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2000 年网络文学界诞生了一个“今本” 西游记长篇小说悟空传 , 它由作者今何在(真名曾雨)最先在新浪网发表,很快赢得广大网民读者的青睐。 迄今为止,国内对此文本的研究不多。笔者尝试从两个角度解读悟空传 :在 文本方面,除了分析中国文化传统对悟空传的影响之外,还将着重剖析弗洛 伊德精神分析学相关观念的渗透,这是本文与其它研究悟空传论文的不同之 处,也是本文的一个主要创新点。其中涉及到弗洛伊德描述的心理活动中的三层 次: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以及人格理论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在 接受者方面, 同样是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网络小说的主要接受群体 当代青年的思想特征进行分析。 为什么他们会喜欢阅读这样的另类小说?喜欢这 个小说的什么方面?他们这一群体的文化心理是什么?以及这一文化心理反映 出来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是怎样的?这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只 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悟空传 ,才能更好的理解当代中国年 轻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的理解网络通俗文学在中国当代的发展及其前景,对 当前中国文学的理论研究或是创作实践,或许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新时期大众审美的通俗化和生活化, 把人性从长期呆板枯燥的生活中解放出 来,新的社会文化转型已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审美的神秘色彩,由此唤发出人的 无限的生命活力。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下,人们不需要再压抑和克制自己的感 情,不需要用伦理道德外衣来伪装自己,而是把自己潜在的灵性、激情、无意识 等显现出来,把欲望、追求、本能和生命深处最真实的东西表现出来。弗洛伊德 的无意识说、人格结构理论为崇尚个体自由与独立、渴望冲破既定社会秩序且由 于极大压抑而处于精神危机状态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件有力的武器。 悟空传正 是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 悟空传以西游记为蓝本,通过节取、改编,较原著更注重个体内心 冲突的描写。它对传统的西游记的主题和价值世界进行了颠覆。作者站在现 代大众的立场,面对今天人类的存在处境,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重新进行了的诠 释和追问, 在小说叙事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也进行了创新, 完全有别于 西游记 的语言叙事传统,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均有创新。 悟空传 :精神分析学角度的解读 ii 潜意识现象和内容是精神分析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悟空传中,我们可 以看到不少关于潜意识心理的描写。 孙悟空的言语和行为体现了他过去的记忆未 完全被压抑,试图通过前意识的检查而进入意识层,被压抑的内容随着梦和各种 言误、语误、读误和行为失误等行为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超我常常压抑本我的冲 动。 悟空传从立意上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肯定本我出现的必要性,反对 自我,尤其是超我对本我的过多干预性。这种要求自我向本我回归的呼吁,主要 是建立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性和人格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在理解了这些之后,我 们才能很好的分析文中的人格冲突。通过对孙悟空的人格分析,我们发现两种力 量的激烈冲突和斗争:本我(id,代表着以人的自然的生命力状态)为一方,带 有超我(superego 的成分:社会道德和良知)成分的自我(ego,代表着理智) 为另一方,二者势均力敌;当本我占上风时,他就对天庭反抗;而一旦自我压倒 本我时,占据他心灵的便是“犯罪情结” ,因此他总想找出杀人真凶 un 孙悟空, 试图打败它来向天庭表明顺从心迹。 爱情在悟空传中大放光彩,小说中的人物在爱情中得到更加全面更加世 俗化的表现。 西游记中道德圣徒不谈爱情,对情欲过度压制,而在悟空传 中,爱情成为永不变心的生死恋。爱情是人的正常本能需求,对爱情的追求是人 的正当欲望,两性间忠贞纯洁的爱是美的,为了追求爱的自由而同阻挠压抑他们 的环境进行抗争,则更有明显的社会意义。 悟空传 中人物的宿命和七十年代人的心路历程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形成了 同构,这一代人要求独立,有叛逆倾向,不过,即使反叛也只是一种姿态,传统 和理想的重负不是说卸下就可轻松卸下的。确切地说,这里面更多包含着迷茫和 无奈,有不满,有愤怒,有自嘲,也有独自神伤。要获得完满和谐的人生,必须 在实体社会和虚拟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生态平衡, 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其它活动要处 于和谐相容的状态。 