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d.thesis 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researcherresearcherresearcherresearcheronononon fengfengfengfeng youyouyouyou- - - -lanlanlanlan s s s s “ “ “ “juejiejuejiejuejiejuejie” ” ” ” theorytheorytheorytheoryandandandand thethethethe ethicalethicalethicalethicalimplicationimplicationimplicationimplication 马占芳 ma zhan-fang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collegeofpolitical science andlawof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二二二二一一一一 二二年五月年五月年五月年五月 i i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在冯友兰的新理学中, “觉解”和“天地境界”是其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 他以逻辑分析的正的方法重构“理、气、道体、大全”的宇宙本体,并在此基础 上结合直觉的负的方法,建立起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目标,以天地境界为理 想境界的人生哲学体系。冯友兰以对人生不同觉解程度为标准,将人的境界划分 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在冯友兰那里,境界就是对本体的觉解, 当人有了最高的觉解即觉解其觉解时,就进入了天地境界。 “觉解”是贯穿在冯 先生整个哲学体系中的思想脉线。 本文分四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对“解” 、 “觉” 、 “觉解”概念的内涵、 衍变、 意指进行条分缕析的深入解读, 揭示觉解是人最特异显著和最重要的性质, 即人的本质。第二部分论述觉解是冯友兰治人生的方法,正负结合是其所倡导的 哲学研究方法,觉解说体现了其人生方法与哲学研究方法的统一。第三部分探讨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概括的中国哲学之精神,天地境界是这一精神的归 旨, 人的觉解最终通达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地境界。 第四部分讲觉解的伦理意蕴, 强调人在尽职尽伦的道德生活中对人生有“解” ,在“觉解其觉解”的超越中提 升境界品味,在觉解中体味人生的意义,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觉解,正负结合的方法,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德,境界 iii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in feng youlans new neo-confucianism,understanding and the realm of heavenisth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he set uptothe doctrine as the goal, reconstruction of li,qi, daoti, daquan universebythe logic analysisofthe positive method, andonthis basis, combine intuition of the negative method, to the realm of heavenisthe ideal realm of life philosophy system.to understanding as the basis,tthe lifeofdifferent understanding degree as the standard, the stateis divided into natural, utilitarian, moral, and the four realms in feng youlan.thereis the realm on the ontology of understanding, when people who have the highest understanding, that entered the realm of heaven.understandingisthrough the mr. feng whole philosophy system thought be pulse line. this paperis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o discuss:the first part reveals the most important specific natureisthe essenceofman.itmeans to make a careful and detailed analysis the understanding by the jie,jue,juejie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is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understandingisto treat the method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the combination oflife,which advocates the philosophy methodology, feel that reflects the life and philosophy research method to unify.