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外命妇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在中国古代,外命妇是女性中一个地位显赫的群体,是官僚政治制度的组成 部分。我国古代命妇制度起源于秦汉,完备于隋唐,宋代有一定的变化,并出现 了一些新的特点。外命妇是女性的一种政治身份,在宋代,这种身份的确立一般 是通过封赠制度。封赠不仅对女性所依附的男性官员的品阶有具体要求,对被封 赠的女性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女性在受封成为外命妇以后可以进入一定的政治 领域,从而获得不同于社会一般女性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在封建社会,命妇制度 既是官僚制度的组成部分,又独立于正常官制之外,对它的研究既可反映宋代官 制的特点及变化,又可管窥宋代社会中的男女之别、嫡庶之别,同时也可以对宋 代中上层女性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与研究方 法。第二章介绍宋代确立外命妇身份的封赠制度,包括封号的沿革,封赠的要求、 程序和管理等,这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介绍宋代外命妇的待遇,包括政治地位 和经济待遇两方面。第四章是考察宋人文集中记载的外命妇形象,从相夫、教子、 管理家庭等方面介绍宋代外命妇的社会角色与家庭生活。 关键词:宋代;外命妇;封赠制度 a b s t r a c t 1 1 1a i l c i e n tc m n a ,也ee x t e m a lm i n gf ui sa p r o m i n e n to r d e ro f 、阳m e n ,a i l di ti sa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谢也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t h ee x t e m a lm i n gs y s t e m 耐百n 绷甜i i lt :h eq i l l 趾dh a no fa n c i e n tc m n a ,s u ia n dt a n gd ) ,1 1 a s t i e si n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i th a sac e 慨nc h a l l g e sa i l d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n e wf e a n 鹏s e x t e m a lm i n gf u ,a p o l i t i c a ls 协c i l so fw o m e n ,w l i c hw a se 鼬出l i s h e dt l l r o u g h 伊a n t m gs y s t e mi 1 1 也e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eg r a n t i n gs y s t e mn o to i l l yt ot h eo m c i a lp o s i t i o nf o ras p e c i f i cr e q u e s t ,b u t a l s ot ot h e 酗l t e dw o m a nh a v ec e n a i l ll i n l i t a t i o n s 触e rt l l eg r a n t i n go fw o m e ni n a c c e s st oc e n ;a i l lp o l i t i c a lf i e l d s ,t oo b t a i nd i f f e r e n t 丘o mt h ew d m e ni nt h eg e n e r a l p o l i t i c a la n de c o l l o m i c 仃e a t i l l e n t i nf l e u d a ls o c i e t ) ,t 1 1 ee x t e m a lm i n g 如s y s t e m i sa p a n o fb u i e a u c r a t i c s y s t e m i i l e s s e n t i a l l y ,b u ti 1 1 d e p e n d e n to f n l en o m l a lb u r e a u c r a t i c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fi tc a nf i n dt h ed i 丘- e r e n c eo fm e na 1 1 d 、o m e n ,l i v e sf i r s t a 1 1 d1 a s t i nt h em e a n w i l j l e ,i tc a l lb ea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i l gt ot h et o pa 1 1 d1 1 1 i d d l e f e n l a l e 1 k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0f o u rp a r t s n l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n 位o d u c e st h et o p i c s s i g l l i f i c a n c eo ft h i sp 印e r ,t h er e s e a r c hc o n d i t i o na i l dt l l eq u e s t i o n 砌c hi sr e l a t i o nt o t h ee x t e m a lm i n gf u n ep u 印o s ei st h a tw eh a v ea 1 1o v e r a