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仓山是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文化区。古代仓山文化为近现代仓山文化的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文化积淀。当前,国内关于古代仓山文化的研究为数不多,研究的系统 性和整体性还不够。为了深入了解古代仓山文化的生成并探讨其发展,本文从挖掘 古代仓山文化的特点入手,并进一步探寻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古代仓山文化的 价值以及提出保护古代仓山文化的一些对策建议。力图使人们对古代仓山文化的生 成和发展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 民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价值,古代仓山文化,水文化,田园文化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仓山是福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代仓山 文化为我们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有感于 仓山近现代西洋建筑的拆迁,教育界许多教授及福州市民强烈呼吁保护文化遗产, 做为一名社会学研究生,我有责任从本学科的角度对这一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文化遗产的更多关注。目前国内关于古代仓山文化的专 门研究为数不多,大部分只是停留在文学角度或文史资料的简单介绍,或在其它相 关书籍中穿插介绍过古代仓山名人或名胜古迹。现代仓山之所以成为福州的文化区, 古代仓山为其打下的文化积淀是极其重要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社会学的角 度出发,对古代仓山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本文从挖掘古代仓山 文化的特点入手,并进一步探寻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古代仓山文化的价值以及 提出保护古代仓山文化的一些对策建议。力图使人们对古代仓山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 责任。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走进古代仓山文化 、“研究的理由和创新一、“研 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个部分。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介绍了古代仓山文化的特点。 笔者把古代仓山文化的特点归纳为水文化特点和田园文化特点,并用环境社会 学“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互动 这一观点来理解古代仓山文化的这两个特点。环 境社会学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运用社会学 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而寻求环境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的途径,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在本次课 题中只用于理解古代仓山文化的自然环境因素与文化社会的互动关系。仓山具有得 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水资源丰富、田园风光优美,仓山先人在信赖、认识、利用和 改造大自然中,使他们的文化带有典型的水文化与田园文化特点,这两种文化影响 着古代仓山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实现了环境社会学家所要追求的自然环境与人 类文化的互动。古代仓山的水文化特点通过“古代仓山的水资源和“海神信仰文 化 这两方面来论证。仓山处于福州这个海滨城市的南台岛上,四面环江,岛中有 城,城中有岛。林浦和螺洲都因水而得名。阳岐也因靠水成为古时商人经常出入的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方。所以,仓山的水资源极为丰富。文中的海神信仰文化以阳岐尚书祖庙的陈文 龙信仰和金山寺的妈祖信仰为例。陈文龙和妈祖都因为与水有关而被仓山人民奉为 海神,受到人们的崇拜和景仰。古代仓山的田园文化特点通过“仓山的田园风光 和“科举仕途文化”这两方面来论证。古代仓山的田园文化是村落文化与城市文化 的融合,是俗民文化向精英文化的雅化。仓山自古就有“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 的佳句和“琼花玉岛之誉,田园风光优美。仓山的科举仕途文化盛极一时,林浦 有“三代五尚书的科第兴旺,螺洲有“父子叔侄兄弟同榜进士 的辉煌。螺洲孔 庙在全国范围内是唯一的一座乡村级孔庙,反映出孔子的儒家思想早已传播到螺洲 古镇。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第二章,对古代仓山文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笔者从理论探索和现实分析两方面来考察古代仓山文化的成因。理论探索分为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古代仓山文化的独特性 和“从群体期望与价值认同中看 古代仓山文化的延续性 两部分。文化生态学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仓山三面 临水又不失田园风光的优良生态环境铸就了仓山水文化和田园文化的共同发展,彰 显出了独特性。另一方面,仓山居民从古代起就被冠之以“宁静志远的仕途文化 之名。福州这一群体对仓山有文化传承的价值期望。仓山群体对仓山每个居民也有 “传承仓山文化”的期望,仓山人认同这种群体价值期望,并始终为之努力,这就 是仓山人对群体期望的价值认同。仓山在群体期望与价值认同的共生中实现了文化 的延续,使仓山区成为福州著名的学区。 古代仓山文化成因的现实分析归纳为两方面:江河与海洋的汇合一水文化的发 展和中原人士的南迁一田园文化的发展。仓山兼有江河与海洋,这种地理优势使水 文化在仓山得到了发展。水文化的发展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仓山的文化与地理环 境;福建海洋文化与郑和下西洋;明清时期福建与日本、琉球;明清之际来闽传教 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海洋文化与古代仓山。水文化的发展使仓山的文化带有海洋文 化的特点,开放进取、冒险神秘、外向兼容。同时,随着中原人士的南迁,中原文 化进入福州,仓山发展了田园文化。田园文化的发展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中原人 士入闽;中原文化与福建;中原文化与仓山。中原人士移民到福州,带来了中原文 化特别是儒学。中原文化对古代仓山的影响比海洋文化更大,后来朱熹大力丰富了 闽地文化,发展成“闽学 。 