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国家助学贷款是应对高校收费改革的一种典型的帕 累托改进。从 1999 年 8 个城市试点开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已具初步规模。然而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却暴露出种种问题,亟待完善。本文是关 于影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 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就影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加以分析,并就目前出现的 问题,给出了个人的政策建议。 论文首先介绍了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四大理论依据:公共产品理论、生息资 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为我们开展研究指明了方向,并通 过经济指标的分析论证了国家助学贷款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实施的实际 意义。然后我们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进行了具体的认识:国家助学贷款有三大 前提,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国家助学贷款是信贷 资金。国家助学贷款牵涉四方主体:政府、高校、银行、学生,在四方关系中 最重要的基础关系是银行和学生通过借贷所建立的委托代理关系;国家助学贷 款是金融与高等教育、财政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政策性和商业性双重特征; 从现实出发并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营造信用社会,目前国家助学贷款采用的是信 用贷款方式;国家助学贷款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程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接着 论文利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规范分析得出了为保证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作所需要 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信用制度尤其是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国家助 学贷款良性运作的基础性制度;紧接着,论文实证分析了我国目前在开展国家助 学贷款工作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供小于求,供给结构不合理、不平衡,而其根 本原因在于学生高违约率带来的国家助学贷款的高风险性,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 国家助学贷款必将出现“银行停贷”“市场失灵”的局面, 甚至可能危机信用经济社会 的建立和发展。随后,论文总结了国外开展助学贷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给我们 的启示。最后,论文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并给出了个人的政策建议:规范四 方主体关系,按照“谁收益谁支出,谁有能力谁担责”的原则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 加强政府的协调监督功能,多方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突破“囚徒 困境”,实现共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安排,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最重 要是信息正式制度(包括信号传递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信用非正式制度 的建立(主要通过加强学生诚信美德的教育来实现)。推进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 减少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改革金融体制,本着降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提高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i 供给积极性为目的, 考虑设立“教育发展”政策性银行、 将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发展 二级市场“的可能性,并在适当时机推出以付诸实践。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经济学,委托代理,公共产品,问题,因素,对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welfare economics, national student loan is a typical pareto improvement responding to the reformation in tuition of college or university. since the experiments in 8 cities in 1999,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have experienced from blank to appearance, from a few to more, now it have grown into a certain scales in china. but a lot of issues arise in th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mechanism. this paper is a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which influence national student loa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norm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towards the factors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s, and make personal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issues at present. in the firs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four basic theories to carry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into execution: public goods theory, the capital of bear interest, principal - agent theory, credit venture management, which will direct our research. the paper demonstrate its necessary and feasibility of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tudent loan in china, the paper also expatiate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n we make an concrete understanding towards our national student loan: three presuppositions: our economy is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higher education is a quasi-public goods and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is a sort of credit capital. government, college, bank and student are involved in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the principal agent between the bank and student through debit and credit is the basic and key interrelation among them.