关键词:悟空传;网络通俗文学;精神分析;潜意识;人格结构;悟空情结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the novelwukong biography, which is similar to another this pilgrimage to the west, has come into being in the circle of network literary in 2000.it was written by jin hezai (real name zeng yu ) who first announced it in the website of sina net, winning very quickly extensive cyber citizen readers. so far till, the research to this version is not enough to go deep into all around in the homeland. the author is to be analyzed the version from two aspects: from the aspect of the work, besides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it, the psychology of freud sigmunds referred in the novel will be attaced more importance, which is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unlike other theses studying the novel, and also is a point being innovative mainly of the thesis. the ideas of three arrangements of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potential consciousness, fore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ness and the theory of three arrangements of personality are referred id, ego and superego. in the field of the recipient, it is the same to analyze the thinking of contemporary youth,the main accepting body, with freuds psychoanalysis theory. why are they able to like to read such another kind novel? what aspect of the novel are they fond of? what is the culture mentality of such the group? and how do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reflected by this culture psychology? all above is about to be discussed by the thesis. only when we have resolved these problems, we can understand wukong biography for the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network popular literature in the present china, which will have deep drawing lessons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theory study and writting practice. the new period the masss popularization and life-rization in the new period have liberated human beings from the long monotonous life. new transforms of society culture have already eliminated traditional esthetics mystification so as to call boundlessness vitalities of human beings, who does not need to constrain and restrain self , does not need to use ethics to pretend to clothe self under such a loose and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but to manifest oneself with latent intelligence , intense emotion and potential consciousness, besides desire, pursuit, instinct and life profundity. freuds unconsciousness and personality theory has provided the present youth who advocate individual liberty and long to break through established social orders. wukong biography is exactly come into being in such cultural environment. wukong biographyoriginates from classical fiction pilgrimage to the west,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classics personage and the classical circumstances and 悟空传 :精神分析学角度的解读 iv space. the author standing in position of todays human beings, facing todays the existence of todays human beings, has carried out brand-new annotation on the world again and has cross-examined to life, and applies the innovation to the narration and language in writting novels. the phenomenon and content of potential consciousness are the main object that