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反映、记录、储存民族文化成果。谚语是蕴涵文化 价值最丰富的语言单位,是民族语言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民族心理意识的结晶。 因此,通过谚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文化信息。日语谚语是日本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认识和理解日本人与日本文化的一把钥匙。亲子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基本也 是最重要的关系,拙文立足于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对日语中有关亲和子的谚语进 行初步归纳整理,并通过这些谚语对日本人的传统亲子关系作一粗浅的探讨。文 章的段落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日语谚语的相关知识,明确了谚语的定义,谚语与成语、惯用 语的区别。并且考察了日语谚语的形成,指出日语谚语的一大特点即反义谚语大 量成对出现的现象。 第二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笔者将手头已经收集到的有关亲子的谚语进 行分类,并从“父亲的教导,母亲的爱”,“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之恩如天地” 等七个方面来探讨日语谚语里反映出的亲子关系并概括出其特征。 第三章是文章的结束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谚语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谚语就是更加集中的凝结着民族文化 信息的载体。虽然本文所收集的谚语可以说主要反映了日本传统的亲子观,其中 一些内容已明显与现代日本社会有一定的出入。但是也不能否认,谚语中所反映 的某些观念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仍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潜意识中,支配着人们 的言行。 关键词:文化;日语谚语;亲子关系 a l b s 咖c t t h cp m v e r bc o n t a j n st h em 傩ta b 蛐d a m1 觚g u a g c 删ti nt h ec i l l t t l r a lv a l u e ni s t h eo u 鼢m e t h a t t h e m c c l 蛆g i l a g c d e v e l o p s o v c r a l o g p c i i o d0 f t i m e ,t h e 口y s t a n i z a t i o no ft h er a c em e n t a lc o n s c i o u s n s t h r o u g ht h ep m v c r b ,w ec a n u n d e r s t 卸dt h em o d eo ft l l j n k i n 舀t h cc o n c c 拼o fv a l u e ,t h cm 姐t a lc :h a n c t c r i s t i co fa r a c ct os o m ec x t e n t t h ep m v e i b0 fj 叩a n e s e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p a no f 也ej a p 锄c s e l a g u a g cc i l l t l l 】他ni sak e yt o 岫d e r s t a n da n dc o m p r e h e n dt h ej a p a n e s e 锄dm e i r a 1 1 t i l r c 1 1 1 e p 眦n 钯g c i s t h c b 觞i c 柚da l s o 血e m 鸺t i m p o n 盐tr e l a t i 佃i na l l 幽d s o f s o c i a li n t e m c t i 衄s s t 强d i go 也et h e o r yo ft h ec i l l t u 珀ll i n g i l i s 6 c s ,ic o h e dp f o v e r b s a _ b o u tp a r e n ta n dc h j l di i lt h et c x t 如dw a n tt oa n a l y z et h ej a p 孤c s e 仃a d i t i o n a l p a r e n t a g et h r o u g hp r o v e r b s t h ep a m 伊印hc h a p t c ra r r 趾g c m e mo f t h ea n i d ei sa s f o u o w s : m c h 印t c r1 ,ii n 删u c ct h er e l a t e dl m o w l e d g e0 ft h ej a p a n e s ep r o v e r b 蛆d c x p l i c i tt h cd e 丘n i d o no f 廿l ep r o v e r b c h a p t e r2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tp a r t0 ft h et e x t id 丛s i f yt h ep m v e i bc o n c e m j l l g p 缸e t s 孤dc h i l d r e n 删c hb a v eb e e nc o u e c t e di nb a n da l r e a d y a n dt h c