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摘要 汪康年是一个具有深厚悲剧意蕴的启蒙思想家、维新政治家和报业实践家。在其短 暂的一生中,他先后创办时务报、京报等六份报纸,以言论参政,毕生都在探索 着追求民族独立与富强的救国之路。 笔者通过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力图再现这种探索之路。透过报章等资料,笔者清 晰地勾勒出汪康年随着时势的变化,在各个阶段所持言论的不同特点,并在深入分析这 些言论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通过报刊舆论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进程。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对汪康年的研究虽已有部分成果,但大都涉及对其办报理 念、成果、纠纷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此文,从言论参政这个新的角度去认识汪康年。 关键词:汪康年报章言论参政 p a i h i c i p a t i n gi ng o v e r n m e n tb y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 w a n gk a n g n i a n ,w h o i san e w s p a p e r m a n a b s t r a c t w a n gk a n g n i a ni s at r a g i ct h i n k e ro f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r e f o r m i n gp o l i t i c i a n a n dj o u r n a l i s t i nh i ss h o r tl i f e ,h eh a ds e tu ps i xn e w s p a p e r s ,s u c ha s ”s h iw u b a o ,”j i n gb a o ”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i np u b l i ca f f a i r sb y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h ed e v o t e d a l lh i sl i f et ot h ee x p l o r i n gt h ew a yo fn a t i o n a li n d e p e n d e n c ea n dr i c h 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 i n gm e t h o d ss u c ha st e x ta n a l y s i s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s t o r e p r o d u c et h i sp a t ho fe x p l o r a t i o n ,c l e a r l yo u t l i n st h e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r e m a r k si n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t h r o u g hn e w s p a p e r sa n do t h e ri n f o r m a t i o n ,a n dp u t f o r w a r dt h ec h i n e s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w e r eh o wt op r o m o t et h em o d e m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o f 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b y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i n f o r m a t i o no nt h es t u d yo fw a n gk a n g n i a n o b t a i n e db yt h e a u t h o r ,a l t h o u g ht h e s es t u d yh a v ey i e l d e ds o m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 ,m o s to f t h e ma r e i n v o l v e di np h il o s o p h yf o rn e w s p a p e r ,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d i s p u t e s ih o p et h a t t h r o u g ht h i sa r t i c l e ,f r o mt h e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o f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i ng o v e r n m e n tb y p u b l i co p i n i o nt ou n d e r s t a n dw a n gk a n g n i a n k e yw o r d s :w a n g k a n g n i a nn e w s p a p e r s 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i ng o v e r n m e n tb y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i l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相 关知识产权属广西大学所有。