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校诂.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校诂.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校诂.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校诂.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吴越春秋》校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吴越春秋,东汉赵哗撰,是一部重要的汉代流传下来的编年体史书,书中记载了 先秦时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吴越春秋自成书以来,历经千年流传,形成了诸多 不同的版本。汉、唐间以吴越春秋为名的各种著作,自成书后就不断散逸,到今天只 有署名为赵哗撰的吴越春秋独行于世。 吴越春秋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从史学角度看,其所载诸多富有真实 性的史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正史中吴、越两国史料的不足,为古地方民族史学做出重要 贡献。从文学角度看,全书围绕吴、越争霸这一条贯穿始终的故事线索展开,通过描述人 物行动和内心活动,借助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场面渲染、气氛烘托等表现手法,塑造出诸 如勾践、伍子胥、夫差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语言学角度看,该书载有我国上古歌谣 弹歌、伍子胥所引河上歌、楚乐师作穷劫之曲、越采葛之妇所作苦之诗等 多首诗歌,这对研究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文学史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书中对话部分保存了 数量众多的口语词,也是我们现在研究上古汉语词汇的重点。此外吴越春秋在史学理 论、历史文献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目前,关于吴越春秋在文学、史料、文献研 究等方面的价值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而吴越春秋文本及其语言的校诂、整理工作, 还不能让人完全满意。 由张觉先生校注,岳麓书社于2 0 0 6 年4 月出版的吴越春秋校注是一部比较充分 吸收前修时贤研究成果的力作,后出转精,自不必言,然百密未免一疏,我们在通读过程 中,发现其间亦有诸多可商之处,故笔者不揣浅陋,以张觉先生的吴越春秋校注为底 本,结合前贤时秀的研究成果,参校苗麓先生吴越春秋点校本、周生春先生吴越春 秋辑校汇考、薛耀天先生吴越春秋译注等大家著作,通过校勘、训诂等传统小学的 手段,以吴越春秋本书为内证,参阅史记、国语、左传、越绝书、水经注、 世说新语、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子、说苑、文选、后汉书、北堂 书钞、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艺文类聚等相关典籍为佐证,对其中的校勘、句读、 词义训释及语法分析等可商榷之处做一些初步的综合整理工作,总计校勘札记二十一则、 标点札记十六则、训诂札记三十则,以期就正于方家时贤。 关键词:吴越春秋校勘标点训诂 a b s t r a c t “w uy u ec h u nq i u ”( 吴越春秋) ,w r i t t e nb yz h a oy e ,t h ee a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 , i sa n i m p o r t a n tp r o v i s i o n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w h i c hh a v eb e e nh a n d e dd o w ni nh i s t o r yb o o k sb o d y w o r k s ,t h eb o o km a i n l yr e c o r d e dt h ep r e q i np e r i o d ,t h eh i s t o r yo fw ua n dy u e sh e g e m o n ya n d v i e t n a m s i n c et h eb o o kh a sb e e np a s s e dd o w nt h r o u g ht h em i l l e n n i u m ,t h e r ea r ean u m b e ro f d i f f e r e n tv e r s i o n s i tw a sn a m e d “w uy u ec h u nq i u ”( 吴越春秋) u n d e rt h ep r e t e x to fv a r i o u s w o r k sw h e nh a r t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s i n c et h eb o o ka f t e rt h ed i s s i p a t i o nc o n s t a n t ,a n dt o d a y o n l yas i g n e dw r i t i n gf o rz h a oy e se x i s t si nt h ew o r l d “w uy u ec h u nq i u ”( 吴越春秋) 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a n dv a l u a b l ea c a d e m i cb o o k f r o mt h e p o i n to fh i s t o r y , t h eb