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环境权救济机制研究.pdf_第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环境权救济机制研究.pdf_第2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环境权救济机制研究.pdf_第3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环境权救济机制研究.pdf_第4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环境权救济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for the academic degree of master research on chinese environmental rights remedy candidate:jiang linjie supervisor:hou liya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specialty:science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law school/department: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june, 2011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我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石家庄经济 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石家庄经济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i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纠 纷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一个严峻 问题。环境权这一概念,也正是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渐关注而产生的,它强调了 人们拥有在良好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当人类在利用、改 造自然的过程中因破坏环境而对人类自身权益造成的损害时,我们就应当拿起法律的 武器,建立相应的制度,对环境权进行救济。 与一般的侵权行为相比,环境侵权行为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这使得传统的民事救济 和行政救济方式无法满足环境侵权中对受害者权益的保护,暴露出我国环境权救济制 度中所存在的种种缺失,也正是由于这些不足和缺陷,使得受害人在寻求救济的道路 上困难重重,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得救济。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环境权和环境侵权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我国目前环境权救济 的状况,指出我国现有的环境权救济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通过对国外已经日臻成 熟的环境权救济制度的研究,总结出可供我国吸取借鉴的、适合我国现实发展状况的 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环境权救济制度。笔者认为,我国环境权救济制度除 了从公益诉讼、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方面完善司法救济;还应该从环境纠纷解决机 制等方面完善行政救济,特别是应当构建以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为主,以环境权社会 保障制度、环境权公共补偿制度、等为辅的环境权社会救济制度,从而在整体上构建 我国环境权救济体系,同时要充分重视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权救济方面的能力,调动 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实现对公民环境权就保护和救济。 关键词:环境侵权;民事救济;行政救济;社会救济;责任保险 i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improve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dispute highlighted increasingly the number and scale are also grow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modern social people faced a tough problem. the environment right this concept, it is also as people increasingly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arising, it emphasized in the good environment for people to have the right to survive and develop. no relief have no right, when the humans in us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of human environment for destroying the injury caused by their own rights and interests, we should take legal weapon, and set up a corresponding system for environmental rights for relief.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tort of environmental tor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that makes the traditional civil relief and administrative relief way can meet in the environment infringement of victims rights protection, exposed the environment right relief system in china some weaknesses, also it is because of these deficiencies and defect, make the victim seek relief road in difficulties, unable to timely and effective relief. this article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 right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infringement,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environmental right relief in china, points out that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right relief system,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abroad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right has been gradually maturing relief system for china summed up from the suitable to chinas realit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measures to perfect our environment right relief system. the author thinks that, our country environment right remedy system in addition to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from aspects of civil litigation, and perfect the judicial relief; should also from