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j, r 。_ _ _ _ _ 。_ 。1 。 目录 煳嬲日寻 【 - _ o o - y77 h 胛 t 中文摘要i a b s t 蝴i i i 第一章绪论i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五章 王充及其论衡1 本文选题缘由和价值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3 前人研究概述5 论衡的研究现状5 疑问句的研究成果5 疑问句的性质和类别6 论衡询问旬9 一 。 特指式询问句9 是非式询问旬1 6 选择式询问句,1 6 正反式询问句1 8 比较式询问句1 9 论衡设问旬2 1 特指式设问句2 1 是非式设问句2 7 选择式设问旬2 7 正反式设问句2 9 比较式设问句:2 9 论衡反问句3 l 第一节特指式反问句3 1 第二节是非式反问句4 0 第三节选择式反问句和比较式反问句4 4 第六章论衡疑问旬问答方式和综合运用4 5 第一节论衡疑问旬问答方式4 5 第二节论衡疑问句的综合运用4 6 第七章论衡疑问旬比较研究4 9 第一节论衡疑问句内部比较4 9 第二节论衡疑问句的外部比较5 0 第八章结语5 7 后记6 1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6 3 7 7 , 文s 、 薯、 h , 中文摘要 论衡疑问句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许刚亮 指导教师方有国教授 中文摘要 论衡是东汉王充的著作,其口语性比较强,比较实际地反映东汉前期的语言状况, 是研究东汉时期汉语语法乃至上古到中古汉语演变轨迹的最有价值的语料之一。 作为论辩文,该书提问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即为论辨服务。根据这个语用目的,我们从 语言使用者的角度把论衡疑问句分为询问句、设问句、反问句三大系统,并全面地描写 分析这三大系统及其子系统( 特指式、是非式、选择式、反复式、比较式) 的具体使用情况, 以及疑问句的问答方式和综合运用情况:同时探流溯源,作纵向历史比较和动态分析,力求 在静态描写的基础上探讨论衡在疑问旬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全书共分八章。 第一章是绪论,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作者王充和论衡的内容、成书过程及版本。 说明论衡既有文言成分,又有口语成分,二者相互结合,成了一种过渡性的语言。第二 节:阐述选题的动机和目的,探讨论衡语料价值和语言性质,认为论衡尽管有许多 、文言成分,但口语程度相对较高,能客观地反映东汉前期的语言实际,展现了上古到中古时 期语言的中间面貌,在汉语史研究上具有较高的价值。第三节说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思路和研 究方法。 第二章是前人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节分别用统计的方法说明当前论衡的研究现 状和疑问句的研究成果,力求充分掌握有关这两方面的文献,为进一步研究打下较好的基础。 第三节阐明疑问旬的性质,并对疑问旬的类别划分作个简要的回顾,进而提出本文的划分标 准及划分的类别。 第三、四、五章分别从询问句、设问句、反问句三个方面仔细描写疑问旬的各种句式及 其主要疑问标记: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等。第六章进一步描写疑问旬问答形式和综合运用 情况。 第七章是论衡疑问句比较研究。第一节:对论衡三种疑问句作个内部比较,指 出这三种疑问旬在形式上的区别。第二节简单地从外部进行比较,从宾语前置、选择疑问旬 句式、反复疑问旬句式、“孰与 式比较问句、新出现的疑问词语和选择连词等方面探讨论 衡疑问句的特点及在疑问句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第八章结语。 关键词:论衡、疑问句、句式、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 4 - 。s k i j 一 一 a b s t r a c t l u n h e n gi st h ew o r k so fw a n gc h o n gi n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s i n c el u n h e n gi s r e l a t i v e l yc o l l o q u i a lw h i c hc o u l dv i r t u a l l yr e f l e c tt h el a n g u a g es i t u a t i o ni nt h ee a r l ye a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 i ti so n eo ft h em o s tv a l u a b l ec o r p u s e st os t u d yt h ee v o l u t i o np a t h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g r a m m a ri nt h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e v e n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 su pt om e d i a e v a lt i m e s a s 觚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p r o s e ,t h eq u e s t i o n i n g si nl u n h e n gw h