o o ki sr i c hi nc o n t e n t ,c o v e r saw i d er a n g e ,w i t hal o to fu n i q u e ,w h i c h c o n t a i n sal o to fr i c h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a u t h e n t i c i t ya tav e r yl a r g ee x t e n ti nt h eh i s t o r yo fw ua n d y u ed y n a s t y ,a n da d d sm o r eo ft h ei n a d e q u a c yo ft h et w om a t e r i a l sf o rt h ea n c i e n tp l a c e s m a k i n ga l l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l i t e r a r y , t h ew h o l eb o o k a r o u n dt h ew ua n dy u eh e g e m o n yt h a tr u n st h r o u g ht h es t o r yo fac l u et os t a r tb yd e s c r i b i n g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a c t i o n sa n dh e a r ta c t i v i t y , w i t hp e r s o n a l i z e dl a n g u a g e ,r e n d e r i n gt h eu s eo fs c e n e s , t h ea t m o s p h e r e ,s u c ha sc o n t r a s tm e t h o d s ,s h a p i n g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g o uj i a n ( 勾践) ,w uz i x u ( 伍子胥) ,f uc h a i ( 夫差) a n do t h e rd i s t i n c t i v ep e r s o n a l i t yi nt h eh i s t o r y “w uy u ec h u nq i u ( 吴越春秋) h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v a l u e ,w h i c hi si ni t se s s e n t i a le m b o d i m e n to ft h el i n g u i s t i c sv a l u e “w uy u ec h u nq i u ”( 吴越春秋) c o n t a i n s s o n g so f “b o m bs o n g ”o fa n c i e n tt i m e si no u rc o u n t r y , w uz i x u ( 伍子胥) q u o t e di nt h e “r i v e rs o n g ,c h u ( 楚) m u s i c i a n sa s “r o b b i n gt h ep o o ro ft h e s o n g ”,t h em o r et a k e nb yt h ew o m a np i c k i n gg e ( 葛) “b i t t e r n e s so ft h ep o e m ”p o e t r y , t h es t u d y o fp r e q i nt ot h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o ft h e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v a l u eo ft h e c o r p u s b o o kd i a l o g u ea c c o u n t e da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r t i o no ft h eb o o k ,t h ed i a l o g u ea tt h a tt i m e p r e s e r v e dm a n yo ft h ec o l l o q u i a l ,w h i c hal a r g en u m b e ro fw o r d s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o ft h i sp e r i o d a r ea ni m p o r t a n ts y m b o l ,b u ta l s oa r ew en o w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f o c u so fo l dc h i n e s ev o c a b u l a r y i na d d i t i o n ,i ta l s oh a sac e r t a i nv a l u ei n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a n d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a tp r e s e n t , “w uy u ec h u nq i u ”( 吴越春秋) ,i ni t s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d o c u m e n t st h ev a l u eo f r e s e a r c hh a sb e e nv a r y i n gd e g r e e so fi m p o r t a n c e ,a n di t st e x t ,l a n g u a g e ,s c h o o l ,o r g a n i z ew o r k , e t c p e o p l es h