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浅谈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浅谈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浅谈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浅谈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浅谈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传统知识是人类感知自然并反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并代代相 传的一种知识,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知识的源泉和雏形。但传统 知识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直至近年来才提出概念并逐渐引起关注。随着现 代文明的发展和推广,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传统知识残存 或被保留下来已经很少,随着某些土著语言的消亡,大部分传统知识亦失去了载 体。为丰富这一人类知识宝库,必须立即着手开展土著语言的挽救,传统知识的 搜集、整理和保护等工作。本文通过阐明土著语言在语言学,传统知识在生态、 农业、医学等方面的现代价值,旨在说明土著语言与传统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 要地位,起到进一步引起世人共同关注的作用。 关键词:土著语言;传统知识;现代价值 浅论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 ii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mens interacting with nature, they have been accumulating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aboriginal knowledge,resulting from human wisdom and experience, is enriched with implications and is the fountain of modern knowledge. however,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had been ignored long before it was put forward and showed concern for in contemporary time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there has been little traditional knowledge preserv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or developed area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is, most of this has been abandoned. therefore, for the sake of saving this treasure of human knowledge, actions involving collecting, sorting and preserving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should be carried out right now. this thesis, expatiating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modern value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agriculture, medical science and ecology,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it plays in modern society,focus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furthermore. key words: native language;traditional knowledge;modern value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土著居民由于人口稀少、生活方式简单,仰赖当地自然资源维生,绝大多数 的原住民都直接仰赖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各种资源作为生存的唯一依据,他们与周 遭环境多能保持较和谐的关系,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要大大超过非土著民族,此 外,土地更是提供原住民生命意义、历史、传说、宗教、祭仪等部落文化、族群 认同与凝聚力的来源。然而,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的广化和深化,他们旧有的生活 方式甚至族群的生存都饱受威胁。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渐重视原住民的生存权及 他们所能提供现代社会学习与思考的地方, 1992 年的地球高峰会及 1993 年的国 际原住民年都在提醒世人必须重视原住民的生活及他们传统知识的贡献。然而, 这些呼声却抵挡不住资本主义的巨轮,每年在全球各地仍有许多原住民族遭受摧 残乃至灭族。 原住民族群遭受的迫害代表着全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毁灭, 以及重要生态知 识的从此消失。全球从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到中美洲、非洲、南亚、东南亚、新 几内亚及大洋洲的热带雨林里都居住着一群群的原住民部落。这些热带雨林虽然 只占地表 6%面积却拥有超过地球一半的生物,因而也正是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 最重要的区域。