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doctrineisfeng youlan the gener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spirit, he presented to the realmofheavenisthe spirit of the purpose, finally understands the doctrineofthe realm of heaven. the fourth partisto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and emphasize in the due diligence to make morallife hasa solution,about understanding the ethical implicationinthe understanding than in the exaltation of taste, to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 understanding,positive and negative binding method,the doctrine, moralityrealm 目录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i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ii abstractabstract.iii 导言导言.1 第一章第一章觉解释义觉解释义.3 一、 “觉”与“解”的语言释义.3 (一) “觉”的语义.3 (二) “解”的语义.3 二、冯友兰“觉解”概念的含义.4 (一) “解”是对象性的认识活动.4 (二) “觉”是一种心理状态.7 (三)觉解是人最根本的特征.10 第二章第二章觉解与正负结合的方法觉解与正负结合的方法.14 一、觉解是治人生的方法.14 (一)觉解实现人的理性本质.14 (二)觉解体现人的超越情怀.18 二、正负结合的哲学研究方法.20 (一)正的方法.20 (二)负的方法.21 (三)正负结合的方法.22 三、治哲学方法与治人生方法的统一.22 (一)哲学即人生.23 (二)哲学方法与人生方法统一.25 第三章第三章觉解通达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地境界觉解通达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地境界. 28 一、 “极高明而道中庸” 的含义.28 (一) “极高明”的含义.28 (二) “中” 、 “庸”及“道中庸”的含义.29 (三) “极高明”与“道中庸”和合于天地境界.30 二、觉解通达天地境界.31 第四章第四章觉解的伦理意蕴觉解的伦理意蕴.34 一、觉解是人格养成的过程.34 (一)觉解首先要过道德的生活.34 (二)觉解强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39 二、觉解说的现实意义.39 (一)对当下生活的肯定.40 (二)彰显道德理性.40 结语结语.4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iv 后记后记.vii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1 导导导导言言言言 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所追求和要解决的是“内圣与外王”的“合命题” ,也 就是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内与外、静与动等矛盾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取 消矛盾而是追求矛盾双方内在的和合。正是对这种“合命题”的解决,使中国哲 学成为即世间又出世间、追求“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实现“内圣外王” 理想人格的哲学。 冯友兰认为他的新理学体系继承了中国哲学各方面之最好的传 统,是最符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的,且较好地完成了“合命题”的哲学。 每种哲学理论都有一个前设,冯友兰新理学哲学理论的前设,即“理世界” 的存在。理世界是他通过逻辑分析创造的“形式底套子” ,是他所谓真正的形上 学,是最哲学的哲学。新理学的形上学讲的“理世界”是真际的世界,现实的人 生是实际的世界。