i c hs e r v e sf o r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a r e h i g h l yp u r p o s e f u l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r a g m a t i cp u r p o s e ,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l u n h e n ga r e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 s y s t e m s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l a n g u a g eu s e r 5 s p e c i a lq u e s t i o n s , q u e s t i o n - a n s w e rs e n t e n c e s ,r h e t o r i c a lq u e s t i o n s ,a n dt h et h e s i sm a k e sa no v e r a l ld e s c r i p t i v ea n a l y s i s o fs p e c i f i cu s i n go ft h et h r e es y s t e m sa n di t ss u b s y s t e m s ( s p e c i f i ct y p e ,y e s - n oq u e s t i o n s ,a l t e r n a t i v e q u e s t i o n , r e p e a t i n gq u e s t i o n , c o m p a r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 ) i sd o n e b e s i d e s ,t h eq u e s t i o n - a n s w e r i n gw a y s 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a r ea l s os t u d i e di nt h et h e s i s m e a n w h i l et h e t h e s i si n v e s t i g a t e sa n dt r a c e st h eo r i g i n , m a k i n gl o n g i t u d i n a lh i s t o r i c a lc o m p a r i s o n sa n dd y n a m i c a n a l y s i ss oa st od i s c u s st h er o l el u n h e n gp l a y s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 s o nt h eb a s i so fs t a t i cd e s c r i p t i o n t h eb o o kc o n s i s t so fe i g h tc h a p t e r si na 1 1 c h a p t e ro n e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i n c l u d i n g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s e c t i o no n e :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a u t h o r w a n gc h o n g , t h ec o n t e n t s ,c o m p i l a t i o nc o u p s e , a n dv e r s i o n so fl u n h e n g t h i sp a r t s t a t e st h a t l u n h e n gi sn o to n l y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b u ta l s oc o l l o q u i a l ;t h et w of e a t u r e sc o m b i n e dt or e v e a l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a ll a n g u a g e s e c t i o nt w o :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m o t i v a t i o n sa n dp u r p o s e so ft o p i cs e l e c t i o n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c o r p u sv a l u ea n dl a n g u a g en a t u r eo fl u n h e n g rh o l d st h a tl u n h e n gi sv e r yv a l u a b l e i nt h es t u d yo f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h i s t o r y l u n h e n gi sv e r yc o l l o q u i a lt h o u g hi n c l u d i n gm u c hc l a s s i c a l c h i n e s e ,w h i c hc o u l do b j e c t i v e l yr e f l e c tt h el a n g u a g ei nt h ee a r l y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 