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 姓名:李晓蓉导师:谭培文专业:伦理学 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年级:2003 级 中中 文文 摘摘 要要 公民与公民教育都是源于西方的概念,公民教育的实质是为现代社会或国家培养合格 的公民。公民教育的概念十九世纪末在西方被明确提出并随着民主化的进程而发展。我国 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只有臣民概念而不可能有现代公民观念,传统的教育也建立在理 想人格的基础上。公民意识的先天不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民主进程是十分不利的。公民 教育是达成民主社会、和谐社会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 要一个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和无数健全自律的公民,公民教育是取代精英教育成为民主社 会发展的必然。 自 2001 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学界对公民道德的研究开 始深入,公开出版了较多书籍与文章,主要集中在对公民道德内涵及如何进行公民道德建 设的探索和研究上,且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除了公民道德论和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 分析两本著作是从学理上研究的力作之外,学者们也从多个角度发表文章来深入讨论公 民道德的内涵,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公民道德是一种政治道德、社会道德,是 公民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与公民社会同步生长并良性互动;中 国传统伦理与现代公民伦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传统伦理需要被继承、改造、超越;公民 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必须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经验。我国的公民道 德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微观研究还相对不足,也没有形成多学科的立体研究,对国外的 公民教育也大多停留在概貌式介绍上。目前学者们在公民社会、公域和私域划分、日常伦 理与公民伦理关系等方面还存在着分歧。由于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等概念在理论上目前还 存在争议,且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缺乏实践性等原因,因此讨论研究还在进一步之中。 本文从梳理公民、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出发,介绍当代公民教育思潮理论,分析与借 鉴其中蕴涵的伦理价值,并对中国当代开展公民教育的历史必然性进行分析,借鉴国外公 民教育的先进经验,对中国的公民教育从伦理的角度进行了简单的构建。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追古溯今,对公民以及公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进行 了阐述,并对公民教育的内容和特征有了基本的认识。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当代西方公民 教育的主要思潮及其产生的伦理背景,认识其中蕴涵的伦理价值,对公民伦理的理论基础 和存在的社会基础进行论证。从社会契约理论出发,公民伦理的内涵是公民在公共社会陌 生人群中处理人自身、与他人、与社群和国家关系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在 现实的层面上,一个稳定而又和谐的社会共同体对公共善的追求是公民伦理赖以存在的基 本社会背景。公民伦理要成为生活伦理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条件,这就是公民社会的生成与 ii 发展。公民伦理作为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形态,通过一系列的价值范式来承载公民身份与 公民社会的基本要求。公民伦理彰显公民的独立主体精神,在契约精神的基础上,倡导公 民之间的平等地位、 权利与义务有机统一的存在状态, 社会正义是其致力追求的最终目标。 第三部分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等方面对历史上中国公民教育的缺失进行了剖析,在 对我国公民教育现状认识的基础上,论述了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必然性。一些国家在公民 教育方面有着较悠久的历史和成功的经验,对刚刚起步的中国公民教育来说有着积极的学 习和借鉴意义,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美国、法国、新加坡为例介绍了一些国家的公民教育 现状。联系当代中国的现实社会与公民教育的现状,第五部分提出了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应 该体现的三个基本的精神理念,即主体性精神、理性精神与社会正义精神。主体性是最能 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主体性精神是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 的存在状态与精神状态的回应。在陌生人里,相互交往需要借助程序化的理性手段。这一 公共交往行为的理性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契约精神来体现的。正义是公民伦理的基 石和最后归宿,权利与义务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正义的理性规范的内容。同时论述了当 前公民教育的主要伦理内容,并在公民教育的对策研究中对中国的公民教育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关键词:公民教育伦理社会 iii ethical study on citizen s education of modern times abstract the notion of citizen andcitizen s education had emanated from westthe nature of citizen s education was to train qualified citizen for contemporary society or country the notion of citizen s education had been presente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in the west in the end of 19 sthe time of the feudal society was very long,and there were only subjects in lieu of citizens in china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was built basically on the ideal personality, and it was very disadvantageous for the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democracy that people lacked the civic consciousnessthe citizen