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褒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褒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褒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褒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褒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褒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王褒研究王褒研究 (曹渊2003 级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指导老师:胡大雷教授) 摘要:摘要: 王褒是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作家。他的文学史意义在于融合了南北文风。但是,至今 对他的研究仍很欠缺,一些问题还仅限于泛泛而谈,有些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本文基于对 基本材料的收辑整理,并进而对其家族情况、生平事迹、思想、性格、心态以及诗文创作 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考论。全文基本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 序论部分说明选题的价值,并由研究现状而及本文的研究重点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论述琅琊王氏一族。述其源流,论其特点。 琅琊王氏因西汉时王吉隐于琅琊皋虞而得名。琅琊,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琅琊王 氏肇自于王吉,以儒学起家。而后在王祥王览兄弟的经营之下,走上了兴盛之路。到王导 时,已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琅琊王氏这一族自汉王吉居于琅琊而得名起,中经王 祥王览兄弟的振起,以及王导之中兴于江左,为豪门冠族。此后琅琊王氏门第兴盛,呈现 出平稳发展的态势,直至梁末王褒入于北周止。 琅琊王氏一族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它是一个文化大族,家族里人才辈出,前后相继, 在文学与书法上,代有名人。它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其家族成员普遍的谦损心态。 第二章考察王褒的生平。内容包括他的生卒年与初仕之时间,他的前后期主要的人生 活动,他的性格特点及政治态度等方面。 根据史传对王褒初仕时间的记载, 并结合相关的史料, 可基本推出王褒出生于公元 512 年(梁武帝天监十一年) ,卒于公元 575 年,时为北周武帝建德四年,颇与史传载其卒于 建德以后之说相符合。 王褒在萧梁时期的主要活动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出仕之前,可谓之早年经 历。第二个阶段是其出仕后在东宫任太子舍人的五年时期,太子为萧纲。第三个阶段是其 “出为安成内史”的一段时期,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受梁元帝的征召而之江陵,参与其政权 的三年时间。 第三章论及王褒的思想与心态。指出其思想的渊源与特点,以及入北时特殊而复杂的 心态。 琅琊王氏对三教并重的态度在王褒身上有了很好的体现。但他并不去试图整合它们, 而是突出了三者各自不同的价值。从其幼训中的话看,他对儒释道的理解和兴趣在于 它们各有其自身的作用。虽然各自发挥的领域不同,如儒教主要是在社会上,释道主要是 在个体的生命上,但三者在指导人生的意义上则是一致的。既所谓“斯虽为教等差,而义 归汲引”之义。在王褒的思想中,儒释道三者是合而不同的。他的思想也因之而形成了自 己的特色。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王褒实际上对三者都缺乏宗教的热情,而主要是从功用 的理性出发理解它们的。所以他也不会像梁武帝那样做出“舍身”之类出格的举动。 ii 在入北心态上,王褒基本上与庾信同属一类。但细较起来,庾信偏重于对历史的反思, 其故国之心可表,而王褒则王室之情淡漠,更多地表现为对人生命运的吟咏。王褒思乡之 情浓郁,而其王室之情却相当淡漠。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一篇可称之为念王 室的。其中原因便在于他们出身的不同。还有一重要原因则是他们二人有着不同的人生遭 遇。 第四章探析王褒的诗文创作。概括其主要题材内容与风格特点。 在现今王褒不多的作品中,诗歌占了很大的比重,并且几乎各个时期的都有,颇能代 表其文学上的成就。较之以碑铭为主的散文,其文学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褒诗由于涉及 其一生中多个不同时期,其作品的内容也表现出多层面的特色,大致可概括为:边塞与游 侠、游仙与觅道、乡关之思这三个类型。 王褒诗歌的风格特点不同于南朝文学中的绮靡文风,而主要表现出明显的北方特色。 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北方的风光,特别是一些边塞诗,写得风骨刚健,毫无南音的柔弱 之态。其北地之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善于描写开阔壮大的场景。慷慨尚气的情感特征。 语句简洁有力,毫无拖沓之感。 王褒的诗歌中,值得注意的还有他的写景诗。它们虽为数不多,却显示了另一种风格 特点:幽冷如画。 王褒文现存有二十五篇,除致梁处士周弘让书及幼训残文属于自我剖析的文 字外,其余 23 篇都是应用性的文字,而以碑铭文为主。