换句话说,原住民是目前全球生物最多样地的守护者;由于他们 的存在,维系自然生态体系的动植物基因库的保存才有可能,否则这些地方将更 容易与轻易的被所谓的“开发”的怪手摧残。同样的,居住在各种“偏远地区” (极地、山岳、沙漠等或其它远离主流文化地区)的原住民也以他们的文化和生 活方式维护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离开了土地及土地之上的树木、作物、花草、溪 流、山岳等这些孕育原住民文化的自然环境,原住民便失去了与大自然界连结为 一体的凭据,而原住民也就不再继续成为原住民了。 保护土著群体和他们的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据有关机构调查发现,地球上 一些土著人正在消亡, 自 1900 年以来, 生活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 270 个土著群 体中,已经消失了 90 多个。2004 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大会上,来自各国 的 1500 多名代表讨论了土著妇女和教育等问题。 保护土著人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和环境,保护土著人的人权,保护土著人独特和传统的建筑、口头文学、艺术以 及医药学知识等,是国际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有关国家的政府、国际机 构、社会民间组织和企业应当聆听土著人民的呼声,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和社会的 进步,帮助他们传承和发展自身的文明和传统。 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人们对土著语言和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有着诸多共 识。基本观点是:作为文化遗产的土著语言和传统文化应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 所属社区及环境中,保护的内容包括:遗产、社区、居民、文化记忆、公众知识。 浅论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 2 本文立足生态语言学视角下语言/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之角度, 阐述土 著语言和传统知识的价值,旨在突出强调对其进行保护,继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对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未来中间,把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而不 是站在一头或者一端。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一章 土著语言和传统知识 一、土著语言的界定 何谓“土著人”,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在一些国家,土著人被称为“原住 民”或“第一居民”。 一般而言,土著人系指在外来的种族到来之前,那些祖祖 辈辈繁衍生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原住民有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过 着与该国强势族群不同的、且较少使用现代科技的生活方式的群体。据联合国有 关机构估计,在全世界五大洲大约七十个国家和地区中,生活着五至六千个土著 人团体,散布于各大洲、诸岛屿,数量约在两亿五千万左右。1 联合国环境规划 署的资料显示,在全球已知的 6000 多种语言中,4000 到 5000 种语言为土著居民 所拥有。 目前有 2500 种语言面临消失的危险, 更多语言正在失去它们与自然界密 切相关的词汇。本文所指的土著人还包括我国那些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一个地区 的少数民族群体。 长期以来,土著人视大地为母亲,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密切关系并把自己看作 地球的守护神。如今,一些早已被驱逐出自己家园、被剥夺了自己语言和文化传 统的土著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土著人口最集中的非洲和美洲地区的土著人,大 多处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物质和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的地区。由于长期受 到歧视,许多土著居民的生活非常贫困,由于外来者的入侵及文化“同化”,有 些土著人团体的文化已经濒临灭绝,沦为很不利的境地。 联合国环保署的调查报告指出,部分濒临消失的土著语言,不仅包含语言使 用者对居住地自然环境的了解,而且包括如何以可持续性的环保方式使用土地的 资讯,而这些信息都蕴藏在相当脆弱的传统文化之中。当全球上千种土著语言正 在消失之际,不仅令当地的文化传统受到威胁,当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相 应受到威胁。报告还警告说,这些传统知识的失传,将导致当地农作物失收,还 剥夺了世人对自然界中土生药物的了解。 据 2001 年 2 月 8 日新华社记者孙慧霞报 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说,国际社会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避免 经济全球化对土著部落的语言、文化和生物多样化的威胁。土著居民对其生存环 境内的动植物有着丰富的知识, 这些知识蕴藏在他们独特的语言、 文化和风俗中。 土著居民最善于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懂得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式。