n ,i 趾a l y z e t h ep a 咒n t a g e 丘o ms e v e n 唧e c t s ,s u c ha s “t h ef a m e r ,sg u i d a n c e ,t h el a v eo ft h e m o m 矿,”l j l 【e f a t h e r l i l 【e s 0 北”n 圮p 眦n i s b 0 0 n ,锄c ha s w o d d ”柚d s o 衄 c h a p t c r3i st h cc o n c l u s i v ep a n0 ft h ea n i c l e ,w h i c hp o 趾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b e 腑e e n t h ep m v e r ba n dc i 】【l n 聆 t h el a n g u a g ei sam i i 】r o fo fc u l l i l m ,s 0 ,t h ep m v e r bi sm o 咒c o n 咖把n e d0 f c i l l t u r a l 缸f o n n a t i o no ft h er a c c m a y b ew ec a n s a yt h a tp i o v e r b si nt h ct e 】【tm a i n l y r e n e dt h ej a p 锄e s cn a m t i o n a l 肼嘞t a g e ,b u t 锄0 q gm 锄,m ec o n t e n t sh v eb e 衄 n o t 缸i i n ew 曲t h cm o d c m j a p 锄c s es o d e t yo b v i o u s i y a n y w a y ,w ec a n f td e n yt h a t 觞a 姗o f a p p e a r a n c c o f c l l l t l l m i n t h e p m 岬c r b ,呲i d e 器a 托s 在鼬g i n t l l e 脚l e ss u t o 吼s c i o u s ,c o n t r o l l i n gt h ep e o p l e sw o r d s 柚da d i o 举 k e yw o r d s :c u l t u r e ;j a p 卸e 胁v e r b s ;p a r c n t a g c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谬! 日期:垫!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 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谊l 指导教师签名:自 叁 日 期:豇。f 。芏 日期: 趔:,o 工作单位:渤l 丑里兰叁鲎 通讯地址:谁曲率珥 坶刍啦 嗣 砂煽 电话:趔二型塑吵 邮编:; ! ! 窆 引言 语言是人创造的,是一定民族的精神创造活动的结果。洪堡特曾这样阐释语 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继而又指出“在所有可以说明民族精神和民族特 性的现象中,只有语言才适合于表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最隐蔽的秘密”。1 语 言,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 离一个民族的传统,其存在和发展也往往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马林诺夫斯基认 为:“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 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载体,它反映, 记录,存储着前人的全部生产和生活经验,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它就像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社 会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 “牡丹是百花之王,谚语是智慧之光。”谚语作为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 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的最常见、最方便的表达方式,是古今中外各民族历史 发展长河中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和文化的浓缩。正如高尔基所说:“最伟大 的智慧是在语言朴素中。谚语和俗语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 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感情”。由于谚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深含着人民群众对各自生活时代的直接体察。对社会观感是非善恶,褒贬扬抑尽 在其中,自然铭刻着历史的烙印,标志着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因此,一个民 族创造的谚语,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的参照。换句话说,我们可以 通过谚语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 特征等文化信息。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 以从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 与其他语言样,日语中也存在着数量众多的谚语。