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纤维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功能材料1401孙朋亮,碳纤维与碳纤维复合材料,我们通常所说的碳纤维是一个模糊的总称,不同种类碳纤维的性能其实千差万别。要注意,我们所说的碳纤维,其实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简称和俗称,与真正的碳纤维是有区别的。简单理解,真正的碳纤维就像是一根一根的毛线,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碳纤维则是这些毛线织成的各种毛衣、围巾、手套等等,所谓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实就是用很多碳纤维,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布,然后用树脂或者其它黏合材料紧密的连接成一体。如图所示,这一根一根的圆柱体就是碳的纤维,而这些圆柱体被中间填充的树脂填充在一起。这些纤维的分布密度直接影响最终的材料性能。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纤维体积比,来控制碳纤维材料的最终性能。简单说,,纤维越密,单位体积内的纤维越多,沿纤维方向的强度就越高;反之,纤维越疏,单位体积内的纤维越少,最终碳纤维材料的强度也就越低。纤维和树脂共同组成的纤维复合材料,其工程性能不仅仅取决于单根纤维的性能,还受树脂性能和纤维密度的影响,更受纤维方向的影响。也就是说,最终碳纤维材料的性能,其实是纤维性能和填充树脂性能的加权平均。,对于工程中使用的碳纤维来说,纤维的排布既可以是单一方向的,也可以是多方向交叉叠加的。其中最常用的当然是多方向交叉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碳纤维的外观。,比如这就是单一方向的,这个就是多方向交叉的,我们常见的碳纤维的外观就是这种双向交叉的纹理。原始的碳纤维材料就是这样的,其实更像布料,可以弯折,可以卷成一卷。,碳纤维编织,编织是一种基本的纺织工艺,能够使两条以上纱线在斜向或纵向互相交织形成整体结构的预成形体。这种工艺通常能够制造出复杂形状的预成形体,但其尺寸受设备和纱线尺寸的限制.该工艺技术一般分为两类,一类的二维编织工艺,另一类是三维编织工艺。,传统的二维编织工艺能用于制造复杂的管状、凹陷或平面零件的预成形体,它与其它纺织技术相比成本相对较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发自动化编织机来减少生产成本和扩大应用范围。它的关键技术包括质量控制、纤维方向和分布、芯轴设计等。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近二十年来诞生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以三维整体织物为增强体,其优良的结构性显著改善了复合材料多方面的力学特性,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层合板层间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6年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带答案
- 2025年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公开招聘人事代理工作人员16名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2026年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新版
- 2025年甘肃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模拟试卷 公共某础知识(一)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6年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5广东韶关“百万英才汇南粤”南雄市秋季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招聘88人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6年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6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新版
- 2026年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A3】人教版2023-202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检测卷(卷一)(含答案)
- 重说二十年前的作品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 身份证前六位与省市县区对照表可直接存入数据库
- 工程洽商单(样本)及工程设计中标通知书
- 三菱HOPE电梯的故障码
- JJG 875-2019数字压力计
- 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课件
- 基于Robotstudio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设计
- 制梁场制存梁台座检测方案
- 质性研究方法PPT通用课件
- 中线的用法(倍长中线法)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