王褒的这类文字大都以骈体写成。 与庾信同类文字相比,显得典雅有余,文采不足。这尤其可从墓碑文的创作中看出。 结语部分论述历来对王褒及其作品的评价及其影响,并总结全文。 王褒,还有庾信(主要还是庾信) ,由于处在文运转变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创作上起 到了一个继往开来的作用。具体而言,是既融合了南北文风,又开启唐音之先声。总之王 褒具有着和庾信大体相似的文学史意义,二者对文风的融合,文学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但不论是作品的数量、质量,还是历来受重视的程度,王褒都是要逊色一些的。 关键词关键词: : 王褒南北朝琅琊王氏 iii the research on wang bao cao yuanclassical literature directed by dr. hu da-lei abstract: wang bao who lived in bei zhou dynasty is a famous and key writer.he,as well as yu xin,contributed to the literary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but,today,it is very much short of the research of wang bao,some questions also only were discussed in generalities,some still waited for further discussion. the thesis mainly researches wang bao,including his life time,his thought,his attitude to the bei zhou dynasty,and his poetry,prose and so on.mean while,the theis makes use of former expertsresearch results,and refers to many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ical books concerning society and literature of the mediaeval times.this paper emphasizes particularly on the text analyzing,history analyzing and literature analyzing. this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explores the langya wang clan through analyzing its gener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langya wang really originated by wang ji ang builded up by wang xiang and wang lan.when wang dao went to the south,it started to step onto the prosperous road.on its characteristics,in a word,it is chltural and modest. there are two points in the second part,one point upon wang baos biography,including his birthday and his main life activity,the other comcerning his characteristic and political attitude. the third part author analyzes wang baos thought and his attitude to the bei zhou dynasty.authorpointsoutthatwangbaopaidhighttentiontothe confucianism,bndhism,taoism,but he does not attempt to unite them,but highlighted their different values.the last part author analyzes wang baos achievement om literature from his poetry and prone through summarizing its main theme content and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in general,his poetry is quite capable to represent his achievement on literature during the bei zhou dynasty. key words: wang bao;bei zhou dynasty;langya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庵彩即铌尤謦 引引 言言 关于北朝作家王褒,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早有定论的。然而研究他的文章至今仍少 得可怜,除了文学史著作中对他进行的例行式的简介外,只有牛贵琥先生于上个世纪九十 年代写成的王褒集校注 ,以及相关的几篇论文如由乡关之思看庾信王褒的不同兼论 其原因 、 王褒卒年考等。另,近来一些研究北朝文学的文章也谈到、涉及到了王褒和 他的作品,但也仅限于谈到而已。这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现今对他的研究主要还在于文献学的方面,尤其集中于对其生卒年的考证上。但即使 是这一问题,也还是有可供探讨的地方。本文对此也有相关的考论。