汉时期,官吏仍然混称。上至丞相,下至郡太守、县令,一般称吏。如汉 书百官公卿表:“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另一方面,县、 乡小吏也可以称官,如后汉书左雄传:“乡官部吏,职斯禄薄,车马衣服, 一出于民”。当然官吏混称并不是当时在执掌上、铨选上没有后代官、吏之差别。 相反,此时的官和吏已有区别。一般而言,在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中服务的人员 通称官吏。然而这些人员的地位、秩级、俸禄和待遇却千差万别。其中“官 是 指那些在中央和地方机构中服务的高级人员,如中央三府( 丞相、太尉、御史大 夫) 和九卿等机构中的主官和长史、丞、尉等,地方各级政府中的主官郡守、丞、 尉、县令长、丞、尉等,他们的秩级起码在二百石以上,由朝廷任命。后汉书安 帝纪记载元初六年( 1 1 9 年) “诏三府选掾属高第能惠利收养者各五人,光禄 勋与中郎将选孝廉郎宽博有谋、清白行高者五十人,出补令、长、丞、尉。而 “吏 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中百石以下的小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在 论及县令长的佐官与属官时说:“( 县令、长)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 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小吏。”董仲舒对策称“长吏多出 于郎中、中郎 l lj 。小吏不由中央任免,而是由各自的主管长官辟除。如东汉太 尉府有掾吏属二十四人,后汉书百官志一本注就指出其由主官辟除:“或日: 汉初,掾吏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 除,故通为百石云。”汉代的“令吏”、“掾吏 、“少吏 须经办文书,特别是在 处理政务上没有自主权,得听命于长官,绝大多数“令吏 以及“掾吏”、“少吏 均非朝廷任命,由各官府长官自行辟除,是“庶人之在官者” 2 1 。这些都与官员 存在明显差别,大抵和后代胥吏相仿。但是与官员相比,后代胥吏身份卑贱,倍 受歧视,特别是仕途晋升前途有限,而汉代的“令吏”、“掾吏”、“少吏却不存 在这些问题。吏、官身份无别,汉书魏相传:魏相初为“郡卒吏”,宣帝时 升至丞相,与“狱吏”出身的御史大夫丙吉“同心辅政,上皆重之 。西汉后期 【1 1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2 】礼记王制“庶人在官者”郑注文献通考选举八 4 州县少吏,不论任职年限,都有可能不经察举,而为朝廷命官。充分反映一般胥 吏仕进前途是宽广的。两汉胥吏身份和官员无别,毫不受歧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逐步形成,在这一制度下,士族及其把持的政权 极力维护门阀特权,压制寒人、庶人。士族由于条件优越,一般保持着较高的政 治、道德、文化水平;而寒人、庶人由于种种原因,政治、道德、文化素质下降。 这样便有意无意地促成社会上的“士庶天隔 【ij 、政治上的“官分清浊”。在这 种制度和风气下,高官要职和“清官”一般全由士族铨选,官府中职位居下层的 胥吏例由寒人、庶人充任。由于充任者身份低下,很自然,连带也就使充任官府 中的各类胥吏日益受到轻视,在门阀士族心目中,他们与徭役对象的“吏,差 别已经不太大。同时,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对胥吏“鞭杖肃督”, 正是促使胥吏身份卑贱、吏官身份差别进一步加深的重要因素。 发展到隋唐,虽然早已“选无清浊 【2 j ,属于政治制度范畴的门阀制度业 已成为历史,但由于科举出身、数量更为庞大的官员队伍取代了胥吏,官员在官 僚机构中一般担任着各部门、各地区要职。