psychoanalysis studies. inwukong biography, we can see some depictions of potential consciousness. sun wu kongs speeches and behaviors have embodied that his past memory hadnt been felt constrained completely, trying to pass preconscious examination and entering consciouness. the facts will appear with the dream, various word missing, behavior missing. freud considered that the theory of three arrangements of personality is composed of id, ego and superego. wukong biography breaks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l, admitting the necessity of id, opposing ego, especially the interference of superego with id. this requires that ego moves towards id in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multi-culture and personality unbalance.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nflict of personality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above.two kinds of conflict strengths are fighting: id and ego with superego. sun wukong resists supremacy while id is favored. he tries to find and defeat the murderer un sun wukong to indicate to the supremacy while ego beats id. love affection becomes the main part in the novel. love ,no in 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 but love are all in the wukong biography. love affection is the necessity for human beings instincts so that it is the right way to fight with all obstructing love pursuit. the fates of characters in wukong biography are similar to the minds of people born in 1970s.the latter demands to be independent , had rebelling inclination, but the heavy burden of tradition and ideal cant be unloaded as they wish. to be exact, there are full of perplexity, discontentment, annoyance, self-derision as well as sentimentality. we must keep one kind of ecological balance between entity society and the suppositional world if gaining a harmonious life. key words:wukong biography; network popular literature; psychology theory; potential consciousness; personality structure; complex of wukong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绪 论论 通俗文学作品,很少为批评家问津,网络通俗文学的论述在当代文学大家庭 中,更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扩张,90 年代 的网络通俗文学正逐步成为一种壮丽的景观,它以另类的文本特点、传播方式给 了大家全新的感觉。 第一次亲密接触带给我们无数感动的同时,也带动了网 络文学的发展,一时间,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相继建立,各种各样的网络写手竞 展风采,发表在各种网站上的文章是当之无愧的“浩如烟海” 。要想完全了解当 代文学,只是读那么一点陈旧的文学课本是完全不够的,我们还应了解和研究网 络通俗文学,或可期待从中发现当今文学的一些走向。 网络文学日益繁盛,优秀的网络小说相继诞生,艺术形式多姿多彩。为满足 读者的好奇心,网络写手还借助戏说和大话手段建构故事情节的离奇性,如慕容 雪村的唐僧情史 ,众人写的事关江湖等,用虚拟的“世界”延伸、补充 和拓展人们的生活世界。 这些网络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有意无意的运用了后现代主 义的某些特征,特别是戏仿和颠覆,但其所传达的价值意识、文化精神包涵着特 殊的本土特色。今何在的悟空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生,并受到大批网民 的热捧。 2000 年网络文学界诞生了一个“今本” 西游记长篇小说悟空传 , 它是由作者今何在(真名曾雨)最先在新浪网发表,很快赢得广大网民读者的青 睐,2000 年圣诞夜,今何在获得榕树下原创文学大奖赛的最佳人气奖,2001 年 初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立即引起图书市场的轰动,不久前中国电影集团公 司与作者今何在正式签约,重金购买了悟空传的影视及动画的全部改编权, 中影公司决定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用三至四年时间将悟空传搬上银幕,将 陆续推出动画电影、动画电视剧及真人电影三个版本。