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马基雅维里的现代政体观.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马基雅维里的现代政体观.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马基雅维里的现代政体观.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马基雅维里的现代政体观.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马基雅维里的现代政体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对于一个经过现代学术规范训练的人来说,阅读马基雅维里的著作是 一种折磨,因为我们发现根本无法系统性地把握他的思想,现代的学术标 准似乎无法适用到马基雅维里身上。他的著作看起来是包罗万象的,囊括 了人类政治生活的一切重要方面;如果我们想要全面理解他的政治思想, 就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我们相信,在他那个时代人类还坚信:政 治不是独立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一切学科与生活的基础。因 此,通过对人类政治生活的论述,可以从根本上把握和理解人类事务;而 人类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有关政体的思想与实践。正基于此,本 文选取马基雅维里著作中有关“现代政体”的部分进行解读,并以此作为理 解马基雅维里的一个开端。这样本文的基本意图就是,通过对马基雅维里 政体观的考察,作为理解其整个政治思想的开端,从而最终达到理解现代 人类事务本质的目的。 马基雅维里的政体观有两个思想来源:其一,就是马基雅维里之前的 古典政治哲学家的政体思想。这一部分主要是指古希腊的政体思想,特别 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各种政体的详细论述;而古罗马尽管在实践上实 现了质的突破, 但在思想领域还是拘泥于古希腊遗留下来的遗产中。 因此, 马基雅维里在思想上首先要清算的就是古希腊的政体思想。其二,就是马 基雅维里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殊困境。他的全部政治思想,包括君主国与 共和国的政体建构,都是为了结束这一时代困境,为未来欧洲政治找到一 条坚实的道路。因此,本文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一下马基雅维里之前的主要 政体思想,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式政体观与亚里士多德的混合式政体观。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析马基雅维里文本世界中的君主国与共和 国的具体所指。 本文认为, 对任何一个思想家的解读都要以其文本为基础, 因为作者在写这些著作时,是把自己所知的全部真理都隐藏在其中的。而 在所有君主国类型中,马基雅维里把教皇君主国作为一个核心来处理,即 宗教在未来欧洲政治中的角色问题。因此,本文把教皇君主国作为一个独 立的部分单列出来,详细探讨马基雅维里对基督教问题的看法。马基雅维 里的现代政体观之所以是全新的,那是因为他既抛弃了古希腊的“道德哲 学”, 又针对那个时代的全新困境以及其全新人类, 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本文的第四部分就是探讨他与古希腊政治哲学的分裂以及他对未来政治 2 的建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由马基雅维里开启的现代国家之路, 今天我们还没有能力实现对其的超越,也没有迹象证明我们已经不再适合 生活在现代国家之下了。 中国与世界遭遇之后, 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 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每一个具有问题意识的中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无法逃 避的问题,因此本文最后一部分对目前国内学界的一些不同的“现代化路 径”, 进行了简要的引述, 以期把这个问题放到现代政治的起源之处, 来重 新思考这个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马基雅维里 现代政体观 君主国 共和国 1 abstract reading the literatures by machiavelli is an excruciating thing, especially for anybody who is exercised by the modern criterion of academy. because we find it is impossible to systematically grasp his thought and the modern standard cant be applied to machiavelli. his literatures seem to include everything which is referring to every aspect of the humans politics. if we want to systematically comprehend his political thought,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a right portal. in the age of machiavelli, we believe the people accepted the faith that the politics wasnt one of the