主官握有一定范围内司法、税收等决 策权,成为古代王朝的主要依靠力量。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隋唐统治事务比起两汉、魏晋南北朝来,大为复杂,朝廷所颁发律例越来越多, 因而胥吏分工越来越细,事务越来越琐碎,人数也大大增加。由于当时社会生产 力、科学水平有限,王朝的统治基本上是行政事务,分工越细,也就越容易掌握。 这样,王朝对胥吏人选的政治、文化素质要求必然降低。只要有一点文化水平, 能报关,熟悉有关律令、文书,为官员审办各类案件、处理事务提供资料法例就 可以了。至于在此基础上如何全面、深入领会法例精神,结合复杂的案件、事务, 从王朝统治利益出发,综合考虑,衡量轻重,最后判断、决策,则自有主要是科 举出身、素质高的官员、长官在,由他们去负责。正因如此,王朝对胥吏素质要 求必然降低,对其业务要求尽管已有专业化倾向,但总体上说都比较简单、粗浅。 三、宋代胥吏的来源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有着成熟的文官制度,吏制也更为完备。宋 代的胥吏是指官员( 品官和未入品官) 以外的官府办事人员。他们作为在各级官 府中担任日常行政事务的属员,大致可以划分为朝廷中央各司胥吏和地方官府胥 吏两大类。各级胥吏尤其地方官府胥吏地位低微,但大都较为熟悉各种法规和公 文程式,擅长笔札,往往不因主管长官的更替而变动,故而颇有势力。 胥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群体,名目极多。他们统称“公吏 ,其中包括 公人和吏人两大类。法律规定,公人是指衙前、专知、副专知、库子、称子、掏 子、杖直、狱子、兵级等,吏人是指职级到贴司【3 】。北宋前期,朝廷各司地位最 【1 】宋书王弘传 【2 】隋书- 卢恺传:“自j d 氏以降,选无清浊,及恺摄吏部”。 p 】庆元条法事类卷五二公吏门解试出职 5 高的胥吏是中书门下五房的堂后官和枢密院承旨司五房的都承旨、承旨等。所谓 五房是指孔目房、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从太祖开始,任用士人做堂后官, 官阶叙迁到员外郎,便可出任外官。元丰改制,废去堂后官之名,在中书省和门 下省各置录事,不再使用士人【l l 。南宋时期,改称三省诸房都录事【2 j 。枢密院承 旨司的都承旨、承旨、副都承旨,原来用院吏递迁,太宗时始用士人,后又只用 胥吏充任。神宗时,再度复用文臣,余下各房副承旨依旧使用胥吏1 3 j 。地位其次 的是除堂后官以外在各省、部、寺、监任职的胥吏,有主事、录事、令史、书令 史、守当官、贴房、贴书、孔目官、都勾押官、勾覆官、贴司、法司、楷书、通 引官、驱使官、系名等,视机构的职掌和级别而决定其编制。胥吏中还可划分为 正名、守阙、私名三种:前两种是正式的吏职,守阙虽然名为待阙,实际上也定 编,成为同一名目中仅低于正名的次等吏职。如守阙主事、守阙书令史、守阙守 当官等。私名系从州县吏人中选补,每年经考试合格补正名之阙,如私名帖司晋 升为正名帖司。私名也实行定编。 州县官府的胥吏,有孔目官、衙前( 职次有客司、通引官、衙职) 、押司、 录事、散从官( 包括承符、散从、步奏官) 、手力、手分、造帐司、祗候典、院 虞候、攒司、帖司、帖书、典书、专知、杂职、所由、医人、解子、斗子、厅子、 掏子、称子、库子、渡子、门子、狱子、弓手、杖直、拦头等,名目颇多,州衙 与县衙所设大同小异。其中孔目官、衙前等,只有州衙设置,押司和录事( 简称 押录) 则只在县衙设黄。 宋代胥吏作为各级官府内的具体办事人员,大多来自社会的底层,主要有市 井平民、农民、地主等。其中也不乏低级官僚子弟,他们的出身虽不同于普通百 姓,却因无法借父辈恩泽、无法凭自身努力进入官僚体系,只得屈而为吏。王钰 在燕翼诒谋录卷三有荫人不得为吏中说:“国初吏人,皆士大夫子弟不 能自立者,忍耻为之。”