environmental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remedy, especially should construct with mandatory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insurance, aided by the environment righ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nvironment right public compensation system, supplemen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right of such social relief system, thus in the overall 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rights relief system, also must pay attention to folk environmental groups in the environment right remedy aspects ability and iii mobilize all can mobilize power, common realize the protection of civil environment right and almsgiving.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tort; civil remedies; administrative remedy; social aid; liability insurance iv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引 言 . - 1 - 第 1 章 环境权概述 . - 2 - 1.1 环境权 . - 2 - 1.2 环境侵权 . - 2 - 1.2.1 环境侵权的概念 . - 3 - 1.2.2 环境侵权的特征 . - 3 - 1.2.3 环境侵权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 . - 4 - 第 2 章 我国环境权救济机制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 - 6 - 2.1 我国环境权救济的法律依据 . - 6 - 2.1.1 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 . - 6 - 2.1.2 环境基本法中的相关规定 . - 6 - 2.1.3侵权责任法中的相关规定 . - 7 - 2.2 我国环境权救济的主要途径 . - 7 - 2.2.1 环境权的民事救济 . - 8 - 2.2.2 环境权的行政救济 . - 8 - 2.3 我国环境权救济制度的局限性 . - 9 - 2.3.1 民事救济的局限性 . - 10 - 2.3.2 行政救济的局限性 . - 10 - 第 3 章 国外环境权救济机制比较研究 . - 12 - 3.1 日本环境权救济机制评析 . - 12 - 3.1.1 日本环境权救济制度的发展 . - 12 - 3.1.2 日本环境权救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 - 12 - 3.2 德国环境权救济机制评析 . - 15 - 3.2.1 德国环境权救济制度的发展 . - 15 - 3.2.2 德国环境权救济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 - 15 - 3.2.3 德国环境责任法的内容及其特色 . - 16 - 3.3 美国环境权救济机制评析 . - 16 - 3.3.1 美国环境救济制度的发展 . - 16 - 3.3.2 美国环境权救济的理论与实践 . - 17 - 第 4 章 我国环境权救济机制的构建 . - 18 - 4.1 构建我国环境权的立法保障体系 . - 18 - 4.2 构建我国环境权的司法救济体系 . - 18 - 4.2.1 完善我国的环境民事诉讼制度 . - 19 - 4.2.2 完善我国的环境行政诉讼制度 . - 21 - 4.3 构建我国环境权的行政救济制度 . - 22 - 4.3.1 完善事先预防制度 . - 22 - 4.3.2 完善环境纠纷解决的行政处理制度 . - 24 - v 4.4 构建我国环境权的社会救济制度 . - 25 - 4.4.1 构建我国的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 . - 25 - 4.4.2 构建我国环境侵权损害公共补偿制度 . - 27 - 4.4.3 建立我国环境权救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 - 29 - 4.5 民间环保组织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 . - 30 - 4.5.1 民间环保组织在环保领域中的活动和作用 . - 30 - 4.5.2 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的困境 . - 31 - 4.5.3 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发展保护公民环境权 . - 32 - 结束语 . - 33 - 参考文献 . - 34 - 致 谢 . - 36 - 作者简介 . - 3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 37 - 引言 - 1 - 引 言 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崛起,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繁荣的物质生活的同 时,也使人类开始面对前所未有的灾害,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都在逐步成 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致命因素。 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环境权的保护史,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 事件,成为了环境污染肇始的标志,也成为了环境权保护的发端。环境权的观念和运 动首先发端于欧、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欧洲,人们就已经 开始探讨环境权的问题,并且随着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对环境权的深入认识,到目前 为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环境权救济制度,有效的保障了公民的环境权益。 而我国对于环境权问题的关注则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 国家,目前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然而由于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 和环境法学研究起步较晚,面对与日俱增的环境纠纷案件,传统的民事救济和行政救 济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满足环境侵权中对受害者权益的保护,日益暴露出我国环 境权救济制度存在的种种缺失,使得受害人在维护自身权益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现有 的环境法,在保护内容方面缺乏对环境权的直接具体规定,从而导致环境法保护环境 权的无力。环境权作为环境资源法中的一种新的,正在发展的基本法律权利,既是环 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环境立法、执法和诉讼的基础,因此对环境权及其救济制 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探讨与深入研究颇具意义。 目前我国的环境权救济方式十分单一,责任保险、社会保障、行政补偿等环境侵 权救济方式在我国尚未建立或存在缺陷,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国情,加强研究,不断在 理论和实践上丰富环境权救济的方式,完善环境权救济的法律制度。在环境法中确认 和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诉讼权,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性法律规定,明确 公众参与的形式、途径和效力。国家支持和建立公益性环保组织,提供更为多样性的 救济方式。