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研究.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研究.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研究.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研究.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律史专业论文)《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i l l l i i i i i i i i i i l l l l l l l l l l l11 1 1 1 1 1 1 1 1 111 1 1 1 1 0 y 19 2 9 7 4 9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岙j 位 日期:沙f 年6 月3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 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 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押夺f 耍一 同期:矽f ,年6 月g 同 摘要 摘要 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研究 法律史专业 研究生赫健指导教师宋四辈教授 当代法律设立了很多重要的制度来对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群体进行保护,而 事实上这项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早已存在。它从西周时期的矜恤耄耋这种简 单零碎的规定,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再到唐律疏议中的相对 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对于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很 大的作用。 西周时期,法律利用“一赦幼弱”的规定来对当时的未成年人,即未龀者 来进行相对简单的矜悯与关怀;到了秦朝,统治者又利用身高来作为判定未成 年人的依据,赋予未成年人以成年人所没有的特权;而在汉代及以后的朝代罩, 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措施进行了发展,直至到了唐代把未成年人用年龄阶梯的 方法加以区分,使得未成年人的范围规定显得相对科学具体。唐律疏议对未 成年人保护的规定有着很多独特之处,即使对于今天它的一些做法仍不过时, 甚至适合我们拿来使用,使得当今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 流。 唐律疏议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有很多值得我们研摩的地方。我们在 对当代刑法进行发展与完善的时候,很有必要对它当中的闪光处加以借鉴。尤 其是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它有着很多比起以往朝代完备与优越之处。甚至有 研究表明,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规定有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典。 因此,笔者力求在对唐律疏议所涵盖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制度的特征、优 缺点、法理基础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之后,提出其中一些值得我们当代法律吸 收与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唐律疏议当代法律未成年人 _ n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n a l y s i so fp r o t e c t i n gt h em i n o r si n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 l a w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m a j o ri nl a wh i s t o r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j i a nh e s u p e r v i s o r s :p r o f s i b e is o n g 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a ws e tu pal o to fi m p o r t a n tt op r o t e c tt h i ss p e c i a lg r o u p ,i nf a c t , t h es y s t e ma l r e a d ye x i s t e di nt h ea n c i e n ts o c i e t yo fc h i n a i tc a m ef r o mm e r c y i n gt h e o l dm e na n dc h i l d r e no ft h e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t h r o u g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q i n h a n ,t h r e ek i n g d o m s ,a n dt h e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t ot h er e l a t i v e l y p e r f e c tr u l e so fd i s s i c u s s i o n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l