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is a combination of finance, higher education and fiscal, so it has two characters, not only as a public policy but also as a business action. in order to drop the transaction fee and build the credit society,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adopt credit loan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our situation.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has a set of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and scientific value system. in the follow, we use the institution economics theory to make a normal analysis toward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we think that formal and non-formal institutions are necessary in order to make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running in the well-balanced track, credit institution especially personal credit institution is a basic institution to make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running well. in the end, the paper draw an conclusion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the main issues occurring in the running of our national student loan, including the supply of loan less than the need for the loan, irrationality and imbalance of supply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v structure. the essential reason is the huge risk of national student loan due to the students high default. if we dont solve these issues in time, “bank halt the loan” and “market failure” will take place in running of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eventually, it can also threaten the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redit economy and credit community. after that, the paper had summarized some oversea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in student loan, so we get an inspiration. finally, the paper make a conclusion and give the personal suggestions: standardize the four individuals interrelation, nail down the each ones dut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the one who benefit should pay out, the one who have the abilities should bear”, reinforce the governments coordination and supervision, make a deep cooper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break through the convicts predicament and acquire a multi-winner. arrange some institutions, both formal and non-formal institution. it is essential to build an information institution (including the mechanism for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the mechanism to stimulation and restriction) and credit institution which mainly reinforce the students credit moral through education. push the re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put credit hour management into practice to reduce the demand for national student loan. for the sake of drop the venture of national student loan to enhance the enthusiasm of bank, push the reformation in finance,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instauration of education developing bank,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e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assets into stock and develop the secondary market, and take into practice in the pudding time. key words: national student loan, institution economics, principal agent, public goods, issues, factor, countermeasure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1 1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为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高校扩招提高我 国高等教育的覆盖面自然就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解决财政投入不足 的现状,依据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全面实施,学生学费和生活费个 人负担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对于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特别是来自农村尤其是中西 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999 年 6 月,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国家助学贷 款的管理规定(试行),决定在北京、重庆、西安、上海、武汉等 8 个城市首先进 行助学贷款试点,由此拉开了我国助学贷款的序幕。