s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patterns for democratic and harmonious societyat the period of changing mode, a civil society and numberless citizens with health and self- discipline have been neededit is necessary that citizen s education instead of the elite s edu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society the academy of civic virtue had been launched deeply since “ the programs for improving civic morality”had been issued in 2001lots of books and articles had been issuedthe major topics had concentrated on the nature of civic virtue and how to explore the researching fiel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c virtue, and these studi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besides the “ civil virtue introduction”and “ virtue analogy of the daily conduct of citizen” , articles of the theory on the civil virtue had been issued by scholars with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 nature of civic virtue, and they had the same thought on the several aspectscivic virtue was a political virtue and social virtue, it was the norm of behave that the citizen must obey in the life of country and societycivic virtue had developed as same step as civic society and they had affect each otherthere were many heterogeneity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to the contemporary citizens ethics, and traditional ethics had need been inherited, reconstructed and outdone the citizen s education was a system work., it needs the endeavor by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ey must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citizen s educ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it was the primary time that the civic virtue had been studied in china, microcosmic study was lacking, and all subject study had not been established we just introduced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foreign citizen s educationthere were distinguishes on the civic society between the public domain and private domain, the relations of daily ethic and citizens ethics for the scholarsnow that it differs between the notion of the public domain and civil society on the theory, and it lacked the experience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of china, therefore further debate of the research of the issue will be on the go this article endeavors to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 or civic education, analyzing the necessary about the citizen s education in china today, and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citizen s education today, analyzed and used the civic value of citizen s education, used the primary iv experience of citizen s education from foreign, made the simply construct for the citizen s education of ethics in the china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ive partsfirstly it will be traced from the ancient time to the modern time:the history of citizen and expound the citizen or the nature of citizen will be stated the different period, to realize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citizen s educationmore details of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citizen s education gener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 s education idea in the west today will be introduced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and it will be made to come to realize the civic value to demonstrate that existed the theory basis and social basis of citizens ethicson the theory of the social bond, every citizen must obey the nature of the citizen ethics that is the rule of the conduction and morality when citizen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from others to the person, social group and country in individual group of public societyin fact, the object