a w ,e x p e r i e n c e dal o n gp r o c e s s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p l a y e dav e r ys i g n i f i c a n tr o l eo nt h es t a b i l i t y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n c i e n ts o c i e t y i nt h e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 t h el a wu s e dr e m i t i n gt h ei m m a t u r e st op r o t e c tt h e c h i l d r e n i nt h eq i nd y n a s t y , t h er u l e ru s e dh e i g h ta st h eb a s i so nj u d g i n ga d u l t s , p r o v i d i n gp r i v i l e g et ot h eu n m a t u r e s ;a n di nt h eh a r td y n a s t ya n dl a t e rd y n a s t i e s ,t h e m e a s u r e sf o r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m i n o r sd e v e l o p e dg r a d u a l l y 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e r u l e r su s e da g el a d d e r st od i s t i n g u i s ht h em i n o r s ,t om a k et h es c o p eo ft h em i n o r s c l e a ra n ds c i e n t i f i c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l a wo ft a n gd y n a s t yh a du n i q u ep l a c e so n p r o t e c t i n gm i n o r s ,t h e ya r eu n o b s o l e t et o d a y ,e v e nc a nb eu s e dt om a k eo u rl a w s y s t e mm o r ee p i d e m i ci nt h ec u r r e n to f t h e t i m e s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l a wo ft a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t r e a s u r e so f t h e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th a sal o to fp l a c e sf o ru st oc v i l i z e w ec a nt a k ee x a m p l e o ft h e mw h e nw ea m e n da n dm o d i f yt o d a y sc r i m i n a ll a w e s p e c i a l l yo np r o t e c t i n g t h em i n o r s ,i ti sa d v a n c e dw h e nc o m p e t e dw i t ho t h e rd y n a s t i e s r e s e a r c hs h o w s t h a t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l a wo ft a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f i r s tc o r p u sj u r i st op r o t e c tt h e m i n o r ss y s t e m i c l y s oim a k ee f f o r tt oe v i l i z et h ea d v a n t a g e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i t , a b s t r a c t t of i n ds o m ep l a c e sw h i c hc a nb ea s s i m i l a t e da n dm i r r o r e d k e yw o r d s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l a wo ft a n gd y n a s t y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a w t h em i n o r s i i i 目录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i 引言一1 1 唐代以前未成年人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3 1 1形成时期撕周3 1 2 发展时期春秋战国与秦汉4 1 3 进一步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6 2 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及其特点8 2 1 唐代朱成年人的范围8 2 2 唐律疏议朱成年人保护制度9 2 2 1 缩小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范罔9 2 2 2 赋予官僚贵族子孙特权1 0 2 2 3 对朱成年人禁l 卜刑讯1 l 2 2 4 对朱成年犯罪人适川赎刑1 2 2 2 5 禁i 卜拐卖朱成年人1 3 2 2 6 设立养子制度确保朱成年人的生存环境1 4 2 2 7 檗i :与家庭中的朱成年人发生性行为1 5 2 2 8 赋予术成年人以亲属免证权1 6 2 3 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措施的特点1 