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韦庄诗歌风格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韦庄诗歌风格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韦庄诗歌风格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韦庄诗歌风格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韦庄诗歌风格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韦庄诗歌风格论 韦庄诗歌风格论 研究生:谢海林 导师:殷祝胜 副教授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年级:2004 级 内内 容容 摘摘 要 要 韦庄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著名作家。迄今为止,学界已对他作了不少研究,但 关于其诗风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本文即就韦诗的主体风格 “清丽” 和 “沉郁” 作一研究。 引言交代本文的研究对象, 即通过韦庄现存的诗作 320 余首来探究其诗歌的 主体风格。综述学界关于韦庄诗风的研究状况:对其“清丽”的一面研究较为充 分但有些概念不清,对其“沉郁”之风则重视不够,失之简略。介绍本文的研究 范围和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一章论述韦庄的“清丽”诗风。辨析“清词丽句”的涵义,对风格范畴的 “清丽”一词追本溯源、探析其含义,着重探讨韦诗“清丽”风格的两大构成要 素,即从诗人审美主体一生来分期探析其审美的恬淡安闲与澄静平和,以及从审 美客体(意象)的选取与着色之清新明丽进行解析其“清丽”诗风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论述韦庄的“沉郁”诗风。 “沉郁”诗风在韦诗中是存在的,针对明 人胡震亨的说法“出之太易,义乏闳深”进行辨析,从情感的深厚真切和委婉顿 挫的表达方式两方面进行阐述。前者具体表现在对国家社稷深深的关切与忧虑、 对家人的关爱和对友人乃至仆人、歌妓深厚真挚的感情。后者则通过与罗隐、杜 荀鹤等人同题材诗作的比较来分析其表达方式的委婉顿挫。 第三章论述韦庄诗歌清丽与沉郁的统一。认为韦庄的部分诗作常采用“清辞 丽语沉郁情怀”的模式,呈现出既清丽又沉郁的艺术风貌,阐析其在主题和 内容、意象与手法等方面上的表征。 结语在综合观照唐末诗坛的基础上, 对韦庄诗风的代表性 (即在其典型意义) 作一扼要的阐述 关键词关键词:韦庄 诗歌 清丽 沉郁 风格 ii on the style of wei zhuangs poems graduate student: xie hailin tutor: yin zhusheng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e: 2004 major: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literature of tang & song dynasties abstract wei zhuang is a prominent writer in late tang dynasty & five dynasties,who has been studied by many of researchers up to now. but as to the style of his poems, it still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and discussion. the topic of this thesis to study is just main styles of wei zhuangs poems,namely “fresh”and “gloomy”. after telling the study object and summarizing the situation to the styles of wei zhuangs poems at the academic field,the introduction brieves the study scope ,contents and purpose on this text.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fresh”.analysing the means of “qing ci li ju”,trac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qing li”according to the stylistic category, and searching for its implications, this chapter primarily inquires the two essential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qing li”.one is the aesthetic subject (i.e.the poet) pursues the serene and leisure life,another is to select the aesthetic objects and color them fresh and bright. the second chapter explicates “gloomy”. “gloominess” is indeed existed in wei zhuangs poems. with regard to the statement of hu zhenhen in ming dynasty: “wei zhuangs poems arenot implicit to empress and deep to imply.” however, the fact isnt so.this chapter elaborates it from the mild form of expression and the profound feeling.