除已注明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过的研究 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丽使用过的内容。对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过重要帮 助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明确说明并致谢。 论文作者签名:矛f 弘牡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刁年6 局7 日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本人保证不以其它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使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请选择发布时问: p 白时发布 口解密后发布 ( 保密论文需注明,并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一:叫坤臌名 加1 年 , 纱月哆日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t 上- j l 刖吾 ( 一) 汪康年报业活动介绍 汪康年( 1 8 6 卜1 9 1 1 ) ,字穰卿,浙江钱塘人,光绪二十年( 1 8 9 4 ) 进士,不过一 生未正式入仕为官,而是立志以民间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投身于当时还被视为“璜民 贱业”的报业,大声呼吁着“伸民权、崇公理,尚创作而贱安闲,尚改革而贱守常”。 在他5 0 余年流星般的生涯中,有近1 3 的时间是在办报中度过的。自1 8 9 6 年开办时 务报至1 9 11 年逝世止,短短1 5 年中,他先后创办了六份报纸,参与或协助创办远东 通信社和东文学社、女学堂、务农学会、湖南矿务分局等一批维新公共事业,是晚清名 符其实的维新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和新闻界奇才。 纵观汪康年的一生,有三个地方对他十分重要。一是湖北,在湖北的六年,为汪康 年的成长期和事业的奠基期。这种成长和奠基,不但表现在阅历、学识方面,而且还表 现在政见和社交上。邹代钧、吴德潇、吴樵、叶瀚等一批挚友先后成为汪康年维新事业 的坚强后盾,他自身也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从追求功名的旧士子蜕变为呼唤变法的维 新人;二是上海,为汪康年维新事业的辉煌期。以1 8 9 6 年时务报的创刊为起点, 务农会、戒缠足会、地图公会、中国女学堂等一大批维新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期 间汪康年功不可没。正是在上海,汪康年从张之洞的羽翼中走出,一跃而为泸上维新派 中的重要实干家,并且个人舞台也从地方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士大夫瞩目的维新弄潮儿。 三是北京,北京对汪康年来说,是一个悲剧性的归宿之地。在北京,汪康年经历了对统 治阶层和底层民众的双重失望之后,苦闷彷徨,由实干家转为言论家,最后悲剧性地黯 然离场。 1 8 9 6 年8 月9 日,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是他报业生涯中的第一份报纸, 也是成就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一份报纸。后来因众所周知的报馆纷争,时务报之名 中止于1 8 9 8 年8 月8 日,另于8 月1 7 日更名昌言报重新出版。可惜新名并未带来 新气象,纷争己让报馆元气大伤,昌言报在断断续续出版3 个月后,于1 1 月1 9 日 黯然终刊。 汪诒年:汪穰卿先生传记,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l 页。 l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因时务报每月三册,专以提倡变法为主,不能顾及时政新闻,于是汪康年等人 于1 8 9 8 年5 月1 1 日开办时务日报,“以记载中外大事,评论时政得失为主 。该报 最后也未逃脱纷争的阴霾,其名于创办后3 个月中止,另于8 月1 7 日更名中外日报 继续出版。中外日报是汪康年所创报纸中生存期最长的一份报纸,1 9 0 8 年8 月转让 给蔡乃煌后,直到1 9 1 1 年才终刊。 第五份报纸京报于1 9 0 7 年3 月2 8 日创办于北京,这是汪康年自上海之外创办 的第一份报纸。他之所以离沪北上,去北京创办报纸,是因为“报馆与政府距离既近, 则见闻自较确实,不致有捕风捉影之弊;而遇有应匡救应警告之事,报纸甫经刊登,易 一时即闻于政府,冀可收从谏如流之效,不致有坐失时机之叹。较之设在外省之报纸, 虽言之力竭声嘶,而政府仍不闻不见者,其效力实有大小之殊 。愿望虽好,但现实却 是残酷的。京报虽在立宪运动中多有表现,但随着汪康年恩师瞿鸿褛的下台,对政 治掺杂过深的京报也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在8 月2 5 日被勒令关闭,汪康年本人也 被迫离京南下。 南下上海后,汪康年重掌中外日报大权。待报纸被迫转让,汪康年又回到京城, 协助王慕陶创办远东通讯社。