r e v e a l i n g t h el a n g u a g ea p p e a r a n c eb e t w o e na n c i e n tt i m e sa n dm e d i a e v a lt i m e s s e c t i o nt h r e e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 r e s e a r c ha p p r o a c ha n dm e t h o d so f t h i st h e s i s c h a p t e rt w oi s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a n ds e c o n ds e c t i o na r e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 a n d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o fl u n h e n gw i t ht h es t a t i s t i c a lm e t h o d ,i no r d e rt of u l l y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 r e v i e wo ft h e s et w oa s p e c t sa n dl a yas o l i df o u n d a t i o nf o rf u r t h e rs t u d y s e c t i o nt h r e em a k e sab r i e f i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 e t r o s p e c to n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 s ,a n dp r o p o s e s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c r i t e r i a a n dc a t e g o r i e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 ,f o u r , a n df i v ep r o v i d ed e t a i l e dd e s c r i p t i o no fv a r i o u s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p a t t e r n sa n di t sm a i n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m a r k s (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p r o n o u n s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m o o de t c )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s p e c i a lq u e s t i o n s ,q u e s t i o n - a n s w e rs e n t e n c e s ,r h e t o r i c a lq u e s t i o n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 c h a p t e rs i xf u r t h e rd e s c r i b e st h eq u e s t i o n - a n s w e r i n gw a y s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 s c h a p t e rs e v e ni s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 si nl u n h e n g s e c t i o no n e : m a k ei n t e r n a lc o m p a r i s o n so ft h r e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 si nl u n h e n ga n dt e l l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t h e t h r e e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f o r m s s e c t i o nt w om a k es i m p l ee x t e r n a lc o m p a r i s o n s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o b j e c tf r o n t i n g ,a l t e r n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p a r e r n s ,“s h u y u s e n t e n c ep a a e r n s , n e w l y - e m e r g e d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w o r d sa n dp h r a s e s ,a n d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o fc h o i c e ,t od i s c u s s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 