subject, but it was foundation of all subjects and the human life. so, we can radically grasp and comprehend the affair of human being by dissertating the political live of human being. and the important thing of the political live of human being is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the polity. according to this,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part of machiavelli literatures modern polity to unscramble, and regards this as beginning of comprehending his literatures. so, the basal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investigating the machiavellis view of modern policy for beginning of comprehending his political thought, and finally comprehending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 affair. machiavellis view of modern polity has two idealistic sources: the first is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er,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ancient greeks political thought, especially amply discussed many polity by plato and aristotle. despite the ancient romans achieved virtual breakthrough in practice, they still stickled in the field of ideas left over from the ancient greek heritage. so, machiavelli ideologically first liquidation of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 is thinking of ancient greece. secondly, it is the special plight of machiavellis era. all his political thought,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narchy and republic, is to put an end to the era of adversity and to find a solid road for the future of europe politics.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briefly review the major political thought before machiavelli, including platos ideal model of polity and aristotles mixed model of polit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which analyzes the machiavelli texts the monarchy and the republic of specific meaning. this paper holds that interpreting any 2 ideologists works must be based on their books, because when they wrote these works, they hid all the truth in them. and in all types of monarchy, machiavelli dealt with the pope monarchy as a core, namely, as the future of religion in european political role . therefore, this paper singled out the pope monarchy as an independent part to minutely discuss the machiavellis christian issues. machiavellis modern polity is a new concept, it was because he had not only abandoned the ancient greek moral philosophy, but also offered his own solutions for the predicament and the new human beings of his era. the fourth part of this paper is discussing the cleavage between his thought and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uture politics.