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澄之文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澄之文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澄之文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澄之文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澄之文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钱澄之文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钱澄之文学研究 中文提要 i 中文提要 钱澄之(1612-1693) ,江南桐城人,明末诸生。他先是为避党祸,后又因参与 起兵抗清失败,辗转流徙于浙、闽、粤、桂等地,崎岖山岭,备尝艰辛。南明桂 王永历朝败亡后,顺治八年(1651) ,钱澄之回到故里。此后,他过着隐居田园和 在南京、苏州等地同故交新知交游的生活。 钱澄之生平著述,总量在 230 多万字。归里以后,他先后完成了田间易学 、 田间诗学和庄屈合诂的著述,又在友人的帮助下,辑集归里后的诗歌为 田间诗集 ,还自己整理了诗文作品田间文集 、 藏山阁集 。在徐乾学等人 的资助下,于康熙二十八到二十九年(1689-1690)在苏州完成大部分著作的刊刻 ( 藏山阁集与所知录因为涉及到南明史事而没有刊刻) 。 钱澄之是一位醇醇儒者,他从小接受祖、父的教育,儒家思想是他一生思想 的主流。在明亡以后,由于家国的剧变而遭遇坎坷、颠沛失所,他在逃亡途中比 较多地接触了僧人,一度削发为僧,归里后还对庄子内篇有深入的研究。所 以在中年归里以后,佛、道二教的出世和顺时的思想,对他思想的变化和归里后 生活态度的转变都起了比较大的作用。 钱澄之对经学有很深的造诣,他对自己所著的田间易学和田间诗学 也颇自负: “平生怀抱, 毫发未申, 惟少有著述, 妄谓足传。 四十年心血, 尽于 诗 易两书,颇发先儒所未发。”( 与余诠庐 )而准确地把握了易中“变”的 思想,使他能把儒家的思想和佛教、庄子的思想相融通。这种融通的思想尤其体 现在他归里后的作品田间诗集和田间文集中。 在明末、尤其是清初,钱澄之以诗文著称,韩菼说他“诗歌古文满天下。”( 田 间先生八十寿序 )如他的诗歌,作于明末(包括南明时期)的藏山阁集和作 于清朝的田间诗集体现了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思想,也鲜明地体现了不同 的风格特点。他的文,体裁多样,政论、史论、游记比较突出,理论上继承韩愈“文 以载道”的传统,语言雅洁,不发空论。 对钱澄之的研究,此前有一些研究成果,但都与其明末清初辈行甚高的遗民 身份不相称,本论文即以钱澄之文学研究为题,拟对其诗、文、及诗歌理论 成就进行相对整体的把握。论文共分为六个部份。 中文提要 钱澄之文学研究 ii 绪论:先对钱澄之研究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做一个相对全面的回顾,理清研 究思路。 第一章:钱澄之及其时代。明清易代让许多明朝士人陷于沉痛,而清朝的“异 族”统治更在清朝统治之初激起强烈的反抗。本章将钱澄之个人的行迹纳入明清易 代的大背景中,考察他在政治、文化等的历史更迭中生活及思想的变化。 第二章:明末和南明抗争时期的诗集藏山阁诗存论:诗史精神。钱 澄之历经颠沛困顿、危疑震撼,遂将所见所闻一一托之于诗,忧时事、悲丧乱、 吊忠义、悯生民,题材多样,沉痛真挚,可谓“以诗存史”。这种“诗史”的观念既是 历史的传承,更是易代之际士人经世观念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第三章:归里后的诗集田间诗集论:沉郁深粹。 田间诗集中,乐 府体诗继承了“诗史”的纪实特点,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初社会的真实情况; 田园性 质的诗歌体现了他归里后的闲适心态;还有一部分诗歌写不甘失败、怀念故国的 心情,体现了沉郁、深粹的特点。 第四章: 田间文集论。钱澄之的文秉承“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不发空言, 有人评价为“无色”之文。他的政论、史论文往往多新颖之见,亭台游记性的散文则 多体现简洁而寓含哲理的特点。 第五章:钱澄之诗歌理论及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钱澄之是明末复古派的代 表诗人,其诗歌理论核心是儒家“性情论”,他所持的“性情论”不同于明末公安派、 竟陵派等的“性情”之说。 钱澄之经历明清两朝, 复杂的经历使他的诗歌理论在明末 和清初又有所不同,诗歌理论具体体现在两个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中,又使他的 诗歌风格有三种不同的转变。 结语:在上述各专题的基础上,对钱澄之一生的气节、学问进行综合考评, 并给予充分肯定。笔者以为,钱澄之作为一位遗民诗人,不仅以气节高峻赢得人 们的尊敬,也以学问的广博和精深受到后人的景仰。 