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由《史记》看中国古人的复仇心理和行为.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由《史记》看中国古人的复仇心理和行为.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由《史记》看中国古人的复仇心理和行为.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由《史记》看中国古人的复仇心理和行为.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由《史记》看中国古人的复仇心理和行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复仇 一直是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史记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籍之一,其中也记述了形形色色的复仇故事。本文通过 对史记中复仇故事的分类,以及几个典型复仇故事主人公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来了解中国古人的复仇心理和行为。同时在面对当代复仇现象的新变化时,我们 需要采取合理措施正确应对。 关键词:复仇,史记,文化心理学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r e v e n g e ”h a sa l w a y sb e e nt h ee t e m a lt h e m es i n c ea n c i e n tt i m e si n t h ee n d u r i n g 1 i t e r a r yw o r k so fc h i n e s e ”r e c o r d so ft h eg r a n dh i s t o r i a n ”豁o n eo ft h e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c l a s s i c a lw o r k s o nc h i n a sh i s t o r y ,w h i c ha l s od e s c r i b e st h es t o r i e so fa l ls o r t s o fr e v e n g e i nt h i sp a p e r , w eu s e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r e v e n g es t o r i e si nr e c o r d so f t h eg r a n dh i s t o r i a n ,a sw e l la st h ea n a l y s i so fs e v e r a lt y p i c a lh e r o e s m e n t a lp r o c e s s e s t ou n d e r s t a n dr e v e n g eo f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a n db e h a v i o r a lo ft h ea n c i e n t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 i nt h ef a c eo fn e wc h a n g e s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h e n o m e n o no fr e v e n g e ,w en e e dt ot a k e r e a s o n a b l em e a s u r e st op r o p e r l yd e a lw i t h k e yw o r d s :r e v e n g e ,r e c o r d so ft h eg r a n dh i s t o r i a n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 i i 1 绪论 1 绪论 1 1 该课题的研究意义 1 1 1 审视中国古人的复仇心理和行为 “复仇 一直是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复仇者出于生 物本能对伤害者作出抗争和反击,其内心也必定经历一个利益遭受侵犯后的心理平衡 过程。与外在的行为表现相比,这种内在的心理平衡过程更为隐蔽和多样。因此,这就 提醒人们,除了外在的暴力抗争和反击行为之外,复仇至少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可供审 视的维度,即失衡心理的平衡过程,其涉及复仇欲望的产生和表达过程。由于心理是行 为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相对于复仇行为而言,复仇的心理过程或许更具有根本 性,而探究这种心理过程也许能够使人们更好地看清复仇的全景。本文即希望通过对 史记中各色复仇故事的主人公心理过程的分析来了解中国古人的复仇心理和行 为,以更好的描述和解析中国古人复仇行为的心理特征。 1 1 2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史记里的复仇行为 对史记的研究从史记诞生之时便已展开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 学科史记学。在国内外两千多年间的研究历史里,史记学涌现了大量丰硕的研究 成果,其中对于史记里的复仇行为也有很多的研究,但其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伦 理学、社会学、法学和文学研究等方面,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而复仇行为虽然 因为复仇原因的不同、对象的不同、手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结果,但在这种种的不 同行为之下,之于复仇必然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本文即希望结合中国文化心 理学对从心理学角度对此做一点探讨。 