而一些低品官僚亦会因犯私罪贬身为吏【4 】。此外,一些 先朝皇室及重臣的后裔也相继步入胥吏的行列。据徐度却扫编卷记载:其父 徐处仁身边曾有一名小吏,叫柴援,“自言周室之裔,颇能诗。”这些来自不同阶 层的人们共同组成了宋代复杂且冗滥的胥吏集团。 宋代官府补充胥吏通常采用三种方法,即招募制、委任制和轮差制。朝廷各 司的胥吏,始终基本采用招募制:儿应募者,要求具备以下条件,即本贯户籍分 明,不妨碍本户差役,行为端正未曾犯罪,身无残疾等,然后委托保人担保。缺 人的各司申报本省,共同“看验”应募人的人才和书札,合格者收充“私名 , 再申牒御史台复试其书札,方能正式收补【5 】。私名胥吏如要升补为正名,又要经 过考试。考试的方式为笔试和口试。朝廷每年派近臣和主管铨选官员,考试律三 燕翼冶谋录卷四堂吏不得为知州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二堂后官。 徐度 却扫编卷下。 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 长编) 卷八o ,大中祥符六年正月丁朱条 宋会要职官四之三;陈骥南宋馆阁录卷一0 职掌 6 道,及格者升补正名。其中三馆、秘阁的楷书,都由本司考试书札,送中书门下 复试,合格者补授此职。后来因为应试者多作弊,乃实行锁院和巡搜、弥封的办 法;同时,又加试口试,即命应试人口诵答题。其中一些人“自叙劳绩”,官员 们为之陈请,特免口诵,称为“优试 i l j 。 朝廷各司有些吏职采用委任制。委任的对象是文、武官员。这里有三种情况: 一是朝廷规定一些吏职必须任命官员或者参用官员,如堂后官、枢密院承旨。神 宗时,还规定枢密院的令史和书令史开始参用三班使臣或流外选人【2 1 。二是有些 低级武官只能担任吏职。如吏部条法“差注门 规定:“诸非泛补授使臣、校 尉者,止许差充吏职,诸处不得奏辟。候转至大夫日,许参选。”【3 】三是有些官 员降充吏职。如真宗时规定,有的三班使臣犯罪服刑后,经“叙理”,降充三司 的军将或大将。 州县的胥吏,来源较为复杂。北宋前期,大部分吏职按照乡村户等的高低轮 流差派,具有职役的性质;少部分采取招募制,招募人户充当,产业必须在二百 贯以上,称为“押录衙前 和“里正衙前 。神宗时改行雇募制,此后基本不变 【4 j 。其他吏职,在北宋前期大都采用轮差法,如手力差第二、第三等户,弓手差 中等户,拦头差第五等户,院虞候差乡户,承符和散从官、步奏官差税户或坊郭 “有行止人”,斗子和掏子差下户“有行止人”等。从神宗起大都改行雇募制, 但部分胥吏如斗子、拦头等不给雇钱【5 】。州县胥吏中也招收“习学公事 人,如 县编录司在缺员时,便考试“习学人 断案一道和刑名五件【6 j ,以合格者补充此 阙。 胥吏在官衙任职,要“子细供家状一本,置簿抄上,贴司召主户三人保有行 止立籍,【7 。一般胥吏的履历表要包括本人籍贯和户等情况,年龄和健康状况以 及在身有无荫赎,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情况,本人充当吏人的简历、功过情况, 所供具的情况必须属实。这说明招募胥吏在当时已经达到十分规范化程度。 【l 】宋史卷一五九选举五 1 2 】宋会要职官六之六 【3 l 永乐大典卷- - v q 六二二 部字吏部九 【4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二国朝州郡役人之制 【5 】淳熙三山志卷一三版籍类四州县役人 【6 1 庆冗条法事类卷五二公吏门解试j j 职 川李元弼:作邑自箴卷八处事 7 第二章宋代胥吏的任用 第一节宋代胥吏的入仕途径 胥吏在来源上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入职为吏的途径的多样性。综合中央与地 方的具体情况,可将胥吏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归为自荐、承袭、保引这三大类。 