v i 中文文摘 文章的第四章:古代仓山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 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过程,包含横向积累过程的文化传播和纵向积累过程的 文化继承。让仓山居民认识到仓山文化的价值,并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对仓山文化最 有力的文化传承。笔者首先提出古代仓山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仓山文化遗产存在 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还不够强。其次总结古代仓 山文化遗产的价值,包括:历史传承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 值。最后提出保护古代仓山文化遗产的建议:注重整体保护,打造自然本色的文化 区;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增强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与责任感。 i 摘要 a b s t r a c t c a n g s h a ni st h ec u l t u r a la r e ao ff u z h o ut h a ti sf a m o u sf o rc u l t u r ei nh i s t o r y a n c i e n t c a n g s h a nm a d ea l li m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a la c c u m u l a t i o n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r n c a n g s h a n a tp r e s e n t ,r e s e a r c ho n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o fc a n g s h a ni saf e wa th o m e ,a n dt h e s y s t e m a t i c n e s sa n dg l o b a l i t ya l en o te n o u g h i no r d e r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n c i e n tc a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b e g i n sw i t ht h ee x c a v a t i o no f a n c i e n tc a n g s h a n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e x p l o r e st h ec a u s e so f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u r t h e r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z e sc u l t u r a lv a l u e so fa n c i e n tc a n g s h a na n dp r o p o s e ss o m e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t op r o t e c ta n c i e n tc a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 t h ea i mo ft h i sp a p e ri s l e t t i n g p e o p l ek n o w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a n g s h a nm o r eg e n e r a l l ya n dd e e p l y , l e a r n i n g t h a tp r o t e c t i n g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i st h ed u t yo f e v e r yc i t i z e n k e y w o r d s :v a l u e , a n c i e n tc a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 ,w a t e rc u l t u r e ,f i e l dc u l t u r e m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割飞学号2 q q 鱼q ! q q专业社会堂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古代仓山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研究) 是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除论文中己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 个人或集体,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一切 法律结果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并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并按国家 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 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等) 送交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指导教师 签字日期 伊扣 轹障 刳研, 誊少储力 绪论 绪论 一、走进古代仓山文化 仓山区位于福州南部,是福州市的文化区,自古就有“千年仓山、百年书香” 之称。仓山区是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新城区。仓山古时称藤山,据藤山志记载, 唐末五代时境内只有下渡一带有人聚居,人烟稀少。南宋时期,随着躲避战乱的北 方人迁入仓山,人口逐渐增多,到元朝初成村落。当地乡民开垦稻田,种植蔬菜、 茶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明代,福州盐商在藤山北麓建盐仓,藤山俗称盐仓前, 藤山遂道称仓前山,简称仓山,区名由此而来。仓山也逐渐成为福州食盐贮运中心。 清康熙二十四年( 1 6 8 5 ) 清政府设闽海关( 常关) 南台分口于仓山中洲岛,仓山的 商业贸易渐趋活跃,至乾隆年间下渡、观井等地已形成街市,沿海大宗贸易有木材、 食盐等。n 1 古代仓山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因此它的文化带有水 文化特点和田园文化特点。仓山先人长期与江河、海洋打交道,发展了水文化,使 古代仓山文化带有海洋文化的特点,开放进取、冒险神秘、外向兼容。同时,乡村 生活的恬静淡雅让仓山有了蕴育文化发展的安静土壤,滋生了田园文化。随着中原 人士移民到福州,中原文化特别是儒学在闽地扎了根。