l lu i l d e r 咖m d i l l g 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i 1 1 _ 协3 d u c e s t h eg r a n t i n gs y s t e m 、) l ,:h i c hc a l le s t a b l i s ht h ei d e m i t ) ,o fe x t e m a l m i i l gf u ,i n c l u d i i l gt h ee v 0 1 u t i o no ft i u e s ,t l l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g r a m i i l g ,p r o c e d u r e s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t 1 1 i si s 吐l ef o c u so ft b j sp a p e r t h em i r dp r e s e n t st 1 1 et r e a 衄e n to fe ) ( t e h 谢 m m gf ui i l c l u d i n gb o mp 0 1 “i c a ls t a t u sa i l de c o n o m i c 仃e a t m e n t t h el a s tn a r r a t e st h e v i s 砌i z ea 1 1 d 伽m l yl i f eo fe x t e m a lm i n gf u 舶mh e l ph u s b 锄da n dt e a c l l i n gs o i l , m a n a g i i 培ah o u s e h o l d ,a n ds oo n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够;e x t e m a l lm i i l gf u ;q r a n t i n gs y s t e m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住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酌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酌同事对本研究所做奇勺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中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盏也垒 2 0 够年6 月尹曰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住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暖供公众检索、奎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援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蕴也熟一一 2 0d g 年6 月俘目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釜名:堇釜盔丕 2 0 口舅年6 月f 岁目 一、选题意义 引言 中国古代的命妇,泛指有封号的女性,有内、外命妇之分。内命妇和外命妇 的封号均有等级和品秩之别,她们享有各种礼节优待和一定的经济待遇。内命妇 是皇帝妻妾之总称,作为皇帝制度的组成部分,对宋代皇权和政治都产生过较大 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己不少。但是,宋代外命妇的研究相对薄弱,外命妇 即公主、王妃以及品官家庭享有封号的女性家眷,另外,还包括社会上因特殊行 为受旌表的女性。外命妇制度作为官制的衍生品而附属于官制,通过对一定品阶 官员母、妻的封赠,实现对官员的激劝和礼遇之功用,也是中国古代礼和孝思想 的一个具体实施,属于礼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主体是宋代中上层女性, 正史记载虽然不多,但还有开拓史料的余地,她们的事迹主要集中于宋代文人文 集中保存的墓志铭、祭文、行状以及官员传记附带的论述等,这些都是考察女性 不可或缺的史料。深化对这一制度的研究有助于女性研究同制度研究相结合,开 拓宋代女性研究的新视角,也有助于深化对宋代官僚政治的认识。 当前学者对于宋代女性的研究,无论是从社会生活方面,还是从女性在家族 中的作用等方面,均已产生了大量有价值和见地的成果,也有学者论及女性的法 律、经济地位等。由于封建统治者提倡女性“正位于内,所以很少看到她们在 政治生活中留下足迹。而少数能够进入政治领域的女性,首先必须要获取一定的 政治身份,这种身份的获得就需要一个制度桥梁的连接。我在寻求这种“路径” 的过程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封爵、旌表、封赠等。封爵虽起源甚早,但 鲍家麟、吕慧慈:妇人之仁与外事宋代妇女和社会公共事业;黄敏之:宋代妇女的另一侧面;收 在邓小南先生主编的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3 年。张邦炜:宋代妇女再嫁问题探讨、两 宋妇女的历史贡献收在张邦炜先生的著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中。邓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一 以苏州为例、郑必俊:两宋官绅家族妇女一千篇宋代妇女墓志铭研究分别收在国学研究第五卷和第 六卷。徐规的硕士论文宋代妇女的地位和乇墨的浅论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等。 o 宋东侠:宋代妇女的法律地位论略,载青海师院学报1 9 9 7 年第2 期。全汉异:宋代女子职业与生 计,载食货1 9 3 5 年第1 卷9 期。宋东侠:宋代女使简论,载河北学刊1 9 9 4 年第5 期等。 