that has been pursued is the basic social background that the citizen ethics exist rely on it in the stable and harmonious societyit needs condition that the citizen ethics should become the live ethicsthis is the condition that brings and develops the civic societyas the basic value pattern, the citizen ethics bear the citizens identity and civic society by a series of valuable normthe independent subjective spirit has been shown depend on the bond s spirit by the citizen ethicsto develop the equitable situation between the citizens and exist state of the right and duty, the social justice is the ultimate object that has been pursuedthirdly the cause of lacking the citizen s education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a will be analyzed i would like to demonstrate the necessary of citizen s education base on the situation of citizen s education in china todaythere are long experience about history and success on the civic education in many countriesthese are important for the china that it is going to do soin the fourth part, i introduce the situation about the citizen s education in some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france, and singapore the fifth part of the article will be stated that three theories on the real state of the citizen s education concerning the chinese society todaythose are subjective spirit, reasonable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social righteousness the subjective spirit is the mostly showed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 of humankind, and it is the basic valuable object for the citizen s educationthe mutual conduction needs to be done per the reasonable procedures among the strangers it mostly comes true by the social bond concept during the reasonable operationsjustice is the base stone for the citizens ethics and is the ultimate objectvaluable idea of the right and duty show the content that has been included by the reasonable rule of the social justicemeanwhile, i introduce the major content about the education of the citizen ethics up to dateit has been prospected citizen s educ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 citizen, education, ethic, society 1 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 引引言言 教育平等是我们追求的理想。18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以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 推进,人类社会的教育也日益平等。这不但体现在法律明文规定公民不分种族、地区、出 身、性别、政治与经济地位的高低,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上,而且也体现在 19 世纪以来各国纷纷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实行年限不等并不断延长的普及义务教育上。中 国两千多年来受有阶级的教育的影响,接受教育始终是部分人的特权,解放后教育强调面 向大众,人人可以公平接受教育,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局限仍有一部分人无法接受教育,尤 其是高等教育, 奉行的是严格筛选、 选拔尖子人才的精英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2000 年我国已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壮年文盲的目标, 21 世纪高等教育将 实现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过渡,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 19,进入了国际公认 的大众化发展阶段。1 “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 格。”2我国传统教育是建立在理想人格基础上,以“成人”的道德理想作为教育目标 的“圣人教育” 。在中国, “圣人教育”有其特殊的理论内涵、传统、社会背景和制度渊源, 它把高尚的境界、先进性的理想要求作为普通的规范来要求,在教育从“精英”走向“大 众”的今天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道德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当一个 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不能提供相应的道德支持时, “圣人教育”要么成为空谈,要 么成为维护少数专制制度的招牌。20 世纪以来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民 主化进程也进一步推进。在中国进入现代化历史进程,开始在全球的事业中进行经济、文 化等的对话时,传统教育的模式也受到了挑战。社会的转型促进了教育的转型,教育也从 精英之塔走向了大众之厦,教育不再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大众的教育。教育目标 也从培养“革命者” 、 “四有新人”转到培养合格的“公民” 。大众教育强调以全体公民为 基础,设定道德底线,将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普遍的道德要求,注重 全面素质发展,着眼于人的终身教育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的四大支柱。