关键词:钱澄之;生平;著述;思想;诗歌;古文;诗歌理论 作 者:杨年丰 指导教师:马亚中教授 the study on qian chengzhis literature works abstract iii the study on qian chengs literature abstract qian chenzhi (16121693) was born in the last years of ming dynasty , and died in he early years of ching dynasty , within his whole life , previous 40 years was in ming ynasty , and latter 40 years was in ching dynasty , he precisely went through the most haotic time in chinese history . after ming dynasty was perished , qian chenzhi joined the resistance to against ching dynasty but unfortunately suffered defeat , he went into exile to places such as zhejiang , fujian , guangdong , guangxi , he experienced each kind of danger and great difficulties . seeing is believing , as a eyewitness of the dealth , the hunger , the disaster , the tyranny , his poems became a precious record of those dark ages , it would be allowed us to say that he preserved the chaotic history by his poem. when he returned home,he continued to engage in writing. on the one hand, his works continued the previous realist style. on the other hand, in his poetry he showed inner indignation. this paper including five main parts , the first part is to discuss the life story , the family background , the personality , the literature , and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qian chenzhi .the secound and third part is to discuss his poetic creation , such as poetic theory , poetic content , poetic style , poetic skill , and the criticism or aproval of concerned scholars. the forth part is to study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 article.the five part is the research on theory of poetry. his theory inherited temperament point of view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his article inherited the han yus literary theory, expressed of political ideals, showed concern for peoples livelihood.his theory is a kind of retro point of view,but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theory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key words: qian chengzhi;life experience;writing;mind;poetry;article;poetics written by yang nianfeng supervised by pro.ma yazhong 钱澄之文学研究 绪 论 1 绪 论 明末遗民诗人钱澄之曾感慨: 盖吾更历世变既久,而后知史不足信,非谓其伪也,真见功名成败之际, 皆有幸有不幸焉;即幸而成矣,又有幸而传,有不幸而不传。其传者,事至 庸不足道,而人偶然传焉,传之久,传会益甚,史氏从而润色之,今之班班 载诸典册者皆是也。其不传者,虽事迹昭然在人耳目间,而不为人所传,久 渐湮没, 史氏无从考据, 并姓名 胥失之矣, 今之所不载诸典册者何限也! 若一经变故以来,遗文放失,故老凋残,谁传之而谁信之?其佚之不亦宜乎? “音义岂分于穷达, 阐扬无间于存亡。 ” 声音的发展和继承是不能区分穷达的, 但是,历史的发展与继承中,有“穷”与“达”之分的人如何得到阐扬? 历史的发展与继承、文学史的接受与传播,毕竟有“穷”与“达”之分的,而存亡 亦有阐扬与否之别。传统文学的传承如正史的纪载帝王将相一样,很大程度上是 主流人物当场,受到“穷达”与“阐扬”的制约,以致数百年来,“功名成败”之中,有 “虽事迹昭然”“而不为人所传,久渐湮没”者。 山崩海立、扰攘纷乱的明清之际,许多明朝遗民埋才乱世,遁隐草野,或图 奔走恢复,在清朝政权的压力下隐忍以活,而其诗文成就足观,不乏才华卓绝之 辈,惜事迹多湮没几至无闻,如明末江南桐城遗民钱澄之则为其一显例。 本论文即试图以钱澄之为例,分析面对易代之际的普遍课题:生死、出处、 忠孝的遗民,如何实现历史、记忆与自我认同,在士人实存的人际网络、文学创 作及所谓“遗民”与“非遗民”的论述如何被建构,在正变、怨嗔文学观的争辩与转移 中,从文化和文学的角度,如何进行“遗民论述”的建构。 