1 1 3 对当代复仇行为流弊的反思 “在刑罚出现之前,复仇就已经存在了相当一个时期。”因此中国古代复仇行为 不仅是一种历史存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社会,因此对中国古人复仇心理和行 为的剖析,对现代社会里仍然时有发生的复仇事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中国古 代社会始终将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伦理作为治国方略和评判标准,这就势必会出现“曲 法为情”或“合法悖情的现象圆。而时代发展到现在,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 会,这种“曲法为情 现象就不能再出现。 1 1 4 有助于心理学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霍存福复仇报复刑报应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第一版吉林人民出版社, 2 0 0 5 年p 1 9 唐红林,邹剑锋儒家“孝治”对“血亲复仇”的扬抑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 0 0 5 1 1 ( 6 ) : 2 6 3 0 , 5 8 l 1 绪论 复仇在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从未消失,它对中国人的人格和行为方式产生着重要影 响。对中国文化中的复仇行为进行心理学研究和反思可以使心理学从生活中来,到生 活中去,使心理学更具生命力。同时复仇行为有复杂的心理内涵与历程,是中国传统 文化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中的具体成果。对复仇行为以中国化的研究方法,进行 概念分析和研究,可以为中国心理科学提供强有力的根基,促进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1 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 2 1 关于复仇 复仇是指私相打击跟自己有仇恨的人。相传夏、商时期准许为亲属复仇,但至西 周时期始不准。周法,杀人而义者令勿仇,而非义者亦不得私相报复,已伏官诛而私相 报复者,徙其家属于边。汉时,禁止私相复仇的禁令成为具文。御览:“王裒僮 约注云:“汉时官不禁报怨,民家皆高楼鼓其上,有急即上楼击鼓,以告邑呈令救 助。”有鉴于此,桓谭提出申明旧令。后汉书桓谭传:“今人相杀伤,虽已伏法, 而私结怨仇,子孙相报,后忿深前,至于灭户殄业,而俗称豪健,故虽有怯弱犹勉而行之, 此为听人自理而无复法禁也。今宣申明旧令,若已伏官诛而私相杀伤者,虽一身逃亡, 皆徙家属于边,其相伤者加常二等,不得雇山赎罪。如此则仇怨自解,盗贼息矣。”但 旧令依然未得申明。至曹魏,法律公然允许私相复仇。晋书刑法志:“贼斗杀人, 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会赦及过误相杀,不得复仇,所以止杀害也。 唐律禁止私相复仇。唐律贼盗律规定:“诸杀人应死会赦免者,移乡千里外。” 疏议日:“杀人应死,会赦免罪,而死家有期以上亲者,移乡千里外为户。其有特赦免死 者,亦依会赦例移乡。 宋刑统亦有此规定。明、清律则无此种规定。 复仇现象是人类社会一个永远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超越文明与民族、种族的具有 普世性的现象,同时具有一定历史地理的差异。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环境下,中国古 代复仇现象具有礼法的特质。 1 2 2 对复仇的研究 目前对于复仇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复仇制度的研究和复仇思想的研究,在 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有专著性研究意义的是霍存福先生所著的复仇、报复刑、报应 说中国人法律观念的文化解说( 霍存福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5 版) 。该书 在研究方面设计了复仇一报复刑一报应说这样的模式,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了复仇的 问题。 从研究角度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等方 面。其中法学研究成果颇丰。比如法学研究方面有:复仇与法律、血亲复仇与 秦双星情理法视阈下中国古代复仇现象透视: 硕士学位论文 黑龙江:黑龙江大学, 2 0 0 9 2 l 绪论 传统的礼法冲突、中国古代复仇制度初探、中国传统法的价值追求、中 国法律史论考中国复仇制度论考等等。社会学研究有:两汉复仇盛行的原因、 论血族复仇等等;在复仇文学研究方面包括:“春秋大复仇与汉代复仇作品、 中西方文学复仇形式的比较、论中西文学复仇主题的文化传承及嬗变等等。 在心理学研究方面,文崇一的报恩与复仇:交换行为的分析一文认为复仇 是一种交换行为。报恩与复仇相互报偿,即所谓“以德报怨 、“以怨报德和“恩 怨均不报”行为。对这些行为,文先生有5 点结论:复仇的基本原则是“来而不往非 礼也“有仇不报非君子 ;复仇与“家 密切联系;复仇有浓厚的伦理观念;复仇 通常是偶发性行为;复仇是社会认可并为社会赞扬和鼓励的行为。 金耀基也指出:“来而不往非礼也,这个交换的观念之所以深入人心, 不只是因为它是一套礼的仪式,实在是因为它是合乎人情之常的,亦可说是合乎报 的观念的。实则,这不只是在中国如此,在世界其他文化亦然。 圆这两篇文章都认 为复仇就是一种交换行为,且伤害者与复仇者对交换行为都持有相同的价值认同。 在徐晓光和寒水的报恩与复仇中日文学中为伦理强化了的主题一文中, 作者认为复仇是受不同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制约,并以此调整人们行 为的心理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文化都会产生与之相 适应的复仇观。