si n l u n h e n ga n dt h er o l e i t p l a y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 s c h a p t e re i g h t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k e yw o r d s :l u n h e n g ,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q u e s t i o n ,s e n t e n c e p a t t e r n ,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p r o n o u n s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m o o d i v 擘 鼙 一 工,。 k p 崎 椽五官曹行事,入州为从事;以数谏争不合离去。此后归乡里,屏局教授兼著文,论 衡的许多篇章即在这段时间先后完成。元和三年( 公元8 6 年) ,王充六十岁时为人所 陷,不得已举家避难于扬州。章和元年( 公元8 7 年) ,王充六十一岁时,扬州刺史董勤, 辟其为从事,后转为治中,自免还家。章和二年,王充自扬州返会稽后,友人同郡谢夷 吾上书荐其才学,肃宗( 章帝) 特诏公交车微,因病不就。最后卒于永元中。目前学术 界认为是卒于永元八年十六年间( 即公元9 6 年一一公元1 0 4 年) ,到底是哪一年, 还有待考证。( 以上主要据范骅后汉书王充卷和论衡自纪篇,也参考其它各 书) 二、论衡内容及成书过程 论衡,约2 2 万字,是东汉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王充的作品,主要批判了人们对天 神的迷信,对鬼神及其禁忌的迷信以及对圣人“神而先知”、“圣贤所言皆无非”的迷信。 内容涉及到当时及历史上诸如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天文、地理等方方面 面。 王充撰集论衡耗尽了他大半生的心血,逾三十余年。根据时间顺序,我们划分 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在公元5 9 7 6 年,即汉明帝永平元年至章帝建初元年,王充 三十三岁至五十岁时。会稽典录云:“论衡造于永平末,定于建初之年”。这一时 期的论衡作于王充归乡里时,内容有九虚、三增、论死、订鬼等十几篇, 以佚文篇为总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 日疾虚妄。”第二阶段当在公元7 7 8 6 年,即章帝建初二年至元和三年,王充五十一岁 至六十一岁期间。须颂篇云:“治有期,乱有时,能以乱为治者优,优者有之。建初 孟年无妄气,至圣世之朝也。皇帝敦德,故顺鼓、明雩为汉应变。”对作篇云: “建初孟年, 论衡之人退题记草名日备乏名日禁酒( 这两篇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已失传) ”。内容有乱龙、遭虎、商虫、谈天、说日等,以对作( 意思 是论衡和政务对举) 篇为其总序。第三阶段当在公元8 7 9 6 年,即章帝元和 四年至和帝永元八年,王充六十二岁至七十岁期间。这时王充年渐七十,暮年晚景,自 觉“既晚无还,垂书示后”,把一生精力所著讥俗之书、节义之书、政务之 书、论衡之书、养性之书合并撰集,定为论衡。论衡定本是撰集各书而成, 以自纪篇作为第三次撰集的总跋。抱朴子自序云:“王充年在耳顺,道穷望绝, 惧声名之偕减灭,故以自纪终篇”。 三、论衡版本 论衡的版本较多,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元刊明正德补修本,是由 庆历本、乾道本、至元本直传下来:一是由成化本到通津本。由于自纪、问孔、 刺孟等篇抨击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提倡的思想,论衡一书为历代卫道之士批判, 因此一直很少有人整理。清末到现在,经孙诒让、俞樾、黄晖、刘盼遂、吴承仕、杨宝 忠等人校勘后,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论衡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 篇佚失,不可考,现存八十四篇。本文所用的版本是扬宝忠教授在以通津草堂本为底本 的论衡( 1 9 7 4 年9 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基础上,花费了1 5 年时间整理而成 的论衡校笺,1 9 9 9 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二节本文选题缘由和价值 吕叔湘( 1 9 8 0 ) 在浙江语言学会成立即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说:“研究方向的确定,最 好选择在语言和社会发生较大变化的历史关头。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主体阶段的中古时期, 是汉语自上古转入近代的枢纽,反映了新旧语法形式的更迭过程,而东汉是这次剧烈变化发 生的前兆时期,也是汉语史上衔接上古和中古的重要过渡时期。 东汉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汉语史上有特殊的价值。在汉语史的分期上,高本汉、 王力、 日 志村良治、潘允中、贝罗贝、吴福祥、向熹等把东汉划在上古;王云路、方一新、 刘开骅、魏培泉等主张把东汉划为中古;而 日 太田辰夫则认为两可:“后汉( 即东汉) 渐次 看到变化的征兆后汉作为第四期( 指魏晋南北朝) 的先驱,也可归在第四期里。从这些分 岐可以看出:东汉的语言和上古、中古既有联系,又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论衡是东汉时期的重要著作。