至于王褒其人,他的 生平、思想,以及性格、心态、诗歌创作等方面,研究得都是很不够的。 鉴于此, 笔者愿对上述还待深入的地方作进一步的讨论, 而以资料的收集整理为基础, 考论并重,重在考察其家世、生平、思想、心态及诗文创作等领域。 第一章第一章 王氏家族王氏家族 第一节第一节琅琊王氏源流琅琊王氏源流 琅琊王氏因西汉时王吉隐于琅琊皋虞而得名。 琅琊, 古郡名, 在今山东境内。汉书 王 吉传云: “王吉字子阳,琅琊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 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 ” 1(p3058)又“上以其迂阔,不甚宠异也。吉遂谢病 归琅琊。 ” 1(p3065)则可知,琅琊王氏实肇自于王吉,而以儒学起家。 若推其原初,王氏这一族乃本之于周灵王时。宋郑樵通志二八氏族四云: “王氏, 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琊太 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 ” 2(p469 下)琅琊王氏在魏晋六朝时期曾是豪门冠族,此后又代有名人,家族支叶繁盛,故而通志 特别提出。又琅琊王府君(衮)墓志铭并序对王氏源流言之甚明: “王氏之先,本于 周灵王太子晋,以忠谏废,天下之人谓之王家。至八世孙错七世而生剪,仕秦,复为大将 军。剪七世而生吉,仕汉为谏大夫。去官全道,隐于琅琊之皋虞。 ” 3(p2134)然则,王氏在 秦时是以军功显赫于世,可知并不习文。据史传记载,秦时王剪、剪子贲、贲子离三代都 为秦国有名的将军。王剪、王贲父子为始皇扫除六国、混一宇内,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史 庵彩即铌尤謦 记王剪列传云: “王剪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剪将 攻赵閼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剪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 明年,燕使荆轲贼于秦,秦王使王剪攻燕。燕王喜走辽东,剪遂定燕蓟而还。秦使剪子王 贲击荆,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 4(p2338)然而,秦的统一是短暂的,不久 便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王朝随之陷入土崩瓦解之中。其时,王剪父子 皆已过世,贲子王离为秦将,被项羽所击败,降于楚。王氏此后直至王吉之前,不见史传 记载,可见家族力量已很衰微了。 王氏自遭秦乱而王离降于楚后,家道一蹶不振,至王吉忽又勃起于西汉之末,且由尚 武一变而为习儒。 汉书王吉传云: “初,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 ,以诗 、 论语教授。 ” 1(p3066)则俨然已是儒学大家了。王吉不仅好儒术,还试图使之成为家学 门风。同书云: “ (吉)好梁丘贺说易 ,令子骏受焉。 ” 1(p3066)这自然是当时普遍的社会 风气。因为自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习儒早已成为人们仕进求官的途径。然而王 吉的这一努力由于汉末王莽的秉政而告中断。 汉书王吉传云: “骏子崇,以父任为郎, 历刺史、郡守,治有能名。 ”又“王莽秉政,大司空彭宣乞骸骨罢,崇代为大司空,封扶 平侯。岁余,崇复谢病乞骸骨,皆避王莽。莽遣就国。岁余,为侍婢所毒,薨,国除。 ” 1 (p3067)由王吉而至王崇,虽仅历三代,但其对王氏家族的影响却是相当深远的。首先,琅琊 王氏由此而得名,此后子孙蕃衍,高峰迭起。其次是奠定了琅琊王氏习儒尚文的家族风气, 可以说,琅琊王氏后来的发展与兴盛实赖于此。 王吉等人虽曾跻身于统治者行列,却还算不上什么世族大家。再加上经过两汉末年的 动荡及政权更替,王氏家族又一次衰败了下去。因而真正使得琅琊王氏成为当时豪族的还 要数魏晋时的王祥、王览兄弟。 晋书王祥附弟览传云: “王祥字体征,琅琊临沂人也, 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 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 必亲尝。母尝欲生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因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巾 莫,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 5(p987) 王祥是二十四孝之一, 但从上面所举其孝举看似乎家境并不如何。 另其祖虽曾任青州刺史, 却未见史传有更多记载(其父亦如此) ,可见名声也不显赫。又同书云: “ (祥)汉末遭乱, 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年,不应州郡之命。 ” 5(p987)东汉末年,豪族并起,各各筑 坞堡自卫,而那些弱小的家族则只有依附豪强,或者“避地” 、 “隐居”以求生存了。然而 王祥虽说是“苟存性命于乱世” ,但其孝名早已是“闻达于诸侯”了。孝是儒家伦理的核 心观念,所谓“忠臣孝子”常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封建统治者,尤其是那些通过 并不怎么正当手段获得政权的统治者如司马氏,便常常会利用一些“孝子”的典范为 自己政权的合法地位进行辩护。所以当时被司马氏招纳的“孝子” ,并不仅是王祥一人, 还有何曾、荀觊二位。 三国志魏书四陈留王奂传云: “ (咸熙元年)三月丁丑, 以司空王祥为太尉,征北将军何曾为司徒,尚书左仆射荀觊为司空。己卯,进晋公(司马 庵彩即铌尤謦 昭)爵为王,封十郡,并前二十。 ” 6(p150)孝子们在同一日被委以三公重位。他们一方面以 自己的典范作用粉饰了司马氏的政权,另一方面则与之一同构成了西晋王朝的统治集团。 