在一个社会中,人与人都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不同等级间的主从 关系、家庭中的血缘长幼关系、平等人之间的道义关系是凝结人们复仇观念的社会基 础。 而在黄永峰的暴力复仇与社会行为控制一个行为心理学的视角 一文中, 黄永峰先生认为复仇的心理机制所要描述的是个体在利益遭受侵犯后的心理平衡过 程,其关注的是复仇欲望的产生和排遣。所以,除了加害方遭受损失之外,排遣复仇 欲望的可能途径至少还包括:( 1 ) 借助诉诸神秘力量的报应思想;( 2 ) 通过得到所在 群体的支持;( 3 ) 诉诸暴力反击;( 4 ) 寻求掌握公权力的第二方提供救济;( 5 ) 通 过忏悔和宽恕;( 6 ) 容忍并由时间抚慰。在很大程度上,上述途径相互之间是一种替 代性( a l t e r n a t i v e ) 的关系,即当某种途径被阻塞之后,行为人会选择另外一种力所 能及的途径来排遣复仇欲望。因此,为实现社会控制,国家应当尽可能地向行为人提 供代价更小的排遣途径。 而从研究方法来看,比较学研究、人物研究和古籍研究比较多。 文崇一报恩与复仇:交换行为的分析载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 9 8 8 : 3 4 7 - 3 8 2 金耀基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载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 9 8 8 :7 5 1 0 4 黄永锋暴力复仇与社会行为控制个行为心理学的视角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 0 0 8 4 ( 2 ) :1 3 6 - 1 4 3 3 1 绪论 1 2 3 对史记中复仇的研究 目前对于史记中的复仇进行的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复仇模式、复仇与法律的 关系、对作者司马迁的个人研究以及对史实的源流考证方面。在复仇模式方面,一般 都按照复仇的目的分类为血亲复仇、个人复仇、君国复仇和侠义复仇,但是四种模式 的定义并不完全统一,还存有不同理解。 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是文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为主,还有少量的法学研究和心 理学研究,其中文学研究成果较多。从心理学研究来看主要还是用西方的心理学思想 来解释中国古人的心理和行为,如黄莹、裴宏江的试析 中刺客行为的心 理动机一文就是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解释刺客的行为动机的。而杨联陧先生则 认为游侠对中国传统的“报 产生重要影响。游侠的特点就是绝对的可靠,他们视此 为其职业道德,司马迁在史记写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成,不爱 其躯,赴士之困厄。 这就是游侠还报那些真正赏识者的方式。他们的永远打抱不平 的态度,使得他们成为那些复仇心切的人最得力的助手。 而从研究方法来看,比较学研究、个案研究和古籍研究非常常用。其中比较学研 究既广泛采用了史记中故事之间的横向研究,以及史记与其他史料的纵向比 较研究。而个案研究较多集中在史记中的几个著名人物,如伍子胥、荆轲、越王 勾践以及赵氏孤儿等人身上。 1 3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语义分析、古籍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等方法。首先对复仇 这个词进行了语义分析,得出复仇就是双方之间,一方对另一方造成了伤害,而另一 方对此作出回应从而双方产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然后通过对史记中众多复仇故 事尤其是其中四个典型复仇故事的研究剖析中国古人复仇心理和行为,并将中国古人 的复仇行为与西方的决斗行为迸行跨文化比较,最后综合全篇得到五点启示。 黄莹,裴宏江试析刺客列传中刺客行为的心理动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 2 2 ( 1 ) 1 5 1 7 4 2 史记里的复仇 2 史记里的复仇 2 1 引言 2 1 1 何为复仇 复仇,孟子滕文公下:“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这里复仇就 是报仇的意思。伦理学大辞典说“复仇是对曾伤害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实 施报复的一种行为 。中国古代法学辞典补充道:复仇是被伤害人或其亲属对 伤害人所采取的报复行为。中华文化制度辞典进一步举例:礼记曲礼有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唐孔颖达疏:“父是子之天,彼杀之父,是杀之天,故必报杀 之,不可与共处于天下也。天在上,故日戴。 礼记祭义:“父之仇,辟诸海外 则得与共戴天,此不共戴天者,谓孝子之心,不许共仇人戴天,必杀之乃止。 即做儿 女的绝对不能允许杀父母的仇人活在世界上,能否报杀父母之仇,是孝与不孝的一个 重要标准。 仇,说文人部:“仇,雠也。从人,九声。”段注前一部分:“雠,犹应也。 左传日,嘉偶日妃,怨偶日仇。 对于“雠段注解为:“心部曰:应,当也。雠 者以言对之。 诗大雅抑:“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朱熹集传:“雠,答。 即对答。“仇 的段注另一部分为:“仇与逑古通用。仇为怨匹,亦为嘉偶,如乱之为 治、苦之为快也。周南君子好逑与公侯好仇义同。”而对于“逑 段注 日“逑,匹也”。两而成匹。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仇至少应包含三方面的意思: 一、仇首先是指一种伙伴关系。因为不管嘉偶也好,怨偶也罢,仇首先必须是偶 的关系,即同伴、伙伴的关系。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之十一:“携我 好仇,载我轻车。 说的就是这种伙伴关系。 