7 2 3 1 内容涵盖全面1 7 2 3 2 以礼为指导思想1 8 2 3 3 重刑惩治危害朱成年人的犯罪1 9 3 对于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评价2 1 3 1 唐律疏议朱成年人保护制度的价值2 l 3 1 1 使法典的伦理性得以升华2 l 3 1 2 缓和社会矛盾2 2 3 1 3 奠定唐代盛世繁荣的根基2 4 3 2 唐律疏议朱成年人保护制度的历史局限性2 5 1 v 目录 3 2 1 利益出发点有火偏颇2 5 3 2 2 个别条文相且矛盾2 6 3 2 3 株连致使规定不能完全兑现2 7 3 2 4 特权法的存在导致术成年人待遇不同2 8 4 唐律疏议对于完善我国当代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历史启示3 0 4 1 重建赎刑制度以完善术成年人的保护措施3 0 4 1 1 赎刑的同门对丁朱成年人保护的必要性3 l 4 1 2 今日法律设立赎刑的具体设想3 3 4 2 重构亲亲相隐制度以完善朱成年人保护制度3 5 4 2 1 亲亲相隐制度的重构对于完善朱成年人保护制度的必要性3 6 4 2 2 对重构亲亲相隐制度的儿点建议3 8 参考文献:4 2 致谢4 4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4 5 v 引言 引言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成年人的社会,并未关注到对 未成年人群体的保护问题。然而当我们翻开史料细细查看时,就会发觉其实从 西周的“矜恤耄耋”丌始就有了相关的措施。而这些相关规定经过了历朝历代 的完善,到了唐代,已显得很是完备与具体了。唐律疏议、唐六典等法典 中都涉及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是后者当中只是一些零星点点的规定,唐律 疏议,作为封建法典的代表作,它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措施的相关规定,不光对 其以后的封建朝代影响颇深,即使于今天,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因此,本文 意图从分析唐律疏议的过程中,得出它值得我们当今社会借鉴之处,来弥 补我们当代法律对于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一些不足。 任何一种制度的设立,都是当时的社会思想碰撞的结果,对于未成年人的 保护制度亦是如此。具体的法律条文背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因素。从西 周时期丌始零碎的对未成年人保护进行规定开始,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提高, 经过历朝历代的沿袭和发展,这方面的规定逐步趋于完善和具体。仅从未成年 人的范围规定标准上就可以初见端倪。从西周时期的以换牙为标准,到秦朝时 期把身高作为依据,再到汉代及其以后的朝代明确以年龄来划分,就可以看出 未成年人保护制度逐渐地从零星的条文规定演变成拥有丰富的内涵,一直到唐 律疏议的出现,使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有了一个相对完备的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法律制度到了唐朝时期已经很成熟,唐律疏议,更是 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因而,唐律疏议与以前的朝代相比,在法律制度上有其 显而易见的优越性,尤其是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上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未成 年人群体有着自己的特殊之处,他们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心智不成熟,更 容易被外界的各种因素所伤害,因而也成为法律给予特别关注的对象。唐代的 空前盛世与繁荣,是与它关怀未成年人等这种相对宽容与矜悯的政策分不丌的。 我们今天很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政策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其中与 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加以剖析并进行继承和发扬,因为虽然当代与唐代 的社会条件相差甚远,但是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所发挥的客观作用都是一致的, 而且唐律疏议中的某些规定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却被我们今天全盘否定了。因 引言 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剖析,从法律条文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出发,来 找出那些需要我们今同仍旧不能舍弃的地方。 2 唐代以前术成年人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1 唐代以前未成年人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由于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当代,各国法律都针对他们设立了很多与成 年人迥异的制度,但是它们关于未成年人范畴的规定各不相同。根据我国现行 刑法规定,年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被称为未成年人。而西方有些国家则认为这 个年龄阶梯过高,未成年人的年龄应该低于十四周岁。而放眼我国古代,则会 发现他们未成年人的要求于现在相比更加严苛,然而这在当时的社会来浣,对 未成年人群体进行特殊保护来说,已经是一种文明与进步的表现。而随着封建 社会的发展,关于未成年人范畴的法律规定也更加具体、更加明晰了。 我国古代没有“未成年人的概念,当时只有“幼”的说法。而“幼 的 意思就是不成熟,它的范畴则相当于今同刑法规定中的未成年人。