他还指出,如果 全球化造成这些文化的消失,那么世界将是一个贫乏的世界,对保护生物多样化 1 davis, shelton. in indigenous views of land and the environment.world bank discussion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993.papers, no. 188 ; durning, alan thein. guardians of the land: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health of the earth. worldwatch. washington, d.c.: worldwatch institute,1992. paper no. 112 浅论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 4 的工作也是沉重的打击。他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措施保护这些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 存环境。 近一二十年来,国际上加强了对土著人生存状况的关注。1990 年第 45 届联 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将 1993 年定为 “世界土著人国际年” (又称 “国际土著人年” , international decad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其宗旨是:为解决土著人 面临的问题加强国际合作, 并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公众对土著人权利和文化的了解。 1993 年 6 月 18 日,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权大会举行“世界土著人国际年”大 会,呼吁国际社会重视世界各国土著居民的存在,尊重其历史、文化和传统,并 保障他们平等生存的权利。同年 12 月 9 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 1995 年到 2004 年 10 年间为“世界土著人国际十年” ,12 月 21 日,第 48 届联大将每年的 8 月 9 日定为“世界土著人民国际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以 便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地帮助各国土著人解决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教 育和医疗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2006 年 6 月 29 日,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了 土 著人民权利宣言 。2007 年 9 月 13 日,第 61 届联大通过投票,以决议的形式通 过了土著人民权利宣言 ,呼吁国际社会保障全世界土著人的各项权利。 二、传统知识的界定 目前,就如何对传统知识下准确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没有一致的定论。 “传统 知识”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文件中的术语,至今它还是一个较 为复杂,并且未获统一解释的概念。例如,除了使用较多的“传统知识”外, “土 著知识” 、 “社区知识” 、 “土著遗产” 、 “土著知识产权” 、 “无形文化遗产” 、 “传统 医药”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等术语也经常出现。在这众多的术语中,有些术 语曾受到过批驳。随着国际上探讨此问题的深入,民间文学艺术被定位为“传统 知识”的下位概念已获得较一致的看法。 界定“传统知识”的概念已经成为知识产权领域新一轮的讨论焦点。郑成思 认为:传统知识是特定群体在长期历史生活中共同创造或维系,并经由该群体中 特定或不特定成员传承并延续至今的智力成果,具有独特性、群体一致性和传承 延续性三个重要特征。 1“传统知识”这一术语是最近几年才逐渐见诸世界知识产 权组织文件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下简称 wipo)使用的“传统知识” ,一般 是指传统的或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 设计,商标、商号及标记,未公开的信息,以及其他一切来自于产业、科学、文 学艺术领域里的智力活动、传统的或在传统基础上的革新和创造。2 所谓“传统 的” 、 “基于传统”是指那些知识体系、创造、革新和文化表达,通常附属于特定 的民族或地区、代代相传并且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传统知识分为:农 2 宋红松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电子知识产权,2003 年第 3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业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生态学知识,医学(包括药学)知识,生物多样 性有关的知识,以音乐、舞蹈、歌曲、手工艺品、外观设计、故事和艺术品等形 式表现的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 , 名称、 地理标记和标志, 以及可移动的文化财产。 但是,不属于来自于产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里智力活动的人类遗产、通用语 言以及与广义上的“遗产”相类似的其他要素不包括在传统知识的范围内。显然, wipo 将“土著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作为传统知识的下位概念,笔者 认同这一观点。 “土著知识”被认为是“土著人的传统知识” ,而“民间文学艺术 表达”被认为是“由某一群体或某些个体创作和发展、反映该群体的传统艺术期 望、具有传统艺术遗产特征的产物” 。再如生物多样性公约(cbd)执行秘书曾 指出:传统知识“用来描述这样一类知识,其由一群人通过代代相传的与自然贴近 的生活加以创设,包括一种分类体系、一系列关于当地环境的观察经验,以及一 种用以控制资源利用的自律体系。 ”3再如,在联合国在经受严重干旱以及/ 或者沙漠化国家,尤其是非洲向沙漠化开战公约(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in those countries experiencing serious drought and/or desertification, particularly in africa)中, “传统知识”一词意指这样一些客体: 其由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实用性、规范性的知识所 构成。传统知识是以人为本的(由那些经验丰富、能力强且德高望重的人士总结并 加以传授)、系统的(相互关联且具有整体性)、先验的(基于经验与实践形成的)、 代代相传且具有同等重要之文化价值的知识。此类知识促进了多样性的发展,对 当地的各种资源同等看待并使其得以再生。4 从语言学的角度, “传统知识” (英文中称为 traditional knowledge)是由 “传统” 和“知识”两个词语结合而成的。 “传统”一词的拉丁文为“traditum” ,英文为 tradition,是与“现代”对应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传统”的解释为: 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5美国著名社会 学家希尔斯认为,传统的基本含义是“世代相传的事物” , “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 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 ,具体地说,传统“包括物质实体,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 信仰,关于人和事件的形象,包括管理和制度” 。这里的“传统”是包罗万象的, 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其实质就是崇尚过去的成就和智慧,崇尚蕴含传统的 制度,并把传统社会的行为模式视为行动的指南。传统象征着社会秩序与和谐。 因此,希尔斯说:“传统是秩序的保证,是文明质量的保证” 。6“知识”英文为 knowledge, 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7结合对 “传 统”和“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初步划定传统知识的基本外延:人们世代相传 3 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防止被非法利用及其他侵害的国家示范法条第 2 条 4 unep/cbd/tkbd/1/2:paragraphs 84 and 86, emphasis added.见:page 3 of annex 3,wipo/grtkf/ic/1/3 5 新法编排汉语词典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年第 1120 页 6 爱德华希尔斯傅铿、吕乐译论传统台北: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 7 新法编排汉语词典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年第 992 页 浅论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 6 的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具有某种特点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属于人类主观 意识范畴的组成部分。因此,处于完全自然状态下的生物和遗传资源不属于传统 知识的范围。本文所指的传统知识还包括蕴藏在土著语言中与生态、农业、医学、 植物等方面息息相关的人类生产、生活经验。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二章 土著语言的语言学价值 一、语言无“优劣”之分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维系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每个热爱自己民 族的人,都对本民族的语言有着浓厚的民族感情和坚定的语言忠诚。由于感情和 忠诚的缘故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极力赞美本民族的语言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 常的。比如法国作家都德(alphonse daudet)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震撼人心 的语言情感: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 “我们必须把 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8然而,如果把对本民族语言的感情和忠 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民族语言的赞扬建立在贬低其他语言的基础上, 那么,这种语言感情和语言忠诚就不值得提倡。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欧人把古希腊语和古典拉丁语看做完美的语 言楷模,看做表达文学和哲学思想“最完美”的工具。英国的托马斯麦考利在 教育备忘录中论及印度的语言时,很自然地用英语做比较。他这样写道,英 语“甚至在西方语言中也是卓越的我们完全可以说,目前已存在的英语文学 就其价值而论,远远高于 300 年前即已存在的用其他各国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的 全部” 。9在语言学史上,语言分“优劣”的错误观念同样盛行于语言学界。由于 “西方中心主义”和“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优越论”以及“单线进化论”的影响, 在 18、19 世纪的西方人类学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人文科学中,曾广泛流行着“欧洲 语言文化优越论”的思潮。