终因受“妇女无爵”议论的影响,汉代以后很少见到这种情况。旌表几乎与整个 封建社会相始终,并在明清时期达到极致,但这应属于社会问题,是政府对整个 基层社会控制的结果。所以本文选取作为官制附属品的封赠制度为主介绍外命妇 制度。 宋代外命妇是属于金字塔上层的女性,在地位上仅仅低于后妃群体,但在数 量上远远超过后妃。她们分散于社会各地,可以直接接触到其他普通女性,所以 她们又具有和普通女性相似的生活方式。本文旨在梳理外命妇的封赠制度,考察 封赠制度的各项具体规定,以求对这一制度有一个系统的探讨。在制度研究的基 础上,从宋人文集中搜集女性的墓志铭记载,力求展现宋代外命妇群体的具体生 活状况,希望能对宋代女性研究有所裨益。 二、研究状况 九十年代,台湾有一篇硕士论文专门讨论宋代命妇问题,此外,大陆整体研 究宋代外命妇的文章尚未出现,只有少量研究五代、明代命妇的相关论文,关于 宋代中上层女性的研究也有相关文章及著作出现。现列举如下: 台湾万霭云先生的硕士论文宋代命妇之研究,是目前最系统研究宋代命 妇的文章,在命妇研究方面有开山之功。此文共分四章,分别为:秦汉以来命妇 制度概述、命妇的形式和身份的改变、命妇的日常生活和官式活动、命妇在各方 面的表现与影响。作者史学功力之深厚在该论文中可窥一斑,研究范围之广足可 涵盖宋代命妇的全貌,其中大量的表格资料使论证更为系统明了。但作者把大量 的笔墨泼向内命妇和外命妇中的公主及宗室女性,这些材料在历史记载中相对集 中和充足。本文主要立足于和官制相联系的外命妇部分,即品官家庭中的外命妇, 在研究对象上对宋代命妇之研究做一补充。另外,宋代命妇之研究侧重于 描述宋代内、外命妇的全貌,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缺乏研究深度,特别是缺乏对制 度的系统研究。本文就以确立为外命妇的封赠制度为重点,从制度上考察宋代外 万霭云:宋代命妇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 9 9 3 年。该文章为中国文化大学韩桂华老师 帮助复印,在此特致谢忱。 2 命妇的确立途径。 杜文玉先生的五代叙封制度初探,主要论述五代时期对高级官员母、妻 的叙封制度,该文在比较唐与五代时期该项制度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五代的叙封 原则、程序和范围,指出宋代叙封制度受五代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与唐代、五代 不同的变化。 陈超先生的明代品官命妇封赠制度初探,探讨了明代对高级官员家庭的 女性尊长和妻子的封赠制度,此文主要论述外命妇中品官命妇的封号及等级、封 赠资格和管理,并讨论了对品官家庭女性实行封赠的作用和影响。 刘宁元先生主编的中国女性史类编 ,在女性与政治章节中提出了命 妇这一问题,论述了命妇的封号及命妇受封的资格限制。该书概括性的论述了中 国女性史的内容,所以研究性不强,对命妇问题更是缺乏细致研究。 美国伊沛霞先生的著作内闱一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该书是海外中国 妇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女性栩栩如生的生活画卷。该书的焦 点集中于妇女领域和婚姻领域的交界处,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婚姻而不是家庭。其 中,第六章是考察宋代女性作为内助的上层阶级的妻子这一身份,把女性的身份 界定为:复合家庭中尽本分的儿媳、胜任的管家、贤明的劝导者、才女和孝敬的 妻子,她们都是士大夫笔下设想的好女人。宋代外命妇多属于社会上层女性,她 们也多具有这种优点,这些可以作为我论文第四章的参考。 郑必俊先生的两宋官绅家族妇女一千篇宋代妇女墓志铭研究,统计和研 究了宋代千余篇官绅家族女性的墓志铭,并对这些墓志铭进行分项统计,得出女 性墓主的身份多为命妇的结论,进而对她们的文化修养以及在相夫教子和经营整 个家族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该文运用的研究中介主要是宋人文集中的碑铭、行状、 祭文等,为我的论题提供了制度以外应该借鉴的方法和视野。 杜文玉:五代叙封制度初探,载史学月刊2 0 0 3 年第1 0 期。 陈超:明代品官命妇封赠制度初探,载社会科学辑刊2 0 0 6 年第4 期。 刘宁元主编:中国女性史类编,第6 4 6 5 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 美国) 伊沛霞:内闱一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胡宏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 郑必俊:两宋官绅家族妇女一千篇宋代妇女墓志铭研究,载国学研究第6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邓小南先生的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一以苏州为例,考察了苏州士人家 族中妇女的角色、个人追求、联姻取向等,她认为这一群体在当时处于基本上被 承认的地位,并对社会历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在门当户对的联姻中,虽然男 女双方很难说是自由结合,但二者自身的素质也使他们成为婚姻的受益者。文中 妇女的家庭社会地位和影响为我的论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张邦炜先生的宋代的公主一文,考证了公主称号的来源和变化,但该文 的主旨是论述宋朝公主和驸马受限制的政治地位,以及她们的家庭生活情况。 魏志江先生的硕士论文宋代后妃研究,在论述后妃制度时,从后妃制度 的确立,后妃的升迁、政治经济待遇以及特点等方面进行考察,但该文的重点是 放在后妃政治上,主要探讨后妃制度的作用和局限。 汪圣铎先生的宋代女性享受俸禄研究,分类研究了宋代享有俸禄的女性, 主要分以下几类:皇宫中的后妃、公主、亲王妻女、部分其他宗女宗妇、部分女 性外戚、极少数功臣夫人。