真际的世界是否存在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而其被构建或说其 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给实际的世界创造一个参照,一个可以看到希望、得到 提升、获得解脱的参照,通过人的“觉解”用真际的世界来照亮实际的世界。 在 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有理、气、道体和大全四个主要观念。这四个观念只 是形式的观念,没有积极的内容。它们不能使人有积极的知识,也不能使人有驾 驭实际的能力,但是能使人获得最高程度的“觉解” 。 “觉解”说是理解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贯通真际世界和实际世界的 桥梁。冯友兰以人的觉解为前提,运用西方近代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依据人对 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不同, 阐述了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类型的精神境界: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中 的人的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即顺着自己的本能或依据个人习惯、社会习俗而行。 他们对于自身行为并无觉解或甚少觉解。功利境界高于自然境界,在这种境界中 的人对于自身行为已有确切的了解,但其行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道德境界比功 利境界更高一个层次。这种境界中的人的行为是行义的,他们自觉自己是社会的 一分子,因而自觉地在社会中尽伦尽职。天地境界是四种境界中最值得重视也最 富有哲学意义的境界。它不仅是四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而且是冯友兰境界说的最 后完成。 只有进入天地境界, 才算真正实现了最高理想, 找到了 “安身立命之地” 。 人生境界的划分实际上反映出冯友兰对于道德修养的层次的认识和划分。 这 其中用到了两种方法: “正的方法”即逻辑分析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即直觉的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2 方法。冯先生认为哲学的实质的清晰思想只有而且必须通过正的逻辑分析的方 法,即不断的“解”达到,清晰的思想、逻辑的方法、解的功夫是每个哲学家不 可缺少的训练。但是如果没有负的方法,没有“觉”的超越,哲学的“经虚涉旷” 的顶点就无法达到。 “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学哲学的学生必须通过正 的方法;在达到哲学的单纯性之前,他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 ” “一个完全的形 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如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 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但是如果它不始于正的方法,它就缺少作为哲学的实 质的清晰思想。” 因此,只有正负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只有“觉”过之后 的“解” ,即对觉解的觉解,才能充分发掘人的知觉灵明,是人应有的人生践履。 觉解是有多层次意指的概念。觉解是人之所以为人者,然而一般人虽对其生 活有了解,但未必对于他的整个生活有觉解。而且一般人虽有觉解,但未必了解 觉解是怎么一回事,亦未必自觉有此觉解。就是说,他未必“觉解其觉解” 。 “觉 解其觉解”就是充分发展人心的知觉灵明。就其是发展其心的知觉灵明而言, 是 尽心,就其尽心的结果(认识人的本性)而言,是知性,就其是实现人之理而言, 是至命。人一旦做到了尽心,知性,至命,从人类来说,就完全脱离了动物的无 觉解状态, 真正创造了人的文化。从个人来说, 觉解其觉解,就步入了圣人之域, 真正过上了人的生活。因此,觉解至少包含“了解觉解觉解其觉解” 三 个层次的内涵。由了解、觉解到觉解其觉解,是一个人的理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全集.第六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288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3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觉解释义觉解释义觉解释义觉解释义 冯友兰对“觉解”这一概念的提出和使用是中国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和创造。在中国“觉”与“解”一直是两个分用的术语。冯友兰将“觉”与“解” 并用,创造出“觉解”一词,其意指何在?本章通过对“觉”与“解”语义的辨 析,明确“觉解”一词的语义背景,进而解读冯友兰“觉解”的含义。 一一、 “觉觉”与与“解解”的语言释义的语言释义 在古代汉语中“觉”和“解”是可以独立使用的词,词义非常丰富,并且随 着所处语境的不同其意义又有交叉和衍生。