和王祥一起把王氏家族推向兴盛之路,成为当时儒家豪族的还有其弟王览。 晋书王 祥附弟览传云: “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及祥仕进,览亦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 曹掾、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丘子,邑六百户。 ” 5(p990)王祥王览兄弟固然是凭孝悌而致 公卿,但要想在复杂的社会状况中,尤其是政权更替频繁的南北朝时期,保持住世族豪门 的优越地位,家族成员前后相继的连续性无疑是一个关键性因素。而琅琊王氏正是以此显 赫于世的。自览孙王导之辅佐元帝中兴于江左,导之曾孙昙首之辅宋,昙首孙王俭之辅建 齐朝,直至俭之曾孙王褒于梁末之入于周,其间人才辈出,可谓家族兴盛。 三国志吕 虔传裴松之注引王隐晋书云: “祥弟览,字玄通,光禄大夫。 晋诸公赞称览率素 有至行。览子孙繁衍,颇以贤才相系,奕世之盛,古今少比焉。 ” 6(p541)所谓“子孙繁衍, 颇以贤才相系” ,正是指此。 南史王昙首传论则称: “王昙首之才器,王僧绰(昙首 子)之忠直,其世禄不替也,岂徒然哉。仲宝(王俭字)雅道自居,早怀伊、吕之志,竟 而逢时遇主,自致宰辅之隆,所谓衣冠礼乐尽在是矣。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 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 ” 7(p612)琅琊王氏于魏晋六朝时期之以豪门冠族显赫 于世,于此可见一斑。 琅琊王氏这一族自汉王吉居于琅琊而得名起,中经王祥、王览之振起,以及王导之中 兴于江左,为豪门冠族。此后琅琊王氏门第兴盛,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直至梁末王褒 入于北周止。 第二节第二节琅琊王氏特点琅琊王氏特点 自西汉王吉始居于琅琊皋虞至梁末王褒入周,其间几经社会的动荡、王朝的更替,琅 琊王氏而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傲然成为当时豪门之冠族,历几百年而未衰,其中之奥妙颇耐 人寻味。 琅琊王氏一族最大的特点当推其首先是一个文化大族。实际上,在秦时,以王剪三代 为标志的王氏家族是以武功显世的。但经过西汉王吉父子的努力,琅琊王氏开始了由尚武 到崇儒的转变,此后儒学更是成为这一家族的传统。如前引南史王昙首传论言及昙 首以降王氏历代人物时云: “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 ” 7(p612)所 谓“家风” ,即是指王氏这一文化上的传统。 此外更须提及的是魏晋之交的王祥。王祥虽则可谓是上承了远祖王吉开创的儒学门 风,但与其以阐释儒学经典不同的是,他更注重的是儒家中偏向实际操作的孝、忠等伦理 观念。 王祥本人便是作为孝的典范获得当时统治者司马氏的重用的, 由孝子一变而为忠臣, 庵彩即铌尤謦 这就是所谓的“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此外还有礼。 三国志魏志四陈留王奂传裴 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云: “晋公既进爵为王,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空荀觊并诣王。 觊曰: 相王尊重,何侯与一朝之臣皆已尽敬,今日便当相率而拜,无所疑也。 祥曰: 相 国位势,诚为尊贵,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列大同, 安有天子三公可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 及入, 觊遂拜, 而祥独长揖。 王谓祥曰: 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 ” 6(p150)王祥不听荀觊的建议, 坚持“长揖” ,自是他重“礼”的表现。当然这样的“礼”是为了免“亏晋王之德” ,否则 司马氏也不会对他说“今日然后知君见重之顾”的话了。 从王吉的阐释儒学经典到王祥的重孝重礼,实际上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形势变化的需 要,因而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琅琊王氏顽强的生存适应力。琅琊王氏的兴起是与当时统 治者对儒教的提倡分不开的。若将王祥与当时“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的命运作一番比 较,对此便不难理解了。因而可以说,正是由于崇尚孝、礼、忠之类儒风的继承与发扬, 确保了王氏家族得以在政局多变的时代里站住脚跟。庾信在王褒逝后所写的一首悼诗,总 结了王氏一族的家传历程,便很能说明这点问题: “自君钟鼎族,江东三百年。宝刀仍世 载,雕戈本旧传。 ” “地建忠臣国,家开孝子泉。 ” 8(p308)虽说是赞语,却也透露出了王氏一 族绵延二百余年而未衰的家族原因(庾诗言“三百年” ,只是概称,若自公元 317 年东晋 建国算起,至王褒于公元 554 年入周为止,其间共有 237 年) 。 作为文化大族,琅琊王氏不仅在于恪守儒家的传统,其人物亦不乏文采斐然者。据史 传记载,王俭“撰古今丧服集记并有文集,并行于世” , 7(p596)王规“集后汉众家 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 7(p598)再如王褒,不但精于书法,文学上还与 庾信齐名, 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即云: “唯王褒、庾信奇才秀出,牢笼于一代。 ” 9(p744) 可见当时颇受见重。此外,略可提及的是王氏家族在书法领域的成就。