从历朝历代 的法典以及法律文献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关于未成年人范畴的规定。历史上,国内 外先后有身高、牙齿、体能等来衡量一个人成年与否,进而判断其是否成熟并 需为自身罪过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的例子。在众多标准中,年龄无疑是其中最为直 接和较易作出判断的。 1 1 形成时期西周 毫无疑问,我国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的一种 做法。它是矜恤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历代统治者对其都极其重视。究其根源, 它最早应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有古人“以保息六养力 民:一日慈幼,二日养老,三日赈穷,四日养老,五日宽疾,六日安富”的 记载。而这些慈幼养老的思想被历朝历代所继承与发扬,得以一直延续下来。 另外,西周时期还有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周礼 秋官司寇之职还有“三赦 制度的记载,“一赦日幼弱 。这个时期对于未成 年人的范畴规定是以换牙为标准,而换牙起始年龄一般为男子七岁、女子八岁。 可见,虽然当时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制度虽然较稀少,条文比较零碎,而 且对于未成年人进行保护也是一种封建伦理道德制度的要求,但是我们不得不 选自赵若辉、张鸿巍:中冈古代少年司法与少年刑事责任初探,广两政法管理十部学院学撒,2 0 0 8 年第3 期。 中选自。周礼秋官司寇。 3 唐代以前朱成年人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承认,在奴隶制社会中,统治者能够考虑到慈幼,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加 值得一提的是,j 下是这个时期的零碎规定,经过历史的检验后,才使这种思想 逐步得到发展,一直到唐朝时期的相当完备。 1 2 发展时期春秋战国与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慈幼 思想得以进一步发展。论语中一则有关孔 子及其弟子的逸事证明了这一点。当有次孔子与其弟子子路与颜渊谈及各自的 志向时,子路说道:“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与共,避之而无憾。”颜渊则说道: “愿无伐善,无施劳。 也就是说,子路希望车马、衣服能与朋友共享,颜渊则 希望天下人都能够有衣避体,有食饱腹,颇有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埘这种悬壶济世的抱负。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孔子听到两位高 徒的回答后,并没有大加赞赏,反而不以为然,论及自己的志向,他是这样回 答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圆意思也就是自己希望老人得到安 养,朋友彼此信任,少年能够得到爱护。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之中拥有着不容撼动的地位,可见这种恤幼也即保护未成年人的观点在春秋 战国时期已经很被重视了。孔子认为这种“少者怀之”的思想对于国运的昌盛、 社会的稳定都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因此他把其作为仁政的一个方面而大力提 倡。另外,他还认为,“不教而诛谓之虐 ”,“矜老恤幼”是“德主刑辅”思想 的重要体现。而正由于儒家思想在整个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这种观点被演化 成具体的制度,而一代代地沿革下去。 李悝的法经是战国时期法律思想迅速发展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奴隶制 法律向封建制法律过渡的集中表现。法经虽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也 并不是只受重刑观念的影响,在其中也包含有保护未成年人这样的精神。它用 成文法的形式把相关法律用具体的法律条文固定下来。法经的第六篇减法 规定:“罪人年十五以下,罪高三减,罪卑一减。”可见,比起西周时期模糊的 以换牙作为评价未成年人上限的标准,法经中规定有具体的年龄无疑显得更加 明朗。同时,以十五岁作为年龄上限,显然把未成年人群体的范围扩大了很多。 选臼范仲淹:岳阳楼记 曲选白论语公治长。 。选白论语尧u 。选自马婷婷:中国古代少年司法制度,河南公安学校学撤,2 0 0 5 年第4 期。 4 庸代以前朱成年人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到了秦朝,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度显得更加丰富一些。根据周礼地官 乡大夫里面贾疏的记载我们从这个身高推断出当时的年龄阶段。书中写道:“七 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 据秦简记载,当时在认定人们的刑事责任时 常常提到六尺和不盈六尺这样的说法,也就是把六尺作为未成年人的上限。秦 简中还有规定:“隶臣、城旦高不盈六尺五寸,妾、舂不盈六尺二寸,皆为小。 由此可知,当时未成年人的界限是大概是十六七岁。而秦朝关于未成年人和成 年人的法律制度是大相径庭的。秦简法律答问中记载的当时法官对同一类案 件得出截然相反的判决可知这一点。罩面提到,对于饲养动物误食别人庄稼的 案件,一个人由于身高未满六尺且尚未婚嫁而最终得以不负刑事责任,而另一 个人由于身高六尺五寸而被判城旦舂,这说明了六尺是秦朝未成年人与成年人 的分界点。另外,可见,在对犯罪所负的刑事责任上,未成年人是明显低于成 年人的。这实际上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一个方面。虽然,以身高作为判 断其是否是未成年人的依据,在几天看起来的确有些匪夷所思,但是我们叮以 看到,秦朝的有关法令比起以前已经更加丰富了。此外,云梦秦简中还有关于 收养的法律规定:“擅杀养子者法当弃市。 这也说明秦朝统治者在保护未成年 人做法上的不遗余力。 