后来朱熹大力创新儒学,最 终发展成“闽学 。仓山水文化和田园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众多的文化印迹,它 们的价值非常重要。保护仓山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仓山的历史文化,就是继承仓 山的文化发展脉络,任务重大、意义深远。保护古代仓山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民应 尽的责任。 : 二、研究的理由和创新 ,一 研究的理由包括两个方面:1 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有感于 仓山近现代西洋建筑的拆迁,教育界许多教授及福州市民强烈呼吁保护文化遗产, 做为一名社会学研究生,我有责任从本学科的角度对这一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文化遗产的更多关注。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活 动的产物,不同程度地蕴涵着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是人民群众 智慧的结晶和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文化部门的专项工作,它 需要靠每个公民自觉地爱护这些文化成果。2 0 0 5 年我国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根据这个通知,国务院决定从2 0 0 6 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 许聿圣主编:陈振声、李榕华副主编仓山区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 9 9 4 年:第卜2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 。仓山文化遗产反映了仓山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 得以流传的仓山文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仓山城区特色的文物资源,具有不容忽视的 文化价值,保护仓山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让大家对 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努力创造全民保护的良好氛围,把仓山丰 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介绍给更多的人。2 古代仓山文化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关于近现代仓山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文章有很多,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戴显 群发表了保护仓山近代建筑提升城区文化品位( 议政建言2 0 0 6 年第6 期 ) ,戴显群、李静蓉撰文了福州仓山近代建筑纵横谈( 福建乡土2 0 0 6 年第 2 期) 和论福州仓山近代建筑的历史价值与保护( 福建地理2 0 0 6 年第2 期 ) 。当前,国内系统研究古代仓山文化遗产的书籍较少,有福州市仓山区政协委员 会编的福州市仓山区文史资料:仓山历史文化景观萃编,介绍了古代仓山的文 化景观。还有一些其它相关书籍穿插介绍过古代仓山名人或名胜古迹。但都缺少学 科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因此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应该说没有古代仓山文化的积 淀作用,就不会有近现代仓山文化的辉煌。古代仓山文化的崛起为近现代仓山文化 的繁荣打下了重要的文化铺垫。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对陈文龙信仰文化和妈祖信仰文化的理解。研究非物质文 化遗产中的民俗信仰文化的文章很多,如:陈文龙由抗元英烈到三种神灵研究 ( 陈春阳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临水夫人历史钩沉( 林 秀玉福州师专学报1 9 9 9 年第5 期) ;两岸学者研讨陈靖姑文化( 游友基台 声1 9 9 9 ( 0 6 ) ) ;略论陈靖姑文化的多重内涵及其意义( 游友基漳州职业大 学学报2 0 0 3 ( 0 1 ) ) ;试论元代的妈祖崇拜( 李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 0 0 5 ( 1 2 ) ) 海峡两岸的护海女神妈祖( 阮炳兆海洋世界2 0 0 2 ( 0 4 ) ) 清 代妈祖作为钦定护佑神的多重角色定位( 高伟浓东岳论丛2 0 0 7 ( 0 1 ) ) 。 这些文章都从某一个方面如某个历史角度或文化角度叙述了福建陈文龙信仰文化、 妈祖信仰文化以及陈靖姑女神崇拜的现象。笔者在文章中是这样理解这三个民俗信 仰文化的:陈文龙信仰文化以及妈祖信仰文化都是海神信仰文化,从这两个信仰中 可以看出古代仓山文化的水文化特点,然后再进一步探索了这种水文化在古代仓山 产生的深层原因。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古代仓山文化遗产的审美艺术价值中列举了陈 文龙供奉处之一“尚书祖庙”和妈祖供奉处之一“金山寺 的美景,这两个地方给 2 绪论 人们带来了审美的愉悦。在经济价值中列举了福州陈靖姑文化旅游节,通过打造这 一文化旅游品牌使仓山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古代仓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 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认真总结古代仓山文化的特点,深入分析古代仓山文化形成的 深层动力机制,提练它的价值,并初步探讨如何保护古代仓山文化遗产。突破了前 人研究仅限于纯文史资料的介绍,使人们对古代仓山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一个较为 完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使人们认识到仓山文化在近现代的辉煌并非历史的偶 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 本课题运用了环境社会学、文化生态学、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力图做到 理论分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上有所突破。仓山区是近代以来 逐渐形成的新城区。唐末五代时境内仅下渡一带有人聚居,人烟稀少。