据旧唐书王方 庆传云: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 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 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 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 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 ” 10(p2899)王方庆所献祖 上之作品虽不见得都是书中精品,但从上所列举之人物,却是自王导始代有其人,恐怕历 史上还没有哪个家族堪与之比拟,这从一个侧面也可反映出琅琊王氏家学传承的连续性。 琅琊王氏另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家族成员普遍的“谦损”心态。王氏是较早成为儒门 豪族的家族之一。儒家讲求“克己复礼” ,讲求“中庸之道” ,因而这种谦损的心态未尝不 是其文化性格的表露。但同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心态也可看作是对当时社会的 状况及其家族所处之地位的反映。 世说新语政事云: “丞相(王导)末年略不复省事, 正封箓诺之,自叹曰: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 11(p157)王导是辅佐元帝过江建 立东晋的重要人物。他的功绩在于通过妥协退让的方式调和了南北士族的利益矛盾,从而 使东晋王朝在江南站稳了脚跟。王导笼络吴人自然是由于当时东吴士族力量强大的原故。 庵彩即铌尤謦 如义兴周氏、吴兴沈氏便是令司马氏集团忌惮的地方武力强宗,其中义兴周氏还曾公开举 兵反对过东晋。因而,以王导为首的东晋政权所采取的绥靖政策无疑符合了当时的客观形 势。这也是上面引文中王导本人以“愦愦”自诩的原故。 “愦愦”就是糊涂,不理事。然 而正是这样的“愦愦”使得东晋政权得以在江南建立起来。而从王导本人来看,这种“愦 愦”的谦损心态在利害上的考虑何尝不包括其自身家族因素在内。 实际上,自王导创立东晋起,琅琊王氏即已成为首屈一指的豪门大族。当时人们便有 “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而这样的家族状况又进一步滋长了所谓的谦损心态。 南史王 昙首传云: “自谢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讌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 此坐非卿 兄弟,无复今日。 出诏以示之。昙首曰: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 如直史何。 封事遂寝。 ” 7(p588)其谢封事,虽言之成理,却未必不是顾虑到家族整体利益 而作的自我牺牲。又南史 (同上) : “ (俭)幼笃学,手不释卷。宾客或相称美,僧虔(俭 叔父)曰: 我不患此儿无名,正恐名太盛耳。 乃手书崔子玉座右铭以贻之。 ” 7(p590) 南史 (同上) : “规(王褒父)常以门宗贵盛,恒思减退。后为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 尉,辞疾不拜,遂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 ” 7(p598)王僧虔之“恐名太盛” ,仍是那种危机 心理,谦损心态的反映,而至王规则发展到因“门宗贵盛”而辞疾隐居的地步,这或许是 过了头,但从其家族的历程中看却是有脉络可寻的。他们都是想长久地保持住自己豪门冠 族的特殊地位。 第二章第二章生平考述生平考述 第一节第一节 王褒生卒年再探王褒生卒年再探 关于王褒的生卒年问题,人们谈论得比较多。检史传中相关记载,其中直接提及王褒 年龄的主要有四处。一为周书王褒传所载:王褒卒于宜州刺史任上,时年六十四。 9(p733)据此,吴先宁及牛贵琥二先生从宜州刺史继王褒之后为何人处着眼,考定王褒之卒 于何年,i而以牛说较详。二为梁书王规附子褒传载王褒所著幼训 ,文中有这样 一句话: “吾始乎幼命,及于知命。 ” 12(p583) “知命”二字采用了论语 “五十而知天命” 的说法。其三,王褒与其友周弘让在信中曾互以兄弟相称,信中有“昔吾壮日,及弟富年” 等句(见周书王褒传 ) 。曹道衡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关于王褒的生卒年问题 中认为: “王褒的卒年可能性最大的还是建德三年(574) 。 ” 13(p448)后又在其新著中古文 史丛稿中结合对上述两个史料的考察,再次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14(p232)然则,史传中仍 有一处曾明确谈到王褒的年龄,而为诸家所忽略,即王褒的出仕之年。 梁书王规附子 褒传云: “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以父忧去职。 ” 12(p583)古代男子年二十 而行冠礼,因之弱冠乃二十的代称。史书既言明其弱冠出仕,自当有所依凭。另, “弱冠” 有时虽可泛指,但用于自称尚可,若由旁人指称,恐未必允当。又周书王褒传亦载: “起家秘书郎,转太子舍人,袭南昌侯。 ” 9(p729)虽未言明“起家”于何时,却可与梁书 相参看。笔者拟据此并结合相关史料,对王褒的生卒年再作一番探讨。 梁书既明言“弱冠”时,举秀才, “除秘书郎,太子舍人” ,则可知王褒年二十时 所任之职为秘书郎。 ( “举秀才” ,本是当时选取人才的方式,秀才亦非职官,故可勿论。 ) 但周书却于“秘书郎”之后加一“转”字,即王褒任秘书郎之后系转任太子舍人之职。 (见上引文) 。问题是王褒之转任于何时呢?唐杜佑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于“秘书郎” 下云: “宋齐秘书郎皆四员,尤为美职,皆为甲族起家之选。其居职例十日便迁。梁亦然。 ” 又下举事例云: “张缵字伯绪,为秘书郎,固求不迁,欲遍观阁内图籍。 ” 15(p155 中)可见秘 书郎乃是由当时豪门士族弟子所担任的一个过度型的专职,其制度是“例十日便迁” ,所 以张缵在过了法定的十日之后,想要留任,还得花一番力气。