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the unity of “freshness”and “gloominess”. i think that some of wei zhuangs poems usually take the form of “fresh words and deep feeling” to appear the unite aesthetic style. and this text explains the signs in terms of themes and contents, images and means. on the basis of mak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to the circle of poets in late tang dynasty, the conclusion briefly interprets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wei zhuangs poems style. key words: wei zhuang poems fresh gloomy style.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 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 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 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 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言引言 韦庄(836?910) ,字端己,晚唐五代时期的著名作家。后人称之为“唐 末一巨手” (洪亮吉北江诗话 ) 、 “香山之替人” (郑方坤五代诗话例言 ) 。 其 秦妇吟 是我国诗歌史上有名的叙事长诗; 其词与温庭筠齐名, 并称 “温韦” ; 其编撰的又玄集亦是唐人选唐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部。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 学史上,韦庄是有一席之地的。 自秦妇吟于上世纪初重见天日以来,韦庄其人其诗渐引起学界重视,对 于该诗的研究,可参见今人颜廷亮、赵以武的秦妇吟研究汇录1。一百年来 在韦庄生平思想、诗歌艺术、作品整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据笔者所见, 除秦妇吟研究之外,已发表的专题论文(以大陆期刊为主)上百篇;硕士学 位论文 3 篇,即韦秀芳韦庄诗歌研究 、林辉莹韦庄及其诗歌研究 、刘萍萍 韦庄诗文论稿2,此外还有陈鹏唐末文学研究以罗隐、韦庄、韩偓为中 心3于韦庄亦有涉及;博士学位论文 1 篇,即曹丽芳韦庄研究4;有专著 1 部出版,即任海天韦庄研究5。由此可见,目前对韦庄诗歌的研究可谓深 矣,而对于韦庄诗歌的艺术风貌之研究却并非尽如人意。 本文的研究以韦庄现存的 320 余首诗为考察对象6,以探究其诗歌风貌为中 心。当然,这里所说的艺术风貌只是针对韦庄诗歌的主体风格来说的。韦庄虽处 晚唐五代,但有少数诗作也具盛唐格韵,如古离别 7等。正如宋人严羽所说: “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 大概耳。 ”8许总曾说: “韦庄早年多忧患沉郁之作,后期诗风逐渐清丽,至入蜀 后则完全沉入艳情彩绘的世界, 就以自身的创作生涯构成了这一具有时代性意味 的创作走向的典型代表。 ”9先撇开以时段划分诗风是否恰如其份不谈,点明韦 庄诗风“清丽” 、 “沉郁”二端无疑是极有见地的。本文即由此生发,对韦庄“清 丽”与“沉郁”诗风作一番探究。 关于韦庄的清丽诗风。当前绝大部分论文多从韦庄编撰又玄集时所写的 序文出发,由“清词丽句”的审美情趣来论析其“清丽”诗风,而对“清丽”涵 义的阐释却并不明晰,如上述的三篇硕士学位论文,只有任著对韦庄清丽诗风的 构成要素稍有发明, 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白描笔法” 、 “简练精美的剪裁构图” 、 “擅于运用表颜色的形容词, 以色彩的搭配、 对比、 映衬, 增添构图的清丽色调” 和“语言的自然流畅” ,惜之过于简略。本文首先将对“清丽”的涵义进行溯源、 界定,然后据此从审美主体(诗人)的恬淡闲逸和审美客体(即自然景物)的选 取与着色上之清新明丽两个方面来探析其“清丽”诗风的内蕴。而关于韦庄的沉 郁诗风。相对于前者,学界的研究似稍嫌不足。