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we will find that today we have not yet been able to overpass the road to the modern state opened by machiavelli, and there is no sign that we are no longer suitable for living in a modern state .when china encountered the world, we has been facing a problem: how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this is a inevitable problem that any chinese scholars and politicians must face. so,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modernization path of the domestic scholars, with a view to bringing this issue into the origin of the modern politics to rethink this issue. key words: machiavelli modern concept of polity the monarchy the republic 目目 录录 一、引论一、引论 . 1 二、马基雅维里之前的古典政体观二、马基雅维里之前的古典政体观 . 3 (一)柏拉图的理想国式政体观 . 3 (二)亚里士多德的混合式政体观 . 5 三、马基雅维里文本中的君主国与共和国三、马基雅维里文本中的君主国与共和国 . 8 (一)君主论中对各种君主国详尽而细致的类型学分析 . 9 1.世袭君主国 . 9 2.混合君主国 . 11 3.全新君主国 . 14 (二)论李维中对共和国模糊而简短的描述 . 18 四、马基雅维里的一个核心君主国类型四、马基雅维里的一个核心君主国类型教皇国教皇国. 22 (一)教皇国的本性 . 22 (二)基督教在世俗领域的全面胜利及其后果 . 24 (三)亚历山大六世在位时期意大利政治混乱的根源 . 26 五、马基雅维里五、马基雅维里的的现代政体观与古典政体观的决裂现代政体观与古典政体观的决裂 . 28 (一)现代政体观与古典政体观决裂的哲学基础 . 28 (二)马基雅维里君主国和共和国的实质 . 30 六、一项未尽的事业六、一项未尽的事业前现代抑或后现代?前现代抑或后现代? . 35 (一)回到古代,还是步入后现代? . 35 (二)我国的现代化之路 . 3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9 1 一、引论一、引论 马基雅维里辞世已经四百多年了,他在西方主流学术界的定位仍然悬 而未决, 要么把他看作是魔鬼的代言人, “不择手段以达目的”是他的信条, 是在政治领域传播邪恶的第一教师;要么就把他当作是佛罗伦萨的爱国 者,代表了古典共和主义的滥觞,是对古代自由的追忆,是后世一系列大 革命的始作俑者。一边是魔鬼,一边是天使,两股力量盘旋在整个欧洲学 术界的上空,厮杀的结果不过是创造了几个脍炙人口的流行词汇马基 雅维里主义、马基雅维里式的人物。但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马基雅维里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的文字本身带有让人震撼的冲击力。 马基雅维里著作的力量部分来源于他十几年丰富的政治实践活动,从 这些活动中, 他能最真切地体验到那个时代人类精神的基本状况。 1498年 5月28日, 在萨伏那洛拉被处决四天之后, 八十人会议就提名马基雅维里 担任第二秘书团的秘书,处理与佛罗伦萨的殖民地和外交有关的事宜,在 国务秘书的职位上一呆就是十四年,直到共和国覆灭时为止。在此期间, 他经历了意大利历史上最昏暗的一段时期,法国国王、西班牙国王、神圣 罗马帝国皇帝纷纷染指这块被上帝诅咒的土地,教皇也趁着这种混乱来扩 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马基雅维里马不停蹄地出使各个大国,以企最大限度 地维护佛罗伦萨的生存。面对这种残酷的政治现实,马基雅维里发现人文 主义学者都无动于衷,热心于分析和解读刚刚发现的亚里士多德手稿,就 算是民族诗人但丁也没能为未来欧洲的政治前景指明道路。我们相信,马 基雅维里在自家的图书馆里熟读过古代哲学家的经典著作,但是当他真正 参与现实政治活动时,他越发感到这些老古董的无用,因此他把之前的哲 学家称为“道德哲学家”。马基雅维里敏锐地感受到,如果想结束这种混乱 的局面,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政治理论。这种新理论只关注实际上存在的真 实情况, 而不论述事务的想象方面。 1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论之所以是新的, 就在于他抛弃了古代的一切权威,只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基本精神出 发,去建立一个秩序稳定的千年共和国。在一个完全没有权威的地方试图 建立一个全新的权威,那就只能求助于某个人的超常聪明才智,这就是马 基雅维里的“全新君主”。马基雅维里还为这个新国家的未来预设了道路, 那就是“众人维护”共和国。此时,广大人民既不是古典时代的“政治 人”,也不是牧羊人鞭下的“羊群”,而是有着丰富私人生活空间的现代人, 他们花在衣服上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多过对于政府政治活动的参与,他们对 1 参见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 ,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 73 页。 2 政治漠不关心,只是希望统治者最少的干预。那么,共和国的选举活动就 将成为团结这些“局外人”的最佳途径,也只有共和国才能满足他们对私人 生活的这种需要。