为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完善 和发展,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几乎每年都要召开国家助学贷款 工作会议,发布相关文件,调整政策,使国家助学贷款从 8 个试点城市扩大到全 国,发贷银行也从单一银行扩大到多家银行,从指定到采用招投标形式选择经办 银行的办法,贷款方式也从担保贷款改为信用贷款等等。 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从无到有,逐渐得到了发展,其相关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完善。但是,一开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便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 过程,这种行政推动并不同于市场发展的自然结果。与国外不同,我国助学贷款 不是商业银行自发性金融创新的结果,没有经历过历史和市场的考验,随着国家 助学贷款的发展,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有先天的、也有后天 的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现实问题,比如学生失信违约,银行停贷、惜贷,高校推诿 责任不愿合作,政府协调无力等等。尤其是是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极高,这是 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现象,银行和学生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它已成为当 前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亟待分析解决。当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在政策性和商业性之间踯躅徘徊,政府、 银行、高校、学生之间的责、权、利划分不清,市场风险凸现,最终可能导致国 家助学贷款“市场失灵”。 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典型的帕累托改进, 只要制度安排合理,政府、银行、高校和学生都将从中受益。作为一项利国利民 的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的发展为何并不理想?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什么样 的助学贷款制度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应该怎样建立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政府、 银行、高校、和学生各自在制度安排中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即四方主体在国家助学 贷款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各自应该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承担什么样的责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2 任?国家助学货款的顺利运行到底需要那些条件?怎样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 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努力借鉴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力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新的大胆探索,并期望获得一 定的成果。当然,由于研究水平和资料所限,缺点甚至错误在所难免。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理论基础的文献资料。 福利经济学。由庇古(a.c.pigou)完成的旧福利经济学,以基数效用为理论 基础,采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及其分配,它力图阐述一 些命题,据此判断和比较不同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探讨改进社会福利的各种 途径,成为政府政策选择的重要依据。以帕累托(v.pareto)为代表的新福利经济学, 以序数效用为理论基础,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社会资源的最有配置。帕 累托最优状态是指:社会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在至少某一成员受益 的同时,不使其他任何成员受损。与帕累托最优相对应,帕累托改进准则是指: 如果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至少使某一成员的境况变好,而其他成员的境况没有 变坏,那么这种变化是一种经济状态的改进。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政府 和高校推出国家助学贷款提供了政策依据,并提供了评价标准,即是否能够使社 会福利提高就是制度安排与否、制度改进的标准和依据。 家庭行为决策理论。教育属于个人消费,而modiglianli等人的生命周期假 说(life cycle hypothesis,简称lch)认为人的生命有限, 对有限的生命可以划为两个 阶段:收入相对较低的生命初期(无工作,收入为负)和生命末期(退休后收入较低), 和收入相对较高的生命中期(工作期)。为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要求消费者尽可 能“平滑”这一周期,所以在生命初期和末期,人们会进行负储蓄以增加消费;而在 收入较高的生命中期,人们会进行正储蓄(兼还贷)以减少消费。由此在收入相对较 低的生命初期,消费信贷是一种实现个人效用最优化的有效手段。所谓消费信贷, 就是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或支付其它费用的贷 款,其目的在于使居民“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教育助学贷款是一种典型的消 费信贷业务。另一方面,教育也是一种投资,西方的教育经济学者沃尔什、舒尔 茨、希恩、萨卡罗普洛斯在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中采用“现值折算”等方法,从 不同角度得出了教育投资的一些结论和观点:教育投资是有报酬率的,且教育投 资的报酬率高于一般社会资本成本率(即教育投资的净现值为正); 人力资本投资可 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受益,而且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总是大于社会的收益率。消费信 贷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都是与家庭行为决策相关的理论,它为贫困学生争取 国家助学贷款支持个人完成学业、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3 银行相关理论。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阐述了借贷资本的内涵、来源以 及运用和构成。