汉承秦制的基本基调注定了汉朝的法律有很多都沿袭秦代,并且又对其有 所发展。其中以恤刑原则为外衣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也是如此。相比之d 订对于 未成年人范畴的模糊规定,汉朝则明文以年龄分界之。汉书汉惠帝中有这样 的记载:“民七十以上者,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汉书刑洪, 志中也有描述景帝后元三年时的诏令:“其著令,年八岁以下及未乳者,颂系 之。 而到了汉平帝时又有了新的规定:“男子七岁以下家非坐不道、诏所名捕 皆无得系,其当验者,即验问,定著令。 此外,汉朝还有关于不可抛弃未成 年人的规定。汉景帝曾下诏:“老耄得岁终,幼孤得遂长。 可见,随着时问的 变化,汉朝对于未成年人的形势政策越来越宽缓。而从整体上也可以看出汉代 的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比起秦朝已经更加具体化了。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的赎刑给予了未成年人更多的优待。 比如,云梦秦简中记载秦朝需要壮年二人赎一个隶臣,而只需壮年一人来赎五 选自:秦简仓律。 o 选臼汉书忠帝纪 。选臼汉书卷i _ 二、i - 帝纪十二 o 选自汉书汉景帝 唐代以前术成年人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尺以下的小隶臣及隶妾。从赎刑的使用上,我们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统治者已 经能够考虑到未成年人群体的重塑性,而给予其改正错误的机会,这虽然也是 特权法的一种表现,但它同时也是秦汉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更加完善的很好验证。 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汉朝法律有“亲亲相隐不为罪的规定,它允许未成 年人可以拒绝为自己的亲属做有罪证明,抛丌亲亲相隐可能与打击犯罪的目的 不大相符不谈,我们仍旧可以挖掘出此它对于未成年人心智进行保护的可取性。 而f 是由于此以及与其与礼治思想相融合的特点,它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1 3 进一步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未成年人保护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从整体上来看,这个 时代的相关法律比起以往涵盖面更加广泛了。这个时段在未成年人的年龄范畴 上,基本上是沿用汉朝时期的法律的,只是它在某些具体的方面有一些不同的 地方。 根据魏书的描述,“年十四以下,降刑之半;不满九岁,非杀人不坐;拷讯 不过四十九。 可见,魏国的法律在未成年人的年龄范畴上规定很是详细,它 把未成年人群体按照几个年龄阶段加以划分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为唐 朝法律提供了借鉴的范例。南朝梁律中也有相关的规定,十岁以下的幼者, 耐等罪可以丌释。这也是该时期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一种体现。 提到南北朝时期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我们无法不考虑颜之推先生的颜 氏家训。该书涉及到了未成年人的保育与教养方面。当时,这本颜氏家训 一经问世,即受到很多士大夫的推崇,好评接踵而至,更有很多后世的文人也 将其视为经典之作。清代的王钺就曾在其读书从残中描述,北齐黄氏颜之 推的颜氏家训二十篇,篇篇皆为经典,每句话都可作为格言警句那样推敲, 若家有未成年子弟,它就是扰养与教育未成年人的不二教材,可以家置颜册, 以示明训。从这罩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影响范围之广之大。颜氏家训的教 子篇着重提到了未成年人的保育问题。它要求长者教育未成年人需从小做起, 当他们不慎犯错时,则比起成年人来,要“省其笞罚。可见,在对待未成年 人的态度上,颜之推更多的主张教育以明礼,而不主张用刑罚来达到一种威慑 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当时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这个 。选自s 魏书卷一百一- 一志第十六 o 选自:颜氏家i j l l ) 6 唐代以前朱成年人法律制度的历史 革 问题的重视,而且这种观念的影响比起以前更加广泛了。 此外,我们都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动乱的时期,统治者要想稳固 其统治,就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其中恤刑便是一个必 不可少的因素。而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又是恤刑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 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这点可以从当时的赎刑运用中明白的看出来。魏晋南北 朝承袭汉朝的制度,也将赎刑作为一个独立的刑种。晋书刑法志中有记载, 晋律舰定,老少皆可收赎。可见,这个时期仍然重视未成年人性格的再塑性, 从赎刑的运用范围上即可表现出来。而有些学者的观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是赎刑的倒退时期,对赎刑的适用对象上仅仅是轻罪及身份较高的人( 八议以 上) ,笔者窃以为此观点不可苟同。 7 唐律疏议朱成年人保护制度及其特点 2 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及其特点 唐律疏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自然有以往很多朝代的法律所 望之而不可企及的地方。由于它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礼法合一,所以自然要不 可避免的被儒家所提倡的仁义观念所渗透。而仁义观念又包含了敬老爱幼的思 想,因此唐律疏议中所蕴含的未成年人保护思想比以往任何朝代都更加详 细具体、博大精深。