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推进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行民主政治,公民成了教育的时代主体。培养一代认同、积极参与并 具有实践能力的合格的公民处于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也是民主化进程的中国教育的基本 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政治文明需要有相应资格的公民 来实现,只有社会的基本价值成为公民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并内化为生活实践的基本态度 时,才能建设民主、法治、自由的文明社会。公民教育是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的变迁、社会文明制度形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的要求和结果。当代教育的基 本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培养他们 适应现代化和民主社会的心理素质与各方面素养;不仅是为了生存而学习,更重要的是过 更有意义的、更有价值的生活,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2 一一公民概念的内公民概念的内涵及公民教育的特征涵及公民教育的特征 (一)公民的概念及其发展概略 公民是一个政治法律概念。 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 “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 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4我们宪法明确规定, 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亚诺斯基认为, “公民身份是个人在一民族国家中,在特定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 遍性权利与义务的被动及主动的成员身份。 ”5有学者根据公民对自己角色的认同将公民 分为潜在或者隐性的公民、现实的公民和理想的公民。6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的公民 是与公民道德相联系的,强调的是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致态度、相似的行为方式和可以交换 的权益观念等内容。7公民作为一个从西方传入的概念,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社会 民主化进程及公民社会的成熟而逐渐地发展与完善的。关于其内涵,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 虽有不同的概括,但有些最基本的相同内涵:第一,公民是指社会人,政治人,他作为社 会和国家的一个成员而存在。第二,公民表达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特定法律关系,并 同时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公民不仅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历史的,文 化的概念。其中,公民内涵的核心是:公民是一个社会人及政治人,是以社会和国家的一 个成员身份而存在,其处世原则依赖于他与社会的契约而定,即具有相应的公民权利和义 务。8公民首要的立场和责任是认清自己在国家领域、公共领域的角色和地位,必须处 理好与国家、社会、其它公民的关系,在处理这些过程中,公民又必须具备理性、自立、 公平等基本素质。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继承并超越了其最初的内涵,是个体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在地 位平等和政治自由中充分地、自主地参与并处理、认同国家社会的事务,履行自己作为公 民的义务和责任,能独立自主地表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管理个人的私人生活,在个人的自 我实现中选择个人的生活目的与社会方式。 在公共领域中公共权利参与交往中, 他与国家、 他人或团体组织的关系是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因此,公民与臣民是相对的有着本质 的区别,臣民是与奴隶、封建等级制度相伴随的产物,具有无主体性、附属性、从属性等 的特征,没有个人的权利。 公民概念是个舶来品,公民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公民” 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所沿用。在雅典城邦制国家所建立的奴隶民主制下,奴 隶主和自由平民在法律上享有特权,这一小部分自由民被称为“公民” ,奴隶只是“会说 话的工具”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公民资格, “单纯意义上的公民,就是 参与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要求。 ”9公民不能离开自己的 城邦,直接与“城邦”相连,这样,以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为背景形成了“公民”的观念。 奴隶自然不在公民范围之内,就连勤劳奔波的工匠也不是, “最优良的城邦绝不会把工匠 变成公民;假若这样的人成了公民,那么所讲的公民的德性就不适合用于所有的公民,也 3 不会适用于所有自由民,而仅限于那些为生活必需奔波操劳的人。 ”10古希腊教育理想 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好公民,好的公民就是他们所有能力都达到和谐发展,而且他应该具有 善良公民的美德,即有节制的、勇敢的、宽宏大量和正义的美德。在理想国里,柏拉 图把公民分为三等:手工业者、战士以及哲学家或护卫者。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公民必 须在经济与政治上是个自由人,有作为个体人的私人生活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公共生活, 并在两区域之间存在鲜明的区分和紧密的联系。他认为: “凡有资格参与城邦的政事和审 判事务的人都可以被成为该城邦的公民,而城邦简而言之,就是其人数足以维持自足生活 的公民组合体。 ”11因此,民主制度下的公民必须是承担政治法律义务和享受政治法律 权利的人。这个基本规定,到现在仍是公民内涵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不 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以发展优秀的公民为目的,使人作为人的生存质 量得以提高。雅典当时的主流伦理生活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法制生活,这种体制的理论合法 性的基本前提是公民本位(自由、独立、平等、一切权利之源)和公民能力。12古罗马 对狭隘的整体城邦观念有所突破,从共和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出发解释国家的本质。在其 政治实践中,古罗马人培育了以公民自由(基本含义是平等的公民实行自治)为核心的共 和精神,以共和精神为动力和源泉创造了共和制度。公民是希腊与罗马城邦结构所特有的 一种身份,古代其他地区并不见。 罗马帝国灭亡后,公民身份在西方国家销声匿迹。漫长而又黑暗的中世纪,教权、政 权的双重压迫使公民不复存在,人权遭到了践踏。中世纪只有神权、君权与等级特权,根 本不存在人的什么权利。政治强制、等级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不在。