马克思认为借贷资本是货币作为资本商品贷放所形成的,银行支 配的借贷资本的来源是职能资本家的准备金,货币资本家的存款,一切阶级的闲 置货币以及逐渐花费的各种收入,银行一方面把社会闲置资金作为存款吸收进来, 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途径把这些资金贷放出去。贷放是以汇票贴现、抵押贷款、 存款透支等方式进行的。借贷资本的数量受社会再生产规模的制约,并受社会资 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胡冰星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指出:商业银行信贷 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信贷风险管理包括信贷风险识别、信贷风险分析与评估、 信贷风险控制、信贷风险决策。信贷风险管理的控制方法包括信贷风险分散、信 贷风险抑制和转移、信贷风险的保险与补偿。生息资本理论以及信贷风险管理理 论为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 制度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是研究非对称信息情形下的决策或者对策论 问题。 “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的最重要特征是信息的不对称 性,信息不对称从时间上分为签约前不对称(逆向选择)与签约后不对称(道德风险) 两种,对于逆向选择,信息经济学家提出了用信号传递机制加以解决,而对于道 德风险,信息经济学家则提出了用机制设计加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从内容上又可 分为隐藏知识和隐藏行动两种,为此,信息经济学家提出五种模型来描述 :1)隐 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 2)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 3)逆向选择模型 4)信号传递模 型5)信息甄别模型。 james mirrlees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委托代理理论, 该理论是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参与者之间经济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指出, 因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要达成一项均衡契约, 必须达到激励相容、参与约束、收益最大化三个条件。信息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等 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我们进行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安排、制度设计提供了依据。 1.2.2 关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的文献资料。 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李腊生,罗煦华在关于助学贷款的经济学分析 中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助学贷款,采用数学模型得出结论:在高考制度约 束下,国家助学贷款计划是一种典型的帕累托改进。王映,赵丽霞在浅析高等 学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责任范围中,从收益与支出对等,权利和责任相对等 的角度出发,结合分析了高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将获得的收益及其高校的特点, 对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责任进行分析。崔远见在教育助学贷款的市场需 求和农行的发展策略中对教育助学贷款市场进行了细分,并提出了教育助学贷 款市场需求的数学模型。李文利,魏新在助学贷款对入学机会公平的促进及可 持续性发展指出,助学贷款是促进入学率提高的有效途径,并且国家助学贷款 的公平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个是贷款是否瞄准并射中了贫困生这一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4 标群体;另一个是考察获贷的贫困学生能获得多大程度的(隐含补贴)。黄绪江等在 窗口指导与产品创新:助学贷款的两个视角中,对助学贷款供求结构进行了深 入分析。冯宗宪,管七海在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两难困境与对策建议一文 中指出,国家实施助学贷款,是基于以下的理论基础:1)在经济学意义的“成本分 担”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成本应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应该由学生、家 长、政府、慈善机构和工商企业承担,而商业银行提供的助学贷款能增加高等教 育经费而不减少其它方面的经费支出,可以达到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和补偿,提 高高等教育经费的效率;2)在社会学意义上,可以使高等教育公平和机会平等;3) 在教育学意义上,它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责任感。许世琴, 程胜光在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因素分析模型探析分析了助学贷款的独特风险,并 对助学贷款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郦解放助学贷款之风险与回 报分析论文引入案例,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个体和银 行两主体的风险与回报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李有海、孙鹤在略论西 部国家助学贷款市场失灵及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中深入论述了西部国家助学贷 款市场失灵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孙鹤,王瑞杰在西部智力开发:助学贷款中 道德风险与政府支持从模型上论证了道德风险的存在导致学生助学贷款市场的 消失,从而说明了政府干预助学贷款市场的必要性并给出了政府干涉的方式内容。 王成胜在当前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一文中认为,国家助学贷款在 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根本原因是银行不愿意经营这项成本高、风险大、收 益低的业务。刘荣江,王琛,陈鹏发展助学贷款业务的瓶颈和对策一文中, 认为问题的核心集中在两点:1)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造成了信用助学贷款高成本, 高风险; 2)是商业银行效益原则与政策性业务收益倒挂的矛盾没有解决。 马佩华 制 约助学贷款实施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指出制约助学贷款实施的原因:银行方面不 积极、学校不主动、学生对此认识不全面的原因。左伟清高校国家助学货款现 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助学贷款推动不力的原因 1) 作为助学贷款用户终端的贫困 学生存在着难点:首先,对助学贷款缺乏正确认识。其次,许多学生贷款感觉压力很 大,不敢贷, 与此同时,另一些不该得到贷款的学生却认为这是国家的福利政策,不贷 白不贷,形成“惧贷与俱贷”矛盾现象的同时存在;再次,学生信用意识淡薄; 此外, 手续太复杂、“门槛”过高。2) 银行信贷风险大,不愿贷。3)学校认识、组织不到 位。