关乎此,研究者多由韦庄诗中占 2 近三分之一强的伤时悼乱、思乡恋阙等作品出发,从主题取向、思想内容、感情 基调等方面进行研究。 如刘萍萍文 “骚雅诗” 的提出, 曹丽芳文对韦诗忧虑时事、 关心民病、思乡恋阙、感伤不遇四大主题取向的深入剖析,稍为详细的是任海天 的专著韦庄研究 ,其下编条分缕析地对韦诗的思想内容、主体精神及其艺术 成就进行了细致地论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乐军杜诗余响论韦庄忧国伤 时之诗一文: “韦庄这一部分忧国伤时之作占其整个诗作的三分之一以上,诗 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对时世的伤 感,是他思想中儒家兼济意识占主导地位的结果,更是他继承了盛唐以来以杜甫 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忧国忧民、关注现实精神的结果。 ”并对韦庄这部分诗作与杜 诗进行了比较,认为: “从整体上来看,韦庄忧国伤时诗作是无法与杜甫诗歌相 提并论的,这表现在:就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上来看,杜诗真实而又典型地 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人始终以博大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关心 时事,关注人民的疾苦。韦庄忧国伤时诗作因远较杜诗为少,在这一方面就显得 相对薄弱。就感情表达来看,杜诗沉郁顿挫,沉博深广,韦庄忧国伤时诗作则言 语直露,感情有浮泛之嫌,未如杜诗那么深沉。对此,胡震亨可谓一语中的: 韦 端己体近雅正,惜出之太易,义乏宏深。 ”10由此,学界对于韦诗“沉郁”的一 面,渐渐揭开其“庐山真面目” 。事实上,韦庄诗歌中确有沉郁之风。从他对杜 甫的推崇、学习上即可明白这点11。可问题是,明代胡震亨却评曰: “韦端己庄 体近雅正,惜出之太易,义乏闳深。 ” ( 唐音癸签卷八)这不是等于说:韦诗 虽然颇合儒家“温柔敦厚” 、 “怨而不怒”之诗旨,却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表达 也过于平易直率吗?换言之,这是无法名之“沉郁”的!本文即从胡氏之论而展 开讨论,韦庄有相当一部分诗作,无论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都有“沉郁”的 艺术风貌。再者,从现存的韦庄诗作来看,还有一部分作品体现了清丽其表沉郁 其中的风貌,本文也对此作进一步探讨。 韦庄诗歌“清丽”与“沉郁”的风貌,从文学发展史上来考察是值得我们深 思的。一般说来,前者,似乎更多地体现在其对艺术形式(辞采)的喜好上,从 唐诗自身发展的轨迹来看, 初唐的绮丽、 盛唐的秀丽、 中唐的纤丽到晚唐的艳丽, 这多多少少表现出文士们对形式整饬、色彩明丽、词藻华美的钟情与偏爱,这或 许就是罗宗强先生所说的“重文学特征”吧;后者,似乎更多地体现在其思想内 涵(情感)的趋进上,从唐太宗的文学须益政教、陈子昂的兴寄风骨、元白的新 乐府精神到皮陆的儒家诗教,似乎在极力追求文道合一,希求以情感人来有益风 化,这种文学政治化伦理化或许就是罗先生所说的“重功利性”吧12。两线的交 织,演绎着唐朝诗歌,也造就了“诗的唐朝” 。而韦庄诗歌风貌“清丽”与 “沉郁” ,正是二者融合的一个生动例证。质言之, “清丽”更多的是唐诗自身发 展的结果13,即内在原因; “沉郁”更大层面上是由外部因素使然,即唐末五代 3 社会的动荡时势,文士出于儒家入世治国理想而发之为诗的外在显现。详言之, 科试的屡次败北,加之国势的衰微,唐末士子理所当然地想到老庄委任自然、归 隐山林之途。韦庄一生游历南北,虽暂不能大展身手、经邦纬世,却不碍山川风 物攘于心怀。东都胜境、江南美景,正是消释志不得伸的烦闷与独善其身以避乱 世的天然媒介。 向内修身养性的个体心理需求正是韦庄 “清丽” 诗作的深层诱因, 也因此带有一种人生审美化的倾向。而另一面,任何一个士子都免不了世俗的追 求入世从政,这是封建士子永远摆脱不了的情结。毕竟,出与处的矛盾是封 建士子一生当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因而,我们在阅读韦诗“清丽”之作时,总 是有一种感觉: 韦庄的 “出世” 之念、 田园之乐恰似一种报国无门后的无奈之举, 骨子里还是有放不下的经世之志。从“有心重筑太平基”以振兴王朝的豪言到仕 蜀为相助王建定国安邦的践行, 都可看出韦氏心中入世之志的远大与坚韧。 所以, 在写下“清丽”之作的同时,还有对板荡时局的关注、苦难君民的哀悼。向外辅 国安民的社会价值取向即是韦庄“沉郁”诗风的内在动机。而这些带有诗歌功利 性的作品更多地则是以“沉郁”风貌见之于世。进而言之, “清丽”与“沉郁” 于韦诗中并非截然对立,还以“清丽其表沉郁其中”的第三种艺术风貌呈现于世 人面前。概言之,韦诗这三种诗歌风貌正是诗人心态与境遇、诗情与场景,诗歌 美学价值的自觉追求与社会功能的理性实践,内外兼采、有机统一的结果。 本文最后拟将在综合观照唐末诗坛的基础上,对韦庄诗风的代表性(即在其 典型意义)作一扼要的阐述。 以上是关于本文研究的范围、内容和目的等问题的简单说明。 4 第一章 清第一章 清 丽丽 论及韦庄诗风的“清丽” ,不得不提起他的又玄集序14中的一段话: 自国朝大手名人,以至今之作者,或百篇之内,时记一章。或全集之中,微征数首。 但掇其清词丽句,录在西斋,莫穷其巨派洪澜,任归东海。左太冲十年三赋,未必 无瑕。刘穆之一日百函,焉能尽丽。是知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 犹多累句。虽遗妍可惜,而备载斯难。