钱澄之(16121693) ,初名秉镫,字幼光,后改名澄之,字饮光,自号田间 老人,明亡后一度为僧,号西顽道人。明崇祯间诸生,安徽桐城人。钱澄之弱冠 时即以当众折辱阉党御史某,名闻天下。南明弘光时,阮大铖、马士英罗织党祸 欲捕之。清顺治二年(1645) ,清兵陷南京,福王政权瓦解,澄之助钱棅起义师, 事泄败走,途遇清军,妻子投水亡,钱棅亦殉难。与长子法祖逃入闽中,时唐王 建立隆武朝,黄道周荐为推官。闽亡,桂王建立永历朝于肇庆,钱澄之辗转入桂, 钱澄之何紫屏咏史诗序 ,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 ,黄山书社 1998 年版,第 257 页。 钱澄之征刻南音集序 ,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 ,黄山书社 1998 年版,第 509 页。 绪 论 钱澄之文学研究 2 授礼部仪制司主事,考授翰林院庶吉士,知制诰。屡上疏言事,但朝廷用人不当, 党争频仍,见无可作为,遂托病乞假,于顺治八年(1651)僧装归里。归里后的 四十余年时间,先筑庐田居,又先后流寓白下、吴中、京城等地过着客隐的生活。 钱澄之著作有田间易学 、 田间诗学 、 庄屈合诂 、 所知录 、 藏山阁 集 、 田间诗集 、 田间文集等,合计总字数有二百三十多万。 田间易学 、 田 间诗学与庄屈合诂收入四库全书行世,曾于康熙间刊行的田间诗集 与田间文集在乾隆朝被列入四库违碍书目,严加禁毁, 藏山阁集更因“诗 以存史”而庋藏深密,与记载有南明史事的史书所知录都仅以抄本流传。 第一节 钱澄之研究综述 广泛意义上对钱澄之的研究,从其当代已经开始,如朱彝尊明诗综对田 间诗集的评析。而因其作品流传稀少,对其研究经历了从有失偏颇到全面客观, 从研究“沉郁”之作到“冲淡”之诗,从诗歌研究到诗经学、易学研究,从个体研究到 历史定位研究等不同的阶段。 卓尔堪所辑明遗民诗说钱澄之: 以夙负盛名之士,慷慨好持正论。与乡人处迕,及其得志,修报复,亡 命走浙闽,又自闽入粤,崎岖绝徼,数从锋镝,支持名义,所至辄有可记。 钱澄之以反阉党而著名,甲申之际又以坚贞的忠于故国而为时人所推崇,其人其 诗均受推重,广泛意义上的研究已经开始。 一 从钱澄之的时代,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 藏山阁集被发掘整理并排印刊 行的大跨度阶段,可以称作对钱澄之的前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以选本批评为主要特点。主要选本如钱谦益吾炙集 、朱彜尊明 诗综 、卓尔堪明遗民诗 、陈维崧箧衍集 、邓汉仪诗观 、沈德潜明诗 别裁 ,及嘉道咸间张应昌清诗铎 、王灼枞阳诗选 、徐璈桐旧集等。多 数选诗均来自田间诗集 ,而少有选自藏山阁集者。因藏山阁集藏弆深 有关钱澄之研究的论述,此处限于大陆。台湾有关论文如:谭景芳钱澄之及其诗歌研究 ,铭传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谢明阳明遗民的庄子定位问题 ,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2001 年版。谢明阳明遗民的 “怨” 、 “群”诗学精神:从觉浪道盛到方以智、钱澄之 ,大安出版社 2004 年版。 卓尔堪著明遗民诗 ,中华书局 1961 年版,第 135 页。 钱澄之文学研究 绪 论 3 秘,排印本问世前皆以抄本存世,当世曾见者只有钱谦益、朱彜尊、查慎行等人。 此集作品仅由钱谦益吾炙集抄稿录存 60 余首,朱彜尊明诗综中录入 2 首。 其他均不及。 选本批评的手段主要是传统的诗文评形式,多为鉴赏性、评点式。如沈德潜 评:“幼光自抒情性,无意工诗。五言似陶公,亦在神理,不在字句。” ;朱彜尊 评价亦十分精炼: “昔贤评陶元亮诗云心存忠义, 地处闲逸, 情真景真, 事真意真。 田间一集,庶几其近之。” 而有的选本少有或不予评点,仅列有诗人小传, 采取“以选代评,寓评于选”的形式。如卓尔堪明遗民诗先列小传,后选一百余 首;刘大櫆历朝诗约选选汉魏至清初诗,于本邑仅录钱澄之一人,可见对乡 前辈的推崇;张应昌清诗铎 、王灼枞阳诗选 、徐璈桐旧集等选钱氏作 品均较多。 因藏山阁存稿少为人知,造成了对钱澄之早期创作的隔膜,如上所列相 关评价。康熙朝以后,文网渐密,尤其乾隆时,钱澄之诗文集屡遭禁毁,流传渐 稀,而所赖保存者惟诸选本,而对钱氏作品似陶渊明田园风格的解读则一直延续。 二 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 藏山阁集排印刊行,至民国 24 年(1935)前后 的近现代时期,是钱澄之研究的正式开始阶段。研究独具特色却多未受到研究者 的关注。 古人著述流传后世之不易,苟非有大力量的人为之表章,是很难与世相 见的。又更加知道古来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不朽之作,以为遇不到有力量的人 出来表章他,就不得不与荒烟蔓草同腐朽了。 光绪三十四年(1908) ,抄本藏山阁集经龙潭室主庞树柏与璱楼居士汪德 渊排印刊行,此集的刊行,以及后一段时期钱澄之诗文的被介绍,使人们更加了 解这位近三百年前“心存故国,抗争不息”的民族志士。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国粹学报第 49 期, 旧著新刊栏重点推介藏山 阁集三种,即田间诗存 、 田间文存和田间尺牍 :“是集诸诗皆纪出处、 时事,无意求工,而声调流美,词采焕发,自中绳墨”;“其书疏、议论、书牍,皆 沈德潜著明诗別裁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98 页。 