因此,对于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古代仓山文化就要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 主要运用的是文献归纳分析法、行动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于前人 对古代仓山文化的研究仅限于对名人人物和代表性建筑的零散介绍,缺乏对古代仓 山文化本身的整体的研究,尤其是对古代仓山文化为什么形成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 因此,笔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概括古代仓山文化的特点。笔者把古代仓山文化的特 点归纳为水文化特点和田园文化特点。用环境社会学“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互动 的观点来理解古代仓山文化的这两个特点。古代仓山的水文化特点通过“古代仓山 的水资源和“海神信仰文化 这两方面来论证。仓山四面环江,水资源极为丰富。 海神信仰文化是指阳岐尚书祖庙的陈文龙信仰和金山寺的妈祖信仰。这两个信仰都 是海神,同时他们又都在仓山有供奉之处,因此由他们来证明古代仓山的水文化是 十分有力的。古代仓山的田园文化特点通过“仓山的田园风光 和“科举仕途文化 这两方面来论证。仓山自古就有“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 的佳句和“琼花玉岛 之誉,田园风光优美。科举仕途文化盛极一时,林浦有“三代五尚书”的科第兴旺, 螺洲有“父子叔侄兄弟同榜进士的辉煌。接着从理论探索和现实分析两方面来分 析古代仓山文化的成因。理论探索分为“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古代仓山文化的独 特性和“从群体期望与价值认同中看古代仓山文化的延续性 两部分。独特性是 指古代仓山兼有水文化与田园文化,延续性是指古代仓山文化在近现代的传承。古 代仓山文化成因的现实分析归纳为两方面:江河与海洋的汇合一水文化的发展和中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人士的南迁_ 田园文化的发展。最后概括古代仓山文化遗产的价值,针对古代仓 山文化遗产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让仓山居民认 识到仓山文化的价值,并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对仓山文化最有力的文化传承。 4 第一章古代仓山文化的特点 第一章古代仓山文化的特点 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学开始重新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环境社 会学。环境社会学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 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而寻求环境与社会进 步和谐发展的途径,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n 1 环境社会学家更加关注环境对 社会组织及社会行为的影响。乜1 有些学者研究特定的自然灾害对村民的影响,有的 学者研究人们对人口密集造成的生态后果的反应等等。环境社会学不像环境决定论 和地理决定论那样片面夸大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作用。 环境与社会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十分的复杂。环境因素不是决定社会 发展和个人行为的单一因素,但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互动关系。环 境社会学中所说的“环境 ,并非是指传统社会学对环境的理解,它不是“社会的 、 “文化的”环境,而仅是指“物理的、化学的、自然的环境”,它首先是,也主要 是指“自然环境 ,有的学者也将人造环境包括进去。环境社会学就是研究这些物 理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口1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在这里只用 于理解古代仓山文化的自然环境因素与文化社会的互动关系。环境社会学“物理环 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的观点在儒家“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中也体现出来了。 “天人合一”思想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思想,强调天道 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和谐统一。儒家认为大自然山水不是远离生活的外在背景, 更不是与人类对峙的客体,而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大自然的山水美 体现着人的内在品德,人们不仅对山水的形体、色彩、音响等作纯形式美的观赏, 而且更注重其社会文化的内涵。这些都与环境社会学的观点相一致。可见,“物理 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的观点其实早在我国周代就萌芽了,只不过最近几十 年才提出“环境社会学 这一学科。仓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水资源丰富、 田园风光优美,仓山先人在信赖、认识、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中,使他们的文化带有 典型的水文化与田园文化特点,这两种文化也影响着古代仓山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模 式,实现了环境社会学家所要追求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互动。 姜晓萍、陈昌岑主编环境社会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第4 页 美j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第5 5 7 页 李友梅、刘春燕著环境社会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6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古代仓山的水文化特点 一、水与文化 1 9 9 3 年1 月1 8 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 月2 2 日为 “世界水日”。2 0 0 6 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 。联合国秘书长的世界水日致 词:“水不仅是生命的最基本要素之一,而且对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宗教和灵修背 景的人来说,也是祈祷、习俗和仪式中的一个精神象征。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 在 水与文化:2 0 0 5 - 2 0 1 5 国际水十年中指出:“应把文化视为社会或某个社会群 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不断演变的特点之总和。