那么,王褒自秘书郎转任太 子舍人亦当在其任秘书郎十日之后了,因之二者实为同一年间事。然则,这里有一个王褒 之任太子舍人时太子为谁的问题。 梁时为太子者,一为萧统,另一为萧纲(萧纲子大器亦曾被立为皇太子,但其时已是 侯景攻破梁都之后,与王褒出仕之时间相距甚远,故不算入) 。萧统于中大通三年,即公 元 531 年卒,时年 31 岁。同年九月萧纲被立为太子。萧纲继萧统为太子时,原有太子官 署罢,萧纲另建官署,原有官员有的外放,有的留任,出现了较大的人事变动,而史传中 却未见此时王褒官职变动的记载。又褒父王规曾任萧统太子中庶子,甚被亲近。 南史王 规传云: “ (规)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芸、琅琊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 昭明太子所礼。 ” 7(p597)王规已“侍东宫” ,若于是时王褒任太子舍人,父子当同时出入东 宫,则与庾肩吾父子及徐摛父子的情况相同了。 北史庾信传云: “父肩吾为梁太子中 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 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庾体焉。 ” “父子东宫”的隆恩为史传所盛载,然 而却未见王规父子同侍东宫的相关记载。是为一证。 另据梁书王规附子褒传载,王褒任“太子舍人,以父忧去职。 ” 12(p583)又同书 云: “规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 ” 12(p582)大同二 年,即公元 536 年,其时距萧纲为太子已近五年。则在大同二年前,王褒一直任太子舍人。 太子便是萧纲。王褒既一直任太子舍人,又未曾在梁另立太子时有任何变动的情况,则王 褒初仕为太子舍人时,太子为萧纲明矣。此外王褒有玄圃濬池临泛奉和诗 , 17(p2338)末 二句云: “于兹临北阙,非复坐墙东。 ” “坐墙东”引用的是后汉逢萌“避世墙东”的典故, 因而其意便为隐居。 诗句则讲自己从今往后将侍奉太子, 不再是隐居之人了。 检逯钦立 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萧纲便写有玄圃寒夕诗 、 玄圃纳凉诗 ,这类诗作,是亦可为一 佐证。 王褒初仕时太子为萧纲,既已辨明,则王褒初仕之年便可限定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至 大同二年(其年,王褒以父忧去职) ,即公元 531 年- 536 年。 然则,王褒之初仕于这五年中究是何年呢?笔者以为王褒初仕之年即为萧纲立为太子 之时,亦是其父王规辞疾归隐之日。这三件事凑在一起,并非偶然的巧合。前面曾论及王 规任萧统太子中庶子时,并没有与其子王褒同时出入东宫,而他是很有这样的条件的。徐 庾二家即是如此。很明显,他并不愿这样的情况出现。不仅萧统为太子时,王规父子未曾 同侍东宫,并且到萧纲为太子时,王规父子亦未曾同侍东宫。 南史王规传云: “王立 为太子,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侍东宫。太子赐以所服貂蝉,并降令书,悦是举也。 寻为吴郡太守。 ”又“后为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辞疾不拜,遂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 焉。 ” 7(p598)两相参看,可发现,王规其实并未任萧纲的太子中庶子,而是“辞疾不拜” , 所以才有“寻出为吴郡太守”的事发生。那么,王规为什么会于寺旁筑室居住过隐士生活 呢?除了疾病之外(规于隐退之后五年即去世,恐其“辞疾”之语非虚) ,当还有远为重 要的原因。 南史 (同上)在王规隐退的原因上作过一番解说: “规常以门宗贵盛,恒思 减退。 ” 7(p598) (王规的这种心态在王氏家族中相当普遍,前文已有详论,兹不赘述。 )但 其时,王规本人在萧纲为太子时,只是正常的留任,并未有何特殊的待遇,则为何而有隐 退之举呢?其深层原因笔者以为即在于太子萧纲与王家之间的那层特殊关系(萧纲太子妃 即王规之妹) ii, 而更在于其子王褒亦于是年出仕, 任萧纲的太子舍人。 一家父子同侍东宫, 而其妹又为太子之妃,可谓“门宗贵盛” ,这样的家族情形无疑滋长了王规“恒思减退” 的谦损心态,并最终促成了其隐退之举。 王褒既初仕于萧纲立为太子之时(年二十) ,又知其卒年为六十四,以此相推,则王 褒当生于公元 512 年(梁武帝天监十一年) ,卒于公元 575 年,时为北周武帝建德四年, 颇与史传载其卒于建德以后之说相符合。 (见北史王褒传p2791- 2791) 第二节第二节萧梁时期主要活动论考萧梁时期主要活动论考 王褒的一生可划为前后两期,而以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 554 年,西魏将于谨攻破江 陵,萧梁政权由此覆灭为其标志。兹后,王褒入北,参与北周政权,进入了其人生经历的 第二个阶段。这里只论王褒前期,即萧梁时期的主要活动,他的后期经历留待下一节再说。 王褒在萧梁时期的人生轨迹大略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出仕之前,可谓之早年经 历。第二个阶段是其出仕后在东宫任太子舍人的五年时期。时太子为萧纲(前文对此已有 详考) 。第三个阶段是其“出为安成内史”的一段时期,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受梁元帝的征 召而之江陵,参与其政权的三年时间。下面则就各个阶段的不同问题与侧重点而作相应的 考论。 1、早年经历。关于王褒出仕之前的经历,史传的记载极为简略。 梁书王规附子褒 传仅云: “子褒,字子渊。七岁能属文。外祖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 此儿当成吾宅 相。 ” 12(p583)七岁即“能属文” ,除了本人的早慧外,自然还受益于良好的家学家风的熏 陶。琅琊王氏本是文化强宗,其子弟成为其文化传统、教育条件的传承者与受益者,本不 足奇怪。