自西游记问世以来, 续本或改写本不计其数,迄今为止,象悟空传这样具有蓬勃生命力的“西游” 文本实不多见, 更何况 悟空传 最初的文本生长地是在网络文学的汪洋大海里, 这里,一部作品的出生往往即意味着死亡。在无数网络写手弄潮儿中间,作者今 何在也只不过是一个二十四岁的毛头小伙。是什么原因使得悟空传赢得如此 令人咋舌的热烈喝彩?作品本身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含量究竟如何?作为网络文学 它的存在表征了什么样的文化意义?事实上,比起此前流行于网络空间的蔡智恒 悟空传 :精神分析学角度的解读 2 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 , 悟空传无论在思想的深度、广度还是艺术的试验探 索上都表现出更高的层次,即使拿它与许多所谓的“纯文学”比较, 悟空传 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它一定程度上是网络通俗文学在经历一段时间的 酝酿、发展后的自然结晶,因此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探析。 悟空传是全国第二届网络大赛获奖作品之一,迄今为止,国内对此文 本研究不多,更谈不上全面、深入。人们往往忽视了它产生的复杂社会、文化背 景,没有能够多方位的去解读,只是从某个角度分析它某一方面的特性,而忽视 了另一些方面。 如杨新敏的论文 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今何在 悟空传 的一种解读只讨论了文中的悲剧性意义,而忽视了文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詹 姗的论文网络原创文学的创作对策 、陈卉网络时代的西游记 仅从网络 文学特性方面来分析悟空传 。林华瑜的论文英雄的悲剧,戏仿的经典虽 然从悲剧性和后现代主义这两方面来剖析文本, 但他没有注意到文中的后现代性 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以及悟空传生成的社会意义。宁荣生的 西游记 :精神 分析之旅是笔者到目前为止,看到的第一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 析西游记的论文。至于运用此理论分析悟空传的文章则未曾见过。 更有甚者,有些学者因为悟空传是一本通俗网络小说而轻视它、否定 它,斥之为“快餐文化” ,这样的论断有失公允。一种文化的存在有它特定的历 史文化背景及社会意义,更何况它曾受到大批网民的追捧,它在当代的后现代文 化背景下产生自然有其独特的意义。不可否认, 悟空传中后现代主义的影子 很明显,但不能因此而把它完全界定在后现代主义框架内,忽视了小说中存在的 其它理论价值和思想观念。 后现代主义的说法在国内至今仍有争论,在陈晓明主编的后现代主义 一书中,收集了我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种种评论。大多数学者都对“后现 代主义”这个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在中国还未形成完全的后现代主义。就连此书 的编者陈晓明都未硬性对后现代主义给出明确的定义。由此可见,虽然中国文化 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因为传统的思想观念、复杂的社会状况的差异, 决定了中国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 特别是经过中国固有文化传 统和文学观念的过滤以及作家带有主体意识的创造性接受之后, 西方后现代主义 在中国以变体的形式出现。由于这种文化变异的界限的模糊性,再加上大多数研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究悟空传的学者是以有待斟酌的“中国后现代主义”这个角度来分析悟空 传 ,相关评论未必中肯。 因此,本文另辟蹊径,试图跳出后现代主义的框架,从文本、接受者两个 方面来解读悟空传 。在文本方面,除了分析中国文化传统对它的影响之外, 还将努力尝试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悟空传予以剖析,这也是本文与其它 研究悟空传论文的不同之处,也是本文的一个主要创新点。其中涉及到弗洛 伊德所描述的心理动力系统中的三个层次: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以及人格理 论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简而言之, 悟空传是新时代作家在学习 中西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二者的相似之处,对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另类创作的产 物,像格非的锦瑟对李商隐同题诗歌的改写、毕宇对诗经 、 水浒的唯 美主义和魔幻化理解一样,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之间结 合。本文将立足于文本细读,探讨这种新文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对当代中国产生 的重要影响。一方面是以西方精神分析学理论作为阅读和批评的理论视角,试图 对悟空传的文本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另一方面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相比较, 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从接受者角度解读悟空传 ,同样是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对小说的 主要接受群体当代青年的思想特征进行分析。 悟空传作为一部通俗网络 小说,在文化蕴涵上远不如古典名著西游记 ,却能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尤 其是青年读者的高度评价, 为什么他们会喜欢阅读这样的另类小说?喜欢这部小 说的什么方面?他们这一群体的文化心理是什么?以及这一文化心理反映出来 的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是怎样的?