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能够系统地舰定未成年人保护以及犯 罪问题的法典。唐律疏议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相比日订朝是异常丰富与全面 的。 2 1唐代未成年人的范围 古代没有专门的未成年人的概念,当时只有“幼 或“小的说法,而“幼” 和“小 的群体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未成年人范围。前面已经说过,保护对未 成年人的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对于未成年人的范围规定 尚比较模糊。当时是以换牙为标准,即未龀者。意指尚未换牙的未成年人。而 换牙起始年龄一般为男子七岁、女子八岁。显而易见,这个年龄范畴极其模糊。 到了秦朝,当时则是以身高作为依据,即男身高是否达到六尺七寸,女身 高是否达到六尺二寸。但是根据周礼地官乡大夫罩面贾疏的记载我们从这 个身高推断出当时的年龄阶段。书中写道:“七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 我们由此可知,当时未成年人的标准是大概是十六七岁。当然由于每个人发育 的差别,这个范畴也显得非常模棱两可。 到了汉代,则是明文对未成年人的范围进行年龄的规定了。从汉律“年未 满十八,皆不坐 与“八岁以下幼者可不带刑具”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 汉代未成年人的两个年龄阶梯,也能看出当时关于未成年人范畴的规定比起以 前已经显得相对清晰很多了。 与前朝相比,唐律疏议对于未成年人范畴的规定已经相当具体了。这种 规定明朗地体现在未成年人对于刑事责任的承担上。它用年龄阶梯的方法把未 选臼:用礼地官乡人火 口选自。汉书卷一订七卜一刑拷十 o 选臼。汉书汉最帝 8 唐律疏议朱成年人保护制度及其特点 成年人分为几个年龄阶层,而对于各个阶层有其相对应的保护措施。这种划分 年龄阶梯的方法在古代无疑是相当先进的,即使与当今刑法相比,除了过于严 苛之外,它仍然是唐律疏议这部法典完善与进步特征的体现。 唐律疏议对于未成年人年龄的定主要体现在名例律中,它把未成 年人分为几个年龄阶段: 首先,七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其次,七岁到十岁的 未成年人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除非其犯有谋大逆等重罪。最后,十到十五岁 的未成年人如果犯罪,则需要对其所犯罪行负完全刑事责任,但是可以减轻处 罚。十五岁以上的行为人则为完全刑事行为能力人。 今同刑法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被称为未成年人。其中对于未成年人群体内 部也是按照阶梯的方法对于其进行划分,这说明唐律疏议之中的有关规定 与今r 刑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现在未成年人的年龄上限低了一些。尽管 如此,唐律疏议在这方面的规定已经相当完善,已经是同类法律之中的佼佼 者确是不争的事实。 。 2 2 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 2 2 i 缩小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范围 唐律疏议首先从刑事责任年龄来区别末成年人与成年人,进而规定f j 者与后者所承担的刑事责任迥异来达到保护未成年人群体的目的。我们已经知 道,唐律疏议把未成年人按年龄阶梯的方法把其分为几个阶段,而各个阶段 所承担的刑事责任又是完全不同的。唐律疏议中的名例律规定:年龄在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及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若犯罪在流罪以下,则可以收赎, 但是所犯之罪为加役流、反逆缘坐流、会赦犹流者除外,但是这些人仍有优待 措施,那就是他t l 至v l 了所发配的地方,可以免居作;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及十岁 以下的未成年人,如果犯了反、杀、逆等应判死刑的情况,可以上请,如果犯 了盗窃或伤人罪,则可以收赎:而如果行为人是七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则即使 犯了死罪,仍然不给予刑罚制裁,除非其所犯之罪是缘坐或者株连的情况。另 外,名例律第3 l 条还有这样的规定,那就是:如果犯罪的时候为未成年人, 但是事情被揭发的时候已经长大,那么仍然以未成年人论。这个规定在当时看 来比起以前的制度来说无疑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即使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 9 唐律疏议术成年人保护制度及其特点 非常先进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十岁以上不满十五岁的未成年人,唐律疏议 通过适用赎刑来减轻他们的刑事责任。对于七岁以上不满十岁的未成年人,则 是通过限制他们所承担的刑事责任范围来对其进行保护;即使是这些人犯了反、 逆、杀等及其严重的罪行,仍然可以上请来获得生存的机会;而如果触犯的是 盗窃及伤人这样相对轻省的罪名,则可以通过收赎来免除刑事责任。相对而言, 对于不满七岁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则规定的更加宽容了。除了株连之罪外, 他们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由上可知,未成年人在所承担的刑事责任方面, 的确要比成年人轻很多,这也是唐律疏议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 之一。 2 2 2 赋予官僚贵族子孙特权 以礼为指导思想以及礼法合一的基调注定了唐律疏议是一部特权法, 然而在这种特权性质的制度中,我们仍然能看到唐律疏议保护未成年人的 影子。那些贵族家庭身份的未成年人,不光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成荫父母的特 权,就是在犯罪的问题上也是如此。