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瓦尔特本雅明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文学评论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围绕不同的作 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研究, 但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价值上都是首 屈一指的。这与本雅明的生平经历与性格喜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本文拟从传记经验的 角度入手,结合本雅明的作品、书信、日记以及肖勒姆等好友对他的回忆评论,另辟蹊 径,深入地探讨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理清他的思想脉络与关注对象,为研究本雅明 提供一种方法和思路。 全文由“绪论” 、 “正文”以及“结语”构成,其中“正文”又细分为三章。 第一章第一章 从本雅明对巴黎的眷恋、对波德莱尔的喜爱以及两者之间的精神共性出 发,探讨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是怎样发生的,在此基础上确定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 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第二章 主要探讨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的主题和目的。从 19 世纪人群中的各种 游荡者出发,点出现代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现代人心理机制的改变与 经验的丧失。 第三章第三章 主要分析本雅明进行波德莱尔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 一方面在本雅明基本 思想构成的前提下指出马克思主义对其波德莱尔研究的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指出本雅明 的忧郁性格对理解波德莱尔思想的潜在优势, 最后强调寓言是本雅明进行研究与写作的 重要方法。 结结 语语 在全文的基础上, 概述传记经验对本雅明以及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的重 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本雅明,波德莱尔,传记经验,游荡者,马克思主义 ii abstract walter benjami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literary critics in 20 century. he devoted all his life to study the literature work of different writers, especially on the research of baudelaire, which is owing to benjamins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preferences. therefore, this thesis makes efforts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on baudelaire conducted by benjam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graphy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benjamins works, letters, diaries and several good friends memories and comments such as gershom scholem. the paper expects to provide a method and thinking for the study on benjamin by clarifying his concern and train of thoughts. this paper is comprised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among which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from benjamins affection to paris and baudelai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his chapter discusses how the baudelaire research happens, and then on this basis the thesis tries to evaluat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benjamins research on baudelaire. chapter two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and purpose of benjamins research on baudelaire.