这都会成为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本文以环境权救济制度为研究对象,主张通过实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 立环境权社会保障制度等,来完善环境权救济制度的体系,这对于健全环境法体系, 保护公民环境权益,建立环境法治秩序,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和管理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2 - 第 1 章 环境权概述 法谚有云:无救济则无权利。它在强调救济对于权利实现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 说明了, 权利和救济自始至终都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我们在研究环境权救济机制之前, 必须明确什么是环境权,什么是环境侵权。 1.1 环境权 环境权这一概念,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走进人们的视野的。所谓环境问题, 就是人们在发展经济,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矿 山开采、企业排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在取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环 境恶化,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减少等环境问题。不仅如此,它还影响了人们的正常 生活,破坏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环境,甚至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正是这一系 列现象的出现,才使人们逐渐的开始关注环境,关注环境权。 关于环境权的讨论,最早出现在欧、美、日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在 1972 年召开 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将环境权定义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有尊严的和福利 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 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我国对于环境权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 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对于 环境权的概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本文中,笔者综合各种对环境权不同的定义认为,所谓的环境权,就是指公民 有享受良好适宜的自然环境及合理利用环境的权利。 1.2 环境侵权 诚然,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但救济的实施必须以侵权行为的出现为前提,也就 是说只有当公民的合法权利遭受到侵害时,我们才能利用已有的途径对其进行救济。 因此我们也就有必要讨论什么是环境侵权,环境侵权所具有怎样的特征使其不同于传 统意义的侵权。 第 1 章 环境权概述 - 3 - 1.2.1 环境侵权的概念 对于环境侵权的概念,我国立法中并没有统一而明确的界定。长期以来,学界更 是对此众说纷纭,但综合各家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们都强调了环境侵权的产生是人类 的活动所致,而这些活动使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污染和破坏,并且影响 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环境侵权作为一种侵权行为,不管它是影响了生态环境,还是造成了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只是这种行为所造成影响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种侵权 行为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是财产和生命的安全。也就是说,当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致使人们的财产或者健康受到损害,引起人们的利益损害,成为权力的指控 对象时,就构成了环境侵权。 笔者认为,所谓环境侵权是指由于人为活动,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从而致 使他人财产、人身等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遭受损害,应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特殊侵权行 为。 1.2.2 环境侵权的特征 在众所周知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日本的“水俣病”似乎更能说明环境侵权的 特征,由于工厂排放废水,使有机水银经过海生物分级浓缩,最后在人体积累至一定 程度而引发疾病。关于水俣病发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 1923 年日本窒素肥料的使用, 经过 30 多年的积累,沉淀,导致了 50 年代日本水俣病的大爆发。无独有偶在 2011 年 3 月 11 日得日本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事故,这一事故不仅使其周 围的土壤受到放射性核物质的污染,也对大气,水,以及海洋资源造成了极大影响。 这些放射性核元素的半衰期最长达到了 8400 万年,而且其中一些核元素在进入人体 后会导致人体细胞的癌变,由于福岛核电站周围放射性浓度较高,在 30 公里范围内 几乎成为了无人区。虽然这一事件是由于自然灾害所致,但是东京电力公司随后的处 理过程中显然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不仅使该事件等级一再升高,还将大量的含有放射 性物质的冷却水直接排放到了太平洋中。目前通过大气环流,洋流等外力作用,在日 本周边国家,甚至世界各国都发现了不同浓度的放射性物质。有专家指出,日本福岛 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将在三十年后污染整个太平洋,至于究竟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诱发怎样的疾病,还不得而知。 通过对环境侵权案件的分析,以及对各家学者相关学术成果的综合研究,笔者认 为,环境侵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2.2.1 环境侵权行为造成的侵害状态具有复杂性 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4 - 环境侵权行为的损害对象, 不仅包括对特定受害人人身、 财产等权利的直接侵害、 对一定区域内不特定公众的某些权利的侵害,严重的环境侵权行为还会危及后代子 孙。由此决定了环境侵权状态在空间上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其侵害的对象、 受害的民事权益普遍难以确定。 1.2.2.2 环境侵权行为造成的环境损害后果具有严重性 环境侵害往往是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及公共环境造成的损害,重大环境侵权事件 所带来的损害往往无法估量,生态环境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恶化也无法预期,尤其对他 人健康所带来的损害,其后果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显现出来,各种环境侵权行为的 损害后果往往非常严重,在某种程度上讲有些损害是难以确定,并且无法弥补和消除 的。 1.2.2.3 环境侵权的赔偿有限性问题突出 单从侵权所造成的损害赔偿考虑,由于环境损害的潜伏性往往使受害人在寻求司 法救济时因时效等原因被排除在外,而其损害的广泛性,又使众多受害人的赔偿程度 受制于加害人的责任能力。加之举证难、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确定难及诉讼能力等诸多 因素的影响,仅依靠司法救济由加害人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受害人的权利无论是在受 偿额度,还是在受偿时间上都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正是基于环境侵权的上述特点,使得环境权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而环 境权的外部救济则成为了保障环境权的重要有效的路径。 