贵族血统的未成年人,在犯罪的时候更容 易受到宽恕,可以享受到与同龄的未成年人同罪异罚的待遇。而且,家族的地 位越是高贵,那么子孙享有特权的机会和范围也就越大。这种制度在唐律疏 议的很多条文中都有所体现。 唐律疏议的名例律中“阜太子妃 、“七品以上官员”、“议减”等条文 都对此类问题有所规定,大致是这样描述的:身份在八议之内的官员,若其子 孙即使所犯之罪需要判处死刑,仍然可以上请,来获得赦罪的机会,如果所触 犯的是流刑以下的罪名,则减罪一等处罚。五品官员的子孙如果触犯了流罪以 下的罪名,则可以减刑一等处罚。最后,即使七品官员的子孙如果所犯之罪为 流刑以下,也还可以利用赎刑的特权来挽救。诸类种种,很明显可以看出,这 样的规定使得贵族家庭的未成年人,在犯罪时比起一般家庭的孩子更多的享有 重新做人的机会。虽然这看起来很不公平,但是仅从这些未成年人角度的利益 出发,这无疑给了他们更多的机遇来重塑人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有它的 益处。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危及到自身的统治,既未成年人所触犯的 选自尼江t 论中国历史一i - 的赎刑制度,山东社会科学学报,2 0 0 8 年第l l 期 曲选白e 利民:唐律新探北京:北京人学i i i 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0 3 页 1 0 。 庸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及其特点 是十恶之内的罪名,或者是由于缘坐而被判流行,那么就不再享有此类的待遇 了。此外,如果他们犯的是盗窃、杀人这样较重的罪,除了八议官员的子孙可 以获得上请的机会外,也都是要按律科刑的,而不再拥有减刑的优待。归根结 底,这也是由于唐律疏议的封建法律的本质所决定的。但是,我们仍然不 可否定的是,唐律疏议的相关规定对于贵族血统的未成年人是有利的,只不 过这种保护的制度过于狭隘罢了。 2 2 3 对未成年人禁止刑讯 整个封建社会虽然存在刑讯肆虐的情形,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统治者是不赞 成刑讯的,因为刑讯得到的结果不能突出法律的清明。云梦秦简中对于刑讯就 有这样的描述:“治狱,能以书从迹其言而得人情为上,笞掠为下,有恐为败。” 这充分说明秦朝官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都以现成的证据定罪, 而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运用刑讯。而且即使利用刑讯得到了结果,这种做法仍然 为下下策。以后的各代对于刑讯的态度大抵都是如此。对此,唐律疏议中也 有相关的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查辞理,反复勘验;犹未能决者, 立案同判,才能拷讯。若有违者,则杖六十。 这就说明唐律疏议也是不 主张从一开始就给予刑讯的,除非在审查勘验后尚不能决断时才能如此。既然 它们对于成年人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未成年人在刑讯方面的政策则放的更宽了。 唐律疏议中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是不适用刑讯的,若有人违反了规定, 则要给予杖刑的处罚。唐律疏议中的断狱律对此有详细的法律条文进行限制。 其中说道:“年十五以下及废疾者,并不合拷讯,皆据众证定罪,违者以故失论。” 这就表示,唐代的未成年人在被审讯时可以享有不受刑讯的待遇,若想要证明 他们有罪,就必须根据现成的证据形成证据链来定罪,否则即使利用刑讯的方 法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仍然是不符合法律的,而且擅自进行拷讯的官员要受到 严格处罚。这样的制度很显然给了未成年人更多的辩驳的权利,而且不至于使 得他们在刑具的淫威下承认自己所没有犯下的罪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护未 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种做法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因为刑讯逼供的现象, 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没有销声匿迹。 在执行刑罚时,未成年人同样享有成年犯人所没有的优遇,各个朝代都纷 。选白睡虎地云梦秦简封诊式。 。选白k 孙尢忌:_ l 齑i p 疏议,断狱律。 。选自腑律疏议断狱律。 唐律疏议术成年人保护制度及其特点 纷给予未成年人一种特殊的“关爱”,来给他们的法制披上一层看似温情脉脉的 面纱。唐代也是如此。唐代对于未成年人是与成年人分别关押的,不管统治者 的目的如何,我们都需要看到未成年人群体在当时已经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所对待了。这显示了在刑罚的执行制度中,未成年人依然受到更多的保护。更 重要的是,这种未成年人“散禁 的做法一直流传到明朝时期,明会典中 依然规定,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要与成年犯人分别关押。这种做法,对他们 的性格重塑方面有很大作用,至少可以“因材施教”,不至于与成年犯人进行交 叉感染。 2 2 4 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赎刑 顾名思义,赎刑,就是以财物赎罪,它起源于上古时期,尚书舜典中就 有记载:“金作赎刑。”北魏时期的孔颖达也曾给赎刑以注解:“古之赎罪者, 皆用铜,汉始改用黄金。”俯瞰历朝历代,皆有赎刑,只不过是相关制度各不 相同。总体说来,上至赎刑,下至笞刑、流刑等,都可以赎,只是需赎会的数 量相差很大。而赎罪的财物,最丌始是用铜,后改用金,到了隋唐时又改用铜 了。唐朝时期的赎刑制度经过对历代的吸取与借鉴,已经发展的相对完善了。 而对于其中的适用对象未成年人群体,它无论是从数量、程序等等方面都 规定的颇为详细具体。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赎刑的适用对象大抵就是特权阶层以及老幼及 废疾者。唐律疏议中名例律规定,有议请减赎等特权的人以及九品以上和七 品以上官员的亲属,如果犯了流罪以下的刑罚,可以用会钱等物来赎罪。