朱彜尊著静志居诗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671 页。 怒潮田间诗人钱饮光陶渊明第二 , 世界月刊 ,1929 年第 6 期,第 141-149 页。 绪 论 钱澄之文学研究 4 论明季时政, 杂文皆纪南渡时事, 皆有关于文献, 生平经世之略, 亦可于此见矣。 ” 宣统二年(1910)年, 国粹学报第 74 期刊载钱澄之遗文: 黄檗山居记 、 黄忠端公祠堂重建碑记 、 虎丘二姜先生祠记 、 文学刘臣向墓表 。宣统三年 (1911)第 7579 期, 国粹学报史篇外连续刊载钱录撰、萧穆钞校的钱 田间先生年谱 。 神州丛报专门开辟绍介遗书栏目,刊载钱澄之遗文:1913 第 1 卷第 1 册刊载 初至端州行在第一疏 、 拟上行在书 、 请宽金给事疏 ; 1914 第 1 卷第 2 册刊载寄黄石斋阁部老师书 、 端州拟上第二疏 。 青年进步于 1917 年第 6 期,刊载皕诲的介绍文章古欢室炳烛录: , 国学丛选 于 1914 年第 5 集,刊载胡朴庵的读藏山阁集后 。虽然上述刊载的遗文,均收 录在田间文集中,但在钱澄之诗文集流传不畅情况下,这些遗文的绍介让人 们了解更为真实的钱澄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材料。 1929 年 12 月, 世界月刊第 6 期发表怒潮的田间诗人钱饮光陶渊明 第二一文。论文以崇高的敬意、满含赞赏的笔墨赞扬这位先哲: 我们读了他的诗歌,无异黄顾诸人的集子一样的,概见当时社会情形, 国家大事,一生出处,个人志愿,赤条条地表现在吾人面前。我以为最 难能而可贵的,莫如当得国家分崩离析,社会纷扰凌乱的时会,而有一个提 起担子,可以佐辅时君,建勋业以垂不朽;放下担子,可以退隐田园,没齿 无怨言,发而为文辞,光明磊落的人。 在对读钱澄之放歌赠吴鉴在与陶渊明咏荊轲之后,怒潮评说道: 实在他那里是诗人,那里带有半点田园的色彩?远不如说他是五陵 豪侠的妥当。他实在是个很热烈的人,若是我们把他看成一个冷面厌世的一 派人,便大错了。 隔代再读,我们可从钱氏诗歌还原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 这篇论文注意到钱澄之诗歌中特具田园风光、学习陶渊明的闲适一面,而它 研究藏山阁集诗歌的结论,更让我们看到了钱澄之其人及诗歌质实的一面: 钱澄之为故国奋起抗争的激烈及藏山阁集的社会写实特征。这是一篇真正意 义上的论文,它揭开了钱澄之研究新阶段的序幕。 民国 23 年(1934)5 月,安徽省图书馆馆刊学风第 4 卷第 4 期,发表姚 子素文桐城文录入选诸家著述考 。 桐城文录为“清咸丰年间,桐城方存之先 萧穆三种 ,国粹学报,1908 年第 49 期。 钱澄之文学研究 绪 论 5 生辑录起明季钱田间,终其友戴存立,上下垂三百年,入选者八十三家。”已 清晰地认识到桐城派的学术发源: 桐城之文,明三百年至钱田间先生渐就博大,盖由深于诗、易、庄、屈, 又务经济,尚气节,故议论多实际,而记事文多奇气,虽未尽雅洁,而已开 方、刘、姚之渐矣。矧其行谊,又足为后学之师表乎!以经学文章,开 起学派,方望溪实承其绪论而兴起者也。 刘声木的苌楚斋三笔也明确地认定钱澄之:“论诗文精妙,实开桐城诸老 之先河,至当而不可易,洵后世学人之龟鉴。” 这一阶段,如陈田明诗纪事也收录钱氏作品,但选诗及评价仍以田间 诗集为据。几部遗民录,如孙静庵明遗民录 、秦光玉明季滇南遗民录虽 仅有小传,也起到了很好地介绍遗民诗人钱澄之的作用。随着对钱澄之作品逐步 了解,这一阶段研究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从钱氏诗歌而及其学风、单纯的诗人研 究,转到对诗人在桐城文学发展中的定位问题研究;由微观的个体研究提到了宏 观的文学史整体观照的高度。 从 1935 年前后开始到新中国建立前,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影响下,是钱 澄之研究的空白期。 三 从 1949 年至今,钱澄之研究在当代经历了有几近停滞、新时期的新发轫、研 究热情持续增长三个分期。 新中国建立后到 80 年代是第一个分期。钱澄之乃至整个遗民诗人群体的研究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此期文学研究领域突出特征是阶级观点的指导作用与广泛运 用,如读钱澄之的“田间杂诗”说他是“人民诗人”: 他不仅精通易经 ,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而且是一个杰出的人民诗 人。他写了获稻词 、 捉船行等有名诗篇,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 此期的研究仍有一定成绩,如钱钟书管锥编对钱澄之诗论的探讨 ,邓之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 ,中华书局 1998 年版,第 630-631 页。此前,刘声木的苌楚斋 随笔 ,1929 年所作桐城文学渊源考及桐城文学撰述考 ,均未提及钱澄之在桐城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对其认识仅限于其易学。1933 年出版的万有文库本姜书阁桐城文派评述及梁堃桐城文派论 也均未及此。 黄耔耘读钱澄之的“田间杂诗” ,人民日报 1962 年 8 月 28 日。 钱钟书管锥编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1447;1277 页。 绪 论 钱澄之文学研究 6 诚清诗纪事初编的评价客观且有参考价值: 诗文有法,吐辞骏快可喜,尤善论事。四十以后与海内名流酬酢, 篇翰益富。然征考旧事,则不如藏山。