其内容丰富,涉及日本 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前东京大学文学教授金子武雄曾说过耱c 土日本文芸。起源 加与今日【二o 、恕否圭t 、一oo 二,少邑l ,( 、日本文芸口,中c :燕祝芑客o 、 加各9 重要客位置它占曲to 、6 ,口) 巴思c0 1 为。j0 1 由此可见,谚语作为一 种文艺形式,其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要理解日本文化,就有必要了解日本谚 语,因为谚语里有日本文化的积淀。亲子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 要的关系,拙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中有关亲和子的谚语进行初步归 纳整理,并通过这些谚语对日本传统的亲子关系做一粗浅的探讨。 第一章、关于谚语 一、谚语的界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究竟如何概括地回答谚语的本质恰当呢? 借鉴中日西方人 们对谚语属性的共识,当是终南捷径。 ( 一) 中国古今典籍对谚语作过如下定义: 尚书无逸:“俚语日谚。”。 礼记大学:“谚,俗语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谚,俗言也。”。 国语越记:“谚,俗之善谣也。”。 汉书五行志颜师古注:“谚者,俗所传言也。” 说文解字:“谚,传言也。从言,彦声。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 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言也。”o 中国谚语集成总序中说:“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 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诗句,是民众丰富智慧经验的规律性总结。”f 4 | 辞海( 1 9 8 9 年版) 中如此释义,“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 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如人多力齐推 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等。谚语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 武占坤先生与马国凡先生合著的谚语一书中说:“谚语是通俗简练,生 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 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阁 ( 二) 英美辞书如下解释谚语: as h o r tp i t h ys a y i n gi nc o 衄o na n dr e c o g n i z e du s e :ac o n c i s es e n t e n c e , o f t e nm e t a p h o r i c a lo ra 1 1 i t e r a t i v ei nf o r m ,w h i c hi sh e l dt oe x p r e s ss o m e t r u t ha s c e r t a i n e db ye x p e r i e n c eo r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df a m i l i a rt oa 1 1 o 转引自武占坤著中华谚谣研究) ,河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6 月,第2 页。 o 转引自武占坤著中华谣谚研究) ,第2 页。 o 转引自武占坤著中华谣谚研究) ,第2 页。 o 转引自武占坤著中华谣谚研究,第2 页。 o 转引自武占坤著中华谣谚研究。第2 页。 o 转引自武占坤著中华谣谚研究) ,第2 页。 o 转引自武占坤著中华谣谚研究,第2 页。 2 as h o r t , m e m o r a b l e , a n do f t e nh i g h l yc o n d e n s e ds a y i n ge m b o d y i n g , e s p e c i a l l yw i t hb o l di m a g e r y , s o m ec o 哪o n p l a c ef a c to fe x p e r i e n c e ( c o l l i n se n g l i s hd i c t i o n a r y ) as h o r tp o p u l a rs a y i n g , u s u a l l y0 fu n k n o w na n da n c i e n to r i g i n , t h a t e x p r e s s e se f f e c t i v e l ys o m ec o m m o n p l a c et r u t ho ru s e f u lt h o u g h t ( r a n d o mh o u s ed i c t i o n a r yo ft h ee n 9 1 i s hl a n g u a g e ) ( 三) 日本权威辞典对谚语作有如下界说: 昔女、与言0 1 各与打芒札t 芑允、民聚。生活。知惠老盛9 迭凡芒教训的磬二 上c f 。口调oo 、形式它整克亡短l 、句舻多p 。急c f 回扎j 犬6 步tc f 棒 忙当亡6j 各已口) 叛。 ( 广辞林第六版三省堂编修所编1 9 8 4 年) 古 女- 弓人忙言o 、留 ) 芒札亡:邑i f 。