但仇显然更偏向于一种不好的伙伴关系,即伙伴之间有怨的这样一种关系。所以 嘉偶叫妃,怨偶才叫仇。也j 下因为有怨存在,仇才引申到了“仇敌”、“仇恨怨恨 这样的意思。诗秦风无衣:“与子同仇”。就是指同“仇敌”。韩非子五 蠹:“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这个仇就引申为“仇恨 了。而史记李斯列 传:“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这里的仇就意为“怨 恨 了。 二、仇字含有应答的意思,这是从“雠 的意思来看的,也就是说仇包含一个要 对怨有所应对的意思。这就给仇赋予了行动性,必须要对伙伴关系中的这种怨的存在 给出回应,但具体如何回应倒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可见这种行动性的重点只在于回应, 而不在于回应的方式。换句话说,对于伙伴间的怨重点在于有所回应,而不在于用哪 2 史记里的复仇 种方式回应。 三、仇有一种一对一的匹配关系,这是从“逑 的意思而来的。“逑”意为“匹”, 两而成匹。也就是说仇所代表的伙伴关系只能是两者之间的,是有一对一的对应性的。 这就为仇的方向性做了规定。换句话说,就是指仇只存在于既定的两方之间,双方互 为方向,但不牵涉第三方及其他。进一步来看,在仇的双方之间因为怨的存在而需要 一个应和答的互动,这种互动的指向不是单方向的,而是可以循环往复的,即应 答( 应) 答( 应) 这样一种循环。 由此可以总结出,仇是指两者之间对于怨采取回应的- 3 中伙伴关系。 而复本义就是“会进出往来”之意。复字也是具有方向性的,且跟仇字类似,也 是一种两者之间的循环往复。而这种循环往复又可以往三个方面引申:一、由循环往 复直接引申到“反复 的意思上,进一步引申到又、再的意思:二、因为是循环所以 可以回到起点,借此引申为还原之义即“复位”;三、推动循环的是双方之间存在的 一个互动,引申为“回复 。但是同样的,这个“回复”本身就是复的重点,至于“回 复 的互动使得循环整体的方向是停滞不前、螺旋向上还是螺旋向下并不是考虑的重 点。也就是说,复就是一种具有指向性的循环。 综合上面对复和仇的分别剖析,可以得出复仇就是双方之间,一方对另一方造成 了伤害,而双方问对此作出各自回应从而双方产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 2 1 2 史记里的复仇故事 史记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原称太史公记, 是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列“二十四史”之 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 公元前 1 2 2 年) ,共3 0 0 0 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 二本纪( 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 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 ( 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 、十表( 大事年表) 、八书( 记各种典章制度记 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 百余字。 史记成书正值中国古代复仇之风复燃之时,再加上作者司马迁的个人遭际, 所以史记里记述了大量的复仇故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史记全书总计记述了 将近3 0 个复仇故事。除了个别故事本身或者细节部分的真实性存疑,大部分故事应 该都是史实。因此史记可以说较为全面的叙述了中国古人复仇行为的全貌。本文 6 2 史记里的复仇 正是基于此,希望籍对史记中复仇故事的汇总和分类研究,了解中国古人的复仇 心理和行为。 2 2 史记里的复仇故事分类 2 2 1 按照复仇的目的分类 2 2 1 1 以“伍子胥复仇”为代表的血亲复仇 2 2 1 1 1 “血亲复仇刀的概念 血亲复仇是中国古代众多复仇行为里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恩格斯曾以易 洛魁人为例,指出在氏族制社会里,“同氏族人必须互相援助、保护,特别是在受到 外族人伤害时,要帮助复仇。个人依靠氏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 凡伤害个人的,便是伤害了整个氏族。因而,从氏族的血族关系中便产生了那为易洛 魁人所绝对承认的血族复仇的义务。” 血亲复仇又称“血族复仇”。血亲复仇是原始社会中氏族或部落的一种复仇的习 俗。在原始人看来,每一血亲成员的血就是自己的血,出于同一血源,同一血亲集团的 人,有相互帮助和相互保护的义务,而个人也只有依靠血亲集团的保护才能生存。当氏 族或部落的任何成员遭受外来侵害时,被视为对全氏族或全部落的侵犯,如调解无效 时,必然引起对肇事者所在氏族或部落的集体报复。最初,报复的对象和手段是漫无限 制的,受害方的全体成员对加害方全体成员不择手段的进行血战,由此往往引起敌对 双方仇上加仇,竞至世代不解,甚至造成某一氏族的灭绝。后来,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 的发展,人的劳动力的价值有所提高,氏族成员间的联系有所松弛,于是,复仇的范围 和对象也日益缩小,只限于被害者的近亲属为之复仇,仇杀对象也仅限于加害者的近 亲属范围之内。并且,毫无限制的报复手段也为同态复仇所代替。原始社会晚期,遂 有以实物( 牲畜、谷物等) 、赎金( 金属货币) 赔偿抵罪代替仇杀之举。 虽然随着氏族的解体,阶级的产生,国家组织取代氏族部落,狭义上的血亲复仇已 经随之减少。但随后血亲复仇即引申为为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兄弟和其他亲人复仇之 意,概言之就是“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血亲复仇的故事。隋唐的单雄信因为兄长为李渊误杀, 一生与唐为敌。