秉镫自贵其文,意在庀史 此期,钱澄之开始进入文学史研究者的视域,虽然一般均附论于同时代其他 诗人之后,如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即附论钱澄之于顾炎武、黄宗羲、王 夫之诸人之后;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也只对钱澄之一生行实作了简短的评 述,而此书对钱氏诗歌内涵有准确地把握:“在延平感怀 、 江程杂感 、 还家 杂感 、 金陵即事这些诗歌里,抒写其怀志故国和流亡生活的感受,激越苍凉, 甚为沉痛。” 从整体来看,这一分期,钱澄之、遗民诗人乃至整个清代的诗歌尚未引起学 界关注,研究是萧条的。 80 年代以后至 90 年代初期,是钱澄之研究在新时期的新发轫。此期古代文学 研究领域重大事件是清诗纪事的编纂出版。由钱仲联先生主持的这部清代诗 歌纪事文献收 7000 多位诗人的作品。从 1981 年开始,历时八年,于 1989 年全部 出齐。它进一步掀起了 80 年代至今的清代诗歌研究的热潮。在苏州大学(前身为 江苏师范学院)明清诗文研究室的影响带动下,出现了专门的清代诗文研究机构 和一批清代诗文的研究学者。清代诗文研究开始成为古代诗文研究领域一个全新 的学术增长点。 1980 年, 刘天行在 昆明师院学报 第 6 期发表了 明末遗民钱澄之的诗歌 , 介绍这位有“高洁的品格,坚贞的志趣,不畏权奸的正义感,反清爱国的精神”的诗 人。提醒研究者“从总的方面看,他的成绩是瑕不掩瑜的,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应 该给予相当重要的地位。”这篇文章在钱澄之研究上有筚路篮缕之功。随后,1982 年, 艺谭第 3 期发表了何鹏的试谈钱澄之的文艺思想 ,这是第一篇专门探 讨钱澄之文艺思想的论文,有阶级观点的时代特征。其文说过江集 、 生还集 、 行朝集和失路吟出自田间诗集 , 如果不是笔误,那就说明这时对于 钱澄之及其作品的了解还有阙漏。而随后陈祖武钱澄之著述考略对其作品进 行考证,大致厘清了钱氏作品的基本情况。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123 页。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04 页。 其文说“他写了大量的诗歌,其田间诗集中共收有过江集 (公元一六三八至一六四一年) 、 生还集 (一六四六至一六四八) 、 行朝集 (公元一六四九至一六五 0 年) 、 失路吟 (公元一六五 0 至一六五一 年) ,大都是他参与阉党,反清的政治斗争的作品。 ” 陈祖武钱澄之著述考略 , 文献 ,1984 年第 21 期,第 115-121 页。 钱澄之文学研究 绪 论 7 稍后,刘诚的南明抗清斗争诗史读钱秉镫与马亚中先 生的留得真诗在人间论钱秉镫的诗 ,是清诗纪事编纂直接产生的成果。 刘文重点在叙述藏山阁诗存“南明抗争的史诗”特点,称颂“这个杰出的现实主 义诗人,以他的光辉篇章为汉民族反抗异族侵略的斗争的历史增添了色彩”。 马 亚中先生的论文尤为精警透辟,他首先指出钱澄之在桐城派诗文发展中的重要地 位:“若要全面地研究桐城派诗文,就不能不首先注意到这个振于有明晚季的著 名作家。”其文重点论钱氏诗歌之“真”,认为其诗“真实地表现了明末清初的时代风 云。 ”有揭露、 讽刺、 批判, “还能真实地袒露出自己内心世界的矛盾、 彷徨和痛苦。 ” 准确地认识到钱氏“顺天知命”的人生观点是“理解诗人后期诗风逐渐转变,归于淡 朴”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通过认真的文本解读,“以诗证人,以人证诗” 地解析诗人及其诗歌。表明新时期的钱澄之研究开始摆脱政治色彩,走向客观。 1986 年阜阳师院学报第 1 期发表了赵永纪的钱澄之的诗和诗论 ,该论文重 点评述了钱氏诗歌“诗史”的特征, 意在改变钱澄之研究与其在清初诗坛地位不相称 的情况: 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而论,钱澄之都无愧于清初有数的重要 诗人之列。澄之的诗歌作品及其诗歌理论,有些在今天还有一定的认识 价值和借鉴作用,是不应当忽视的一笔遗产。 随后,1988 年,王俊才在河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第 2 期发表钱澄 之评述 ;1991 年,何长江在天津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第 3 期发表试论 钱澄之的田间诗及其与陶诗意象比较 ,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一步加深了钱 澄之研究。 新时期的第三个分期,从 90 年代至今。 清诗纪事持续影响更加深入,它 给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研究方向,其明遗民卷也使人们开始更多关注 处于文学史边缘的遗民诗人群体。1998 年以来,安徽黄山书社陆续整理并出版了 钱澄之全部作品: 田间诗集 、 田间文集 、 田间易学 、 庄屈合诂 (1998 年 8 月) ; 藏山阁集 (2004 年 12 月) ; 田间诗学 (2005 年 7 月) ; 所知录 (2006 年 12 月) 。 全集的整理出版,使钱澄之这位富有个性的儒者、遗民诗人的杰出 代表全面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刘诚南明抗清斗争诗史读钱秉镫 ,钱仲联主编明清诗文研究丛刊(试刊) 第二辑 1982 年,第 155-165 页。 马亚中师留得真诗在人间论钱秉镫的诗 , 江淮论坛 ,1985 年第 3 期,第 63-68 页。 