1.2.3 环境侵权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 20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掌控和驾 驭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需求的愿望和实践也 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环境侵权行为。环境侵权行为在给自然资源和 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的同时, 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并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人类社会从这种侵权行为中获得了极大的物质利益。 然而随着人类欲望的膨胀和生产力的进步,环境侵权行为对人类各种利益的损害 也是触目惊心的。目前环境已经成为摆在各国和国际社会面前的严峻问题,也是人类 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经历了先污染后治 理的道路,但是随着国家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不仅环境得到了改善,对于环境权的 保护和救济都拥有了强大的制度支持。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还不容乐观,面对着环境 侵权的特殊性,我们即要肯定有利的一面,也要防范不利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 第 1 章 环境权概述 - 5 - 能在在维护主体利益的同时,保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共同的、可持 续的发展。 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6 - 第 2 章 我国环境权救济机制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2.1 我国环境权救济的法律依据 我国目前在环境权救济的问题上,尚无专门立法,其法律依据主要是通过民法、 环境基本法律以及若干环境专门法律相配合来实现的。主要包括民法通则中的相 关规定、 侵权责任法 、 环境保护法 、 水污染防治法 、 大气污染防治法 、 固 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 海洋环境保护法 、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 水法 、 土地管 理法 、 森林法 、 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法律中的相关规定,以 及在程序法方面的民事诉讼法 、 行政诉讼法 、 国家赔偿法等。 2.1.1 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 1986 年的民法通则第 106 条第 2 款、第 3 款对包括环境污染侵权在内的各种 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做出规定: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 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 83 条规定: “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 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风、采光等方面的 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 第 124 条规定: “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 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 130 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 责任” ;第 134 条规定“环境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 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等。 2.1.2 环境基本法中的相关规定 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第 41 条第 1 款规定: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 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完全由于不可抗 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 担责任” ;第 6 条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 进行检举和控告” ,这实际是对公众参与原则的规定。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 41 条率 先规定了污染侵权的无过失责任原则, “凡违反本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 第 2 章 我国环境权救济机制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 7 - 染损害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责令支付消除污染费用,赔偿国家损失” ;第 90 条第 1 款还规定了应当对海洋环境侵权追究责任。 这些法律规定构成了我国环境权 救济的法律基础。此外, 水污染防治法 、 大气污染防治法 、 森林法 、 水法 、 土地管理法 、 矿产资源法 、 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详细规定了在不同的环境 和破坏不同的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应当如何承担责任。 2.1.3侵权责任法中的相关规定 从 2010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第八章详细规定 了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该法律规定, 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 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 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还规定了,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 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 追偿。此外,这部法律明确了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更 具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可以更好的明确环境污 染中的侵权责任承担,是污染受害者的护身符,能够更好的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除此之外, 行政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中所规定的履行法 定职责和撤销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以及行政侵权国家赔偿制度等,在环境行政 侵权、环境民事侵权的侵害排除和损害赔偿方面均有应用。同时,其他部门法中也有 一些关于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 25 条第 1 款中关于 对故意污染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尚不构成刑事处分者处以 200 元以下罚款或 者警告的规定;第 6 款、第 7 款关于对于破坏草坪、花卉、树木者以及在城镇使用音 响器材,音量过大,影响周围居民工作或休息,不听制止者,处以 50 元以下罚款或 者警告的规定; 对外合作开采石油资源条例第 24 条关于作业者、承包者在实施石 油作业中应当保护渔业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防止对大气、海洋、河流、湖泊、陆地 等环境的污染和损害的规定等。 2.2 我国环境权救济的主要途径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 环境权救济的主要途径除了当事人之间的自行和解外, 还包括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 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8 - 2.2.1 环境权的民事救济 环境权的民事救济是指受害人的人身权、财产权通过环境介质受到侵害时,直接 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以及排除侵害或赔偿损失。