即便李世民愿以王者之尊“下一个全礼”一泯恩仇,他仍以死相抗,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张f i l i 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4 p 8 3 同态复仇是指一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进行报复的原始社会的复仇方式。产生并盛行于原始 社会的氏族时期,是一种惩罚犯罪的一种原始刑罚方法。即要求对害人者( 或称罪犯) 施以他 施加给受害人完全相同的伤害和损失米作为惩罚。该习俗亦长期留存于古代阶级社会中,古 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亦有同态伤害和处罚的规定。例如法典第1 9 6 条即有,自由民损毁 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第2 0 0 条规定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地位自由民的牙齿,则应 击落其牙齿。同态复仇不仅如此,还表现在亲属关系上,如法典第2 3 0 条规定,建筑师为自由 民建屋,因不坚i 司而倒塌,致房屋主人之子砸步e ,则应杀建筑师之子。又如2 1 0 条,自由民打死 自由民之女、则应杀其女以偿命。 7 2 史记里的复仇 言“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以吸汝之魂”。唐朝的薛刚以匹夫之身,历经艰难,借助 草野群雄之力推翻杀害父兄、家族的武周朝,光复李唐王朝,完成了对一个国君的复 仇等等。 2 2 1 1 2 史记里的血亲复仇 史记里同样著有众多的血亲复仇故事。例如秦本纪写到“庄公居其故 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 入邑。遂将击戎,让其弟襄公。”世父誓报犬戎杀其大父秦仲之仇,甚至为此不 惜让位于其弟。魏公子列传 里信陵君为如姬报杀父之仇,后如姬毅然为信陵君 窃符救赵。李将军列传 记李敢报父李广之仇而击伤卫青;霍去病则为报舅父卫 青之仇,射杀李敢等等。而这其中最最精彩的一个故事莫过于伍子胥列传罩记述 的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的故事。 2 2 1 1 3 伍子胥的血亲复仇 伍子胥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伍子胥( ? 前4 8 4 年) ,名员,春秋后 期楚国人。祖父伍举,事楚庄王。楚庄王即位三年,不事国政,日夜作乐,令国中日: “有敢谏者,死无赦。 伍举冒死进谏,而庄王也终于“一鸣惊人 ,任伍举以政, 成就霸业。所以伍氏后世均显赫于楚国。伍子胥父亲伍奢,兄长伍尚。伍奢历事楚灵 王、平王两代,并任平王太子建的太傅。伍奢与太子少傅费无极( 也作费无忌) 之间有 嫌隙,费无极遂进谗言于平王,平王听信谗言抓了伍奢,并命令伍奢叫两个儿子前往 宫中。兄长伍尚到了,与伍奢一起被杀。而伍子胥则逃到了吴国,辅佐了吴王阖间( 也 作阖庐) ,后来吴国伐楚攻陷了楚国郑都,伍子胥得报父兄之仇。再后来伍子胥事吴 王夫差,最终被夫差赐死。 伍子胥的故事最早记载见于左传和国语。从左传和国语的记述 来看,伍子胥在个性上大约是个心思细腻、遇事果断( 能查知公子光“将有他志”而 能退而耕于鄙) 、富有智谋( 能向阖闾献策拖疲楚国) 同时忠君耿直( 能够屡次直荐 吴王而不畏死) 的人。 2 2 1 1 4 伍子胥列传里的血亲复仇 伍子胥家世显赫,其父位居太子太傅,本来照这样发展下去,伍子胥在楚国也会 有非常光明的前程。但是不幸的是,他一家碰到了楚国历史上最邪恶奸险的佞臣费无 忌和昏君楚平王。其父被馋获罪下狱,伤害就此造成。此时,对于伤害者与被伤害者 说唐全传鸳湖渔叟校订吴成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秦本纪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魏公子列传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李将军列传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8 2 史记里的复仇 双方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 对于伤害者费无忌和楚平王来说,他们显然知道孝道之于国人的重要性,因此伍 氏兄弟的复仇他们也一早有所料,而为了彻底的避免这种复仇可能对自己造成的伤 害,他们的最佳应对策略就是斩草除根,彻底地灭绝伍氏家。所以费无忌想出了一 条毒计要同时害死父子三人。他让楚平王对伍父说:“如果你的两个儿子能前来以死 救你,就可以放了你。”这的确是一条狠毒但高明的应对策略。一方面,伍氏兄弟如 果为了孝道而来自投罗网,则伍氏- i 1 就将轻易被灭;另一方面,伍氏兄弟如果抗旨 不遵,则将面对不忠不孝的指控而被名正言顺地缉拿,势必也难脱虎口。 而对于受害者也就是复仇者的伍氏兄弟来说,他们显然意识到面对的是一个两难 的境地。一方面,出于孝道他们很应该以死救父;另一方面,他们也清楚的知道,即 便自己前往送死其实也救不了父亲。而以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不要说救父就是自保 都是极度困难的事情,更遑论复仇。受到这样的冤屈却无从辩解无法逃脱更无力复仇, 这样的认知的确是让人愤怒和深深挫败的,因此伍氏兄弟一d 里必然都产生了强烈的复 仇欲望。 但是伍氏兄弟因着性格上的不同,始终是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排遣复仇欲望的方 式。按照伍父对两个儿子的了解就是“( 伍) 尚为人仁,呼必来。( 伍) 员为人刚 戾忍拘,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 。因此,伍尚选择了陪父亲一 起赴死,完成了世俗意义上的“孝 ,为了救父而不惜己身。这种道德上的高尚 感使得伍尚心里的愤怒无形中得到了一些缓解,并且因为这种道德上的高尚感 使得伍尚自觉在道德上可以蔑视昏君楚平王和小人费无忌,从而得到一种在心 理上战胜了对手的快感,这又进一步缓解了伍尚的愤怒。所以伍尚虽然从容就 死,但凭着在心理上战胜对手所获得的尊严感,对他来说同样是完成了一种复 仇,并且伍尚也以自己的死控诉着伤害者,内心期望着他们终究会得到应得报 应。 而伍子胥则选择了亲手为血亲之仇暴力复仇的道路来排遣自己的复仇欲 望。