虽是政论文章,却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的知识,为我们 研究东汉时代的的语言,保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部书语言通俗流畅,用语浅易,口语 性较强,与先秦的语言有一定的距离。正如作者在自纪篇中所说:“口言以明志,言恐灭 遗,故着之文字 ,“文字与言同趋”,“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胡赖瑞认为其“真露 其文,集以俗言”。可以说,论衡作为中古前期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性,能较准确反 映东汉时期的语言状况,是研究东汉时代汉语的第一手材料,在汉语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2 9 x 1 , , “薯 k 气r r 第一章绪论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语料价值。 因此,对论衡的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可以窥见东汉语言断代的一斑,再与东 汉前后的语言相比较,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历时发展中的一环。本文拟从疑问旬角度对 论衡进行研究,藉以对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对整个汉语史的建构起到一 点推动作用。 第三节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搜集整理论衡和疑问旬的相关资料,充分占有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论 衡疑问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其次,以论衡校笺为主,结合其它论衡版本,找出论衡中的所有疑问问, 并以语用目的为标准,划分类别,然后作详细的句式描写。 再次,进一步阐明论衡疑问旬的问答方式和综合运用情况。 最后对论衡疑问句作个比较,一是其内部三种疑问句的比较,二是把论衡疑问 旬和先秦疑问句作个简单比较。 二、研究方法 ( 一) 定量分析法:注重对材料的详细占有,对论衡中的疑问旬进行穷尽式调查, 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统计,分析。 ( 二) 定性分析法:将所有疑问旬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对它们的使用情况进行细 致的静态描写。 。 ( 三) 历时比较法;将论衡疑问句的使用情况放到汉语发展史这个大框架中进行考 察,比较分析,探求论衡疑问句在汉语疑问句历史演变中的作用。 本文所用符号说明:主语;s ;谓语:p ;动词v ( 如有两个动词,则用v 1 ,v 2 表示) ;宾 语:0 ;介词:k :名词 名词短语 :n ;参与比较的数方:x 、y 、z i 比较的内容( 多用形容 词表示) :a 。 3 , ,口 _ , o k ,公4 v 近有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二十子部杂录四) 、章炳麟的 国故论衡、黄侃的汉唐学论等。 据王充卷提供的资料统计,1 9 2 3 年一1 9 7 8 年,大陆、台湾、日本有关研究王充及 其论衡的论文1 6 0 篇,专著2 部:黄晖论衡校释、刘盼遂论衡集解。从研究内容 来看:( 一) 、介绍王充及其论衡,2 2 篇。( 二) 阐述王充的思想,评价论衡的思想价 值,1 2 6 篇。( 三) 、语言方面主要是校释,1 2 篇,2 部专著。以上大部分是论述论衡思想 价值及版本校释,语法、文字方面的研究只是散见在论文和专著中。 据不完全统计( 不含中国台湾、日本的) , 文1 2 1 篇( 包括1 6 篇学位论文) ,专著6 部, 从1 9 7 9 年至今,研究王充及其论衡的论 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校释( 1 9 7 9 ) 、蒋祖怡 王充卷( 1 9 8 3 ) 、吴承仕论衡校释( 1 9 8 6 ) 、王宁等译评析本白话论衡( 1 9 9 2 ) 、 蒋骥骋等译白话论衡( 1 9 9 8 ) 、杨宝忠论衡校笺( 1 9 9 9 ) 。研究内容在以上三个方面的 基础上大大拓展,从语言学、物理学、农学、地学、毒物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特别是从语言 学单方面研究论衡的论文多起来了,共有7 6 篇,包括两篇博士论文:( 论衡) 引书研究 ( 2 0 0 6 ) 、( 论衡) 反义聚合研究( 2 0 0 6 ) ;以及王秀玲( 论衡) 形容词研究( 2 0 0 6 ) 、李 振东 ( 论衡) 复合词研究( 2 0 0 6 ) 、朱正巧( 论衡) 介词研究( 2 0 0 6 ) 等1 4 篇硕士论文。 其中,从词法来说,研究论衡的单篇论文有2 7 篇,内容涉及到比类动词、及物动词、语 气副词、同义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系词、连词等;硕士毕业论文1 4 篇,内 容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复合词、单音节反义词等。从句法来看,研究论 衡的单篇论文有2 0 篇,内容有述宾短语、比较旬、假设复句、双宾句、疑问句式、询问句、 反问旬、被动旬式、是字句等。 第二节疑问旬的研究成果 马氏文通问世以前,疑问旬研究只是散见于古人的古籍注疏( 东汉郑玄毛诗笺 等) 和虚字专书( 元人卢以纬助语辞、清人刘淇助字辨略等) 中。马氏文通问世 以来,疑问句开始成为旬类研究的重点之一。