在现代汉语中“觉”与“解”很少单 独使用,与其它的字组合使用糅合出新的更丰富的意思,其意思仍以古汉语中的 基本义和引申义为基础。 (一) “觉”的语义 在古代汉语中, “觉”的基本义是“悟” 。 说文中“觉,寤也” , 广韵 “觉, 晓也” ,如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叔术觉焉” ,觉即悟。由这个基本义引申 出许多引申义,主要如下:有“发”的意思,如前汉高帝纪求贤诏 “有而 勿言,觉免” ,即发觉者免其官;有“明”的意思,如左传文四年 “以觉报 宴” ,以明报功宴乐;有“大”的意思, 诗小雅 “有觉其楹” ,即高大;有“直” 的意思, 左传襄二十一年 “夫子觉者也” ,即较正直;有梦醒的意思,如诗 王风 “尚寤无觉” ;有“哲”的意思。觉还指“贤智者”之意,如晋朝左思的吴 都赋 “埋于终古而未寤与前觉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觉”又衍生出了“佛” 之 意,如姚崇传 “佛者,觉也” , 魏书释老志 “浮屠正号曰佛陀,华言译之 则谓净觉” , 旧唐书高祖诏 “自觉王迁谢,像法流行” ,觉王即佛。 在现代汉语中“觉”的基本义,一是指人或动物的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后对事 物的感受辨别,如感觉、知觉、触觉、视觉等;二是意识层面的活动,指醒悟、 明白,如觉悟、醒悟。 由此可见, “觉”的基本意思就是“醒悟、明白”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觉” 与“佛”等义,佛家常以“觉”来形容见得佛理。 (二) “解”的语义 “解”的基本义。 说文中“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表示用刀把牛角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4 剖开,本义是分解牛,后泛指剖开,如吕氏春秋仲夏 “鹿角解” , 庄子 养生主 “解牛之时” 。 “解”的引申义主要如下。有“散”意,如广雅 “解,散也” , 汉书 “恐 天下解也” ,又如土崩瓦解、解落;有“分解、熔化”意,如明朝袁宏道满井 游记中“冰皮始解” ;有“解除、解围”意,如战国策燕策中“解燕国 之围” ;有“解开”意,如墨子公输 “解带为城” ,又如解缆、解绶;有“解 释、说明”意,如唐朝韩愈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又如解字、 解 喻、解梦等;有“晓悟、明白”意,如师说中“惑之不解” ;又如解悟、通 俗易解;有“排解、劝解、使和气”意,如解慰、解仇等。 “解”作为名词有以下意思:一是指一种文体,如“进学解” ;二是指代数 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如求解;三是指道家以为修道者死后魂魄脱离尸体而成仙, 即所谓“尸解” ,如史记中“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四是指见解、见识, 如南史中“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 。 由上可见, “解”的基本义是剖开、分解,引申为解开、解除、解释,同时 有晓悟、明白、见识之意。 二、冯友兰二、冯友兰“觉解觉解”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含义 前述对“觉”与“解”的语言释义为我们理解“觉解”这一概念提供了语 义背景, 这也是构成冯友兰觉解概念内涵的基础。 中华文化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 历史与生活本身赋予了“觉”和“解”丰富的含义,冯友兰深受中华文化的熏染, 他对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国哲学有着更加深挚切己的情感, 对中国哲学的创造性研 究及其西方哲学的背景,使他在创造“觉解”这个词汇时,在其中包蕴了太多的 方法与思想。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因其所囊括的哲学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庞杂而产生 出一点点神秘色彩,使人难以透彻理解。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回答“人生的意 义”这一根本的哲学问题时,第一次提出“觉解”这一概念,并在第一章以“觉 解”为题进行了论述。冯友兰“觉解”一词中的“觉” 、 “解”的意蕴,应该说包 含了前述 “觉” 、 “解” 词义的全部内容而有所侧重,并且比原有的意思更加丰富, 更有深意。以下从他对“觉解”的论述中,对“觉解”的含义试作分析: (一) “解”是对象性的认识活动 1.解是意义产生的基础 解,就是了解。冯友兰说 “所谓了解,我们亦称为解。对于一事物有了解,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5 我们亦称为对之有解。人对于一物,如了解其是怎样一个东西,对于一事,如了 解其是怎样一回事,则他们对此事或物,即已有解,有解则此事物对于他们即有 意义。” 什么是意义?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如有,其意义是什么?这是冯友兰 在他的新原人开篇提出的问题,也是他整个新理学哲学体系所关注和倾力解 决的问题。冯友兰认为:意义分为“词的意义”和“事的意义”两种。所谓词的 意义,我们可以在词典中查到,其意义是约定俗成的、不变的。