绪 论 钱澄之文学研究 8 全集的整理与出版,使学者对钱澄之作品的版本情况进一步熟悉,2002 年, 古籍研究第 4 期发表了汤华泉的钱澄之编集流传考述 ,通过 比照有关著录、相关图书馆、钱澄之族裔所藏各版本,及光绪三十四年(1908) 铅字排印本,全面厘清了“近代以来学人谈及此集及有关书目对它的著录都有一些 模糊、误失之处”。 研究领域由诗歌到了钱氏所涉猎的学术范围,研究其经学、易学、庄子观、 离骚研究、史学观等,也涉及到了对钱氏交游的考察。这一分期的成果相对丰富。 钱澄之诗歌仍是这一分期研究的重点。有张铭的钱澄之诗歌创作的艺术成 就 及钱澄之诗歌研究 ;赵春燕的钱澄之研究 ;张瑞杰的钱 澄之诗歌研究 。这几篇论文都是钱澄之研究深化过程的成果,“研究他可揭示 安徽文化的多样性、 丰富性”, “对于认知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和发掘其与桐城派的 渊源关系具有一定意义。” 其中,赵春燕的钱澄之研究能在诗人 田间生活的画卷中寻绎隐匿诗人后期人生的心灵图景,对读藏山阁集与田 间诗集 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当然给我们更深感触的是诗集中辛苦天涯愿已违 的心情底色,田园情趣中的爱国情愫,唱和酬赠中寄予轸念生民的嘱托,以及狂、 醉背后的孤独、失落与进取。今人多厚藏而薄田 ,或许错过了体会诗人在 田间诗集纪史之心的继续表白。” 2003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 4 期发表汪学群的钱澄之的经 世易学 ,2006 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5 期发表了张永义的以庄 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 ,都对钱澄之易代之际经世之学的深入研究。汪文认为 钱氏易学“顺应了明末清初经世思潮,对同样产生于忧患时代的周易的经世本 质自是完全契合。”张文把钱澄之看做清代“以儒解庄”的代表,二文的阐发来自四 库馆臣对庄屈合诂的意见: 以庄继易 ,以屈继诗 ,足以转相发明。盖澄之丁明末造,发 愤著书,以离骚寓其幽忧,而以庄子寓其解脱,不欲明言,托于翼 经焉耳。 但由此提出明遗民的庄子定位问题还是值得深思的。 张铭钱澄之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 年第 4 期。. 张瑞杰钱澄之诗歌研究 ,苏州大学 2008 届硕士论文。. 张铭钱澄之诗歌研究 ,安徽大学 2004 届硕士论文,第 3-4 页。 赵春燕钱澄之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 2006 届硕士论文,第 44 页。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1139 页。 钱澄之文学研究 绪 论 9 其他论文则分别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如 2004 年阜阳师范学院(哲社版) 第 4 期赵庆元、吴娜的情真词达气畅自然:钱澄之探析 ;2002 年古典文学知识第 3 期庄学香的钱澄之与阮大铖 ;2006 年厦门教育学院 学报第 4 期黄语的钱澄之前期交游考 ;2007 年安徽史学第 3 期诸伟奇的 钱澄之的 ;2006 年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第 6 期王政 的由二南邶鄘卫风看钱澄之说诗等。 随着清诗研究领域的开拓及认识深化,遗民诗人群体也进入了文学史的殿堂。 文学史、清代诗歌史研究也较多地关注了钱澄之。代表性著作,如赵永纪清初 诗歌中全面论述钱氏诗歌及诗论后,指出“钱澄之诗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在艺术上所取得的较高成就,在今天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严迪昌清诗 史专章论述以方文、为代表的皖江遗民诗人兼说地域文化世族 ,说“清 初遗民诗群中,皖籍而堪与方文比肩称名宿的当推钱秉镫。” 大大提升了钱澄之 的诗史地位,而不仅把他当作桐城诗派的代表人物了。朱则杰清诗史中有专 节论“田园诗人钱澄之” ,则比较准确的指出了钱澄之归里后诗歌的特色。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范围及意义 对钱澄之做一个比较全面、细致的考察、辩证与评介,查漏补缺,对于填补 学术界的一项空白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通过对这一历史人物诗文作品的解读, 探究其于易代之际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行止取舍,认识其于文学、文化的双重意义。 一、研究思路 本文总体研究思路为:将钱澄之置于异代之际特殊的历史时空和社会背景下 加以观照与考察,力求同当时的政治变革、思想流变和文学发展等复杂因素联系 起来宏观地、多维地探讨他的经学研究、诗歌精神、散文成就、政治思想、交游 出处等方面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并进而揭示它对这一时期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对后世的启迪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在对其经学研究作品如田间诗学 、 田间易学 等的高屋建瓴的把握,结合异代之际士人思想生活的实际情况,铺陈出钱氏文学 研究之根基,然后再通过对藏山阁集 、 田间诗集 、 田间文集等文学作品 赵永纪清初诗歌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01 页。 