o u l dn o ty e tf u l l ys a t i s f i e d m r z h a n gj u e s ( 张觉) 、uy u ec h u nq i uj i a oz h u ( 吴越春秋校注) ,p u b l i s h e db yy u e l u 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i na p r i l2 0 0 6i sam a s t e r p i e c et h a tq u i t ea b s o r p st h ee m i n e n ts c h o l a r s r e s e a r c h a n dr e s u l t s ,t r a n s f e r st h e e s s e n c e ,h a sl o t s o fe s o t e r i c d o c t r i n e s ,h o w e v e r , i ta l s oh a sm a n y d i s c u s s i o n sa n dc o m p l e m e n t a r i t i e st om a k eu p ,s oid on o tg u e s ss h a l l o wt oi ta sab o o ko fb a s i s , c o m b i n e dw i t h p r i o r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f o re x a n p l e ,m r m i a ol u ( 苗麓) “s c h o o l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o f w uy u ec h u nq i u ”m r z h o us h e n g c h u n ( 周生春) “s c h o o lh e a l t he x a m i n a t i o no fw uy u e c h u nq i us e r i e s ”,m r x u ey a o t i a n ( 薛耀天) “w uy u ec h u nq i ua n n o t m i o n ”,a n do t h e rf a m o u s s c h o o l e r s p u b l i c a t i o n s ,t h r o u g ht h ec o l l a t i o n ,g l o s sa n do t h e rt r a d i t i o n a lm e a n so fp r i m a r ya n d 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 e r s m e t h o r d s t h i sb o o k a st h ei n t e r n a lc a r d ,r e f e rt ot h e “s h ij i ”( 史记) ,“g u o y u ”( 国语) ,“z u oz h u a n ”( 左传) ,“y u ej u es h u ”( 越绝书) ,“s h u ij i n gz h u ”( 水经注) ,“s h i s h u o x i ny u ”( 世说新语) ,“l us h ic h u nq i u ”( 吕氏春秋) ,“h a ns h iw a iz h u a n ”( 韩诗外 传) ,“h u a in a nz i ”( 淮南子) ,“s h u o y u a n ”( 说苑) ,“w e nx u a n ”( 文选) ,“h o uh a n s h u ” ( 后汉书) ,“b e it a n gs h uc h a o ”( 北堂书钞) ,“t a ip i n g y ul a n ”( 太平御览) ,“t a ip i n gg u a n g j i ”( 太平广记) ,“y iw e nl e ij u ”( 艺文类聚) a sc o r r o b o r a t i o no fo t h e rr e l a t e db o o k s ,m a i n l y t h r o u g ht h ec o l l a t i o na n de x e g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a n do n e o ft h ec o l l a t i o n ,s e n t e n c er e a d i n g a n ds e m a n t i c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r a i n i n ga n dg r a m m a ra n a l y s i si so p e nt oq u e s t i o n ,g e n e r a l l yt od o s o m ep r e l i m i n a r yp r e p a r a t i o nw o r k s ,at o t a lo fc o l l a t i o n n o t e si s2 1 ,p u n c t u a t i o nn o t e si s1 6 , c r i t i c a ln o t e si s3 0 ,w i t hav i e wt os o l i c i tc o m m e n t so nt h em a s t e r sa n dt h ee m i n e n ts c h o l a r s k e yw o r d s :“w uy u ec h u nq i u ”( 吴越春秋) e m e n d a t ep u n c t u a t e c o m m e n t a t e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4 ”)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困论文( 吴越春秋) 校诂,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a 学位期间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 