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great changes of modern life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flaneur life in 19th century, and the chang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the loss of experience caused by this. chapter thre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by benjamin in his study of baudelaire. on the one hand,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marxism on benjamins research of baudelaire by making clear the features of his basic thought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oints out the potential advantage of benjamins melancholy character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 of baudelaire. the thesis finally emphasizes that fable is a important method for benjamins research and writing.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preceding analyses,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biography experience to the study of benjamin and his research on baudelaire. key words: walter benjamin, charles baudlaire, biography experience, flaneur, marxism 绪 论 1 绪绪 论论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苏姗桑塔格(susan sontag)誉其为“欧洲最后一个自由知识分子” ,杰姆逊(fredic jameson)称其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甚至有人大胆地宣称 在 20 世纪的学者当中,没有谁能像本雅明(福柯)那样被广泛地阅读并适合于如此众 多的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政治传统。简单的评价也许并不能穷尽本雅明丰富的思想内涵, 但毋庸置疑的是本雅明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出众的才华, 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原创的具有 启迪意义的理论,并以自己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亲身演绎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 本雅明的身份驳杂多样、 难以定位, 但就其自身而言本雅明最大的理想则是成为 “德 国最伟大的文学评论家” ,并一直坚定不移地在朝这个目标迈进。他在 1930 年致肖勒姆 (gershom scholem) 的信中便重申了这一愿望:“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 但是我正在接近它。这个目标即是成为最伟大的德国文学评论家。 ” 本雅明自我感觉还 不错,也有这样的自信,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学研究也确实干的很好,而实际上值得欣 慰的是他最终的成就远远超出了这一现在看来略显短小的目标。 可是遗憾的是长久以来本雅明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创建往往被他的传奇经历、 众多理 论所遮蔽,并没有得到与其本身地位相符的重视。本雅明的文学研究几乎持续了他的一 生,其中始终贯穿着他的那些代表理论与精辟见解,是最能体现他绝世才华与渊博学识 的部分。 而事实上本雅明文学研究的价值恐怕还远不止此, 谈到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时本雅明曾说: “我一直确信他(普鲁斯特)的哲学视角与我极其相近。每当我读他写 的东西时,我就感到我们心灵相通。 ” 本雅明也曾这样评论卡夫卡(franz kafka) : “正 如那些信奉神灵的人把自己的一切都倾注到祈祷里一样, 卡夫卡使自己的人物都同自己 的灵魂息息相通。 ” 这一说法也同样适用于本雅明与他的研究对象。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 普鲁斯特、 卡夫卡、 卡尔 克劳斯 (karl kraus)、 尼古拉 列斯科夫 (nikolai leskov) 、荷尔德林(friedrich hlderlin) 、爱德华福克斯(eduard fuchs) ,实际上从本 雅明所痴迷的这些作家身上,从他那些精彩的研究文本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发现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381.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278. walter benjamin, illuminations, ed.by hannah arendt, trans.by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1969, p.134. 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 2 自己的投影。更深地理解他的忧郁与孤独,他无奈的震惊体验与对经验的热衷,他的敏 感脆弱以及对时代最细微之处的清醒洞察。 在众多的文人中本雅明无疑对波德莱尔更为钟情和热爱,两人在性格、精神气质和 思维方式上也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并且有着共同的关注主题与研究对象。本雅明一直将 其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与知己, 围绕其所进行的文学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价值上都 是首屈一指的,可以好不夸张地说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就是其文学研究的核心与代 表。