所谓事的意义, 他认为有三个意思:即事物的性质;可能达到的目的;可能引起的后果或与别的 事物的关系。 事的意义产生于人对于其性的了解, 因此, 了解是意义产生的基础。 人对某物有了解也就是有解,有解即证明此事物对人有了意义。 意义必须有了解它的人。 “我们可以说一事的意义,生于人对此事的了解。 人对于一事的了解不同,此事对于他们即有不同的意义。” 这就是说,没有人来 了解这件事物,所谓“意义”一词也就根本谈不上。而且,由于每个人对于同一 事物的理解不同,所以意义也不会相同。比如说一堂课里有一条狗、一个未受教 育的人、一个受教育的人。在狗眼中看到的只是一连串的活动;在未受教育的人 眼中,这是有人在上课;在受教育的人眼中,这是冯友兰先生在讲一堂至关重要 的哲学课。这样,同一件事物,在这三者心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而这个了 解,就是“觉解”当中的“解” 。了解有程度的不同,了解愈深意义愈丰富,了 解程度的深浅与意义大小成正比。 也即对事实的认识越多, 对价值感受越深。“我 们对于某类事物有了解, 某类事物对于我们即有意义。 我们对之了解愈深愈多者, 其意义亦愈丰富。” 人生的意义也就在对事物的了解中体现出来,不同的人对人 生的了解不同,则人生对人的意义也不同。如果对人生毫无了解,则人生处于蒙 昧之中,人生对人就没有实际的意义。 2.解之种种 一是最低程度的了解。对于一事物最低程度的了解,即是了解某事物是属于 某一类,是表现某理者。冯友兰说“了解某物是怎样一个东西,或了解某事是怎 样一回事,即是了解某事物是属于某一类者,是表现某理者。例如我们了解这座 山是山,此即是了解这座山是属于山之类者,是表现山之理者。有最大底类, 有最大底类所表现底理。 ” 人对于理的知识称为概念,对于事物的了解必须依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66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66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67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67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6 照其概念,因此也可以说, “凡依内涵最浅底概念所有底了解,是最低程度底了 解” 。 二是无解。无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及了解。若一个人完全不了解某事物 所属的类,完全不了解其所表现的理,则此人对于此事物,就是完全的无解。 此 事物对于此人,也就是完全的浑沌,完全的无意义。冯友兰说“例如一个狗, 看 见一座山,它只感觉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不但不了解其是怎样一个东西,并且 未必了解其是东西。又例如在空袭警报中,狗亦随人乱跑,但它不但不了解这是 怎样一回事,而且未必有事的概念。狗是无了解底。其所有底经验,如亦可谓之 经验,对于他只是一个浑沌。 ” 无解是不及了解,其所有的是无概念的经验也 称纯粹经验,这种经验对于有经验者来说只是一个浑沌。 “无概念的经验,西洋 哲学家谓之纯粹经验, 混沌不是了解的对象”。 另一种是超过了解。 冯友兰认为, 同天境界中的人自同于大全, “大全是不可思议底,亦不可为了解的对象。 ”同天 境界中人所有的经验称神秘经验,与纯粹经验相比,神秘经验的不可了解是超过 了解,即大全的不可了解是超过了解,而混沌的不了解是不及了解。 三是仅有名言的知识的解。这种解因其仅有概念而无经验内容相印证,因此 说它是“空的” 。名言的知识从了解名言的意义的角度来说,他所得到的名言的 知识, 不是空的;如果从缺乏经验内容的角度来说, 这种名言的知识是空的。 “一 个人可有名言底知识, 名言底知识可以说是空底。 例如一个人向来未吃过甜东西, 未有甜味的知觉,但他可以听见别人说,甜味是如何如何,而对于名言中底甜字 的意义有了解。 此甜字的意义, 本是代表甜味的概念。 但人若只了解甜字的意义, 而无知觉与之印证,则其所了解者,是名言的意义,而不是经验的意义。 ” 四是豁然贯通的解,即悟。这种解也称大觉,是名言的知识在经验中得到了 印证,即名言的知识所代表的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理与经验联合而有了意义。 得 此印证的人,对于这个经验及名言有一种豁然贯通的了解。冯友兰举例说, “例 如一学几何的人,不了解其中底某定理,乃于纸上画图以为例证,图既画成, 忽 见定理确是如此。又如一广东人,虽常见书中说风花雪月,而实未尝见雪,及到 北平见雪, 忽了解何以雪可与花月并列, 此种忽然豁然贯通底了解, 即是所谓悟。 此种了解是最亲切底了解, 亦可以说是真了解。” 这种了解就是道学家所谓的 “体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67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67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67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68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69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7 念有得” ,儒家所说“物格知至” ,禅宗教人的方法指点。