教圳凰刺智po 意窑寓l ,亡短句 平秀旬。莳加妇獯娃值互妇jo 颓。 ( 广辞苑第五版岩波书店1 9 9 8 年) 昔加与人o 两t 言o 、留打芒札盎、凰刺教鲥知澈典趣幺p 它持t ,亡 简漯各言藁。: 曲。齿善l _ jr 朱 二交 】札c f 赤 幺6j 出6 杭【i 打亡札 ;5 jf 柬男【= 京女j 客p o 颓。 ( 大辞林第二版三省堂1 9 9 5 年) 以上所举定义各具特色,饶有趣味。加以比较,发现它们都提到了谚语的以 下特征:语句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于民间:说知识,讲道理。对于谚语 的特征,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牛津英语词典的编著者特伦其有生动的表述, 他把它们概括为三个s ,即:在语型结构上的s h o r t n e s s ( 短小) ,语言内涵上的 s e n s e ( 意味) ,语调表现上的s a l t ( 风趣) 。阎谚语的短小,显示出语言的精炼, 形式的灵巧;谚语的意味,显示出哲理的智慧,思想的机锋;谚语的风趣,显示 出讽喻的幽默,情趣的诙谐。吸收以上引文的科学观点,笔者认为武占坤先生在 其著作中华谣谚研究中给谚语下的定义最为合适:谚语是民间语用艺术开出 的山花,是民族各种实践经验凝聚的智慧结晶。它通常以口碑的形式在民间广泛 地流传,持久地沿用,以说知识讲道理为主旨。它是风格通俗,结构凝练,语感 生动,语貌定型的韵语或短旬。m 二、:e 扣苔的语源 3 关于日语中:e ) 芒- ( 谤) 的语源由来,铃木裳三有如下释义: j 9 廿。螽源 二op tc 士、大体二,通9o 兢舻南与。干口) 一。c 土、言口) 技、 寸蕾扣与物它言j 技衍t 南为邑二弓加岛、了卜7 廿邑o ,亡邑寸6 说t 南否。 o 、主一,眩、本居宣畏古事把亿c :述r 亡税、宣畏;土扣占j 它单纯学技衍 。意味c 二世中、信仰的客面办岛解_ 二j 邑l ( o 、5 。寸客扣与、f :岂杖言、 ) 苔c 土童谣( 扣苎 允) 祸稍 傻( ) 苎毒善) 智po ) 苎同b ( 、今口,世 二屯、神又c i 人。要智po 祟5 它、物o ) 芎邑pj 、是客9j 邑就p ( n5 。 f 8 1 三、 二e ) 苔与成语、惯用句的区别 成语主要是指故事e 基丐pt 善亡_ 、有名岔古人扩言o 、出l ,亡9l 亡 熟浯氮。芒o 、亡( 含办。南5 ) 表现七l ( 何加巴o j 引用芒札五屯o 。( r 三 省堂新明解国捂辞典j 第五版) 即成语有历史传承典故出处,大多由汉语翻译而 来。如“卧薪尝胆”、“一衣带水”等成语就是从汉语中原封不动地拿来使用的。 不过成语也有可能成为谚语。如r 五十步百步j ( 五十步笑百步) 。语出中国的孟 子梁惠王上篇,原文如下: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甲 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 如? 日:“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此语本来属于成语,却在日本各类谚 语词典中均有收录。而事实上,谚语与成语在很多场合难以区分清楚。本文对此 暂不作细致讨论。 惯用句是指二。以上。螽加6 耩成芒札、句全体。意味舻倜o 牾。元来 口) 意味小岛c 土浃圭与各o 、上j 客惯用的表现。j ( 底辞苑第五版) 例如:骨它 折5 j ( 费劲;棘手) 。r 油童壳6j ( 偷懒) 。r 一加八加j ( 不管三七二十一) 等 都属于惯用旬。它与谚语的区别就在于_ 一般。逵捂句上9 毛结合度舻高o 、击o 、二邑 占巴遭,( 、匪史的、社会的各俩值锟它表卡毛oti 士盘p 。j ( 惯 用旬。意味巴用法j 宫地裕明治害院昭和5 7 年) 。通常:邑t ) 苔可以独立成 旬,表达的语义都是完整的,或判断,或推理,没有半截话的情况,而惯用句多 为短语,它可以随意添加别的语句后构成新的句子。例如:f 焉鹿正直j ( 过于正 直,死心眼) 。f 觏不孝j ( 不孝顺父母 ) 。这些短语因为无法独立成旬并不 被划入谚语之列,而貌旺加j ( 过分溺爱子女的糊涂父母) 。飙口) 欲目j ( 孩子 是自己的好) 。r 规。心子知与中j ( 儿女不知父母心) 等均可独立成句,是名正言 顺的谚语。然而在日语中,也有不少时候很难断定一句短语是不是谚语。如鬼 。目i 二击滨j 是指冷酷无情的人也有大发慈悲的时候,译成汉语“顽石也会点头”。 该旬语义完整,具有独立性,可以认定它是谚语,而与之相似的雀。浪j 又作 何解释呢? 雀。演j 常用来形容非常少,微乎其微。如r 雀。滨旺po 铪料j 4 ( 薪水少得可怜) 。该短语并不能独立成句,然而在日本的谚语辞典中几乎都有收 录。 四、日语谚语的形成 笔者以为日本谚语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直接来源于中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舶来品。中国的韩非子说 苑淮南子等古籍早已传到日本,在日本早年出版的成语,谚语集北条氏 直时代谚豳、毛吹草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约占三分之一。诸如百圈c 土一 兄( 二如女、中j ( 百闻不如一见) 。出自汉书赵充国传。娜c :入一,【c 土娜 = 徒 jj ( 入乡随俗) 。出典于中国的庄子,在日本始见于童子教,早在镰仓时 代便开始被广泛使用。己扎。欲世占6 所i 土人c :施寸智加札j ( 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等中国名谚,至今仍在广泛沿用,足见两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之深。 第二类谚语可以称之为本土化的日式谚语。它们滋生并成长于日本的文化土 壤,深深打着本国社会历史的印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敞c 士本能寺忙 南oj ( 醉翁之意不在酒;声东击西) 。