弄清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对我们认清本雅明的文学研究将大有帮助,而在这个 过程中始终牵涉而无法回避的则是本雅明的生平经验与个人感受。 可以说正是本雅明独 特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精神气质以及敏感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促 成他的波德莱尔研究,并在某些层面决定了他的研究方法、关注主题与重点。只有在本 雅明的传记生平的基础上,结合他的时代经验,本雅明以及他的波德莱尔研究才会得到 更加清晰地阐释。 所以本文拟从本雅明的传记经验入手结合他的理论主张重点阐述几个主题, 试着理 清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为其他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方法与思路,提供一点帮助和借 鉴,见微知著,从另一个视角更全面地把握本雅明的文学研究全貌,梳理出他的精神轨 迹与思想脉络,为他绘制一幅更为清晰的精神地图与思想肖像,藉此以希冀穿透附着在 他身上的晦涩与歧义,为进一步地理解本雅明与他的主要理论主张、文化立场提供一种 可能。 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之缘起 3 第一章 第一章 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之缘起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之缘起 第一节 钟爱的巴黎 虽然本雅明一生中写了许多优美的回忆童年的文章 (如 1900 年前后的柏林童年 、 柏林纪事 ) ,以表达对逝去韶华的怀念与对故乡柏林的眷恋,但纵观其生平经历,巴 黎在本雅明的一生中无疑比其他城市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尤其重要的是在内心 深处巴黎才是本雅明最为钟爱的城市,在巴黎更让他感到如至家归,本雅明也毫不犹豫 地为这座城市献上了自己最高的赞誉。 1913 年 5 月本雅明在朋友的陪伴下生平第一次参观了巴黎, 这次游玩观光虽然只有 短短的两周,但巴黎却给当时年仅 21 岁的本雅明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并且与之建立 了亲密的关系。 “在他的第一次参观巴黎期间,漫步在庄严的林荫大道上,徜徉在卢浮 宫里,在那些艺术展览之间,他开始理解艺术 ,虽然他没有积极地参与其中,他几 乎觉得比在柏林更有在家的感觉 。 ” 当时本雅明绝对不会想到以后的岁月中自己会 与这座伟大的城市建立起深厚牢固的联系, 但他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能来巴黎旅行实在 是“幸运之极” 。1926 年至 1927 年间本雅明又短暂的到巴黎旅行,事实上他真正开始 了解巴黎也是在此以后的事。肖勒姆曾对此描述道: “从 1926 年起巴黎在他心中获得了 一个坚固的位置,他大多数时间在那里度过,他感到自己被那座城市深深吸引了, 一有机会就回到那里去。 ” 而且肖勒姆明显地感觉到本雅明寄自柏林的信有不安的印 记, “而寄自巴黎的要轻松, 甚至快乐的多。 ” 本雅明自己在比较法国与德国时也说: “就 我的活动和兴趣而言,我觉得,在德国,我完全脱离了我的同时代人。 ” 由此不难看出, 本雅明非常喜欢巴黎的生活,甚至一度想在那里定居下来:“他说,他最想在巴黎定居 下来,因为这座城市的气氛很适合他。 ” 而这一次本雅明后来终于少有的如愿以偿了。 1933 年希特勒上台之后,本雅明迫于纳粹的威胁离开祖国开始漫长的流亡生涯时, 毛姆布罗德森: 本雅明传 ,国容等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年,第 59 页。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 21. 肖勒姆: 一个友谊的故事 ,朱刘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年,第 130 页。 肖勒姆: 一个友谊的故事 ,朱刘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年,第 130 页。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315. 肖勒姆: 一个友谊的故事 ,朱刘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年,第 133 页。 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 4 又毫不犹豫地首先选择了巴黎,并且断断续续地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八年的时间。浸淫其 间,陶醉于此,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自己最后的生命年华献给了热爱的巴 黎。 1935 年本雅明以巴黎为题开始写作19 世纪的都城 巴黎 (paris,the capital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在这部著述里给予了巴黎以极高的赞誉,将其直接誉为“世界之 都” 、 “镜中之城:时代的镜子” ,以表达自己对巴黎的挚爱与怜惜。事实上本雅明是将 巴黎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还曾一度积极争取要加入法国籍。在生命末段最艰难的时期 本雅明本来也有机会离开巴黎到安全的地方去,可是他却坚持认为“在欧洲还有一些阵 地(位置)需要捍卫” ,最终选择了留下来,与巴黎共同坚守。他在给霍克海默的信 中再一次重申道: “我无须对你讲我是多么地眷恋法国,无论由于我的交往还是我的研 究工作。对于我,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取代(法国)国家图书馆。 ” 11 正如本雅明自己表示的那样他“完全沉浸于巴黎生活的现象” 12,在这里他更感到 如鱼得水,原来一直困扰他的忧郁也一扫而空。