目前我国环境权民事救济的主要法 律依据有民法通则第 124 条规定: “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 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 环境保护法第 41 条规定: “造成环 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 , 侵权 责任法的第 65 条规定: “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 66 条规定: “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 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另外在水污染防治 法 、 大气污染防治法 、 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的规定。 民事救济的方式以损害赔偿和侵害排除为支柱。损害赔偿是指加害人因自身的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给他人造成人身权和财产权损害时,加害人依法以其财产赔 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的一种责任方式。它既适用于环境污染侵权造成的危害,也适用 于生态破坏造成的危害。一般情况下,只要侵权者实施了环境污染行为,给他人合法 权益造成了损害 ,并且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加害人就要承担赔 偿损失的民事责任,适用无过失责任的规则原则。 1其重点在于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害, 属于事后补救性的救济方式;侵害排除是指国家强令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危害者, 排除可能发生的危害或者停止已经发生的危害,并消除其影响的民事责任形式。 2这种 救济方式的存在是基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其重点在于防止将来可能发声的损害或除 去正在发声的侵害,为事前预防性救济方式。 民事救济途径主要是通过民事诉讼,也就是环境侵权的受害人为保护自身的人身 和财产权益,依据民事诉讼的条件和程序向人民法院对侵权行为人提起诉讼。法院受 理案件后,通过法庭审理,根据查明和认定的事实,正确适用有关法律,并以国家审 判机关的名义,确定当事人之间应当承担的响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对整个诉讼案件做 出法律上权威的判决或裁定。 2.2.2 环境权的行政救济 环境权行政救济是指在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环境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 或其他组织认为环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或不依法行政,侵犯自己 合法权益,请求有关国家机关给予的救济。目前我国环境权的行政救济方面还没有专 1 咸冬英: 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 ,第 26 页 2 蔡守秋: 环境资源法学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68 页 第 2 章 我国环境权救济机制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 9 - 门立法,其主要依据就是环境保护法 、 行政复议法 、 行政诉讼法 、 国家赔偿 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中的规定。我国环境权的行政救济途径有四种,复议救济、诉 讼救济、监察救济和立法救济。监察救济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救济,立法救济只限于 重大决策和立法活动,因此复议救济和诉讼救济是行政救济中采用的主要救济途径。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认为 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 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 决定的行政行为。环境侵权行政复议救济实际上是行政复议在环境行政管理领域的具 体化,可以更好的解决环境侵权行政争议,维护行政相对方的合法环境权益,保证环 境行政执法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并有助于减少环境侵权的行政诉讼。但就目前我国的 环境侵权行政复议制度,还远远没有发挥上述的作用。 环境侵权行政诉讼救济是为了适应环境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诉讼形式,旨 在通过人民法院审查环境行政主体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来保护相对方的 合法环境权益,监督环境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我国环境保护法第 40 条规定: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之日起 15 日内,向做出处罚决定 的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 15 日内, 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 的,由做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 41 条第 2 款规定: “赔偿责 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 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 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 ” 2.3 我国环境权救济制度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目前环境侵权日趋严重,并且呈现 出复杂多样性。原有的救济类型、途径和方式面临困境且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有鉴 于此,我国有必要理清现有救济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才能通过借鉴世界发达国家 的经验,扩展环境权救济类型、方式和途径。笔者认为这是完善我国环境权救济制度 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救济的途径上,我们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民事和 行政两个方面,要建立起环境权的社会化救济制度,特别是在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都 存在局限性的今天,更应该调动起社会的力量,维护和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完善我 国环境权救济制度。下面,笔者将对我国现有的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制度存在的局限 性做简要分析。 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 10 - 2.3.1 民事救济的局限性 民事救济在我国许多的侵权案件中都被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 性,使其在对环境权的救济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2.3.1.1 我国环境权民事救济的立法存在缺陷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 、 环境保护法 、 侵权责任法 、 水污染防治法 、 森林 法关于造成环境污染者承担民事责任的条件来看,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中,不论行 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也不管行为人在客观上是否违法,都要承担赔偿责任。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