严迪昌清诗史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1 页。 朱则杰清诗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20 页。 绪 论 钱澄之文学研究 10 的排比、梳理,整理出其完整的年谱。一方面通过翻检明史 、 清史稿 、 明 季南略 、 明季北略 、 永历实录 、 东南纪事等正史、野史,爬梳钱澄之同 时代师友如钱谦益、曾灿、杜濬、黄宗羲、方文等人的诗文作品,参阅明末清初 包括其后诗人学者的年谱等相关的原始文献,力求尽量还原其历史的真实;另一 方面,通过其诗文、尺牍所牵涉的时人、史事,重构甲乙之际血雨腥风的时代激 流,重塑诗人的人际空间范畴,再现甲乙之际诗人的真实生活状况,从而为进一 步探究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诗艺的提高与精进以及其在明清异代之际诗文演变 过程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研究的范围及意义 钱澄之学识深湛,著作丰富,就目前的研究成绩来说,主要还集中在诗歌, 对其人生分期的认识尚不统一,多数研究者采取四十岁归里为界,分前后两期, 过于笼统, 田间诗集中生还集和客隐集的分集情况则显示诗人归里后 并非完全隐居乡里。就其诗歌研究来说,还有重现象轻内涵,重诗歌分析轻诗学 理论的情况。从整个研究过程看,重点探讨诗歌的,包括单篇论文一篇,硕士学 位论文五篇,占总体比例很小,相对于钱澄之较有特点的诗学观及诗歌内容还是 不足的。 对其诗经学、易学、庄子观、离骚研究、史学观以及文等方面的研究,尚有 比较大的空间。如其经学研究在明末清初之际有着对明及以前经学研究某些方面 的继承,但加入了时代内涵。他如何以庄继易,如何以儒释庄,都不是纯粹的理 论阐释问题,而是牵涉遗民生活环境、生存状态的现实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在当前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成果中,对于钱澄之诗歌理论、诗歌渊源等的研讨 也还不够深入、对于他在粤、桂两地的具体行程、交游的具体情况包括四十岁以 后返乡的交游都还有不十分清晰的地方。如其田间文集印法参考序提到“昔龚 端毅公与予论诗,予进曰”云云,说明钱氏与龚鼎孳的交往曾经较勤,而遍检 龚鼎孳定山堂遗书 ,与钱氏交游的情况则无一字存录。再如其六十岁以后的生 活情况,已有年谱则付之阙如。所以对于诸如上述情况的厘清将有助于我们 对钱澄之乃至整个明遗民阶层的政治活动、经济生活及文学文化活动有更加深入 的了解。 明遗民的诗学并非纯粹思辨诗歌美感的学问,其中更涵盖和融合了亡国臣民 的恢复之志与故国之思,透显出遗民诗论家的思想、人格之精神。遗民作为一种 钱澄之文学研究 绪 论 11 历史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特殊产物,就钱澄之而言,正确阐述其思想、 气节、人格、志趣,发掘其于皖江乃至江南文化的深层意义,亦是有补于当前的 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的。 第一章 钱澄之及其时代 钱澄之文学研究 12 第一章 钱澄之及其时代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十九日, 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五月清军打败李自成,攻占北京。至此,统治 276 年 的明朝基本告亡,仅存南方福王、鲁王、桂王等地方政权的弱小势力相继与清军 对抗。 同年五月,马士英、刘孔炤、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 崧,建立南明弘光王朝。当时南明王朝仍占有太行山以西,长江中下游及两广、 云贵等广大地区。形势颇似东晋、南宋初期,但为积弊所累的弘光朝仅仅支撑一 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后来鲁王、唐王、桂王等先后自立抵抗清兵,但比 福王之时,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清王朝完成对明朝的征战, 并采用恩威并施的手段,逐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完成对整个国家的控制。 钱澄之出生在明转衰的时代,辗转于动荡纷乱的易代之际,后又生活在由动 乱渐趋平静的新王朝。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社会环境 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曾对明朝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事件总结道: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 也是将来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所以历史上也就有“明亡于万历”之论 ,而客观的来看,万历一朝应该是明朝 衰亡的开始。