上帝成了至高无上的 存在,但人类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并没有停止过,11 世纪末叶起,随着城市的复兴,公民 身份又重现政治舞台,并逐渐形成了民主理论的萌芽。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启 蒙运动的理性和政治的启蒙,思想家们纷纷主张从中世纪封建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 复古希腊文化的人文精神,要求从神性转向人性,高扬人的理性、主体性,主张面向自然, 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求索和创造文明。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前所未 有的发展,公民一词赋予了新的含义被广泛推广。17、18 世纪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卢梭等 提出了“天赋人权” , “主权在民”等思想,强调国家属于全体公民,宣称一个国家的所有 人都是公民。公民概念含有了“自由” 、 “平等”等的本质内涵,后来被庄严写进美国的独 立宣言 、法国的人权宪法以及许多国家的宪法中,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公民的权利, 各国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大同小异。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进程的推进,公 民的内涵还在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之中。 (二)公民教育的特征 现代公民教育是国家民主化进程中,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与公民社会对个体作为 社会成员的资质要求。完整意义上的公民应该是身份平等的,具有公共生活品格和公共精 神,以正确方式与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主动投身于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人。公 民的涵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公民教育当然随之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 4 期,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公民教育的确切涵义也不同。公民教育要放到各个国家特有的社 会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如何定义公民教育迄今为止并没有取得一个统一的认识, 一般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旨在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 的社会成员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广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各个有效方 式培养符合公民社会要求的、能有效地参与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健全自律的公民的各 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公民教育应该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必须以 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由于各国有不同 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因此对公民教育目标的表达有所不同,公民教育就是培养适应其 政治与社会结构的未来公民。公民教育与国家政治法治密切挂钩的思考方式一直是西方社 会的一个传统。西方公民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公民意识。完整的现代公 民教育,应该包括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权责教育, “加强公民伦理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熟 人社会道德向陌生人社会道德的转化,使伦理价值摆脱原有的习俗的羁绊,提升个体道德 的良心直觉状态,提倡对公共道德的遵从和责任感,鼓励以公共精神和理性力量体认、享 用、亲和社会公共道德和制度规范,养成对他人、社会尊重和平等相待并诉求正义的自觉 状态。 ”13公民伦理教育要求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体意识,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要求 公民相互间的平等、尊重,维护开放、多元社会中的民主精神,弘扬对勇敢、信任、诚实、 正义等公共德性的价值诉求,共同拓展公共空间,塑造新型的公民社会生活。公民权责教 育是开启公民的主体意识,培养其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认同,意识到作为公民必须对 国家和社会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培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使之具 有现代民主法制精神。本文研究的公民教育,主要是指公民伦理教育。 公民教育的主体是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处于国家和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从 公民教育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公民教育有其独有的特征。公民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教 育,实施公民教育也必须传授相应的政治、伦理、法律、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但知识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智能的发展,而公民教育不仅重视对公民知识的掌 握,更重视养成受教育者正确的公民价值、态度、信念、能力与行为习惯。公民教育也不 同于传统的道德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个体私德的养成,提倡道德理想的实现和道德 修炼的境界,而公民教育则更关注个体在公共领域所应该具备的行为规范,要求把公民在 公共生活领域内的行为准则内化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好公民, 而不仅仅是一个具备良好个体道德品质的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 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服从与责任,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权利与 义务相统一为基础,去理解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与责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执政党 的政治倾向、主张与价值取向,公民教育则以公民社会的要求为基本取向。相比之下,传 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性需要有余而广泛性不足,而公民教育改革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具 有普适性,追求的是弘扬自由、责任、权利的公共道德。