“凡朝中政治、国际交涉之应向国外宣布及申说者,率由 先生具稿,寄与王君”。 最后一份报纸刍言报开办于1 9 1 0 年1 1 月2 日,“撰著编 辑校对发行皆一人任之 ,因汪逝世终刊于次年1 0 月1 7 日。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汪康年作为中国早期职业报人中的佼佼者之一,其以卓越的报刊活动在近代新闻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不过由于一些原因,学者们对汪康年研究的关注度不够,研究成果不 多。根据笔者搜寻的结果,自1 9 9 1 年钟钧辉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第l 期发表试 论清末杰出的新闻企业家汪康年以来,十几年过去了,关于汪康年的研究,国内学术 文章只有2 1 篇,硕士论文4 篇,研究专著1 部,资料汇编4 部。国外关于汪康年的专 门研究目前暂未发现。不过由于汪康年的特殊历史位置,在论述晚清,特别是戊戌变法 时期的人或事时,很难绕开与汪康年关系密切的时务报而单独进行阐述。因此,国 2 死页页页 ,7 3 i珀“h :2第第第第鼽鼽鼽藏记记记记传传传传生生生生先先先先卿卿卿卿穰穰穰穰汗汪汪汪年年年年冶治治冶 汪江江江 。 曾 厂。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外虽无对汪康年的专门研究,关于他的零星记载却不少。 作为一名职业化的报人,汪康年的报业实践活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如李里峰在 2 0 0 1 年发表汪康年与近代报刊舆论一文,剖析了汪主办六种报刊的经过,分析了汪 对报刊舆论的深刻认识、对报刊进行的系列改革和他的办报原则;钟钧辉、黄士芳等人 则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材料对时务报的创办者提出各自的见解等。 除了报业活动,汪康年的社会交往活动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以李里 的汪康年与政治权威的依违离合、马勇的近代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 内讧等文为代表,对汪康年与张之洞、瞿鸿禚、康有为、梁启超及众多知识分子的关 系一一作了梳理,论证充分,持之有据。此外,占据汪康年太多精力与时间的各项维新 活动,如各种学会团体及后来寄予后望的东南互保运动、中国议会等,都给予了较多关 注,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马忠文的戊戌保国会解散原因新探兼谈汪康之争 的发生、庚梅的汪康年与庚子中国议会、杨娟的汪康年:游走于政治与职业之间 的晚清报人等。 随着研究的展开,学者们对汪康年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汪的评价也越来越趋向客 观。展望汪康年研究的未来,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研究的对象范围需要扩展。 作为一名出色的职业报人和维新活动家,汪康年的一生丰富多彩,有太多的东西可以研 究。但目前研究者的视野大多局限于时务报时期的汪康年,并且聚集于汪梁争执时 期的汪康年。在为数不多的2 1 篇学术文章中,重点分析时务报内讧的文章就有6 篇,对汪后期创办的京报、刍言报无专门论述文章,更别说对汪康年其它社会活 动和业绩的研究。二是研究的内容有待深入。对汪康年的办报思想、经营理念、救国思 想流变等方面均需进一步研究,并且研究角度、研究手法应多样化,多进行一些跨学科 的、不局限于材料考据的综合性研究。 ( 三) 阶段划分、作品选取等相关问题说明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汪康年报业活动的各个时期,截取有代表 性的报章言论进行重点分析,指出其随着时势的变化,在各个阶段所持言论的不同特点, 并进而尝试理解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言论参政去参与推动中国 社会现代化进程。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1 、研究阶段划分 汪康年一生创办了六份报纸,但最终只截选3 份报纸的言论进行研究,这是有原因 的。笔者以为,之所以不选取时务日报、昌言报、京报的言论单独进行研究, 原因有二:一是这3 份报纸的存在期都相当短,都只生存了3 5 个月;二是这3 份报 纸都已经有各自的言论代表。时务日报更名为中外同报、时务报更名为昌 言报之后,其言论立场并未发生显著改变,对事实的观点看法基本上是一脉相承,完 全可合起来进行研究。京报虽创办于京城,但其言论重点在立宪方面,其言论主张 及相关立宪建议在中外只报后期、刍言报时期均有所表述,因此不再单行研究。 2 、作品选取 虽然研究的对象是报章言论,但也不可能对这六份报纸的每篇言论都一一迸行分析。 故在选取言论分析对象时,以汪康年所办报纸及其所登载言论内容类型进行阶段划分和 作品选取。由于研究对象所限,选取的作品,一般应为汪康年本人所撰写。但由于一些 报纸,如中外日报等,所载文章有些并不署名。鉴于报馆一般均由汪康年把持舆论 导向,其所载文章理所当然地也应代表汪康年本人的见解。因此在选取此类作品时,一 般也默认是汪所写。 另外,由于汪康年本人的思想较为稳定,故其所持言论主张,虽时间跨度较大,但 并无多少实质上的大改变。故在选取这时期的言论时,只截取有代表性或所能搜集的言 论文章作代表,其余文章不再一一点明。由于报纸是一个开放的言论基地,期i 、日j 难免会 出现一些相互抵牿的言论。对这些偶然出现或不影响整体舆论走向的言论,不在选取之 列。 4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第一章时务报言论 1 1 时务报创办过程及其宗旨 站在汪康年的角度看,时务报的创办过程颇为曲折。