一、自荐 白荐又称投充或投名,它是一种面向社会各阶层的选任方式。在宋代,无论 中央百司,还是地方州县,都有大批胥吏是通过投名自荐的方式,经官府验试合 格后入役为吏的。如徽宗朝,秘书省投名人以3 5 0 人为额【l 】。特别是熙宁变法改 差役为募役后,招募投名遂成为地方胥吏最主要的入役途径。以诸州吏人为例, 北宋前期多“募有产而练于事者为之。”庆历初,诏许人投充,并取三人以上职 级保明,熙宁四年,行募法,依旧许投名,并支付料钱。元祜元年,复差役法, “亦许人投名,不限税产。 2 1 投名人入役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他们必 须足年龄在1 6 岁以上,行为端庄,且无过犯,非游手、凶恶之人。投充中央百 司胥吏者,还必须不影响服差役【3 j 。地方官府及仓场库所内的胥吏还要有税产作 抵押。如应募衙前者,“仍供物产为抵。 1 4 1 至于库子、秤子、斗子等,哲宗朝“召 保产五十千以上充 【5 1 。其次,投名人一般也要有官吏保引。如秘书省投名人须 有“本省职掌楷书以上人保引,保二人,引一人。”1 6 第三,投名人在具备入役 条件,并经人举荐后,还要通过有关部门的考核,合格者方能入役。景德四年 ( 1 0 0 7 ) ,诏“尚书省诸司,并寺、监、京百司,自今每收私名,并须召有行止、 无逾滥及不碍本州县色役人,责保、试验,申牒御史台,候并及十人已上,令中 丞、知杂提点试验书札,得申牒本司收录,纰缪者退落,令别召人。 【7 】这既反 映出宋政府对胥吏选试的重视,也说明胥吏在官僚体制运转中起的作用足不容忽 视的。地方州军、监司内胥吏的入役考试主要由诸州通判主持,监司点检【8 】。 二、承袭 承袭是指胥吏因年迈或亡故,由其子孙入役承代。它是中国古代官僚世袭制 度的残存。早在太祖乾德二年( 9 6 1 ) ,即诏“诸司府寺卒吏年老者,听以子弟代。 9 1 此后,胥吏承袭作为赵宋王朝的“家法 得到遵循与沿用。孝宗朝,洪迈在任 麟台故事卷四 官联 嘉定赤城志卷一七吏役门州役人 宋人诏令集卷一九八禁不得影庇色役人诏。 文献通考卷一二 职役一 宋会要食货五二之三九。 麟台故事卷四官联 长编卷六六,景德p q 年三月足春条 & 编卷二六五,熙宁八年六月戊午条;宋会要职官阴八之一。五。 长编卷五,乾德二年四月己已条。 8 l 2 3 4 5 6 7 8 9 翰林学士期问,曾在学士院内遇见一位老者,自称是京师人,“累世为院吏。 今予孙复为吏,故养老于此。 【lj 在地方上,衙前和州县吏人子弟也有承袭吏职 的规定。如,仁宗景祜五年( 1 0 3 8 ) 诏,衙前军将身死,“许本家骨肉承填 【2 1 。而 州县吏职无人应募处,“则俾职级年满出职,其子、侄继替。 3 1 据南宋人吕南公 灌园集卷二十故袁州李君墓志铭载:袁州有一吏临终前请求让其子继承 吏职,而当时的通判不同意。身为推官的李冕据理力争,说:“优奖,所以待年 劳,吏勤知为其家而已。今不幸死,而子不得承,然则吏无事于勤矣。彼他吏独 无年劳可依乎? 最终同意老吏的请求。可见,吏职承袭足对有年劳胥吏的一种 抚恤和优奖措施,在激励胥吏勤于职事等方面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家族 世袭式的入役方式,缺乏竞争,不利于人才的选任和吏员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 三、保引 保引是指官吏担保、引荐亲属充任吏职。宋史卷三。九张质传云: “张质,少孤,养于兄赞。赞为枢密院典谒,质因得隶兵房。”熙宁三年( 1 0 7 0 ) , 颁布了中书吏保引、补试、赏罚条约。该条约规定,中书吏所保引者必须是 五服以内的近亲。被保引人须年龄在1 6 岁以上,不曾于别处任职,举止端庄、 未触犯刑名,而且还要有命官或近上职掌二人委保,并经检正官呈验人才、书札, 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任职1 4 1 。