除艺术与文学外, 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使用和重视水的方 式构成一个社会文化特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重要源泉,在现代综合国力竞争中非常重要。水文化是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正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中国早就有水文化理论的萌芽,“饮水思源、“滴 水之恩,涌泉以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谚语都说明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华夏文明因水而生,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长江成就了长江三角洲的富庶繁华, 珠江成就了珠三角的兴旺繁荣。在当代中国,水仍然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水文 化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 人水和谐。从物质层面上讲,人们治水、用水、 管水等,都是为了能让水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为人类所用;从文化层面上讲,水文 化的功能就是教化和塑造人们如何做到人水和谐。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水为 人所用,水善利万物,因而人也应善待水,把水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珍惜和保 护它,达到人水和谐。( 二) 上善若水。老子在道德经八章中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说:上乘境界的善就像水 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低下之处,所以最 接近道的观念。上善者居住要像水那样选择地方,存心要像水那样渊深,交友要像 水那样仁爱,说话要像水那样真诚守信,为政要像水那样条理分明,做事要像水一 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随时机而动。正因为上善的人能像水那样不争,所以 他才不会犯过错。孔子名言“智者乐水就是说智者之所以喜爱水是因为水有着如 同君子一样优良的品德。水几乎象征了仁爱、礼义、智慧、勇敢、有为、包容等所 第一章古代仓山文化的特点 有美德。( 三) 寄情于水。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路过伶仃洋看到无垠的海涛 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爱国诗句;李白在行路难 的诗中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赠汪伦诗中写道:“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诗中写道:“抽刀断 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句中的水都 载满了诗人的情感;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 尽了国破家亡的无奈与忧伤;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用“君子之交淡 如水”比喻友谊的真挚。可见,水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古代仓山的水资源 周易云:“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福建为东海之滨,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 5 0 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交溪、鳌江、霍童溪、木 兰溪、诏安东溪、漳江、蔌芦溪、龙江等1 2 条。此外,还有许多由闽中大山带向东 独流入海的短小河流。n 1 福建位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连接长江三角洲和 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福建成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福建是历史上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 一。三国时由于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_ 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 口岸。宋元时期,泉州就取代了杭州、四明( 今宁波) 、广州,而成为全国最繁荣 的对外贸易中心,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 驻泊、出海。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口,东濒东海,闽江、乌龙江穿城而过。 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发源于武夷山脉,到福州被南台岛分为南港和北港,北港仍 称闽江,南港称乌龙江。随着城市的发展,两江逐渐成为城市的“内河。福州南北 城区共有8 0 条主要内河。福州还拥有辽阔的海域,海域总面积达1 1 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总长1 1 3 7 公里,约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瞳1 同时,福州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 热带过渡地带,雨季较长,降水丰富。可见,福州水资源极其丰富。 仓山处于福州这个海滨城市的南台岛上,岛中有城,城中有岛,与水息息相关。 仓山东南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北部临江,有很多港汊、沙洲。因此,水路交通在 仓山有着重要的地位。古时,在仓山区沿闽江岸边就有供船舶停靠和渡江的道头, 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h t t p :嗍f j s q g o v c n s h o w t e x t a s p ? t o b o o k = 1 2 i n d e x = 4 8 邱苏林福州市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延续的规划思考福建建筑 j 2 0 0 6 年第6 期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渡、下渡就是因为古代呼渡的地点而得名。明代,仓前山沿江岸边盐仓林立,兴 建一批盐运道头,大批盐等物资就是由这些道头装卸集散。明弘治十一年( 1 4 9 8 年) 督舶太监府太监将仓山临江境上王地方交给外国人( 主要是日本人) 开辟为新港,作 为外国船停泊点。