吕叔湘、朱德熙、赵元任、高名凯等著名学者 都对疑问旬做了专门的研究,促使汉语疑问旬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趋于多元化,研究程度更加 深化,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专设“传疑”一章,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真正开始了汉语疑问句的研究;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第十二章阐述了各 种疑问句的用法;王海菜古代疑问词语用法词典和古汉语疑问词语训释了疑问词语 的语义语法功能,构拟了各种疑问句句型公式;等等。此外,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 廖序东 楚辞) 语法研究、张美兰 语法研究、何亚南 和裴注句法 专题研究、吴福祥 语法研究等专著也都设有疑问旬专题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1 9 7 9 年以来,研究疑问句的博士学位论文有:高列过东汉佛经被动旬 疑问句研究和刘开骅中古汉语疑问句研究、叶建军 疑问旬研究等5 篇;硕 士学位论文有:阮氏排 的疑问旬研究、朱姝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语用分析、 盛晓楠 疑问句研究、刘勇 疑问旬研究、殷伟 反复 问句及选择问旬研究、韩臻( 老乞大谚解) ,( 朴通事谚解) 疑问句研究、王惠( 潜夫论) 、 风俗通义) 疑问句研究、黄娜( 贤愚经) 疑问句研究、陈丹( 镜花缘) 疑问旬研究 等4 0 篇。 其它重要的论文有2 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宋晓蓉( 论语) 特指式疑问旬分析、高一勇秦简“法律答问”问句类别、廖序东 天问) 的疑问词和 疑问旬、段业辉( 世说新语) 疑问句分析、祝敏彻 中的疑问句、孙惠 惠 战国策) 疑问句初探、刘春萍( 墨子) 疑问句研究、林裕文谈疑问句、吕叔湘疑 问否定肯定、李宇明的反问旬的构成及其理解和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 变、陈昌来从“有疑而问 到“无疑而问”疑问句语法手段浅探、张伯江的疑问 句功能琐议,徐盛桓的疑问旬探询功能的迁移、 日 太田辰夫中古( 魏晋南北朝) 汉 语的特殊疑问旬、王海菜古代汉语反复问句源流初探、祝敏彻汉语选择旬、正反句的 历史发展、刘子瑜汉语反复问旬的历史发展等1 4 4 篇,从专书、分类、形式、功能、语 法手段、演变历史等方面对疑问旬进行了研究。 第三节疑问句的性质和类别 一、疑问句的性质 ( 1 ) 、现代汉语( 2 0 0 5 1 1 2 ) 2 “具有疑问语调表示提问的句子叫疑问句。有疑而问的 叫询问句,无疑而问的叫反问句。提问的手段,有语调、疑问词,语气副词、语气词或疑问 格式,有时只用一种手段,有时兼用二三种。其中语调是不可或缺的。” ( 2 ) 、中古疑问句研究( 2 0 0 821 ) :“疑问旬是根据语气确定的一种句子类型。从语用 目的或交际功能出发,按照表达语气的不同,一般可将句子分作陈述旬、疑问句、祈使句和 感叹句四大类别。事实上,表达疑问语气是疑问句明显区别于其它三类句子的最根本的 性质,也是用以判断疑问旬和非疑问句的最重要的标准。在现代书面语中,疑问句的句末一 般用问号标识。” 关于疑问旬的性质,其它人也有许多论述,但都强调表达疑问语气是其根本性质,是疑 6 节 、i , 第二章文献综述 量皇舅量皇量舅鼍量量寡量曼量曼窒量曼蔓量皇量量量量皇量量量量墨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皇曼曼量皇曼皇曼曼量置皇量苣量曼量量量量罾皇曼曼薯量i 量量量 问句区别于非疑问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中的疑问旬就是根据“表达疑问语气”来确定 的。 二、疑问句的类别 k 疑问句的类别,各人标准及侧重点不同,分类也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法: l 、二分法: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分为是非问和非是非问两大类。非是非问下面再分 特指问、正反问、选择问三类。吕叔湘先是二分法,后改为四分法。袁毓林正反问句及相 关的类型学参项采取对立性二分标准分为特指问和非特指问,然后依次二分。一些教材分 成一般疑问句有疑而闯旬真性问旬,与反闯句反诘句无疑而闯或测度句相对。 2 、三分法:朱德熙语法讲义、胡裕树现代汉语、邢福义现代汉语分为是非句、 特指问、选择问三类,认为正反问是选择问的一个小类。杨伯峻、何乐士以及李佐丰根据疑 问程度分为三大类:询问旬、反问旬、测度问句。 3 、四分法:黄伯荣和廖序东现代汉语、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刘月华实用现代 汉语语法等分为是非句、特指问、正反问、选择问四类。这是目前最通行的一种分类。 4 、五分法:祝敏彻在国语国策中的疑问句中分为是非问、选择句、正反问、委婉问、 反问句。 日 太田辰夫在中国语历史文法中分为特指问句、反复问句、选择问句、是非 问句、承前疑问。 5 、六分法:以段业辉为代表。在 世说新语) 疑问句分析里,他分为特指疑问旬、 反诘疑问句、正反疑问句、是非疑问句、揣度疑问旬、选择疑问旬。 6 、七分法:以沈祥源为代表。沈祥源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把疑问旬分为:是非问 旬、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商询问旬、委婉问旬、反问旬、设问旬七类。 以上这些分法,主要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从疑问旬的结构特点:一是从疑问句的疑 问程度。另由于各人的侧重点不同,分的小类就更多,不再一一细叙。 以上各种分法,各有优点和不足,因此我们无法兼顾。