熙宁五年( 1 0 7 2 ) ,又修定枢密院吏人保引法,其内 容与中书吏大体相当,并将被保者的品行、能力等与保引人的利益联结起来,保 引人若保引不当将受到降名或延展磨勘年岁的惩罚【5 】。南宋时,保引亲属之法仍 遵依熙宁旧制。 保引法虽然对被保者的资格作了严格规定,但是,胥吏之间相互保引、推荐 所形成的亲密关系也为他们营私舞弊提供了方便。王安石曾说:“中书下等吏人 亦多是近上吏人子弟,恐未免受赇也。,【6 j 熙宁五年( 1 0 7 2 ) ,神宗以枢密院胥吏“皆 父兄保任,多不得人”,遂命都承旨李评立法,参补流外选人、三班使臣充任【7 】o 第二节宋代胥吏的铨选和差遣 宋代中央百司胥吏经验试注籍后,虽已获得“吏”的身份,但他们只能充 任私名之类的实习性吏职,且随时有被罢黜的危险。他们必须再申请参加考试, 合格后,才能升任正名吏员。乾道六年( 1 1 7 0 ) ,诏枢密院书令史和正名贴房有阙, “令就今春铨选场拣试 8 1 。按照规定,胥吏只有迁补正名后,才能理年出职, 周密:齐东野语卷一o 洪景卢自矜 宋会要职官四八之) t , k 嘉定赤城志卷一七吏役门州役人 朱会要职官三之二六 长编卷二二九,熙宁五年正月丁未条 长编卷二三三,熙宁五年五月癸未条。 跃编卷二三二,熙宁五年四月丙寅条 宋会要职官六之一六 9 注授差遣。若有不经考试而补正名者,“只令在司祗应,不得叙理劳考。,【l 】因此, 对于百司胥吏来说,升补正名显得尤为重要。 一、宋代胥吏的铨选 宋初,对胥吏的铨选逐步形成严格的铨选标准、专门的铨选机构、严密的铨 选程序。 ( 一) 严格的铨选标准。宋代胥吏铨试的内容主要有人才、书札、刑名三项。 人才指品行修养,日“德 ;书札指文字书写,日“能”;刑名指各种法律条文, 日“法 。铨选机构将吏员的考试成绩分为优、次、中与不中四等,并据此来决 定胥吏的迁补。如,景德二年( 1 0 0 5 ) ,臣僚建议:将应试胥吏中,“人材、书札、 对义优者,与定名近上;若人材低次,书札、对义稍通者为次;或无此合格人, 其间人材、对义、书札一事稍通亦与相度品量减( 拣) 选。若虽人材、对义、书 札不通,或人材不中,对义纰缪,纵有书札,并不在试中之限。 这一建议得到 宋仁宗的赞同与采纳【2 】。唐代以书札、会计和实际工作能力来考核胥吏。而宋代 则以人才、书札为重,强调胥吏的道德品质与书写能力。虽说“吏治文书,非习 法令、熟成事,不能称其任。 1 3 1 但在实际考核中,“刑名”一项往往被置于次要 的、附属的地位,所试内容也多仅限于对法律条文的默诵与诠释。所谓“旧虽有 试法而仅取笔札、人才。 这与唐朝有着很大的区别。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崇尚文 治,不太讲求实效的特点。直到王安石变法,始将处理实际公务的能力作为考核 胥吏的一项重要标准,这是王安石变法务实思想在铨选制度中的具体体现。于是, “吏莫不竞劝而知习法令矣。,【4 】元祜尽废熙宁新法,罢胥吏试断案【5 】。南宋以后, 一遵熙宁1 日制,但多只是流于形式。 ( - - - ) 专门的铨选机构。宋初,在吏部设置流外铨,专门负责考试、附奏在 京百司人吏1 6 j 。流外铨又称“小铨”,是相对于掌管文班考任的流内铨而言的。 元丰改制正官名,流外铨之职掌多归刑部,由刑部都官掌管胥吏的名籍以及增减、 出职等事,并依据条例录其功过,以决定展减磨勘年限1 7 j 。都官下设磨勘、吏籍、 配隶诸案。元祜四年,哲宗采纳大臣的建议,罢吏籍、配隶两案,原吏籍案所掌 职事,“只合随处行遣。应出职而合入流,若补受军大将者,直达吏部都官。 1 8 】 除流外铨、刑部外,各部门内的长官也要参与胥吏的选任工作。宋史云:“凡 流外补选,五省、御史台、九寺、五监、金吾司、四方馆职掌,每岁遣近臣与判 铨曹,就尚书省同试律三道,中者补正名,理劳考。三馆、秘阁楷书,皆本司试 宋会要选举二五之一九 宋会要选举二五之一八。 曾巩:元丰类稿卷二二刘安中等中书省主事、令史制 宋会要职官三之二五。 长编卷p q 三一,元祜三年八月丙戌条;四年二月戊辰条 宋会要职官一一之五一六。 