亦由执斧伐山,止求嘉木。挈瓶赴海,但汲甘泉。 对于这篇序中所提及的“清词丽句” (亦作“清辞丽句” ) ,众说纷纭。罗根泽可 能是“清丽说”15的首肇者。而有的认为“清词丽句” “是追求一种清丽的情趣” 16,或是“注重形式、追求刺激的庸俗颓废的审美情趣”17。王运熙则以为“韦 庄选录作品的标准在于清词丽句 ” 18,其本于杜诗戏为六绝句之五的“清 词丽句必为邻”19。曹丽芳认同王说的“清丽不是单一的一种诗歌风格,它更多 的是从诗歌造境和造语的角度,着眼于意境的清新疏朗和词句的精致美丽”20。 莫立民韦庄又玄集文学旨趣略论指出: “韦庄的文学清丽之说,乃是提 倡文学形式与内容纯净高洁,文学情韵的风雅秀美,文学欣赏的公正客观和闲情 逸兴”21。张学松则力辨“清词丽句”非指一种诗歌的风格, “而是指诗歌的审 美特质”22。笔者以为,说“情趣” 、 “选录标准”也好,抑或称“审美特质”也 罢,大致上说的都是指韦庄的一种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 “清” 、 “丽”二字从韦 序中“无暇”与“尽丽” 、 “芜辞”与“累句”的对举可看出,其义当皆如张文所 说: “无论清也好, 丽也好,均具有美的意思,秀美,华美,都是美。 ” 其实,类似于韦序中“清词丽句” 、 “芜辞” 、 “累句”的词语,在他之前的一些论 及文学的诗文中早已出现,如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云: “屈平、宋玉,导清 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兹以降,情志 愈广。王褒、刘向、扬、班、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虽清辞丽曲, 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 ”又如隋书经籍志所说: “爱逮晋氏, 见称潘、陆,并黼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辞润乎金石,精义薄乎云天。齐宅 漳滨,辞人间起,高言累句,纷纭络绎,清辞雅致,是所未闻。 ” 隋书文学传 论又说, “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所长,则文质斌斌,尽 善尽美矣” ,其他的诸如“秀句” 、 “清辞”等枚不胜举。杜甫戏为六绝句之 五亦云: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 尘。 ”综而观之,所谓的“清词(辞)丽句”是从文辞(主要指语言与声调)的 清新华美方面来讲的,似如唐人皎然诗式所说: “清音韵其风律,丽句增其 文彩。 ”从韦序中所论及的作家和论语,与之前其他人的诗文中皆可看出这一点。 不管是哪种层次的作家, 都是尽力避免芜音累气, 而清词丽句是他们的追求目标。 对于“清词丽句”所表现的一种美,清代的王士祯、戴名世等人,以及近代文学 5 大师鲁迅,皆以“清词丽句”作为一种诗美来品评过历代诗人诗作23。简言之, 以审美情趣的“清词丽句”等同于风格类型的“清丽”是不妥当的。在我们看来, 正确论析一个诗人的艺术风貌,当以其诗歌作品(作家文本)为考察对象,而不 是直用诗人的审美理想贴标签似的来谈其风格类型。 这种观念先行的做法是不可 取的,也容易导致名不副实的误论。毕竟有些作家的艺术论与创作是不相符的, 另外,作为大家而言,其风格也是多样化的。 本文借用又玄集序中“清丽”一词来概括韦庄诗歌的主要风格之一,其 内涵并不胶着于序中的意思。 “清丽”作为诗歌风格的一种,可追溯到晋陆机的文赋 ,其在论辞意之 美时曰: “或藻思绮合,清丽芊眠。 ” 辞源对此解释为“文辞清新华美”24。 刘勰则在论五言诗体时首倡“清丽为宗” ( 文心雕龙明诗 ) ,在定势篇中 又云: “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 ”此“清丽”乃是就“赋” 、 “颂” 、 “歌” 、 “诗” 四种文类(文体)风格之表率而言。虽以“清丽”一种风格概之有失片面、单调, 无形中却点出了“清丽”在风格类型中的突出地位。后来,清人顾翰仿唐司空图 诗品撰补诗品 ,更是将“清丽”标为二十四种风格之一25。那么,作为 风格论范畴的“清丽”的涵义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清” 。宋末元初的方回曾说: “天无云谓之清,四时之气秋清; 空山大泽,鹤唳龙吟为清,长松茂竹,雪积露凝为清;荒迥之野笛清,寂静之室 琴清。而诗人之诗亦有所谓清焉。 ” ( 桐江集冯伯田诗集序 )到了明代,胡应 麟阐释得更加详尽: “绝涧孤峰,长松怪石,竹篱茅舍,老鹤疏梅,一种清气, 固自迥绝尘嚣。清者,超凡绝俗之谓也。 ”将视之为“清物”的诗以“清” 作为极致,且更为细腻: “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 ” ( 诗薮外编卷四)而用来标明诗歌艺术风貌的“清”却是来自品评人物隐逸 超凡的品格的“清”26。笔者以为,不管是关于人品还是诗品的“清” ,归结到 一点,就是清逸脱俗。审美主体的颗淡雅超俗、澄静闲适,境遇于心,情会于景, 流露于诗人笔端的“清气雅辞”则是自然而然了。 再来说“丽” 。魏曹丕曾云“诗赋欲丽” ( 典论论文 ) ,独标“丽”字来 论诗赋的审美特征,这或许可谓是最早以“丽”来谈论艺术风貌的。 “俪”曾通 “丽” ,表示对偶。这也是用来评论艺术语言形式的一个方面。 “丽”还有另一个 义项:美好,光采焕发27。从光采二字,我们亦可推断, “丽”隐含着对色彩的 形容与评定。如楚辞招魂 : “被衣服纤,丽而不奇些。 ”唐司空图释怨 : “而物尤则妖,美极则丽。 ”二者皆从事物的着色而言的。 为了更形象地体会 “清丽” 诗风, 我们还是来看看顾翰所撰 补诗品 的 “清 丽”之境: 远水澹碧,遥峰孤青。一叶扁舟,潇湘洞庭。幽兰被崖,芳草满汀。欲采而佩, 6 千花娉婷。骚人不来,山鬼隐形。只有水瑟,仿佛可听。28 远望,青山碧水,与天接壤;有位逸人,身隐世外,扁舟泛江;近看,芳草幽兰, 群花烂漫;手儿欲采而不忍,耳边响起清瑟的水声。从所描绘的意境来看,整个 画面如同一幅绝尘超俗的隐者闲逸山水图:主人公的清雅恬适、澄静平和;山川 风物的鲜丽明净,色彩以绿为主,红缀其间,有意境幽雅、韵致悠远、情调隽永 的阴柔之美。 综上所述, “清丽”作为诗歌风格范畴来讲,其涵义应包括以下二要素:从 审美主体来说,诗人心境的恬淡闲逸、澄静高雅是其内在的规定性,而这种诗人 之心多是藉于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而得到美感的体验,比如,明人胡应麟对中国 第一个山水大诗人谢灵运的评价: “康乐清而丽” ( 诗薮外编卷四) 。换言之, 没有主观审美感受的超凡脱俗,也就无法将外在事物加以观照,诉诸笔端,给人 以清新华美之感。从审美客体来说,多姿多彩的山水田园风光是构成“清丽”风 貌的外部要素,是诗人取材入诗之源。对于景、色的选取与着色,是百宝流苏式 的浓笔重彩还是画龙点睛式的粗描淡写,这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取舍与熔裁。通过 “清”对“丽”的内在规定,而达到意象明净高华,清而不浑,丽而不秾,有一 种悠远闲逸、鲜明朗澈的韵致。 征之韦庄集中诸诗, 加以观照, 实际情况是: 韦庄的大量诗歌显然是具有 “清 丽”的风格特色的。下面即从审美主体的恬淡闲逸和取象设色的清新明丽这两个 方面对韦庄“清丽”诗风进行详细论述。 第一节 第一节 审美主体的恬淡闲逸审美主体的恬淡闲逸 韦庄诗歌的清丽风格,首先表现在诗人审美主体的恬淡安闲与澄静平和上。 韦庄在诗中曾咏道: “避世漂零人境外,结茅依约画屏中。 ” ( 将卜兰芷村居留别 郡中在仕 )韦庄一生曾多次体验过平静安祥的生活,如虢州定居、洛阳避居、 婺州寓居和蜀地安居。多次隐逸僻居的生活是奠定了此类诗歌的物质基础,而崇 仙迷道、向佛好禅则是其思想渊源,再加上诗人这一审美主体对“清词丽句”审 美情趣的趋尚,这些都是形成“清丽”诗风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写景抒怀、咏 物题赠等题材上,韦庄安然自适的情感倾注其中,似涓涓溪水流淌在读者面前, 呈现出清澄明净之美。今就韦氏一生中几次重要的隐居经历,以及其诗作中所体 现的恬淡闲逸之情作一述略29。 (一)十年虢州隐居。 在数次进京赶考未第之后, 韦庄憾于举仕无门, 返家之时, 心中不免顿生“又 拟沧浪学钓翁”( 关河道中 )之念,且居虢就是十载30。韦庄于虢州置有田产, 生活过得适意安然。下面略举数例,以见其概: 7 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砌长苍苔厚,藤抽紫蔓肥。风莺移树啭,雨燕入楼飞。 不觉春光暮,绕篱红杏稀。 ( 村居书事 ) 诗人过着“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的自适生活,沉浸于宁静的田野乡间,置 身于悠然的“世外桃源” 。此种耕钓生活,足令诗人浑然不觉岁月之侵、春光已 暮。超然物外的欣赏、愉悦、洒脱之情溢于言表。苍苔厚、紫蔓肥,再加以少许 红杏点缀,色彩鲜丽而明亮,视觉上毫无浑浊之感;莺啭燕飞,以动衬静,画面 流动而不滞涩,宛如一幅山人隐逸图。诗境清新秀美。他如: 东南骑马出郊坰,回首寒烟隔郡城。清涧涨时翘鹭喜,绿桑疏处哺牛鸣。儿童见 少生于客,奴仆骄多倨似兄。试望家田还自适,满畦秋水稻苗平。 ( 虢州涧东村 居作 ) 好一幅骑马游村图!鹭栖清涧郊外,牛鸣绿桑疏处,翠苗青水,怎不令诗人自适 其中呢?全诗感情恬淡平和,富有清幽淡雅之美。写得最为详尽的当数渔塘十 六韵一诗: 洛水分馀脉,穿岩出石棱。碧经岚气重,清带露华澄。莹澈通三岛,岩梧积万层。 巢由应共到,刘阮想同登。壁峻苔如画,山昏雾似蒸。撼松衣有雪,题石砚生冰。路 熟云中客,名留域外僧。饥猿寻落橡,斗鼠堕高藤。嶮树临溪亚,残莎带岸崩。持竿 聊藉草,待月好垂罾。对景思任父,开图想不兴。晚风轻浪叠,暮雨湿烟凝。似泛灵 槎出,如迎羽客升。仙源终不测,胜概自相仍。欲别诚堪恋,长归又未能。他时操史 笔,为尔著良称。 诗中前四句写景,七八句用巢父、许由、刘晨、阮肇四位高士仙人之典,以衬其 境之幽,接下的十二句又描物绘景,再次用典来表明其境如同仙家“三岛” ,极 富清虚高邈之美。任父,出于庄子外物 ,其曰: “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 ” 后多喻超世之高人;不兴,即三国吴著名画家曹不兴,接着写诗人的感受:晚风 徐来,绿浪迭生,轻烟萦绕,如羽客登仙,让人恋慕而不忍离去,欲罢不能!诗 中景物如画,色彩清纯明亮,审美主体恬适超脱,读之有闲淡安谧、宁静悠远之 感。与顾翰补诗品清丽所云“碧水青峰、幽兰芳草”之风景, “隐者”之 意趣甚为相近31。 类似之作还有三堂早春 、 三堂东湖作 、 题裴端公郊居 、 梁氏水斋 、 早发 、 夏夜等等。 (二)避居洛阳一载。 广明元年(880)冬黄巢军入长安,韦庄是时正在京师应举, “僖宗播迁,举 子星散”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 ,于中和二年(882)春至东都洛阳,到中 和三年(883)三月作秦妇吟投浙西周宝,僻居洛地时维一载32。时间虽短, 又亲遇兵乱,诗人情绪自是伤感,但在洛北乡间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不少诗 作亦可见其恬淡之心境。