在明代之前,上渡、下渡是主要的水上出入口。到明代,水上 运输已相当发达,内河航运上溯闽江可达闽清、水口、南平等地,在丰水季节,可 沿闽江沙溪、富屯溪、建溪、尤溪、大樟溪等支流到永安、沙县、顺昌、光泽、建 瓯、尤溪、永泰等地,航行各地的船舶由于其运输货物性质,都有固定的航路。通 海航行出闽江口可至沿海各港口,较为固定的航线是沿北走温州、宁波、上海、山 东、天津等地。远程航行于山东、天津,一年来回一至三次,上海、温州等地则每 年来回二至三次。此外,还有大批木帆船在本省沿海各口岸及至广州进行货物运输。 乜3 从水路交通的发达可以看出水对于仓山的作用,仓山先民靠水而生。 濂江村北临闽江,原来因为村内有条河流濂江而取名为濂浦( 福州人经常将河 称“浦 ) 。后来因林姓居民迁入,不断繁衍,村中几乎为林姓,就又称为林浦。螺 洲本来是闽江泥沙冲积的洲地,现在已和南台岛连在一起。螺洲地名来历有两种传 说:一种说法是东晋永和年间( 3 4 5 3 5 6 年) ,居民谢端娶螺女而得此名。现在洲 边还有一块“螺仙胜迹的石碑和一座螺女庙,还有螺仙道的渡口名称。闽剧田 螺姑娘就是取材于此。螺洲地名来历另一说法是清人( 佚其名) 所写的螺洲小 序中记载:螺洲于晋朝年间浮成小洲,洲势像螺形,螺洲由此得名。不管是哪种 传说,都说明螺州与水有着分不开的联系。林浦和螺洲都因水而得名。阳岐也因为 靠水成为古时商人经常出入的地方。阳岐位于乌龙江上段,临江边古时侯有个过往 船只停泊的码头,十分热闹,特别是经营南北京果杂货和土特产品生意的莆仙一带 商人,要进入省城的船舶大都停泊在这里,然后再弃舟陆运。仓山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其水资源十分丰富。 三、海神信仰文化 古希腊的海神体系尤为丰富,范围不仅有从原始神到奥林匹斯神,还包括了英 雄、崇尼克、宁芙、怪兽等神话角色,因为他们的城市分布于从希腊本土到小亚细 亚、利比亚( 昔勒尼) 、西西里以及大希腊的地中海沿岸。福建靠海,海神除妈祖外, 还有临水夫人、龙神、拿公、陈文龙、苏臣等。古代仓山文化因仓山四面环江也具 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h t t p :w w w f j s q g o v c n s h o w t e x t a s p ? t o b o o k = 3 0 0 5 i n d e x = 7 2 许聿圣主编:陈振声、李榕华副主编仓山区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 9 9 4 :第1 0 8 页 第一章古代仓山文化的特点 有海神信仰的典型特点,陈文龙和妈祖都在仓山有供奉之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 样论述宗教与自然界的关系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 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 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一( 恩格斯反杜林 论) “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 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一(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靠山的地方信仰山神,靠河的地方信仰河神,靠海的地方信仰海神。仓山人靠海吃 海,打渔求生时变幻莫测的海洋有时会带来生命危险,因此就求助于观念中具有超 人间力量的神灵,产生了陈文龙信仰和妈祖信仰。陈文龙和妈祖都因为水而被仓山 人民奉为海神,受到人们的世代崇拜和景仰。 阳岐的尚书祖庙就是供奉南宋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的。阳岐位于峡兜与湾边之 间的乌龙江畔,是明代万历四十年( 1 5 6 5 年) 从福州到永泰、莆田及闽南诸县的重 要渡口。莆仙一带商旅经常从这里经过,在明洪武年间,就在渡口旁大松树的浓荫 下建了一个小庙坛,供奉海神妈祖和抗元英雄陈文龙的遗像,祈求生意兴隆和平安 往返。明天启七年( 1 6 2 7 ) 阳岐村民、水上居民和莆仙一带在省城的商贾,将原庙 宇移到阳岐村“凤鸣山 下,新建陈文龙庙。陈文龙庙香火不断。明清两代政府派 遣册封使团到琉球参加“册封礼 庆典时,出发前必定就近先到陈文龙庙祭祀,或 者将陈文龙造像陪同使团前往琉球,祈求保佑平安。金山寺位于福州西郊洪塘江心, 是福州市唯一的水上寺庙。金山寺不但风景优美,是洪塘地区文化的摇篮,还是海 神妈祖供奉地之一。金山寺现在的建筑,是一九三四年乡中群众捐资重建的,后殿 为观音阁,前厅供奉妈祖娘娘。妈祖是水上居民的保护神。洪塘是出入闽江的要道, 水上险滩和暗礁林立,下水则风高浪急。因此商贾、船民由此启航,务必到妈祖娘 娘那里求个吉利平安。 第二节古代仓山的田园文化特点 一、田园与文化 【一) 古代仓山的田园文化是村落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从大量考古发现中我们知道,村落文化主要是指以饲养业、种植业、稳定的家 庭和固定的住宅建筑为先决条件的一种文化。从半坡村遗址的出土文物看,生产工 具中大量是石斧、砍伐器,还有其他一些渔猎工具。另外,在地窖和一些陶罐内,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发现残留着不少腐坏的粟,以及种子谷壳和炭化了的白菜一类的种子,还有猪圈 和猪狗的遗物。从这些可以看出,当时的生产是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兼采集、 渔猎和饲养业。与半坡村仅1 5 公里之遥的同属仰韶文化的姜村遗址,出土的文物大 体相仿。从中可以看出村落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对土地的高度依附和深切 眷恋。二、自给自足,生活闭塞,视野狭隘,思想保守。三、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 文化。四、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文化。五、以孝悌和勤俭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价 值观念。n 3 我国最早的城市可能诞生于公元前1 8 0 0 年左右。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 高级形式,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生活富足和走向文明的标志,它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 步发展起来的。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城市文 化有几个特点:一是鲜明的社区性。不同的生态区域如商业中心区、工业区、居住 区、郊区,那里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不一样,居民也互有不同的文化气质。二是严格 的阶层性。许多城市由于人们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财产水平的不同,就会存在不 同的阶层。如广州曾经有过“水上人居住区;上海曾经有过苏北人聚居的“穷街 等等。三是造成主文化和亚文化的主体冲突。由于城市划分成有不同文化氛围的区 域,而人们则要在不同的区域活动,比如某人在市中心商业区上班,在市郊居住等 等。