对于伍子胥来说,不管原因如何,表面看来他确实没有跟兄长一起为了救 父亲而慷慨赴死,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不孝亲;他没有遵照君主的指示束手 就擒,君要臣死臣却反抗而逃,这是不忠君。曾经拥有远大前程的伍子胥如今 却背负着不孝亲亦不忠君的简直大逆不道的罪名苟且偷生,奔逃他国,可以想 见,这种人生的急转直下必定使伍子胥承受着巨大的挫折感和心理压力。而民 间传说甚至有说伍子胥逃亡途中着急而至一夜白头,可见其心理压力已经达到 一个极限,以致生理上都产生强烈反应。这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使得 伍子胥时刻处于一种情感上的愤怒之中,伍子胥被逼不得不完全改变了自己的 人生目标,他必须完成复仇才能使他已经失衡的心理重新恢复平衡。 9 2 史记里的复仇 好在伍子胥性格上的“刚戾忍韵”,终于能支撑他以一人之力对抗一国,完 成复仇。 刚,说文:“刚,疆断也。 段注解释道“疆者,弓有力也。有力而断之也。 周书所谓刚赳。引伸凡有力日刚。”说明刚的本义就是有力。随后段注进一步对古 文的刚字解释道“按从日。d ,古文信。信者必刚也。从二者,仁从二之意。 仁者必有勇也。侃,刚直也。亦从口。”可以看到在这个古文的刚字里,包含了 “仁勇 “直”等诸多意义。 戾,说文:“戾,曲也。从犬出户下。犬出户下为戾者,身曲戾也。 段注说“了 戾、乖戾、很戾皆其义也”。戾本义就是“曲”。意为身体屈曲,引申为曲戾,乖戾。 苟子荣辱:“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注日:“戾,乖背也。” 忍,说文说:“忍,能也。 “能”,本义是指一种象熊的野兽,“能兽坚 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 玉篇心部又说:“忍,强也。 意喻内 心强壮。可见,忍”的本义应为“坚中”,即内心坚韧。而这种“内心坚韧 一 方面表现为“坚而能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坚而能止”,正如段注中所说:“凡 敢于行日能,今俗所谓能干也。敢于止亦日能,今俗所谓能耐也。能耐本一字, 俗殊其音忍之义亦兼行止。敢于杀人谓之忍,俗所谓忍害也。敢于不杀人亦谓 之忍,俗所谓忍耐也。其为能一也。 韵,索隐说:邹氏云“一作葫,骂也”。说文里“溪葫,耳心也”。驰字, 耳旁一个心字,简言之就是耳朵听到了心罩的声音从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当然这种情 绪体验是一种负面的。而为了摆脱这种负面的情绪体验,就必须通过行动予以补偿, 以达到心里新的平衡。我们说的“知耻近乎勇”正是利用了人们急于行动补偿的心理, 来激励自己并持续行动像积极目标前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刚戾忍”三个字的本义都并非指具体行为,而是指 某种心理素质,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在行为上“能屈能伸”、“能行能止 ,而“韵 字则保证了近乎偏执的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刚戾忍韵”和必须复仇的强烈欲望使得伍子胥在复仇之路 上克服了一切困难。 伍子胥逃亡路上,“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 楚太子建之子) 独 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短短一段 文字,就将伍子胥逃亡途中的艰难险阻再现眼前。司马迁在范睢蔡泽列传 对这段乞讨生活有更详细描写:“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 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伍子 胥不仅大志难伸,还要时刻提防追兵,甚至为了生存在道路上乞食,这对于好 范睢蔡泽列传史记,北京:中华_ 1 s 局,1 9 5 9 1 0 2 史记里的复仇 面子的中国人真是莫大的屈辱,幸亏伍子胥性格里有“能屈能伸 的一面。但 是这种外在环境的困苦和危机四伏也使得伍子胥心里的复仇欲望不仅没有因为 时间的推移有丝毫减弱,反而因为痛苦的持续和复仇之路随时可能终止的恐慌 而一再得到强化。 伍子胥来到吴国之后,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了吴王僚。没过多久,吴国 跟楚国就因为民间争斗而引发了两国一场战争,吴国大胜楚国。根据挫折一攻 击假设( f r u s t r a t i o n - - a g g r e s s i o nh y p o t h e s i s ) ,在出现挫折后人们会比平时 更轻易表现出攻击行为。而受到百般挫折、满心复仇的伍子胥的攻击欲望显然 是非常强烈的,因此在得到消息后,伍子胥几乎不加考虑便立刻向吴王僚建议 乘胜追击直接大破楚国。但这次他又遇到了挫折,他的建议被“有内志,欲杀 王而自立的公子光看穿了而遭到了阻止。 这一次挫折犹如一盆冷水使满心愤怒的伍子胥冷静了下来,看清了眼前的 形势。伍子胥是想借吴国之力为自己复仇的,那就必须得到吴王的信任,大权 在握才能挥师复仇。而吴王僚已有自己稳固的臣子班底,伍子胥要想进入其中 殊为不易且耗时巨大。而高涨的复仇欲望使得伍子胥根本就等不起,他需要一 个最快进入权力体系的方法,没有比“拥立新君”更大的功劳了。于是伍子胥 “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於野”,一方面撇清了自己,却同时暗中“进专诸於公 子光”。果然,公子光用刺客专诸杀了吴王僚自立,即为吴王阖间。而伍子胥也 由此大权在握,终于可以着手复仇楚国的计划。在这一次的变故里,伍子胥性 格罩的“能行能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经数年的准备和与楚国的连番战争,伍予胥智计百出,吴国大军终于大 胜楚军最终进入了楚国国都郢都。此时,伍子胥也已垂垂老矣,可以说伍子胥 是终他一生来完成了复仇楚国的目标,所以当伍子胥为了一泄私愤,居然疯狂 的掘墓鞭尸时,我们可以理解复仇欲望长久的累积之后终于一朝能够得到释放 的烈度之猛烈。