该谚语取材于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本能寺叛 乱的故事。日本战国时代( 1 4 6 7 1 5 7 3 年) ,织田信长的部下明智光秀欲攻打织 田信长时,首先让人误以为他要去攻打日本中国地方的毛利氏,然后在途中突然 调遣军队返回京都,攻打驻扎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最后迫使织田自杀身亡。当 他在途中要度过桂川( 河名) 时,明智光秀大喊:“敌人就在本能寺! ”本谚语源 出于此。又如花c i 桉木人c 主武士j ( 花数樱花,人数武士)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堪称花中之王,是美的象征。日本人特别钟爱樱花,常以樱花比喻人生,即使生 命短暂也要活得轰轰烈烈。历史上的武士是大和魂的化身。他们对主人尽忠,对 朋友守信,对周围人重义,这些正是日本人以往所追求的高尚品质。因此日本人 认为花中以樱花最出色,人中以武士最高洁。这一谚语与中国的“人中吕布,马 中赤兔”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类谚语起源于西方国家。曾被称作“洋谚”或“西谚”。明治初期日本 政府实行“文明开化”政策以来,日本人便开始不遗余力地借鉴和吸收西洋文明, 从政治、法制、军事到教育、艺术等各领域无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谚语也不 例外。例如一石二息j ( 一举两得) 。乍一看,四字熟语的形式像是来源于中国, 其实不然,这是从1 7 世纪英国的谚语“t ok i l lt w ob 打d sw i t ho n es t o n e ” 翻译而来的。早在英和对译袖珍辞书( 1 8 6 2 年) 中就有石一岁= 于息二羽 尹毅工j 的记载,明治中期的各种英和辞典中均载有相似的表达。在专门的谚语 辞典里,最早的记载见于卜一佃。石窑以t 二羽。岛它毅节0 ( 英和和英谚语辞 典j1 9 1 4 年) ,一石它以t 二羽。岛它毅卡j ( r 和英金言俚耱辞典j1 9 1 8 年) 。 而采用f 一石二岛j 的四字熟语形式据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了。再举一 5 旬常用的谚语,r 天c i 自6 助 5 者它助 j ( 天助自助者) 。是英谚“g o dh e l p s t h o s ew h oh e l pt h e m s e l v e s ”的日语译文。对自助努力的人给与奖励的想法早 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据说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埃斯库罗斯最早提出 “神爱自助者”的说法。在日本,该谚语最早见于西国立志编( 中村正真、 1 8 7 1 年) 一书中。西国立志编堪称明治维新后日本人生活方式的指导书目, 销量超过百万部,是当时的畅销书。书中的核心思想即“天助自助者”,该语还 频频见于明治时代的教科书中。 五、反义谚语成对现象 谚语中存在着意义完全相反的一组组语句。譬如在目语谚语中,既有r 酒拉 百蓁。畏j ( 酒为百药之长) ,也有与之对应的酒c i 百毒。畏j ( 酒为百毒之首) 的说法。两者究竟孰是孰非,孰真孰伪? 其实两者反映的都是事实,不过只传达 了片面的真理罢了。可以说真理存在于两者的相互综合中。 谚语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和人生教训的总结,它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 尖锐辛辣的讽刺,鞭辟入里的分析,简明扼要的论断,对社会及人生百态进行深 入剖析,它观点鲜明但决不以偏概全,其一大魅力就在于有完全相反或相互补充 的一对谚语存在。现将日语中常见的相反谚语列举如下: 1 f 女房巴昼值新op 旺j 上、j 老婆和草席垫越新越好。 女房之味噌吐古o ,娃p 上o 、j 豆酱陈了味更美,妻子日久情益深。 2 稼( 【:追l 、。 贫乏智l ,勤劳人家不受穷。 r 稼( 7 仁追0 1 拔 贫乏神j 勤劳却受穷。 3 正直。颈c 二神宿暑j 善良正直者天助之。 r 正直毛属鹿oj 与j 正直的人反而吃亏。 4 f 话l ,上手c 主碍芒上手j 健谈者善听。 蠢l ,上手。筒考下手j 健谈者不善听。 5 r 人窑兄亡6 泥棒邑思置j 防人之心不可无。 渡5 世同c :鬼c 土燕o j 世间到处有好人。 6 亡拦上_ 安l 、6o ( i 客pj 自给的东西最便宜。 r 盎茫上_ 高n6ol 土客b 、j 自给的东西最贵。 7 人i 土兄小l 于c 上与妇毛oj 人不可貌相。 r 属子e 毛衣装j 人配衣裳马配鞔 8 规巴子供c 主钱金胃扣扎妇j 金钱难买父母和孩子。 , 规子。仲毛金值他人j 亲兄弟,明算账。 6 第二章、谚语中的亲子关系 有关亲和子的谚语,在汉日英语中都有相当数量存在,尤其在日语中,其数 量之多足以惊人。笔者利用:岜 ) 芎大辞典j ( 小学馆) 与f 英螽麓辞典j ( 三 省堂) 的索引,对日英语中有关亲子关系的谚语数量进行了粗略的比较。两书收 录的谚语总数,前者为4 3 ,0 0 0 条,后者1 2 ,3 0 0 条。即前者收录的谚语总数大 约为后者的3 5 倍。关于父j ( f a t h e r ) 与f 母j ( m o t h e r ) 的谚语,两书均收 录了4 0 6 0 条,数量几乎持平。但是,与貌j ( p a r e n t ,p a r e n t s ) 相关的谚 语,日语中大约有4 5 0 条,英语中有5 条。而有关子j ( c h i ld ,c h i l d r e n ) 的 谚语,日语中约有7 3 0 条,英语中约1 2 0 条。虽然在表现亲子关系的谚语中,也 有一些谚语不直接带有p a r e n t 或c h 订d 等字眼,即便如此,日语中有关亲子关 系的谚语数量之多确是事实。 :邑 苔大辞典j ( 小学馆) 共收录谚语4 3 ,0 0 0 条,可以说是目前收录 谚语最全,规模最大的辞典。笔者以该辞典为主要的谚语参考资料,其他谚语辞 典作为辅助资料,从中搜集整理出有关亲子关系的谚语约计6 2 2 条,并试着将其 分成以下1 8 类,各类的数量及所占比重如下表所示。 表1以亲和子为题材的谚语分类表 序号分类项目数量所占比例 1以“父母为孩子着想、为孩子吃苦”为题材7 31 1 7 2以“孩子为父母着想、为父母吃苦”为题材91 4 3以“糊涂父母”为题材2 84 5 4 以“其他亲子关系”为题材 9 91 5 9 5 以“亲”为题材 8 7 1 3 9 6以“父母”为题材1 62 5 7以“父亲”为题材2 43 8 8以“母亲”为题材1 01 6 9以“子”为题材1 1 31 8 1 1 0以“孝不孝顺父母”为题材4 36 9 1 1 以“儿子”为题材 1 42 2 1 2 以“女儿”为题材 3 96 2 1 3 以“长子”为题材 2 1 3 3 7 1 4 以“次男次女以下的孩子”为题材 1 32 o 1 5以“最小的孩子”为题材1 32 o 1 6以“继子、继母”为题材1 42 2 1 7以“养子”为题材91 4 1 8以“私生子”为题材91 4 合计1 8 种 6 2 2 1 0 0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这1 8 种分类中,以“子”为题材的谚语的数量最多, 达1 1 3 条。其所占的比重接近所有与亲和子相关的谚语总数的五分之一。其次是 以“其他的亲子关系”为题材的谚语,多达9 9 条。接着是以“亲”为题材的谚 语和以“双亲想念孩子、为孩子操劳”为题材的谚语,分别有8 7 条和7 3 条。另 外,关于孝顺不孝顺父母的谚语也有4 3 条之多,从数量看在表中列第五。以上 五类谚语就占了笔者所收集的亲子谚语总数的6 6 5 ,是亲子谚语中的主体内 容。在正文的行文中,笔者将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谚语中所反映的亲子关 系。 一、父亲的教导,母亲的爱 在日语谚语中,有很多关于父亲的谚语。而这些谚语多是叙述父亲对孩子的 教诲的。 o 子老善,t 教羌芒- 6 仕父。遇9 智9 养子不教父之过。出自司马光 一劝学歌。 仅仅培养孩子长大,而不教其知识和道理,这是作为父亲所犯下的重大过 错。 0 父威。i :子孝南口父严子孝。 父亲若是举止规矩、礼貌,孩子也会彬彬有礼地对待父母,对他们尽孝。 o 父教克苔札c 土子愚客9 父不教子则愚。 如果父亲不好好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愚笨。 o 子啻知5 二芑父l :如( c 土l ,知子奠若父。出自管子大匡。 父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o 父命【;t 呼。暖唯l ,( 诺世f 父命呼,唯而不诺。出自礼记。 父亲招呼孩子命令他干什么事情的时候,孩子应该立刻大声地答应,不能 唯唯诺诺。 o 子窑饕pt 方c :父。慈老知暑养子方知父慈。 自己养育孩子后方才明白父亲对自己的慈爱。 o 父父亡9 子子盎9 父父子子,各司其职。出自论语颜渊。 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孩子要像个孩子样,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各安其 8 分,各司其职,这样一家才能安宁。 o 父慈幺扎l f 子孝幺9 父慈子孝。出自礼记- 礼运。 父亲疼爱孩子,孩子也会对父母尽孝。 在英语谚语中,父亲也担当着教育孩子的角色,如: 0 n ef a t h e ri sm o r et h a nah u n d r e ds c h o o 卜腿s t e r s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 个学校的老师。 n oa d v i c et ot h ef a t h e r s 没有什么比得上父亲的忠告。 而在日语谚语中,却没有把双亲和学校的老师加以比较的内容。不过关于双亲的忠 倒是有这样两条谚语。 o 规。意兄邑茄子。花砬千忙一。6 仇i 士岔p 茄子不结空花,父母不说空话 。瓤。意兄岜冷酒跛後【:劾 父母忠言事后明。 母亲的形象,在英语谚语中则是爱的化身,有了她们的存在,家才有温暖。 她们用深厚的母爱庇护着孩子。 w h a ti sh o m ew i t h o u tam o t h e r ? 没有母亲的家还算是家吗? am o t h e r sl o v ec h a n g e sn e v e r 母亲的爱永不变。 而日语谚语里关于母亲的谚语只有以下三句,比起关于父亲的谚语要少得 多。 o 母。尼l :( 祈9 童卡一l 母亲出家祈愿,感动神灵。 母亲出家向神祈祷,因为她的祈祷比任何人都富有诚意,因此神灵能感应 到。还有一种说法r 母。尼l ,( 祈祷( i 寸“l ,j 。 o 母。折槛土_ 瞵。人。掇p 痛o 、打是亲,骂是爱。 与母亲的打骂相比,邻居的说和更痛。因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事情, 与其他人不同,饱含着深厚的情爱。 o 母i 土笑j 昼廿移_ 香儿子穿的衣服上留有女人的香味,母亲微笑着 叠起衣服。其中包含着母亲对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的爱。 此外,还有以下几条谚语是关于父母双亲的。 o 父。恩c 土山。如l ,母。恩娃大海【:上9 深l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类似谚语还有父。恩c 土山上96 高 母。恩c 土海上96 深l ,j 、父母。恩c 土山 上q 毛高 海上q 屯深l ,j 。 o 父母c 士天地。如l 父母如天地。出自实语教。 在古代日本社会,管教孩子的任务都由父亲来承担。一般来说,在日本人的 心目中,父亲都是严格教育孩子的,时常申斥或是惩罚孩子。口l 在传统的家族 制度下,作为家长的父亲,“居于家族全体之上,拥有大权和指导力,宛如军队 的军官,毫无二致”。