当然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深交的朋友 不是很多,本雅明偶尔也会感到孤独,但是布洛赫(ernst bloch) 、肖勒姆等老朋友的不 时来访冲淡了这种感觉。整体上来看,本雅明还是很满意在这里的生活的。本雅明愉快 地忙于生活、读书、翻译、写作,在巴黎的闲暇生活也算得上丰富多彩。本雅明在致女 友尤拉(jula radt)的信中总结到: “只要我不写作,我就做好玩的事情。 ” 13会朋友、去 舞厅、看报纸、上剧院、下酒馆、偶尔也出席画展,本雅明“感兴趣的是街道、公共交 通, ” 14喜欢徜徉在巴黎长长的林荫大道上, 经常漫步于他最钟情的各种拱廊街 (passage) , 醉心于西洋景与世界博览会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习惯坐在街角的咖啡店里,透过明亮的 玻璃注视大街上熙攘汹涌的人群,在巴黎城的各个角落里留恋往返,感触这座古城的历 史与魅力,体验现代都市生活的方式与节奏。恰如他坦陈的那样,由于这种生活,本雅 明“直接把巴黎吸收进了他的身心中” 15。 而巴黎则给本雅明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避难之所, 让他相对来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写 作与翻译,为他的天才、杰出的才华、深邃的思想创造了在当时可能是最合适的条件。 作为当时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 巴黎也为本雅明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 的广阔复杂的背景, 给予了他数不清的为之着迷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题材。 本雅明从 1927 转引自刘北成: 本雅明思想肖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204 页。 11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621. 12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299. 13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292. 14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292. 15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292. 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之缘起 5 年便开始构思酝酿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巴黎拱廊街 (the arcades project) ,便是以 巴黎的重要景观之一他熟悉的拱廊街为题, 企图借以展现整个时代的风貌与自己的 历史哲学思考。本雅明为此搜集了大量的关于 19 世纪巴黎建筑的资料,做了许多笔记, 涉及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 从早期的已拆毁的歌剧院拱廊街直至香榭丽舍大街上新建的 拱廊街,从收藏、广告、赌博、绘画、铁路、镜子直至照相术、石印术、股票交易所、 机器人、塞纳河与人类学唯物主义,另外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以及其他内容 等,致使这部作品到后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社会文化研究。本雅明对这部著 作寄予了极大的期望,极为看重,认为“里面有着虽然对他人不重要对我却是最重要的 指示” 16, 并曾经明确地指出 “ 巴黎拱廊街 这是我的全部斗争和全部思想的舞台。 ” 17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宏伟工程虽然耗费了他巨大的精力与最后十几年的生命,但只留下 了大量的断简残篇、手稿笔记,主体部分直到生命的最后也仍然没能完成。 但正是通过在巴黎的具体生活经验感受以及对巴黎这座城市相当细致深入的观察 思考,本雅明才渐渐掌握了现代都市人群的生活节奏,注意到了闲逛者(flaneur) 、拾 垃圾者(rag-picker)等许多现代角色的意义,从而洞悉了现代文人的生存困境,敏锐地 把握住了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城市特征。所以苏珊桑塔格才断言到: “他对城市的真 正性质的理解不是得自柏林,而是得自于巴黎。 ” 18另外巴黎不仅激发了他探索“游荡艺 术”的秘密,深入发掘城市世俗生活的革命含义,也正是在这里,本雅明才完成了他精 彩的回忆柏林童年的一系列文章,为后世留下了一笔难得的宝贵的散文财富,这在很大 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巴黎,关于这一点本雅明在自己的文章里袒露无遗: “假如不是巴 黎, 我几乎无法将自己抛给最初城市生活的这些记忆湍流。 巴黎在我面前划定两个形式, 惟有在这两个形式里记忆之举才能保证完成。 ” 19 而巴黎带给本雅明精神和思想上的影响恐怕就要更多也更加深刻了,1930 年 1 月, 他便对肖勒姆谈到说: “此时,我正在回顾过去的两年,即我从巴黎归来后的这段时间, 逐渐意识到在这些岁月里完成了什么。 ” 20巴黎对他的影响由此可窥一斑,最能体现这一 点的则是本雅明自己在柏林纪事 (a berlin chronicle)里讲的一段话: 16 肖勒姆: 一个友谊的故事 ,朱刘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年,第 185 页。 17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359. 18【美】苏珊桑塔格: 英译本序言 ,见刘北成: 本雅明思想肖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279 页。 19 本雅明: 莫斯科日记柏林纪事 ,潘小松译,东方出版社,2001 年,第 202 页。 