在西方不少人包括不少语言学家的心目中,人类的文 明和语言的发展被看做是从“落后”向“先进”单方向进化的一种过程,而西方 的文明、西方的语言被看做最先进的代表。德国语言学家、思想家赫尔德 (johanngottfried vonherder)认为,德语也许比不上希腊语,但它却比许多邻国的 语言都重要;德语的辅音组合使它具有一种坚强的步调,辅音和元音的配合显得 恰到好处;德语中有许多擦音,听起来非常悦耳、可爱;它的音节是丰富和坚定 的, 句子是壮丽的, 成语是有力、 严肃的。 10他在比较德语和东方语言时曾说: “东 方人的感觉是混沌一片的,他们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11 值得庆幸的是,美国人类语言学的鼻祖鲍阿斯(franz boas)在调查研究了一系 8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北京:北京出版社、开明出版社,1999 年第 45 页 9英戴维克里斯特尔著方晶等译剑桥语言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9 页 10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年第 134 页 11 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第 107 页 浅论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 8 列美洲印第安土著语言和文化之后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最理想的语言形 式。若认为一些原始部落的语言粗野或没有道理,那是毫无根据的。鲍阿斯通过 自己的研究力图证明,种族进化和文化的发展与语言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由于历史的变迁,原来属于同一种族的人开始说不同的语言,同一语言也可以被 不同种族的人使用。同一语系的语言使用者也可以属于决然不同的文化。因此, 文化有“发达”和“落后”之分;而语言只有结构上的区别,没有“发达”与“原 始”之分。12 在鲍阿斯的继承人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看来,人类的一切 种族和部落,不论多么野蛮和落后,都有自己的语言。当然,各种语言在词语数 量和分类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语言的基本框架,即毫不含糊的语音系统、声 音和意义的具体结合、表达各种关系的形式手段,在各种语言中都已经发展得十 分完善。他指出: “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充分发展的语言。最落后的南非布须曼人 (bushman)用丰富的符号系统的形式来说话, 实质上完全可以和有教养的法国人的 言语相比。 ” “许多原始的语言,形式丰富,有充沛的表达潜力,足以使现代文明 人的语言黯然失色。 ”13萨丕尔有一句非常形象的名言: “在文明进化的任何水平 上都有形形色色的单纯类型和复杂类型的语言。就语言形式说,柏拉图和马其顿 的牧猪奴是同伙,孔夫子和阿萨姆猎取人头的野人是同行。 ”14 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在继承萨丕尔思想的基础上,更是 对西方种族主义中心论进行了无情、辛辣的鞭挞。他甚至不惜冒“矫枉过正”之 嫌,一针见血地指出: “欧洲语言及思维习惯处于显赫的地位,也是经济和历史原 因所致。其文化已经达到现代文明水平的少数几种语言,意欲扩张至整个地球, 使成百上千奇异多彩的语言种类遭受灭顶之灾。虽然这一企图是事实,但依此声 称这些欧洲语言代表了某种优越性是毫无根据的。只需对无文字体系的语言尤其 是美洲的语言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就会发现情况恰恰相反,这些语言中有许多 比我们的语言精确、细致得多的关系系统。同许多美洲语言相比,英语、德语、 法语、意大利语中对概念的形式系统显得低级、拙劣。 ”15众所周知,沃尔夫在继 承萨丕尔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的观点,即“萨 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语言的差异决定着思维的差异,语言不 同的人其思维也不同;语言是思维的钥匙,同时也是思维的枷锁。这种看法在学 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和长时间的争论。在这里,要讨论的重点不是“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是否成立、能否证伪,我们所关心的是鲍阿斯、萨丕尔、沃尔夫这 一派几乎致毕生精力调查研究印第安语言文化的人类语言学家所反复倡导的一种 12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年第 165 页 13美e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第 1920 页 14美e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年第 196 页 15美bl沃尔夫原始社群思维的语言学考察高一虹等译论语言、心理与现实长沙:湖南教育 出版社,2001 年第 5859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精神,即认为语言和思维不仅存在着差异,而且应当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 异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作为白人血统的学者,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敢于向“西 方语言优越论”挑战,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观点对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单线 进化论”而言,无疑是一种极为有力的反驳。