汪康年有办报的意愿是始 于1 8 9 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自开战之初,汪康年就时刻关注着战局,与“京外诸同志 书札往还,探访军情,冀得实在消息”,但“顾军前奏报,即讳败为胜,恣为期罔,而 上海报纸,复又迎合时趣,附会神怪,妄诞不经,无一可信,既足淆惑听闻,复且腾笑 海外。”面对这种消息闭塞、混乱不堪的状态,汪康年于是遂萌发了创办报纸,立志于 新闻事业的念头,“务使海内有志之士,声气相通,庶无隔碍之弊”。 但起初汪康年只是想创办译报,以翻译西方报刊书籍、介绍西方知识为主,目的是 为了配合中国公会倡言变法。为了顺利创办报纸与开设公会,汪康年与各地友人书函往 来频繁,反复就此事进行磋商,并且亲赴上海,与张焕纶、钱恂、胡庸、宋恕等人“聚 议经旬”。 不过由于资金、人员及清政府对言论的管制等原因,译报迟迟未能出版,最 终只能胎死腹中。 汪康年实现办报意愿的转机发生在1 8 9 6 年。当清政府下谕查封京师强学会之后, 惯于见风使舵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也随即下令关闭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为了收拾强 行关闭后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汪康年临危授命,负责接管处理上海强学会的财产等资源。 正是利用上海强学会所遗留的人力与物力,再加上汪康年自己想办法自筹的部分资源, 设想多年的办报意愿终于得以成功实现。 1 8 9 6 年8 月9 同,时务报正式在上海创刊。报纸创办公启由梁启超、黄遵宪、 汪康年、吴德潇、邹凌瀚五人共同签名,印行数千份,散发给同志以人。该报为旬刊, 书册式装订,每册3 2 页,约三万字,连史纸石印。内容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 “域外报译”等栏目,另附各地学规、章程等。创办初期由汪康年任总理,粱启超任撰述 ( 主笔) ,张坤德任英文翻译,郭家骥任法文翻译,古城贞吉任日文翻译,印刷、银钱 心汗诒年:汪穰卿先生传记,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3 9 页。 汪诒年:汪穰卿先生传记,第4 2 页 国宋恕集,第5 3 i 页 。梁启超:创办 源委记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等业务由理事黄春芳兼任。 时务报实际上是各方妥协的一个产物,揉合了汪康年原初设想的译报与强学 报两者的特色。该报辟论说,“专发明政学要理 ,同时“广译录”,“翻各国报章”, 旨在倡议变法,重在思想启蒙。之所以不用译报,改用时务之名,也表明了中国士大夫 思想上的一个进步:从单纯地译介西方知识,走向呼吁中国变革;从单纯的被动汲取, 走向主动性的创造。 1 2 言论内容分析 从1 8 9 6 年8 月创刊,至1 8 9 8 年8 月终刊,在这两年时间中,时务报每十天一册, 共出版6 9 册。虽然在时务报创办之初,汪、梁分工合作,由汪康年担任报馆总理, 负责馆中事务和外问应酬,梁启超出任主笔,专主报中文字。但汪有时也按捺不住表达 的冲动,时常在时务报上就时局形势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据统计,汪康年在时 务报期间,共发表论说1 4 篇,名单如下: 所在页码 序号篇目刊登册次( 所依版本为台湾华 文二 s 局1 9 6 7 版) 1 中国自强策 4 第2 0 3 页 2 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 9 第5 5 6 页 3 论今同中国当以知惧知耻为本 1 l 第6 8 9 页 4 为人为己不分为二事说 1 l 第6 9 3 页 5 以爱力转国运说 1 2 第7 5 9 页 6 惩讹言说 1 2 第7 6 4 页 7 论中国求富强宜筹易行之法 1 3 第8 2 5 页 8 复友人论变法书 1 3 第8 2 9 页 9商战论 1 4 第8 9 5 页 4 7 1 0论华民宜速筹自相保护之法 第3 5 2 1 、3 1 7 3 页 5 2 1 1 论胶州被占事 5 2 第3 5 1 7 页 6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1 2 论将来必至之势 6 5 不详 1 3 论西人处置东亚之意6 9 不详 1 4 论宜令全国讲求武事6 9 不详 这1 4 篇的言论内容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从中国自强策到论中国求富强宜筹 易行之法,汪康年紧紧围绕“倡言变法”这个办报宗旨,从政府机构、吏治、农业、 工业、商业、人才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出自己对“应该如何变”这个问题的具体建议与 主张。 1 2 1 对宏观层面变革的建议 中国自强策是汪康年在时务报的第一篇言论,也是最重要的一篇言论,分 上中下三篇,系统阐述了汪康年的变法主张。面对晚清吏治的腐败,面对“今之法例, 虽云承列圣之旧,实皆六朝、唐、宋、元、明之弊政”的现状,汪康年忧心如焚,认 为“非变法不足以图存,非将教育政治一切经国家治人民之大经大法,改弦易辙,不足 以言变法”, 并且认为变法要快,“我国振兴之政,不于今同则无及矣。夫中国得之宜 去,弊之宜除,谁不知之。而卒无定论者,盖食权无所归,则无人焉( 愿) 为发光与力 之地也。 为了让“权有所归”,汪康年寄希望于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救国,并从最 高统治者的立场出发,开出了涉及机构、吏治、农业、工业、商业、军事等一整套的系 列药方。 一 如在机构设置方面,应立宰相,设议院,以建立“君民共主之国”为最高目标;在 整治整治方面,“因其事以设之官,因其官以为之学,因其学以定所耿”,并且希望高薪 养廉,尽量做到人尽其事,各尽其才;在财政税收方面,广开矿务,广设银行,“然后 铸金银铜,三等之币,齐其轻重。