于是,马基雅维里的全新君主国与千年共和国之间的这 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他的现代政体观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其文本的阅 读,试图在他的现代政体观与古典政体观之间作出比对,为我们现在所处 的这个时代的政体寻找渊源,并为进一步推进它而汲取力量。2 我们今天享受着现代国家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安全和便利,对内它可以 利用自己的官僚体系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对外它可以依靠军事力量 抵御外侵,保护国防安全。这样一种主权国家的政治模式,那是人类经历 了血和泪的洗礼,才获得的一种实践智慧。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起源,那 么我们也就对它没有最起码的敬重和维护。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就像人 类政治活动的一个试验场,它孕育了近代国家,现代国家的一切要素都在 那个时代被赋予了。而马基雅维里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一 个敏感的捕捉者,通过对他的政治学著作研究,我们可以把现代国家回复 到它的源头,去重新汲取力量,完成未尽的现代化事业。现代民族民主国 家的政治模式是世界的命运,我想中国也应该没有理由能够逃脱。但是, 对如何从天朝上国体面地过度到现代国家,学者有着两种不同的诠释方 式。一种就是求助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这种方式内部分为两种路径,其 一是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现代政治理论具有同质性,通过对其相 关思想资源的挖掘, 能够顺利而体面地建立现代民主国家; 3其二尽管否认 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理论之间具有同质性,认为这是对儒家思想的误 读,但是他们认为两者之间是可以相容的,把现代民主国家建基在传统思 想基础之上, 不但可以显得体面, 而且也更为稳固。 4另一种就是全盘西化。 这些学者相信传统儒家思想已经寿终正寝了,移植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甚 至思想是我们继续体面地活着的唯一途径。 5这两种对中国的不同诠释方式 凸显了中国学者的问题意识,但是如何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现代化使命, 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2 see quentin ,skinner machiavell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p28-33. 3 新儒家中的一部分学者持有这种观点,他们一方面以西方的民主法治社会为目标,另一方面又以我们的 传统儒家思想为根基,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从思想来源上说,他们的观点与清末的士大夫有 着某种渊源关系,即把西方的文化制度仅仅看作是一种“奇技淫巧” 。参见蒋庆: 公羊学引论 ,辽宁:辽 宁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4 新儒家中的另一部分学者持有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尽管中西方文化传统有着本质性差异,但这不足以妨 碍我们进行法治现代化建设。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依托,可以实现与西方法律制度的衔接。参见赵明: 先秦 儒家政治哲学引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5 在法学研究领域,大部分学者持有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与其在传统儒家和西方法律文化之间斗嘴,不如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成功移植西方法律制度上来。参见贺卫方: 司法理念与制度 ,北京: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1998 年版。 3 二、马基雅维里之前的古典政体观二、马基雅维里之前的古典政体观 (一)柏拉图(一)柏拉图的的理想国式政体观理想国式政体观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其政治 哲学的基础。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唯一处于变化之外的东西,那么在某种 意义上它们就是所有变化及其所有能变化的东西的原因。理念不但是独立 于个别事物存在的实体,而且也是独立于人的头脑的客观精神,在个别事 物和理念之间有着绝对的二元分离。 柏拉图曾经明言: “一方面我们说有多 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 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 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体。”6柏拉 图面对着普遍与个别、一与多、永恒不变的理念与流动变化的可感事物之 间的二元分离,将前者看作是后者存在的根据和原因,用自身同一的理念 来说明形态各异的具体事物,而具体事物正是通过“模仿”或“分有”理念才 获得其实在性。 “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 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上或 者为它所分有,不管它是怎样出现的或者是被分有的美的东西是由美 本身使它成为美的。”7由于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念,那么这些理念本身 作为实体也必然有自己的理念,即最高的理念。在柏拉图的理念等级体系 中,善的理念是一切其他理念的终极根据,并且是所有理念以及作为各种 理念的“摹本”的感性事物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样善的理念就成为万事 万物追求的终极目的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在柏拉图理念论的指引下,世界被描述成一个具有目的、秩序井然的 统一体。具体到城邦事务,何为好的城邦就必须放到理念论的前提下进行 探讨。一个好的城邦必然是一个正义的城邦,那么它就需要分有正义的理 念,而正义的理念也就成为城邦正义或好的原因。在理想国中玻勒马 霍斯提出一种正义观,认为正义就是帮助朋友和损害敌人。而如果想帮助 朋友即给予朋友对其有益的东西,那么他就必须自行判断什么东西对朋友 才是有益的,这就要求正义必须是类似于医术的学问或者技艺,即了解对 人体有益的东西的技艺。这样的正义就是一种知识,否则就没有人能实践 正义。但这种知识不是所有人都能具有的,只有是极少数人具有掌握这种 6 邓晓芒、赵林: 西方哲学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9 页。 7 同上注,第 50 页。 4 知识的能力,那就是哲学家。于是,除非让哲学家来统治,否则在城邦就 不可能实现正义, 也就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城邦。 于是, 通过理念论的建构, 一个柏拉图意义上的理想国就产生了,它是分有善的最高理念的,是最好 的城邦,是判断其他一切希腊城邦和野蛮人城邦的最终标准。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正当政体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理想国式政体,它 由掌握统治技艺的智慧者即哲学家依据知识来履行统治,其他阶层按照自 己的天性选择最适合的职业来分别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样一种政体由于分 有了善的理念,于是就成为最好的政体。但是柏拉图也知道这种政体还从 来没有在现实中存在过,他同样也没有充分的信心期望将来能够实现这种 政体,于是有人就认为他在晚年被迫选择了第二好的政体,即依法统治的 政体。与其说这是他思想的一个转变,不如说他的思想本来就是一个完美 的整体,不会因为第二好的政体的提出而削弱第一好的政体的意义。在柏 拉图看来,理想国式的政体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在理念论的指导下,世界 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由善的理念统帅一切其他理念及其分有理念的万事 万物,理念的世界永远是一种方向,是一切事物生命力的源泉。而现实事 物总是不完美的,必须依靠分有理念世界才能具有意义。这当然也包括政 治事物,现实存在的政体必须以正当政体为标准,必须从正当政体那里获 取力量,否则就不会有任何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是一个理想主义 者,他的理想国是对人类最好政体的一种经典描述,或许也是一切具有统 治技艺的智慧者的永恒梦想,我们对此不屑一顾,那可能正是因为我们完 全不具有统治的技艺,我们天性中没有掌握那种知识的能力。正是由于在 整个希腊范围内,在一千个人当中从未产生过上百个或者五十个一流的跳 棋手,但却产生了如此众多“政治家”,甚至有的城邦全体公民声称自己掌 握政治技艺,能够通过选举或者抽签推举出一位最优秀的政治家,手艺精 巧的鞋匠、能言善辩的智者、贫困潦倒的农民、能歌善舞的民间艺人坐满 了公民大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在一片吵闹和嘈杂声中做出对整个城邦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决断,甚至我们根本就辨认不出到底谁是那一两个掌握政治 技艺的人,他们的声音被群氓的各种下流话所淹没。在这样一种氛围中, 不要说对理想国式政体实现的期望,就是对它的真理性的思考都变得不再 可能,甚至任何对理想国式政体的探讨都变得在政治上错误了。让理想主 义者不得不反思的是,这种政治环境从古希腊以来不但没有改观过,而且 在不断地扩大,以至到今天民主制成为一种天然正确的政体,作为人类唯 5 一可供选择的理想政体选项。所以,才不断有现实主义者对此提出警告, “柏拉图的理想国对现实到底具有多大意义?”但却不问柏拉图的理想国到 底是不是真理。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就是异议者中的一个,他曾经在 柏拉图的学院中生活和学习过,毫无疑问他也亲耳聆听过柏拉图与其弟子 和友人的对话,对那样一个只是在言辞中实现出来的城邦毕竟也是烂熟于 心。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并不比柏拉图走得更远,在政体类型的探讨 上也并没有揭示出更多的真理,他只是比他的老师更为现实一些,因为生 活在洞穴中的人们对什么是真理并不在意,而现实的意见才是他们生活的 指南。于是,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把对政治的思考更多地安置在经 验与常识的层面上,对他来说,适合现实中人类的最好政体远远比什么是 最好的政体更为重要和急迫。 (二)亚里士多德的混合式政体观(二)亚里士多德的混合式政体观 与其老师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对政体 的划分基本没有超出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所做的划分,但是与其最大 的区别就是亚里士多德没有在六种正常政体之外又单列一个“正当政体”, 而是用“混合政体”取而代之。