这种多文化区的生活,使他置身于各种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文化区域中,他除 了受其主要活动区文化的基本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区域文化的一些影响。口1 仓山到 元朝才初成村落,明代成为福州食盐贮运中心。清康熙年间仓山的商业贸易渐趋活 跃,至乾隆年间下渡、观井等地形成街市,有木材、食盐等沿海大宗贸易。由于特 殊的地理位置,古代仓山的田园文化兼有了村落文化与城市文化两种特性。一方面, 村落文化的这些特点:自给自足和对土地的依附;孝悌和勤俭的价值观念;以血缘 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等都在古代仓山中体现着。另一方面,仓山区位于福州市城区南 部,人口聚集、交通便利,具有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相应的,也具有城市文化的 一些品质。因此,古代仓山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城市生活的便利,还拥有村落 的宁静,是村落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充分融合。 ( 二) 古代仓山的田园文化是俗民文化向精英文化的雅化。 精英文化,是由文化精英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再创造或最后成型而生产出来的 文化财富。它基本上是以理性形态、社会意识形式和书面著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层 胡潇文化现象学长沙:湖南出版社,1 9 9 1 年:第1 2 0 - 1 2 5 页 同上,第1 3 5 1 3 6 页 第一章古代仓山文化的特点 的格调较高、加工较细的文化成果。它包括科学、技术、政治、法律、道德、文学、 艺术、宗教、哲学以及其他文化方面的理论、观念和著作。俗民文化,是由普通群 众乃至下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拥有和享用的比较粗糙、比较直观、比较素朴、 比较富于情境、感性彩色、并具有相当的地方性、非规范性、无序性和社会心理性 的文化成果。h 1 精英文化的创造者集中了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创造力量,是创造 本民族文化的最先进、最积极的部分,是最能代表民族利益和意志的。精英文化是 俗民文化经过精心提炼、精妙加工和精巧建构的雅化了的文化上品。如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或再造而成的。他们 虽然来自生活,其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却已大大提高。俗民文化也就是大众的文化, 是由一般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发创造的,是对群众自满自足、自娱自乐的物质 文化生活的文化意识的继承与积淀,未经雕琢,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见到。如各种 时节文化,民俗习尚,各类占卜禁忌,神话传说等。精英文化与俗民文化并不是相 互独立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经常的上下双向对流运动,如精英文化的俗化和俗 民文化的雅化。古代仓山的田园文化就是俗民文化向精英文化的上升,才使仓山在 现代成为福州的文化区。俗民文化为精英文化提供原形和经验,精英文化又反过来 影响和指导着俗民文化。仓山先人在日常生活、行为实践中总结提炼,从俗民文化 中吸取营养,对其加工提炼使其上升为更雅的精英文化。 二、仓山的田园风光 仓山自古有“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的佳句,有“琼花玉岛 之誉。仓山 绿化历史悠久。据说北宋英宗年间( 1 0 6 4 1 0 6 7 ) ,福州太守张伯玉因为防水旱灾害, 动员民众遍植榕树。宋朝,福州知府蔡襄也积极倡导种植榕树。据闽部疏记载: “福州之南门出行十里间,荔枝龙眼夹道交荫,可见古时侯仓山绿化已具一 定规模。明朝,从梅坞直到程埔头种满了梅树,每到冬季,香飘数里。明末,梅林 被倭寇损毁。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后,英、美等国在仓山居留期间,在其庭院内种 上榕树、樟树及从外国移植的树种。阻3 因此,福州植被丰富,绿化优美。螺洲是闽 江下游南台岛的一个岛洲,是著名的福桔产地,又称桔洲,土地肥沃,自古就有“百 花仙洲 的美名。螺洲东邻福厦路,西南濒临乌龙江,北接盖山镇。“闽江桔子红 曾是远近闻名的风景线。林浦位于福州市城乡结合部的南台岛东北端,前面是平山, 胡潇文化现象学长沙:湖南出版社,1 9 9 1 年:第1 7 7 1 7 8 页 许聿圣主编:陈振声、李榕华副主编仓山区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 9 9 4 :第1 7 4 1 7 5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面是九曲山,由濂江、福濂、狮山、绍岐四村组成。林浦洲渚绵延,河浦交错, 带给人一种静谧清幽的感觉。可见,仓山自古就是个风景优美、生活闲暇、适合读 书的好地方。拥有城市的便利,却没有城市的喧嚣;富于乡村风味,却没有简陋之 感。仓山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为仓山人提供了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不用过多为 生计奔波,不会受过多嘈杂干扰,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致钻研学习,发展学术。 仓山的田园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来此居住,潜心研读,才形成古代仓山 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科举仕途文化 福建文明从5 0 0 0 年前的昙石山文化开始。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和先 秦闽族的发源地,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2 0 0 1 年6 月2 2 日,国务 院将昙石山文化遗址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举文化曾盛 极一时。宋代科举制度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更显公平。福建学子重学风气更 加浓厚,一跃成为宋代少数几个科举大省之一。清同治五年间,福建在马尾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为中国 培养出了众多海军将领。历史文化街区三纺七巷名入荟萃,名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 名人在此居住,滋生了三纺七巷街区性的文化氛围。