其实伍子胥也知道自己掘墓鞭尸所为近似倒行逆施之举,所以 当他面对昔日好友申包胥质问时有些许惭愧,但多年来心理上承受的太重压力 使得伍子胥根本无法以一种平和的行为方式来释放自己,回复心理的平衡,所 以虽举动疯狂伍子胥却不真正后悔。 在心理重新得到平衡之后,伍子胥终于像其他人一样忠君爱国起来了,后 面的伍子胥列传重点已经转到了伍子胥对吴国的一片忠心。不过伍子胥 列传里也还同时记录了另外三个复仇故事。第一个是与伍子胥情况颇有相似 的伯瓠,伯瓠是因楚国杀了他的祖父伯州犁因而投吴伺机报仇,跟伍子胥可谓 同仇敌忾,最终也借吴国之力报得血仇。第二个是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申包 胥的复仇与伍子胥却有不同,下文会予以详述。而最后一个则是与伍子胥相伴 2 史记里的复仇 逃亡的楚国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白公胜的父亲建是被郑国人所杀,所以胜为报 血仇不惜豢养死士,但最终事败身死。 在伍子胥列传最后太史公司马迁评论伍子胥能够放弃小意气,洗雪大 耻辱,使名声流传后世。可见司马迁对于伍子胥克服千难万险、矢志不渝完成 复仇报以极大的认同感。这当然同司马迁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所以司马迁 也说到仇恨对于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即使是做国王的人都不能让仇恨之心在 臣子身上萌生,其实他也在借此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2 2 1 2 以“吴王夫差一一越王勾践连环复仇”为代表的君国复仇 2 2 1 2 1 “君国复仇的概念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国家分裂的 时间始终是长于国家统一的时问的。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以及群雄割据力争 一统的矛盾摩擦之间,国与国之间、新朝与旧代之间必然会产生很多的新仇旧 恨,并由此衍生出很多的复仇故事就是“君国复仇 。“君国复仇”里的主人公 有为前人复仇的君王,有- - , b 为国的臣子,还有为数众多的号称为祖先复仇的 前朝遗族。也因此复仇的手段五花八门、因人因时而异。也正是因为这样,所 以“君国复仇”几乎成为众多古代文学作品里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君国复仇的故事。夏王少康时期( 约公元前1 9 世纪) ,少康为恢复夏后氏统治,指挥有虞氏、有鬲氏军在中原地区与寒浞的有 穷氏、有过氏军的作战便是我国最早的君国复仇故事。 2 2 1 2 2 史记里的君国复仇 史记里同样有很多君国复仇的故事。 上文伍子胥列传罩提到的伍子胥好友申包胥就是一例。申包胥在吴国 攻陷楚都后前往秦国搬救兵,在秦庭之上痛哭七日七夜而感动秦王,终请得救 兵救了楚国。 燕召公世家里记载道: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 者。谓郭隗日:“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 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日:“王 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筑宫殿并 拜之为师。自此后,贤人志士纷纷归燕。燕昭王并能与百姓同甘苦,最终召公 以为先王燕哙复仇之名招揽贤士郭隗、乐毅、邹衍、剧辛等人率兵攻齐,终占 领齐国。 燕召公世家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1 2 2 史记里的复仇 齐太公世家记齐襄公灭纪,复九世之仇。史记文中虽只得一句“八年, 伐纪,纪迁去其邑。”结合公羊传所载可知详细前因后果。齐襄公一生行事作 恶多端,荒淫无耻,故屡被春秋讥贬。但就是这样一位乱伦暴虐的国君,却因为 灭纪复了九世之仇,破例被春秋大加表彰。可见君国复仇于当时大是义举。 匈奴列传 记太初四年汉武帝困击匈奴,下诏称报高祖平城之耻和吕后贻书 之辱。此外还有刺客列传 里的曹沫,“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 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 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日:子将何欲? 曹沫日:齐 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 地”等等故事。 而除以上之外,史记里最著名的君国复仇故事应该是吴太伯世家和越 王勾践世家这两篇所描述的相互关联的吴越争霸历史。 2 2 1 2 3 历史上的吴越争霸 吴、越都是长江下游的姬姓国家。吴都于吴( 今江苏苏州) ,越都于会稽( 今浙江 绍兴) 。春秋时期,晋为了制楚,而将中原地区的乘车、射御、战阵等教给吴人,吴 国势力得到发展。吴王阖闾即位后,重用伍子胥,连年攻伐楚国,使楚军疲于奔命。 鲁定公四年( 吴王阖闾九年,前5 0 6 ) ,吴大举攻楚,五战皆胜,遂攻入楚都郢( 今湖 北江陵) ,后楚在秦师援助下才得以逐退吴军。此时,与吴毗邻的越国常趁吴攻楚国 内空虚之机袭吴,吴人十分恼火。鲁定公十四年( 吴王阖闻十九年,前4 9 6 年) ,吴军 伐越,双方大战于槁李( 今浙江嘉兴) ,吴师败绩,阖闾受伤而卒。吴王夫差继位后, 为报父仇兴兵伐越,败越军于夫椒( 今江苏吴县) ,围越王勾践于会稽山( 今浙江绍兴) , 夫差不听伍员劝告,与越议和。鲁哀公九年( 吴王夫差十年,前4 8 6 ) ,吴人在邗( 今 江苏扬州) 筑城,又开邗沟,联结江淮,虎视中原。次年,吴从海上伐齐,次年又大 败齐师于艾陵( 今山东泰安) ,中原小国见吴势大,纷纷臣服。鲁哀公十三年( 吴王夫 差十四年,前4 8 2 ) ,吴王夫差与晋、鲁国君和周天子的代表会盟于黄池( 今河南封丘) , 成为实际上的霸主。吴国由于连年征伐,造成国力空虚、民心厌战。而战败后的越王 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重用文种范蠡等贤士,发展生产、繁息人户,加强军事 训练。经过“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越国囤力得以恢复和发展。