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矗癌 日期: 砷7 岁如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 ( 吴越春秋 校诂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啤位 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回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 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 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 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 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矗:蕴日期:于影夕j 力 刷磁轹球拥三日辟蜡;。胁 吴越春秋校诂 一、绪论 1 吴越春秋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旧题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是一部汉代流传下来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主要记载了 先秦时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关于吴越春秋的作者,自后汉书儒林列传载 “晔著吴越春秋”后,历代史书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 文志、宋史艺文志等都将之归入东汉赵晔名下。历代诸多私家著录如郡斋读书志、 文献通考等也以之归为赵晔的作品。在唐代以前的众多史籍著录中,吴越春秋均 记为十二卷,而自宋史艺文志以后,关于吴越春秋的卷数多少开始出现分歧, 宋史艺文志记录吴越春秋十卷。赵晔之书由十二卷变为十卷,由此引发出后人 对今传十卷本究竟出于何人之手的怀疑。自明代杨慎提出:“汉书:赵晔撰吴越春秋。 晋书:杨方亦撰吴越春秋。今世所传哗耶? 方耶? n m 的疑问后,对此问题争 论到今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赵晔、杨方不定说。杨慎在丹铅馀录卷十四说:“汉书:赵晔撰吴越春秋。 晋书:杨方亦撰吴越春秋。今世所传,晔耶? 方耶? 有清一代学者姚际恒古今 伪书考完全承袭杨慎的这一说法。 杨方更撰说。王芑孙惕甫未定稿云今本“或竟出杨方之手。今人黄云眉在古 今伪书考补正中认为:“今世所传之吴越春秋,殆即杨方更撰之本,经后人析五卷为 十卷,而又误去其削繁之名,自宋以后,赵书既失,遂以杨书归之赵晔耳。 乜9 瓣 赵晔原书说。元大德本徐天祜吴越春秋序认为杨方、皇甫遵二书今人罕见,独 晔书行于世。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五丹铅新录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均从 此说。 皇甫遵传、赵晔书说。崇文总目卷三著录“吴越春秋十卷 和“吴越春秋 传十卷”,又说:“唐皇甫遵注。初,赵晔为吴越春秋十二卷。其后有杨方者,以晔 所撰为烦,又刊削之为五卷,遵乃合二家之书考定而注之。川卯自此说一出,马端临文 献通考、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皆从此说。 汉晋间人伪托说。今人陈中凡先生认为:“吴越春秋不出于后汉赵晔之手,而为 汉晋间人讲述古史并附会民间传说的一种说部。 h 1 以上五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即怀疑今本吴越春秋可能为杨方所作,第二种说法 则明确认为今本为杨方所作,二者实质上是一致的,均怀疑或否定赵晔对此书的著作权。 而事实上,杨方之书,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为“吴越春秋削繁五卷,不仅书名 与今本不同,卷数办不一致。至于黄云眉先生所认为的杨方书为五卷,后人析五卷为十卷 则更是不能成立。按崇文总目所说,杨方之所以撰吴越春秋削繁,乃是因其嫌赵 晔吴越春秋太烦而大加芟削;况今本吴越春秋在全书结构上仿史书纪传体,一卷 一传,每一传都是独立的同时又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完备显然不是从五卷变化而 来,所以杨方更撰说不足为信。第五种说法,陈中凡先生直接否定赵晔的编撰权,并认为 此书不成于东汉,而是在汉晋年间,此说与前人的观点极为不同,但显然也是不能成立的。 对此,曹林娣在关于( 吴越春秋) 的作者及成书年代一文中已有详细的辨析,这里不 再赘述。畸1 第四种说法则认为皇甫遵十卷本乃是以赵晔十二卷本与杨方五卷本二书为参考 本考定而成,而皇甫本即为今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多从此说,今本虽经皇 甫遵校改,但鉴于其注已失传,故吴越春秋著作权亦当归于赵哗。我们以为第三种说 法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据周生春先生考证,“今日传世之吴越春秋,最初是由东汉 会稽山阴人赵晔在章帝至和帝,乃至安帝时间撰成,共有十二卷。东晋太宁前后,会稽人 杨方将赵晔所作刊削为五卷。至陈代,皇甫遵又合二家之书,考订传注,增补删削,改编 为一书,其书共分十卷。元大德年间,徐天祜又据此十卷本刊正疑讹,考其异同,为之音 注,序其卷首,以刊行传世。其后,徐复作徐氏补注九条,并增入其书。至此,经赵晔、 杨方、皇甫遵和徐天祜的撰作编修,历时约一千二百余年,今本吴越春秋的成书过程 方告结束。 m 挣3 剐我们认为周生春先生的说法比较可信,今本吴越春秋当为赵晔原 书。 2 吴越春秋的版本与流传情况 吴越春秋自成书以来,历经千年流传,形成了诸多不同的版本。汉、唐间以吴 越春秋为名的各种著作,自成书后就不断散逸,到今天只有署名为赵晔撰的吴越春秋 独行于世。