但是无论如何,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都与 其老师一样,是属于古典政治哲学范畴的,必然具有其内在的一致性,那 就是通过城邦政治生活,人们能够把自己的最大潜能实现出来,人们也只 有通过城邦才能达致“善”,这还是目的论的世界观,在城邦之外或者就在 城邦内部有一个“极善”等待着人类去追寻。 在 政治学 第三章第七节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和政府表示的是 同一个意思,后者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执 掌”,“正确的政体必然是,这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以公民共同的利益 为施政目标;然而倘若以私人的利益为目标,无论执政的是一个人、少数 人还是多人,都是正确政体的蜕变”。8按照这种标准,亚里士多德把政体 划分为君主政体与僭主政体、贵族政体与寡头政体以及政体与平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这种划分在名称上与柏拉图在政治家篇里对政体 的划分并没有差异,但是他进行划分的标准却与柏拉图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柏拉图那里,政体的划分是按照强迫还是自愿、贫困还是富裕、有法还 是无法,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划分的标准转变成了是以共同利益为目标还 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4 页。 6 是以私人利益为目标。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九章中对柏拉 图的理念论作了彻底的批判,为他进一步建立自己的政治学理论奠定坚实 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在对理念论作了批判之后, 总结道“一般说来, 虽然哲 学家是寻求感性事物的原因的,我们却放弃了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完全没 有谈变化的原因。我们幻想自己在说出感性事物的实体时,却是断言了另 一种实体的存在。我们说那种实体如何如何是感性事物的实体,说的其实 都是些废话。因为所谓分有,如前面所指出的,是毫无意义的说法。”9亚 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更多地建立在对实践经验的观察基础上。 “人天生就是政 治动物”这句名言为大家所耳熟能详, 但它的意思并不是说人天生就希望连 续不断地从事政治活动,相反,大多数人都有关心私人事务的倾向,在这 个意义上把人称为“婚姻的动物”比政治的动物更为恰当,所以必须把这句 话放到亚里士多德对整个城邦的理解中来加以阐释。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 本身就是自然的。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拥有语言和理性,能够通过使用 语言和理性来揭示利害,从而也揭示正义与不义,动物中只有人类知善与 恶、正义与不义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这些方面的合作关系促成了家庭和 城邦。人类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实现其幸福的潜能,由于城邦对于人的自 然潜能实现至关重要,所以城邦本身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了。这样的城邦并 不是对理念世界的分有,而是人类自然需求的一种必然结果;这样的统治 者也不是对牧羊人的一种简单模仿,而是由人类的共同生活关系所衍生出 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统治术更不是单纯依靠纯粹的知识,而是一种 在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智慧,智者们的纯粹理念知识不但对政治生活没有帮 助,反而会伤害实践政治的独立性。于是,在实践的层面上考察,对统治 者利益与被统治者利益的区分不但必要,而且还是划分政体类型的根本标 准, 因为这种区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是最为人们所认同的, 也是最真实的。 那么,最好的城邦也就是对统治者利益与被统治者利益进行最好整合的城 邦,这种城邦集中地反映在亚里士多德的混合式政体观中。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四卷的一开篇,把对政体进行研究科学比 作体育科学。体育教练不仅要关心适用于最好体质的最好训练,更要关心 适用于大量不完善的体质的最好训练,以及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训练 方式。那么,研究政体的科学不仅要考虑单纯意义上的最好政体,而且还 必须考虑切合城邦实际的最好政体,以及既是最好的同时又对绝大多数城 9 邓晓芒、赵林,前注 6,第 58 页。 7 邦最可接受的政体。亚里士多德说,大多数研究过政体的人绝大部分都错 了,因为他们忽略了真正有用的东西,没有研究不怎么完善却现实可行的 政体,而是迷恋于绝大多数城邦无法达到的最好政体。亚里士多德的主要 兴趣在于改造现存的政体,因为一个直接来源于现存政体的城邦,是容易 说服人们接受并实施的。 在一个城邦中,穷人与富人是最基本的自然性划分,这种区分具有本 质性, 因为穷人与富人代表着本质不同的生活方式。 同时, 在一个城邦中, 穷人往往是大多数,而富人则只能是少数人。