除后妃外,其他几类女性一般为享有封号的外命妇, 这就为我研究外命妇的经济待遇提供了参考。 创新之处及研究思路 第一,本文对宋代女性进行了分层研究。在宋代社会整体系统中,女性的社 会地位比较低下,但在整体女性系统中,根据她们社会地位的不同,又呈现了分 层现象,社会阶层的不同,她们的实际生活面貌也会不同,我们应从社会的男女 之别、女性内部地位之别等多角度考察宋代外命妇这一社会上层女性。 第二,以往对宋代女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考察上层妇女的文化素质和在家庭 中的作用,对外命妇一般停留在稍作解释的层面,尚未深入到对外命妇封赠制度 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保障她们获得政治身份的政治制度入手,分析她们的政治、 经济待遇,以及这种待遇对其家庭地位的影响,从而尝试着从制度史方面研究宋 国邓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载国学研究第5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 。张邦炜:宋代的公主,载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1 2 月。 魏忐江:宋代后妃研究,阴川大学,1 9 9 0 年。 汪圣铎:宋代女性享受俸禄研究,载文史2 0 0 3 年第3 辑。 4 代中上层女性政治身份的确立。 第三,宋代外命妇大多是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品官家庭的女性,她们地位的确 立是建立在丈夫或子孙地位得到国家承认的基础上,本身就是朝廷对高级官员光 耀门楣心态的激励和满足,同时朝廷也希望通过授予封号这一途径使她们更好的 协助夫、子“正位于内 。这既需要从制度的角度考述外命妇的政治待遇,也要现 实的考察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作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首先介绍女性获得外命妇身份的主要途径封赠 制度,系统介绍封赠制度的各项具体要求,包括外命妇封号的沿革、封赠的基本 条件、受封要求、封赠类型、封赠程序、封号的升转等方面,以期对宋代外命妇 研究有一个稳固的制度基础。其次,从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两方面介绍外命妇的 待遇,这也是外命妇与社会普通女性社会地位不同的表现。最后介绍外命妇相夫、 教子、管理家产的家庭生活。 5 第一章宋代外命妇的封赠制度 外命妇的封赠制度是指国家对品官家庭女性授予相应等级的封号,这种封号 的获得是女性因丈夫或子孙的官阶达到一定规定或对国家有特殊贡献,外命妇封 号的等级由其夫、子的品阶高低或贡献大小决定,这也造成了外命妇的从属性和 等级性。外命妇的封赠制度有一系列具体规定组成,本章主要是对各项制度规定 进行系统研究,分别从外命妇的封号沿革、封赠要求、封赠类型、封赠程序、封 号管理等方面考察宋代外命妇的封赠制度。 一、外命妇封号的沿革 唐代,“公主及王妃以下为外命妇 。王妃以下的外命妇包括享有封号的宗 室女性、品官家庭女性及其他一切授有封号的女性,唐代外命妇的组成部分包括 公主和上述女性,宋初,朝代肇建,万事草创,对命妇封号更是少有作为,“本唐 开元礼而损益之。外命妇封号名称和等级均沿袭唐朝。北宋末年,宋徽宗 在政和年间改革外命妇封号,对封号名称和等级均作修改。南宋初年,宋高宗对 徽宗时期的外命妇的封号进行修改。所以宋史记载:“外命妇之号十有四:日 大长公主,日长公主,日公主,日郡主,日县主,日国夫人,日郡夫人,日淑人, 日硕人,日令人,日恭人,日宜人,日安人,日孺人。”这种封号系统共有十四 等,记载的应是宋高宗建炎年间改革后的封号。因公主及其他宗女封号的变化和 其他外命妇封号的变化不具有同时性,所以下文分两类介绍外命妇封号的沿革。 公主及其他宗女封号的变化 宋代,宗女包括皇帝的祖姑、姑姑、姐妹、女儿以及太子或亲王的女儿等, 她们的专有封号包括公主、郡主和县主。事物纪原记载公主这一封号出现于周 o ( 唐) 杜佑:通典卷3 4 职官1 6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9 4 9 页。 ( 元) 脱脱:宋史卷9 8 礼l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2 4 2 l 页。 宋史卷1 6 3 职官3 ,第3 8 3 7 页。 6 代中叶,县主封号出现于后汉,而郡主封号出现于隋朝。唐朝,一般皇帝的女儿 封公主,太子女儿封郡主,亲王女封县主。这些封号一般情况下外姓不得侵用, 但也有例外,如国初赵普诸女封郡主,高怀德二女封县主,后来被称为是“典礼 之误”。宋代公主的封号主要有三次大变化,即宋初沿用唐代公主封号体系;徽 宗政和时变革公主封号名称,南宋初年又改正政和封号。 北宋初年,沿用的是唐代的规定。“国朝沿汉唐故事,皇祖姑、皇姑为大长公 主,皇姊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所封或以国名,或以郡名,或以美名,亦有 以县为名者。初封多择美名,进封乃以郡国名,至特恩始有兼两国者。” 这是北 宋初年的情况,皇女初封多择以美名,出嫁时封以郡国名,经恩进封,去世时加 封,以后新皇帝即位,一般又有加封或迁转。如太宗女儿扬国公主,“至道三年五 月,封宣慈长公主。咸平五年五月,进封鲁国,降左卫将军柴宗庆。大中祥符二 年正月,改韩国。四年七月,改魏国。六年正月,改徐国。天禧三年八月,改福 国。乾兴元年二月,进封邓国大长公主。明道二年七月,薨,追封晋国。赐谥和 靖。元符三年三月,改封扬国。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和靖大长帝姬”。这 是扬国大长公主在整个北宋时期封号的迁转情况,其中还可以看到徽宗政和年间 改封号的情况。西塘集耆旧续闻记载:仁宗时,检寻典故,沿用唐明皇故事以 美名封皇女,“诏封长女福康公主,次女崇庆公主。” 公主初封以美名并不是从仁 宗朝开始的,而是在宋初既已开始。 熙宁三年( 1 0 7 0 ) ,神宗皇帝有意改革郡县主的封号,但最终没有实现。