名言的知识只有在 经验中得到确实的印证,才可以说是得到了此名言所代表的概念,以及此概念所 代表的理。也就是说,要想“转识成智” ,把工具性的知识转化为寻求人生意义 的智慧,就必须有经验、有感性、有亲知。 五是最高程度的解,即殊胜解。这是一种理论上虽可能有,而事实上不能实 现的了解。冯友兰说“一事物所表现底理,我们若皆知之,则我们对于此事物, 即可谓有完全底了解。完全底了解,即最高程度底了解。不过最高程度底了解, 理论上虽是可能有底,而事实上是不能有底。 ” 因为构成一事物的性质极多, 所 以其所表现的理也极多,人不可能对这些理有完全的了解,了解不完全,一事物 对人的意义也就不完全,因此殊胜解在实际上是不可能有的。 “我们若完全知一 事物所表现底理,我们即可就此事物,作许多底命题。这许多底命题,即构成我 们对于一事物底完全底了解,亦构成此事物对于我们底完全底意义。于是我们始 可以说,我们完全了解此事物是怎样一个东西,怎样一回事。但事实上这是不可 能底,因此我们对于一事物底了解总是不完全底,而一事物对于我们底意义亦总 是不完全底。 ” 以上谈到解的对象是“物”或“事” ,称为了解。在冯友兰看来, “解”的过 程是一种把概念与经验、知识与知觉联合起来的活动。它既包括理智的认识, 也 包括由体验得来的认识;既包括理性的认识,也包括经验的知识。在这里解是对 外部事物的了解,是一种向外的对象性认识,这种认识以实际中的事或物为直接 对象,以理世界中理的具体内容为间接对象。 (二) “觉”是一种心理状态 什么是觉?冯友兰说: “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 是解。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 ” “觉”即自觉、 觉醒,是人所特有的,对自己的活动,自己的行为的自治、自觉,也是一个人对 一件事、一个问题或一句哲言的豁然顿悟。 “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 理状态,所以并不依概念。我们有活动,我们反观而知其是某种活动,知其是怎 样一回事。此知虽然是反观底,但亦是了解,不过其对象不是外物而是我们自己 的活动而已。我们于有活动时,心是明觉底。有了解的活动时,我们的心,亦是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70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70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71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8 明觉底。此明觉底心理状态,谓之自觉。 ” 在此,冯友兰认识到, “觉”也是一 种“解”的过程,只不过“解”是向外求。而“觉”是向内求。 “解”是对外部 事物的了解,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觉”是对人自心的了解,它是对人自身的认 识活动,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 觉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冯友兰那里可以解读为一种觉悟的精神 境界。冯友兰在新理学最后一章圣人中通过“庖丁解牛”和王阳明“龙 场悟道”的例子,对他所谓的“创作心理”进行一番描述和议论后说: “上所说 之心理状态,亦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所谓圣域中有之。人只于其创作 之俄顷, 能至此境界, 才人虽能入圣域而不能常在圣域, 虽有圣域中之一种境界, 而不能有其全境界。能常在圣域,能有圣域之全境界者,是圣人。 ”对这种可称 为精神境界的心理状态的内涵,源于冯先生倾心研究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关 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学说,它表现为心灵境界或精神境界的形态。这一 点,在儒家、道家、佛家尤其是禅宗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首先,在儒学开创者孔子的学说中就明确提出来了,他关于“仁”的境界说, 已成为儒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冯友兰说“ 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 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之及人者也。 ”这里, “仁”是孔子所认为的一个人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表面上看起来,他提出的是 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并教导人们,按照这些规范和原则去实践, 这 里己经包含着某种精神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具有某种超伦理超道德的意义。 冯 友兰先生对于孔子的实现与天合一的仁的境界的根本方法直觉体悟甚为注 重,他说“观上所述,又可知孔子之哲学,极注重人之心理方面。故后来儒家皆 注重心理学。 ”孟子提出“仁,人心也”和“君子所性,仁义理智根于心”的心 性合一论命题,他还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初步设计了自我超越的天人 合一学说。