n o l 正因为父亲在家中拥有极大权威,所以家族成员对父亲 9 极为敬畏。关于这一点,鲁思-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写到:令人注意 的是亚洲地区关于“最可怕之物”的谚语。比如,在缅甸是:“火灾、洪水、盗 贼、知事( 官吏) 、坏人”;在日本却是:“地震、打雷、火灾、父亲。”【1 ”即把 父亲与地震、打雷、火灾视为同样的最令人恐怖的事物之一。而母亲的形象,在 日本人看来,首先是同甘置j 这个词的含义( 娇宠,宽容,姑息) 联系在一起 的。它表示孩子对母亲的一种依恋的感情。与父亲的严厉申斥相比,母亲总是安 慰爱抚孩子,和孩子一起吃苦。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日本社会呈现的完全是另 一番景象。工薪族父亲像“工蜂”似的整日为了工作奔波忙碌,披星戴月回到家, 妻儿早已经熟睡。住在同一屋檐下,父子好几天见不着面反倒成了常事,更谈不 上教育孩子了。如此而来,身为家庭主妇的母亲自然而然地挑起了教育子女的重 担。现代日语中有“教育,叮”一词,就是专门用来形容对子女的教育异常热心 的母亲的。母亲在日本人心目中是有权保证教育作用的必要平衡的人,她不仅是 慈祥、温柔的象征,而且是社会监督的执行者;母亲具有影响力,她受到尊重, 令人敬畏。【1 2 】而父亲的角色己经不像过去那样得到正视了。我们可以引用一位 美国社会学家的话,在孩子眼里,“母亲成了终生奉献的象征,而父亲则是一种 不可接近的权威偶像。”【廿1 二、有其父必有其子 关于孩子与父母相像的谚语,在中日英谚语里都有相当数量存在。而且这三 种语言不约而同地多以动植物的形象作比喻来生动地阐述亲子相像的关系。 日语谚语里有: o 蛙。子c 土蛙青蛙的孩子是青蛙。龙生龙,凤生凤:有其父必有其子。类 似谚语有规 :似亡龟。子j 、规忙似亡瓢箪j 、f 规c 似亡鲛( 芒曲) o 子j 、 规【:似亡螺( cl ,) o 子j 、规l 二似盎蛙。子j 、r 畴。子c 土鸥j 。 o 瓜。蔓f :茄子c 土幺岛妇瓜蔓上结不出茄子;乌鸦生不出凤凰。类似谚语 有夕颜。蔓i :挟箱 土客弓妇j 。 英语谚语里有: a t1 a s taw o l f sc u rb e c o m e saw o l f 狼的孩子最终也会成为狼。 1 l a ti sb o r no fac a tw i l lc a t c h i c e 猫天生就会捉老鼠。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谚语“苦瓜藤上结苦瓜”,“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 会打洞”,突出了基因遗传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说,恋人夫妻都属于“两物相 合”,是陌生的两个人由于某种缘分而走到一起,而亲子则恰恰相反,它是“一 物两分”,亲子之间骨肉相连。由于基因的遗传作用,亲子之间往往在生理上有 很多相似之处。因此龙生龙,风生风的说法不无道理。然而,青蛙的孩子是不是 就总是青蛙,平凡的父母是否只能生出平凡的孩子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看 到亲子相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孩子并非父母的克隆物,亲和子之间是有差别 的。在环境和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平凡的父母也可能培养出非凡的孩子。 这正如下面的谚语所说, o 薷扩魔它生廿鸢生鹰。 鸢俗称老鹰,与鹰同属于猛禽类,模样与大小相似。老鹰自古飞翔在蓝天, 对人来说除了是羡慕的对象外别无它用。但是,鹰从古代开始就被人饲养,用于 捕猎,极受珍视。鸢生鹰,是指平庸的人生出非凡的孩子。平庸之人由于遗传基 因与环境的创造未必就一定生出同样平庸的孩子。这句话为普通人增强了奋发进 取的勇气。类似的谚语还有岛。白粪j 、r 百舌舻麝生凡拦j 、r 竹。子瓶腾9j 。 o 貌c 主觌、子c 主子父母是父母,儿女是儿女。父子不相同。 o 形【i 生曲p6 心i 土生 妇父母只生其身,不生其心。 比喻子女贤愚善恶,在于教育和环境的熏陶;子女貌似父母而性格不同。出 自毛吹草。 o 擂_ 钵( 寸。饼与) 擂暑力c 土觏女- 与黄扣妇子女的能力并不都是遗传子 父母,父母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子女的意愿。出自南总俚俗。 另外,也有圣人的孩子沦于平庸的说法: o 竟舜。子忙翌人客l ,尧舜的子女无圣人。孩子不一定象父母。类似的谚 语有竞。子竞各与中j 。 近代日本著名诗人荻原朔太郎认为,在绝大多数场合,气质上的遗传与体质 遗传大相径庭。双亲与子女的相似,主要是生理上的特征容貌、骨骼、血液、 疾病等等。然而在心理上,关系却往往呈相反态势。即、笼统地说来,恰如人们 目睹过的大多数情形,天才的子女往往是凡人,英杰的子女则近乎痴呆。况且, 反之亦然。正像天才们的历史所告诉我们的,贝多芬的父亲是个平庸的音乐教师, 拿破仑的父母不过是不足挂齿的无能小人物。还像人们所熟知的,文学家的父亲 多为俗人,精力旺盛之人的父亲多是懒汉,能干的人多有一位唯唯诺诺的老好人 父亲。【1 q 日本人还认为,父母双亲就应该是孩子学习的范本,因此有了以下谚语的产 生: o 规c :似妇子i 鬼子不像父母的孩子是鬼之子。子女没有不象父母的。类 似谚语有瓶c :似妇子幺lj 、f 瓶l :似客p 子c 土芋。子k 规忙似n 子c 土岛流l ,j ( 宫城县地方用语) 、规l = 似妇子仕茗荷。子j ( 高知县地方用语) 、规c 似妇 子川一流世j 。 不像父母的孩子就是鬼之子,恐怕只有当孩子没有父母出色的时候才会这么 说吧。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谚语提到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规兑亡盱o 子它兄弓见其子,知其父。