又制钞票,而禁兑换银钱之店。以便行使。税饷出入, 一律行用。三年之后,度新币已足,则悉禁旧钱,则钱法行而人便宜于用矣“,并且要 求征税毋倒置,毋苛索,“税以资算,富重而贫轻;税以息计,商多而农少”。此外,在 司法管理、农工商业、公共交通、文化教育方面,都提出了系统的见解。 1 2 2 对未来时势的分析 如中国自强策、论将来必至之势论西人处置东亚之意等文,均对国家发 刘琅主编:精读康有为,福建厦门鹭江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1 4 9 页。 圆章们锋、顾眶主编:近代稗海第1 2 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9 8 页。 咎汪康年:中国自强策,载时务报4 册,台湾华文书局,1 9 6 7 年版,第2 0 3 页。 7 g - 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摩年 展前景,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如在甲午之战后,对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式,汪康年 是有清醒认识的。“夫中国在今日,犹以一羊处群虎之交”,“我苟能自振,则西人之于 我,亦犹其于日本耳。惟我永不自振,则彼惟恐为人所得,必将争先以取之。”事实的 发展证实了汪康年并非杞人忧天。甲午之役后,因国不能自振,虎视眈眈的列强掀起了瓜 分中国的第一次狂潮。德之于山东,俄之于东北,英之于香港,法之于滇、桂、粤,中 国的大好河山分割得支离破碎。 论将来必至之势一文,虽有迎合张之洞之嫌,但文中所列将来1 7 条变状也有 其合理之处。特别是论西人处置东亚之意一文,将西人的阴险计划及如果由此信之 将会造成的恶果明确地揭示出来了。文中写道:“彼( 西国) 以为用力服人而残杀太甚, 而大诟子世者则民心必不服,不服则不能久,是故彼要求于中国,一则日求保商务而己, 再则日求均权而已,是以彼之聚谋以图中国也”。对此如听之信之的话,则会造成“义 士箝口,义民束手,彼将可按坐而收其地 的恶果。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汪康年对事 物的认识及其发展趋向的分析确有独到之处。 1 2 3 对时人时事的评析 这部分的言论包括对当前重大时事的评析和不同或错误见解的反驳。前者如论胶 州被占事等,后者如惩讹言说、复友人论变法书等。如在论胶州被占事一 文中,作者虽对德国强占我胶州湾义愤填膺,但也实事求是地指出,此事固然是德国不 对,但与我国主办此事官员不作为也有莫大关系,呼吁政府加强内治。惩讹言说一 文,明确对社会上流传的讹言、小道消息等加以抨击,深入分析其危害和产生的原因, 呼吁人们明辨是非,谨慎对待。 此外,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文,则是作者对倡导民权的变法意见。作者在 文中指出,倡导民权有三大好处,目前,“国之大柄,上不在君,中不在官,下不在民, 而独操之吏”,只有倡导民权,才能“令行禁止,惟上从之”,让权重归于君;只有倡导 民权,才能让“民之与君,声气相接国有大事,则群起而谋其故”;只有倡导民权, 才能增加与西方国家谈判的筹码,“盖以君权与外人相敌,力单则易为所挟。以民权与 外人相持,力厚则易于措辞”等。 1 3 言论特点分析 。汪康年:中国自强策,载时务报4 册,第2 0 3 页。 8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1 3 1 立论的宏观性与系统性 汪康年这段时期的言论,主要是从政府立场出发,来探讨社会变革的方法,因此其 立论具有一种宏观视野,而不会就事论事地进行评说。典型的如中国自强策文, 就是从机构、吏治、司法等大的方面提出改革建议;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论中 国求富强宜筹易行之法、论华民宜速筹自相保护之法等文,则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 高度才论述某项改革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即便是一些时政性论说,也是从小处着眼,从具体事件入手,最后还会归结于国家 层面的改革。以论胶州被占事一文为例,作者虽在开篇即点出论说对象:“德水师 提督,遽以兵船闯入胶少i 1 湾,夺胶州而据之”。但行文并未局限于对此事谁对谁错的论 证,而从具体分析原因,最终提升到国家吏治层面,要求国家治外侮,必先治内治。 此外,变法思维的系统与严密也是其言论特征之一。从第一篇占论中国自强策 开始,汪康年就从政治体制、行政运作、财政税收、农工商业、文化教育、公共交通等 方面提出了系统而具体的变革见解。这种系统性,既得益于他坎坷的成长经历,让他对 社会现状有较为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也得益于作为经理型人才的他,所具备的一种缜密 的思维。 1 3 2 注重操作性与可行性 汪康年一向是个务实的人,所以在提出建议的同时,就会考虑怎么来实施它,十分 注意建议的可操作性。如在机构设置方面,为了最终实现“君民共主之国”的目标,他 建议先让“士民之明秀者,互相举为议员,使至京入议院。而使中外大员,自三品以上, 俱入上议院”,待“议员举定相臣,则由相臣自择用诸部大臣,及各省之长。大臣及长, 又各举其属,而皆决于议院”。这样,宰相与各大臣都确定之后,就可以有一个强有力 的班子成员,与“各国立力保亚洲太平之约,而大改上下内外之体制”。 在人才教育方面,不但提出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提出实现此目标的具体举措。如 设立的小学堂,应教中西文、算学及各种基本知识;设立的政务学堂,分法律、交涉、 理财、商务四大类分别教授,专以办事为主,不以学业为要;各处书院,应以兼试时务 艺学。并且应建立学会,购置会中应用书籍,一月数聚,自三人以上,即可创办,以渐 增加等。 