冯友兰对孟子的心性论极为重视,进行了长篇大论,认为孟子己经认 识清楚了最高精神境界的人圣人的精神。孟子引颜渊曰“腕何人也,予何人 也,有为者亦若是。若自以为吾身不能居仁由义 ,则即谓之自弃矣 ”这里 指出了道德的超越性特征,最崇高的思想境界不必向外求索,只要按照自己最本 真的内心去做就能达到。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神秘主义 者,就是孟子。冯友兰专门写了论中国哲学中的神秘主义一文,它明确指出 “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即个人在最高境界中之精神状态。 ”它们注重反省内心、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7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9 发明本心、向内反省以明心见性。 其次,道家思想所追求的境界也提供了冯友兰先生觉之心理状态的源泉。冯 友兰认为庄子所谓“出世” ,乃是精神上之能不为形骸世俗所拘、所束缚而保持 一外生死形骸的自由精神境界,并非混世或藐视人世。而是要达到“游于物之所 不遁而皆存”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不作一切分别,也不知有一切分别, “无古 今”而“入于不死不生” ,于是“超时间而永存也” 。 “在此情形中所有之经验, 即纯粹经验也。 ”冯友兰说庄子书中所谓“心斋” 、 “坐忘” ,即达此经验的方法、 途径,而其达到的境界, “堕肢体,黝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也即除去思 虑知识,使心虚而同于大通。庄子所描绘之古之真人、至人、玄德,皆是此种境 界中之人。冯友兰先生认为这是“尤可异者” 。以后冯友兰先生在建构自己的新 理学体系,提出人生四种境界说时,其天地境界即吸收了这种境界思想。 另外,佛教思想为觉之心理状态提供了直接的资源。佛教传入中国后,佛被 翻译为觉,觉即见得佛理之意。禅宗心性论认为佛性是每个人本性所具有的成佛 原因; 佛性是恒常清净的, 是人们内在的不变的本质; 人人先天具有成佛的原因, 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在人间成佛等。这些思想对冯友兰提出觉的内涵有深广的 影响。 最后,宋明理学是其直接的来源。冯友兰卓有见解地分析了程氏兄弟的心性 论, 程颢把儒家“仁” 的境界提升为普遍的宇宙关怀,其中既有道德和美学意义, 又有禅宗精神,他的“浑然与物同体说” 、 “天地万物一体说” ,就是这种精神的 最好的表述。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的观点,就是借“格物”以唤醒人心所固 有的天理。所以,程颐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己矣。 ” 只要诚敬地进行内心反省的修养功夫,就可以达到“明天理” 。程颢非常集中地 提出了圣贤的境界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境界的方法问题。他所谓的“识仁”并不是 概念分析一类的认识,而是一种“取诸自身”的觉悟。对朱熹的“格物致知” , 冯友兰认为“朱子所说格物,实为修养方法,其目的在于明吾心之全体大用。 即 陆王一派之道学家批评朱子此说,亦视之为一修养方法而批评之。若以此为朱子 之科学精神,以为此乃专为求知识者,则诬朱子矣。 ”由于理在心中,因此,致 知的功夫,就是省察本心,揭去昏翳,使心中的理永远保持通明。这些对冯友兰 觉这一概念的内涵都甚有启示。 (三)觉解是人最根本的特征 在对“事”与“物”的意义在于主体对其的了解探讨之后,冯友兰将论述的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10 主题转向人和人生,他认为哲学所讲者,是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人了解宇宙人 生是怎样一个东西,怎样一回事,宇宙人生对于人即有意义。人对宇宙人生的了 解是觉解。他说“对于一事物或一类事物底完全了解,是极不容易底。但其最特 出显著底性质,是比较易于引起我们的注意,因而易于使我们在此方面,对于某 事物,或某类事物,得到了解。人生亦有其最特出显著底性质,易于我们对其得 到了解,对其有觉解。 ” 在此将“觉”与“解”连起来使用,是为了强调“觉” 与“解”的内在联系。 “觉解”的过程固然也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却和一般的认 识活动不同。它并不仅仅是“觉”与“解”的单纯的综合,更多的是对其二者的 深化。 “觉解”首先是“自觉的了解” ,也就是“反观底”了解,将了解的对象从 外物转向了自身的活动;同时, “觉解”是“了解的自觉” ,也就是一种“明觉底 心理状态” 。只有人的自觉的活动,生存才变得有意义,觉解乃是对于自身活动 意义的了解。如果说,人从了解中获得的是知识,而从觉解中获得的则是意义。 人们通过觉解来建立自己的意义世界。 1.觉解是人最显著的性质 冯友兰认为觉解是人最特出显著的性质, 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质。 他说,“若 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底东西,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 底东西。