如: 8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 纪村事 ) 是诗与晋宋陶渊明归园田居 、盛唐王维辋川诸诗极为相似。诗人主体隐而不 显,多写客观之景。绿蔓黄稻、遥砧暮晖、肥禽家牛,再加上吹笛的牧童,构成 了一幅清幽淡雅的乡间牧牛晚图。尽管抒情主体退于诗外,但这种邻于禅境的平 静状态更能显现其悠闲自得之情。再来看下面这两首题赠诗: 地古多乔木,游人到且吟。院开金锁涩,门映绿篁深。山色不离眼,鹤声长在琴。 往来谁与熟,乳鹿住前林。 ( 题许仙师院 ) 主人西游去不归,满溪春雨长春薇。怪来马上诗情好,印破青山白鹭飞。 ( 题 吉涧卢拾遗庄 ) 诗人访师寻友,虽是不遇,其心绪却与之相契。绿篁青山、古木琴声、乳鹿白鹭, 这一系列的物象,不正是仙师隐士的“洞天福地”与天然“伴侣”么?这些也是 非常有利于呈现“清丽”诗美的。他如: 闻莺才觉晓,闭户已知晴。一带窗间月,斜穿枕上生。 ( 春早 ) 流水绿萦砌,落花红堕枝。楼高喧乳燕,树密斗雏鹂。 ( 春暮 ) 主人常不在,春物为谁开。桃艳红将落,梨华雪又摧。晓莺闲自啭,游客暮空 回。尚有馀芳在,犹堪载酒来。 ( 寄园林主人 ) 等等,莫不如是。 (三)寄居江南时期。 光启三年(887)初,韦庄北上“迎驾”未果,由相州折返浙西。可在本年 二月,幕主周宝已被部下刘浩等人所逐。韦庄不得不另作他计,又开始了漂泊的 生活。在景福元年(892)秋赴京赶考之前的五年左右,韦庄几易其家,移越中, 寓婺州,迁东阳,又只身漫游湘赣33。虽然羁旅不定,但江南的秀丽风光时常在 他的诗中笔尖流淌。在这一时期, “清丽”之作最夥。如: 驱车过闽越,路出饶阳西。仙山翠如画,簇簇生虹霓。群峰若侍从,众阜如婴提。 岩峦互吞吐,岭岫相追携。中有月轮满,皎洁如圆珪。玉皇恣游览,到此神应迷。常 娥曳霞帔,引我同攀跻。腾腾上天半,玉镜悬飞梯。瑶池何悄悄,鸾鹤烟中栖。回头 望尘世,露下寒凄凄。 ( 信州西三十里山名仙人城下有月岩山其状秀拔中有山门 如满月之状余因行役过其下聊赋是诗 ) 从较长的诗题来看,诗人见美景而赋诗,当是有感而发。信州,即今江西上饶。 该地有许多宗教名山,如道教七十二福地的龙虎山、灵山,而信州贵溪县更是道 教天师派的中心。从是诗所绘风景可知,真可谓是山清水秀,人间胜景!翠山、 皎月、飞瀑、薄烟,映入眼帘,如画如梦。诗中多用比喻手法,用诸如“圆珪”、 “玉镜”等等这些体清质润之物来摹景状物,让人感觉到是那么清新明净、高雅 可爱, 难怪乎玉皇天帝、 嫦娥月仙游此皆神迷, 诗人攀之则有如同飞天登仙之感! 9 这不只与其地仙气道风甚浓颇相一致,还与诗人信道崇仙的意识大为契合34。为 表达这种欣喜之情,诗人虽是路过此地,但还是通过如同游仙般的经历来造景悦 情。由此可见,诗人的欢悦、超脱、向往之情一泄无遗,乃是真心所发,毫无假 饰之感。 下面稍举几例,以见其貌: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潭心倒 影时开合, 谷口闲云自卷舒。 此境只应词客爱, 投文空吊木玄虚。 ( 桐庐县作 )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动晓 烟烹紫蕨, 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 终傍芦花结一庵。 ( 西塞山下作 ) 诗人对桐庐、西塞优美的自然风光大为赞赏,面对“潭心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 自卷舒”的天然之态、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的人间之境,顿生欲 效严光、张翰结庐归隐以求自适之情,这不是诗人的一时之念,当视为诗人情真 意切的自然表白。 他如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十韵 、南昌晚眺 、泛鄱阳湖 、 袁州作 、 题袁州谢秀才所居 、 夜雪泛舟游南溪 、 江行西望 、 解维 、 雨霁池上作呈侯学士 ,等等,亦作如是观。 简言之,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是韦庄“清丽”诗作的创作素材,更是他欲 求闲适、亟待安宁的心境的“天然”胜地。 (四)客游鄜坊之期。 韦庄虽然在乾宁元年(894)终及一第,忝列门墙,可唐王朝已日薄西山的 局势,将其匡君济时的梦想击得粉碎。 “尘土多无作吏心” ( 寄湖州舍弟 ) ,乾 宁三年(896) ,韦庄外游鄜坊二州35。在这一年中,诗人也创作了少许悠然闲适 的“清丽”之作。先来看下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薰。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香白一群群。 开元坡下日初斜,拜扫归来走钿车。可惜数株红艳好,不知今夜落谁家。 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闲客不须烧破眼,好花皆属富家郎。 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闲暖凤笙。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 诚如罗宗强先生所说,上引五首诗是“最能反映”韦庄“清丽”倾向的。 “这些 诗的格调,使人想起他后来的一些词,它们都有一种清丽婉转的情调流注其 中”36,此论极中肯綮。 “清丽婉转的情调” ,正源自于诗人平和而欣悦的心态。 这一点,韦庄在是年冬客宜君所作的两首诗中说得非常明白, 宜君县北卜居不 遂留题王秀才别墅二首云: 本期同此卧林丘,榾柮炉前拥布裘。