再比如在农工商业方面,为了加强宣传,建议设生物陈列所、手制物陈列所、机器 9 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制造物陈列所,这样可以“比较以知其同异,陈设以知其美恶,巧者得所劝,拙者知所 效,购者知所择”;为了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凡通商大埠,应立验工会。凡制作精工, 过于他肆,及能自创新物者奖之,或许专利”;为了免事前考察不精,临事意见各执, 宜立一总会,选择各地公正明通之人入其中。凡地方有须兴办之事,必须由总会议其事 之可办与否,并与其人之能办与否,及其章程之善否,然后许之,并由总会助其筹款。 又办事各有人而考求稽察,则归之总会。 总之,从小处入手,“不待巨款,不劳聚论,凡此数事,人人可行,事事可行,无 多待于上,并不见掣于外。苟行之烽年,未有不见富庶之效也。” 1 4 本章小结 “何以中国与日本同于1 9 世纪6 0 年代起,仿效西方,而二十余年后,以甲午战争 为标志,竟乃成败判然,国际形势、国内政局皆因之发生重大变化,下启我国以后更为 动荡之历史新阶段,”无数的当事人和后来者都在默默思考着这个问题。汪康年对此 认为主要是变与不变之分。日本国势初“与中国若雁行耳,已而尊攘之事起,已而变革 之事起,蓬蓬然,勃勃然,忽已跻于隆盛之治,微特政法之尽变也,即工商农业,及其 技艺,亦无不尽变”,而中国历守数千年成法,不思进取,早己落后于日本。 于是,变法成了当务之急。“中国宜全国变法图新”。汪康年在这1 4 篇言论中,坚 定而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变法的肯定与支持,并且系统地提出了自己对“如何变”这个 问题的见解与看法。先不管这些见解的正确与否,至少在当时风气还不是很开放,清政 府对言论控制还比较严格的社会氛围中,汪康年能如此公开抨击不平现状,大声呼吁社 会变革,这种勇气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更为难得的是,汪康年并未满足于坐而沦道,而是积极的付诸行动。“今且无言高 远也,但就各人愿力之所及,随其事之大小难易,而合力以图之”。汪康年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当( 汪康年) 创办时务报时,于社会事业亦兼营并进。凡于人群 有利益,于时局有关系,视为不可不办,不可不速办之事,或先生发其议而与诸同志合 力办理,或他人发其议,而先生赞其成,皆急起直追,引为一身之责任。不以事务繁难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北京三联书店,2 0 0 3 年版,见自序。 圆翦们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三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 9 5 3 年版,第1 3 8 页。 论中国求富强宜筹易行之法。 l o 广西大国巴硕士掌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之故而稍有退却,亦不以经济支绌之故而稍有瞻顾”。在1 8 9 5 1 8 9 8 这短短的4 年 时间里,汪康年直接筹办或在旁协办的维新事业有地图公会、湖南矿务分局、务农会、 戒缠足会、蒙学公会、中国女学堂、东文学社等。此外,汪康年还编译书籍、搜访人材、 代人办事等,不遗余力地积极从事和领导各种民间维新活动。以至有人评价,戊戌时期 沪上各项维新事业,若没有汪康年从中兼营倡导,“必多废坠”。汪诒年认为,“先生于 办时务报时,最注重于社会之事业,不以为劳,也不苦其烦,抱舍身救死之志,为 兼营并进之举,稽其成绩,营人所谓风行草偃者,不是过矣。使无中途之蹉跌,则吾国 之前途,固未可知也”。 时务报上的言论及其所办维新事业的成功,为汪康年带来的巨大声誉,也进一 步奠定了他在维新士人中的领袖地位。报纸出版后,“当是时,人心久痹思起,久郁思 达,而时务报响食于已饥之余,谢矢于持满之后。义例正严,名称正大。翕然响应, 天下与之。 时务报的出版,不但为天下有识之士找到了一条表达的渠道,而且满 足了国人对外求索、求新求变的心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出版之日,即为华夷风气 会通之时。时务报的成功也让全国各地维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种鼓吹变法的刊物, 如国闻报、湘报等二三十家报刊先后面世,正如梁启超所言:“时务报后,澳门 知新报继之,尔后一年间,沿海各都会,继轨而作者风起云涌,骤十余家,大率面目体 裁悉仿时务,若惟恐不肖者然。” o 汪诒年,江穰卿先生传记,第1 9 5 页。 罗振玉来书,见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 1 5 9 页。 汪治年:汪穰卿先生传记,第2 页。 转f j i 自李玲: 华夷风气会通之始,载山东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8 期,第3 9 页。 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奉馆之经历,见饮冰室含集? 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第二章中外日报言论 2 1 中外日报创办过程及其宗旨 中外日报实际上是时务报馆纷争的产物,由时务r 报更名而来。由于时 务报出版周期太长,每月只有三册,并且专以提倡变法为主旨,无法顾及时政新闻。 这个不足在风气初开时期可能无碍大局,但当交流进一步扩大、信息逐渐多起来之后, 倡言变法的旬报就已经很难满足士人的需求。为此,1 8 9 8 年5 月1 日,汪康年、汪大钧 及曾广铨合资一万六千元,开办了时务日报。 时务日报登载的对象主要是动态的时政消息,“以记载中外大事,评论时政得 失为主,畅所欲言,无可避忌”。