如果 是因为身体条件或者年龄的问题而导致自己无刑事责任能力的话,若年龄在七 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或者身体有问题的人,犯流罪以下也可以适用赎刑。最 后,如果年龄在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和身体残疾人,可以收赎的罪名更加宽 泛了,那就是犯了盗窃罪即杀人罪,仍然可以适用赎刑来惩罚他们的罪过:另 外,如果这些人因犯了反逆等杀人罪需要判作杀人罪名的话,依然可以通过上 请来求得减刑的机会,阜帝可以通过考察这些犯人犯罪的主观恶性,来考虑是 否适用赎刑。如果是过失杀人,则可以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考虑适用赎刑; 选白郑娃文:庸代刑事诉讼审判活动中d 法官员的法律责任制度研究 ,法律思想嘲, h t t p :w w w 1 a w t h i n k e r c o r n n e w s 。选白刘科进:i 刿代赎删制度的d 法特点及其局限性,两南人学学撒,2 0 0 7 年第4 期。 。选自孔颖达。五经, 义疏 巷 1 2 唐律疏议术成年人保护制度及其特点 如果是存疑案件,则也可以适用赎刑。可见,未成年人可以在犯罪时比起成年 人有更多的被考虑适用赎刑的可能。只有那些犯了十恶之罪或者是缘坐等异常 严重的罪名,直接触及到统治者的利益时,才不适用赎刑。此外,子孙过失杀 了尊长或者妇女奸杀了自己的丈夫这类完全与亲亲、尊尊原则相悖的案件也不 适用赎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律疏议中的赎刑,完全是与礼相挂钩的。 即便赎刑在我们今天看来,它只是特权法律和礼法结合的一种表现,但是 它仍然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使那些不小心犯 罪的未成年人不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收赎以后,浪子回头,重头再来。事实 上,笔者觉得赎刑所起的作用与今天的未成年人管教所,在某种意义上,有些 殊途同归。 2 2 5 禁止拐卖未成年人 众所周知,我国当今刑法是把拐卖未成年人独立设成罪名,并且处罚很重, 而在唐代也是这样做的,唐律疏议中的有关规定就可以很好的验证这一事实。 唐律疏议规定,禁止拐卖未成年人,并且对擅自拐卖未成年人的做法进行 严厉打击。这些主要规定主要体现在唐律疏议的贼盗律中。 根据解释,略,即拐卖人口之意。其实,古代对于拐卖未成年人的做法进 行刑罚惩处早已存在。史记中有记载:“陈胜起时,商聚少年东西略人,得 数千。 后汉书光武帝纪天下中有专门的略人法。根据续资治通鉴宋神 宗熙宁三年中的记载,同保人如果犯了略人之罪,知罪不告者,以律伍保法 对其进行处罚。而唐律疏议的规定比起此i j 的法律更加完善。唐律疏议 的贼盗律第4 5 条规定:“诸略人、略卖人为奴婢者,绞。为部曲者,流三 千罩。为妻妾子孙者,徒三年。和诱者,各减一等。若合同相卖他人部曲者, 各减两人一等。此外,唐律疏议的“略卖期亲之卑幼 、“略和幼奴婢 、 “知略和诱和而相买相卖”等条也都设立有专门的罪名对各种拐卖未成年人的 行为进行刑法处罚。名例律第2 9 4 条规定,略卖期亲以下卑幼为奴婢者,并 同门殴杀法;和卖者,各减一等。名例律第2 9 5 条规定,诸知略、和诱、和同 选白:史记樊郦滕濑列传。 。选臼朱吁萍论我困拐史妇女、儿童锥的完善 ,苏州人学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 面选白t j 膏律疏议贼盗律 注。期蔽以下印幼,即指弟、妹、予、孙和兄弟之了孙、外孙、了孙之妇及从父弟、妹,并谓杀不伞死 者。斗杀弟妹徒三年,杀了孙徒一年半;略史弟妹为奴婢者,i 川斗杀法徒三年,卖了孙为奴婶则徒一年半 之类此即“i 司门殴杀法”。 唐律疏议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及其特点 相卖及略、和诱部曲奴婢而买之者,各减卖者罪一等。唐律疏议不仅对拐卖 未成年人的做法严刑打击,而且规定拐卖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即使当事人为 自愿,仍然以拐卖罪论处。可以看出,唐律疏议对于拐卖未成年人的处罚做 法规定得是颇为具体的,并且根据拐卖的情节轻重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 不同的处罚方式处理。更可贵的是,唐律疏议还对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拐卖 者进行区别对待,以和与略进行区分。然而我们知道,唐律疏议虽然是禁止 买卖未成年人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仍然允许卖良人为奴,这是一种奇怪的现 象。但是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政治矛盾所决定的。唐律疏议能够 对拐卖未成年人的做法进行具体规定,并且严刑打击已经体现出它的先进与优 越性。我们不能去强求古人,所能做的依然是在它的局限性范围之外,看到它 的优点。唐律疏议在人身方面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拐卖现象进行多个法律条 文具体规定,这种做法相比以前的朝代来说先进了很多。 2 2 6 设立养子制度确保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 唐朝允许那些已经结了婚但是自身却没有孩子的家庭收养同宗的小儿作为 养子,来进行扰养。对此,唐朝的户令是有专门的条文规定。“无子者,听养同 宗于昭穆相当者。 意思也正是如此,但是有一点,一旦将其收纳为养子,就 要认真抚养,不可再抛弃。唐律疏议的户婚令对于抛弃收养的未成年人 有相应的处罚措施:“诸养子j 所养父母无子而舍去者,徒两年。”唐代,收养 之风盛行。到了德宗时期,更是颁发专门的诏令对收养人的资格与条件进行限 制。这足见唐代对收养养子这种制度的重视。 可贵的是,一般家庭收养了孩子以后,都会拿其当亲生子对待,而不会随 便抛弃他们。对此,唐代敦煌时期的契约就足可以证明。敦煌的契约中有很多 都是有关于收养养子的私契。其中壬戌年龙勒乡百姓胡再成养男契便是其 中的一例。我们通过这个契约,可以看出唐代对于养子的保护态度以及唐代养 子的生活境遇。这个契约的内容大致是说一个叫做何再成的人一次性收养了两 个孩子,这两个孩子都是他的侄子,即是他同父异母兄弟的孩子。并且在契约 中就给以明确保证,当其收养这两个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