20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381. 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 6 “我越频繁地回到这些记忆里去,就越觉得人们在这些记忆中所扮演的微不足道的 角色不是偶然的。我想到一个下午在巴黎,我突然得到一种启示,于是对自己的生活有 了诸多见解。正是在这天下午,我的履历同周围的人,朋友、同志、激情和爱情的关系 才以最隐蔽的形式交相展现在我眼前。我对自己说也只有巴黎,那里的墙壁和码头、驻 足之所、艺术收藏和垃圾、栏杆和广场、拱廊和货亭能传授一种独特的语言,在笼罩着 我们的孤独中,在我们对万物的沉浸中使我们同周围人的关系达到一种睡眠状态的深 度。在睡眠中,梦的意象等着向人们展示他们真正的面目。在问题中的那个下午, 我坐在圣日耳曼德斯普瑞斯的德斯杜赫马哥兹咖啡馆, 当时我在等忘了是 谁了。突然有一种迫人的力量让我想起为自己的生活画一张图纸,同时明确无误该如何 画。我以简单的问题质询了我过去的生活,答案似乎顺理成章地写到了随身携带的一张 纸上。一两年后我把这张纸弄丢了,好不心疼!自此我再也没能像初悟那样把它写成原 来的样子,写下来的倒像思想家族的系列。 ” 21 巴黎的一景一物对本雅明来说都仿佛是具有魔力一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语言” 隐蔽地启迪他的思想与智慧,用“一种迫人的力量”向他“展示他们真正的面目” 。正 是在巴黎,本雅明才“明确无误”地“对自己的生活有了诸多见解” ,轻而易举地找到 了生活的答案。这些珍贵的时刻和境界,一旦离开巴黎这片灵地,恐怕再也难以拾回, 更遑论达到。 另外本雅明对巴黎的钟爱也同样体现在对巴黎文化以及生活于其间的文人、 作家的 喜爱,这些人包括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巴尔扎克(honor de balzac) 、圣琼佩斯 (saint-john perse) 、布勒东(andr breton)等。本雅明年在轻时就翻译了波德莱尔的 作品并引为同道,是普鲁斯特的第一个德语译者,还曾尝试过翻译巴尔扎克、圣琼佩 斯等人的作品,对阿拉贡(louis aragon)的巴黎的乡下人更是非常欣赏,直接称 赞其为“无与伦比” ,根据本雅明自己的陈述,这部书曾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此外,法 国的一些文化运动也很合本雅明的胃口,他曾向朋友吐露心迹: “在法国,某些作家, 如季洛杜和阿拉贡,某些运动,如超现实主义,他们中的某些现象吸引着我。 ” 22本雅明 还专门撰写文章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the last snapshot of the european intelligentsia)为他们辩护,给以他们肯定与支持,并且还认为巴黎本身也是超现实主义 21 本雅明: 莫斯科日记柏林纪事 ,潘小松译,东方出版社,2001 年,第 225 页。 22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315. 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之缘起 7 的: “在这个物的世界的中心矗立着巴黎,那是他们梦萦魂牵的地方。但是只有造反才 能完全暴露出巴黎的超现实主义面目(在被遗弃的街上,口哨声和枪炮声决定造反的结 果) 。只有真正城市的面目看上去才像超现实主义。 ” 23对于巴黎而言,这可能也是本雅 明深深为之着迷的原因之一吧。 19 世纪的繁华巴黎与当时的现代巴黎都是本雅明钟情的地方, 夸张一点说, 本雅明 对巴黎的眷恋与感怀恐怕远超我们的认识和想象,那里有拱廊街、浪荡子、咖啡馆、拾 垃圾的人、琳琅满目的商品、来往穿梭的滚滚人群以及日新月异的交通建筑,而这些丰 富的现代都市体验与文化体验,为本雅明提供了无数的灵感与启示,不断地刺激着本雅 明敏感脆弱的神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思考方式和感受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了他早已展开的波德莱尔研究,不论是在视角上重点上还是在方法上,而这所有的一切 都与巴黎这座伟大的城市有关。 第二节 精神的导师与知己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是法国 19 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批评家,是 现代派诗歌的先驱,被后世尊奉为象征派的鼻祖。他的代表作恶之花 (the flowers of evil)是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波德莱尔 1821 年 4 月出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后来改嫁。这让小波德莱尔的 心灵从此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在以后的生活中始终伴随着一种“永远孤独的命运 感” 。波德莱尔从小喜爱艺术,生长的巴黎又是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气氛非常浓 厚,所以他逐渐形成了对艺术的敏感。1841 年因与继父关系恶化曾被迫远游,但很快便 中途返回。次年继承了生父的大笔遗产,开始挥霍无度,过上了波西米亚式的资产阶级 浪荡子生活,并与巴黎的文人艺术家交游,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会的各种文学沙龙。后 来受到母亲约束限定了每月花费, 从此便一直过着艰苦困窘的生活。 1848 年巴黎工人举 行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毅然登上街垒,参加了战斗。1857 年出版了诗集 恶之花 。其后经济更加困难,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曾试图自杀。1867 年 8 月因病逝 世,年仅 46 岁。 25 年后的 7 月 15 日本雅明出生于柏林西区。他的父亲埃米尔本雅明(emil benjamin)是一位成功的犹太商人,家境富足,所以本雅明的童年生活十分体面优裕, 23 本雅明: 本雅明文选 ,陈永国、马海良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 193194 页。 