宋史卷一六三 职官志三。 宋会要职官四之一二 1 0 书札,中书复试,补受。”i l j ( 三) 严密的铨选程序。宋代,中央百司胥吏的铨选制度在继承唐制的基础 上有进一步的发展,铨选程序更加严密。据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九载:流外铨, “国朝掌考试附奏京百司吏人。每年十月,诸司牒到承阙姓名,年终申奏,至春、 夏差官考试。 真宗咸平元年( 9 9 8 ) ,诏“京百司,今后如额内阙人处,吏部每岁 一次,于十月内晓示诸司,于见祗役私名入仕三年已上,依次牒送、比试、补填, 叙理劳考。 【2 j 景德二年( 1 0 0 5 ) ,上封者言:“京百司每年十月二十五日已前于吏 部纳文字足,本司申奏,差宫考试。比验书札、人材、刑名,引见,拣中与补正 名,叙理劳考。窃闻多是吏部预前商量,传本抄写,转送入试。亦有怀挟律策, 以此对义,侥幸纰缪,荐托而得叙劳常调,深可痛惜。欲望自今后只就尚书省考 试。”从之【3 】从所引史料看,流外铨选的程序为:吏部每年十月公布正名阙额, 应试吏人先由本司将申报材料奏送吏部,继于春、秋之际赴尚书省比试,试中者 始补正名。整个过程极为严格,特别是皇帝“临轩黜陟”,说明统治者对吏员铨 选的重视。 二、宋代胥吏的升迁 北宋前期,每年参加比试的额外吏员有1 5 0 余人,而试补名额只有二三十人, 竞争非常激烈。为了防止胥吏怀挟传授,管理机构严格考场制度,实行锁院、巡 搜、糊名之法,并规定应试吏要“口诵所对”【4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防止可能存 在的作弊行为。当然,并非所有应试者都要经过“口诵 ,“其自叙劳绩,臣僚为 之陈请,特免口诵,谓之优试。”这又为缘请托者开了方便之门,“得优试者, 率中选。”【5 j 到了仁宗明道元年( 1 0 3 2 ) ,遂取消优试之法【6 】。原则上按照公平竞争 的方法,以考试成绩的优劣来决定吏员的升罢。 宋代胥吏按类分为若干资级( 阶) ,依照任期的长短和功赏予以升迁。如州 衙的吏人,从都孔目官到粮料押司官共十阶,称为“职级”;以下又有前行和后 行,最低为贴司( 一种见习性的非正式胥吏) 。阶或资级定期升转。州院、司理 院推司和法司吏人,每任满三年,升转一资。都知兵马使出职的条件之一是历任 吏职满二十年,如曾经酬奖转资,每一资准许减少三年。公人以左、右为两资, 在有战功应转资时,左、右只算一资【7 j 。 各级官衙还定期对胥吏举行各种形式的考试,以便升补。如州衙的吏入和衙 前,每三年一次,在二月前投状,申请考试刑法,经审查后,在四月前申转运司, 另选日期差官考试。各县的手分和贴司,在编录司缺员时,也可申报州衙派官考 【1 】宋史卷一五九选举五流外补 1 2 1 宋会要职官一一之五六。 1 3 】 朱会要选举二五之八。 h 宋会要选举二五之二o 。 p 1 宋史卷一五九选举五流外补。 t e l 长编卷,明道元年三月丁酉条 1 7 庆冗条法事类卷五二公吏门差补 试断案,以稍通者充当。任满三年,即升一等名次:原系贴司,即升手分;原系 手分,即升上一名【1 】。又如刑部每年考试掌法胥吏的同时,允许六部寺监的私名 贴司以上附试,如遇手分缺员,则先补试中人 2 1 。 宋代吏职迁补大致包括升名( 等级内的名次迁补) 与升等( 等级升迁) 这两 种方式: ( 一) 升名。宋代管理机构将同一等级内的胥吏按任职时间的先后排定名次, 胥吏以排名的先后依次递迁、循序渐进,即为“升名”。同一等级的胥吏一般要 序迁至头名,才能晋升上一等吏职。此为注重资历、依次序迁的循资原则在吏职 迁补过程中的集中体现。而且,随着时问的延续,升名之法逐渐成为宋代吏职迁 补的最主要的方式。如绍兴十二年( 1 1 4 2 ) ,诏杂卖场遇专知官界满,“许将建康 府并行在本场头名手分依次递迁补充专知官”,待专知官三年界满后,再“以次 手分依名次递迁 3 1 。孝宗朝规定,中书、门下后省谏院守阙守当官“遇有阙, 依名次递趱,直至令史。 