神宗 认为:“宗室女封郡、县主亦乖义理,就“诏中书编修条例官检详故事取旨。 后 来终因条例司上奏:“今之官爵名号失其本指如郡、县主之类者,不可悉数,必欲 厘正,谓宜视事缓急,有所先后”, 议论遂寝,郡县主的封号也未及改正。 徽宗政和二年( 1 11 2 ) ,外命妇封号经历了一次大变革。首先是讨论改革王妃以 o ( 宋) 高承:事物纪原卷l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2 3 2 4 页。 o ( 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5 官制,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9 页。 ( 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8 之l ,中华书局1 9 5 7 年版。 宋会要辑稿帝系8 之8 9 。又见宋史卷2 4 8 公主传,第8 7 7 3 页。 ( 宋) 陈鹄:西塘集卷3 仁庙寻典故封皇女,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3 1 8 页。 卿(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长编) 卷2 1 2 ,熙宁三年六月癸酉,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 第5 1 4 8 5 1 4 9 页。 下外命妇的封号,后来又论及改革公主及宗女封号,政和三年( 1 11 3 ) 徽宗认为以 前的封号不合常道,于是降手诏下令改革,“稽考前王,周称王姬,见于诗雅。姬 虽周姓,考古立制,宜莫如周。今帝天下,而以主封臣,可改公主为帝姬,郡 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仍以美名二字易其国号,内两国者以四字。”叫这 次改动主要援立的依据是周制天子女儿称“王姬 ,“姬”又为后世妇人之美称。 根据宗室血脉远近,其他宗女的封号也进行了改革,“凡宗室封女之制,使相女封 淑人,节度使硕人,观察使令人,团练使恭人,遥郡团练使宜人,大将军安人。” 其他宗女根据父亲官阶的高低可以取得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安人等 相应封号。 政和改制的原因,可归为三。第一,正如徽宗所说,旧制因袭五代之弊,“裂 郡县以称君,盖非妇道。又等级既少,重轻不伦。” 神宗“熙宁欲厘革,而有司 不克奉承,以至今日。 徽宗要完成先皇的遗志,改变封号不合情理的现象。第 二,徽宗援立周制,可谓是其“回向三代 理念的一个实践。“回向三代”是宋代 政治文化的一个号召,余英时先生在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篇中有专门论述。 熙宁变法以“回向三代 开路,徽宗朝崇尚熙宁政治,所以一举一动都以“回向 三代”为意旨,这次改动封号即是他上法周制的实践。第三,蔡京的积极配合也 起了一定的作用。周焊在清波杂志中称“政和三年,蔡京三入相时,建请改 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 朱子语类中也记载蔡京因外命妇 封号和夫爵不相称,建议“皆改随其夫号”。蔡京之子蔡倏为其父辩白说,在徽 宗有意要改封号为“姬”时,蔡京因蔡为姬姓,为避嫌,“于榻前忽力争, “当是时,执政者皆叹息鲁公伤弓,故虑患之深也。” 蔡倏还说蔡京是在徽宗的 授意下建请改封号的。总之,这次封号的改变,蔡京起了重大作用。 ( 宋) 蔡像:铁围山丛谈卷1 ,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第1 4 页。 圆(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 4 宗室封女之制,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第7 6 l 页。 ( 宋) 佚名:宋大诏令集卷1 6 4 改命妇封号御笔,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6 2 6 6 2 7 页。 ( 宋) 佚名:宋大诏令集卷1 6 4 改命妇封号御笔,第6 2 6 6 2 7 页。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篇,第一章回向“三代”一宋代政治文化的开端,三联书店2 0 0 4 年版, 第1 8 4 页。 电( 宋) 周姆:清波杂志卷9 论帝姬,中华书局1 9 9 4 年版,第4 1 8 4 1 9 页。 o ( 宋)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 2 8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3 0 7 2 页。 ( 宋) 蔡僚:铁围山丛谈卷l ,第1 4 1 5 页。 徽宗政和年间的改制只是改变了封号名称,封册之礼及性质并未有变化。宋 初,“公主受封,降制有册命之文,多不行礼,惟以纶告进内。”即,公主封赠多 是没有册封的礼节,仅仅是降下皇帝的诏令文告。仁宗时,“至嘉祜二年,封福康 公主为衮国公主,始备礼册命”。在改动公主及宗女封号问题上,政和大臣是有失 考据的,但从铁围山丛谈的记载来看,这次改制的最终决策者是宋徽宗,岳 珂在愧郯录一书中考较了宗族之别,认为“族之亲于宗明矣。圆陈戍国先生 也认为“政和年间,帝姬、宗姬、族姬之号不伦不类,其说甚是。” 他认为政和 时的封号改革确实不合常理,有点不伦不类。 宋高宗建炎元年( 1 1 2 7 ) 六月即位之初,臣僚就列举依据来证实政和间改公 主封号不合适。他们认为,首先,把“公主”封号改为“帝姬”是没有根据的, 宋朝实为商朝之后,姬却是周姓。另外,至尊之女称侍姬之姬犹不合 适。而且,若是要避主字,去除公主这一封号,则会出现民间无主的忌 讳。最后,姬和饥同音,为不祥之兆。