这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只有解 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悟空传 ,才能更好的理解当代中国年轻人 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好的理解网络通俗文学在中国当代的发展及其前景,对当前 中国文学的理论研究或是创作实践,或许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同时,通过 批评性阅读,证明网络通俗文学本身也不乏一定的文学价值。 悟空传 :精神分析学角度的解读 4 第一章第一章 悟空传悟空传:师承与变异师承与变异 一、从西游记到悟空传一、从西游记到悟空传 悟空传是网络小说的杰出文本,它之所以在网上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大 陆另类写作“大话西游体”小说的代表作,是因为这本小说在经典小说西 游记的底本上和今天的中国和人类文化背景下进行了一种创造性的写作(转 换) ,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道路。要正确的理解和分析一个作品或作家的创作实 践,必须先将其放到它产生的历史时期中,结合具体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 中国自汉代以来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儒家从初期倡导以理 节欲、以理制欲发展到后来的存天理灭人欲。明代前期,统治阶级为加强礼乐文 化建设,提倡程朱理学,禁锢人的思想,压抑人的本性,思想文化界呈现了一派 沉闷压抑的气氛。到了明中后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界也空前 活跃起来,心学与禅宗相结合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传统 价值观念受到新思想新观念的有力挑战,导致了明中后期出现了以情反理的思 潮,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 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在文学领域,公安派举 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旗帜;汤显祖“以情反理” ,甚至认为“情有者理 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1。冯梦龙倡导通俗文学作品“借男女这真情,发名教之伪 药” 2。金圣叹指出: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3个 性、自我、人情,成了人们关注的主题,呼唤着一个以个性解放为标志的近代社 会的到来。 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作者领略到新的 时代气息, 以特有的敏感和胆略, 借孙悟空之口提出了自我实现的价值要求。 西 游记 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的故事而创作的长篇神话小 说,作者在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形象,甚至 发出了心灵的呐喊: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种希望凭借个人的能力去自 由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正是明代个性思潮涌动、人生价值观念转向的生 1 汤显祖诗文集寄达观 2 冯梦龙:叙山歌 3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圣叹外书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动反映。 尽管作者主观上也存有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 ,维 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的想法,但受到明代个性思潮的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具体 描写孙悟空的不受任何管束、追求自由自在的所作所为时,并没有在字里行间流 露出多少贬意,留给读者的印象只是他为追求自由的敢作敢为。明代叶昼评悟空 在阴司的除名之举时赞道: “爽利,的是妙人! ” 1可惜的是,作者吴承恩在思想 意识上受到局限,没有把孙悟空的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坚持到底,孙悟 空最后终未能跳出代表整个宗法等级制度的如来的手掌心。 虽然孙悟空的反抗行 为被镇压在五行山下而告失败,但是,它的张扬自我的个性和反抗精神预示着旧 的价值观念的必然消歇,展露出新的价值取向的勃勃生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巨变极大地触动了我国的文化精神, 对传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模式形成新的震动与冲击。 大众文化传播的繁荣以 及大众审美现象的崛起,为当代人性的变化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我国新 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转型, 一种以大众文化意识不断提高的文化心理格局 逐步形成。大众审美活动的普遍高涨,孕育着人性的内在要求,展示着一种新型 文化状态下人性的成长、变化和发展,全面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性的变化。关于人 自身的探索倍受重视,并且日益延伸到人性、人的心理和精神深层领域。个体的 生存与发展,人类的困境与前景亦获得了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关注。在注重启蒙理 想与价值追问的 80 年代, 西游记中孙悟空勇于指天笑骂、不向权威低头的英 雄侠客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唐僧更是成为追寻真理、锲而不舍的典型。