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 8 可是他却一点也不开心。由于家庭的关系,本雅明几乎没有什么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 他周围没有满大街跑的孩子,没有知心的玩伴,只有奶妈寸步不离的守护, “从某种意 义上说,他像一个古老的新开发的西部的囚徒一样,渡过了他的童年。 ”24这在很大 程度上造成了他的性格上的消极、内向与忧郁,在他的一生中也没有什么特别要好的朋 友,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他的去世。多年后,在难得地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时,本雅 明依然对自己被母亲强拉去逛街、 试穿新衣服的难受经历耿耿于怀, 委屈地抱怨道: “在 新衣服的羞辱中,我们站在那儿,手偷偷地伸出袖子,就像肮脏的价格牌子。 ”25作 为典型的中产阶级,本雅明的家庭是德国最早安装电话的家庭之一,但是“过道深处” 刺耳的电话铃声却经常使本雅明“心惊肉跳” ,由此带来的梦魇般的恐惧更是令他难以 释怀: “每当我摸摸索索地穿过黑黑的过道,惊魂甫定地去结束那恐怖的铃声,把头伸 进两个像哑铃那么重的听筒之间时,我只有束手就擒”26。 中学阶段本雅明结识了教育改革家古斯塔夫维内肯(gustav wyneken)并对他推 崇备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奉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后者激发了本雅明对文学与哲学的喜 爱,并促使他在大学里积极地投身于德国青年运动,做了大量的组织和宣传工作。第一 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雅明的好友海因勒(fritz heinle)因为厌恶战争而与其女友一起自 杀,这给本雅明造成了莫大的刺激与震撼,使他慢慢冷静下来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并最 终与维内肯分道扬镳。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本雅明生活中思想和个性转折的鲜明标志。 它使他差不多完全疏远了先前所有的决定他的兴趣和活动的人, 尤其是因为他不再直接 与先前大多数亲密的朋友和熟人联系。 ” 27从此本雅明埋头读书、安心于学术研究,1919 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批评概念 (the concept of criticism in german romanticism) ,于伯尔尼大学毕业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但是没过多久,因为与父母关 系的恶化最终导致家庭中断了对他的资助供给。本雅明不得不为生计四处奔波、操劳谋 生,从此开始了艰难窘迫的自由文人生活,最后一度甚至要靠贱卖掉自己心爱的藏书来 换取维持生活的必需品勉强度日。 1921 年后的几年间本雅明一直在海德堡、 法兰克福等几所大学之间努力, 积极地申 请教授资格学位, 希望能够谋求一份稳定的大学讲师职务, 籍以进入学院体制以内。 “但 他从未能够在任何一所大学立足,这一事实与他本人和他所作的努力多少关系不大。他 24 毛姆布罗德森: 本雅明传 ,国容等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年,第 11 页。 25 本雅明: 莫斯科日记柏林纪事 ,潘小松译,东方出版社,2001 年,第 234 页。 26 本雅明: 驼背小人一九 oo 年前后柏林的童年 ,徐小青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年,第 24 页。 27 毛姆布罗德森: 本雅明传 ,国容等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年,第 81 页。 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之缘起 9 的美好愿望与作出的努力已经够多了, 但似乎所有人, 所有事都在跟他作对: 他的父母, 那些大学教授们, 还有他的经济状况。 ” 28本雅明耗费巨大精力与心血写就的资格论文 德 国悲剧的起源 (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最终被那些大学教授认定为“不 知所云” ,尽管他一再声称那“是我最成功的著作之一”29,但一切美好的企图最后还是 以失败告终。 然而对于本雅明来说,真正的艰难时光实际上才刚刚开始。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 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大肆的捕杀迫害,本雅明作为犹太人同样难以幸免,为了躲避纳粹的 迫害,本雅明离开了德国,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涯。在此期间,本雅明主要居住在巴黎, 后来通过好友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的努力得以进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开始 认真地思考马克思主义。 此时远在美国的研究所为本雅明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以维持后 者的基本日常生活,而作为回报,本雅明为研究所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他的代表著作大 都产生于这一时期,比如 1936 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和讲故事的人 (the storyteller) 、1938 年的波德 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 (the paris of the second empire in baudelaire) 、1939 年的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 (on some motifs in baudelaire)以及 1940 年的历史哲学论 纲 (thesi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所以流亡时期也是本雅明最勤奋和最具思想 光彩的时期。