固建议高宗予以改正,高宗被说服, 于建炎元年六月,即“复帝姬为公主 ,还原了公主这一封号,其他宗室女子的 封号也予以恢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 5 4 记载:“近制,公主子率授武翼郎, 孙宣义郎,曾孙承奉郎,四世孙承务郎,女封郡主,孙女封恭人云。” 可见,最 迟在绍兴十五年( 1 1 4 5 ) ,郡主的封号既已恢复,这次变动后的封号大体上被沿用 到南宋灭亡而未再改动。 其他外命妇封号的沿革 贵族官僚母、妻获得封号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到唐朝才形成比较系统的封号 体系。据事物纪原记载:女性得封始于春秋时期,齐侯见一女子有礼,“与之 o 宋史卷1 1 1 礼1 4 ,第2 6 6 7 页。一又见宋会要辑稿帝系8 之2 。 ( 宋) 岳珂:愧郯录卷2 宗族之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 6 5 册,第1 0 4 页。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 宋辽金夏卷) ,第一章赵宋皇帝登基与册封诸王诸臣之礼,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9 页。 鲫宋会要辑稿帝系8 之1 、2 。 , (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以下简称系年要录) 卷6 ,建炎元年六月甲子,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1 5 l 页。 系年要录卷1 5 4 ,绍兴十五年十一月癸卯,第2 4 9 0 页。 0 石茆。此妇人得封之始也。 石布即石质地窖,这是女性得封实物的开始。而授予 女性封号的制度是逐渐发展的,最早出现的是“夫人”之号。周代封爵为君者, 其妻子在封国内称夫人,虽然受命于天子,却没有册封礼仪。后来陆续出现了太 夫人 、“郡君、“县君”、“国夫人、“郡夫人”等封号,直到唐朝完善成一套封 赠制度。越缦堂读书记札记记载“至妇人之封,六朝以前见于史传者,间 有国夫人、太夫人之封,其详不可考”太夫人、郡君、县君之封号在汉代已出现, 汉代女性地位较高,受封的事例也较多,据黎东方先生统计,“两汉史籍记载女 子封侯封君事,多至三十余例。 此时,女性受封多可得到一定的食邑收入,如 东汉权臣梁冀之妻孙寿,被封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五千万。”即孙寿 的封号为“襄城君,以阳翟的地租作为食邑。此时的妇女受封应为“食邑而不 世袭的妇人汤沐食邑制。”妇女受封即享有不可世袭的食邑收入。国夫人这一封 号出现于南朝之宋,“孟怀玉上母檀氏拜国太夫人,有司奏许,( 袁) 豹以为妇人 从夫之爵,怀玉父大司农绰见居列卿,妻不宜从子。” 虽然最后做罢,但这一封 号出现了记载。 隋唐以前,外命妇的封赠没有形成制度,宫廷以外受封的女子数量很少,也 未见各种礼节待遇方面的规定。隋唐封赠制度完善以后,受封人数不仅增加,礼 制方面的规定也相应完善。据唐六典、记载,隋唐时期,外命妇封号分为:公 主、郡主、县主、王妃、国夫人、郡夫人、郡君、县君、乡君共九等。五代时己 不见乡君这一等级,其他封号和相应等级均没变化,并为宋初所沿用。 宋代的封赠制度确立于宋太祖建隆三年( 9 6 2 ) ,封号制度确立,除去宗室女 子占用的前三等封号,根据诏书确立了文武群臣母妻的封号为四等,分别为国夫 o ( 宋) 高承:事物纪原卷l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2 9 3 l 页。 ( 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版,第1 2 9 8 页。 黎东方:细说秦汉,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1 6 5 页。 ( 宋) 范晔:后汉书卷3 4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1 1 7 9 页。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学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页。 ( 梁) 沈约:宋书卷5 2 袁豹传,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5 0 0 页。 ( 唐) 李林甫:唐六典卷2 ,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3 8 3 9 页。据新唐书卷4 6 第1 1 8 8 页记载,唐 朝外命妇分为六等,分别为妃、国夫人、郡夫人、郡君、县君、乡君。根据通典卷3 4 记载:“公主及王 妃以下为外命妇。”新唐书未录入公主、郡主、县主这些封号。 l o 人、郡夫人、郡君、县君。这种规定沿袭唐制,但有所改变。宋代把唐代封赠诸 王母妻为妃的封号取消,根据亲疏远近分别纳入到其它等级中,把封赠四品勋官 母、妻的乡君封号也予以取消,从而形成宋初这一封号体制,这一套体系一直使 用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政和二年( 1 1 1 2 ) 。 政和二年十二月,徽宗降下改命妇封号御笔,下诏改定外命妇封号和等级。改 定后的封号,共分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室人( 后因避太室人 之目,改为安人) 、孺人等八个等级。 即把国夫人和郡夫人合称夫人,郡君分为 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四等,县君分为宜人、室人( 安人) 、孺人三等。原来已 有封号者,则按等对换。封赠原则为:命妇之夫或子孙官阶在“通直郎以上初封 孺人,朝奉郎以上封室人( 后改为安人) ,朝奉大夫以上封宜人,中散大夫以上封 恭人,太中大夫以上封令人,侍郎以上封硕人,尚书以上封淑人,执政官以上封 夫人。 这是以元丰改制后的官员寄禄官阶为封赠标准的。 政和年间变动的只是隋唐时期确立的封号名称和等级,封赠制度的原则并没有 改变。