于是,通常认为,实际上只 存在两种政体,即由大多数穷人当政的平民政体与由少数富人当政的寡头 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这两种政体之外还存在一种特殊政体(共和政 体),它是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的一种混合。亚里士多德对特殊政体的阐 释,是通过对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的细节描述来完成的,从两者中各自抽 取一些性质或特征合在一起,就像把两半信符合在一起一样,就可以得到 一个特殊政体。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混合得天衣无缝的标准是,在同一种 政体既可以被称为平民政体又可以被称为寡头政体,同时具有平民政体与 寡头政体的特征,城邦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不具有组建另一个政体的意愿。 10 然而这种混合政体与其说是一种独立的政体类型,不如说是亚里士多 德的一种策略,反映了他有关创建最好政体的一种方式。在一个城邦中, 统治者的利益与被统治者的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城邦的最不稳定因素,任何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政体都不能称为好的政体。同时,在这 样一个城邦中,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也是一个基本的区分,无论他们 之中两个谁当政,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于是, 调和统治者利益与被统治者利益的问题,被转换成调和穷人与富人的利益 冲突问题。而大多数穷人所代表的政体就是平民政体,少数富人所代表的 政体就是寡头政体,那么问题进一步简化,任何能够最大程度上完美混合 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的政体类型,就是最好的政体。到此我们可以明白, 亚里士多德混合政体在于对现有政体的改造,在现有城邦的法律和制度范 围内对最普遍的两种政体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是基于穷人与富人两 种天然划分而得出的普遍存在的政体类型进行折中,目的是调和城邦 10 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四 卷。 8 内部最大的两股矛盾力量,使得城邦本身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有机体。 最后,我们将考察一下,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现实主义倾向是否做到了 一以贯之的坚持,他是否做到了与柏拉图所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的彻底决 裂,而不能再被称为一个古典政治哲学家?在政治学开篇,亚里士多 德以这样一段话作为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出发点, “我们看到, 所有城邦都是 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 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很显然,由于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善, 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 同体, 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 这种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11 城邦作为其他一切共同体的共同体,以追求至善为目的,所以城邦本身并 不是最后的终点,在城邦之外还有一个至善的世界,从而整个城邦政治生 活被纳入以至善为目的的目的论世界。人类只有把自己投入城邦,参与城 邦政治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幸福,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一切自然潜能,最 后达致善的生活。离开城邦人类与动物无异,城邦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而存 在,更是为了更好的、更高尚的、更幸福的生活而存在。虽然,亚里士多 德批判了他老师的理念论,把人类的政治生活更多地放到人类能够立足的 大地层面上来考察,但是那毕竟是属于一个古典政治哲学的时代,是一个 以城邦这样一个伦理共同体为主题的时代,是一个充满道德理想主义、希 望借助政治生活把人类个体带向善的生活的时代,所以一个更为现实的政 治哲学还需要人类等待一千多年才能到来,到那时一个叫马基雅维里的意 大利人实现了与古典政治哲学的彻底决裂,第一次把政治的双脚坚实地踏 在浑厚的大地之上,也许它并不算美,但它一定很真实。 11 亚里士多德,前注 8,第 1 页。 9 三、马基雅维里文本中的君主国与共和国三、马基雅维里文本中的君主国与共和国 (一)君主论中对各种君主国详尽而细致的类型学分析(一)君主论中对各种君主国详尽而细致的类型学分析 在君主论第一章的开篇,马基雅维里断言“从古至今,统治人类的 一切国家,一切政权,不是共和国就是君主国”。 12由于马基雅维里有言在 先, “这里, 我想撇开共和国不予讨论, 因为我在别的地方已经详尽地论述 过了”13,所以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他在君主论里单单探讨有关君主国的 问题。马基雅维里先把君主国划分为世袭的和新的两类,然后又把新的君 主国划分为全新的和混合的(世袭君主国占领的附属)两类。