福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民 间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各种人才的大量涌现: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 翻译家严复、林纾,海军将领陈绍宽,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文学家冰心、郑振铎、 舒婷,书法家黄道周、蔡襄,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数学家陈景润等。仓山有着浓 厚的文化底蕴,是福州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浦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极为丰富,宋代以前这里文教就很发达,是历史文化 名村。有朱熹、黄斡讲学过的濂江书院,有南宋益王赵星驻跸过的泰山宫,有“三 代五尚书 的科第兴旺等。据记载,自宋朝崇宁二年11 0 3 年至清朝光绪二十一年 1 8 9 5 年近8 0 0 年的历史中,林浦乡共出了1 8 个进士,是全国第一个出了这么多进 士的乡。明代中叶的林浦文风昌盛,文人辈出。榕城考古略中说林浦是“明尚书 林瀚所居,三世五卿,为闽中望族”。林瀚是明代著名学者、资治通鉴的校编者, 其家族出现了“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国师三祭酒 的文坛盛事。林氏家族宗 祠中有一对“进士难进士不难难在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是三代五尚书 的楹联,说明了当年林氏家族的文人辈出。 螺洲是历史文化名镇。自明迄清,螺洲吴、陈、林三姓,成进士的就有2 7 人, 第一章古代仓山文化的特点 为福建省所仅有。陈氏家族科第兴旺。螺洲店前村始建于明嘉靖后期的陈氏宗祠大 门上悬有“父子叔侄兄弟同榜进士 的匾额,陈氏家族到陈宝琛时,兄弟6 人,3 个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 ,为省内仅有。陈氏家族明清进士有2 1 人,中举的则 达1 0 3 人。陈氏家族名家辈出:陈若霖是刑部尚书,闽剧陈若霖斩皇子深受人 们喜爱;陈若霖之子陈景亮是云南布政司:孙子陈承裘是四品刑部郎中;曾孙陈宝 琛是末代皇帝的老师。螺洲作为一个乡镇还拥有颇具规模的孔庙。螺洲孔庙座落于 螺洲吴厝村,是福州古时五座孔庙之一。螺洲孔庙在全国范围内是唯一的一座乡村 级孔庙,从一侧面反映出螺洲文化底蕴的深厚。 第二章古代仓山文化的成因分析 第二章古代仓山文化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古代仓山文化成因的理论探索 一、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古代仓山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是美国朱利安斯图尔德提出来的。文化生态学是从人类生 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i 发展、变异规 律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一定区位的有机体是一个生物集,它们的数量、种 类及其分布是受环境影响的。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与物种群的生 命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在 生物层之上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层。这个文化层与亚社会层交互影响、相互共存。这 种共存关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和人类社会文化的创造活动。n 1 文化生态学的观 点是把文化放到整个环境中去看它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在适应环境中创造文化,这 些文化现象在适应环境变迁中也不断地发展着。由于纬度和地表构造的不同,地球 有寒带、温带和热带之分,还有陆地、河流和海洋之分,每个生态区域的资源、气 候、交通条件也因此不同。人们面对不同的生态地域,改造客观世界的方式也表现 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各个区域的文化也烙上各自的生态印记,各具特色。文化生态 学并不是环境决定论,它是寻求各种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从整体的观点来解释不 同区域文化特征的理论。独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独特的生态文化,仓山三面临水又 不失田园风光的优良生态环境铸就了仓山水文化和田园文化的共同发展。“大海邀 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从事 贸易必须要有勇气,智慧必须和勇气结合在一起。因为勇敢的人们到了海上,就不 得不应付那奸诈的、最不可靠的、最诡谲的元素,所以他们同时必须具有权谋 机警。人类仅仅靠着一叶扁舟这个海上的天鹅,它以敏捷而巧妙的动作, 破浪前进,凌波而行。乜1 这是黑格尔关于“海岸地区商业和航海公民的 自由”这样一种文化推论的全部逻辑。人类的创造活动是一种与自然界的交换活动。 人类必须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创造,人类既是创造活动的主体,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一节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北京版2024九年级上册-北京版2024
- 2.5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学期
- 徽县辅警考试题型及答案
- 白板软件测试题库及操作技巧指导
- 2025至2030中国三维技术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建筑边角亮化方案设计
- 期货交易基础知识与策略
- 幼儿园市级评估整改实施方案
- 2025至2030中国铜加工行业需求量预测与发展前景趋势洞察报告
- 工程质量管理实例试题
- 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方式与路径
- 销售技巧培训(完整)
- 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口腔医学技术(098)(副高级)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 悬浮地板施工方案
- 小学生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 中药白芷简介
- 核保考试非车险试题库完整
- 2024-2030年中国电船行业趋势预测及投融资分析报告
- 【桂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上 第4课《平安伴我行·常见的安全事故》课件
- 【MOOC】电工电子实验基础-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成都市公务员劳动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