目前所知,吴越春秋最早的刊本是南宋汪纲刻本,著录在张金吾爱日精 庐藏书志中,此本已不可见。而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元大德十年丙午( 公元1 3 0 6 年) 绍 兴路儒学刻明修本。明清以来,吴越春秋的各种版本皆是以元大德本为祖本,主要分 十卷本和六卷本两种。前者包括北京图书馆所藏元刻明修本,弘治十四年( 公元1 5 0 1 年) 邝廷瑞、冯弋刻本,上海图书馆所藏明嘉靖复刻元大德本,以及以上二馆所藏之万历十四 年( 公元1 5 8 6 年) 冯念祖刊本和杨尔增重修本,四库全书文渊阁钞本,徐维则会稽 徐氏初学堂群书辑录本,徐乃昌随盒徐氏丛书本等。后者有明万历吴瑁古今逸史 本及康熙年间汪士汉据此重编刊印的秘书廿一种本,万历年间何允中广汉魏丛书 本,乾隆年间王谟增订汉魏丛书本,南京图书馆所藏明天启间吴越史刻本,摘 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钞本,日本宽延二年( 公元1 7 4 9 年) 刊本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尚有不分卷的清初清谨轩钞本等。在现存的各种版本中,以北京图书馆所藏明翻刻元大德 本、弘治十四年刊本和清末徐乃昌刻本为佳。 3 吴越春秋的研究状况与学术价值 ( 1 ) 吴越春秋的研究状况 清代以来的学者对吴越春秋的研究主要是从校勘、辑佚、撰作题记、书目考证、 2 编写提要以及撰写专著和论文等方面入手的。兹分别介绍如次: 校勘、辑佚类著作 卢校本乾隆四十九年,卢文诏对校弘治十四年刊本与古今逸史本而成。 校宋本乾隆五十九年,顾广圻对校宋嘉定十七年影钞本与明刊本而成。 蒋校本道光、咸丰年间,蒋光煦对校影宋本、明修本、古今逸史,撰成吴越 春秋校一卷。 顾氏校勘记顾观光以元大德本及当时通行本,对校北堂书钞等类书以及吴 郡志等诸书所引吴越春秋而成。 又俞樾撰有读吴越春秋一卷,载于俞氏所著诸子平议补录一书。孙诒让著有 札适一书,颇采诸家之长。又光绪三十二年,徐乃昌据上述诸家之说撰成札记一 卷以及逸文一卷,堪称吴越春秋校勘、辑佚之集大成之作。 另外,近代学者如王仁俊辑有吴越春秋佚文一卷,张余鸿著有读吴越春秋札记 一文,邵瑞彭著有吴越春秋札记一卷等。建国以来,当代学者对吴越春秋的校勘、 辑佚方面的成果主要有:苗麓吴越春秋点校本,薛耀天吴越春秋译注,刘玉才吴 越春秋选译,张觉吴越春秋全译、吴越春秋校注,周生春吴越春秋集校汇考等。 题记、书目考证、提要类著作 自清代以来,近、现、当代学者有关吴越春秋的题记、书目考证以及提要类著作 著述颇丰,今据引周生春先生辑校汇考一书中相关研究著作如下:“朱彝尊经义考 卷二七五,俞敏中天禄琳琅书目卷八、后编卷四,顾广圻思适斋书跋卷二、思 适斋集卷一四,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四,洪颐煊读书丛录节钞,吴寿肠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二,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二六,江标宋元本书目行格表 卷上,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o ,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附录,丁日昌 持静斋书目卷二,陆心源醑宋楼藏书志卷- - ) k 、仪顾堂题跋卷四、续跋卷 七,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卷三,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一o ,缪荃孙艺 风藏书记卷四、续记卷四,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卷二三,柳诒徵盔山书影 二辑上,叶德辉郎园读书志卷三,罗振常善本书所见录卷二,傅增湘双鉴搂善 本书目卷二,邓邦述群碧楼善本书录卷二,北京图书馆中国版刻图录图版- - ) k 九、目录五四,以及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卷三,秦荣 光补晋书艺文志卷二,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一三等均著录了吴越春秋 一书,并提出不少值得重视的意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 张心潋伪书通考对今本吴越春秋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提出了疑问。四库全书总目 卷六六,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七则对吴越春秋的版本源流卷帙、注和序的作者、 体裁及徐天祜的考证提出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精辟见解。”m 1 n 3 1 ” 现、当代有关吴越春秋研究的单篇论文类著作 近年来,诸多学者发表了若干从不同角度考察和研究吴越春秋的论文。如:陈中 3 凡( 论吴越春秋) 为汉晋间的说部及其在艺术上的成就( 文学遗产( 增刊) 一九 五九年第七辑) ,陈桥驿( 吴越春秋 及其记载的吴、越史料( 杭州大学学报一 九八四年第一期) ,曹林娣关于( 吴越春秋) 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西北大学学报 一九八二年第四期) 、试论( 吴越春秋) 的体裁( 苏州大学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 期) 、( 吴越春秋) 文学成就初探( 苏州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梁宗华 现行十卷本( 吴越春秋) 考识( 东岳论丛一九八八年第一期) 、一部值得重视 的汉代历史小说一( 吴越春秋) 文学价值初探( 浙江学刊一九八九年第五期) ,薛 正兴( 吴越春秋) 词语校释(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八年第三期) ,金其桢( 