而君主获得 这些领土,要么是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依靠自己的武力,要么就是由于幸 运或者能力。对于君主获得领土方式的强调,显示了马基雅维里对国家的 全新分析视角,对国家政治事务的理解已经不再是统治人数的区别问题 了,而关键的问题是怎样获得一个国家以及怎样保持住这个国家,因为在 经验层面上而言,任何一个国家的形成都首先面临这个问题,历史上没有 一个国家是在群儒雄辩到底是一个人统治好些还是多数人统治好些中成 立的。 1.世袭君主国世袭君主国 马基雅维里用很小的篇幅就完成了对世袭君主国的论述,因为在世袭 君主国里不存在“获得”的问题,那里的人们习惯在君主后裔统治之下的生 活, 君主“只要不触犯他的皇宗皇祖的制度, 如遇有意外事件, 则随机应变, 这就足够了”。 14统治这样一个君主国,君主不需要具有超常的能力,只要 对内不侵占臣民的财产和妻女,对外没有异乎寻常的强权入侵,那么他就 可以安享其位了。 世袭君主国能够长期保持,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由于一 个家族统治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使得在这个国家革新成为非常困难的事 情;一旦人们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试图改变这种生活的人就被看作 是极其危险的,在这个国家也就难以生存。一个拒绝革新的国家尽管可以 安享和平,但是它却无法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也无法摆脱历史铁律和 命运的支配,那么也就不会符合马基雅维里的口味,因为它与文艺复兴时 期的时代潮流是背道而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精神的又一次飞跃,预演了 12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前注 1,第 3 页。 13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前注 1,第 4 页。 14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前注 1,第 4 页。 10 未来欧洲的随心所欲的政治精神,伟大诗人但丁笔下的人物都是充满着丰 富的个性,大大小小的暴君专制统治时的人们争分夺秒地享受转瞬即逝的 世俗生活, 甚至放逐已经不再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惩罚, “在我们所有的人口 较为稠密的城市里边,我们看到成群的人由于他们自己的自由意志而离开 了家乡”, 15任何一个具有基本智识的统治者都可以把自己的国家塑造成他 心仪的形式;在马基雅维里的佛罗伦萨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 的几十年时间内,共和国政府就依照其各个党派领袖的意志经历了多次重 大的改组和变革。试想一个固守传统习惯、并且以此为根基而统治的世袭 君主国,怎么可能无视身边发生的巨变而独存呢? 任何君主国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完整地保留给后裔,成为 万世一系的世袭君主国,但是由于世袭君主国自身的弱点以及当时整个意 大利的现实政治,不可能让马基雅维里满意;一个世袭的君主国既不能给 未来欧洲政治带来希望,也不能中止当前混乱的意大利政治现实。尽管世 袭性是每一个君主国追求的目标,历史上的世袭君主国也不在少数,但是 世袭君主国的本性不足以代表国家政治生活的本质,因为世界政治史的发 展历来是变动不居的,而世袭君主国却以保持稳定性和传统性为己任。相 对于对历史上最伟大的共和国古罗马的记忆, 君主国在马基雅维 里的心中是更为鲜活、更为贴近的感受,他可以亲自俯身去观察那些在极 短的时间内达到权力顶峰、 随之又死于非命的暴君们。 米兰公爵菲利波 维 斯康蒂凭借自己超常的政治才华,使他成为整个伦巴第全境的君主,米兰 公国也成为一支让整个意大利感到颤抖的力量;但是在他死后,米兰人民 并没有对他感恩戴德,把领土留给他的后裔或者亲戚,而是组建了一个共 和制的新政府。结果,原来臣服于米兰的城邦也不再效忠,洛迪和皮亚察 投靠了威尼斯,帕维亚和帕尔马宣布了独立。就这样一个曾经横扫意大利 北部、不可一世的米兰君主国土崩瓦解了,成为教皇和那不勒斯国王鱼肉 的对象,并且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政体的转变。不到三年时间,弗兰 切斯科 斯福查伯爵就在米兰人民的邀请下进驻了米兰城,成为新的公爵, 米兰城又恢复了以往君主国的秩序,在他统治了公国十六年之后去世,把 领土留给了他的儿子加利佐。人们千万不要天真地认为这样的状况会持久 下去,没过多久,他就被一群人文主义者的学生们暗杀了。此后的米兰并 15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 128 页。 11 没有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国内政治环境依然混乱。16这就是马基雅维里 在佛罗伦萨史中对自己祖国近邻米兰城的一段血雨腥风的记述,而此 时意大利的其他国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每时每刻都在更换君主和统治 者。因此,马基雅维里对世袭君主国的简短描述,说明他把世袭君主国放 在整个君主国序列的最底端,这样的国家既不能生存于意大利的现实政治 中,也无法反映真正政治事务的本质。 2.混混合君主国合君主国 马基雅维里在 君主论 第一章中, 似乎把混合君主国界定为“世袭君 主国占领的附庸”, 它在新君主国中所占比重最大。 由于它是在已有国家基 础之上形成的一个新国家,所以在品质上低于全新的君主国,不能完整反 映一个新的国家的政治奠基本质。但是它毕竟已经不再是那个旧的君主国 了,也就会相应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