何事却骑羸马去,白云红树不相留。 明月严霜扑皂貂,羡君高卧正逍遥。门前积雪深三尺,火满红炉酒满瓢。 “本期同此卧林丘” ,首句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之真实心境。歆羡王君之逍 10 遥, 欲同卧山林, 只可惜白云红树不留, 只得骑羸马而去。 虽然有些许伤感遗憾, 而倾注于笔端的更是对友人高卧的激赏与羡慕之情。心愿难遂,但诗人也并不恼 怒、怨恨,心境也是很平和宁静的。 综上所述,对平静详和的世外桃源的追求,对嫣然如画的自然风景的感发, 处处显示出创作主体恬淡安适的审美心态,而这种澄静平和、安闲悠逸的审美心 态正是形成“清丽”诗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节 取象设色的清新明丽第二节 取象设色的清新明丽 罗宗强先生在李杜论略中说: “感情和想象都还不是艺术形象本身,还 只存在于作者心中,是镂刻于心中的形象。要把它变为艺术形象,还要借助表现 手段 (形象描写、 语言、 韵律等) 。 ” 37没有诗人对表现手段独具匠心的合理运用, 他的诗歌风貌也就无从体现。下面就从取象、设色对韦诗的“清丽”风貌作进一 步的探析。 先说取象。物象的撷取,是形成诗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韦诗取景摄象的 特点,韦秀芳韦庄诗歌研究 、刘萍萍韦庄诗文论稿 、任海天韦庄研究 亦有涉及,或是就韦诗总体而言,未与其“清丽”诗风联系起来,或过于简略, 未深究其详,但都谈及了韦庄诗中,常通过选取一些清澈明净的景物,来精心营 构、巧妙剪裁成一幅幅精美画屏,以呈现其清丽高华的诗美。 韦诗取象清新明丽,多以清风霁月、画山绣水、鸣蛙啼莺之类,清极丽绝, 高放浪迹林泉之情。进而言之,唯其“清” ,更能抒诗人逸于世外的恬淡之心; 唯其“丽” ,更能触发审美主体对客体柔美的喜爱之情。清人胡以梅在唐诗贯 珠38中评论韦庄诗歌时,就惯用“清景” 、 “清兴” 、 “清俊” 、 “清韵”来形容。 笔者粗略翻检韦庄 320 余首诗作, 单是以 “清” 字搭配的语象就非常多。 如写水, “清涧” 、 “清波” 、 “清镜” 、 “清江” 、 “清露” 、 “清淮” 、 “源清” ;写声音, “清瑟” 、 “清韵” 、 “清砧” 、 “清弦” ;写人, “清骨” 、 “人清” 、 “清名” 、 “神清” ; “清风” 几近十次之多; 还有“清酤” 、 “清洛” 、 “清晓” 、 “清霄” 、 “清光” 、 “清节” ,举 不胜举39。又如对月的描写: “城月尚如珪” ( 早发 ) 、 “子夜歌清月满楼” ( 忆 昔 ) 、 “章华台下草如烟,故郢城头月似弦” ( 楚行吟 ) 、 “中有月轮满,皎洁如 圆珪” ( 信州西三十里山名仙人城下有月岩山其状秀拔赋是诗 ) 、 “一带窗间 月,斜穿枕上生” ( 春早 ) 、“两岸严风吹玉树,一滩明月晒银砂”( 夜雪泛 舟游南溪 ) 、 “月当山顶出,星倚水湄沈” ( 信州溪岸夜吟作 ) 、 “明月照前除, 烟华蕙兰湿” ( 闺月 ) ,等等。明月如珪,清晖皎洁,再配以“烟” 、 “风” 、 “星” 对举,自有一股清逸明丽之气。再如下面两组摹山绘水的诗句: 第一组: “瑶树带风侵物冷,玉山和雨射人清” ( 寄薛先辈 ) 、 “仙山翠如画,簇 11 簇生虹蜺” ( 信州西三十里山名仙人城下有月岩山其状秀拔赋是诗 ) 、 “玉泉山净 云初散,金谷树多风正凉” ( 和集贤侯学士分司丁侍御秋日雨霁之作 ) 、 “巫山夜雨 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 听赵秀才弹琴 ) 、 “名标玉籍仙坛上,家寄闽山画障中” ( 送福州王先辈南归 ) 。 第二组: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 桐庐县作 ) 、 “壁峻苔如画,山 昏雾似蒸” ( 渔塘十六韵(在朱阳县石岩下) ) 、 “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 ( 汧阳间(一作汧阳县阁) ) 、 “墙头山色健,林外鸟声欢。翘日楼台丽,清风剑佩 寒” ( 秋霁晚景 ) 、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 (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 、“西塞山 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西塞山下作 ) 、 “春桥南望水溶溶,一桁晴山倒碧峰” ( 灞陵道中作 ) 。 第一组通过描摹自然山水之美妙,给人多以仙风道骨之感,就连听秀才弹琴、送 先辈归乡也是清气十足,丽色兼备。第二组或大处着墨,或工笔彩绘,竭力呈现 一个清新明丽的山水世界,青山碧水、白云霭雾、清风寒气、红兰紫菊,尽入眼 底,美不胜收。 韦庄,不只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名善书能画的才子。 宣和书谱卷一一 载: “当时以作字名于世,但今所见者少。观借书诸帖,有行书法,非潜心 于古而一意文词翰墨间,未易至此也。 ”40隐居之时,他常“静阅王维画” ( 和友 人 ) ,由此可见韦庄还是一个对画别有会心的人。而绘画史上的南宗文人画派即 以王维为祖师,用最省略的笔墨来获得深远的意境和神韵在外的艺术效果。书画 的精通,自然影响到他对诗歌中景象、画面的谋篇布局与艺术的审美趣尚。如他 的题画诗金陵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有云: “末句一点, 画意已足,经营入妙。 ”41可谓一语中的。末句直以“老木” 、 “寒云”两个典型 而极富韵味的意象,把整幅画的意境都突显出来了。这些充分说明了韦庄是一个 擅长捕捉平凡而有代表的自然景物,洗炼传神地表现其独特的诗美。而在表现其 诗 “清丽” 一面时, 他常借助于这种不凡的艺术表现能力来精构佳图, 选景摄象。 请看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去雁数 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在这和美的自然风光中, 诗人撷取滩头清波、 原上落照、 蓝天碧水, 再附以白鹭、 耕夫、雁行、孤云,精心营构了一幅绝妙的水馆远眺图。楼上的人在看风景,自 己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全诗动静相合, 景物突出, 色彩淡丽, 特别是裁图简炼, 以少见多,而不用繁缛绮丽的意象作过多的雕饰与铺陈,创造出淡雅清远的诗歌 美境。再如题吉涧卢拾遗庄 : 主人西游去不归,满溪春雨长春薇。怪来马上诗情好,印破青山白鹭飞。 12 白鹭高飞于翠薇青山之中,点破了乡间的静谧。诗人用白描手法抒写着乡间的清 丽景色,用朴素清新的语言直接勾勒出吉涧的清幽淡远之美。又如登咸阳县楼 望雨 :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满川景物,风雨空濛,而色彩蕴于其中。诗人以比喻手法来状云之变幻,绘雁阵 之灵动,物象不多,而情境清疏秀美、流丽轻逸。 总而言之,在取景上,他没有“百宝流苏”式的错彩镂金,而是多选取清疏 明净的景象,不作过多的精雕细刻与铺陈堆积,创造出清新明丽的诗境。 再来说说韦诗敷彩设色的“惨淡经营” 。关于这一点,任海天韦庄研究 已有初步论析,惜其过于简略42。本文将对韦庄“清丽”诗作中的色彩用字作进 一步阐述。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 1 篇第 2 章)在韦诗中,以颜色词入诗的数量相当丰富。其中红:80 次,金: 74 次,白:62 次,绿:58 次,青:41 次,紫:25 次,碧:24 次,黄 24 次。我 们可将韦庄与中晚唐著名诗人“二李” (李贺、李商隐)比较,来看其色彩字使 用的次数和频率,以求更好地探析韦诗设色的本质。请看下表43: 作 家 次数 频率 颜 色 李 贺 李 商 隐 韦 庄 红 900.425630.165800.248 绿 660.311250.065580.180 青 830.392840.228410.127 紫 300.141450.118250.077 前面提到的顾翰补诗品清丽中,给我们所描绘的景物里,最突出的视觉冲 击即是以红、 绿为主色调。 由此表可见, 在所谓以色彩使用得较多较好的二李中, 红、绿二色并非是最多的,而是偏好“青” 。而在韦庄诗中,红(包括金、朱、 赤等) 、绿(还有碧等)两大色系恰恰正是运用最频繁的。李贺红、绿二色使用 频率是李商隐的 3.3 倍,是韦庄的 1.7 倍,若说李贺是偏于颜色刺激(冷暖对比 过于强烈,如红与青) 、李商隐追求富丽的话,那么韦庄则是居中一路。也就是 说,韦庄诗歌中的色彩字使用比较均衡,整体搭配和谐,给人一种清而不浑、丽 而不炫的视觉美感。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韦庄对色彩词的潜心运用,以更深切 地体会其诗心妙笔。 13 暂随红旆佐藩方,高迹终期卧故乡。已近水声开涧户,更侵山色架书堂。蒲生岸 脚青刀利, 柳拂波心绿带长。 莫夺野人樵牧兴, 白云不识绣衣郎。 ( 题裴端公郊居 ) 诗中“红旆” 、 “青蒲” 、 “绿柳” 、 “白云”四种景物,颜色相衬,在水声山色中浑 然一体。远中近景,色彩搭配相互协调,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裴端公归卧乡郊之风 景,又体现其主人高蹈之品行。清人宋育仁在三唐诗品中一语道破真谛: “其 源出于元稹,有排比之能,无温丽之采。 ”众所周知,元氏之诗在晚唐影响较大 的就是其绮艳之风,但韦庄在继承前辈诗歌创作上,却不过分追求藻饰香腻。正 如赵昌平先生所说: “唐末诗坛的综合倾向中似有一个总趋势,这就是向轻清细 微发展。郑谷之于贾姚,吴融之于温李,罗隐、韦庄、杜荀鹤、崔涂等唐季名家 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种倾向。 ”44林继中先生亦云: “晚唐一些人想将妖艳 的晚唐文艺女神的形象改变一下, 尽去铅华 ,这就是唐末诗坛曾出现的向轻清 发展的趋势。轻清,是俗艳的纠偏。 ”45韦庄的“清丽”诗风正是此种艺术倾向 的一个体现。再如雨霁池上作呈侯学士 : 鹿巾藜杖葛衣轻,雨歇池边晚吹清。正是如今江上好,白鳞红稻紫莼羹。 诗人在前三句中将惬意的隐逸生活表现得已相当充分了, 末句以三个景物再加以 点缀,更加富有诗情画意。而这正是借助于色彩字的合理运用与调配。红、紫二 色,首先是色彩上都是单色而非复色,没有其他修饰词的搭配与装饰,且二者都 是相近色,这样使得色彩明净而艳丽、清纯不浑浊;其次,再通过白色的调和与 稀释,这点应注意。将“白”放在第一个位置,再通过红、紫二色加以点缀。由 于白色在密度、广度上的缓冲,使得带有暖和感的红、紫二色在视觉上得到了冲 淡的效果,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再次,雨也停了,太阳出来了,清风爽朗,微 波荡漾,碧绿的池面上如白鳞般晶莹发亮,而“红稻”也藉于清风之力,略带婀 娜多姿的动感,让人有一种亮丽又清新、高雅而优美的审美感受。三物合一,呈 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