吴 越春秋 “内吴外越 探辨(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试解( 吴 越春秋 的“不可晓”之谜( 史学月刊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金永平( 吴越春秋) 讹误考辨( 浙江学刊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 吴越春秋) 徐天祜注浅议( 杭 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九一年第四期) ,黄仁生论( 吴越春秋)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言 长篇历史小说(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从历史走向文学一论( 吴 越春秋) 的人物艺术(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九五年第四期) 、( 吴越春秋) 作为首 部长篇历史小说的思想成就(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仓修良( 吴 越春秋 辑校汇考序( 浙江大学学报一九九六年第六期) 等。 近年来笔者所见关于吴越春秋研究的硕、博论文主要有:罗俊华( 吴越春秋) 研究( 武汉大学) 、王春玲( 吴越春秋) 动词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 、于为( 吴越春 秋) 复音词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刘晓臻 吴越春秋) 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杨海 峰( 吴越春秋) 词汇研究( 四川大学) 、付玉贞( 吴越春秋) 试论( 四川大学) 、商 光锋( 吴越春秋) 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 、林小云( 吴越春秋) 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等。 ( 2 ) 吴越春秋的学术价值 吴越春秋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从史学角度看,全书内容丰富,涉及 面广,具有颇多独到之处,其所载诸多富有真实性的史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正史中吴、 越两国史料的不足,为古地方民族史学做出重要贡献。其体例熔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 为一炉,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以纪传体为主,以编年体为头绪来铺叙两国史实的国别史, 记言、记事相结合,开创了我国古代以小说书法写史的先例。再从文学的观点来看,今本 吴越春秋虽以记述史实为主,但又不乏文学成份,全书围绕吴、越争霸这一条贯穿始 终的故事线索展开,通过描述人物行动和内心活动,借助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场面渲染、 气氛烘托等表现手法,塑造出诸如勾践、伍子胥、夫差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吴越春 秋价值重大,更体现在其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吴越春秋载有我国上古歌谣弹歌、 伍子胥所引河上歌、楚乐师作穷劫之曲、越采葛之妇所作苦之诗等诗歌多首, 这对研究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文学史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该书中对话占全书的很大一部 分,这些对话保存了大量的当时的口语,而这些数量众多的口语词是这时期语言的标志, 4 也是我们现在研究上古汉语词汇的重点。此外吴越春秋在史学理论、历史文献等方面 也具有定的价值,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通过以上吴越春秋研究状况的简介我们可 以看出,吴越春秋的文学、史料、文献价值已得到重视,而其本身宝贵的语料价值更 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4 关于本篇论文的研究角度与校勘方法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重点主要集中于:文字及其标点有脱、衍或讹者,试校之;对吴 越春秋异文、诸家异说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作进一步的探讨:对前修时贤之说存在可商 榷地方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对吴越春秋一书中训释未尽、未妥之处做一些初步的补 注、校订工作;对诸家学者校释、训解义长者,试更为申说、补充。 本文校勘所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校法。即利用吴越春秋校注一书中相关部分进行互校。 他校法。即以其它典籍与吴越春秋校注的相关部分进行参校。这些典籍主要包 括史记、国语、左传、越绝书、水经注、世说新语、吕氏春秋、韩诗外 传、淮南子、说苑、文选、后汉书、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艺 文类聚等。 理校法。即利用事理来推断文字、标点的正误与否。 对校法。即利用苗麓先生吴越春秋点校本、周生春先生吴越春秋辑校汇考、 薛耀天先生吴越春秋译注与张觉先生吴越春秋校注做一些初步的对校工作。 ( 为文中引用和解说的方便,张觉先生吴越春秋校注,文中简称“张校”、“张本”; 苗麓先生吴越春秋点校本,文中简称“苗校 、“苗本”;周生春先生吴越春秋辑校 汇考,文中简称“周考”、“周本;薛耀天先生吴越春秋译注,文中简称“薛译”、“薛 本。) 二、校勘 1 姜螈怪而弃于呃狭之巷,牛马过者折易而避之。( 张本吴太伯传第一第2 页) 张校:徐天祜说:“折当作辟。诗: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觉按:徐 说不当,因为“辟易”是退避原处而改变地方的意思,用来解释此文,并不妥当;而且“折、 “辟 两字形、音相差极大,不易致误;此句已用“避 字,“折 不应再作“辟”。苟 子宥坐:“其万折也必东。 注:“折,萦曲也。 此文“折 字当是指改道而行。又, 此句所述,与诗大雅生民所叙不同,不可类比。史记周本纪作“马牛过者 皆辟不践 ,与此文相类。 按:徐说殆非,张说近是。试为补证如下:“折易”为近义之字平列。广雅释诂一: “折,曲也。川力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川钔1 4 故该“折 字本为“弯 曲、曲折 之义。如淮南子览冥训:“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 5 又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横流逆折,转腾澈洌。 此文中“折 字用其引申义即为改 变方向之义。玉篇易部:“易,转也,变也。n 1 7 广韵昔韵:“易,变易也, 又改也。”n 0 1 邮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3 0 2 汉班 固答宾戏:“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故此处“折易犹言“改 变方向、曲折而行 ,如是语意甚明,与上文密合,不烦改字。 2 尧聘弃,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 张本吴太伯传第一第2 页) 张校:区:汉书张敞传:“发起贼主名区处。注:“区谓居止之所也。 礼记礼 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故“区”作“匾 ,像一区域之内 有众多的洞穴。此文之“区,当即山洞之类的住处。 薛译:区:小屋。汉书胡建传:“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 唐颜师古注:“区 者,小室之名,若今之小庵屋之类耳。 按:诸家或释“区 为“山洞之类的住处 ,或释为“小屋”,论事理,两说皆未得。 据下文“研营种之术 即“研究耕种的技术,可知此文中“区 当指“畦、畦田 之义。 中华古汉语字典:“区,畦、畦田。正举此例,甚是,当从之。文选左思 蜀都赋) : “其园则有药翦茱萸,瓜畴芋区,甘蔗辛姜,阳菌阴敷。刘渊林注:“畴者,界埒小畔际 也。川1 2 l 九2 1 吕向注:“区,畦也。 其“区正与“畴”相对为文,“区 亦犹“畴”也。 宋玉( 招魂) :“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王逸注日:“畦,犹区 也。 n 2 中嗍d 汉刘向说苑反质:“卫有五大夫,俱负缶而入井,灌韭终日一区。 邓析过,下车为教之日: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命日桥,终日溉韭百区不倦。”n 3 n 7 4 此“区亦谓“畦”,具体当指“韭畦 之义。又有“区田”连言者。如汉汜胜之汜 胜之书区田法:“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 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其力。 n 4 1 此“区田 亦即“畦田 之义。 3 今夫子作剑,得无得其人而后成乎? ( 张本阖闾内传第四第5 9 页) 周考:得其,吴郡志土物卷二十九所引吴越春秋同,太平御览卷三百四 十三所引作“当得”。 薛译:得无:莫非。得其人:必须得人。得( d 否i ) ,必须。徐乃昌日:“按,御览 得其当作当得。 张校:得无:恐怕,是否,莫非。 按:薛译:“得其人:必须得人。得( d 否i ) ,必须。 n 础伸1 0 ”细绎文理,此义与文意 未谐。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n 司3 玉篇彳部:“得,获也。呻附如 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其”,指示形容词,与今语“那 相当。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晏子立于崔氏之 6 门外。其人日:死乎? ”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韩诗外 传:“日:丘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mn 力伸1 7 ”此文中“得其人当指上文所言“获 得如干将之师夫妇一类的人”。故原文可通,不必改作“当得”。考北堂书钞卷一百二 十二引作:“今夫子作剑,得无得其人而后成乎? 川1 8 1 吴郡志土物卷二十九亦作:“今 夫子作剑,得无得其人而后成乎? n 鲫1 9 皆为其证。 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三引作:“今夫子作剑,得无当得人而后成。”古书虚字集 释:“当,宜也。川别伸4 4 9 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乃是也。 后汉书皇甫嵩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得”亦作“获得 讲。此文中 “人 亦指“如干将之师夫妇一类的人 。故“当得人与“得其人 语意相同,此乃不 同版本之异文均可参考。 4 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 张本阖闾内传第四第5 9 页) 周考:干将妻,世说新语赏誉注、初学记卷二十二、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 三、事类赋卷十三所引吴越春秋,“妻”字前有一“夫 字。 