在论衡中,我们首先采用语 用标准,将疑问句分为三大类:询问句( 以提问的方式探索未知) 、设问句( 以提问的方式引 起人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旬( 以提问的方式加强语气、强调意思) 。在划分小类时再结合语 义、句法标准。 k 在划分疑问句类别时特作以下说明: : 1 、整个疑问旬作另一个句子的一个成分,主要是作宾语,即吕叔湘、王海菜所说的间接 一 问旬( 严格来说不是疑问旬) ,我们也收了,因为对旬式分析有作用。如:不知寿王不得治东 郡之术邪。无将东郡适当复乱,而寿王之治偶逢其时也? ( 定贤篇) 2 、在论衡校笺里,反问句和部分感叹句都是用问号,我们的取舍是:感叹语气特别 强烈的就归为感叹句,不收,其它归为反问旬。 3 、在“问日”、“或日、“日等,其形式上是双方对答,因此我们把它们归为询问句。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我们没有划分出测度问句,像“得无o dor 0 0 乎”,“无乃乎 等固定结构,我们归为 反问句,因为它们的疑问程度低,一般不用回答。 8 琴 1 p 第三章论衡询问句 第三章论衡询问句弟= 早瓢了匕1 吴】矽。例i 口j 口j 询问旬,指说话者对某事某物或对其某个方面有疑问,需要得到某种信息的疑问句,一 k 般要求回答,也有不回答的。论衡询问句共3 2 1 例,根据提问的方式分为五类:特指式询 问句、是非式询问旬、选择式询问句、正反式询问句、比较式询问句。第四章的设问旬、第 五章的反问旬也是采用这五种提问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如出现“选择式问句”就是 包括“选择式询问句、选择式设问句、选择式反问句”,其他类推。 第一节特指式询问句 特指式询问旬是对事情的某一部分有所怀疑,用疑问代词把这一部分指出来提问而形成 的句子。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求对方针对所问部分做出回答。论衡特指式疑问句总计2 0 5 例,主要疑问标记是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可用可不用。根据询问的内容,论衡中的特指 式询问句可分为l o 类:人物询问句、事物询问句、涵义询问句、处所询问旬、时间询问旬、 数量询问句、原因询问句、方式询问句、情状询问句、商榷询问句。 一、人物询问句 人物询问句2 2 例,疑问标记有:谁、谁所、孰、何。 1 、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哪位”,构成两种句式,5 例。 a 、“s 谁”谁,作谓语,2 例 ( 1 ) 秦初为人者谁? ( 谢短篇) b 、 “谁v ”谁,作宾语,3 例 ( 2 ) 御者日:“徐君已死,尚谁为乎? ”( 祭意篇) 2 、“谁所p ”谁所,作主语,2 例 ( 3 ) 法律之家亦为儒生问曰:九章,谁所作也? ”( 谢短篇) 3 、孰,相当于“谁”,7 例 a 、“孰p ”“孰”作主语,3 例 ( 4 ) 如日:“孰可以伐之? ”则应之日:“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刺孟篇) k b 、“孰为”“孰”作介词“为”的宾语,4 例 ( 5 ) 孔子日:“孰为来哉? 孰为来哉? ”( 指瑞篇) 4 、何,8 例 a 、“何n “何”作定语,整个定中结构作谓语,其中n 由“人、王、帝、君、 工”充当,“何”相当于“哪个”,7 例 ( 6 ) 桀亡夏而纣弃殷,灭用者何王也? ( 谢短篇) b 、搿何v “何”作宾语,相当于“谁”,1 例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或日:心难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 ( 自纪篇) 二、事物询问句 事物询问旬1 6 例,疑问标记有:何、恶。 l 、何,1 5 例 a 、“何n ”“何”作定语,相当于“哪”,1 例 ( 8 ) 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屋,得佚礼一篇,六十篇中,是何篇是者? ( 谢短篇) b 、“s 何v ”“何”作宾语,相当于“什么 ,1 4 例, ( 9 ) 陈平贫而饮食不足,貌体佼好,而众人怪之日:“平何食而肥? ( 吉验篇) 2 、“s 恶k v ”“恶”作介词宾语,相当于“什么”,1 例 ( 1 0 ) 公孙丑问日:“敢问夫子恶乎长? ( 刺孟篇) 三、涵义询问句 涵义询问旬1 0 例,疑问标记有:何。 l 、何,相当于“什么”,1 0 例 a 、“何p ”“何 作主语,2 例 ( 1 1 ) 有顷,复问日:“何谓三不祥? ”( 四讳篇) b 、“s 何”“何”作谓语,2 例 ( 1 2 ) 简子日:“是何也? ”( 纪妖篇) c 、“何v “何”作宾语,6 例 ( 1 3 ) 樊迟日“:何谓也? ”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问孔篇) 四、处所询问句 处所询问旬1 1 例,疑问标记:何、何所、安、安所。 1 、何,6 例 a 、“何地”“何”作定语,即“什么地方”,1 例 ( 1 4 ) 生马。何地? ( 谢短篇) b 、“何v ”“何 作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5 例 ( 1 5 ) 其母日:“今蛇何在? ”( 福虚篇) 2 、“s 何所v ”“何所作状语,3 例 ( 1 6 ) 先问易家:易本何所起? ( 谢短篇) 3 、“s 安k v ”“安作宾语,相当于“哪里”,l 例 ( 1 7 ) 刘子政非之日:“如此,则天无气也。阴阳善恶不相当,则人之为善安从生? ”( 本 1 0 孳 l 、 曲 第三章论衡询问旬 性篇) 4 、“安所v ”“安所”作状语,相当于“哪里,1 例 ( 1 8 ) 爵父国,故免吏,字君贤,惊日:“安所得此? ”( 验符篇) 五、时间询问句 时间询问句4 例,疑问标记有:何时、何时。 