当然,公民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 5 是促成公民在处理国家与个人关系时遵循的适当的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质的同一 性,因此,公民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公民是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成的过程,公民教育也就是一种终身教育 过程,贯穿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公民教育受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有 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作用。其中学校作为系统的有意识的培养基地,对公民 意识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 二二现代公民教育思潮及其现代公民教育思潮及其伦理分析伦理分析 公民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却是始于近 代。近代以来,公民教育在西方国家重新崛起,公民教育的思潮纷呈。20 世纪 80 年代以 来,公民教育成为西方政治哲学、教育理论等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出现了不同的理论与 观点。确定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需要对此进行一番梳理,了解世界公民教育发展的脉络, 而后才能参照中国的实际加以吸收和改造。 (一)公民教育思想的演变 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培 养好公民,在他们看来,好的公民是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他们努力培 养公民的公民意识,强调个人作为政治社会的成员对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归属,侧重公民的 义务教育,并在此之外更发展其智慧与审美力,以便公民参与雅典式的奴隶主民主社会生 活。古希腊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思想,不仅被实践所证明,而且也被象柏拉图、亚里士多 德这些哲学家的理论所证明。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等:手工业者、战士以及哲学家或护卫 者。依据每个人对城邦的不同贡献,对每个人的教育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哲学家的教育目 的自然是最高的,因为他们有根据他们对形而上学的真和善的坚持不懈的探索来指导国家 的责任。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首先是一个自由人,适合自由人的教育目的就是自由教育, 即理智的培养。智慧或理性是人与野兽区别开来的特点,根据自由教育的理想,人不仅获 得了最好的公民身份,而且绝大多数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和最高的生活目的,即幸福。古 罗马的教育目的与雅典的是一样的,主要受公民的理想所制约。在把公民分成不同成分的 情况下,其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教诲他们的青年以坚定、勇敢、尊敬上帝、自我抑制、庄 严、深谋远虑以及正义等等美德。 进入封建社会制后,政治专制达到极点,人们只有绝对地服从国王或者皇帝。 “古代 公民至此消失,这是公民历史的中断。 ”14在欧洲漫长而又黑暗的中世纪,教会的统治 使人们都成了上帝的“子民” 、 “臣民” ,人性受到压抑,更无自主性可言。公民消失了, 培养公民的教育也中断了。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西方社会的市民意识开始觉醒, 于是出现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随着西方的市民社会逐渐形成与不断壮大,启蒙运 动深入人心,出于对专制的反抗,尤其是切实保障市民阶级权益的需要, “天赋人权” 、 “主 权在民”等政治理念被提出并得到响应。18 世纪末开始,西方各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 相继建立,一些政治家、思想家们为了巩固政权,培养国民的公民意识和爱国心、责任心, 纷纷主张对民众实施公民教育和公民训练。 最早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的应该是法国的教育家凯兴斯坦纳。他提出并论证了他的 “公民教育”理论。他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一个人是否是有 用的公民,判断的标准不是他本人个性的完善程度,而是看他是否有助于他人、社会、国 家。进入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阶级对立的尖锐, 7 各国的中小学课程也有较大变革,但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大多数国家的公共必修课。早 期的公民教育,一般以促进国民的政治社会化、培养国民的现代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为目 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公民教育 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 世纪 5、60 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进 一步改革公民教育,使之更趋向于完善民主制度,培养公民能力,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 公共生活和履行义务。不少新兴的国家和地区也随之展开公民教育,如新加坡、韩国、香 港等地。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公民教育吸收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并根据本国文化传统和社会 发展的经济、政治条件来实施,其教育目标和内容既注重社会公共生活,又注重对民主、 法制国家基础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注重爱国心、社会公德的培养。进入 20 世纪 8、90 年 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治格局的变化、文化交融的普遍、不同文化价值的碰 撞,人们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也有所变化。如何深化公民教育改革,使之更有利于公民社会 的发展,有利于公共生活的完善,有利于个体主体自律精神的弘扬等问题,是各国在新世 纪中仍需要继续探索的。 (二)当代公民教育思潮中不同流派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伦理背景 通过梳理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可以发现公民教育的理论发展与西方的哲学思潮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公民教育的核心常常就是一种政治哲学。在当代公民教育的思潮中,有 代表性的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共和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 和多元文化论的公民教育思想等等。 