王氏这一支到唐时,其家藏典籍仍为人们所盛传,如武则天就曾以王方庆家多书 籍,而向他索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见前文琅琊王氏特点所引旧唐书王方庆传 ) 。 王褒一支以儒学为本,而“家多书籍” ,所以史传中称他“识量渊通,志怀沉静” , “博览 史传,尤工属文” , 9(p729)却是很有些家学背景的。除了文才得益于早年的良好教育外,还 有他的书法也很值得一提。 北史王褒传云: “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父,特善草 隶。褒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 ” 16(p2791)这都说明王 褒在早年的学习阶段是很下过一番工夫的。关于王褒的早年活动,我们所能知道的仅是这 些。 概而言之,王褒由于出身于当时的儒门豪族,又与王室联姻( 北史 (同上)云: “武 帝嘉其才艺,遂以弟鄱阳王恢之女妻之。 ” 16(p2791) ) ,他的贵族子弟的生活是可以想见的。 我们在他现存的作品乐府诗中还可以读到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他的游侠篇 、 长安有狭 斜行等,虽未必是实指,却多少符合当时他的优游无忧的贵公子生活的。但另一方面, 王褒早年虚心好学,为他以后在文学、书法等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王褒前期生活的第二个阶段是在萧纲东宫任太子舍人的五年时光。关于王褒任太 子舍人的确切时间,前文已有考论,这里就不再说了,而主要讨论王褒在这段时期内与萧 纲文学集团的关系。 以萧纲为首的这一文学团体, 最大的特色便是对宫体诗的提倡与创作。 其主要人物有庾肩吾父子、徐摛父子等。 梁书徐摛传云: “ (摛)属文好为新变,不 拘旧体。会晋安王纲出戍石头,高祖谓周舍曰: 为我求一人,文学俱长兼有行者, 欲令与晋安王游处。 舍曰: 臣外弟徐摛,形质陋小,若不胜衣,而堪此选。必有仲宣之 才,亦不简其容貌。 以徐摛为侍读。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书记,寻代领直。摛 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 ” 12(p446) “宫体”之名虽得于斯时,但实际 的创作则要早些。而当颇有文才的王褒入侍东宫时,宫体之作已然盛行于世了(所谓“春 坊尽学之” ) 。王褒既任东宫之职,自然和萧纲的圈子脱不开关系,称他为其文学集团的一 员,当不为过。但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尽管王褒在萧纲府供职有五年之久,却未见史 传有关他与萧纲文学集团方面的记载。这或许是史传的记载主要集中于“宫体”的形成时 期,关于它的后期活动则记得较少的原故。王褒在萧纲入主东宫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进入 萧纲的文学圈子,比徐摛、庾肩吾,也比和他年龄相差无几的庾信、徐陵晚了一步(王褒 较徐小 5 岁,而与庾信年龄相当) 。这也是他较后者们对宫体诗的创作少有贡献的一个原 因罢。据此,若把王褒称为萧纲文学集团主流外的边缘人物,应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情形的。 王褒既徘徊在宫体文学的主流之外,则其作品不受宫体代表人物的重视便是很自然的了。 如徐陵所编而为宫体诗的标志性读物的玉台新咏中,王褒作品竟无一首入选,而与之 齐名的庾信则被收入有 13 首之多,其中包括本为唱和王褒而作的燕歌行 。这不能简单 目之为一种疏忽。 玉台新咏的选录标准是所谓“艳歌” ,即宫体诗。 隋书经籍志四 云: “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功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 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 。 ” 18(p1090)然而以此宫体的创作标准看,现 存王褒的 47 首诗作中,却无一首真正可称为“宫体”的。因之,王褒本人或许并不认可 所谓的宫体诗。他的实际创作与之要有一定的距离。 辨明王褒与萧纲文学集团的关系,对于了解其前期作品的风格特色是很有些益处的。 3、王褒“出为安成内史”的时间,史无明文。但此之前,王褒曾为宣城王大器的宾 客。这是他“丁父忧”之后的事。 梁书王规附子褒传云: “服阙,袭封南昌侯,除武 昌王文学,太子洗马,兼东宫管记,迁司徒属,秘书臣,出为安成内史。 ” 12(p583) (武昌王, 乃宣城王之误)以服满三年计,则王褒当于大同四年,即公元 538 年,为宣城王宾客。时 与王褒一起的还有顾野王。 陈书顾野王传云: “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迁中领军 临贺王记室参军。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 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 19(p399) 这说明王褒于大同四年后的一段时期是在扬州境内。但止于何时呢?也即王褒出为安成内 史的那个时间。史书中对此事的记载甚为含糊,今已难确考。但大同八年时,安成境内曾 发生叛乱,当时任内史之人却非王褒,而是萧说。 梁书武帝纪下云: “ (大同)八年 春正月,安成郡民刘敬躬挟左道反,内史萧说委郡东奔二月戊戌,江州刺史湘东王绎 遣中兵曹子郢讨之。三月戊辰,大破之,擒敬躬送京师,斩于建康市。 ”据此,则大同八 年前王褒一直为宣城王的宾客,而任安成内史的时间亦应为大同八年之后。按安成发生内 乱之后,内史之职出现变动,王褒最有可能是接替萧说之人。另外,王褒为安成内史的时 段要直到萧绎于简文帝大宝元年(550 年)征他赴江陵为止。若以大同八年起算,则王褒 “出为安成内史”的时间共有八年。 4、 王褒被梁元帝萧绎征赴江陵且委以重任,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过去交往甚好。