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政治局势变得更加混乱动荡,巴黎也不再安全,本雅 明的生活境况也随之越发艰难。 1940 年为了躲避盖世太保的追捕暗杀, 本雅明随难民一 道辗转逃亡,希望能够奔赴美国和社会研究所的成员们会合。但是在到达西班牙与法国 的一个边境哨所时本雅明终于不堪重负,心灰意冷之下用吗啡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在得知消息后沉痛地说: “这是希特勒给德国文学界造成的第 一个真正的损失。 ” 本雅明非常钟爱波德莱尔,对他的的兴趣由来已久,很早的时候就喜欢朗诵波德莱 尔的作品, 30围绕其进行的阅读、翻译与研究更是几乎持续了一生的时间。早在 1914 年 22 岁的本雅明私下里就开始尝试着翻译波德莱尔的诗歌, 311923 年 31 岁的时候,本雅 明正式开始了对波德莱尔的巴黎风貌 ( 恶之花其中的一章)的翻译,断断续续地 28 毛姆布罗德森: 本雅明传 ,国容等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年,第 161 页。 29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 293. 30 参见肖勒姆: 一个友谊的故事 ,朱刘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年,第 14 页、第 60 页。 31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229. 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 10 一直持续到 1926 年。而事实上本雅明知道并开始阅读波德莱尔则要更早,这个可以从 他 1914 年进行的一项有关波德莱尔的课题研究 32中看出, 也可以从他定期寄给朋友和熟 人的简报关于他近期的阅读内容和图书室的新增藏书里看出 33。根据肖勒姆的 回忆本雅明在 1917 年的冬季还曾专门选修过关于波德莱尔的课程 34。 本雅明在 1918 年 7 月 31 日写给好友恩斯特舍恩(ernst schoen)的一封信里说: “几年后我会渐渐明白 这些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有时候,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刚开始它们可能会像存放在 酒窖里的酒那样被埋在图书馆里。 ” 35这里谈到的书里就包括一本关于波德莱尔的书,这 本书里不但有大量的插图,还有波德莱尔的很多生活趣闻,这本珍藏在他思想“酒窖” 里的书以后对他来说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的阅读、鉴赏与评估,波德莱尔渐渐走进了本雅明的兴趣中心。本雅明又 陆续地写了一些关于波德莱尔的书评、文章,并参加了一些研讨会与讲座, 36加深了对 波德莱尔的认识与理解。1927 年本雅明开始了巴黎拱廊街的写作计划,而波德莱尔 则是这部宏大著作的中心与重点,本雅明将这一部分定名为夏尔波德莱尔:发达资 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 并且得意地宣称这里汇聚了最重要的主题,是一部微型的巴黎拱廊街 。1938 年本雅 明完成了其中的代表论文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 ,1939 年又完成了论波 德莱尔的几个母题 。1939 年法国对德国宣战以后,当时的局势极度混乱,也非常危险, 即便如此本雅明仍心存侥幸地想回到书桌前继续自己的波德莱尔研究: “我希望几天后 将是一个阶段的开始。在这个阶段里我希望能不受干扰地继续工作,我将全身心地继续 致力于这一研究。 ” 37可以说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本雅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波德莱尔的研究 与关注, 对波德莱尔的喜爱与欣赏一直贯穿始终。 就像波德莱尔将爱伦 坡 (edgar allan poe,18091849)引为知己一样,本雅明也同样将波德莱尔视为同道,当成自己精神 与思想上的挚友。 关于波德莱尔,本雅明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作为他最喜爱的文人,本雅明能 在波德莱尔身上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影子。这一点我们现在来看估计更加清楚:他们 32 参见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75. 33 参见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113、 p.144、p.148. 34 参见肖勒姆: 一个友谊的故事 ,朱刘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年,第 47 页。 35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132133. 36 参见毛姆布罗德森: 本雅明传 ,国容等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年,第 138 页。 37 walter benjam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walter benjamin 1910-194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630. 