1、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潮 公民教育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 家或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公民教育。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的兴起就是为了 反对封建传统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而倡导个人的独立与尊严。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教皇是最高的统治者, “君权神授” 的国王享有绝对的权利,国王之下的所有居民对国王有着绝对的依附与从属关系,都是国 王的臣民,履行一系列的封建义务。基督教道德占统治地位,臣民道德思想深受神学的影 响。托马斯阿奎那在“四主德”基础上,提出信仰、希望、爱三种要求,即基督教德三 主德,是个人德性的根本条件。基督教强调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德性,但爱上帝与 爱一切人才是最高的美德,若无上帝作为前提,四主德便没有了道德意义。基督教也以道 德内化的方式来培养人的德性,也通过一系列的戒律等规范来外化个体道德,并塑造道德 偶像耶稣对人们进行道德理想教育。但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基督教道德,培养出来的不 是公民,而是磨灭了天性谦卑温顺的臣民。 “公民的自由被上帝和封建国家的绝对服从所 替代,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被封建等级制度所替代,公民的民主参政权被封建君主专制所 替代,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关心被对神的热爱、信仰与希望所替代。 ”15中世纪缺乏公民 及公民道德生长的适宜土壤,但它却为人们深刻反思个人权利与价值创造了条件。基督教 宣扬的“爱一切人” 、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审慎、节俭等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平等、 8 博爱”等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中世纪的臣民之间具有更加普遍的相 似性。经历了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后,人们长达数世纪的理性自觉被唤醒,继而形成强 大的社会思潮, “人文主义”在欧洲被迅速传播。一切为了人,以人为中心,提升人性贬 低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追求个人自由与现世幸福,反对等级特权和禁欲主义的主张, 冲破封建专制与神学的统治,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促进了个性的解放。 到 18 世纪,西方终于从神性奴役的黑暗时代逐步走向人性解放的光明时代,公民的身份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成了资产阶级国家民主政治的 哲学基础,其民主决策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自由主义的整套价值观。 自由主义民主教育就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体现。自由主义本身流派众多,体系 庞大,公民教育的模式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理念是相通的。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是:肯定 个人的自主性,自由权利的优先性,重视人的平等性和政治中立,承认价值的多元性。自 由主义提倡的是尊重人性,将个人看作是道德行为的主体,认为自由是建立在人类主体性 之上的一个概念,而且它展现出个体在思索、选择有意识的行动等能力中的独特性和重要 性,而不单纯地强调个人能够不受限制地活动的程度。他们指出,基于人是一个不得被任 何群体目的所任意牺牲的道德主体,在正义原则领导的社会中,权利独立以任何美好的价 值而存在。个人的权利不能为了普遍利益的理由而被牺牲,具有绝对的优先性。自由主义 十分注重区分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不从属于公共领域,公民只要不违反公共 领域的相关规范,政府、社会或他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加以干涉。自由主义普遍相信只要设 计好政治与社会制度,相比之下个人的道德优劣并不是最主要的。国家的目的旨在保障个 人的基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而不在培养有德行的公民或强加于公民某种特定的价值观。 早期的自由主义极端强调个人权利和价值选择,认为只要民主政治制度设计完美,人们完 全可以在追求私利的同时实现公共利益。但是发生在民主社会的独裁、腐败、贫富差异和 犯罪等使自由主义者认识到公民个人的德行对健康稳定的民主社会的重要意义,光有制度 和程序上的合理设计对保证社会公平的合理的运作、 私人权利的实现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20 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也强调个人承担公共领域所规范的义务和责任, 个体对公共领域的 认同。公民除了法律意义上的身份外,还应具有道德方面的基本素养。从其政治哲学的观 点出发,自由主义论者认为,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都是在向未来公民灌输政治秩序的基本 概念和价值观,是个“有意识的社会再制”过程,即使公民能够参与塑造以及再造社会的 过程,当然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指示公民什么才是正确的意见或最佳的选择,而只是培育 出民主社会所需的公民性格,表达的是公民自治,尊重个人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的差异。 自由主义的公民道德教育强调公民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素养, 如理性, 包含相互尊重、 正义感等,使公民有能力自我管理维持社会的和平和秩序,实现自己理性的生活方式。通 过公民教育这个过程,教给学生成为自由社会的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能力,自由主义不仅维 持了对个人自由的承诺,同时也达成了社会正义的目标。 2、共和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潮 9 当今的公民共和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是与自由主义中强调个人为先而造成的社会失 衡密切相关的。西方社会在经历了自由主义的个人中心所带来的社会解体与失范后,人们 开始怀念曾经深植于他们社会中的优良传统价值。在此背景下,共和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 便应运而生。 共和主义(有时也称古典共和主义或公民人文主义)的公民教育源于古典时期的古希 腊雅典与古罗马,以亚里士多德为开端的共和主义模式建立在希腊城邦的概念基础上,认 为公民身份是与国家密切相关的,主张以公民德行或公民资格来界定公共善,并认为民主 政治有助于达到公共善。共和主义公民教育的基本假设是:一个好人有足够的能力成为一 个好公民,而一个好公民的标准就是具备公民德行。这种公民德行是一种公共精神,是每 个公民都要具备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力的发挥使公民愿意服从公共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