央视曾推 出以西游记为蓝本的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与 原著相比,依赖技术优势使人物形象变得更直观丰满以外,其余均本着“忠实原 著”的精神未敢对原始文本有太多疏离,甚而出现了“合谋”的倾向。 1995 年香港电影大话西游横空问世,它突破了对西游记改编的传 统模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观念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进行游戏式的改 造,用无聊、琐碎和无知无畏冲击着传统文化苦心孤诣所创造的大道/正义/真理 等等乌托邦的观念整体,将庄严的佛及其圣徒唐僧等都一起推下圣坛。它的出现 在中国内地的大学校园中演绎了一出近乎颠狂的电影话语图景: “需要吗?不需要 1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2000 版,第 154 页。 悟空传 :精神分析学角度的解读 6 吗?需要吗?不需要吗?” “打雷啦!下雨啦!快收衣服啊! ”这部电影中的经典 台词一时间风靡中国大陆。直至 6 年之后,主演电影大话西游的演员周星驰 在北京大学礼堂依然受到青年学生英雄般的欢迎。 大话西游在人物原型上对 西游记进行了全面模仿,片中也有唐僧、猪八戒、沙僧,也有观音菩萨、菩 提老祖、牛魔王、白骨精,但却把庄重的佛学“神曲”改造成了面目全非的搞笑 爱情话本。这个混合着言情、灰色幽默、潜意识与前意识、理性与非理性以及新 生代、下层市民趣味的大杂烩,呈现给我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话语汇集并具有满 足现代汉语修辞结构的大量元素,浪漫与低吟,夸张与反讽,荒谬绝伦与经典戏 拟,沉沦与颠覆,痞子蔡似的小资情调象征无暴力话语颠覆所能达到的非凡 高度。 所有这一切正借助技术时代强大的互联网虚拟技术从小众传播以几何速度 向大众文化急进,塑造大话时代的面貌特征。它无规则,无目的,反传统甚至是 反美学,它消解了权威,解构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使存在本身成为虚无,虚 无敞开了存在的真相,并成为一个时代经典的符号和特征,构成大话时代虚无主 义的独特表现。 90 年代的网络通俗小说悟空传以大话西游为改编范本。如果说大 话西游的受众主要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年轻人,悟空传的受众则逐层覆盖 了不同年龄段的文化消费者。虽然悟空传从思想内容上是直接承袭大话西 游 ,但是, 大话西游作为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在叙事上有一定限制。由 于大话西游与悟空传和创作都是以古典小说西游记为底本,且西 游记和悟空传都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笔者在此主要是用 西游记和悟空传来作为比较。 悟空传充分利用了西游记的经典人物和经典的场景和空间,但作者 站在现代大众的立场,面对今天人类的存在处境,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重新进行 了全新的诠释和追问,在小说叙事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完全有别于 西游记的语言叙事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悟空传和西游记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们都是在大众文化意 识不断提高, 人的情感和欲望得到释放, 个性在觉醒、 人性在复苏、 感性在解放、 心理在变革的时期创作的,人们已不屑于追求具有乌托邦性质的理想信仰,而是 开始关注自己。 在吴承恩的小说里, 孙悟空的形象一开始体现了桀骜不驯的个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从“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璋鹿为友,狐 猿为亲” ,到大闹天宫、龙宫和阎罗殿,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游离于正统文化之 外的个人主义,只是在第十四回后,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后来的孙悟空一路 伏妖降魔,排除万难,实际上所表征的也不过是正统文化的叛逆者们仍然逃逸不 出名教文化的深层内容理想价值、圣人境界等的束缚,因此孙悟空的反抗意 志在西游记中并没有得到自始至终的展现。 悟空传的叙事从五百年后唐僧师徒四人走在取经路上开始,但延续了孙 悟空身上曾拥有的强者桀骜不驯的自由意志, “我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生我者 天地,谁也没资格管俺老孙生死,管他是阎王老子还是玉皇大帝!” 西游记中 的孙悟空没能跳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被如来佛祖轻轻一翻手掌, 压在五行山下, 五百年不得翻身。 五百年后, 在观音的指引下, 表示知悔, 愿护取经人西天取经。 孙悟空五百年后的思想与昔日“大闹天宫”时的思想迥然不同,他不再要求“皇 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也不高喊“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而是 悔过自新,皈依佛门,与唐僧做了徒弟。其思想发生显著变化:一,承认“大闹 天宫”是犯了“诳上之罪” ,表示悔改;二,愿意接受师父管束, “再不行凶” ; 三,自愿皈依神佛,上西天取经,盼望“功成后自有好处。 ” 悟空传中这个孙 悟空的悔过是和西游记所描写的完全相反,是因为他被神仙洗脑,忘记了前 事,在他人的教导下,认为自己因为做错事而受到惩罚,一心一意赎罪。因此, 作者又设计出另一个孙悟空,这个悟空是前者的内心欲望,他是大闹天宫时恣意 妄为的孙悟空的翻版, 他的所做所为其实就是表面上愿意悔改的孙悟空的真实想 法。整个小说围绕这两个悟空的对立来展开故事叙述。在知道事情缘由和自己身 份后,孙悟空先是打死了所谓的师父唐僧,然后又是大闹冥王地府,继而棒杀东 海龙王,及至为复活精灵的他一棒捅破天顶,引发天庭大火,终于连自己也在这 焚毁一切的天火中化归石头。这里孙悟空高扬着生命的自由意志,孤军奋战于等 级森严、秩序稳固的“神”的世界。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孙悟空的反抗性格在同情和颂扬时,又持有保留态 度,从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刻画出一个强烈追求自我价值具有反抗精神的孙 悟空,后来,又让如来将其收伏,压在五行山下。