若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有觉解底生活,或有较 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生之所以异于别底动物的生 活者。 ” 人生也是世间的一类事,而人们对于这一类事,也可以有了解,可以 了解它的意义。并且,人对于它了解得愈多愈深,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也就愈加 丰富。人对于人生有所了解,不但有所了解,还能自觉其有所了解,即人的意识 是自明的。如,人与禽兽同样都有活动,人在活动时,了解这活动是怎么回事, 并且自觉他是在从事这一活动;而禽兽在活动时并不了解活动是怎么一回事, 对 自己的行为也没有自觉。比如人在筑室时是一种对筑室有充分了解的自觉的活 动,而鸟筑巢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它并不了解也不自觉它是在筑巢。 2.觉解是人最重要的性质 冯友兰认为,有觉解不仅是人的最特出显著的性质,而且,因为有觉解使人 在宇宙间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说“因人生的有觉解,使人在宇宙间,得有特殊 底地位。宇宙间有人无人,对于宇宙有很重大底干系。有人底宇宙,与无人底宇 宙,是有重要底不同底。从此方面看,有觉解不仅是人生的最特出显著底性质,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71 冯友兰.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p47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友兰“觉解”说及其伦理意蕴 11 亦且是人生的最重要底性质。” 人在宇宙间创造了文化,宇宙间若没有人,宇宙 间便没有文化。他举例说人有人的文化、鸟有鸟的文化、蜂蚁有蜂蚁的文化, 虽 然鸟或蜂蚁也有它们的文化,但人与鸟或蜂蚁比不在于他们是否有文化,而在于 他们的文化是否是有觉解的。人的文化,与鸟或蜂蚁的文化的不同,不仅是范围 大小的差别。人的文化是心灵的创造、觉解的产物,而鸟或蜂蚁的文化是本能的 产物。 他说“心是有觉解底, 本能是无觉解底。所以鸟或蜂蚁虽可以说是有文化, 但其文化是无觉解底,至少可以说,大部分是无觉解底。人的文化,则是有觉解 底。宇宙间若没有鸟或蜂蚁,不过是没有鸟或蜂蚁而已。但宇宙间若没有人, 则 宇宙间即没有解,没有觉,至少是没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宗教家及有些哲学家以 为于人之上还有神,其觉解较人更高。但这是不可证明底。宇宙间若没有人, 则 宇宙只是一个混沌。 ” 人因有心而觉解,宇宙因有人而有解。因此可以说, “天 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 ,所以有人底宇宙与没人底宇宙有重大底不同。 “心” 作 为认识论范畴,指思维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活动。把心作为本体论范畴,心是宇宙 的本源,是人的主宰。宋明时哲学家对“心”的探讨和应用,都达到了一个新阶 段,冯友兰认为心是“知觉灵明” ,人以外底别底动物,虽然也有有心者,但它 的心未必能到所谓知觉灵明的程度,至少我们亦可谓其知觉灵明,不到较深觉解 的程度。在宇宙间,有心底虽不只有人,而只有人的心达到知觉灵明的程度。 3. 觉解有多层意旨 觉解的提出是为了回答“人生意义”这一哲学问题。冯友兰说人生的意义在 于人有觉解,人对宇宙人生有觉解则宇宙人生对人有意义,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 越深宇宙人生对人的意义也越大。从这一角度讲,觉解是强调主体内在感受的主 观性很强的概念。 但我们也要看到冯友兰的觉解概念, 在有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对外开放课件
- 对公业务贷后管理课件
- 安全培训的项目经理课件
- 工程审计应急服务方案(3篇)
- 2025年煤及矿产品批发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甲醛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吉他考题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牛羊数学思维题目及答案
- 工程汛期防洪应急方案(3篇)
- 工程项目方案评估(3篇)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病毒 微专题
- 畲族民俗文化课件
- 2025-2030男装市场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航海概论航海技术臧继明课件
-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查房
- 2024年中国农业银行秋季校园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乡村医生药品管理培训
- 医院培训课件:《危重病人心电监测》
- 医院规培合同范本
- 银行贷款电子合同电子版(2025年版)
- 非物质文化遗产微短剧叙事策略与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