在时务日报章程中,明确写道:“本馆之意在转 圜时务,广牖见闻重在采译西报,凡紧要新闻及有益之论说章程,悉行摘录。” 栏 目设置方面,有上谕、电报、论说、本埠新闻、外埠新闻、专件、答问等,还刊登较多 商业广告,每日出版两张,四开八版。在报纸开创时期,经费紧张,“规划撰述皆先生 一人任之”。其销路丌始并不广,约三千份左右,后因在“四明公所事件”中秉公执言, 深得民众欢迎,销路一下骤增至近万。政变后又跌至数干,直至义和团运动时,销路才 又开始上升。从报刊发展史来看,象这种时政日报,其销量随时局起伏发展是很j 下常的。 当时务报馆发展渐入佳境,纷争随之而来。8 月1 7 日,时务r 报更名中外日 报( 英文名称为u n i v e r s a lg a z e t t e ) 。不过类似时务报改名昌言报出版,一切 体例照旧。其后虽几易其手,但大多数时候一直由汪氏兄弟执掌大权。后因揭发江苏新 兵捉赌枪毙平民及南京军政警政之腐败,激怒了两江总督端方等实权派,而汪康年又不 肯妥协,于是在1 9 0 8 年8 月,度过近1 0 年辉煌历程的中外f 1 报被迫转让给苏松太 道蔡乃煌,三年后停刊。 2 2 言论内容分析 从1 8 9 8 年到1 9 0 7 年,中外同报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言论。由于是时政性r 报, 其言论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国家大事到小民生计均有所涉及。大致概括起来,这 段时间的言论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汪诒年:汗穰卿先生传记,第7 6 页。 汪诒年:汗穰卿先生传记,第7 8 页。 1 2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2 2 1 中外时势类言论 中外日报出版期间,社会上曾发生了几次重大事件,如1 8 9 8 年兴起的义和团 运动、1 9 0 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1 9 0 4 年的同俄战争等。每当这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中 外日报总是给予密切关注,及时点评分析。以义和团为例,早在其萌芽时期,中外 日报就给各地发生的教案予以足够的重视,认为其“防不胜防,瞬息之间,毫末之事, 皆足牵动大局”,一旦处理不好,外人“大则割地索款,小则逼休官员,赔建教堂”, 并且“星星之为,势炽燎原;涓涓不塞,遂成江河”。及至义和团运动己成气候,在直 隶及其它地区迅速蔓延时,中外日报先后发表多难说、论谣言为致乱之阶、责 难论、责难论申论等多篇论说分析原因,认为“团匪之乱,政府不得辞其责也 , “封疆大吏遂仰承风旨,一味宽容,遂致祸机一发不可复禁”。 及至八国联军干涉,酿成不可挽回之局面,汪康年对当时奄奄一息的清政府是否有 能力主持大局、推进改革产生怀疑,转而将眼光瞄向拥兵自重的地方各大督抚,希望借 助其中一些开明人士的力量,于乱世中维持局部和平,奋发图强,以此作为保全国家的 火种。于是循此思路,中外日报上出现了众多关于此类主张的言论。1 8 9 8 年1 2 月 2 5 日发表的论救大国之弱莫若行封建之制一文首先从理论上给予了支持:“谋天下 之大势,凡以分而离涣者,必合之而后强;凡势以合而牵掣者,必分之而后强 。在论 保东南宜创立国会一文中则明确提出“七省督抚立公共政府,布设国宪乘此画分 南北而图自立”的主张。此外,论团练、固南援北策、筹南十策、论南省联约 宜力策万全等文均从各自角度表达了对类似主张的支持。可以说,在事件发生的每一 阶段,都会有中外同报的言论出现,汪康年力图引导社会舆论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此外,对困际形势、中外各国关系等方面,中外f 1 报也有所涉及。如应注意防 俄,俄乃“虎狼之国非可亲交”,“侵及土地,扰及人民则以俄为最大,俄祸为最烈, 启瓜分之渐萌,亡种之机,盖未始不由于此”。英国则为可联络的对象,应联英拒俄, 因为英国“以保本国商务之利源,兼保中国全局之糜烂,统观英之举动,共取之也较让, 论内讧之势同急,中外同报,1 8 9 9 年9 月3u 。 已亥年中困大事记,中外【1 报,1 9 0 0 年2 月1 6 | i 。 论川雒小靖关系重庆商务,中外l j 报,1 8 9 8 年l o 月7 同。 责难篇,中外l i 报,1 9 0 0 年6 月1 0f 1 。 责难篇申论,中外f 报,1 9 0 0 年6 月1 2f 1 。 续论英俄和约,中外f l 报,1 8 9 9 年4 月8l i 。 论某大臣力主联俄事,中外l f 报,1 9 0 0 年3 月2 3f 1 。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而处之也较平”。 2 2 2 变革改良类言论 庚子之变,中国一败涂地,对国人的振憾可想可知。“今阅各处日报,知神京沦陷, 翠华蒙尘,北望燕云,无涕可挥。堂堂中国政府,惑邦肇衅,无事自扰,以致宗社为墟, 此上下五千年历史所未有,逆藩权奸之肉,共足食乎? 此后欲望支那自立图存,全在国 民联群一志,并胆同心,舍此外,无可救药之仙丹”。 中外日报也发表言论,指出 “吾国上下,当此痛定思痛,惊定思惊卧薪尝胆共济时艰 。 至于如何共济时艰,中外日报从人才、保民、经武、开矿等方面献计献策,希 望在全国实行新政,以期挽救同渐衰微的局面。如在善后策经武第六一文中,作者 主张全国形成尚武之风气,军队改练洋操等;在录胶州报普鲁士中之怪略一文中, 作者以普鲁士自强维新为例,号召中国应依照之;在筹款应以开矿为要说一文中, 作者主张开矿筹款,认为“开矿之外实无致富之方矣,开矿之外既无可筹之款矣”等。 在探讨新政具体举措时,汪康年也不忘对国民思想的教育与引导,认为应将提高国 民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在论中国欲自立宜先求开民智之策一文中作者指出,义各 团运动之所以会造成这么大的损失,乃至“祸延宗社,危及乘舆,涂炭生灵无数,损失 公私财产无数”,其中民智太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西方列强已经大举入侵时,很 多不明事理的人还在鼓吹消灭洋人,认为“洋人者不过六七公使,数十商人,数百教士 云耳。