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观点,使得人 们看到了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认识到了不同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及其 存在的价值。 事实上,我们不仅不能用语言结构的标准来论语言的“优劣” ,而且也不能从 美学、哲学、文学、宗教或文化的角度来论语言的“优劣” 。正如剑桥语言百科 全书的作者克里斯特尔所说,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优点与汉语 谚语式的智慧、波利尼西亚群岛语言中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或者与通过英语表 达出来的高深科学知识进行比较。 16关于这一点, 萨丕尔做了更加精彩的论述: “每 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音的、 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我们千万 不要傻到因为法语的十四行诗的元音比我们的悦耳而羡慕它,也不要因为尼采的 散文在它的组织里包含着叫英国人发愣的辅音组合而谴责它。 ” “有多少种语言就 差不多会有多少种文学风格的自然理想。 ”语言准备好,或者立刻会准备好,给艺 术家的个性以一定的轮廓。如果没有文学艺术家出现,那主要不是因为这语言是 薄弱的工具,而是因为这个民族的文化不利于产生追求实在有个性的言辞表达的 人格。 ” 17 总之,世界上任何一种正在被使用的语言,都是经过长期演变而历史地形成 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它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在有效地为 自己的使用者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而且常常是只有本民族语言才能更 好地满足该民族成员自身的需要, 才能更有效地表达和象征该民族的文化。 因此, 我们应当以一种冷静而又关切的超然态度来看待任何一种语言的结构和形式。任 何一个民族无论大小、 强弱, 其语言都只存在着结构和形式上的差异, 而没有 “发 达”与“落后” 、 “优秀”与“低劣”之分。这是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的基本的语言 价值观。 二、土著语言独特的语言学价值 (一)有利于揭示人类习得语言的认知方式 美全国科学基金会的社会、行为和经济科学处负责人莱特富特说,每一种语 言都是了解人类智慧的一扇窗户。一种接一种语言的灭绝,“会危害到我们理解 16 英戴维克里斯特尔著方晶等译剑桥语言百科全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年第 9 页 17 美e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年第 201、202、204、206 页 浅论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 10 语言起源的能力。”语言不仅是字词,也包含着说这种语言的人看待世界的方法。 莱特富特举例说,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某种语言中, 没有“左”、 “右”这两个词, 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用罗盘来指引方向。这就与地球上的多数人不同,因为多数人 是通过事物与其自身的关系来看待事物, 而不是通过事物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来看 待事物。另外,在亚马孙雨林的一种土著语言中,宾语放在谓语前面,主语放在 最后。莱特富特说,诸如此类的各种语言的奇妙特点有许多供学者研究之处。人 们能够由此探索人类智慧的奥秘, 了解人如何感知事物的各种关系以及儿童如何 快速轻易地学会复杂的语言等等。18 我国各民族语言的类型对比,有助于揭示人类生成语言的规律,并揭示人类 习得语言的认知、心理特点。下面通过分析壮、苗、羌、侗等少数民族简志中的 合成词,来阐述其反映的某些社会文化内涵。 合成词的语序结构反映出壮民的道德伦理观念等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 德伦理标准。壮族的道德伦理观念,一部分是由本族的族规、习惯、习俗发展而 来,一部分则是受到汉族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壮族的道德伦理观念, 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语言中也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壮语合成词的语序结 构内潜的等级道德伦理观念有: 1、男尊女卑。壮族也像汉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因此,在封建道 德伦理观念的影响下,也存在着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家庭中,丈夫是 一家之长,是主人,可以三妻四妾,使用妻子像使用女奴一样,而妇女必须遵守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生活在最底层,无地位可言。所 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联合合成词,都把“sa:i1”(男)字放在前头,把“pa2”(女) 字放在后面。 例如:sai1pa2、 sai1bwk7(男女)、 kva:n1pa2(夫妻)、 po6me6(父母)、 ko:1ja6 (公婆)、pai4sa:u3(兄嫂)、lwk8ja6(儿妻)、pai4nu: 4(兄妹)。把属男性的“sai1(男)、 kva:n1(夫)、ko: 1(公)、po6(父)、pai4(兄)、lwk8(儿子)”等字摆在前头,意为男人 为先、 男人居于女人之首, 男的主宰女的; 属女性的 “pa2bwk7(女)、 me6(母)、 ja6(婆)、 sa:u3(嫂)、nu: 4(妹)”等字置于后尾,说明“女性”只能跟在男的后面,依附于 男人,居男人之下。但也有一些词不这样排列,如“女”字摆在前, “男”字置于 后的。例如 sa:u1ba:u5中的“sa:u1”意为姑娘, “ba:u5”意为小伙子, “sa:u1”摆在 了“ba:u5”前头。还有 paw4kva:n1(媳妇、丈夫),la:n1sa:u1la:n1ba:u1(侄女、侄子) 等等。