鲁哀公十三年( 越 王勾践十五年,前4 8 2 ) ,勾践抓住夫差赴黄池之会的良机,起兵伐吴,杀吴太子。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 前4 7 3 ) ,再次伐吴,吴王夫差战败自杀,吴亡。越国灭吴后,成 为江淮下游的强国。勾践紧步夫差后尘,率师北上,与齐、晋等国会于徐( 今山东滕 齐太公世家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匈奴列传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刺客列传史记,北京:中华二 5 局,1 9 5 9 1 3 2 史记里的复仇 县) ,“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 2 2 1 2 4 史记里的吴越争霸 史记的吴越争霸史在吴太伯世家和越王勾践世家均有不同侧重的描 述。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 至吴王夫差亡国( 前4 7 3 ) ,长达一千二百年的一部吴国由弱而强、又由盛而衰的完 整兴亡史。在吴太伯世家的中后段开始记述吴越争霸史。而越王勾践世家则 用前一半多的文字着力刻画了这一场吴越争霸的历史,加入了很多的细节和对话来表 现人物。 吴越之间的这场君国之仇经历了双方多次的互动,起因是越国的一次乘乱偷袭。 吴王阖间十年时,越王勾践趁吴楚交战吴国国内空虚,举兵伐吴,虽然也没有得到什 么好处,但是这样的行为却使得阖闾很丢面子。中国人特别重面子,何况一国之君的 阖间呢? 这对阖间来说是一次莫大的耻辱。对此,阖闾选择对越国发动战争一雪耻辱, 以吴越两国当时的国力对比,阖阊对获胜信心十足。于是待吴楚战争尘埃一落后,吴 国即起兵复仇,双方战于槁李。对勾践来说,早在偷袭之时,其实勾践对吴国可 能的复仇就已有所认知,所以勾践是早有准备的。果然,越王勾践出奇谋以少 胜多大败吴军,击伤吴王阖闾,致使阖闾“病伤而死。 此后,阖闾之子夫差即位为王,“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立誓不忘此君 国大仇。当然勾践也不可能坐等夫差前来复仇,这一次勾践选择的策略是乘夫 差没准备好的时候,先下手为强,但是勾践忽略了双方本来就存在的实力差距 和吴军哀兵的力量,这一仗夫差大获全胜,而勾践只余五千兵士被围困在会稽。 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着重于“耻感”的“耻感文化”, 潜藏于中国人心灵深处有一个“剪不断,理还乱 的情结是“知耻心态”。圆对 于越王勾践来说,他本来是想要先下手为强再胜吴国,结果却落得兵败被围, 这个结果本身就是个重大挫折。更何况勾践曾经出奇谋战胜吴王阖闾,而仅仅 时隔两年,就大败在阖闾的儿子夫差之手,翻转之快更是奇耻大辱。而勾践以 举国之师败于夫差,造成国破家亡的恶劣处境,愧对越国列祖列宗,这简直让 勾践寝食难安了。面对这种种的奇耻大辱,如果不能复仇,勾践必将成为家国 之罪人,可以想见,勾践当时的挫折感和心理压力必是巨大的,而复仇是唯一 的应对挫折和消减压力的方式。 此时的勾践有两条复仇策略可选:其一是先投降吴国,“卑辞厚礼以遗之, 不许,而身与之市”,然后静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其二就是拼死一搏,“勾践 李修生,朱安群主编四 5 五经辞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9 8 第4 1 2 页 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载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中国台北:桂冠图书公 司,1 9 8 8 1 4 2 史记里的复仇 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显然,这两条路都是君国复仇的方 式,但结果将完全不同。前者可以为国为君保住实力,留下将养生息的时间, 以图东山再起,算是隐忍以复仇的方式。而后者以全部兵力誓与吴国拼死一战, 最可能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吴国也将受到重创,但越国亡国几乎不可避免。 这也不失为一种壮烈的复仇方式,但是代价巨大。越王勾践在衡量得失后毫不 犹豫的选择了前者,而将后者作为迫不得已时的下策。 当然这一次的挫折也给勾践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情绪,表现出来就是对于复 仇颇有些信心不足,“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日:吾终于此乎? 谋臣文种 答日:“汤系夏台,文王囚菱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 之,何遽不为福乎? ”文种所举的例子都是古代成就霸业的君王曾遭遇的困境, 以此来激励勾践转换负面情绪。 知耻近乎勇,所幸勾践是个意志品质坚定和自制力极强的人,伍子胥评价 勾践说他“能辛苦 。他发明了“卧薪尝胆”这种不断强化痛苦感受的方法来随 时提醒自己一定不忘复仇。作为君王,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 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与百姓共 同劳作。而且这样一坚持就曝持了十三年,直到等到复仇时机,足可见其复仇 意志之坚定。而这十三年间,越国逐渐殷实富裕;而吴国却政局变幻,甚至尽 忠为国的伍子胥也被谗臣诟病遭冤杀。但勾践并未草率出兵复仇,而是通过不 断的刺探和彼此实力的对比分析,此消彼长之下静待最佳时机,务求一击即中, 足可见其复仇之手段、自制力之强。 勾践兼具复仇的坚定意志、超强的自制力和手段,终于隐忍以复君国之仇。 结果早在吴王夫差放走勾践之时就已由伍子胥一言道出“今不灭越,后必悔之。 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勾践历经二十二年终复君国之仇而 成就自身霸业。 2 2 1 3 以“赵氏孤儿”和“荆轲复仇 为代表的侠义复仇 2 2 1 3 1“侠义复仇 的概念 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