李文利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分析与未来思考一文中指出,国家助 学贷款的现状: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情况;银行之间发放结构的不均衡;地区之间 的不均衡;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情况差,学生存在恶意不还 倾向;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回收不甚理想的基本原因有三:国家助学贷款处在两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5 难定位的境地,即政策上的商业性与运行中政策性;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商业贷款 模式,缺乏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借款学生还款负担偏重。乔锦忠在中国高校助 学贷款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中认为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贷款 本金来自银行,小额贷款操作成本高且回收风险大,银行缺乏动力;地区不同、类别 不同、主管单位不同的高校学生,在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时处于不同的地位;还款 时间短,贴息较低,范围窄。胡进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成因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 从经济学角度把引致偿还拖欠风险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毕业后收入状况不确定 性;是信息不完全性;是制度供给不足性。蔡楷有国家助学贷款难的原因及对 策一文中指出国家助学贷款难贷的主要原因:银行方面认为助学贷款风险大; 银行基本无利可图;银行经办人员缺乏积极性;学校不愿承担担保责任;学生及 家长方面的原因;贷款办理程序繁琐。沈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 矛盾我国的助学贷款,在政策制定与操作实践中存在着几对矛盾:政策性贷款,但 由商业银行操作;信用担保贷款,但诚信文化还远未形成;借贷对象明确,但家庭经 济状况调查难以实施;贷款人的借贷情况各异,但借贷和还款条款单一;贷款动机 目的合理,但还款期限及惩罚方式不合理。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在我 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认为目前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有 关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财政贴息主体不合理;对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助学贷款没有区别对待;经济落后地区非名牌大学本科生申请 助学贷款难度较大;还款时间太短;助学贷款的责任不明确,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信用、担保和抵押助学贷款执行相同的贷款利率不合理,也不利于助学贷款制度 的顺利开展; “实行专业奖学金办法的高等院校或专业不实行助学贷款制度”的规定 不合理;助学贷款仅针对学习努力的困难生。 关于我国助学贷款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李萍博弈论与高校国家助学贷 款风险防范论文运用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等理论对国家助学贷款不同博弈 结构(银行学生博弈,银行政府博弈,银行学校博弈,银行银行博弈下的 风险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建议: 改变博弈规则,通过“重复博弈”构建信用机制, 改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囚徒困境” ; 创建新型银校关系,努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 的障碍;加强银行同业沟通,共同防范信息不对称;完善银行内部信贷运行管理机 制,降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成本。于立,于左,丁宁在信用、信息与规制守信/ 失信的经济学分析中,针对中国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的失信现象,从经济学特 别是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信用的性质(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外部性,信用与 交易成本),失信的种类与原因(第一类失信:隐藏知识,第二类失信:隐藏行动), 提出了防止失信的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应对第一类失信的“信号传递机制”、应对 第二类失信的“信用激励机制”以及两类失信并存时的“应变机制”, 并谈了当前在我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6 国信用规制制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管七海,冯宗宪,刘展在大学生助学贷款个 人资信评估体系设计研究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学生贷款和个人消费信贷中个人 信用体系建立的经验基础上,详细地设计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网络化的国家助学 贷款个人信用档案以及信用评级体系,包括学生在校个人信用的信息来源与登记、 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学生网络信用 报告的编制,探讨了助学贷款的奖惩机制和追债系统的设计。黄儒靖在中国助学 贷款的制度设计与选择 为助学贷款制度设计良性的“路径依赖”轨迹, 并充分借鉴 发达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助学贷款制度进行有效地设计 与选择。赵聚辉,宋述龙,贾平在制约助学贷款主要因素及克服措施探讨了克服 制约因素的七项措施:国家应成立各级助学贷款管理机构;政府应给予助学贷款 优惠的政策扶持;加快制定与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逐步规范银行助学贷 款的手续;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完善贷款偿还机制;加强对助学贷款工作的舆 论宣传,端正认识。王培勋在助学贷款有待完善中提出了促使国家助学贷款稳 健运行的建议:助学贷款管理办法需进一步完善,取消金融机构之间的政策 差别,使助学贷款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有序、健康地开展下去;应逐步建立我国 的个人信用证体系,为助学贷款的发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加大对贷款学生 的管理力度,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如将贷款合同装入学生档案,在全社会建立 用人单位协助银行收回贷款本息制度等;学校应合理地设置学科、教学条件,配 备师资,降低成本。国家应出台有关高校收费政策,限制高校学费的飞速上涨,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支出力度,不能把过重的负担转移给居民家庭,避免高 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 1.2.3 论文的数据来源。 论文相关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世行统计资料、人民银行 公布数据、教育年鉴、教育部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编辑的国家助学贷款 工作简报、对重庆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访谈记录和中国经济信息网等, 其客观性、真实性和权威性高。 政策文献见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有关 通知文件,部分资料引自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注明了出处。 