北 史王褒传云: “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召拜吏部、右仆射,仍迁左丞,兼参掌。 ” 16(p2791) 纵观王褒一生,包括其入北之后,无论是仕萧纲府中,还是在安成任内史期间,王褒都没 有和当时的政治发生直接的关系。即使在入周以后如周书所云: “建德以后,颇参朝 议” ,也不过是“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而已 9(p731) ,实际上仍不出文学侍从的角色。只 有在参预梁元帝江陵政权期间,王褒才有机会进入政治的真正中心。然而这时的萧梁政权 已是日薄西山,不过苟延残喘罢了,勉强支撑三年后,即被西魏所攻灭。不过,这一时期 王褒的活动却颇可见出其性格特征及对政治的态度。在江陵政权短暂的三年中,曾有一个 迁都的问题,引起朝野的关注。 陈书周弘正传云: “时朝议迁都,朝士家在荆州者, 唯弘正与仆射王褒言于元帝曰: 若束脩以上诸士大夫微见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无定处, 无所与疑。至如黔首万姓,若未见舆驾入建业,谓是列国诸王,未名天子。今宜赴百姓之 心,从四海之望。 ” 19(p309)王、周二人以为迁都与否应以民心向背为据,显然代表了“朝 议”中正确的意见。这段话南史中亦有记载,文字大同小异,却为周弘正一人所言。 南史周朗传云: “时朝议迁都帝顾曰: 卿意何如?褒等以帝猜忌,弗敢众中 公言,唯唯而已。褒后因清闲,密谏还丹阳甚切,帝虽纳之,色不悦。及明日,众中谓褒 曰: 卿昨劝还建业,不为无理,吾昨夜思之,犹怀疑惑。 褒知不引纳乃止。他日,弘正 乃正色谏,至于再三,曰: 若夫士大夫,唯圣王所都,本无定处。至如黔首,未见入建 邺城,便谓未是天子,犹列国诸王。今日赴百姓之心,不可不归建邺。 当时颇相酬许。 ” 7(p899)且不论这话究为何人所言,以意测之,王褒亦当有相似之言语。然相较来看,周弘 正于此事上的态度犹为恳切。王褒不敢公开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个原因是“以帝猜忌” ,但 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当时反对迁都的力量过于强大的原因,所谓“朝士家在荆州者,皆不欲 迁” 。引文中两次提及“众中”二字是颇可玩味的。王褒于“众中” “唯唯” ,又于“众中” 放弃迁都的意见,表现了他谨慎、保守,甚而软弱的性格特征。王褒的性格并不仅止于此。 随着江陵局势的不断恶化,其性格并政治上的态度也变得更为消极。 北齐书陆法和王 琳传载有他们君王的一段对话: “梁元帝谓其仆射王褒曰: 我未尝有意用陆为三公,而 自称何也?褒曰: 彼既以道术自命,容是先知。 ” 20(p429)则王褒对于元帝令不由己的 疑问直是敷衍了事了。如若细究起来,联系他对迁都问题的意见,王褒这样的态度或在于 对整个局势的悲观认识,或许他也有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苦闷吧,当然这只是 臆测罢了。 再一件事是在元帝出降与否的问题上。 周书王褒传云: “王师攻其外栅,城陷, 褒从元帝入子城,犹欲固守。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众俱出。 ” 9(p731) 北史王褒传 亦云: “及魏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栅破,从元帝入金城。俄而元帝出降, 褒与众俱出。 ”似乎王褒之“与众俱出”乃顺元帝之降而已。事实并非如此。 南史梁 本纪下对此事记之甚详: “及魏人烧栅,买臣、谢答仁劝帝乘暗溃围出就任约。帝素不 便驰马,曰: 事必无成,徒增辱耳。 答仁又求自扶,帝以问王褒。褒曰: 答仁,侯景 之党,岂是可信?成彼之勋,不如降也。 乃聚图书十余万卷尽烧之。答仁又请守子城, 收兵可得五千人。帝然之,即授城内大都督,以帝鼓吹给之,配以公主。既而又召王褒谋 之,答仁请入不得,呕血而去。 ” 7(p244)可知王褒是主张“出降”的,是当时的主降派。他 的主降意见与上文所云其政治上的态度有着内在的联系。 但另一方面,王褒这一谨慎、保守,甚而软弱的性格又使他颇有人缘,善于处理人际 关系。 北史王褒传云: “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 盛,而愈自谦损,不以位地矜物,时论称之。 ” 16(p2791) “不以位地矜物” ,正是其家族“谦 损”心态的具体表现。另王褒入北不久与赵文深之间发生的一段插曲,亦很能说明问题。 周书赵文深传云: “及平江陵之后,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文深之书, 遂被遐弃。文深惭恨,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 谓之学步邯郸焉。至于碑榜,余人犹莫之逮。王褒亦每推先之。 ” 9(p849)可见王褒非但不以 “位地矜物” ,亦不以其才学矜人,这样的一个性格自然有助于他融入到北周的士大夫阶 层之中。赵文深与王褒争胜之事已在其入北之后,这里只是顺带提及,以见出王褒其人性 格的另一层意味。 第三节第三节后期王褒与北周政权的关系后期王褒与北周政权的关系 王褒曾仕于北朝,自然已属“贰臣”之列。但他之获讥评更在于史传中言其“并荷恩 眄,忘其羁旅”之语。似乎其人亦是乐不思蜀之流而已。相比之下,庾信则由于在诗文中 不断进行精神的忏悔与自责而得到了人们的同情。但,王褒之仕于周,本也是命运之使然, 从这个角度说,他也是历史悲剧的承受者。对此我们是不必多加过问的。然而若言他“并荷 思眄,忘其羁旅” ,则是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了。 史传的这一评语出于周书王褒传 。其云: “褒与王克、刘瑴、宗懔、殷不害等数 十人,俱至长安。太祖喜曰: 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 之矣。 又谓褒及王克曰: 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