所谓东西洋各国者,不过区区数岛云耳。苟其一鼓作气,聚而歼旃,使欧美诸人 之足迹,永不复见于中中,而后可以复大一统之旧观,而后可以遂闭关独立之夙愿”。 因此,汪康年认为,“欲求自立之方、自拔之策,则非智其民不可,且非大开民智不可”, 如此我“二十二行省,四万万人民,或倘有一线之延,不致为民族所凌灭” 2 2 3 日常事件类言论。 作为一份优秀的报纸,内政外交等问题不是中外日报唯一的关注对象。对于当 时社会生活中比较突出或常见的问题,如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习以为常的盗赌行乞等, 论中罔联英联俄得失,中外f 1 报,1 8 9 9 年3 月2 6l l 。 经元善敛汀康年函,汀康年师友书札,f :海古籍i | j 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4 2 9 页。 善后策变法第一,中外fl 报,1 9 0 0 年9 月3l j 。 善后飨经武第六,中外l l 报,i 9 0 0 年9 月1 9 。 录股州报普鲁j j 中之怪略,中外h 报,1 9 0 0 年1 0 月1 9t _ l 。 筹款心以开矿为要说,中外r 1 报,1 9 0 0 年l o 月2 2ii 、2 4 【1 。 论中国欲自立宜先求开民智之策,庚了事变文学集第p q 卷,第t 0 1 9 页。 1 4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中外日报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及时进行了报道。 如1 8 9 9 年,由于生活贫苦,人心思变,会匪、流民等居增,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 不稳定。为此,1 月2 6 日,中外日报发表论州县宜设工作院以收乞丐惰民文, 建议州县等政府机构积极行动起来,开办院所收留这些乞丐和隋民,以防忠于未然,将 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1 月2 7 日又发表各行省大吏急宜调剂民食以固其本说, 呼吁各省大吏在食物方面互相支援,富盈地区应赈济灾荒之区,减少流民饥民,以固民 心。 教育乃经国之大业,汪康年对教育腐败十分痛恨。在论学堂之腐败一文中,作 者对地方士绅热衷于兴办学堂的原因给予了无情的揭露。文章认为这些士绅兴办学堂都 是“以急务之名,为中饱之实”。“一校之成,房屋器具,饭食仆录,仪器书籍,其种种 开销,既极繁伙。且强半之事物,为内地人所不习知,逐得任意报销,恣其中饱。以经 理学堂而起家者,已屡见其人”。学堂虽设,资财已耗,但却无丝毫社会效益。“大率一 校之中,总理教习司事等员,或以为娱老之方,或以为威福之地,或以为殖产之计,各 行其事。而教育一端,则全置诸度外。故我国之学堂,养老院也,栖流所也。庞杂废驰, 不可言状。开之八七年,徒见经理者,营家宅、置田产,执事者妻妾肥泽,衣食温饱, 而教成之学生,则杳然不知其何在”。 2 3 言论特点分析 2 3 1 深谋远虑,识见超群 该报在评说内政外交等中外大事时,其言论注重从宏观的视角考察问题,把具体事 件同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形势紧密联系起来。如就中俄密约一事,时务日报认 为此约万万不能签订,这份约定不仅仅只涉及中俄两国,一旦签订,恐中国瓜分之局自 此开始。如让俄国侵领东北三省,则“欧洲各国必不干休,而无论以兵争或将就了结, 其祸必仍归与中国也”。当清政府遵上谕废除科举考试,中外r 报发表言论予以支 持。在文章中,作者历数科举种种弊端,认为其早该废除。但文章并没有止步于此,而 是继续引申,将废除科举的好处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因“诗赋不足以制变, 不楷不足以应敌”,所以才“择一切虚华浮靡之习,次弟变革,改弦而列张之”。待无“八 。论学常之腐败,转载于东方杂志1 9 0 4 年第9 期。 露论俄人有扰乱亚洲之心,中外li 报,1 9 0 1 年3 月1 0l j 。 1 5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言论参政:作为报人的汪康年 股诗赋小楷纷共志,为各项考试摇其心 ,则“上至翰林诸臣,下而草野之士,皆得殚 精竭思,以毕力于有用之学”,这样国家才能尽快富强。 与前期言论相比,中外日报所刊载的中外时势类言论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懂 得自觉利用各列强之间的矛盾,为国家谋得一个较为有利的外交环境。如针对俄国强占 东北三省的阴谋,时务同报发表言论,建议议和大臣将东三省事与列邦一并办理。文章 希望利用各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掣肘,如“俄乃专擅自订此约,此则不特欺我中国, 其欺各国”, 这样或许能保目前之残局。在此之前,中外日报还发表论中国不能 为埃及、论瓜分中国适成俄人一统之局等文,提醒各国不宜瓜分中国,否则俄将乘 机侵吞中国,独家坐大。 在言论的预见性方面,中外日报也表现的十分出现。日俄战争爆发于1 9 0 4 年, 但早在1 9 0 1 年,中外日报就发表俄日时事危言、论日俄交战后情形应如何等 文,对此事作了预测和分析。本来各列强对俄国独占东北十分不满,担心会损害各自在 东北的既得利益。于是,英美等国宣扬门户开放主义,提倡机会均等;日本则因为“三 国干涉还辽”事件在先,早已对俄国怀恨在心。正是基于此背景的分析,中外日报 预测俄日必有一战,“日俄二国之战,蓄之者屡年,成之者一旦”。 对于战争的结果,中 外日报不同意申报关于俄国战胜的预测,认为“某报所言日不敌俄,将俄终胜日 乎,不知此实肤浅之论”,并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