政和六年( 1 1 1 6 ) ,又把夫人这一级别重新划分为国夫人和郡夫人, 并被南 宋所采用。南宋初年,虽又有臣僚议改命妇封号,终因朝廷漂泊无常,生死存亡 未卜,对“非事之急”无暇顾及而未行, 除把帝姬、宗姬、族姬等封号恢复为北 宋初年的公主、郡主、县主封号外,其他外命妇一直沿用政和年间封号。所以宋 史职官志称“外命妇之号十有四:日大长公主,日长公主,日公主,日郡主, 日县主,日国夫人,日郡夫人,日淑人,日硕人,日令人,日恭人,日宜人,日 国宋史卷1 7 0 职官1 0 ,第4 0 8 4 4 0 8 5 页。 ( 宋) 佚名:宋大诏令集卷1 6 4 改命妇封号御笔,第6 2 6 - 6 2 7 页。 参考万蔼云宋代命妇之研究,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宫制表格,附表2 6 。参考建隆三年颁布的封赠 诏书中官员官阶,和宋大诏令集中官阶对比,也足皋本上符合铁围山从谈中的记载,“改郡县君号为 七等:郡君者,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县君者,室人、安人、孺人。俄又避太室人之目,因又改日宜 人。其制今犹存。” 回( 宋) 佚名:宋大诏令集卷1 6 4 改命妇封号御笔,第6 2 6 - 6 2 7 页。 宋会要辑稿仪制1 0 之2 9 ,政和六年五月八日。“( 政和) 六年五月八日诏,特封开封尹王革母李氏晋 安郡太夫人。” ( 宋) 徐度:却扫编卷上,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第4 1 4 2 页。“命妇封号亦政和间所改,始因夫人之 名而凡谓之人,独孺人者,本称妇人之名,其它则见于书传者,皆通谓男子,至硕人俣俣有力如虎,执辔如 组,又非所以为妇人之号也,小君之称,稽据甚明,设欲多其等级者,莫若采魏晋间乡君、亭君之目而增之, 则犹为有据也。公主之号,建炎初已复之,予在司封,欲援此为例,并复命妇封口,而或者以为非事之急, 故止。” 1 1 安人,日孺人。 明代对这些外命妇封号除少许改动外,亦袭用这次改制后的封 号。 二、封赠母妻等对官员品阶的基本要求 宋代外命妇的封赠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妻以夫荣,母以子贵,女性要 想获得封号,其丈夫或子孙的官阶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这是封赠的必要条件。 宋代官僚队伍庞大,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封赠亲属的资格,基本上只有升朝官才 可以封赠女性家眷。 唐朝,官员封赠母妻的品阶要求为五品或勋官四品以上。据新唐书记载, “文武官一品、国公之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母、 妻,为郡君;五品母、妻,为县君;勋官四品有封者母、妻,为乡君。对于官 员来说,只有达到五品或勋官四品以上,才具备了封赠母、妻的资格,使母、妻 受封成为可能。在这里,这个五品是指散官品阶,唐会要制书云“其外命妇封, 内外官母、妻,各视其夫及子散官品令,不得约职事官品。 强调不以职事官宫 品封赠。 五代时期,封赠官员母、妻基本上执行后唐的制度,“应内外文武及致仕官母、 妻,叙封进封邑号者,或遇特赦,别加奖封外,其余官据官阶齐五品,母为县太 君,妻为县君;官阶齐四品,进母为郡太君,妻为郡君;官阶齐三品,母进封为 郡太夫人,妻为郡夫人。如未经封邑,虽未至三品,亦以从初品叙。” 从上述规 定来看,五代叙封是承袭唐代,对官员品阶的要求也是从五品开始。 宋朝,虽然太祖时各项礼仪制度“本唐开元礼而损益之”,但扩大了封赠对 象,使更多官员家属得以蒙此殊荣。受封对象扩大到三代,为曾祖母、祖母、母, 比唐时优厚得多,“封赠先世,自晋、宋以来有之,迨唐始备,然率不过一代,其 宋史卷1 6 3 职官3 ,第3 8 3 7 页。 ( 宋) 欧阳修:新唐书卷4 6 百官志,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1 1 8 8 页。 ( 宋) 王溥:唐会要卷8 1 ,中华书局1 9 5 5 年版,第1 4 9 8 页。 ( 宋) 干溥:五代会要卷1 4 司封,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2 3 6 页。 宋史卷9 8 礼l ,第2 4 2 1 页。 1 2 恩延及祖庙者绝鲜,亦未尝至极品。唐末五季,宰辅贵臣,始追荣三代,国 朝因之。 正如新唐书记载,封赠对象只是官员的母与妻,对于先世一般只 及父母一代,“唯一品乃及祖,余官只赠父耳。而长庆中流泽颇异,白乐天制集 有户部尚书杨于陵回赠其祖为吏部郎中,祖母崔氏为郡夫人。马总准制赠亡父, 亦请回其祖及祖母。散骑常侍张惟素亦然。非常制也。”即使唐朝后期有特例非 一品官可以追赠祖父母,“亦不能以子孙之官全赠其祖也。五代时,朝代更迭频 繁,典制记载不详,只能考之以五代会要的零星记载。五代初,虽然一品官 有追封三代的规定,曾祖母、祖母、母均可封赠以封号,但是,曾祖母、祖母的 封号比母亲的封号要低一个等级。直到后晋天福二年( 9 3 7 ) 四月规定“其内外准 敕合与三代以下封赠者,并以见居官品比拟,不得第降。”回三代封赠等级才得以 相同。 宋代,“封赠之典,旧制( 按:应为宋初之制。) 有三代、二代、一代之等, 因其官之高下而次第焉,凡初除及每遇大礼封赠三代者,太师、太傅、太保、左 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凡遇大礼封赠三代者,节度使。 凡遇大礼封赠二代者,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观文殿大学士、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 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左右卫上将军 凡遇大礼封赠一代者,文臣通直郎以上,武臣修武郎以上。 这是根据建隆三年 诏书制定的官员封赠的代数和名号,也反映了宋初官制紊乱的情况。所以在宋初 的封赠规定中可以看到官员的官、职、差谴并列出现,文武官混合出现等现象。 