类似的谚语有子法规它映寸 筑j 、r 干。飙童知与凡巴世搓干。子它兄土j 、f 子童兄扎c 土裁舻 ) 小5j 。 父母是子女的样子,子女是父母的镜子。要想知道子女品性如何,看他的父 母就知道了。反之亦然。 o 规护嘘,芒中子蚓瘟留 父母说谎儿女学。老子不正,带坏儿孙。类似 谚语有觏它留 子j 。 o 毅疗觌智与子t 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类似谚语有f 规毛规幺与子供t 子 供j 。 o 规舻钝寸0 子6 钝卡暑父母愚钝孩子也愚钝。有其父必有其子。 o :o 毅c 二oc 二。子南口有其父必有其子。类似的谚语有r :o 父南, ( :o 子南9j 。 o 凝6 规客9 予毛子客9 有其父必有其子:老子英雄儿好汉。 o 逸物( p 与t ,) o 廪。子c i 逸物老子英雄儿好汉。 o 藐6 嘉兵衔,子 ,嘉兵衔( - 一孟) 有其父必有其子。 o 瓶。背童兄t 子注育,孩子随父母。类似的谚语有子供【i 勰。後姿童 旯( 育。j 、子供c i 觏。背中它兄( 育,j 。 o 南芒凡po 子c 土算盘口) 音c 且量觉主寸商人的孩子听着算盘声醒来。类 似的谚语有f 武士。子c i 辔。音目窑觉 卡j 、乞食。予c 土茶碗。音t 目它觉 圭寸j 。 o 嫁童黄壳旺规意黄互选媳妇先看父母。买马看母。 麻怎么纺就成怎样的线,女儿怎么教育就成怎么样的姑娘。因此,看其父母 的为人,即可决定是否娶其女儿为妻。类似的谚语存嫁引驭五学与规童兄上j 、 r 嫁老兑6 上9 规窑兄土j 、嫁兄为上9 母它兄上j ( 津轻地方用语) 。 o 娘它兄5 上9 母它兄上与其看女儿,不如看其母。 女儿一般由母亲管教,母亲的言行对她的影响力很大。因此男子娶妻的时候 要留心观察对方母亲的人品。 英语中也有近似的谚语,如: a st h eo l dc o c kc r o w s ,s oc r 0 w st h ey o u n g 老公鸡怎样叫,小公鸡怎 样学。 i l e r et h ed a m1 e a p so v e r ,t h ek i df 0 1 l o w s 上行下效。 福泽谕吉曾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意思是说,家庭 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场所,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的成长发育。在入的成长发育中,有两种因素同样的重要遗传因子与模传因 子。模传因子我们可以理解为环境。婴儿出生最初的环境是家庭环境。父母是最 早的教师,也是最自然的教育者。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 第一步往往是从模仿开始。孩子也从身边最近的父母开始模仿,例如:父母孝敬 自己的父母,孩子将来也会孝敬他们;“演员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演技”;“商 人的孩子昕着算盘声醒来”;嗍由此看来,父母的言传身教无声无息地浸润着孩 子的心灵。在育儿过程中,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有多么 重要,从上述谚语中便可见一斑。 三、父母之恩如天地 在英语谚语里,关于父母之恩的内容非常少。笔者知道的仅有以下这条。 h o n o u rt h eg o d s ,r e v e r e n c ep a r e n t s 崇拜神,尊敬父母。 而位于儒教文化罔内的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此类谚语数量众多。 o 白芒骨c 土父。恩l ,l ,扛与 土母。恩骨是父亲的恩,肉是母亲的恩。孩 子的生命是父母给与的。 o 规思j 心c :腾否规心爱子之情远胜孝顺之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 里儿不愁。 该句因出自吉田松阴的书简而得名。父母挂念孩子的感情比孩子挂念父母 的感情要深,这是世之常情。同义谚语还有r 貌。思jc ip 子l i 思 ) 妇j 、f 毅。 思j 子半分j 、f 规。思j 缓占子c i 思 ,妇j 、子力思 土_ 规c 土百倍恩j 、r 规 住p 瓶它思五j 、规它葫粗5 子洼稀各j 、r 规c 土子毒思ip 子c 土貌老思扣rj 。 o 规c i 千里毒行;于pt 子童忘札r 父母行千里,忘不了子女。 o 烷野。雉夜。鹤j 燎原之雉,子夜之鹤。 野鸡在草原上筑巢,一旦被火烧,则不顾危险,以身体庇护幼鸡。降霜的 寒冷之夜,鹤展翅保护幼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含参考答案
- 采薇的语言鉴赏与历史背景探讨:语文教学教案
- 时间巧安排课件
- 一支好香烟500字(11篇)
- 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400字(7篇)
- 时事政务知识培训课件
- 请跟我来学校250字(15篇)
- 早餐培训面点师课件模板
- 观后感白芳礼的观后感900字(7篇)
- 纪检15严禁课件
- 【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变更风险识别、评估记录表参考模板范本
- 202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工作计划
- 癫痫病人的护理查房ppt课件(PPT 24页)
- DB45T2053-2019 重质碳酸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红金简约风教师退休欢送会PPT通用模板
- 水准点复测记录(自动计算表)
- 有机热载体锅炉安装工程施工方案完整
- 处方点评与案例分析
- 《放射物理与防护》第三章
- 任务1汽车配件识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