这表现了壮族的“男尊女卑”等级并不像汉族那样森严。在壮族地区,男 女地位还是比较平等的。主要原因是女性非常勤劳,且聪明能干,她们可以凭靠 自己微弱的身躯和坚韧的意志,创造出比较多的社会物质财富来,所以在村里、 家庭里都有一定的发言权。 专家们认为, 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形态遗留下来的痕迹。 据研究,壮傣语族的各民族词汇中都有这种现象,体现了古代壮傣民族共同的造 1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词心理。 2、长幼有序。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联合合成词,还存在着按辈分前后顺序来 组合的情况。 例如:po6lwk8(父子)、 me6lwk7(母子)、 pai4nu: 4(兄弟)、 lwk8lan1(子孙)、 la:n1lan3(孙、 曾孙)、 e3nu:4(姐妹)、 la:u4oi5(老幼)、 la:u4noi4(老少)、 au1la:n1(叔侄)、 sim3sa:u3(婶嫂)、pa3liu2(妯娌)。这种排序,一方面反映了壮族等级的道德伦理准 则,辈分高的一定要排在辈分低的前面。辈分不同,地位也就不同。另一方面体 现了壮族尊老的良好风尚。在壮族地区,对老者是很尊敬、孝顺的,进餐时,一 定要等老人来到才能动筷子,过年过节杀鸡杀鸭,一定要给老人挟肉质比较软的 鸡鸭肝、鸡鸭尾椎,对老年妇女尤为尊敬,因为壮族妇女在生产、生活上所承担 的责任很重。在壮族守母孝重于守父孝的传统里,就能看出壮族敬老的观念很有 特色。 3、重褒轻贬。壮族对人或事褒奖、贬谪的态度,从合成词语序结构上也可以 看出。例如:kan2kik3(勤懒)、dai1rwi4(好坏)、kva: i1aw2(乖拙)、hw:1pa:i6(兴衰)、 ham2ho3(甘苦)、a:n1 om6(盈亏)、pe:2 i:n6(贵贱)、fau5ku2(富穷)。把含“褒” 义的字放在前头,表示“爱、喜欢”为先的感情色彩,把含“贬”义的字放在后 尾,表示“不喜欢,厌恶”在后的感情色彩。 “爱”与“憎”就体现在字序的前后 上。 4.主前次后。即把主要的、大的、长的、高的等等排在前面,次要的、小的、 短的、低的放在后头。例如:(1) kwn1tan3(吃穿)。民以食为天,人最先的需要就是 填饱肚子“kwn1”(吃),所以把 kwn1摆在首位,说明它主要,把 tan3(穿)放在后 头则说明与吃相比,穿是次要的。(2) man6a:k7(聪明能干)。壮族人认为,一个人 只有记忆力好、理解能力强,才会办事情,才能做成很多事情。man6“聪明”是 a:k7“能干”的先决条件,所以把“man6”放在前面。还有如 ki:n1a:5(健壮)、 hu1i5(大小)、sa: 1tam5(高低)、la:i1no:i4(多少)、rai2tin3(长短)等等这样排列的合成 词,篇幅有限,不再细叙。19 通过苗语的一些词汇,可以了解到苗族先民的原始思维和当时的认识水平。 例如: 苗语称彗星为 daib ghaib dieb qib dab (扫帚星) , 称辫子为 ghab daid mil (编 织的尾巴) ,称火焰为 ghab nif dul(火舌头) ,称石榴为 zend lot ongt(坛口果) 。 从这些词语看,苗族先民习惯借助形象直观的语言来思维,形象思维相对比较发 达,而抽象思维不发达。又例如:苗语称彩虹为 vongx hek eb(喝水的龙) ,称流 星为 daib ghaib xud ghad(正在拉屎的星星) ,称日食为 ghangd nongx hnaib(青蛙 吃太阳) ,称月食为 jek nongx hlat(竹鼠吃月亮) 。这些例词,除了还是体现苗族 先民习惯运用形象直观的语言来思维、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之外,也反映恶劣苗族 先民当时的认识水平。苗族先民不能解释这些自然现象,便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熟 19 韦达壮语词汇的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5 期 浅论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 12 悉的事物或现象来解释,甚至产生了一些神异的揣测,反映苗族先民的一些神话 资料。20 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其思维发展的成熟程度自然有所不同。但这并不 等于说,一些民族只能形象思维而不能抽象思维,或者只有抽象思维而没有形象 思维。我们说苗族先民的形象思维相对比较发达,并不否认苗族先民能够抽象思 维。从苗语看,一些含义十分具体的名词,在引申使用时已经赋予高度抽象的概 念。例如苗语将“虫”称为 gangb,从这个意义出发,虚化引申,于是将人体身 上的黑痣称之为 gangb xangk, 意思是可以充当识别个人标记的虫;将眉毛称之为 gangb nend mais,意为眼睛上方的毛虫;将人体上的癣称之为 gangb vas 意为蜘 蛛,因为人体上的癣,形状很象粘附在皮肤上的蜘蛛,将疥疮称之为 gangb vas 意为蜘蛛, 因为人体上的癣, 形状很象粘附在皮肤上的蜘蛛, 将疥疮称之为 gangb xut,意为浸泡在皮肉里的虫。又如,苗语将“树、木头”称为 det,在引申使用 时,可以将外形近似树干的事物冠以 det diux,意为用以开门的棍子。从这些例词 我们看到,苗族先民不仅能形象思维,而且也能抽象思维,甚至其思维联想已十 分丰富。 在羌语中,有很多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形状大多有明显的运动方向。也有不 少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形状没有明确的方向,用哪一种趋向前缀,取决于本民族 的生活习惯、经验和居住环境等因素,特别是与古代羌人的人之能力以及思维方 式有密切关系。例如 suqu“喝” 、 sidzdzi “吃(肉) 、”sithe“吮(奶) 、s a“泻 (肚子)”等表示吃喝拉撒的词都用“向下游方”意义的前缀,大概是由于古代认 为由口腔经食管和肠胃至肛门输送饮料和食物的一套消化系统也像江河的上游和 下游一样, 其运动方向是由上而下。 又如, 又如 tuy “饿” 、 tipi “口渴” 、 tikkhue “生气” 、 tidi“病、痛” 、 tsa“懂、明白”等表示感觉的动词都用“向上 方(近距离) ”义的前缀,可能是认为这些感觉的出现是由下部肠胃或肢体向 上部作为思维器官的“心”输送的结果(羌语的“心”由两个词:一个是作 为生理器官的心脏 xtijmi,一个是作为思维器官的抽象的心 stq,古代汉人认为 心是思维的器官,大概羌人也是这样认为) 。 