官员官阶不同,封赠的代数和名号也不同。宋代不同时段封赠的具体规定见下表: 表一:官员品阶与外命妇封号对应表 ( 宋) 洪迈:容斋四笔卷1 3 宰相赠本生父母,岳麓书社2 0 0 6 年版,第7 8 8 页。 ( 宋) 洪迈:容斋五笔卷8 庸臣乞赠祖,第9 2 6 页。 ( 清) 赵翼:陔余丛考卷2 7 ,中华书局1 9 6 3 年版,第5 5 3 页。 五代会要卷】4 司封,第2 4 】页。 宋史卷1 7 0 职官l o ,第4 0 8 5 - 4 0 8 6 页。 1 3 改| 荔 国夫郡夫人 郡君 县君 制前 人 岳封 夫人 一 淑硕令恭宜人室人孺人 ;| 等( 政和六年后又分为国 人人人人( 安 八|夫人、郡夫人) 人) 宋史d 稂减 宰相,枢密使副,知院,常侍,宾客,中丞,左右庶子,少卿监,司业, 建隆三年使相,同知,参知政事,丞,侍郎,翰林院学士至郎中,京府少尹,赤县 ( 9 6 2 ) 诏三师,宣徽节度使,三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令,少詹事,谕德,将 书) 三公,代及妻郡夫人;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卿,军,刺史,下都督,下 王,侍同知枢密院以上监,祭酒,詹事,诸王傅,都护,家令,率更令, 中,中至枢密使,参知大将军,都督,中都护,仆,其余升朝官以上遇 书令,政事再经恩及再副都护,观察留后,观察恩,并母封县太君,妻 ( 旧除者,三代加国使,防御使,团练使,母、县君。 有尚夫人;东宫三太,妻,郡君。 书 文武二品,御史 令) ,大夫,六尚书, 封三两省侍郎,太常 代及卿,留守,节度 妻。使,诸卫上将军, 嗣王,郡王,国 公,郡公,县公, 母妻郡夫人。 元丰改制开府银青光禄大夫,中散大夫,大将军,团练其余升朝官母、妻并县 仪同太子少保,节度使,杂学士以上母,妻并君。 三司使以上郡夫人。封赠郡君。 以上 国夫 人 1 4 政和二年执政官以上封夫人尚侍太 由 朝奉朝奉通直 ( 1 1 1 2 ) 诏 书 郎中散大夫郎以郎以 书( 宋大诏以以大大以上上封上初 令集) 上上夫夫封宜室人封孺 封封以以人( 后人 淑硕上上改为 人人封封 安人) 令 恭 人人 注:宋史卷1 7 0 职官1 0 ,第4 0 8 4 4 0 8 6 页。 宋会要辑稿职官9 之4 ,元符元年十一月十五日司封机构所言。 宋大诏令集卷1 6 4 改命妇封号御笔,第6 2 6 6 2 7 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官僚制度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发生的变化,对封赠制度有所 影响。宋代确立了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官制,依附于官制的封赠制度也随之改 变。唐代封赠资格主要是由官员官品决定的,“文武官一品,国公之母、妻为国夫 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母、妻为郡君,五品母、妻为县君,勋官四 品有封者母、妻为乡君。”宋初在制度上出现了寄禄官阶与职事官等并行的规定, 封赠格中呈现有文武官本官官阶、官品和职事差遣并存的情况,这种混乱情况和 宋初的官制特点是一致的。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制,文臣官制混乱的局面得以改 观,武臣官制尚未触及,武臣的封赠仍按建隆三年( 9 6 2 ) 规定施行,从节度使到 从五品的刺史都有相应的封赠规定。元丰时的规定比之宋初,简单明了,只是官 阶太少,官员升迁较快,加之外命妇封号的等级也少,所以徽宗时,又进行一次 改革。增加了封号等级,使武职官阶也清晰化,封赠制度得到规范和完善。 南宋沿袭北宋制度,除细枝末叶的补充以外,各项制度变化均不大,徽宗时 期改革的封赠制度得以继承。 。新唐书卷4 6 百官志,第1 1 8 8 页。 1 5 封赠对象自身的条件要求 外命妇的封赠制度中,女性丈夫和子孙的官阶达到要求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即将受封的女性自身还必须具备一定资格。古代宗法制度下,家庭成员的地位是 不同的,妻和妾不同,嫡、继母和本生母也不同,不同的地位使她们具有不同的 封赠待遇。 宋初,官员的本生母、妾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效能评估标准的试题及答案
- 医学影像诊断技巧试题及答案总结
- 人员流失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 深入分析语文试题及答案2025年版
- 经济法与当代时代试题及答案
- 水平提升技巧盘点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自考行政管理个性化学习试题及答案探讨
- 细化2025年行政管理专科语文考试考点试题及答案
- 新疆哈密地区第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课件
- 2025全国不动产登记代理人《不动产登记代理实务》考试真题(附完整解析)
- 2025届高考英语二轮复习专题一应用文写作课件
- 2023法律职业资格(主观题)真题带解析
- 2025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综合监测与预警装置
- 2025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课件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 培训学校合伙协议书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武汉四调)
- 农服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
- 小学生摄影课件
- 2025(标准)承包清工劳务合同协议书范本
- 儿童口腔科诊疗与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