1 、“v 何时”“何时”作宾语,相当于“什么时候”,1 例 ( 1 9 ) 天子礼废何时? ( 谢短篇) 2 、“s v 何n 时”“何”作定语,n 由“王或“帝王”充当。整个“何n 时” 结构作宾语,3 例 ( 2 0 ) 问诗家日:“诗作何帝王时也? ”( 谢短篇) 六、数量询问句 数量询问旬8 例,疑问标记有:几。 1 、“v 几”“几 作宾语,在动词后,1 例 ( 2 1 ) 更秦之时,篇凡有几? ( 谢短篇) 2 、“几n ”“几”作定语,组成数量短语可作以下三种句子成分,7 例。 a 、谓语,3 例 ( 2 2 ) 汉国自儒生之家也,从高祖至今朝几世? ( 谢短篇) b 、宾语,后置,1 例 ( 2 3 ) 汉兴几年而复立? ( 谢短篇) c 、作状语,3 例 ( 2 4 ) 夏自禹享国,几载而至于殷? 殷自汤几祀而至于周? 周自文王几年而至于秦? ( 谢 短篇) 七、原因询问句 原因询问旬6 3 例,疑问标记有:何、何故、何为、为何、何以、何以为、何其、奈何、 曷为、如之何、盍、奚。 1 、何,相当于“为什么”,3 4 例 a 、“s 何”一“何”作谓语,1 7 例 ( 2 5 ) 公惧,召子韦而n 之e 7 :“荧惑在心何也? ”( 书虚篇) b 、“s 何v ”“何”作状语,1 7 例 ( 2 6 )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子何不去? ( 骨相篇)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何故,相当于“为什么”,9 例 a 、“s 何故”“何故”作谓语,2 例 ( 2 7 ) 文顿首,因日:“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 ”( 四讳篇) b 、“s 何故v ”“何故”作状语,7 例 ( 2 8 ) 平公问于师旷日:“石何故言? ”( 纪妖篇) 3 、“s 何为v “何为”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3 例 ( 2 9 ) 难日:“已得文王之年,命当自延。克殷二年,虽痛,犹将不死,周公何为请而代 之? ”( 感类篇) 4 、“s 为何v ”“为何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1 例 ( 3 0 ) 人日:“妪子为何见杀? ”( 纪妖篇) 5 、“s 何以v ”“何以 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7 例, ( 3 1 ) “伊尹死时,天何以不为雷雨? ”( 感类篇) 6 、“何以为v ”“何以为”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1 例 ( 3 2 ) 问日:“日,火也。火在地不行,日在天何以为行? ”( 说日篇) 7 、“何其v ”“何其”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1 例 ( 3 3 )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 知实篇) 8 、订s 奈何v ”“奈何”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 ,1 例 ( 3 4 ) 人日:“仕奈何不一遇也? ”( 逢遏篇) 9 、“s 曷为v ”“曷为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3 例 ( 3 5 ) 日:“佞与贤者同材,材行宜钧。佞人曷为独以情自败? ”( 答佞篇) 1 0 、“s 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贡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福建省福安市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中通关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一级建造师复习提分资料(含答案详解)
- 2025公务员(国考)考前冲刺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巩固)
- 2025年自考专业(建筑工程)自我提分评估及完整答案详解【夺冠】
- 2023年度汽车技师职业鉴定题库试题新版附答案详解
- 2024银行岗位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及参考答案详解(巩固)
- 自然美育课件
- 强化训练人教版9年级数学上册【旋转】难点解析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施工员真题【满分必刷】附答案详解
- 机电一体化设计
-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全套课时练
- 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ppt课件完整版
- 挠度计算模板表格(自动版)
- (中职中专)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
- 宝钢集团生产安全事故案例汇编
- DB37T 5151-2019 园林绿化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Q∕GDW 11612.43-2018 低压电力线高速载波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 第4-3部分:应用层通信协议
- 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小提琴谱(带钢伴谱)
- 压力传感器(课堂PPT)
- (施工方案)场地三通一平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