正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 里所描述的: “总之,从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作品通过刻画一个恣意放心 悟空传 :精神分析学角度的解读 8 的大圣 ,有限度而不自觉 地赞颂了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相合拍的追求个性和 自由的精神。 ” 1这表明, 作者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思想的局限, 对肯定自我价值、 追求个性的这种精神持有保留态度,他追求的是“人欲”与“天理”的统一,并 没有成心地把孙悟空作为“反理的斗士”去塑造,作者并不希望否定整个宗法等 级制度,维护这个社会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而悟空传的作者则有意识的延 续了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反抗精神,并运用现代的思想和写作手法把这种反抗 精神最大化地进行到底。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思想观念上的分歧,导致 了两部小说在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上存在重大差异。 悟空传站在伟大经典西游记的肩膀上,它对西游记不是一种简 单的抄袭和改写,而是一种新的创造 。将经典西游记节取、改编成浪漫型 的悟空传,较原著更注重个体内心冲突的描写。它的主题与西游记那种师徒 四人团结一致历尽艰难到西天取经的道德理想主题已经完全不同,它对传统的 西游记的主题和价值世界进行了颠覆。小说中的人物的人生价值和精神情感 及其矛盾冲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原创小说西游记相比, 悟空传中的 师徒四人不再是简单的以取经行为来进行赎罪的人物形象(原著除唐僧外) ,而 是成了因为反抗而受到处罚的对象, 而这种反抗正是作者所认可和肯定的。 因此, 两部书的意义也大相径庭。取经这项神圣的任务在悟空传中被淡化,它不再 是一项事业,它的动机已经内化为个人的情性甚至是情爱,用来伸展个人的生命 感觉 。唐僧被孙悟空打死后,猪八戒埋怨道: “只有和尚才能开启西天之门,当 初观音是这么说的吧,现在好了,他死了,我们身上的诅咒永远解除不了。 ” 2从 这句话可以看出,取经这项任务在悟空传中不再神圣,目的不再单纯,师徒 四人不再是到西天去取经的圣徒,而完全变成现实世界为俗物,成为现实的功利 主义者。 他们也完全失去了师徒的道德伦理, 他们之间已经平起平坐, 相互开涮, 互揭老底, 你调侃我我调侃你, 而且相互恶毒攻击, 你拿我不当人我拿你不当人, 一点正经都没有。孙悟空还一气之下一棒打死了师父唐僧,几乎毫无愧心,这可 以说对传统彻底否定。 另一方面,由于这两本小说年代相隔久远,二者在语言的表达和思想观念上 也有诸多不同。 悟空传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子,它在当今全球文 1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2000 年版,第 155 页。 2 今何在: 悟空传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化的影响下,还或多或少的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尤其是文本中的戏仿、颠 覆和民间狂欢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在文本中极其明显,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研 究悟空传的学者把它归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原因之一。当然,后现代性不只 是悟空传中唯一存在的西方文化成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对它不无 影响。在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现代派作家的审美观念、主题意识、叙事 思维模式都出现了一种反叛传统的意向。诸如,现代派作家运用弗洛伊德学说, 把形象思维的重心投向探寻人的心理、情感领域的深层,挖掘人的本能意识,揭 示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动机,由此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现象。 悟空 传在心灵活动的描写上要比西游记丰富的多,本文将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学对文本中人物作心理结构的分析。着力表现人物的本能冲动是悟空 传与西游记最大的不同之处,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 悟空传与大众审美文化二、 悟空传与大众审美文化 中国文化所孕育的人格范型在历史上形成源远流长的传统。 与中国古代哲学 和伦理文化相适应,中华民族理想人格中的价值取向更侧重于“求善、尚德、修 身” ,因而,最有权威性的人格思想,是以“仁”为中心范畴的儒家伦理体系。 中国古代人学观念的一大特征就是要求从道德理性方面达到人性的完善与自觉, 促使人的感性欲望向理性和精神层面升华。例如,孔子重视诗教的作用,主张以 审美的方式净化人的心灵, 同时, 孔子又主张情感意趣应该受到节制, 即受 “仁” 与“礼”的规范: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孟子提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 子下 。中国儒家文化释“礼”为“仁” ,把一整套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 结构,并使之成为人的族类自觉即自我意识,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以对情感和生 命欲望的克制、引导及自我调节为条件, “发乎情止乎礼义” ( 毛诗序 ) , “道 在伦常日用之中” 大学 ,这一意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积淀,造就了中华民族的 人格结构模式,成为生存和生活必须依赖的重要准则。