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之缘起 11 都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与父亲(继父)的关系都不太好;后来都过着困窘潦倒 的生活, 都曾多次试图自杀; 他们有着相似的性格与精神气质; 对巴黎有着共同的喜爱, 对一些主题有着相同的关注,并且所持的见解与立场也大致一样;他们甚至还都在四十 多岁的壮年就溘然长逝;而且他们生前运气都不太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死后却都 盛名而至。所以当本雅明指出: “寓言是波德莱尔的天才,忧郁是他天才的营养源泉” 38 时, 实际上也正是在说他自己。 波德莱尔的忧郁与敏感, 对革命的热情与对自由的坚守, 他的批判精神与那超前的现代性体验在本雅明那里总能得到深深的共鸣与回应, 刺激着 本雅明同样敏感的神经并且带给他很多有益的启发, 这些都能在本雅明的著作与书信中 找到或明显或隐晦的痕迹。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 “本雅明之翻译波德莱尔的尝试, 主要是源于他唤醒了他的审美意识,本雅明一生不仅把波德莱尔视为诗人和翻译家,而 且,还有许多理由使他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对他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无论在文学品味方 面,还是审美鉴赏方面,实际上是他作为作家的各个层面。 ” 39波德莱尔在本雅明的学术 与人生道路上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说他是本雅明的精神导师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而反过来在一定意义上本雅明也在自己的文学研究中重塑了波德莱尔的形象, 波德 莱尔的相貌以及他那个时代的相貌是在本雅明后来的写作中得以更加清晰地呈现, 尤其 是在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抒情诗人里。在这部精彩的作品中,本雅明以波德莱尔本 人与他的作品为背景,将波德莱尔描绘成文学现代主义的最优秀的作家,试图以他为切 入点和材料来细致地解释 19 世纪,说明人们的经验和感知方式发生的变化,并为广泛 地理解 20 世纪复杂剧变的社会风情提供一个大致的见解。 由此可见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在他的文学研究、 批评思想以及整个学术地图中都 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雅明自己更是对之极为看重,所以当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否 定并拒绝了他的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一文时,本雅明才会那么地沮丧。 后来当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写信提出要中止资助时,本雅明则简直有点惊慌失 措了, 他在 1939 年 3 月写给肖勒姆的信中哀恸到:“我沉重的心灵, 远远超出了吃水线。 ” 40而令我们倍感遗憾的是由于时代与命运的捉弄,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也同样留下了 很多尚未完成的提纲和残篇,并且这些未竟的文本再也没有可能被完成。 38 本雅明: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张旭东、魏文生译,三联书店,2007 年,第 192 页。 39 毛姆布罗德森: 本雅明传 ,国容等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年,第 139 页。 40 肖勒姆: 一个友谊的故事 ,朱刘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年,第 221 页。 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 12 第二章 第二章 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之主题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之主题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中的游荡群 19 世纪的中期,欧洲出现了像伦敦、巴黎、柏林等一些现代大都市,巴黎更是其中 的典型代表。在这些大都市中,商店、百货大楼、现代交通还有拱廊街等很多之前从来 没有出现过的新事物潮水般地涌入人们的生活,城市发生的变化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 接并且很容易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本雅明借西美尔(georg simmel)的话说:在现代化 的大城市中“看得到而听不到的人比听得到而看不到的人更不安。 ” 41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方案
- 医院门诊流程优化方案
- 数列放缩难题解析与思路详解
- 应急管理OA系统操作流程与预案
- 西藏大学《机器学习导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卓系统课程表设计毕业论文示例
- 中学生守则教育主题班会方案
- 大连海事大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实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现代办公室文秘工作实务操作指南
- 2025年团场人员考试题库
- 余映潮阅读教学好课的设计读书
- 手机直播间搭建课程设计
- 【眼科学基础】眼科症状学
- 河道保洁服务投标方案
- 垂体功能减退症
- 大学生安全教育(高职版)实习实训与择业就业安全
- 2022新能源集控中心项目调试记录表
- 国家工作人员登记备案表
- 中考数学总复习经验交流课件
- 干部任免审批表(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专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