薛译:徐乃昌日:“按,世说作干将夫妻。 意即断发剪爪者,不只是莫邪,还 有干将。 按:徐说于义为长,细绎文理,“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一句疑脱一“夫 字。考 世说新语赏誉裴松之注引吴越春秋云:“夫妻乃剪发及爪而投之炉中。口订 柳文选七命卷三十五载李善注引吴越春秋日:“于是干将夫妻乃断发描爪,投 之炉中,使童女三百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n 妇伸川7 初学记卷二十二载: “干将作剑,金铁之精未肯流,干将夫妻乃断发剪指,投之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啪聆鳓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三载:“于是干将夫妻乃断发剪指投之炉中,使童女三百鼓 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伸1 0 4 ”据该书前文“昔吾师作冶,金铁之类不销,夫妻 俱入冶炉中,然后成物。”亦可知当为“干将夫妻断发及爪投于炉中。 5 走追奔兽,手接飞乌,骨腾肉飞,拊膝数百里。( 张本阖闾内传第四第6 6 页) 按:“手接飞乌”一句有误,考其它版本及其相关文献资料皆作“手接飞鸟 。古籍中 常见“飞鸟 二字连用。如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能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 兽。 呻”吕氏春秋功名:“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 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n 1 0 韩诗外传卷三:“夫山者万人之所瞻仰也。草木生 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 n 力伸d 孟子公孙丑上:“麒麟 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川2 司墨子明鬼下: “呜呼! 古者有夏,方未有祸之时,百兽贞虫,允及飞鸟,莫不比方。川拍1 伸2 荀子议 兵篇:“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 7 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 乜刀”盖“乌”字乃“鸟 字排版印刷之误。“接 谓迎射飞 动之物。如文选曹植( 白马篇)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李善注;“凡物飞迎 前射之日接。川1 2 h 吼嘲h 手接飞鸟”,意谓射技超绝。考吴郡志人物卷二十作:“走 追奔兽,手接飞鸟。追之,驷马驰而不及。射之,接矢而不可中。n 钔哪亦为其证,该 本当据正。 6 孙武日:“民劳,未可,恃也。一( 张本阖闾内传第四第7 1 页) 张校:恃也:当作“待之 。史记吴太伯世家:“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日:民 劳,未可,待之。史记伍子胥列传:“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日:民劳,未可,且待 之。此文作“恃,如果解为“依靠 而与“未可”连读,似也可通,但与“未”字的 语气不甚合。 按:“恃 通“待”,无烦改字。书泰誓:“天之见此以劝之也,恐恃之。孙星衍 今古文注疏:“恃者,河上公老子章句云:待也。啪啊”今见老子三十四 章“万物恃之而生”河上公注。管子七法:“攻国拔邑不恃权舆之国。郭沫若先生等 管子集校:“张佩纶云:恃、待意同。幼官、事语二篇均作“不待权舆 。m 例5 吕氏春秋审时:“不得恃定熟。 高诱注:“恃,或作待。”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 驯鸟者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 王先慎集解:“事类赋恃作待。 咖哪”又显学:“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集解:“意林、御览九百五十 二引恃作待。”嘲伸4 8 1 战国策韩策二:“公恃秦而劲,而轻与楚战。 诸祖耿先 生战国策集注会考:“史记恃作待。”口妇忡1 故由此可知,“恃”亦犹“待 之义,此文中“恃也”与史记所载“待之”之言相同,皆为“等待他们恢复疲劳”之 义。 7 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恩,大臣内引,谗人益众。( 周本夫差内传第五第7 5 页、 薛本第1 5 6 页、苗本第5 6 页) 周考:恩,蒋光煦所见宋本作“息”。 按:正字通心部:“恩,感人惠己日恩之。”如汉书外戚传:“傅太后恩赵太 后,赵太后亦归心。 颜师古注:“恩,谓以厚恩接遇之。川制汉书王莽传下:“根, 成帝世为大司马,荐莽自代,莽恩之。 此文中“恩”谓感恩,感谢之义。如是,论事理 “士卒不恩 一句与文意未谐。周先生会考引徐天祜注:“国语中恩作息。” 徐说可从。“息 谓休息也。广雅释言:“息,休也。h h n 如墨子非乐上:“饥 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啪嗍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杼, 夜夜不得息。故“士卒不息”犹言“士卒不得休息”,与前文“臣观吴王为数战伐 之义 密合。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国家敝于数战,士卒弗忍。”“士卒弗忍 与“士 卒不息”语意相同,亦为其佐证。今本张觉先生的吴越春秋校注中亦改作“士卒不息 , 8 其它各本当据改。 8 子贡去晋,见定公日:“臣闻:虑不预定,不可以应卒;兵不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