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表现了民族的凝聚精神与和谐思想, 但与西方文化的尊 个性、重理智、强调自由和个体价值的人格范型相比,我国传统的理想人格带有 明显的弱点和缺陷:它所设计是人格模式主要是一种群体本位的人格,要求用群 悟空传 :精神分析学角度的解读 10 体利益来规范和制约个体的价值和利益。 这在生产力低下的生存状态下固然有历 史的合理性, 人们面对自然威胁, 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依赖这种群体的社会的力量。 但儒家群体主义的人格模式客观上压抑了人的个性的发展, 最终造成个人主体意 识的丧失,造成中国文化中主体生存价值和自我位置的“空场” ;传统人格模式 中“内圣外王”的观念和“重道轻器”的价值导向,在客观上造成生存状态的分 离,过分推崇内在的心性修养、泛道德主义,忽略了价值实践与人生实践的重要 性,造成个体人格只是一种空洞的理想人格与抽象人格,缺乏真实的生命基础和 根基;由此形成了完全否定个人欲望的禁欲主义,从而也导致古代人格理想缺乏 鲜明、多样性的个体价值形态。 传统文化中的入世精神和实用理性, 不同程度地造就了华夏民族情感世界的 单一和盲从,其性质是政治性或伦理性的情感,其价值趋向是高度自觉的服从型 或受制型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时会翻腾出几个浪花来打破河流的平静。中 国人性发展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反理性,张扬个性的时期。自魏晋时期开始,就 有大规模的感性心灵的苏醒,一直到明清之际,个体情感对传统理性的挑战、对 古典规范的抗争、乃至对人性枷锁的突破,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屡屡展现。但 终因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坚固, 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仍然被牢固地束缚在理性的大 圈子中。所以,情与理的冲突,始终是中国人性启蒙和人性解放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内容。在经历了近代和现代历史上人的种种灾难,特别是“文革十年”对人性 的践踏和蹂躏之后,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体价值观念的真正确立成为一种趋 势,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它与时代精神的主潮和世界文 化的发展相联系。 班主任 、 伤痕 、 三生石等作品,就在于它是新时期劫 后复苏关于人性回归的第一声呐喊。从伤痕文学开始,对人性的重新思考和审视 已进入作家的心灵视界,文学开始去接触心灵深处的困惑与矛盾。 随着我国新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转型, 一种以大众文化意识不断提高的 文化心理格局逐步形成。大众审美活动的普遍高涨,孕育着人性的内在要求, 展示着一种新型文化状态下人性的变化和发展。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的困境 与前景亦获得了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关注。 新时期的文化转型唤醒了中国人的自我 意识,大众审美需求的普遍增长,本身就是对传统审美和艺术规范的挑战,它要 求从单一的精神规范和思想灌输中摆脱出来,要求呼吸自由的空气,以获得心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的解放。它也真正地动摇和改变了作家的审美文化心理系统,使艺术家明确意识 到,传统的艺术规范由于过分强调政治原则和伦理原则的地位,客观地造成了作 家心灵世界的萎缩和枯竭。作家观念的转换,促使作家的心灵呈现出一种无限开 放的发展趋向,传统的单一模式的突破与超越, “意识流” 、 “荒诞派” 、 “黑色幽 默” 等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房地产融资居间服务合同范本(专业版)
- 2025卜璧离婚协议书及婚后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协议
- 2025年海上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与海洋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竞争力提升
- 2025版砂石料生产设备维修与保养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与激励方案合同
- 2025年公共安全设施维护责任书
- 2025年度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生产与销售联盟合同
- 2025年度租赁房屋租赁纠纷处理与仲裁协议
- 2025版宠物个人买卖合同:宠物交易健康协议
- 2025版食品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保密协议模板
- 输液反应-完整版
- 【高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校本研修PPT文档
- 水泥生产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 食堂安全培训-课件
- 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
- 制度编写书写规范
- 电缆购销合同文本参考
- 新员工质量保证考试(中软国际)
- 安徽涵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磷酸酯阻燃剂DOPO、4800吨磷酸酯阻燃剂DOPO衍生品、12000吨副产品盐酸、38000吨聚合氯化铝、20000吨固化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制造业业务流程
- 石英长石无氟浮选分离工艺研究现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