1.3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论文以研究国家助学贷款稳健运行需要的客观制度安排,分析当前我国国家 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国外的工作经验,针对我国当前国家助学贷 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目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7 1.3.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论文主要采用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介绍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 基础性理论,运用理论阐述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包括对其一般认识、其运作 的大环境以及其推出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并运用相关制度经济学的模型建立国家 助学贷款四方主体关系模型和信息不对称模型,采用规范分析明确了政府、学校、 银行、学生四个主体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接着 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规范分析了为保障国家助学贷款良性运转所需要的制度安 排,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然后回顾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开展的历史,实 证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及其背后的制度 性原因;最后,介绍国外开展助学贷款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出 现的主要问题,按照良性运转所需要的制度条件并借鉴国外开展助学贷款的经验, 论文提出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建议。论文同时也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 较、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等研究方法。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 8 2 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产品理论 萨缪尔森(samuelson)在 1954 年发表的 公共支出的纯理论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 竞争性、非排斥性的产品。非竞争性又称为非对抗性,在消费上是指只要提供了 公共产品,则该产品消费者人数的多寡,与该产品的数量和成本变化无关,经济 学的定义是新增消费者所引起的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有人 提供了公共产品,则不管提供者是否愿意,在该公共产品的有效覆盖范围之内, 任何人都能消费该产品,换言之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和某 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 不可能的。而私人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 现实经济生活中,有大量的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它们 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点,又具有私人产品的部分特点,称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 产品。混合产品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即个人享受消费该产 品利益的同时,社会公众也享受了消费利益。当然,这类准公共产品还是倾向于 私人产品的,因为它是在首先个人收益的同时才产生外部效应的,称谓非纯私人 产品;另一类准公共产品是指在公共消费中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 存在许多产品在消费时是不可分的,但如果同时有许多人都消费它,则其容量很 快被充分利用而变得供不应求,称为非纯公共产品。 正是由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在消费上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各自具有不同的、 最有效率的提供方式。对于私人产品,从效率角度讲,应采取私人提供的方式; 对于公共产品,则采用公共政府提供的方式是最有效率的;由于非纯公共产品容 易变得超负荷或供不应求,所以需要用某些排斥性技术去限制参与此类产品消费 的人数,如通过对使用的人收费等来解决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形象称为“俱乐部理 论”,即以俱乐部为例来说明对非纯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消费;而对于具有外部效应 的非纯私人产品,如果采用私人提供,购买者根据个人从产品消费中得到的收益 来决定购买量,所达到的产出水平低于整个社会符合效率的产出水平,从整个社 会来看受到了一定损失。如果采用公共提供,即社会免费提供给消费者,该产品 在消费上就会失去价格上的约束,人们将会尽情地享用,直到边际效用为零。无 论是消费者个人的边际效用还是社会的边际效用都会大大低于生产该产品的边际 成本,效率损失将会发生,如图 2.1 所示.d 为购买者的边际效用曲线,d为社会 的边际效用曲线,它们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该产品的边际外部效用。从整个社会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 9 的利益看,该产品符合效率的产出水平为 q1,此时产品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净效用 达到最大。但是,在市场提供的条件下,购买者根据自己在该产品的消费中得到 的效用来决定购买数量,产出水平只能达到 q2。整个社会利益收到的损失,用图 中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因此,具有外部效应的混合产品应该根据外部收益大小, 决定公共提供份额,主要由市场提供,但政府按照外部收益的大小通过价格补贴 等方法改变需求曲线为整个社会需求曲线,由此达到最大化目的。 fig2.1 efficiency loss due to supply the products with exterior benefit through market 2.2 生息资本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一章明确地指出,生息资本是为了获取利 息而暂时存放或借给别人使用的资本。生息资本一般或普遍地采取货币形式,货 币形态上的生息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般形态。马克思认为“一切借贷资本都永 远只是货币资本的一个特殊形式.”生息资本的形成, 是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 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货币除了作为货币具有使用价值外,货币又可以 当作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这时货币就成了资本商品,资本商品就是当作商品的 资本,或者说货币作为资本成了商品。 生息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 ,它实际上是以职能资本的运动为前提 和中介的。