在中国封建王朝人治的形式下,政治和社会形势对王朝的发展和走 向都起到比较重大的作用,这里重点就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社会形势与明清之际 江南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分析,以探求和揭示明王朝由衰而亡的末路历程。 一、明代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万历中叶以后,朝政不纲,上下隔绝,矿税横征,缙绅树党,亡国之象,已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中华书局 2006 年版,第 2 页。 明史万历本纪论曰: “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 宮,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 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 败決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 张廷玉等明史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第 294-295 页。 钱澄之文学研究 第一章 钱澄之及其时代 13 兆于斯。” 自神宗以后,经过光宗、熹宗,积累了三朝的荒唐昏乱,国家已经具 备了亡国的形势。由明入清的宋琬就曾客观地总结明亡的原因在于君主懈怠,执 政之臣对张居正政权的苛酷矫枉过正, 并由此导致“上恬下熙”的政治混乱局面而终 至明王朝“疾在腠理”的不治之症: 今天下谈治安者必曰万历,而予以为天下之乱,实兆端于此。盖当庚戌、 辛亥间,人主已有倦勤之志,而二三执政,惩江陵之束湿以贾祸也,于是务为 宽深。 假而变为模 ,以舒缓勿动为持体,以慷慨激烈为狂愚。上恬下熙, 奸孽萌芽,譬如扁鹊再见桓侯,知其病在腠理,而言之弗听,卒至于败亡而不 可药也。 人主的“倦勤之志”并不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神宗从万历 20 年(1592) 开始,身居大内,不事祭祀,不御朝讲,不见群臣,不批奏章。其实从中叶以后, 朝堂之上的皇帝已经“倦勤”,“能延百六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 ”的原因在于“监、阁 共理朝政”机制的维持。“监阁共理朝政”政治机制的运行最终造成“朝政不纲”、宦 官掌权与“缙绅树党”,才是明朝“疾在腠理”、由衰到亡的原因。 明朝政权区别于其他各朝的显著特点是司礼监宦官之首参与政权,“国家 政务,我祖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 内 阁票拟 ,司礼监批红,皇权专制下监、阁共决枢密。历来史家多批评明代宦官 之祸 ,但实际上这正是明朝在中期以后国家政治的特点。 宦官弄权或干预政事,在历史上几乎历代都有,但由此而产生长期严重的政 治腐败和政治危机的,却只见于东汉、唐、明三朝。而且以明朝的阉党得到君权 陈田明诗纪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361 页。 宋琬著,马祖熙标校安雅堂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474 页。 赵翼著,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馀丛考 ,河北人民出版社,第 298 页。 明孝宗实录卷七 陈孜所言 明宣宗为了压制內阁的权势,设置了“票拟” :票旨、条旨。英宗以后,对 各地奏章,內阁学士“用小票墨书”批阅建议,进程上奏。 “批红” :明朝內阁学士的“票拟”贴在奏章上 面,皇帝用红笔批示,称“批红” 。御笔批数本,其余由司礼监代批。 黄佐翰林记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 酌中志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3 页。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形成皇帝集权,又经几十年的重构与调整,在“內外相维”思想的指导下,最 终完成从“六卿分职”到“监阁共立朝政”的体制。因皇权的选择性倾斜,这种权力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体 现出震荡式的平衡模式:內阁与寺宦交替柄政。寺宦如英宗正统年间(七年柄权)的王振、宪宗的汪直、 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內阁如世宗时代严嵩、神宗时的张居正,均权倾一时。 赵翼指出从东汉开始的宦官之祸的危害: “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然亦有不同。唐、明阉寺先害 国而及于民,东汉则先害民而及于国。 ”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 ”赵翼著,曹 光甫校点廿二史札记凤凰出版社 2008,第 74;282 页。 第一章 钱澄之及其时代 钱澄之文学研究 14 的支持显得其权势不可动摇,因此对国家造成的破坏也是以前朝代所没有的。 而权臣对国家政局的影响也同样是双刃剑。张居正的改革一改嘉靖、隆庆以 来明朝的颓势,他“勇于任事”,“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改革使冗吏沉裁, 政令畅通,改革漕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