1 4 j 在依次递迁的同时,胥吏若经酬奖或有劳绩等,也可以连升数名。熙宁九年 ( 1 0 7 6 ) ,中书门下建言:“中书主事以下三年一次,许与试刑法官同试刑法,第 一等升一资,第二等升四名,第三等升两名。从之。 5 1 宋代,胥吏经酬奖而不 次升名是非常有限的,一般多只能升三四名,若顿升五六名,即为“过当”。元 祜年间,三省吏任永寿、苏安静、时忱、时恽等因参与裁定吏额工作,各有升名 减年酬奖。他们却别求恩赏,最后,时恽累计升1 0 名,“特补守当官 。其他3 人也各获超转。这在当时士大夫中引起强烈不满,并直接导致元祜问裁减吏额的 失败【6 】 ( 二) 升等。主要是指胥吏在迁补过程中以等级为单位,逐等晋升、拾阶而 上。以三省为例,胥吏按照守当官一书令史一令史一主事一都、录事这样的顺序, 由较低一级吏职直接升入较高一级的吏职。由于吏员人数在不断增多,而正名吏 额有限,只能置额外以处之。于是,守阙守当官、守阙主事等额外吏员r 渐增多, 这样就在各等级正名吏员之问增加了一个新的层次,并在不同等级的正名吏员之 问重新形成一个个不同的等级。级别较低的吏员往往要先迁补上一级的守阙,再 升j 下名。也就是说,守当官要先补守阙主事,再升正名主事。越等迁转的现象非 常少见。这从韩维南阳集卷六中书守阙主事董仲尹、张学古可并中书主事; 中书录事魏默、时士良可并中书守阙主事;中书守阙录事许元宾、张永年并中书 录事这则官诰中可以略见一二。 北宋初期,管理机构比较看重胥吏的能力与业绩,强调要“较其材艺 而 1 1 】庆元条法事类卷五二公吏门解试出职 1 2 1 朱会要职官一五之二五 1 3 1 朱会要食货五。四之- - 0 1 4 1 宋会要职官三之五八 1 5 1 宋会要职官三之二六 【6 】 刘安世: 尽言集卷一o 论都司官吏违法拟赏事 1 2 迁补。景德三年( 1 0 0 6 ) ,真宗以枢密院胥吏,旧止用入仕岁月递补,“未尝较其 材艺,有迁至主事而懵其职守者。遂亲御崇政殿阅试枢密院胥吏,“取外方待报 奏状三条,令详决之。 经过验试,合格者并升补上等吏职,不合格人与外州差 遣【l l 。而且,验试的内容多以各部门内胥吏的具体执掌为主,讲求实效的特点比 较突出。任职吏员若绩效显著,还可不经验试,直接由上名吏人保举迁补【2 】。这 种注重考绩,不依次迁补的方法,对激励胥吏恪勤职事,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 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攀援陈乞之风的蔓延。随着磨勘制度的确立,胥吏“经年 劳叙迁”渐成定制。管理机构在吏职的迁补上也日益强调“循资递迁 。王安石 曾说:“吏人旧有升名、转资之法,可以劝能抑不能。今有劳止增俸,则不能者 莫肯自强,能者亦以无劝而怠 对此前的吏职迁补方式提出批评【3 】o 熙宁三年( 1 0 7 0 ) ,颁布了堂吏保引、拣试、赏罚条约,依照条约,中书 于“逐房检正厅置功过簿一扇,差手分点检。“堂后官以下有劳绩,并随轻重酬 奖。”并规定,“凡转补录事以上,并不依次选择。”1 4 1 于是,在吏职迁补中以绩 效为主的考课法的地位有所回升。但这种迁补方式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 是胥吏的迁转速度过快,特别是三省、枢密院吏人经酬奖而超资迁转的现象比较 普遍。“至有顿升五六名之例。,1 5 j 这样的迁补速度显然是官僚士大夫阶层所不能 接受的。 哲宗即位,严格控制酬奖升名之法。规定“三省人吏除岁终比较属本省外, 其劳绩合推恩,依例送吏部勘当,上尚书省次第施行。 t 6 元a 祜六年( 1 0 9 1 ) ,又诏 “三省,枢密院并六曹、御史台、开封府、大理寺人吏,并许依旧法三年一试断 案,次第推恩。 【7 j 到徽宗朝,稍复熙丰旧制。但是,“岁月序迁 已成为吏职迁 补的主流。南宋仍遵循此制。如绍兴八年( 1 1 3 8 ) 规定,三省、枢密院正额胥吏有 阙,令史以上“只得递迁”,书令史以下“只得试补” 8 1 。