因为它有两次支出,第一重支出是授信主体将信贷资金贷给企业、个 人等受信主体,或购买政府、企业债券将信用资金借出,为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及 居民的消费提供资金;第二重支出是政府和企业将借的信用资金投向公共设施和 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两次回流,第一重回流是企业出售产品形成已增值的货币 资本,或政府和居民为偿还债务而形成的货币收入的积累,即利润(g+平均利润) 从运动中流回职能资本家手中;第二重回流是企业、居民和政府以还本付息的方 图 2.1 市场提供具有外部效应产品的效率损失 数量 q2q1 o 价格 d s d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 10 式归还信用资金, 即由职能资本家让它带着一部分利润, 作为已经实现的(g+利息) 再偿还给货币资本家。由此可见,生息资本的流通是以从事现实再生产为基础的。 运动总公式如下: g1-g2-wpw-g2-g1 马克思在分析借贷资本时曾指出“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 说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贷币或商品有条件的让渡这种特殊形式的运动。”并指出: “它不过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被转让:第一,它在一定时期流回它的起点;第二,它 作为已经实现的资本流回,流回时,已经实现它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那种使用价 值。”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了生息资本的性质: 生息资本是当作资本才成为商品的; 生息资本是不反对让渡者而且对借者也是当作资本的; 生息资本这种资本商品“具有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的使用价值。”; 生息资本是贷放出来的,而不是卖不去的。“因此,它不过暂时离开他,不 过暂时由它的所有者占有变为执行职能的资本家占有和使用”; 生息资本的贷放是以流回为前提条件的。 “借贷资本的回流采取偿还的形式, 因为它的预付,它的让渡,具有贷放的形式”; 生息资本运用的特征就是贷放和偿还。“作为生息资本的特征,是它的表现, 已经和作为媒介的循环相分离的流回形式”, “把货币放出即贷出一定时期, 然后把 它连同利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一起收回, 是生息资本本身所具有的运动的全部形 式”。 银行就是专门从事货币借入和贷出的机构,银行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信用中 介,它一方面代表着货币资本的集中、贷者的集中,另一方面又代表着借者的集 中;一方面把社会闲置资金作为存款吸纳进来,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途径把这些 货币资金贷放出去。银行利润是靠存款利息率小于放款利息率而取得利差的。 马克思指出,银行所支配的借贷资本主要来源有: 职能资本家存入银行的准备金和闲置货币; 货币资本家的存款; 一切阶级存入银行的闲置货币; 逐渐花费的各种收入。 2.3 委托-代理理论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 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 是难以避免的,一些人可能具有其它人未知的“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社会 成员之间的信息差别日益扩大,市场参与者愈来愈处于市场信息的非对称分布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 11 中,非对称信息严重地影响着经济决策的制定及决策结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不完全信息的引入导致微观经济学在市场效率、供求法则、单一价格等方面突破 原来的局限,极大地改变了在市场竞争、垄断、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传统 观念; 经济管理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是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参与者之间经济 关系的理论。该模型可描述为: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 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 他们二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况。也就是说,第一,委托人不能直接 观察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第二,代理人不能完全控制行为后的最终结果,因 为代理人选择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一种随机变量,其分布状况取决于代理人的行为。 由于存在该项条件,委托人不能完全根据对代理人的观察结果判断代理人的成绩。 委托人代理人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差别的一种社会契约形 式,它是掌握较多信息的代理人通过合同或其他经济关系与掌握较少信息的委托 人之间展开的一场博弈(game),经济状况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委托人 代理人关系的核心是建立刺激一致性或激励相容(incentive-eornpatibility)的信息机 制:委托人为了使代理人在其不能观察的行为中采取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 一致的个人行为,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达到委托人目的、且代理人愿意接受的合同 或契约,即均衡契约。 同时,要达成一项均衡契约必须符合三项条件: 激励相容。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代理人获 得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保证使委托人预期收益最大化。 参与约束。即在具有“自然”干预的情况下,代理人履行合同责任所获得收 益不能低于某个预期收益额。代理人接受合同的预期收益不能低于他在等成本约 束条件下从其他委托人获得的收益水平。 收益最大化。代理人执行均衡契约后,委托人所获得收益最大化,采用其 他合同都不能使委托人收益超过或等于执行该合同所取得的效用。 在设计契约时,应尽力防止或避免对代理人信息供给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契约签定前,代理人就掌 握了一些委托人所不知道的信息并隐藏这些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委托人不 利的。代理人利用这些可能对委托人不利的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而委托 人则由于信息恶劣而处于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位置上,在决策时出现事与愿违。逆 向选择严重影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此可以采取信号传递的方法(如广告宣传、 质量凭证、分类合同等),将代理人的私人信息传递给委托人;而所谓道德风险是 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在达成契约后,代理人的某些行为委托人无法观察到,或者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 12 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代理人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达成契约后可能采取因此 某些行动损害委托人利益。为了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委托人可以在事前设计种种 机制,激励代理人去实现委托人的利益,并将委托人的风险在不同程度上转变为 代理人的风险,通常办法有:市场解决法,即根据代理人事后的实际行为结果,决 定最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