羌语的使用者对方向的概念的重视以及对方向的划分和方向概念系统的形成 是由其长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条件形成的:从汉代起生活在岷江上游的羌族 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再高山峡谷之中,因而高山的上下、河流的上下游、河谷与山 沟的里外成为判断方向的主要标准。在羌语的固有词汇中,没有平原地区民族语 常有的“东、西、南、北”等以日出日落作为判断标准的方位词。羌族的生产劳动 (如放牧、采药、种植等)和日常生活(如背水、砍柴等)促使他们常年上上下下 20 李锦平从苗族词汇看苗族历史文化,贵州文史丛刊,1999 年第 5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于高山之上,来来回回于河流之旁,进进出出于河谷、山沟之中,因而形成了强烈 的方向概念,并使之反映在语词上。21 在侗语里,有些词很容易能够引起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例如,侗 语里把“向日葵”叫做 ou31ta53m n55(直译:米太阳即太阳米) ,这一名称很容 易引起人们联想起“向日葵”形似太阳,圆盘形的外貌特征,外周的花瓣象阳光 一样象四周放射;它的果实是可以食用的,形如米粒一样,因而把它叫做“太阳 米” ,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又如,侗语里把“鸡冠花”叫做 nuk323 n53ai53(直 译:花鸡冠即鸡冠花) ,这一花名会引起人们联想到花的形状如鸡冠一样,这一构 词是根据花形似鸡冠这一构词心理过程来构词的。 “葫芦瓜” 侗语叫pu11po33或叫 pu11m33u453, pu11po33(直译:瓜葫芦即葫芦瓜)叫法非常自然,因为侗族 常把老葫芦瓜去掉瓜柄取出瓜心、瓜籽,制成盛酒、盛水、盛饭菜和盛鱼虾用的 葫芦即所称的po33。因而把这种瓜称为pu11po33(即葫芦瓜)自然而然。 pu11m33u453(直译:瓜猪头即猪头瓜)这一名称会引起人们联想起“葫芦瓜”形 似猪头,头大嘴尖的模样。都柳江畔巨洞洞寨的木船造型独具一格,船尾造型犹 如燕尾。人们由这种船尾的造型联想到“船尾似燕尾”的形象特征,构造出 lo55st55in453(直译:船燕尾即燕尾船)这一船名来,反映出改村独具的船形。 “木耳” 形如老鼠的耳朵, 既透明又鲜嫩, 因而侗语里把 “木耳” 叫做la11k a35no13 (直译:鼠耳菌) ,由木耳形似鼠耳而联想到用鼠耳来与菌搭配造词。侗语把“布 伞”叫做san53o11(直译:蝙蝠伞) ,是由伞的外形“形似蝙蝠”联想到蝙蝠的 翅膀而构造出这一名词。这类形象色彩浓厚的词,在侗语里非常丰富,举不胜举, 我们仅从以上这些事物的名称构词加以联想,很容易发现词义的各种形象色彩, 同时也放映出词义中的各种形象色彩都是某一特定语言中的事实,都是全民所能 理解的。22 (二)土著语言开辟语言学研究新领域 语言学史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新学派、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 或与语言学家对语言本质特点认识的变化有关,或与社会现实对语言需求的变化 有关。比如,20 世纪兴起的结构语言学,是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在实地调查、研 究没有文字记录的印地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因为印地安语的特点与印欧语 不同,已有的理论,方法已不适用,促使语言学家去探索新的路子。在人类走向 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各民族语言的走向是什么,有什么新规律、新特点,不 同语言是如何在互补和竞争中演变的,语言消亡是经历什么过程的,都是我国语 言学家必须研究的新课题。进入改革开放以来,西部语言萌生的一些新动态,是 研究二十一世纪语言走向的宝贵语料。 21 黄布凡羌语构词词缀的某些特征,民族语文,2002 年第 6 期 22 潘永荣从侗族构词看侗族的文化,贵州民族研究,1998 年第 2 期 浅论土著语言及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 14 在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是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地区。 我国 56 个民族中,有 51 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散居在西部 80以上的土地上,使用 着 60 种以上的语言、30 多种文字,是一个语言天然宝藏,是进行语言学研究取 之不尽的源泉。我国的语言分属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大语系, 除南岛语系外, 其他四大语系在西部地区都有分布。 西部地区还有丰富的古文字, 如突厥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契丹文、东巴文、哥巴文等,还有大量的古文献。 西部地区还有一些已经消亡的古代语言,如西夏语、粟特语、于阗语、焉耆龟 兹语等。西部地区的语言相互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如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 虽然无亲属关系,但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共性。 西部地区的语言文字不仅数量多、特点复杂,而且经过长期的分化和融合, 在语言演变上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景,是语言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历史比较 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主要是在印欧语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原理有的适用于我 国的语言, 但也有不适用的。 我国语言学家完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