而据陈骏馆阁续录 卷十职掌载,秘书省人吏自正名楷书以上至都孔目官,“每一年半递迁一级 。 除中央官府外,诸路监司、州县等地方胥吏的迁补同样遵循考课与循资相结合的 原则。所不同的是,地方胥吏的迁补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迁补近上职名。此 类胥吏主要是在所属官府内由低及高迁补吏职,他们一般按年劳和资格循序渐 进。如真宗景德四年( 1 0 0 7 ) ,诏“开封府职员孔目官、勾押官至前、后行,自来 元不定迁转年限。今后并五年一迁,逐度具功过以闻。 【9 】仁宗朝,又定为“三 宋会要职官六之二; 跃编卷六三,景德三年六月王辰条 长编卷一。八,天圣七年十二月辛亥条 宋会要职官三之二五 宋会要职官三之二五 刘安世: 尽言集卷一0 论都司官吏违法拟赏事 长编卷p q p q o ,元袜五年三月条 长编卷四六八,元裙六年十一月丁巳条 宋会要职官三之四o 宋会要职官叫八之九四、之九七 1 3 l 2 3 4 5 6 7 8 9 年一转 1 1 。第二,迁补上级官府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宣传月”活动总结
- 疫情防控彰显中国精神
- 美的置业投资协议书合同
- 2025信用卡担保合约个人合同样本
- 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7.4 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教案及反思
- 2025年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研究报告 -出口管制措施暂缓战略价值备受关注
- Unit 10 SectionA(4a~4c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第6课 养成学习好习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一年级上册教科版
- 第十五课 我对职业的畅想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教版
- 第3单元雪域天音-《热巴舞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 2025年阜阳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带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昆明市呈贡区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第一批招聘(12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儿童安全用药全面指南
- 2025重庆市潼南区公安局辅警岗招聘30人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东惠州市博罗县自然资源局招聘编外人员76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软装家具购销合同范本
- 湖北某省属国有企业面向社会招聘派遣员工3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州财政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100题)
-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指南
- 工会面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